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论充足理由律是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充足理由律是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因而
,
规律
它 没 有 要 求 思 维 的 具体 内容



不 是 思 维 内容 时规 律

这 与形 式逻辑的 对 象
:
,
是一 致 的

,
我 们 赞 同后 者
比 较 一 致 的提 法 是
但 有 必 要 作 进一 步 的 阐 述 ( 包 括 争论 双 方 )


诚然
,
对 于 普 通 逻 辑 的研 究 对 象
体 内 容 彻 底撇 开
“ ”


并非 虚 构
,
;
,
另一 方 面 它 又 向 辩 证 逻 辑不 同
,
也 没 有把 思 维 的 形
,
式 结 构 与 思 维 的具 体 内 容完 全 融 合 内容
是 注 重 一 般 的 思 维 形 式 所具 有 的 共 同 东 西
是将

放 在现 有基 础 上
.
而 不 是 从将 来 运 动 方 面 来 理 解
,
对于 我 们 进 一 步 科 学 地 确 立 普 通 逻 辑 的 理 论体 系 具 有极 为 重 要 的 意义 本 文拟就 此 谈 一 点粗浅看 法 请 同 志 们批评 指 正

持 否 定意见 的同志论 据之一 是 :

充 足 理 由律 和 形 式 逻 辑 的 对 象 不 吻 合
, , “ ”


汕 头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
9 8 7
年 第二期 )
72 5
论 充足 理 由律 是 普 通 逻 辑 的基本 规律
陈全林 陈冬村
充 足 理 由律 是 不 是 普通 逻 辑 亦 称 形式 逻 辑 ) 的 基 本 规 律 长 期 以 来 始终 是 我 国 逻 辑 学界 争 论 的 问题 科书上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2500字以上)。

答: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点,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首先,同一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可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 P”(读作如果P,那么P)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P表示在任何一个判断。

这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以及保持确定性。

同一律要求是1、概念方面,他要求人们在运用时必须保持概念的同一性。

2、在命题方面,他要求人们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或论证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命题的同一性。

假若违反其要求,则会犯逻辑上的错误。

如果违反概念方面要求,则会犯“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错误。

例如,A混淆概念(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甲概念理解成乙概念)如:日本人很奸诈,小德是日本人,所以,小德很奸诈。

这是把不同概念的“日本人”混为一谈,导致三段轮推理错误。

B偷换概念(有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故意把甲概念换成乙概念)如:古希腊一个诡辩论者欧布里德对他朋友说:“你没有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样?”对方回答说:“是这样。

”诡辩论者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这里,“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指“原本有现在还未失掉的东西”,不能指“从来未有的东西”。

人头上的角是从来没有的,何谈“失掉”“未失掉呢?这是故意偷换概念,让对方上当受骗。

违反命题方面的错误,则会犯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例如:A转移论题B偷换论题(有意地将要讨论的某个论题偷换成其他论题,以此来达到其诡辩的目的。

如明代有位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太出名,他的儿子很不成材,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

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骂儿子是不孝之子。

后来,这个儿子实在忍受不了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顶了起来:“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之后,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语言应用中所说的“逻辑”,主要指普通逻辑,又称形式逻辑。

其基本规律亦即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等思维形式的规律。

在思维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性,论证有力,从而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

普通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它们是客观事物某些最普遍性质在思维中的反映,是正确思维必须满足的,是逻辑对正确思维的基本要求。

当然也是数学推理和数学证明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1、同一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思维对象必须保持其同一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概念不能忽而指这样,忽而指那样。

违反了同一律,推理、论证过程中就要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等逻辑错误。

同一律可用公式表示为:A是A。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这是正确思维要求满足的必要条件,一切正确思维都必须遵守同一律。

如果思维不遵守同一律,那么就没有确定的内容,也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应确定角的概念为大于0°小于180°的角,而且在证明过程中保持不变。

如果把角的概念扩展到任意角的概念,那么定理就不一定成立,就会形成混乱。

有则外国笑话:有个人在饭店吃饭,看到菜盘子里有一只苍蝇。

便叫来侍者问道:“怎么菜盘子里有只苍蝇?”侍者回答说:“你花5块钱还想吃什么?”这个使者的回答就是诡辩了。

同一律是保证思想确定性的一条规律。

只有遵守同一律,才不致产生“混淆概念”和“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才能使思维活动正常下去。

