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肺病辩证和临床表现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ea7f66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19.png)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当肺部发生疾病时,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进行辨证论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依据。
一、肺病常见症状咳嗽是肺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如风邪犯肺、寒邪袭肺、热邪壅肺、燥邪伤肺等。
不同原因导致的咳嗽,其特点也有所不同。
风邪犯肺所致的咳嗽,多为干咳,咽痒,且常伴有鼻塞、流涕等表证;寒邪袭肺的咳嗽,咳声重浊,痰白清稀,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热邪壅肺的咳嗽,咳声高亢,痰黄黏稠,口渴,咽痛;燥邪伤肺的咳嗽,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咽干鼻燥。
咳痰也是肺病常见的表现。
痰的性状、颜色、量等都可以作为辨证的依据。
白色稀痰,多为寒痰;黄色稠痰,多为热痰;痰中带血,多为肺热或阴虚火旺;痰量多而清稀,多为湿痰。
气喘也是肺部疾病的重要症状。
如果气喘伴有咳嗽、咳痰,多为肺气壅塞;如果气喘而汗出,多为肺气虚脱。
胸痛常与肺部疾病有关。
刺痛多为血瘀;胀痛多为气滞;隐痛多为虚证。
二、中医的四诊在肺病辨证中的应用1、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形体等。
面色苍白,多为肺气亏虚;面色潮红,多为肺热;口唇紫绀,多为肺气郁闭,气血瘀滞。
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呼吸急促,多为实证;呼吸微弱,多为虚证。
观察患者的痰液,如前所述,痰液的性状、颜色、量等都能提供辨证依据。
2、闻诊听患者的咳嗽声音,如咳声清脆,多为外感;咳声低弱,多为内伤。
听患者的呼吸音,呼吸音粗重,多为实证;呼吸音微弱,多为虚证。
3、问诊询问患者咳嗽的时间、性质、频率,以及有无诱因等。
询问患者的痰液情况,包括颜色、质地、量、气味等。
询问患者是否有气喘、胸痛等症状,以及其特点和发作规律。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这些都有助于判断病情。
4、切诊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肺病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数脉、滑脉、弦脉等。
浮脉多为外感;数脉多为热证;滑脉多为痰饮;弦脉多为肝郁气滞。
中医肺系病证的辨主症及治则治法
![中医肺系病证的辨主症及治则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fa0957b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9.png)
中医肺系病证的辨主症及治则治法一、辨咳嗽由于邪阻于肺,肺失宜肃,肺气上逆而作。
据其病程的久暂,可分为暴咳与久咳两类。
暴咳,病程短,外感所致,每多夹有表证,分为风寒、风热、风燥等。
久咳,病程长,内伤所致,多伴他脏形症,常因感受外邪发作或加重,分为湿、气火、阴虚、气虚等。
二、辨喘以呼吸喘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
主要病机为肺气升降出入失常。
辨证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实喘,由外邪、痰浊壅肺,肺气失于宣降所致。
多呈急性发作,呼吸深长有力,气粗声高,脉数有力。
虚喘,由于久病体虚,精气亏损,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
病程迁延不已,病情时轻时重,呼吸短浅难续,气声低,脉来微弱。
三、辨痰此痰指有形之痰液。
由于肺气失于敷布,津液停聚而成。
可从痰的色、质、量、气味等辨其病理性质。
外感时邪所致之痰,病程短,多伴表证,有风寒、风热、痰热、风燥等不同。
内伤之痰,多属久病,反复缠绵,有肝火、脾湿、寒饮、气虚、阴虚之别。
四、辨咳血多为火盛伤络,络损血溢,或阴虚火旺,灼伤肺络所致。
常分虚实两类。
属实热证者,咳痰带血,血色深红,或咳血量多。
属于虚者,常为阴虚所致,症见干咳痰少,痰中带血,血色鲜红,时作时止。
五、辨失音语声嘶哑,或而不能出声者为失音。
分虚实两类。
实证,属外感,时邪阻遏肺气,会厌开合不利所致,多为猝发,称为“暴喑”,伴有风寒、风热表证。
虚证,属内伤,因阴精内耗,咽喉、声道失于滋润,以致发音不利,大多由渐而成,又称为“久暗”。
六、治则治法肺实者,宜疏邪祛痰利气。
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
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
阴虚者,滋阴养肺;气虚者,补益肺气;气阴两虚者,治当兼顾。
中医基础理论:肺的病机——肺病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肺的病机——肺病常见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5fa6070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1.png)
肺病临床常见症状有咳嗽、⽓短、哮、喘、胸闷疼痛、咯痰、咯⾎、声哑失⾳、⿐衄、⾃汗等。
其发⽣机理分析如下:
肺病临床常见症状
含义
发⽣机理
咳嗽
为肺的呼吸功能失常最常见症状之⼀。
主要是由于肺失宣降,肺⽓上逆所致。
⽓短
为⾃觉呼吸⽓短,⽓不够⽤,稍事操劳则更甚(即轻度呼吸困难)的症状。
多由肺⽓虚损、呼吸功能衰减所致。
哮
为喉有痰鸣如⽔鸡之声。
主要是由于痰⽓交阻,⽓机升降出纳失常,肺系⽓道鸣息不畅所致。
喘
即喘息。
为呼吸明显短促⽽困难之症状。
主要是由于肺热壅盛,⽓机壅阻,或肺肾两虚,肾不纳⽓,以致呼纳失权所致。
胸闷疼痛
多由风、寒、燥、热之邪,或痰、瘀、⽔饮等壅遏肺⽓,⽓机阻塞不通,或肺络为邪所闭,⽓⾎滞涩不畅所致。
胸为⽓海,肺⽓不利,则胸部窒闷;肺络为邪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发疼痛。
咯痰、咯⾎
咯痰,主要是由于肺失宣肃,津液⽓化输布障碍,聚⽽成痰,或因脾虚,痰湿内聚上泛所致。
咯⾎,多为痰热化⽕,肝⽕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声哑失⾳
多由于外邪犯肺,肺⽓失宣,声道不利,⽽致声哑失⾳,称之为“⾦实不鸣”。
或由于肺虚阴津不⾜,声道失于滋润⽽致声哑失⾳,则称之为“⾦破不鸣”。
⿐衄
即⿐出⾎。
主要是由于肺胃蕴热,或肝⽕上炎,灼伤肺窍脉络,热迫⾎妄⾏所致。
⾃汗
动则汗出,即为⾃汗。
主要是由于肺⽓虚损,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所致。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有哪些特点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9b727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5.png)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有哪些特点肺部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中医在诊治肺部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辨证施治的方法独具特色。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
