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综考

合集下载

飞廉之死考

飞廉之死考

飞廉之死考张志祥;李祖敏【摘要】关于飞廉之死,《史记》与《孟子》的记载完全不同,新近整理的清华简《系年》与《孟子》的记载近同.结合后世学者的对于飞廉之死的史料选择,加之其时商周的军事实力对比,可以推测《孟子》所载飞廉之死合乎史实.【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飞廉;《孟子》;《史记》;《系年》【作者】张志祥;李祖敏【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黄岛区博物馆,山东青岛26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3;K878一、引言飞廉,也作蜚廉,是秦族的祖先。

关于飞廉之死,有两种记载。

《孟子·滕文公下》云: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

《史记·秦本纪》云:蜚廉生恶来。

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

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

赐尔石棺以华氏。

”死,遂葬于霍太山。

林剑鸣、何光岳、白国红等先生均指出《孟子》与《史记》所记飞廉之事不同,如林剑鸣先生云两者“记载稍异”[1](P18)。

何光岳先生云:“《孟子》言‘飞廉戮于海阳’,而此(《史记》)言天赐(飞廉)石棺以葬于霍太山,妄也。

”[2](P99)白国红先生云:“有人质疑,飞廉之国在山西境内,与被‘驱于海隅而戮之’的说法相乖舛,因此,将这一材料弃而不取。

其实,既然周公能率军长途跋涉去平叛,那么飞廉率本国之师东进与反周之师相会合又有什么奇怪呢。

”[3](P101)但其均没有对飞廉之死做进一步研讨论证,都是一笔带过。

《孟子》和《史记》中关于飞廉之死的记载截然不同,加之飞廉所在年代的久远,至今已成为谜团。

幸而近年整理的清华简中也有飞廉之死的相关记载,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飞廉之死作一简要考证,推测《史记·秦本纪》所载飞廉之事与史实不合。

北京大学2013-2023年中国史考研真题汇总

北京大学2013-2023年中国史考研真题汇总

北京大学2013-2023年中国史考研真题汇总2023年北京大学64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其题一、古文翻译(第一题40分,第二题20分)第一道出自“淮阴侯列传”,句读翻译,第二道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四兵政1、昭穆2、睡虎地秦简3、观水之战4、杜佑5、飞钱6、《瀛寰志略》7、厘金8、古德诺9、武汉国民政府10、非基运动∏、红旗渠12、四清运动1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艰苦之境,尤不敢犯于所习、自谓无虞——《史记•淮阴侯列传》2.讲近代史一段论述改革的思想,因时而变。

(出自曾国藩的一段话。

)1、各种不同的封建论都有什么,断限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你怎么看?2、明清兵制变化。

3、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是“器物一制度一思想文化”的变革,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4、知识分子与中共革命的关系。

22023年北京大学64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2023年北京大学64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真题一、文言文只有翻译1、优孟40分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陷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

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日:“何如?”对日:“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壤,老弱负士,齐赵陪位於前,韩魏翼卫其彳爰,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日:“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日:“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以城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於人腹肠。

”於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日「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日:“我,孙叔敖子也。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收稿日期]2020-04-08[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华简《系年》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7FZS0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2批面上二等资助“清华简《系年》所记史事考实”(项目编号:2017M623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红亮(1983-),男,甘肃秦安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和出土文献研究。

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1年12月29日。

②胡凯、陈民镇:《从清华简〈系年〉看晋国的邦交———以晋楚、晋秦关系为中心》,《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③马楠:《清华简〈系年〉辑证》,中西书局,第171页。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王红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关于令狐之役中先蔑史事,《左传》所载最详,但其中“乃背先蔑”“先蔑将下军”“先蔑奔秦”三者却难以协调。

又,《左传》所载亦与《公羊传》《谷梁传》难以协调。

关于《左传》载“先蔑将下军”,前人多认为有问题,而新公布的清华简《系年》正可佐证此说。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左传》;先蔑中图分类号:K2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1)01-0022-09 令狐之役是春秋时期秦、晋间的一次著名战争。

对于此次战争,《春秋》及三《传》有记载,但其中不乏相互矛盾之处,尤其是晋大夫先蔑的事迹,颇令人费解。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左传》所载先蔑史事本身是否矛盾的问题,二是《左传》所载与《公羊传》《谷梁传》如何协调的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有很多争论,但究竟孰是孰非,难以辨别。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希冀于新资料的发现。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对此有记载,学者据此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譬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据《系年》简文,认为“晋人背公子雍,先蔑、随会在秦不敢归,即奔秦。

春秋早期周王室王位世系变局考异——兼说清华简《系年》“周无王九年”

春秋早期周王室王位世系变局考异——兼说清华简《系年》“周无王九年”

之后才东迁到成周 洛 邑。《 系年》 虽不合 《 周本纪》 等文献 的记 载 , 但和《 左传》 甚至 与束
皙所见古本《 竹 书纪年》 的说 法相 合 , 其价值 是不容忽视 的。
关键词 春秋早期 周王 室 周 王世系 携惠王 周平 王
[ 中图分 类号] K 2 2 5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4 4 7—6 6 2 X( 2 0 1 3 ) 0 5— 0 0 7 5— 0 7
去 。于是诸侯 乃 即 申侯 而共 立 故 幽 王 太子 宜
杀, 之后又 经过 “ 无 王九年 ” 的时期 , 晋文 侯才 迎平
王于少鄂 , “ 立之 于京 师 ” , 三年 之后 才东 迁 到成周
洛 邑。除 了这三种主要 的差 别外 , 还有 其他 一些 细
微差异。
臼, 是 为平王 , 以奉 周祀。平王立 , 东迁于雒 邑,
王死后周平王 与周携王 “ 两王并 立” 的局 面 , 二 十一 年晋文侯杀掉携 王才形 成周平 王独掌 王权 的政 局。
上 的正统说法 。《 史记 ・ 周本 纪》 说: 后 幽王得 褒姒 , 爱之 , 欲废 申后 , 并 去太子
宜臼, 以褒姒 为后 , 以伯服 为 太子 。…… 当幽王 三年 , 王之后 宫见 而爱之 , 生子 伯服 , 竞废 申后
次。 ③( 3 ) 春秋初 年 是一 王 还是 二 王 : 《 周本 纪》中
只提到周平 王 , 周携王根本 就没有 出现 ; 但 古本《 竹
书纪年》 不仅 出现 了携 王 , 而 且指 出是二 十一 后才
被晋文侯所杀 , 且很 明确 地指 出春秋初 年一度 形成
了“ 周二王并立” 的局面。
当代学者或根据 古本 《 竹 书纪年 》 之说 , 承认 “ 二 王

从清华简《系年》看两周之际王权与诸侯霸权之争

从清华简《系年》看两周之际王权与诸侯霸权之争

作者: 王彪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137-14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清华简《系年》;王权;诸侯霸权
摘要:通过清华简《系年》可以看出,两周之际,伴随着周王室的分裂,东方诸侯逐渐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这一集团借王权衰微之势,强势崛起。

