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专题一 先秦、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先秦和秦汉
6、(北京卷-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 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 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先秦(-前221年)
• • • • • • • • •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 (形成)前2070-前1600 商 (发展)前1600-前1046 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 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 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 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 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 往频繁; • 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 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 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 1.(28分)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社 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 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 • ——《论语· 为政》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产生 的政治背景。(2分)并分析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 展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 (1)诸侯混战,社会动荡;(2分) 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2分)有利于 社会稳定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2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经济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
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
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市”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推行分封制”。 ②核选项,辨正误: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 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君 主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2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
观点。这位思想家属于( D )
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 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 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 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③核选项,辨正误:汉朝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 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朝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 朝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 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C
-1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考向预测1 君臣尊卑秩序与宗法制的瓦解(君臣尊卑所反映的“家国 同构”)
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 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 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 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 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 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 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 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解析 答案
考向预测3 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 右图为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
√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
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
解析 答案
2.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及转换原因 (1)地位
(2)转换原因: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高三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之秦汉部分(23张)
2、“汉承秦制”而又有所损益变化的表现
(1)皇帝制度:两汉继承并进一步加强皇权
学生踊跃发言:
第荆二轲(部 刺分秦(王2从)“荆三轲知公太子九不忍卿”到“制遂发:”)行汉刺的初准备继承秦中央官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
第二课时
(3)郡县制:汉初沿用郡县制,同时又兼行封国制(郡国并行制);东汉末三级制 ⑴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二5.、虚整写体映感衬知表课现文②蜀道与的雄思奇险想峻的:句子法:黄家鹤之的飞尚集不得权过,、猿猱法欲度治愁攀思援。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7、汉代地主田庄经济
(1)西汉末年已经出现,东汉时期大量存在,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2)田庄内部进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手工业和商业),自给自足。 (3)田庄主(剥削者,即豪强地主)和劳动者(依附农民、宾客、奴隶等)每每聚
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4)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注依附农
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 (5)大量存在的地主田庄,不利于封建国家的强大、统一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8、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①时代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②董仲舒改造了儒学,形成了新的儒 学体系,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③汉武帝十分赏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2)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结果,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深化8大核心要点——激活思维潜能
要点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 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 (2)此后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 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2.兼容并蓄: (1)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加 速了各地区文明化的进程。 (2)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这种开放 性吸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要点七 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要点
阐释
仁爱思想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强调整体精神和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
群体意识 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1)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提倡人伦价值 (2)孟子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
清单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走向统一、集权趋势 (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 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 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 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变法运动 ①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②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建立县制 等,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时空定位·通史概览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
(公元前
进行商鞅变法;(2)手工业:官营、民营 筹计数法
770年~
秦灭六国,统 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 (3)文艺:《诗经》《离
前221年)
一全国
官营手工业为主导
骚》等文学杰作,帛画
(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 《人物龙凤图》等艺术
破,抑商政策出现
珍品
(1)公元前221年,秦灭
(1)焚书坑儒,使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
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抓题眼 题干说明周初分封将周的统治范围从关中一带扩张到河南、山东、
北京一带,文化制度随之而至。
找错点 “君主专制”始于秦;分封制非“直接控制”;“贵族世袭”确
(1)农业:井田制破坏, (1)思想:儒家、法家和
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 道家等思想,在“百家
争霸与兼并战 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 争鸣”中各露峥嵘
春秋战
争不断;分封 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 (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
国时期
制、宗法制走 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 了司南和《石氏星表》,
(东周)
向崩溃;秦国 农政策开始出现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王位世袭制 至约公元前1600年) 取代禅让制
——
制定《夏小正》
开始出现原始瓷器;
神权与王权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 甲骨文是比较成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 相结合,初
时期,著名的青铜 熟的文字,汉字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秦汉部分 演示文稿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牛耕普及全国,农具改进(犁壁)和一牛挽犁 的犁耕法,出现曲柄锄和大镰 (2)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灌溉方法;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东汉时出现青瓷 (2)商业:实行盐铁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 (3)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丝绸远销。获 “丝路”称号