当肺脏出现疾病时,往往会影响到这些相关的生理功能。
中医对肺部疾病的辨证,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常见的证型有肺气亏虚、肺阴不足、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蕴肺等。
肺气亏虚型的患者,常表现为气短乏力、声音低微、自汗畏风、容易感冒等。
这是由于肺气不足,不能推动和调节呼吸及全身的气的运行,防御功能下降所致。
治疗上多采用补肺益气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补肺汤等。
肺阴不足型的患者,则多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
这是因为肺阴亏虚,不能滋润肺脏,虚热内生。
治疗时以滋阴润肺为主,代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
风寒袭肺的患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稀、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表现。
这是由于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
治疗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的患者,症状通常为发热恶风、咳嗽痰黄、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此为风热之邪侵犯肺脏,肺失清肃。
治法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剂可选桑菊饮。
燥邪伤肺时,患者会出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燥邪易伤津耗液,导致肺失濡润。
治疗应以清肺润燥为主,如桑杏汤。
痰湿阻肺的患者,常见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闷气喘、舌苔白腻、脉滑等。
多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阻碍肺气的宣降。
治疗需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常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蕴肺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咳嗽气喘、痰黄黏稠、胸胁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这是由于痰热互结,壅阻于肺。
治疗宜清热化痰、肃肺止咳,可选用清金化痰汤。
中医在对肺部疾病进行辨证施治时,非常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如何从肺部辨证治疗疾病
![中医如何从肺部辨证治疗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e709b86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6.png)
中医如何从肺部辨证治疗疾病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位居高位,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
肺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当肺的功能失常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通过对肺部的辨证,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下就为您详细介绍。
一、肺病的常见症状咳嗽是肺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如外感风寒、风热、燥邪,或者内伤于痰湿、肝火、阴虚等。
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内伤咳嗽则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多伴有其他脏腑的失调症状。
气喘也是肺病的常见表现。
气喘可因肺气不足、肺气壅滞、肾不纳气等原因引起。
肺气不足导致的气喘,往往活动后加重,伴有神疲乏力、自汗等;肺气壅滞所致的气喘,呼吸急促,胸部胀满;肾不纳气引起的气喘,则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咳痰是另一个常见症状。
痰的性质、颜色、量等都有助于判断肺病的性质。
如白色稀痰,多为寒痰;黄色稠痰,多为热痰;痰量多,多为痰湿;痰少而黏,难以咳出,多为燥痰。
此外,胸痛、咯血、声音嘶哑、鼻塞流涕等也可能是肺病的表现。
二、肺病的辨证分型1、风寒束肺多因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
表现为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方剂如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脏,肺失清肃。
症见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涕,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银翘散等。
3、燥邪伤肺秋季干燥,燥邪易伤肺津。
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鼻干燥,咽干喉痒,或身热恶寒,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细数。
治疗当清肺润燥止咳,可选用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4、痰湿阻肺多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临床可见咳嗽痰多,色白质黏,易于咯出,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七十六)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七十六)](https://img.taocdn.com/s3/m/40bc2d3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e.png)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七十六)五脏病机之肺病1.肺的生理病理特点: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肺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朝百脉而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而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而煦泽肌肤。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性喜清肃,其气以下降为顺,故外邪袭人常先犯肺。
因此,肺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异常、水液代谢失调、体表屏障功能失常,以及气的生成、血液循环障碍和某些皮肤疾患等。
2.肺的基本病理变化:肺的病变有虚实之分,虚则多为气虚和阴津不足,实则多由风寒、燥热、痰湿袭肺所致。