东迁后,随着周王室逐渐稳定,周天子在恢复王权权威的过程中遇到了诸侯霸权的强力对抗。

以王师衰败及支持王室的诸侯国被兼并为标志,诸侯霸权最终获得胜利,从而奠定了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时代主题。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自2008年7月入藏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清理和检视,关于竹简的内容性质获得共识,即:这批珍贵竹简的性质是书籍,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尚书》及同《尚书》类似的文献,同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1]。

这篇史书,原来没有篇题,现拟题为《系年》。

《系年》简长44.6- 45厘米,共138支。

简背有排序编号,但有一处重号,以致只有137号。

竹简保存基本良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

全篇分为23章,每章自为起讫。

文字通为墨笔书写的楚文字。

《系年》一篇字体是楚文字,但不能由此直接推沦这是楚国人的著作。

《系年》既不像《春秋》那样本来是鲁国史书,也不像《竹书纪年》那样于周室东迁后用晋国及后来的魏国标年,而是对各诸侯同各以其君主纪年。

篇中讲到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兴起,如秦、卫、郑、晋等,至于楚国,却自楚文王始见。

在全篇23章里,提到楚的同然较多,不过这也可能是楚国强盛,在当时历史舞台上多有作为的缘故。

值得注意的是,篇中不为楚人掩丑,有时措词颇为严厉,如说“楚师人败,……楚人尽弃其(帱)幕车兵,豕逸而还”,作者在这里是站在哪方立场,需要研究。

成该说,作者即使确是楚人,他的眼光则是全国的,没有受到狭隘的局限。

《竹书纪年》的记事始于夏代(或说五帝)[2],《系年》只起自周初。

事实上,篇内有关西周史迹的仅在其前四章,要叙述的是东迁以后。

即使是这前四章,所说的重点也是在于周王室何以衰落,若干诸侯围怎样代兴,这表明《系年》的作者志在为读者提供了解当前时事的历史背景,也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篇中时代较后的一些章,还有时明显结合当时形势,例如:第18章:“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

”第20章:“至今晋越以为好。

再看《春秋》笔法——以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对国君死亡事件的记录为视角

再看《春秋》笔法——以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对国君死亡事件的记录为视角

再看《春秋》笔法——以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对
国君死亡事件的记录为视角
肖锋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5)006
【摘要】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在记载国君死亡事件时采取了不同的记述方式.《系年》在记述一国之君杀另外一国之君时均用“杀”字而非“弑”字,基本句式为“某杀某”,这与《春秋》经传的记载类似.但《系年》在记载国君被该国臣子所杀的时候,几乎都用“杀”字,这与《春秋》采用“弑”字表明褒贬明显不同.《系年》对孺子王被灵王所杀,灵王被公子比所杀均未非常明确地采取“某杀某”的记述方式,这可能源于《系年》的记述者为楚国人,所以对本国国君的遇害采取了“内讳”的方式.对“弑君”事件的不同处理,可从另一侧面佐证孔子对《春秋》确实进行了修订及“《春秋》笔法”的存在.
【总页数】7页(P78-84)
【作者】肖锋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5.04
【相关文献】
1.从《春秋左氏传》看清华简《系年》所用史料——以夏姬史事为例 [J], 张崇依
2.清华简《系年》与晋吴伐楚再探讨r——兼论春秋时期的晋吴关系 [J], 张文慧
3.清华简《系年》四则春秋战国史事考 [J], 张海
4.清华简《系年》与《史记》称引"左氏《春秋》"考 [J], 廖群
5.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J], 王红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局势变迁

从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局势变迁

051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局势变迁摘要: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王九年”,是指周幽王在位的前九年,此间诸侯开始不朝于周。

幽王九年,周与申、缯等国发生战争,后者联合西戎进行反击,周幽王败逃,晋文侯趁镐京空虚之机拥立宜臼于此。

幽王于在位第十一年兵败,被杀于骊山之下,宜臼正式即位,并于次年开始东迁。

从宜臼与幽王反目开始,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政治立场的抉择,最后以平王集团的胜利告终,东周初年的形势也因此奠定。

在平王继位与东迁相关史事上,《系年》中的记述虽与诸多文献看似不符,但它们往往只是记述角度不同,实际内容并非完全不可调和。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西周灭亡;平王;洛邑Abstract:The "Nine Years of the King of subjugation" in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refers to the first nine years of King You of Zhou, during which vassal states began to disobey the authority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lso in this period, Prince Yijiu was deposed and fled to the state of Shen. In the ninth year, King You fought a war against Shen, Zeng and other vassal states, the latter stroke back with a joint force of Xirong, leading to the defeat of King You who fled from Haojing afterwards. The Marquis Wen of Jin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acclaimed Yijiu the new King in Haojing, namely the King Ping of Zhou. In the eleventh year of his reign, King You was killed in Mount Li. Yijiu officially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began to move the capital eastward the following year. Since Yijiu and King You turned against each other, the vassal states chose political stand one after another to serve their own interests. After the death of King You, the ruler of Guo hailed Yuchen the King Xiehui of Zhou, the vassal states of Zheng and Qin turned to support Yijiu together with Jin and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capital. The Yijiu regime came out victorious and gained universal recognition of the vassal states, and the situ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was also established. Qin continued to expand its territory westward, while Jin and Zheng became the leading vassal states in the east. Regarding the historical events related to King Ping's succession and eastward migration, although the descriptions in "Xi Nian" seem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many other documents, the actual contents are not completely irreconcilable but merely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the absence of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for many important doubtful points, researchers cannot decisively overturn the conclusions based on handed-down documents with newly unearthed literature.Key Words: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Xinian , Collaps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King Ping of Zhou, Luoyi从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局势变迁李贝贝(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清华简《系年》的公布,对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与东迁等相关史事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清华简《系年》四则春秋战国史事考

清华简《系年》四则春秋战国史事考

秋 早 期仍 有 鬼 方 的称 呼 。梁 伯 戈 (《商 周青 铜 器铭 文 暨 图像集 成 》17186)铭 文 有 :“梁伯 作 宫行元 用 , 抑 鬼 方蛮 抑 攻 方 ” 。此 处 的鬼方 加 一 “蛮 ”字 ,可 见 是 周人 对 没 有 臣属 王朝 的鬼 方人 的蔑称 。周 代之 梁 有 二 ,一 在 今 陕西 韩城 附近 ,一在 今河 南 开 封 附 近 。这 里 的梁 伯应 是 陕 西境 内之赢 姓 梁 氏的宗 子 。 鬼 方 主要 分布 在晋 南 与晋 东南 ,[ ] 。。 与此梁 隔 河 相 望 ,在地 缘 上 较近 ,而且 “攻 方 ”疑 即殷 氏 1-辞 中 “吕方 ”,他 们似 分布 于今 晋 中地 区, 也 与此 梁 为 邻 。赢姓 梁 氏与鬼 方 打 仗之 事 ,史籍 无 载 ,梁 伯 戈铭 文起 到 了补 史 的作 用 ,这是 东周 时蛮 夷 “猾 夏 ” 的较 早 记 录 。戈 铭 中 的 “鬼方 蛮 ”应 是后 来 为祸 中 原 的 赤狄 的 一部 。考之 文 献 ,在 春 秋初 期 与梁 为 邻 者 ,可 能 是 庙咎 如 。有 学 者 考证 ,庙 咎 如起初 居 于 晋邦 西边 ,后来 才 东迁 到今 河 北魏 县 、元城 一 带 。L3 唐咎 如本 来在 晋 南 的沿 河 地 带居 住 ,涉河 攻 击 西岸 的梁 氏是 情 理之 中 的事 。梁 伯 戈是 梁 伯 自作 自用 的 兵 器 ,他 可 能 亲 自参 与 了打 击 鬼方 蛮 的 战 斗 。从赢 姓 梁 氏在 春 秋 中 后期 才被 秦 邦 灭亡 的情 况看 ,梁 伯 应 是 取得 了对 鬼方 蛮和 攻 方作 战 的胜 利 。
进 而威 胁 成 周 的 安全 。究 其原 因 ,此 时 的周王 室 只
相 当 于 一个 中等 邦 ,实 际 上 已经 失 去 天 下共 主 的地 位 ,对 小大 邦 已无 甚约 束 力 ,诸 邦 之 间各 自为政 ,