只有遵守同一律,一篇文章,一个讲话才能主题明确,思路连贯,有条理,首尾照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遵守同一律,才会有中心,辩论才能不离题目。

总之,遵守同一律,是正确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

2、矛盾律——亦称“不矛盾律”,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二氧化碳是气体”和“二氧化碳是固体”)。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简谈“普通逻辑”的三条基本规律

简谈“普通逻辑”的三条基本规律

作者: 王明祥
出版物刊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3页
主题词: 不矛盾律;扎喜旺徐;民族工作;才旦卓玛;反对关系;三条;巴桑;逻辑错误;藏族人;现实生活
摘要:<正> 普通逻辑的三条基本规律就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

它是人们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表达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律。

现实生活中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一、“我不姓扎……”及“妙手”一九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人民日报》载:在北京一次民族工作会上,有位汉族同志热情招呼青海省副省长扎喜旺徐同志:“您好,老扎.”扎喜旺徐同志一面有礼貌地答应,一面半开玩笑似地说:我“是扎喜旺徐,不姓扎,不叫扎喜,也不叫旺徐。

”如同“巴桑”、“才旦卓玛”一样,“扎喜旺徐”也是音译的藏族人。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欢迎阅读第八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逻辑思维规律作为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逻辑形式的特有规律,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就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而言,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或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①。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

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另外,就表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

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如果它反映了某个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了这个客观对象。

同一律的逻辑表达式:A 是A ,或者A →A 。

表达式中,“A ”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

“A 是A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A 反映什么,那么它就反映什么。

“A →A ”表示如果A 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A 是假的,那么它就是假的。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所反映或所断定的内容始终如一,其性质始终不变。

①关于充足理由律是否属于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界历来有争议。

本章对充足理由律也作一介绍,供学习时参考。

②“概念和判断”是与“词项和命题”对应的,考虑到日常思维中对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进行命名的语言习惯,我们在本章中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称谓。

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就概念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质量”这一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有确定的含义。

如果在一段议论中的各处它都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那么,这段议论就遵守了同一律。

反之,它如果时而表示这个意义,时而又表示为“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那么,“质量”这个概念就失去了同一性,从而违反了同一律。

就判断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某一判断的内涵(内容)和外延(真值)保持不变,具有确定的思想和逻辑值。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如果在判断的运用上违反同一律的上 述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 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转移论题”又叫走题、离题,通常 是指在论证(文章或演讲)过程中违 反同一律的要求,用一个不同的论题 来替代原来的论题。“下笔千言,离 题万里”“口若悬河,不知所云”。
“偷换论题”是一种诡辩方法,指为了 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而故意违反同一律 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一个本 来不同的判断替换原来的判断,或者 赋予一个判断以它本来不具有的含义。
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词项或命题必 须保持自身的同一,也即必须保持思维的确定 性。
(1)就词项来说 ,任何一个词项都有 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它 反映什么对象就只能反映什么对象。
(2)就命题来说 ,任何一个命题都有 其确定的断定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它肯 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第二节 同一律 第三节 矛盾律 第四节 排中律
第一节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 述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二、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三、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逻辑思维规律是人们在形成概念、做 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过程中必须 遵守的准则,可以分为具体的逻辑规 律和基本的逻辑规律两类。
具体的逻辑规律就是只在某一特定范 围内起作用的逻辑规律。如:反变关 系、对当关系。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三条逻辑 规律是在逻辑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 规律,具有普通适用性,所以说是基 本的逻辑规律。
首先,人们不管是运用概念、判断, 还是进行推理、论证,要保证思维的 正确性,就必须合乎同一律、矛盾律 和排中律。

普通逻辑学16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41页文档

普通逻辑学16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41页文档
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普通逻辑学16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目的和要求]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其作用;学会用逻辑规律“找毛病”,习惯用逻辑规律分析现实问题,熟悉利用找“矛盾”的做题技巧。