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过重大贡献的封建皇帝: 功:
1、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 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 定和社会发展,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2、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 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通过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朝的犁和犁壁
要点探究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两汉时期的文化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居支配地位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背景: ①黄老之学(旧思想)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整合出适应统治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2)理论: ①形成: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为基础,融合 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②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3)作用: ①新儒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 ②“天人感应”思想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分膨胀的目的 (4)影响:有利于巩固„;从此确立了儒学„地位。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 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古代史部分秦汉通用课件
2)情况:
(1)前230-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 ; (2)前218年修灵渠,征服岭南越族,设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3)前214年-前213年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长城、“直道”。 (4)通“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3)意义: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有利于商业发展。但暴政又破坏了 经济发展。
量 度
衡
一、秦朝:
(二)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商业发展。 但暴政又破坏了经济发展。
(三)文化:
1、统一文字;
1)内容:“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 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民间盛行隶书。 2)作用:方便国家颁布政令,落实法律制度;有利于 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形成。
2014届高三历史
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二部分
秦 汉(前 221—220)
【课本内容】 必修1 专题一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第三课 (相关内容) 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3 专题一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必修3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中朝外朝制度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二、西汉: BC202年—9年(长安-陕西西安)
(一)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
度。 2)监察体制:刺史制度
阶段一 起源于奠基:先秦至秦汉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一起源于奠基:先秦至秦汉【阶段特征】本阶段的知识点很多,但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内容相对集中。
先秦时期经常考查的内容有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原始社会时期的文明发展、西周的政治制度、诸子百家的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等。
秦朝在高考中基本没有单独考查过,汉代考查比较多,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汉代监察体系的演变,汉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汉代的基层治理等。
【习题演练】1.据考古发现,约四千年前辽宁西部地区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
遗址中不少房屋的外围有着院落式的围墙,屋内先后垫积的居住面可达六、七层或更多,可能已居住了几代人。
遗址中的谷粒,大都是在不同房址中发现,且大部分房址都有自己的炉灶。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部落出现权贵阶层B.财产私有已经产生C.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建筑技术不断进步2.考古发现,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
《诗经·小雅》中有“滤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这反映了当时( ) A.孕育着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B.水利工程兴建渐成规模C.农业进步促进了文学创作D.传统农耕经济取得突破3.下表为西周王室子弟所需掌握的“六代舞”。
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名称时期(据载)所歌颂内容《云门》黄帝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之圣德《咸池》尧帝尧之仁德《大韶》舜帝舜之贤德《大夏》夏代大禹治水之功绩《大濩》商代商汤灭夏桀、救护万民之功德《大武》周代武王伐纣灭商之伟业A.追求人的全面发展B.以礼乐教化彰显正统C.深受儒家思想影响D.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4.春秋时期的大国,大多崛起于边地(如下表)。
这说明( )晋国“晋居深山之中,戎狄与之邻,狄之民实环之”“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四海,以属诸夏”秦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并国二十,遂霸西戎”A.民族交融推动了疆土拓展B.政治危机冲击了分封制度C.王室衰微导致了大国崛起D.华夏认同巩固了统一格局5.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
(2017年)二轮复习 第1讲中华民族的奠基、形成时期——先秦、秦汉时期
(二)具体史实
1、政治
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生产力的发展产物)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二)具体史实 分封制
1、概念: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 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3、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6、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4、权利: 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 族融合;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瓦解: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名 存实亡,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 4 )伦理观念: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导致“重男轻 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 孝道、重视邻里关系和家庭和睦的观念。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科技: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出现了现存最早星表——《石氏星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分别开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4)教育: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平民阶 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 (5)汉字: 篆书、隶书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 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从总的方面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 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秦汉
• (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 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 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 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 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 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 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 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考点二:秦汉加强皇权的措施
发展概况:
• 秦朝开始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 • 西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 • 东汉时期形成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力。
专制皇权加强的影响:
• • • • 有利于政权稳定,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 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名君治国。 一人独尊易导致决策失误,昏君误国。 专制的政治传统不利于近代民主的发展。
• (2014·安徽文综·37)(28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 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 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 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 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 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 巅峰。图示如下:
• (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 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 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 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高考二轮秦汉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明定型——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第一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即公元前3世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时代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经济上:①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并初步发展;②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③外贸开始:丝绸之路。