清华简《系年》所记平王东迁相关问题研究

清华简《系年》所记平王东迁相关问题研究

070《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记载了平王东迁一事,与《史记》、今本《竹书纪年》和古本《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存在部分差异。

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王九年”一句引起了学界的深入探讨。

整理者认为“周亡王九年”应指周幽王灭后九年,这一观点较为稳妥。

《系年》中记载了“邦君诸正”和“邦君诸侯”,应注意二者的不同。

“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是指不朝于携惠王。

[关 键 词] 清华简《系年》;平王东迁;二王并立清华简《系年》所记平王东迁相关问题研究杨佩衡清华简《系年》第二章记载了周幽王被杀与平王东迁一事,其中的记载与《史记》和《竹书纪年》等文献有所不同,这为解决平王东迁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材料的同时又引起了新的矛盾,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欲对比相关史料记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证。

一、清华简《系年》平王东迁相关问题研究现状清华简《系年》第二章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

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

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①学界对简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周亡王九年”一句,众多学者发文谈论。

整理者认为“应指周幽王灭后九年”,不少学者发文支持此观点②。

部分学者不赞同整理者的观点,程平山先生认为“周亡王九年”应在携惠王立二十一年被杀之后,是指携惠王死后的九年。

③不少学者亦支持此观点。

④王红亮先生则认为“周亡王九年”指周幽王九年,此年同为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3年。

⑤综上所述,学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周幽王灭后九年注释: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第138-140页。