(1)肺失宣肃:肺的宣发和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两个方面,二者虽有区别,又相互影响,有宣有肃方能使肺的生理功能正常。
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等所致,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亏等因素而成。
①肺气不宣:肺气不宣为肺气失于宣通。
肺气不宣,可以导致下列病理变化:呼吸不畅:肺之宣肃正常则呼吸调匀。
肺气失宣,气机不利,呼吸不畅,则可出现鼻塞、咳嗽等。
卫气壅滞:肺合皮毛,肺主气,宣发卫气于皮毛。
肺失宣发,卫气壅滞,腠理固密,毛窍闭塞而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肺气不宣与肺气不利大致相同,但通常肺气不宣多对外感表证而言,肺气不利多对内伤杂病而言。
②肺失清肃:肺失清肃又称肺失肃降,是指肺气失于清肃下降的功能,使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
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气促、咳嗽、痰多等。
咳嗽日久,肺气损伤,肃降失常,可进一步导致肺气上逆。
肺气上逆与肺失清肃相同,但咳嗽气逆较肺失清肃为甚。
肺气失宣或肺失清肃,均可导致肺气上逆而气喘,通调水道功能失职,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症。
其进一步发展,亦均能损耗肺气和肺阴,导致肺气虚损或肺阴不足。
(2)肺气不足:肺气不足又称肺气虚。
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或因久病气虚,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所致。
肺气不足除气虚的一般改变外,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理变化:①呼吸机能减退:肺气虚则体内外气体交换出入不足,可出现咳嗽、气短、声低、息微,甚则喘促、呼吸困难等症。
中医对肺病的解释
![中医对肺病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1949d4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2.png)
中医对肺病的解释导言中医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体系,对各种疾病有着独特的解释和治疗方法,包括肺病。
中医认为肺主气机,是人体呼吸和气血循环的重要器官,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肺病在中医概念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并且有着丰富的中医疾病分类和治疗经验。
中医对肺病的分类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肺病可以分为外感性肺病(外感风寒、风热等引起的肺病)和内因性肺病(内因积滞、情志不畅等引起的肺病)两种。
1.外感性肺病:外感性肺病多由外界的风寒、风热等邪气入侵引起。
风寒型肺病常见表现为咳嗽、无力、畏寒等,风热型肺病则表现为咳嗽、咽痛、发热等。
2.内因性肺病:内因性肺病多由情志不畅、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
内因积滞型肺病常表现为胸膈痞闷、咳嗽、痰多等,情志不畅型肺病则表现为嗜睡、神疲乏力等。
中医对肺病的病因病机解释中医将肺病的病因病机解释为肺与外界邪气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
以下是具体的解释:1.外感寒邪:风寒邪气侵犯肺经,导致肺机失调,肺气无力。
表现为寒冷感、无力等症状。
2.外感热邪:风热邪气侵犯肺经,导致肺火上炎,肺气逆乱。
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3.内因积滞:情志不畅、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湿邪停留肺络,痰湿阻滞肺气通道,导致肺气郁滞。
表现为胸膈痞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4.情志不畅:情志不畅、忧思忧虑等因素导致肺气郁结,气机不畅。
表现为嗜睡、神疲乏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病的方法中医治疗肺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草药疗法等。
1.药物治疗:中医通过运用药物来调整肺脏的功能,以达到治疗肺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杏仁、百部等,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理气平喘的作用。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肺脏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肺经穴位有太渊、太白、少商等,针灸疗法能够疏散肺气、平喘化痰。
3.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通过配伍多种中草药来治疗肺病。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半夏、枳壳、炙甘草等,通过清热散邪、化痰止咳的作用来治疗肺病。
肺病的辨证论治
![肺病的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9dca19e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4.png)
肺病的辨证论治
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呼吸、吸氧以及二氧化碳的排出的关键器官。
而肺病是指肺部功能发生异常和器官本身遭受到了疾病攻击的状态,如肺部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中医认为,肺主气,肺气通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因此对于肺病的治疗,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一、辨证
肺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辨证分型如下:
1. 阳虚型:主要表现为气短、体倦乏力、出虚汗等虚弱情况。
2. 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喉干痛、夜间盗汗等虚寒症状。
3. 痰湿型: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痰多、呼吸不畅。
4. 热毒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痰黄等有热症状。
二、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法:
1. 阳虚型:可使用养阳益气的治疗方法,如人参、黄芪、枸杞等进行调理,同时也需要注意休息和运动平衡。
2. 阴虚型:可使用滋阴润燥的药物进行治疗,如何首乌、黄精、枸杞等,同时也需要避免上火和辛辣食物。
3. 痰湿型:可使用清热化痰、理气通窍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茯苓、陈皮、杏仁等。