[课时] 4课时[内容] 一、什么是逻辑规律二、同一律三、矛盾律四、排中律第一节逻辑规律的概述一、什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涉及全局的并且是各个局部必须首先遵守的规律就是这一门科学中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它们的作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有的只涉及局部;有的则涉及全局,并且是各个局部必须首先遵守的,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思维的确定性1.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思维确定性的表现,并服务于思维确定性的实现。

充足理由律所要求的思维论证性是以思维确定性为前提条件的。

思维确定性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特性。

2.什么是思维确定性如果一个思想是有意义的、有真假的,我们就说它是确定的;反之,如果没有意义,无所谓真假,我们就说它是不确定的。

【思维训练题】(1)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请问:以上三个判断的所表达的意义是否确定?三、逻辑规律的客观性1.逻辑规律虽是思维规律,但它跟事物规律一样,也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思维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它不等同于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所以,不能把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混同于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

2.逻辑规律、规则不同于交通规则、体育比赛规则。

3.逻辑规律的发现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它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一种规范,遵守它是认识真理和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1.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2、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 时肯定相互对立的思想。是非不可两可,就是这 个意思。 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用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对象。 比如:有小孩讲:街上来了一群女解放军叔叔。 这是不合逻辑的。 在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 能既断定对象是什么(或具有某种属性),又断 定它不是什么(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有一个旅行者经过长途跋涉,又渴又饥,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一家 酒店。“老板,请问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一份,先 生!”“请给我拿两份。”老板给了旅行者两份夹肉面包,旅行 者又问:“请问,黑啤酒多少钱一瓶?”“十先令一瓶,先 生!”“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两份夹肉面包换一瓶 黑啤酒,可以吗?老板!”“当然可以。”老板爽快地说。老板 收起了面包,拿来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饮而尽, 嘴巴一擦,然后背起背包就要登程。老板急忙叫住他,客气地说: “先生……”旅行者打断了老板的话,不耐烦地说:“难道非要我 在这里住下?”“不,先生,您还没有付啤酒钱呢?”“我不是 用夹肉面包换的啤酒吗?”“可是面包钱您也未付啊,先 生!”“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我付面包钱啊?”“是啊, 他没有吃我的面包。”老板想,一时竟找不出对方的差错,听任 旅行者扬长而去。 在这段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进行诡辩,使对 方听起来似乎有理。所谓偷换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 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将一个概念变换为另一个概念。旅行 者在对话过程中,是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钱 的夹肉面包”。当老板指出旅行者面包钱也未付时,旅行者又把 话题由“未付钱”转移到“没吃”,而由“没吃”又推出“不付 面包钱”。这一系列貌似有理的诡辩,都是违反同一律的 .

逻辑学课件上课_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课件上课_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 1.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司马光 说:“家中有那么多的灯,何必出去看。”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 说:“家中有那么多的人,何必出去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老师在讲课,一个学生戴着收音机的 耳塞在听收音机,老师说:“好好听!”
看了戴耳塞的学生一眼,戴耳塞的学生 答道:“我一直在听”。
• 衙役问他:“打多少?” • 他醉醺醺地伸出三个指头,说:“再打三斤。”
• 5.父亲拿起儿子的成绩单,当看到“操行 评语”栏时,顿时勃然大怒,顺手给了 儿子一巴掌,并且大声责问:“老实说, 你在学校和谁打过?”
• 儿子说:“没……..没有呀。”
• “嘴巴还硬!这上面明明些着:和同学 打成一片!”
• 转移论题(离题、走题、跑题)
• 无意违反同一律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 的逻辑错误。如,有的人写文章,把握不住中 心,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把本来的议题抛到 一边,而谈论那些与原论题无关的问题。如:
• 1.青年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因为青年人是祖 国的未来,也就是说什么样的青年最理想?体 格健全,思想进步,才是最理想的青年。
• 4.“抗拒从严政策与我国刑法中的被告人 有为自己犯罪事实辩护的权利的规定也 是直接相违背的。”
• 5、一小孩问他父亲说:“爸爸,你们机 关里有枪吗?”他父亲反问道:“机关 里要枪干什么?”小孩说;“不是有一 种枪叫机关枪吗?”
• 偷换概念
• 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 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如:
• 偷换论题
•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某一论题来暗中代 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如:
• 1、有一贪污了八万元的案件。在审判是,审 判员问被告贪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被告回答: “我父亲长期生病,全家收入不满百元,经济 困难廷而走险,另外,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财 务制度不健全,才得以涂改帐目,伪造发票。”