清华简《系年》相关春秋霸政史三考——兼说《左传》-艳而富

清华简《系年》相关春秋霸政史三考——兼说《左传》-艳而富

[收稿日期]2015-04-18[作者简介]王坤鹏,男,河南沈丘人,吉林大学中国史系讲师,‘史学集刊“编辑,研究方向为先秦史㊂清华简‘系年“相关春秋霸政史三考兼说‘左传“ 艳而富王坤鹏(吉林大学中国史系,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清华简‘系年“的相关材料可补传统史学对郑庄小霸及齐桓晋文霸业的论述㊂郑国小霸局面始自郑武公,武公挟周众征东方诸侯,灭虢㊁郐,建霸权㊂文献所记 武公之略 是武公霸权所及而非郑境,郑庄小霸仅是武公霸权的遗绪㊂齐桓并无戍卫之举,而是在卫戴公卒后扶植亲己的卫公子继位㊂所扶植的卫文公并无英明才干,‘左传“所记多有谀辞㊂晋国召戎人开发南境,戎人成为晋的一支生力军,‘系年“记城濮之战晋方有群戎参加,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㊂受儒家尊王攘夷观念影响以及为贤者讳的书法原则,‘春秋“㊁‘左传“对齐晋霸业的叙述进行改造,一定程度上失之于诬㊂关键词:清华简;‘系年“;春秋霸权;‘左传“中图分类号:K877.5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0238(2015)03-0036-06㊀㊀关于春秋霸政的研究,以往主要依靠‘左传“㊁‘国语“等传世文献,但二者的叙述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在缺少其他数据相参的情况下,关于春秋霸政的一些细节问题就很难说得清楚㊂清华简‘系年“等竹简资料的发现,使部分事件有了不同角度的记载,为重新考察春秋霸政提供了条件㊂‘系年“著作年代大约为楚肃王或宣王之世[1](p135),现存简138支,整理者分为32章,主体内容叙述春秋史事,可补史料之缺㊂笔者不揣谫陋,试利用新出材料对春秋霸政相关问题进行补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左传“等传统文献于编撰过程中所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作一辨析㊂一㊁ 郑庄小霸 说补察学者乐道于郑庄公所开创的 小霸 局面,清儒顾栋高可为代表,其云: 入春秋后,庄公以狙诈之资,倔强东诸侯间㊂是时楚僻处南服,而晋方内乱,庄公与齐鲁共执牛耳矣㊂其子昭公㊁厉公俱枭雄绝人,使其兄弟辑睦,三世相继,郑之图伯未可知也㊂ [2](p536)认为东周初年郑庄公与齐㊁鲁并驾齐驱,如果不是其后的昭公㊁厉公内讧,郑国足以图霸,顾氏提出了 郑庄小霸 的问题㊂后童书业先生亦云: 郑庄雄桀,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地位,又结交大齐㊁强鲁,近攻宋㊁卫㊁陈㊁蔡,甚至击败周王所率之联军,纵横一时,几于霸主㊂ [3](p284)所谓 几于霸主 ,也即 小霸 ㊂实际上, 郑庄小霸 说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受‘左传“始年的影响,受制于‘左传“叙事的采择㊂根据‘系年“,郑国在武公之时已东正诸侯,所谓庄公 小霸 只是武公霸业的遗绪㊂‘系年“云: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㊂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㊂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㊂周无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㊂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㊂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㊂[1](p138)关于这段史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云: 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㊂则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 , 携王 即‘系年“之 携惠王 ,孔颖达疏引‘汲冢书纪年“: 先是申侯㊁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㊂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㊂以本非适,故称携王 ,又引晋束晳语: 案‘左传“ 携王奸命 ,旧说携王为伯服,伯服古文作伯盘,非携王㊂立为王积年,诸侯始废之而立平王㊂ [4](p2114)孔氏引用两种不同的说法来解释周末王位之争㊂其中所引‘纪年“与‘系年“说法不同,所引束晳语则与‘系年“基本相符㊂王子余臣称携王的原因,孔疏所引‘纪年“一说因 立于携 ,一说因 本非适 ,已经互相矛盾㊂考之‘系年“,余臣立于虢,并非立于携㊂又 奸 ,‘释文“音干,为干犯之意, 携 意为携贰,两者意相符合㊂因此,余臣称 携王 应是因其非适㊂另‘纪年“所谓 二王并立 也与束晳所说的携王立积年而废之后方立平王相矛盾㊂束晳亲见‘纪年“,所言又与今出‘系年“相符,可以信从㊂根据‘系年“与‘左传“,幽王既灭,惠王并非法定继统者,西周灭后30年内可以说是上无天子的时代,其结果就是 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 ㊂上无天子的情况下,郑武公的霸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建立起来的㊂传世文献对郑国在平王东迁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并无过多着墨,‘左传“隐公六年只说: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㊂上引‘系年“ 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恰是对‘左传“所云的最好注释㊂郑国在桓公时已属意东方,‘国语㊃郑语“云: 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 [5](p460),‘史记㊃郑世家“亦说桓公 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 [6](p1757)㊂对此段史事,日本学者白川静解释道: 郑为殷末雄族,周初徙至陕西,周封桓公,郑人为桓公所领属,大得其人心,郑人故地东土亦为桓公声威所及,桓公亦藉此股势力灭虢㊁郐,建立郑国㊂ [7]白川氏认为 周众 属殷代郑族西迁之民, 东土之人 则属于郑族留于东方的遗民,其说法推测的成份很大㊂与‘系年“相比较,‘国语“所说的 东土之人 应即‘系年“中 东方之诸侯 ,而非殷末东土郑族遗民㊂先秦时期, 某人 可以用来指称某一国族,因此用 东土之人 称东方诸侯并没有问题㊂灭虢㊁郐是郑国建立霸权的重要一步㊂‘汉书㊃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说郑桓公于幽王既败后, 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 ㊂顾栋高于此认为: 郑当幽王之世,王室未迁,遽兴寄帑之谋,攘取虢㊁桧之国而有其地,首乱天朝之疆索,郑诚周室之罪人矣㊂ ①其视郑灭虢㊁郐为 首乱天朝之疆索 并无道理,实与顾氏个人倾向有关[2](p1894)㊂前文分析,幽王既灭,周室分裂,王纲解纽已近30年,将 首乱天朝之疆索 的罪名强加于郑,则为欲加之罪,郑灭虢㊁郐当另有隐情㊂‘国语㊃郑语“记载郑桓公咨询史伯,史伯道: 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㊁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㊂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㊂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㊂ [5](p463-464)揣摩‘郑语“此处所记实为预言,与郑国其后的发展若合符节,很可能是事后追记㊂据史伯所说,虢㊁郐骄纵在先,因宗周之乱而取利,实际上已是叛周的行为,与周初管蔡之乱有相似之处㊂郑这时尚掌握 成周之众 ,肩负安定王室的重任,为宗周的代表㊂郑灭虢㊁郐为 奉辞伐罪 ,实是维护王纲之举,占据了王道的制高点㊂由此可见,郑桓㊁武图霸的策略与齐㊁晋一样,俱是于王纲解纽之时,举起尊王旗帜,打击叛乱势力㊂郑武公匡正东方诸侯,建立势力范围,文献称之为 武公之略 ㊂‘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记载郑厉公平定周王子颓之乱后, 王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 ,杜预注云: 郑武公傅平王,平王赐之自虎牢以东,后失其地,故惠王复与之 ,孔颖达疏云: 言武公之略,则是武公旧竟㊂ [4](p1774)所谓 武公之略 应是武公在东方开辟的势力范围,是武公的霸权所及,并不一定就是郑疆界,杜注㊁孔疏恐有问题㊂此从‘左传“ 略 字用法可以探知㊂‘左传“隐公五年: 吾将略地焉 ,孔疏云: 若国境之内不应讥公远游且言远地,明是他竟也㊂ [4](p1727)又僖公十六年: 会于淮,谋鄫,且东略也 ,杜注云: 鄫为淮夷所病故 [4](p1809), 东略 乃指齐国打击淮夷,所略范围即齐霸权所及,并非齐境㊂又昭公二十四年: 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 ,亦指楚国入侵吴国境内以宣示霸权㊂又僖公九年云: 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 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 ,东略指齐桓公霸权在东方所及73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坤鹏:清华简‘系年“相关春秋霸政史三考①顾氏视郑国为 鼠 ,对郑国首鼠于夷夏两端势力之间的行为痛心疾首㊂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94页㊂的范围㊂学者昧于郑武公于宗周灭后曾东征建立霸权的史事,对 武公之略 为何属周境多有不解㊂例如竹添光鸿云: 此应隐十一年王取邬㊁刘㊁蔿㊁邘之田于郑㊂武公,新郑之始封君也,若非桓王取之,则武公新郑即世守也,庄公以来未尝见朘削之事 [8](p300)㊂他认为 武公之略 本属郑国,后为周桓王取之,实属臆测㊂据上文分析, 武公之略 只是郑霸权所及㊂郑武公辅助周王室东迁,此地为周王畿之地,本属周王室所有,并非晚到周桓王时方取之于郑㊂对于郑伯接受 武公之略之举,当时人原伯就有讥评: 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4](p1774)㊂若 武公之略 本为郑有,归还郑国亦是正当,原伯不致有讥㊂原伯讥郑伯 效尤 正是批评郑厉公借主持王道却将郑国势力影响所及变为郑国疆土㊂故郑武公 正东方之诸侯 所形成的 武公之略 ,也像齐桓公北伐山戎㊁南伐楚㊁东伐淮夷一样,所形成的只是霸权的影响范围,并非就将所略地据为己有㊂‘系年“清晰地讲述了郑霸权自武公以来的变化㊂其云:武公即世,庄公即位㊂庄公即世,昭公即位㊂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㊂[1](p138)郑国在武公时东正诸侯,形成 武公之略 ,到庄公时尚能维持所谓的 小霸 局面,但庄公之后,郑很快陷入内乱,郑国的霸权也随之终结㊂‘系年“没有发现之前,学者囿于‘春秋“的上限,往往将春秋图霸的先声归之于郑庄,实际上是受材料所限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9](自序p4)㊂郑庄小霸只不过是郑武公霸业的遗绪,郑在郑庄公时虽仍为平王卿士,但相比郑武公 正东方之诸侯 ,其在东诸侯间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㊂二㊁齐桓 存卫 说考异儒家多称道齐桓霸政,‘公羊传“僖公四年云: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此为王者之事也㊂ [10](p2249)清儒顾栋高亦云: 当时北方多故,桓公之为备者多,狄病邢㊁卫,山戎病燕,淮夷病杞,伊雒之戎为患王室,方左支右吾之不暇,明知天下之大患在楚,而未暇以楚为事㊂ [2](p1952)前辈史家给桓公霸政披上了浓厚的道德色彩,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以儒家道德政治观念改造史实,从‘系年“的记载来看,齐桓霸政的实际过程可能并不如是高尚㊂齐桓霸业最为后世儒者所称道者为 存卫救邢 ,‘系年“唯见 存卫 ,且所述与‘左传“有异㊂‘左传“闵公二年记此事,略录于下:冬十二月,狄人伐卫 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 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适齐㊂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㊂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㊁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 