4. 热毒型:可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有黄芩、连翘、银花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习惯,避免油腻、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综上,肺病的辨证论治是根据病因和病情特点进行具体的分型以及治疗,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需认真配合医生的指导,积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肺病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肺病科中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d76bfa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6.png)
肺病科中医知识点总结中医在治疗肺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肺主宰呼吸,掌控一身水道,是人体的第一道防御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肺病是指因外感邪毒、内伤情志、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原因引起的肺脏功能失调,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病注重辨证施治,结合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以下是肺病科中医治疗肺病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总结:一、肺病的病因病机1. 外感邪毒:风、寒、暑、湿、燥等外邪侵袭,损伤肺气,导致肺气失于宣降,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等症状。
2. 内伤情志:长期情志不舒畅,导致肝郁化火,热毒蒸肺,使肺气受损,引起呼吸困难、干咳等症状。
3.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油腻、辛辣、生冷食品,伤害脾胃,使水湿迁于肺,导致痰湿壅盛,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等症状。
二、肺病的辨证施治1. 风寒袭肺:表现为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肢体不温,木匠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宜温中散寒,解表散寒,宣肺化痰。
方用麻黄汤、桂枝汤等。
2. 热毒蒸肺:表现为呼吸急促,干咳或咳血,咽干口燥,痰黄稠,苔黄腻,脉数弦。
治疗宜清热化痰,滋阴润肺。
方用石膏汤、清肺化痰汤等。
3. 湿痰壅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痰,胸闷脾胃不和,苔腻,脉滑。
治疗宜健脾化湿,化痰止咳。
方用附子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
三、中医治疗肺病的常用方法1. 针灸疗法:常用穴位有肺脏俞穴、肺六、肺九、气海等,可以调整肺气,通利经络,舒解肺病症状。
2. 中药疗法: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杏仁、石膏、黄芩、瓜蒂等,可以清热宣肺、散寒化湿、温肺化痰,起到治疗肺病的作用。
3. 推拿疗法:可以通过推拿背部、肩颈、胸胁等部位,调整肺气活动,提高肺功能,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
4. 气功疗法:可以通过练习八段锦、五禽戏等气功功法,调整呼吸节律,增强肺功能,改善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四、饮食调理1. 宜清淡:坚持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鱼类、豆制品等清淡食物,有益于肺脏健康。
中医对肺病的解释
![中医对肺病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66cbb1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9.png)
中医对肺病的解释
【最新版】
目录
一、中医对肺病的认识
二、肺病的病因和症状
三、中医治疗肺病的方法
四、中医治疗肺病的优势
正文
一、中医对肺病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肺病是一种由于外邪侵袭或内伤因素导致的肺部功能失调的疾病。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位最高,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又为清肃之脏,不容异物。
因此,肺病多以气机升降失常的证候为主,其常见的证候有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等。
二、肺病的病因和症状
肺病的发生主要与外邪侵袭和内伤因素有关。
外邪如风、寒、湿、燥、火等,内伤因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
肺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气喘、胸闷、呼吸困难等。
三、中医治疗肺病的方法
中医治疗肺病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治疗、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等。
中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肺病的主要手段,根据患者的证候,选用相应的中草药,以达到治疗肺病的目的。
四、中医治疗肺病的优势
中医治疗肺病具有以下优势:
1.疗效显著:中医治疗肺病具有显著的疗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2.安全性高:中医治疗肺病主要采用中草药治疗,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
3.个性化治疗:中医治疗肺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预防为主:中医治疗肺病注重预防为主,强调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预防肺病的发生。
肺病的辩证论治
![肺病的辩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78d9281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72.png)
肺病的辩证论治肺居胸中,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肺之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
肺的病变,主要是肺气宣降失常,表现为肺主气司呼吸功能的障碍和卫外功能的失职,以及水液代谢的部分病变。
肺的病变有虚实之分,虚证有气虚和阴虚,实证多由六淫等外邪侵袭和痰湿阻肺所致。
肺病常见的病位症状有:咳嗽,气喘,胸闷或痛,咯血等。
1)肺气虚:主证:咳嗽气短,动则气喘,痰多清稀,怕冷自汗,易患感冒,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舌淡苔白,脉虚弱。