自学考试普通逻辑

自学考试普通逻辑

第三节 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 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也就是说,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 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必有一个是假的。 不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A”与“非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A”与 “非A”不能同真。 二、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1、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 2、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 3、小林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4、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5、小刚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四、逻辑老师到底住在几单元几楼几号?
某大学讲授形式逻辑课的老师都住在一号教 师宿舍楼,这是一座有四个单元门的四层楼房。 由于家庭的熏陶,他们的家属,不论成人、孩子, 对形式逻辑的各种推理规则都非常熟悉,并且常 常运用逻辑问题开玩笑。
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有十个人,每个人都讲了一句话: 赵:我们十人中只有一人讲假话。 钱:我们十人中只有二人讲假话。 孙:我们十人中只有三人讲假话。 李:我们十人中只有四人讲假话。 周:我们十人中只有五人讲假话。 吴:我们十人中只有六人讲假话。 郑:我们十人中只有七人讲假话。 王:我们十人中只有八人讲假话。 冯:我们十人中只有九人讲假话。 陈:我们十人中没有人讲假话。
第二节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是与其 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 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1:《韩非子》 例2: 你不如我。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偷换论题、转移论点
例:学习必须下苦功。我在学习逻辑的过程中深深体 会到,如果你真想记住一个公式或一条规则,那么光 看不练习是不行的,只有通过练习,这些规则或公式 才能记住。所以学习要注意多做练习。
练习:
女儿:“我和他吹了!”
妈妈:“为什么?” 女儿:“没有共同语言!”
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没有共同语 言?”
反对关系的命题。
q
排中律既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的思想,又适用于 具有下反对关系的思想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逻辑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反映同一对象的两个 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必须承认其中一个 是真,而不能含糊其词。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可”;“模棱两不可 ”
有无鬼神的争论,我觉得没多大意思,无论是有 鬼神的说法,还是无鬼神的观点,我都不赞成。
同一思维过程: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从同一 方面反映同一对象的过程。
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是 不能同真的。
不能同时为真 互相否定的思想
必有一假 比如:矛盾的概念;矛盾或反对的命题。。
不能用相互矛盾概念,或相互矛盾、反对的命题去反 映同一个对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不能同真,其 中必有一假。
在无名高地上,被打死的敌人在血泊中呻吟。
在学习问题上,我既不赞成死记硬背,也不赞成不死 记硬背。
“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和“有些人不是自私的”,这 两种看法我以为都不对。
有人说:我国的一切公共财产都属于人民,我是人 民,所以,我国的一切公共财产都属于我。
1.根据普通逻辑的__________律,若“李林是技术员”为假,则“李林 不是技术员”为真。 2.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____________律,当“如果小林不上场, 那么甲队就不能获胜”为假时,联言命题____________为真。 3. 既否定SAP,又否定同素材的SOP,这就违反了逻辑上的_______律。 4. 既肯定SAP,又肯定同素材的SOP,这就违反了逻辑上的_______律。 5.“凡是你没有失掉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失掉角,所以你有角。” 该句话违反了________________律。 6.若同时断定下列三个判断为真,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为什么? (1)如果老赵去上海,那么,小林去南京。 (2)小林不去南京。 (3)老赵去上海。