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㊁甲士三千人以戍曹 二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㊂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㊂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㊂[1](p1788)‘左传“为了迎合‘春秋“,常将一传割裂数段散置于不同年月下,造成了理解上的歧异[11](p140)㊂引文即是将卫灭国㊁迁国史事割裂数处,中间插入了郑国及晋国的部分史事㊂‘左传“主要突出了两点:第一是齐桓公的存卫之功;第二是齐桓公扶立的卫文公为一代明君㊂其中第二点很明显也是为了证明齐桓公有识人之明㊂可以说,‘左传“记载此事的主旨是为了歌颂齐桓公的功绩,因此产生了 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这样的谀辞㊂细致分析此段疑点甚多,其一,既然齐桓公已经派强兵助卫,那么所戍之曹便不会如此容易复为狄所攻破㊂学者很早就对齐的救助之力有所置疑,范宁云: 僖公二年城楚丘以封卫,则卫为狄所灭,明矣㊂不言灭而言入者,‘春秋“为贤者讳㊂齐桓公不能攘夷狄救中国,故为之讳 [12](p2390)㊂齐桓公并未做到攘夷救卫,‘春秋“所言只是为贤者讳的笔法而已㊂其二,卫戴公死㊁文公继位是在卫由曹迁楚丘过程中完成的,国君继立乃大事,‘左传“于此却语焉不详㊂其三,卫文公是否真像文中所述如此贤能㊂有学者曾置疑此点,认为卫国覆亡之时, 夫许穆夫人以一女子尚知闵宗国之颠覆,欲驰驱以归唁,曾谓文公贤者,反安坐于齐,不亟奔赴于新君之所,以共纾国难乎? [8](p369)点出了‘左传“记载的矛盾㊂另外,文献中关于文公贤能形象的记载只此一处㊂‘左传“僖公十二年云: 诸侯城卫楚丘之郛,惧狄难也 ,卫文公继位后卫仍被狄难,国势并无起色㊂另‘史记㊃卫康叔世家“亦云: (卫文公)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无礼 [6](p1595),卫文公的短视为卫国埋下了祸83殷都学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根㊂这些材料都与引文中卫文公的形象不符,文中所述卫文公的形象置得怀疑㊂这段史事,‘系年“述为: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起师伐卫,大败卫师于睘,幽侯灭焉㊂翟遂居卫㊂卫人乃东涉河,迁于曹,[焉]立戴公申,公子启方奔齐㊂戴公卒,齐桓公会诸侯以城楚丘,Ѳ公子启方焉,是文公㊂[1](p144)文末所缺之字,据文意相当于 纳 ㊂‘系年“所述卫事未被割裂,理解起来不易产生歧义㊂细绎‘系年“文意,卫人迁曹后方立戴公,齐桓公并未派兵戍曹㊂而且公子启方(即后来的卫文公)是在戴公获立后方奔齐㊂根据典籍所记,春秋时期新君继位后,其他公子出奔他国,往往是因为争立未果,惧难而逃㊂如晋献公死后,晋国立奚齐,晋众公子纷纷出逃,齐桓公死后,众公子未获立者也纷纷出逃㊂此处公子启方很可能也是因政治斗争而出奔㊂是以卫戴公卒后,齐桓公会诸侯城楚丘,目的则是为了纳公子启方㊂出于己国的利益,扶助外逃公子回国争夺君位于春秋时期比较常见,例如秦国先后扶植晋惠公㊁晋文公,楚国扶植齐桓公七公子为上大夫,目的无非是扶植亲己势力以获利而已㊂上述说法还有一个证据㊂‘史记㊃卫康叔世家“记载卫文公名 燬 ,与‘系年“中名启方者有异㊂然文献关于卫文公燬的记载寥寥无几,关于卫公子启方(或称开方)的记载却较为多见㊂‘吕氏春秋㊃知接“篇云: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㊁竖刀㊁常之巫㊁卫公子启方 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 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㊂ [13]又‘韩非子㊃十过“云: 然则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㊂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 [14]‘管子㊃小称“也有相似内容,容,此不备引㊂以上引文所说的都是公子启方为齐桓公幸臣,与易牙等人朋比为奸㊂此说与‘系年“借齐势争君位的公子启方之事适相符合,文献所记启方之凉薄品性也适与卫文公见晋公子重耳时的行事风格相符合㊂可见‘左传“闵公二年所著力褒扬的卫文公英明形象是禁不起推敲的㊂据‘系年“所记,齐桓公扶持逃入齐国的公子启方为卫君,其 存卫 很明显应出于加强己国霸权影响力的目的,与春秋时期秦㊁楚等大国的行径无别,并非是为了护夏攘夷㊂‘孟子㊃告子下“记有齐桓公葵丘会盟的盟誓: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㊂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㊂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㊂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㊂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㊂曰:凡我同盟之后,既盟之后,言归于好㊂ [15]盟约要求各国严守礼制,进行农业及救灾等方面的合作,旨在加强齐国在列国间的政治影响力,并无一点提到护夏攘夷㊂概言之,据‘系年“所记,加之对当时历史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出齐桓公并没有派兵助卫,只在卫戴公卒后,扶植亲己的公子启方入卫继承君位㊂为了亲己势力顺利继位,方率诸侯城于楚丘,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卫的亲附㊂所扶植的公子启方也不像‘左传“所说的那样具有英明才干㊂齐桓霸业从根本上来说仍是为了树立己国对列国的影响力,并非为了护夏抗夷㊂‘春秋“及‘左传“所记为贤者讳,其中多有谀辞不实之处㊂三、晋文藉戎图霸申说儒家多以 攘夷 来标榜春秋霸业,孔子评论齐桓㊁晋文两位春秋霸主: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6],褒齐桓而贬晋文,出发点即在于齐桓公攘夷的功劳㊂孔子于‘春秋“中亦寓此褒贬,故学者谓 观‘春秋经“,则齐桓霸业甚盛,远过晋文 [3](p290)㊂当然后世学者亦有反其意者,认为晋文公攘夷的功劳更大㊂例如顾栋高谓: 至如城濮一胜,而天下之诸侯如决大川而东之,其功之大小宁可以数计哉! [2](p1981)蒙文通亦认为: 晋文攘狄之功,视齐桓为盛㊂ [17](p9)然而不管意见如何,自孔子以来强调霸主的攘夷之功,实质均是以儒家观念来解释当时的大国霸政,为霸政加上了一层道德色彩㊂观念复影响到文献对晋文霸政的叙述,出现了晋文公是否藉戎图霸的问题㊂晋文公建立霸权的关键一役是晋楚城濮之战,‘系年“云:晋文公立四年,楚成王率诸侯以围宋伐齐,戍谷,居㊂晋文公思齐及宋之德,乃及秦师围曹及五鹿,伐卫以脱齐之戍及宋之围㊂楚王舍围归,居方城㊂令尹子玉遂率郑㊁卫㊁陈㊁蔡及群蛮夷之师以交文公,文公率秦㊁齐㊁宋及群戎之师以败楚师于城濮㊂[1](p153)‘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云: 晋侯㊁齐师㊁宋师㊁93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坤鹏:清华简‘系年“相关春秋霸政史三考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㊂ ‘左传“中所记楚方尚有陈㊁蔡两国的军队㊂①晋方的联军与‘系年“相比较,缺少了 群戎之师 ㊂细考当时诸戎居地及晋与戎狄的关系,晋军中是很有可能出现戎师的,只是不为‘春秋“等文献所采㊂春秋时期,晋南黄河两岸遍布戎族㊂东周以来,诸戎自西而东,逐渐占居伊洛地区黄河南岸之地㊂即蒙文通先生所谓: 戎一见于渭汭,于今为华阴县,尚在关中,再见于桑田,于今为陕县,则出关外,盖沿河南而东走,遂三见于伊雒,而伐王城也㊂ [17](p87)其后,晋国亦曾迁戎人开发其南境蛮荒之地㊂‘左传“襄公十四年云: 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㊂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㊂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㊂我诸戎除剪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㊂ 又‘左传“昭公九年云: 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㊂ 综合两则记载可知,戎人本居于秦地瓜州,后迫于秦的打压,加之受晋惠公的引诱,而迁徙至晋南境㊂实际上当时的晋南荒无人烟,所谓 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晋惠公迁戎人来此目的是为增加生口,开发晋境㊂晋与戎狄亦非对抗关系㊂其一,晋地本为戎狄杂居之地,其地土著多为戎狄之族㊂‘左传“定公四年记晋国初封说: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正是因为其地土著多为戎狄之族,需要用戎人的治理办法来治理㊂由于戎法治国,长期以来,晋国贵族阶层也多沾染戎狄之俗,对周代礼法不熟㊂‘左传“宣公十六年云: 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㊂殽烝,武子私问其故㊂王闻之,召武子曰: 季氏,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㊂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㊂ 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㊂ 类似的记载‘左传“中还有数例,此不备举㊂其二,晋国贵族上至国君并不以与戎狄通婚为忤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 晋献公 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㊂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㊂ 晋献公与戎人通婚,骊姬更是受晋公所宠,以其子为继君,戎人所生子女重耳㊁夷吾亦不受歧视,后都获继君位㊂可见晋俗并不以戎狄为低贱㊂是以晋文公初出逃时,并未选择华夏各国,反而逃向狄族㊂‘系年“云: 文公十又二年居狄,狄甚善之而弗能入,乃适齐 [1]150,晋文公居狄十二年,欲借助狄人力量回国继君位,可见狄人与晋并非水火不融㊂其三,和戎狄以求诸侯是晋国称霸的策略㊂晋或因其自身利益,吞灭周围的戎狄势力,但其并无排戎狄之心㊂鲁襄公四年,山戎无终派使者向晋求和,晋国采取了和戎狄的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左传“襄公十一年云: 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 ㊂而且晋国历史上常利用戎狄势力配合军事行动㊂‘左传“襄公十四年云: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郩之师㊂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㊂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㊂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殽志也,岂敢离逷? 秦晋殽之战,戎人实是晋军一大助力㊂‘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云: 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10](p2264),戎人的配合对晋军来说至关重要㊂而且所谓 晋之百役 ,诸戎都相从其后,可见诸戎参与晋国军事行动乃寻常之事㊂又‘左传“昭公九年云: 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㊁张趯率阴戎伐颍㊂ 阴戎就是上文所说晋南境之戎,因其地属晋之阴地,故称之为阴戎[18]㊂可见戎人不仅为晋开发南境,还成了晋人的一支生力军,晋人以之进行征战,特统帅是晋贵族而已㊂晋地华戎杂处, 其俗纤俭习事 ,于华夷之辨㊁周室礼防本不甚措意㊂孔子之所以认为晋文公不如齐桓公攘夷的功劳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晋文公并不像齐桓公那样容易改造成攘夷的典型㊂但‘春秋“记载中仍尽量减少晋文公霸业中的戎狄因素㊂晋与戎狄虽有战争,更有合作,晋并不以攘除戎狄为己任㊂春秋以来,戎人受晋国诱使,不断进入晋南地区,实际上是为晋人开辟疆土㊂其后戎人常被编入晋军队伍作战,成为晋人对外征伐的一支生力军,城濮之战中 群戎之师加入晋国联军是极有可能的㊂故‘系年“的记载有相当程度的可信性,而反观‘春秋“㊁‘左传“,关04殷都学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①关于‘经“㊁‘传“所记参战国的不同,参考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2页㊂。