辩证:肺气不足,宣降无力,故见咳嗽气短,动则气喘;通调不利,聚湿成痰,故痰多清稀;肺卫不足,皮毛不固,故怕冷自汗,易于感冒;宗气不足,脏腑失养,故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气不足以行血,故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补益肺气2)肺阴虚:主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肺阴不足,肺失滋润,故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而盗汗,阴虚生内热,故见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3)燥邪犯肺: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鼻干咽燥,喉痒,咳甚胸痛。
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本证以肺燥为主,无阴虚症状。
辩证:风燥伤肺,津液被灼,故干咳无痰,喉痒,鼻干咽燥;燥热伤肺,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肺气不利则胸痛;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征。
治法:清肺润燥4)风寒束肺:主证:咳嗽声重,咯痰稀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辩证: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故咳嗽声重;气不布津,寒凝为痰,故咯痰稀白;风寒外束,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为表寒之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5)痰浊阻肺:主证: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色白粘腻,喉中痰鸣,胸部满闷,甚则不能平卧,苔白腻,脉滑。
辩证:痰浊。
阻肺,肺失宣降,则咳喘痰多,胸闷;平卧痰浊壅阻,气道更加不利;苔白腻,脉滑为痰湿之象。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fe6156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9.png)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肺部疾病在中医范畴中有着丰富的辨证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病机,从而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方向。
一、症状表现1、咳嗽咳嗽是肺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会根据咳嗽的声音、时间、频率、有无咳痰以及痰的性质等进行辨证。
比如,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多为风热犯肺;干咳无痰或少痰,多为燥邪伤肺或阴虚肺燥;咳嗽痰多,色白质稀,多为痰湿阻肺。
2、气喘气喘也是肺部疾病的常见症状。
若呼吸急促,喘息气粗,多为实喘,常见于风寒袭肺、痰热壅肺等;若呼吸短促难续,气怯声低,多为虚喘,常见于肺气虚、肾不纳气等。
3、胸痛胸痛可因肺部疾病引起。
胸痛憋闷,痛引肩背,多为胸痹,多由痰浊、瘀血阻滞心脉所致;若胸痛剧烈,面色青灰,多为肺痈。
4、咯血咯血是肺部疾病较为严重的症状之一。
咯血鲜红,量多,多为肺热壅盛;咯血色淡红,量少,多为阴虚肺热。
二、体征1、肺部听诊通过听诊肺部的呼吸音,可以辅助判断病情。
如呼吸音粗糙,多为外感病邪;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多为肺气亏虚或肺气郁闭。
2、胸部外形胸部膨隆,多为肺气壅滞;胸廓扁平,多为肺肾亏虚。
三、脉象1、浮脉浮脉多主表证,若肺部疾病初起,出现浮脉,多为外感风邪。
2、数脉数脉主热证。
若脉象数而有力,多为肺热炽盛;数而无力,多为阴虚内热。
3、细脉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肺部疾病见细脉,多为肺气阴两虚。
4、弦脉弦脉主肝胆病、痛证、痰饮等。
若肺部疾病伴弦脉,多为肝郁气滞,影响肺气宣降,或为水饮内停。
四、舌象1、舌质舌质红,多为肺热;舌质淡,多为肺气亏虚;舌质紫暗,多为瘀血内阻。
2、舌苔舌苔薄白,多为风寒犯肺;舌苔黄,多为肺热;舌苔白腻,多为痰湿阻肺;舌苔少或无苔,多为阴虚。
五、病因辨证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脏,导致肺气失宣,发为肺部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辨证施治治疗肺部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辨证施治治疗肺部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2212184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2.png)
中医如何运用辨证施治治疗肺部疾病中医治疗肺部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核心方法是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综合信息,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医如何运用辨证施治来治疗肺部疾病。
一、中医对肺部疾病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当肺的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各种肺部疾病。
常见的肺部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痨、肺癌等。
二、辨证施治的方法1、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对于肺部疾病,首先要判断其病性的寒热虚实。
比如,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多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咳嗽声重、痰白清稀,属于寒证;而肺热壅盛引起的咳嗽,多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嗽气喘、痰黄稠,属于热证。
2、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
对于肺部疾病,要重点考虑肺脏本身的病变,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例如,肺脾两虚证,常见于久咳患者,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肺肾阴虚证,常见于慢性咳嗽或喘证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
3、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在肺部疾病中,气血津液的失调也较为常见。
如肺气亏虚,可导致气不摄血,出现咯血;痰饮阻肺,可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嗽、气喘、痰多等症状。
4、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阶段。
对于外感引起的肺部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可以运用六经辨证进行论治。
三、常见肺部疾病的辨证施治1、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多由外感风邪引起。