文学第三讲 逻辑基本规律

文学第三讲 逻辑基本规律

4、他是一个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又是 著名的文学家。
5、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
6、老张和老王下完了一盘棋,有人问 老张:“你赢了吗?”老张答:“没有 赢。”又问:“那么你输了?”老张答: “也没有输。”
7、甲乙两人都在学逻辑,期末两人在 一起交流学习情况。
甲问:“你已经把逻辑书通读了一遍, 是吗?”
1、规范人们的思维活动,识别诡辩。
凡人没有失去的东西即是他所有的东西, 人没有失去他的角, 所以,人有角。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往往以故意 违反同一律要求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 故事: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一笔钱。
如果到期不能还债,就要在欠债人“靠 近心口处割一磅肉”。
鲍西娅提出:割肉时不许流一滴血,否 则将违约,财产充公;而且一刀要不多不 少的割下一磅肉,否则,根据法律要犯伤 害人命罪,要抵命的。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排中 律的逻辑错误
1、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 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 同时加以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 不应含糊其词,骑墙其中。
2、违反这一规律的要求,就会犯“模 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现实生活中,有人患得患失,不敢坚持 真理,在原则问题上徘徊观望,说话吞吞 吐吐。如:有人用官僚主义的态度处理问 题,当事情到了必须作出决定时,他还是 不摇头,不点头,只讲几句“这个嘛,还 得考虑考虑。”,“请示请示再看”, “研究一下”等不置可否的话。
所谓“复杂问语”就是指隐含着某种为 对方所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预设的问语。 对这种问语不能简单地作出“是”或“否” 的回答,否则将意味着承认其中所隐含的 预设是事实,从而导致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合众社社 长霍培利曾经问斯大林: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如果A;那么A”..也可用符号表示为:“A→A”..同一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第二;判断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概念同一;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一..但是;形式逻辑把研究重点放在概念的外延的同一性上..2、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2、偷换概念;3、转移论题;4、偷换论题..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的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多半是由于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由于缺乏逻辑素养;不善于准确地使用概念来表达思想所造成的..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是论敌经常使用的诡辩手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人上当受骗..例子:A说:"我要去看花灯"..B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子:-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违反同一律的例子:劳动创造财富;作家在辛勤劳动;所以;作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3、同一律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 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构成人们的知识、知识体系;进而建立科学理论..2 它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交流思想..在交际或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准确地表达思想..思想模糊;概念混乱;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3 它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同一律;运用同一律;就可以从思想的确定性方面反驳谬误、揭穿诡辩..4、正确理解同一律正确使用同一律;首先要清楚它与形而上学相区别;其次;同一律要求思想保持确定性;但它并不否认思想的发展变化..二、矛盾律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就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关系而言;不能用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2、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错误: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或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因此不能同时都加以肯定..如果同时肯定它们都是真的;那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例子:1你对教学制度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意见中有些观念我是不认同的..2这张纸是黑色的;也是白色的..3、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首尾一贯性..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不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问题;如果思维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出现逻辑矛盾;那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现实..4、正确理解矛盾律1矛盾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它只排除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把矛盾律解释为排斥一切矛盾;那是对矛盾律的误解或歪曲..2矛盾律也不否认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矛盾..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起作用的;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三、排中律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排中律要求:就反映某对象的概念来说;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某一;同时;对反映同一事物情况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即一切不能同假的判断不能都加否定..否则;就会违反排中律..2、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模棱两不可”..违反排中律的通常表现是:在鲜明的是非面前含糊其词;顾左右而方他;或寻求第三种答案;采取似是而非的态度..违反排中律的例子: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不好..3、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的明确性..思想具有明确性;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便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把握..排中律是揭露“骑墙居中”、“模糊两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玩弄含糊其辞;用“模糊两可”来回避明确回答问题的手法;都应当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运用排中律揭露其逻辑错误所在..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4、正确理解排中律1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某种中间状态..例如;在上和下;左和右之间客观存在着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中间状况或某种过渡形态..2排中律也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事物尚未作出明确断定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3不要把所谓的“复杂问语”看成是互相矛盾的判断;不应简单地对它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5、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第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例如;“这里所有的人都是老师”和“这里所有的人都不是老师”只适用于矛盾律..第二;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反对和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第三;逻辑错误不同..违反矛盾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错误是“模棱两可”..四、充足理由律1、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正确的真实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公式是: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充足理由律对思维和论证的逻辑要求是:第一;理由必须真实;第二;理由必须充足;即理由与推断之间有逻辑的必然联系..2、违反充足理由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根据充足理由律的要求;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也有两处:“虚假理由”和“推不出”..1、虚假理由2、推不出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例子: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基因条件太差;所以我成绩差;不能怪我..3、充足理由律的作用: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充足理由律主要是有关论证的逻辑规律;但由于论证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如果违反充足理由律;也会影响到判断和推理的正确运用..因此;它同所有的逻辑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都有关系;即使不是直接有关;也是直接有关..因而;可以说;充足理由律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起作用..4、充足理由律与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关系充足理由律和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密切联系的..