223条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223条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223条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中国古代史专业是培养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宋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专门人才。

本文就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提供优秀论文题目200余个,其中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等专业。

希望各位需求者能够学以致用!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16、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17、清代司法检验制度中的洗冤与检骨18、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19、唐国史中的史实遮蔽与形象建构——以玄宗先天二年政变书写为中心20、唐宋州县治理的本土经验:从宋代司法职业化的趋向说起21、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与战略思考22、论西周时期的“南国”23、松散等级体系下的合法性崛起——春秋时期“尊王”争霸策略分析24、明代庶吉士群体构成及其特点25、中国唐律研究三十年26、“山人”与晚明政局27、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来自唐代中国的证据28、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29、泾渭清浊:乾隆朝的考察辨析及其功用意义30、寻找最初的“仁”对先秦“仁”观念形成过程的文化考察31、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32、异地高考的历史参照:清代异地科举考试政策探论33、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34、水上交通与商代文明35、秦汉律所见“质钱”考辨36、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37、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38、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39、《唐律》中的量刑制度及其历史贡献40、明清北京休闲空间格局研究41、《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42、西夏汉文“南边榷场使文书”再研究43、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44、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45、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46、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47、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48、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49、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50、“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51、曹操与原始道教52、从墓地、族谱到祠堂: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53、“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54、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55、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56、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57、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58、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59、汉成帝元延三年侯国地理分布研究60、里耶“户籍简”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61、从清代新疆屯垦政策角度谈屯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天山北路东部屯垦为中心62、清中叶以降浙南乡村家族人口与家族经济63、经营地方:明清之际的济宁士绅社会64、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65、《郑芝龙航海图》考——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雪尔登中国地图》名实辩66、秦汉国家统治机构中的“司空”67、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68、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69、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70、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71、“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72、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73、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74、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75、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76、清末“庙产兴学”与乡村权势的转移——以巴县为中心77、“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之一78、大清刑律草案签注考论79、清代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80、清代陕蒙交界地区的土地开垦过程81、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82、清朝皇帝的中国观83、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84、实力、观念与不对称关系的稳定性——以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为例85、明代通货问题研究——对明代货币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86、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87、“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88、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89、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90、春秋官制与《周礼》比较研究——《周礼》成书年代再探讨91、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92、北魏初期的爵本位社会及其历史书写——以《魏书·官氏志》为中心93、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94、“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95、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96、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97、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98、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99、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100、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101、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102、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103、汉代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104、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兼论月令源流105、官制、语言与司法——清代刑部满汉官权力之消长106、耶律阿保机建国方略考——兼论非汉族政权之汉化命题107、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108、论拓跋鲜卑之得名109、清代滇铜京运路线考释110、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111、内结与外结:清代司法场域的权力游戏112、清代宗教与国家关系简论113、从军事城堡到塞北都会——1429—1929年张家口城市性质的嬗变114、朝贡、礼仪与衣冠——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115、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16、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117、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118、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119、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120、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121、也论先秦时代的司寇122、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123、《里耶秦简》(壹)所见秦代县乡机构设置问题蠡测124、宋代妇女奁产所有权探析及其意义125、清朝《状式条例》研究126、“禅让”与“起元”: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国史书写127、秦汉时期的“夜作”128、汉代女性的工作129、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张家山汉简与秦简比较研究之一130、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131、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132、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133、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134、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135、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136、现代性抑或中国性历法在明末以来的法律命运137、宋代图经与九域图志:从资料到系统知识138、《唐律疏议》中的“及”字例析——传统中国的立法技术一瞥139、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140、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141、田啬夫、田典考释——对秦及汉初设置两套基层管理机构的一点思考142、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143、东汉的豪族与吏治144、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145、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146、宋代籍帐制度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147、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148、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149、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150、何谓“唐宋变革”151、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152、北魏直勤考153、疾病与唐蕃战争154、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155、“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156、盛世叩阍:清前期的皇权政治与诉讼实践157、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158、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159、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160、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161、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162、讼师对法秩序的冲击与清朝严治讼师立法163、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164、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165、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166、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67、唐代的请托及其法律治理困境168、清代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兼论相关史料的解读与运用169、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170、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171、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172、唐代石堡城、赤岭位置及唐蕃古道再考173、明代外交观念的演进——明太祖诏令文书所见之天下国家观174、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175、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176、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177、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178、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179、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80、“汉家”神化看两汉之际的天命竞夺181、明清南京内河水环境及其治理182、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183、从《罗让碑》看唐末魏博的政治与社会184、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开发与村落形成185、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186、西周时期“里”的性质187、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188、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189、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190、清代北方农田水利史研究综述191、试论金人的“中国观”192、清末地方官员学堂教育述论——以课吏馆和法政学堂为中心193、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194、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195、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196、“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197、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198、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199、汉代的流言与讹言200、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201、从“亲眷申冤”到“刑及妻孥”:论唐代刑事诉讼中的女性202、碑传与史传:上官婉儿的生平与形象203、唐代判词中的实判——兼与拟判比较204、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205、明代中后期士风异动与士人社会责任的缺失206、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207、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208、元代多族士人网络中的师生关系209、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210、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211、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212、土司制度基本概念辨析213、明代太仓州的设置214、京房的《易》阴阳灾异论215、试论清朝前期封贡体系的基本特征216、利玛窦研究三十年217、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218、“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219、清代文字狱的整体状况与清人的载述220、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221、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222、两汉童蒙教育223、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