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风寒感冒: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有哪些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5986a9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0.png)
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有哪些中医对于肺部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通过辨证论治,中医能够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各种肺部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肺部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特点。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因此,当肺部发生疾病时,往往会影响到这些生理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从病因病机来看,肺部疾病的发生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外感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火,都可能侵袭肺部,导致肺气失宣,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比如,外感风寒,寒邪束肺,肺气不得宣发,就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白清稀等症状;外感风热,热邪犯肺,肺气失于肃降,就会出现发热、咳嗽、痰黄黏稠、口渴等症状。
内伤七情中,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肺气郁滞,出现胸闷、咳嗽等症状。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也会导致肺部疾病的发生。
久病体虚,肺气不足,或者肺阴亏虚,也容易引发肺部疾病。
在辨证方面,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正邪盛衰等情况。
对于肺部疾病,常见的辨证类型有肺气亏虚、肺阴不足、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壅肺等。
肺气亏虚证,主要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声音低微等。
治疗上应以补肺益气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补肺汤等。
肺阴不足证,常见症状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
治疗应以滋阴润肺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沙参麦冬汤等。
风寒袭肺证,多有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白清稀、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楚等表现。
治疗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的方剂有三拗汤合止嗽散等。
风热犯肺证,常出现发热、咳嗽、痰黄黏稠、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等症状。
中医诊断:肺病辨证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肺病辨证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44728447f1922791688e8ff.png)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咯痰清稀,声低懒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
脉弱。
辨证要点: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并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肺阴虚证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干咳,痰少难咯,潮热,盗汗等。
(三)风寒犯肺证指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咯稀白痰、恶风寒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咯少量稀白痰,气喘,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风热犯肺证指风热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发热恶风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本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病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卫分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而黄,气喘,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犯肺证与风寒犯肺证均属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证症状。
但前者为发热重恶寒轻,痰少色黄,流浊涕,舌苔薄黄,脉浮数;后者为恶寒重发热轻,痰白清稀,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五)燥邪犯肺证指外感燥邪,肺失宣降,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简称肺燥证。
燥邪有偏寒、偏热的不同,而有温燥袭肺证和凉燥袭肺证之分。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
或微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
(六)肺热炽盛证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甚则鼻翼煽动,鼻息灼热,胸痛,或有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七)痰热壅肺证临床表现:咳嗽,咯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喉中痰鸣,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
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热壅肺证为痰热俱盛,咯多量黄稠痰,肺热炽盛但热无痰或少痰。
中医关于肺的临床辨证
![中医关于肺的临床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28cc0eb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b.png)
中医关于肺的临床辨证 01