前三条规律是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如果思想不确定;自相矛盾在;模棱两可;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论证性..如果概念和判断本身的确定性尚成问题;那就无法讲清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否合乎逻辑..充足理由律是由前三条规律的必要补充..在前三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了概念和判断的确定性之后;还要求更进不步;指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具有论证性..总结:这四条规律中的前三条规律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要求正确思维必须保持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则要求思维诊断必须具有论证性..在思维和认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以保持思维诊断的确定性、明析性、无矛盾性和论证性;同时要善于运用这些逻辑规律去揭露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这些逻辑规律时;为了便于分析;常常是分别加以考察;但在实际中总是综合地加以运用..一方面;我们的思维诊断必须同时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一条都不能违反;否则;思维就会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有些逻辑错误常常是同时违反数条逻辑规律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相互联系中来把握这些逻辑规律的实质和内容..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推不出、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其特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例子1:鲁迅的着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阿Q正传是鲁迅的着作;因此;阿Q正传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题干中的推理两次提到"着作";前一个指鲁迅着作的总体;是集合概念;第二个指一部具体的着作阿Q正传;是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构成集合体的个体不能划分;非集合概念表示组成这个类的任何一个分子可以划分..把两个概念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就属于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2、在概念的运用方面;有的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以至在后面运用这一概念时改变了这一概念的含义..这种错误叫做"混淆概念"..例子1: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喜欢明星..我倒是觉得;哪里都有明星;谁在哪一行里做得好就是哪一行的明星..跟宇宙间的明星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挖掘..上面几处都用了“明星”这一概念..但“明星”的概念是不同的..开始讲的“明星”是指着名演员;但接下去把每行中的佼佼者说成“明星”;再接下去的“明星”是指宇宙间的天体..看作通顺;但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明星”概念的含义并不同一;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3、同一律还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一个命题必须具有确定的“真”、“假”意义..我们把不自觉地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其表现为在说话或论述中;把所要说明或论证的问题无意识地变成了另外的问题..例子1: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人们质疑的是乱罚款的问题;但是执法人员主动把论题引到了了罚款是严格执法的论题上来..从逻辑上来讲;就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执法人员通过转移论题;把问题的答案转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上来..二、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之为“自相矛盾”..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可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例子: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不过有一点;我是不赞同的..题干中一方面说“完全同意;一方面又说"有一点是不赞同的";违反了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如果改成“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完全同意”或者“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只不赞同一点”就是对的了..三、模棱两可1、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是排中律的要求..对于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否定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肯定另一个..否则要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由于这种逻辑错误的特征是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都予以否定;因此;又有人把这种错误称为“模棱两不可”..例子:“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以上例子既否定了“这个说法是全面的”;又否定了“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全面”和“片面”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否认..从逻辑上讲;该句子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只能说“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或者“这个说法不能说是片面的”..2、当人们对一组矛盾的命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时;不能明确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这种情况不能诊断为违背了排中律..比如“火星上有生命”;“火星上没有生命”;这是一组矛盾命题..虽然其中必有一真;但人们却不能明确表态..3、对于不是矛盾关系的概念或命题;都加以否定;也不是违反了排中律..如“今天没有太阳;也没有下雨”..“没有太阳”或“没有下雨”不具有矛盾关系;所以可以同时否定..四、推不出论证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要求从论据出发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即论据和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有时;理由孤立地来看是真实的;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联系;从理由推不出推断..例子1:“他近视得很厉害;一定很聪明..”“近视”跟“聪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以近视为依据;证明他是否聪明..这个论证实际上运用了如下推理: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他近视得很厉害;所以;他一定很聪明..这一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两个前提中的“近视”;表述方式都是肯定的;均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例子2:人都是要死的;狗不是人;所以狗不是要死的..例子3:共产党员要守员;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用守法..五、以偏概全1、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这是不正确构造时出现的逻辑错误..例子:小明说考大学很难;小燕也说考大学很难..因此;考大学是件很难的事..由两个人说考大学难;不足以得出考大学难这样的结论..用2个人的事例;不能够推出所有人的事例..当依据不充分时;得出的推论也会犯片面化的错误..2、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而提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的判断..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而是或然的;在前提真实的情况下;结论未必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而得出结论;并没有一般意义..因此在使用归纳推理进行推理的时候;既要保证前提的真实性;也要保证结论的真实性;这样才会有意义..六、因果倒置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就具有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原因和结果在因果链中是相对的;此事的结果可能是彼事的原因;但就这一对因果来说;它又是绝对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例子:因为他躺在床上;所以他生病了..以上例子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他躺在床上”不是“他生病”的原因;由“他躺在床上”推不出“他生病了”;而“因为他生病了”;能够推断出“所以他才躺在床上”..因果关系是一定的;不能把原因和结果颠倒过来..总结在生活;我们可能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犯逻辑上的错误..学习普通逻辑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格地论证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学了逻辑学;最重要的是逻辑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避免犯逻辑错误..牢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在生活中;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犯逻辑错误;使我们说话显得更加地有条理..。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逻辑的定义和作用逻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科学,它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和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逻辑是一种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运用逻辑思维,人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避免被错误的观点误导。

