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1讲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讲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主题一史观引领——提升辨析阐释事物的能力
史观就是认识历史现象的不同视角,中学历史涉及的主要史观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生态史观等。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事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认识,也可能从多元历史观角度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同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的认识就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既要用不同史观视角分析看待,也要利用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认识。因此,历史学习中涉及的史学研究理论、不同史观是我们需要灵活掌握和运用的重要历史学科素养之一。其中,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及史学理论研究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部分。
一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着眼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2)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线索规律
(1)政治文明演变规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物质文明演变规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经济全球化。
(3)精神文明演变规律:从落后迷信到科学。
(4)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古代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的新的开拓者;中国汉唐文明兼容并蓄,东学西渐;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中国志士仁人抗争探索,西学东渐。
4.启示借鉴
(1)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代议制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重要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
(2)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
(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应突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西方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科技,中国近现代科技、文艺、教育等。
典例1
(2016·武汉高三调研)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解析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政治文明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不同,不能归结为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国是农耕文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希腊是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影响政治文明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经济因素,故应该选择D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人口素质并无巨大差异,故排除。C项东西方同一时代都可出现思想繁荣的现象,故排除。
答案 D
二近代化史观
1.基本内涵
近代化史观,又称现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活近代化。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2.主要着眼点
政治近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近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工业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近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等。
3.线索规律
近代化模式指各国近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4.启示借鉴
以近代化史观审视各国近代化的多样化应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即按照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和思想文化近代化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典例2
(2016·辽宁沈阳高三模拟)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
解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洋务派希望通过“中体西用”来拯救清王朝的统治,与题干主旨相符。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属于旧式农民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属
于新的社会变革,三者都不符合“半新半旧”这一限定词,排除A、C、D三项。故答案选B。
答案 B
三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着眼点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3.线索规律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在实际应用中,应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分析历史规律或经济、政治史的发展。
4.启示借鉴
(1)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以及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
(2)历史上重要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社会问题,如历史上水灾、旱灾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社会问题,如日占区殖民地化或“奴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3)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实施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害等政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措施,如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
典例3
(2016·青海西宁高三第一次模拟)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诸其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风气败坏
解析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从社会作用来分析,这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所以选C。A项中的风靡表述夸张,排除;B项和题意无关,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答案 C
四全球史观
1.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