1.生理 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主皮毛,与大肠相 表里,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其气主降,肺为娇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2.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出入升降 失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气yuefen郁,皆属于肺。 ” 肺的病证,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由于肺气失宣,升降失职, 气壅上逆而见咳逆,喘促,胸胁胀痛等实证;由于肺气不足, 宗气鼓动无力,而见少气不足以息等虚证。《内经》曰:“肺 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胸盈,仰息”“虚则少气不能 报息”。 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肺有病,往往影响全身。如肺气虚弱 ,或肺热叶焦,不能行气,温煦全身,则形体瘦弱,皮毛焦枯 ,或盗汗、自汗,卫气不固,而易受外邪侵袭。肺失肃降,不 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影响水液代谢,导致水液代谢失常, 停留而为饮,为水肿。如其他脏器有病,也能影响气机,累及 肺而引起咳喘。《内经》曰:“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 也。” 3.病证范围 感冒,咳嗽,哮喘,肺痈,肺痨,失音,中医关于肺的临床辨证 02
4.证候分类 (1)【虚证】肺气虚、肺阴虚 主证 肺气虚:咳喘无力,痰液清稀,倦怠懒言,声音低微,面色 baiguang白,畏风形寒,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 肺阴虚:干咳无痰,咳痰带血,或有血丝,或有血块,喉痒声 哑,潮热盗汗,午后颧赤,少寐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肺气虚见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肺阴虚见于肺 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治疗 肺气虚:补益肺气;用补肺汤(黄芪、五味子、桑白皮、熟地 黄、人参、紫菀)。 肺阴虚:滋阴润肺;用百合固金丸(百合、熟地黄、生地黄、 玄参、贝母、桔梗、生甘草、麦冬、芍药、当归)。 (2)【实证】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痰浊阻肺、燥热伤肺 主证:咳嗽。 风寒束肺:兼见咯痰清稀,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发热恶寒 ,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如何从症候角度分析肺部疾病
![中医如何从症候角度分析肺部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1901462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4.png)
中医如何从症候角度分析肺部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对于肺部疾病的分析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见解。
中医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等方面的综合观察和判断,从症候的角度来认识和诊治肺部疾病。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所讲的症候是什么。
症候并非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而是一系列身体表现的综合归纳和总结,是内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反映。
对于肺部疾病来说,常见的症候包括咳嗽、咳痰、气喘、胸痛、发热等。
咳嗽是肺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咳嗽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比如,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如果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多为风寒袭肺所致。
这是因为风寒之邪外侵,导致肺气失宣,津液不布,聚而成痰。
而如果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痰黏稠或黄,多为风热犯肺。
风热之邪侵犯肺脏,使得肺内燥热,肺气上逆而咳嗽。
咳痰也是一个重要的症候表现。
痰的性质、颜色、量等都能反映出肺部的不同问题。
白色稀痰常见于风寒犯肺或寒湿阻肺;黄色稠痰则多是肺热炽盛或者痰热壅肺的表现。
如果痰中带有血丝,可能是燥热伤肺,或者阴虚肺热,损伤肺络所致。
气喘在肺部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如果气喘伴有咳嗽,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多是由于肺气壅塞所致。
比如外邪袭肺,导致肺气不利,或者痰浊内阻,阻塞气道,都可能引发气喘。
而如果气喘动则加剧,呼多吸少,腰膝酸软,多为肾不纳气,是肺肾两脏功能失调的表现。
胸痛是肺部疾病中需要引起重视的症候之一。
如果胸部刺痛,位置固定不移,多是由于瘀血阻滞;而胸部闷痛,伴有咳嗽气喘,多是痰湿阻络或者气滞血瘀。
发热也是肺部疾病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
如果发热恶寒,多是外感表证;如果高热不退,咳嗽气喘,痰黄稠,多是肺热炽盛。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的症候外,中医还会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进一步分析病情。
比如,面色苍白,多是肺气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肺热亢盛。
舌苔薄白,多为风寒;舌苔黄腻,多是湿热或者痰热。
脉象浮紧,多为风寒;脉象滑数,多是痰热。
在诊断肺部疾病时,中医强调要综合考虑各种症候,进行整体的分析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
主气、司呼吸
生
主宣降
理
功
朝百脉、主治节
能
通调水道
肺朝百脉、主治节
朝,朝会、聚会之意。 治,治理;节,调节。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朝会 于肺。
其生理意义主要体现在 进行气体交换。 助心行血。
肺主治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主要体现在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 治理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治理和调节水液代谢。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主呼吸之气
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呼吸, 呼出体内的浊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肺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的 生命活动。
功能正常:呼吸调畅,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功能失常:咳嗽,气喘等。
肺主一身之气