二、命题和推理1. 命题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它可以判断真假。

命题有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只包含一个陈述性语句,如“今天天晴”。

而复合命题则由多个简单命题组成,如“今天既不下雨也不刮风”。

2. 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前提出发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有两种基本形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从普遍性原则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而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即从具体情况得出普遍性原则的结论。

三、命题的关系1. 否定关系否定关系是指两个命题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否定。

如“今天天晴”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否定关系。

2. 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某些方面相反或矛盾。

如“男人都喜欢足球”和“女人不喜欢足球”就是一对对立关系。

3. 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所有方面都相反或矛盾。

如“今天下雨”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矛盾关系。

4. 互为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互为对方的逆否命题。

如“如果A,则B”和“如果非B,则非A”就是一对互为逆否命题。

四、推理规则1. 常识推理常识推理是基于人们日常经验和常识得出结论的推理方式,它通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太阳每天都会升起,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明天太阳也会升起。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具体事实中得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观察到每只鸟都有翅膀,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有鸟都有翅膀。

3.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则中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人类都会死亡”,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某个具体人类也会死亡。

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1)

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1)

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都应保持同一性。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如果A,那么A”。

也可用符号表示为:“A→A”。

“A”代表任一思想。

“A是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概念或命题要前后保持一致,是确定的、同一的。

某一思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同一律要求思想要有确定性,必须保持自身同一,不能任意变换。

在运用概念时,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一个概念要在确定意义上使用。

在运用命题时,同一律要求,一个命题如断定某一事物的某种情况,那么断定的就是某事物的该情况,即必须在一个确定的意义上使用,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

二、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第二节不矛盾律一、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肯定。

如果是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假;如果是互相反对的思想,至少一假。

不矛盾的公式是:“A不是非A”。

也可用符号表示为:A∧A“A不是非A”表示,任一思想不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要求思想无矛盾性。

即对于同一对象不能既肯定又否定,不能同时断定“A”与“非A”都真。

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都肯定,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

在运用概念时,不矛盾律要求,一个概念不能既反映某一事物,又不反映某一事物,即不能用相互否定的概念反映同一事物。

在运用命题时,不矛盾律要求,一个命题不能既断定某一事物的某种情况,同时又不断定该事物的该种情况,即不能用互相否定的命题同时判定某一事物的情况。

二、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违反不矛盾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第三节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或具有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时否定,如果是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真;如果是互相反对的思想,至少一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作者:————————————————————————————————日期: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

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

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

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

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如果A,那么A”。

也可用符号表示为:“A→A”。

同一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第二,判断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

概念同一,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一。

但是,形式逻辑把研究重点放在概念的外延的同一性上。

2、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2)、偷换概念,(3)、转移论题,(4)、偷换论题。

(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的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

这种逻辑错误多半是由于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由于缺乏逻辑素养,不善于准确地使用概念来表达思想所造成的。

(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是论敌经常使用的诡辩手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人上当受骗。

例子:A说:"我要去看花灯"。

B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例子:-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