清华简〈系年〉所记西周史事考

清华简〈系年〉所记西周史事考

清华简〈系年〉所记西周史事考清華簡〈繫年〉所記西周史事考朱鳳瀚*本⽂選取新發現的清華楚簡〈繫年〉前四章中涉及西周重要史事的六則記載,即「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成王伐商盍,殺⾶廉,西遷商盍之民於邾」、「建衞叔封于康丘」、「戎乃⼤敗周師於千畝」、「周亡王九年」,將這些記載與傳世⽂獻及相關⾦⽂、考古資料相印證,做了綜合研究,深化了對相關重要史事的認識,闡述了〈繫年〉的記載對於促進西周史研究的學術價值,並推測了這些記載之⽂本來源。

關鍵詞:清華簡繫年西周史事⽂本來源*北京⼤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新發現的清華簡中由整理者擬題為〈繫年〉的史書,前四章均是記載西周史,其⽂多有可補傳世史書記述之闕者,有助於深化對相關西周史事的瞭解,但亦有與傳世⽂獻所⾔有異者,故⽽頗令上古史研究者矚⽬。

以下僅對所記史事中之幾則略作考證,並談⼀下由〈繫年〉所記引發的⼀些思考。

⼀?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簡⽂第⼀章⾔: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龏(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乍(作)帝(藉),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千(畝)。

這是記述周武王對商⼈亡國之緣由的認識,即認為商王對上帝不恭,其表現即是「禋祀不(寅)」。

「寅」,當從整理者據《爾雅?釋詁》讀為「敬」。

《尚書?多⽅》記周公謂夏桀「弗永寅念于祀」,偽孔傳釋⽈:「不⾧敬念于祭祀」,與「此禋祀不(寅)」義近。

故「禋祀不(寅)」,即不以崇敬之⼼來對待禋祀。

⽽武王「乃作帝藉,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千畝」正是講武王要反商王之道⽽⾏,即為了提供禋祀上帝天神的祭品⽽⾏藉禮,並專為此設⽴了名⽈千畝之藉⽥。

《國語?周語上》記虢⽂公諫宣王不藉千畝時⾔「不可,夫民之⼤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藉禮不僅是與祭上帝並且可與整個農事聯繫,倒不如簡⽂明確地將千畝藉⽥之功⽤鎖定為「乃作帝藉以登上帝天神。

」更合乎藉禮主旨與西周初周⼈設千畝藉⽥之本意。

周⼈反思商所以亡之緣由,在周初⽂獻中多⾒。

清华简《系年》四则春秋战国史事考

清华简《系年》四则春秋战国史事考

清华简《系年》四则春秋战国史事考
张海
【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28)2
【摘要】清华简《系年》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的不少史事,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其中,赤狄伐卫、齐晋之争、楚助宋平权臣、三晋联合伐楚等四则史事,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较为重要的节点性事件,从中可以读出相应的历史发展趋势.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张海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1
【相关文献】
1.清华简《系年》与赵盾史事新识——兼谈《系年》版本源流问题 [J], 吕庙军;孙瑛
2.两周间史事新研——以清华简《系年》第二章为依据 [J], 马文增
3.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J], 王红亮
4.清华简《系年》所见赵氏人物史事探析 [J], 张岱松;刘丽春;赵忠富
5.清华简《系年》第十二章及相关史事考 [J], 王紅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历史论文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晁福林关于两周之际的史事,史载缺略,正如清儒崔述所言,“西周之亡,载籍缺略,其流传失实,以致沿讹踵谬者,盖亦有之”。

司马迁写《史记》时曾谓“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史记》所涉两周之际史事仅限幽王嬖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立平王“以奉周祀”数者,缺略太多,语焉不详。

李学勤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清华简此册集中记载从西周初年直到战国末年的纪年资料,李学勤等专家筚路蓝缕,对于这批资料进行释读和整理工作,大大便利了后来学者的研究。

根据简文内容,整理者将这批材料拟题为《系年》。

其第二章内容提供了与古本《竹书纪年》相类似的关于两周之际史事的珍贵资料。

今就相关材料依次探讨,冀求对于两周之际史事研究有所裨益。

一、“周二王并立”古本《竹书纪年》保存两周之际“二王并立”史事,内容如下: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

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

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

以本非嫡,故称携王。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和《史记》所载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揭示了“周二王并立”的史事,而对于这一点,《史记》所载则付诸阙如。

司马迁有无可能见到“二王并立”的史载呢?分析相关情况可以断定,这种可能性不大。

在《史记·周本纪》中,司马迁有“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之语。

关于“太史伯阳”,当即《国语·周语》提到的“伯阳父”,韦昭注谓其为”周大夫”,盖以大夫之身份而为王朝史官者。

伯阳父所读的“史记”,张守节《史记正义》谓“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

关于这部“史记”,专家指出它就是“西周时代的史官们所记载下来的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司马迁是有可能见过的。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关 键 词】史事 《史记》 重构 系年 清华 《诗》 《书》 司马迁
(原文刊于《历史研究》2013年第6期)
摘要关于两周之际的史事史载缺略正如清儒崔述所言西周之亡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缺略其流传失实以致沿讹踵谬者盖亦有之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摘 要】关于两周之际的史事,史载缺略,正如清儒崔述所言,“西周之亡,载籍缺略,其流传失实,以致沿讹踵谬者,盖亦有之”。①司马迁写《史记》时曾谓“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②《史记》所涉两周之际史事仅限幽王嬖爱褒姒、烽火戏诸侯、立平王“以奉周祀”数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综考清华大学历史系 邓少平摘要:本文综合考察清华简《系年》第二章与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以此勾勒两周之际史事的大致轮廓,增加今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与认识。