④、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化上:①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西汉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③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灭六国统一;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设郡治理。
)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刺史制度)中国民族之抟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
(与少数民族战争、和亲、通使、建制等,进行有效管理。
)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汉武帝时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汉武帝:启用儒学,建立太学。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钱穆一、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物质文明)(一)农业1、秦朝: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前214年,修灵渠(今广西境内),沟通湘水和漓水,促进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最新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通史图览世界古代史通史图览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原始社会至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政治上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代,政治权力的传承实行禅让制。
经济上①农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创制出耒耜等农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②手工业:纺织原料最初为麻和葛,后会养蚕、缫丝、织绸;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青铜器。
文上出现原始的绘画和刻画符号,同时出现原始舞蹈。
2.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①王位世袭制: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首创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西周时盛行,主要目的是确保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以同姓亲族为主体进行分封,在初期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③宗法制:以血缘为依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效规范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对中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上①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②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高超,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使用;商朝时出现原始瓷器。
③商业: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均由官府统一管,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文上“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西周时期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
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经济上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渐趋向瓦解。
③农业: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改进;重农政策出现。
④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⑤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考纲明示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政治制度的演变;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考情分析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文化:制定《夏小正》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经济:开始出现原始瓷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形成完整体系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政治: (1)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分封主体,周王为“天下共主”(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经济:(1)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田制(2)手工业:“工商食官”,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人由政府统一管理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政治: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经济:(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思想文化:(1)思想:儒家、法家和道家等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各露峥嵘(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3)文艺:《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5、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政治:(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2)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思想文化:(1)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6、两汉时期(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政治:(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汉代形成的“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经济:(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思想文化:(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2)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艺术: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知识拓展】: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关联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表现有以下方面:(1)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
(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3)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3.商周政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商汤的“德政”、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及与其配套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
(1)商汤“德政”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商汤讨伐暴虐的夏桀、灭夏后建立商朝。
商汤以仁德治国,他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
“网开三面”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商汤仁德治国的思想。
这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
(2)周代天命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
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这就是周代的天命观。
这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3)宗法和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
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这种同质联系。
(4)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
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是两个网络迭合。
1.命题点:商汤的“德政”(2018·课标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的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抓题眼“网开三面”反映了商汤的“仁德”思想,商汤因此获诸侯拥护。
找错点题干材料意在“说明”商汤成功原因,“经济”“生态”不符合其主旨;夏桀的暴虐,商汤的仁德导致了“夏商更替”。
答案 A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体现不出拱卫周王室,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正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
《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答案 B解析材料中对“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和“父子不得相诉”反映出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
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邦建国B.兼并战争C.铁犁牛耕D.礼崩乐坏答案 D解析A项是分封制,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青铜器作用的变化,与兼并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时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与青铜器的功用的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青铜器由贵族独享到成为普通百姓的用品,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故D项正确。
4、汉承秦制“汉承秦制”是指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一直到汉宣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
(1)“汉承秦制”的体现为: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
在这些内容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
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2)“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
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5.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6、东汉豪强势力西汉后期,由于土地的兼并与集中,豪强势力有了很大发展。
东汉政权建立后,豪强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豪强势力的特权表现为:(1)选举凭门第,豪强势力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2)豪强势力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
(3)庄园里拥有“部曲”或“家兵”。
7.汉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
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2018·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