ﻫ-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同一律的例子:劳动创造财富,作家在辛勤劳动,所以,作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

3、同一律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 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构成人们的知识、知识体系,进而建立科学理论。

(2)它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交流思想。

在交际或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准确地表达思想。

思想模糊,概念混乱,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

(3)它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同一律,运用同一律,就可以从思想的确定性方面反驳谬误、揭穿诡辩。

4、正确理解同一律正确使用同一律,首先要清楚它与形而上学相区别;其次,同一律要求思想保持确定性,但它并不否认思想的发展变化。

二、矛盾律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真,必有一假。

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就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关系而言),不能用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

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

2、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错误:自相矛盾。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或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因此不能同时都加以肯定。

如果同时肯定它们都是真的,那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的例子:(1)你对教学制度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意见中有些观念我是不认同的。

(2)这张纸是黑色的,也是白色的。

3、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首尾一贯性)。

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不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问题,如果思维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出现逻辑矛盾,那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现实。

4、正确理解矛盾律(1)矛盾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它只排除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

把矛盾律解释为排斥一切矛盾,那是对矛盾律的误解或歪曲。

(2)矛盾律也不否认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矛盾。

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起作用的,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

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

三、排中律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

排中律要求:就反映某对象的概念来说,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某一;同时,对反映同一事物情况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即一切不能同假的判断)不能都加否定。

否则,就会违反排中律。

2、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模棱两不可”。

违反排中律的通常表现是:在鲜明的是非面前含糊其词,顾左右而方他,或寻求第三种答案,采取似是而非的态度。

违反排中律的例子: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不好。

3、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的明确性。

思想具有明确性,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便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把握。

排中律是揭露“骑墙居中”、“模糊两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

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玩弄含糊其辞,用“模糊两可”来回避明确回答问题的手法,都应当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运用排中律揭露其逻辑错误所在。

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

4、正确理解排中律(1)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某种中间状态。

例如,在上和下,左和右之间客观存在着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中间状况或某种过渡形态。

(2)排中律也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事物尚未作出明确断定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

(3)不要把所谓的“复杂问语”看成是互相矛盾的判断,不应简单地对它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5、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第一,适用范围不同。

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

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

例如,“这里所有的人都是老师”和“这里所有的人都不是老师”只适用于矛盾律。

第二,要求不同。

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反对和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

第三,逻辑错误不同。

违反矛盾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错误是“模棱两可”。

四、充足理由律1、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正确的真实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充足理由律的公式是: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充足理由律对思维和论证的逻辑要求是:第一,理由必须真实;第二,理由必须充足,即理由与推断之间有逻辑的必然联系。

2、违反充足理由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根据充足理由律的要求,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也有两处:“虚假理由”和“推不出”。

(1)、虚假理由(2)、推不出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例子: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基因条件太差,所以我成绩差,不能怪我。

3、充足理由律的作用: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

充足理由律主要是有关论证的逻辑规律,但由于论证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如果违反充足理由律,也会影响到判断和推理的正确运用。

因此,它同所有的逻辑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都有关系,即使不是直接有关,也是直接有关。

因而,可以说,充足理由律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起作用。

4、充足理由律与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关系充足理由律和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密切联系的。

前三条规律是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如果思想不确定,自相矛盾在,模棱两可,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论证性。

如果概念和判断本身的确定性尚成问题,那就无法讲清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否合乎逻辑。

充足理由律是由前三条规律的必要补充。

在前三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了概念和判断的确定性之后,还要求更进不步,指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具有论证性。

总结:这四条规律中的前三条规律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要求正确思维必须保持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

充足理由律则要求思维诊断必须具有论证性。

在思维和认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以保持思维诊断的确定性、明析性、无矛盾性和论证性,同时要善于运用这些逻辑规律去揭露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这些逻辑规律时,为了便于分析,常常是分别加以考察,但在实际中总是综合地加以运用。

一方面,我们的思维诊断必须同时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一条都不能违反,否则,思维就会是不正确的。

另一方面,有些逻辑错误常常是同时违反数条逻辑规律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相互联系中来把握这些逻辑规律的实质和内容。

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

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

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推不出、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

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

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

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其特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