清华简《系年》对西周灭亡起因及过程的记载与传世文献大致相同,与西晋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尤其接近,《系年》“周幽王取妻于西申”可纠正前人关于平王舅家之申在今河南南阳的观点。

《系年》记述携王和平王相继被立之事与传世文献的记载颇多歧异,将它们综合起来,可知“二王并立”各有其拥戴支持的政治势力。

《系年》载“周亡王九年”,“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是不见于传世文献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平王东迁的前所未知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 西周灭亡 二王并立 平王东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的发表,对研究西周至战国初期的历史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本文以《系年》第二章为主,综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中关系到两周之际历史的材料进行初步考察,希望增加人们对此段历史的了解与认识。

关于西周的灭亡,在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

《国语·晋语一》晋大夫史苏言:“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

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

周于是乎亡。

”1《国语·郑语一》周太史史伯在叙述褒姒的离奇身世后说:“褒人褒姁有狱,而以为入于王,王遂置之,而嬖是女也,使至于为后,而生伯服。

……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

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

”2其中史苏之语是对历史的追叙,而史伯之语则是对时势的分析及预言,然而二者对西周灭亡过程及原因的理解大致相同。

从他们的叙述中可知,西周之灭亡起因于幽王宠爱褒姒,欲立伯服而逐太子宜臼,太子宜臼逃至舅家所在的申国,幽王欲求得太子而杀之,申侯不听命,幽王乃伐之,而申联合缯与西戎以伐周,杀幽王与伯服,西周灭亡。

《史记·周本纪》云:“三年,幽王嬖爱襃姒。

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又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

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

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熢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3《史记·秦本纪》云:“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周王郦山下。

”4其记载大体依据《国语》而又有所笔削。

在西晋武帝时期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六年引《汲冢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

”5《太1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250—251页。

2同上书,474—475页。

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第一册第147、149页。

4同上书,179页。

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下册第2114页中栏。

平御览》卷一四七皇亲部引《纪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同书卷八五皇王部引《纪年》曰:“幽王立褒姒之子伯盘,以为太子。

”6《纪年》平王所奔为“西申”、“伯服”作“伯盘”,可补正《国语》、《史记》记载之缺略及文字之讹误。

7清华简《系年》第二章云: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

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

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8其记载与《国语》、《史记》、《竹书纪年》大体一致,而犹近于《竹书纪年》,可纠正前人关于平王舅家之申在今河南南阳的观点。

9《系年》接着说: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

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这段话主要讲到携惠王与平王的相继被立,初看似与传世文献的记载颇多歧异。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昬不若,用愆厥位。

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正义》引《汲冢纪年》云:“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

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

以本非適,故称‘携王’。

”10据《左传》所言,似乎是携王先立,而后被诸侯废弃,再立平王,迁于成周。

而据《纪年》,则是平王先立于申,而王子余臣后立于携。

清华简《系年》则先记余臣立于虢,在位二十一年时被晋文侯所杀,接着记载“周亡王九年”晋文侯立平王于京师。

整理者认为:“周亡王九年,应指幽王灭后九年。

”11而刘国忠先生认为:“如果结合本段简文的上下文,似乎更应该理解为晋文侯杀携惠王之后,周曾出现了长达9年的亡王状况。

”12陈剑先生也认为:“从上下文看此句决为‘周有九年没有王’之意(因携惠王被杀、平王尚未被迎立;诸侯因而自此不朝于周),而断非如整理者所说‘应指幽王灭后九年’。

”13刘丽结合史实对此处的年代进行推算,确认整理者的意见可取,她还认为:“《系年》里之所以称‘周亡王九年’正是因为如《纪年》里所说,携王本非適,因此幽王死后,携王被虢公立,然并未被众诸侯邦君所承认。

平王也是如此,虽为太子,且被一些诸侯拥立称为天王,然地位处境也只是与携王一样,所以《纪年》称‘周二王并立’。

一直到幽王死后九年,因为晋文侯、郑武公、齐襄公、卫武公、鲁侯等众多实力强大的诸侯拥护周平王,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平王正式被认可为周王,接续幽王。

这一年是晋文侯十九年,也即是公元前761年。

三年后平王正式东迁,即公元前758年。

”14其说大致可从。

不6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62页。

7参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三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第270—271页;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第62—63页。

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12月,第138页。

下引《系年》原文皆见此页。

9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收入李学勤:《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第198页。

10(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第2114页中栏。

1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39页注[九]。

12 刘国忠:《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坛论文,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11月。

1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读书会:《〈清华(贰)〉讨论记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12/23,/SrcShow.asp?Src_ID=1746。

1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2011/12/29,/publish/cetrp/6842/index.html。

上引刘国忠先生文过,根据《系年》“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李学勤先生指出:“‘邦君’是诸侯,‘诸正’是朝臣,这表示余臣立为王有相当多的支持,不是只有虢公翰一人。

余臣立于虢,虢公翰大约是拥立的带头人,这个虢国应即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境。

”15《史记·周本纪》在记载犬戎攻幽王、杀之于骊山下后云:“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避犬戎。

”16而清华简《系年》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了平王东迁的具体过程。

李学勤先生说:“立平王乃是晋文侯的策划。

《系年》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可见平王并未先立,或者立于申而没有得到公认。

”关于“京师”,整理者的解释是:“《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此处当指宗周。

”17而董珊先生根据晋公、晋姜鼎、克镈、克钟、多友鼎等西周金文认为,《系年》的“京师”应即晋都唐叔虞之旧封鄂,而“少鄂”当为另外一地。

18不管怎样,清华简《系年》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平王东迁的前所未知的历史过程,其意义十分重大。

由上述简短的分析,我们也可看到,不管是传世的《国语》、《史记》,还是西晋汲冢出土的《纪年》,或者清华简《系年》,在看似互相抵触的记载中,也许恰好都体现了历史真实的某一个方面,只有将它们综合起来,才能逐渐拼凑起历史的完整画面。

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吟味《纪年》、《系年》这方面的差别,我感觉是反映出两书作者立场的差异。

……事实上‘二王并立’,各有拥戴支持的势力,晋文侯和平王不过是最后的胜利者。

合观两书所记,真相就比较清楚,由此也可以看到两书在古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附记:李学勤先生近刊《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对此章史事续有探讨,其文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敬请参看。

原载《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也已指出:“如果周平王是在携王21年被杀,周无王九年之后被拥戴为王,显然又与其它一些记述相矛盾。

”15李学勤:《从〈系年〉看〈纪年〉》,《光明日报》2012/02/27,15版。

下引李先生说皆见此文。

16(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第一册第149页。

1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39页注[一一]。

18董珊:《读清华简〈系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12/26,/SrcShow.asp?Src_ID=17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