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 作用。 《素问·五脏生成篇》 “诸气者,皆属于肺。” 主要体现在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以及气 机的调节两个方面。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指皮肤,是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邪, 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作用。 毛,毫毛。
肺气宣发卫气、水谷精微、津液到体表。 病理变化 肺气虚,卫气不固,见自汗,易感冒; 皮毛失于濡润,则见皮毛枯槁不泽。
大 肠的主要功能
传化糟粕
➢ 病理: ➢ 传导功能失常
大肠湿热:腹痛、下痢、 里 急后重。 大肠实热:便秘。 大肠虚寒:腹痛、肠鸣、泄泻
魄是与身俱来、本能性的、较低级的神经 精神活动。 魄司痛痒、啼哭等。
在窍为鼻
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通, 故肺在窍为鼻。 鼻的主要功能:通气和嗅觉。 肺功能正常,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 觉灵敏。 肺失宣发,可见鼻塞,流涕,喷嚏等。
在液为涕
涕,为鼻腔粘膜分泌的一种粘液,具有润 泽鼻窍的功能,并能防御外邪,有利于肺的 呼吸。 正常情况下,涕液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病理情况下 风寒犯肺,见鼻流清涕; 风热犯肺,见鼻流黄稠涕; 燥邪犯肺,见鼻干无涕。
肺喜润恶燥,肺与秋气相应
肺五行属金。 生理上,肺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 明润相通应; 病理上,燥邪最易灼伤肺津,引起口鼻干燥, 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等症。
生理联系
在志为忧、藏魄 在液为涕 在窍为鼻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志为忧、藏魄
悲忧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和情感反映。 过度悲忧,则属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 是,损伤肺气,导致气的不断消耗。 《素问·举痛论》曰:“悲则气消”。
2. 主一身之气功能失常
宗气生成不足:肺气不足、心血瘀阻。 全身性气虚: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呼 吸无力。
肺
主气、司呼吸
生
主宣降
理
功
朝百脉、主治节
能
通调水道
主宣降
宣即宣发,降即肃降。
所谓宣发,即指宣布和发散。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 宣布散的生理功能。
所谓肃降,即肃清、洁净和下降。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 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生理功能。
肺主宣发
生理功能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 宣散水谷精微和津液。 排出浊气,完成气体交换。
病理变化
皮毛憔悴枯槁不泽,自汗出,易感外邪。 痰饮,水肿。 胸闷咳喘,呼吸困难。
肺主肃降 生理功能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肾配合,使呼吸平稳、深沉 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 肃清呼吸道及肺内异物。 有利于大肠向下传导糟粕。
中医基础理论
肺病辩证和临床表现
肺
位于胸腔,膈膜之上, 左右各一,上连气道, 通过口鼻与外界直接 相通。
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 居于诸脏之上,故有 “华盖”之称。
肺五行属金,为阳中 之阴。
肺
主气、司呼吸
生
主宣降
理
功
朝百脉、主治节
能
通调水道
主气,司呼吸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
肺主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各脏腑经络之 气的功能。
肺气宣发,将水液向上、向外布散。 肺气肃降,将上焦水液向下布散。
肺主通调水道的机理示意图
┌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
│外达全身皮毛肌腠 ──────┐
┌─┐┌ 肺气宣发─ ┤
汗
│肺││
└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
│
│主├┤
控制腠理开阖
──────┘
│行││
调节汗的排泄
│水││
└─┘│
Hale Waihona Puke ┌将津液下输其它脏腑└ 肺气肃降──┤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
生理特性
肺为娇脏 肺以降为顺 肺喜润恶燥 肺与秋气相应
肺为娇脏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受邪侵; 肺与外界相通 ,外邪易袭肺; 它脏病变,常累及于肺。 无论外感,内伤,还是他脏病变,多易 侵袭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为“娇脏”。
肺以降为顺
肺为华盖,五行属金,故以降为顺。 肺气清凉敛降,可制心火之炎上,助心 肾交通。 肺气肃降,有助于气血津液升降循环。
气的生成
肺参与全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 生成。 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饮 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生成宗气。
气机的调节
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
肺主气的病理变化
1. 主呼吸之气功能失常
肺气不足:呼吸无力,气短,动则气喘。 肺气壅塞:呼吸急促,胸闷咳喘,声高息粗, 张口抬肩。
病理变化
胸闷、咳喘、呼吸急促表浅。 小便不利、痰饮水肿。 咳嗽、吐痰、呼吸不畅。 大便困难,甚或闭结不通。
肺主肃降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 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 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 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升 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肺
主气、司呼吸
生
主宣降
理
功
朝百脉、主治节
能
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
通,疏通;调,调节。 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 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浊液下输于肾而化尿──────尿
生理体现:
宣发津液,滋养皮毛和周身。 体内浊水经肾和膀胱排除体外。
病理体现:
水液代谢失常:尿少,颜面和周身水肿, 痰饮等症。 。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肺位于人体的上焦,肺的宣发肃降功 能对水液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