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爱莲说 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

《爱莲说 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2)《爱莲说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2)文章来自:3.爱莲说周敦颐(八上)【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

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主要内容】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典型例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想相同的项是()【益】益慕圣贤之道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曾益其所不能【清】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清荣峻茂回清倒影【净】风烟俱净亭亭净植【宜】诚宜开张圣听宜乎众矣1: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附带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附带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词类
编辑本段阅读理解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章从哪个方面写莲花:1.生长环境 2.体态香气 3.风度气质。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爱莲说》的作者是()。

A. 周敦颐B. 欧阳修C. 苏轼D. 范仲淹2. 下列哪个词语不是出自《爱莲说》?()A. 出淤泥而不染B.濯清涟而不妖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 落霞与孤鹜齐飞3. 在《爱莲说》中,作者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形容莲的()。

A. 根B. 叶C. 茎D. 花二、填空题1. 《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一句中的“蕃”字,通假字是()。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品格。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句话描述了莲的()特点。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爱莲说》中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

2. 请举例说明《爱莲说》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四、翻译题五、阅读理解题1.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观点?2. 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3. 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想要传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六、句子仿写题1. 仿照《爱莲说》中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一个描述竹子的句子。

2. 仿照《爱莲说》中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一个描述松树的句子。

七、段落仿写题请仿照《爱莲说》中描述莲花的段落,写一段话来赞美梅花。

八、文学常识题1. 《爱莲说》属于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哪一类?()A. 唐宋八大家散文B. 随笔C. 小品文D. 唱和文A. 菊花B. 桂花C. 牡丹D. 荷花九、拓展阅读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请解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的“陶后”指的是什么。

2. 请分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作文题请以《我心中的莲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结合《爱莲说》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悟,表达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答案一、选择题1. A. 周敦颐2. D. 落霞与孤鹜齐飞3. C. 茎二、填空题1. 繁2. 高洁、不同流合污3. 形态、气质三、简答题1. 《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莲花高洁、清雅、坚贞品格的喜爱和向往。

专题09 爱莲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9 爱莲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9 爱莲说(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文】君子亭记(明)王守仁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

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

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

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

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

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③伏:暑天。

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

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濯.清涟而不妖(洗)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C.陶后鲜.有闻(新鲜)D.无所不宜.(合适)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至少提出三点)【答案】1.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2.C 3.(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1、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3《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5、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6、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议论,文中“谓”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2、全文的中心句是: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1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1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13、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三、问答题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答: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风度气质: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5、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答:6、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文言文《爱莲说》李渔《闲情偶寄芙蕖》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高一上开学考)

文言文《爱莲说》李渔《闲情偶寄芙蕖》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高一上开学考)

6.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新高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文本二: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②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

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

③迨(dài):及,等到。

10.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B.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C.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D.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爱者甚蕃”与“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爱”含义相同。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中的“而”用法相同。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22课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兹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不基不枝④陶后鲜有闻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⑦宜乎众矣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我的理解:4.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我喜爱的原因是: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清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1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

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2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此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我的观点: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由£££:调:奉辱..................................................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涯泥而下梁-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7.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不基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势而思”计喘#f不口【律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8.筒答。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逐题解析)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逐题解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古文两篇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2)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3)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5)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6)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7)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8)不蔓不枝(___________)(9)香远益清(___________)(10)亭亭净植(___________)(11)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12)宜乎众矣(___________)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宋史·周敦颐》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爱莲说》《宋史·周敦颐》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爱莲说》《宋史·周敦颐》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注】①任:推荐。

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亭亭净植植:立 B.有狱久不决狱:案件C.囚法不当死法:法律 D.将弃官去去:离开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11.【甲】文(填写作手法),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的特点。

(4分)12.学了《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答案:8.C 9.B10、(4分)(翻译正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王逵是一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同他争论。

《爱莲说》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及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独:染:(3)濯.清涟.而不妖.濯:涟:妖:(4)中通外直.直:(5)香远益.清益:(6)亭亭..净植.亭亭:植:(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8)予谓.菊谓:(9)花之隐逸..者也隐逸:(10)宜.乎众矣宜: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内容理解。

(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2)文末为什么将第一段中“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精题演练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何陋之.有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C.濯清涟而.不妖朝而.往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 .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 .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7.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对比阅读(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二)郁离子曰:“小人其犹膏①乎?观其皎而泽,莹而媚,若可亲也。

忽然染之则腻,不可濯矣。

故小人之未得志也,尾尾焉②;一朝而得志也,岸岸焉③。

爱莲说》《闲情偶寄》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闲情偶寄》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回答问题(16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 )(2)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1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1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4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1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4分)答案:二、1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2)停止(2分)1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爱莲说》阅读附答案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②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多②长枝蔓2、C3、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2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爱莲说》《周敦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敦颐《爱莲说》《周敦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①任:推荐。

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1)下列句中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亭亭净植(立)B.可爱者甚蕃(多)C.囚法不当死(法律)D.将弃官去(离开)(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纪昀《河中石兽》)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欧阳修《卖油翁》)C.杀人以媚人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D.乃委手版归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2)【甲】文用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五、文言文阅读【答案】CB(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②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

(4)托物言志,王逵争辩,富有才能,为官正直【考点】文言实词爱莲说(周敦颐)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虚词文言翻译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文言文语言特色文言文人物形象【解析】【乙文参考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三语文复习练习课题:《爱莲说》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4.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16、短文两篇——《爱莲说》一、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人称濂溪先生,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他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代表作是《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分)(D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亭亭净植()@陶后鲜有闻()【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

(6分)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小题3】周敦颐喜欢莲的淡雅高洁,你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理由不少千20个字)(3分)答案【小题1】(D沾染(污秽)@亲近而不庄重@树立@少【小题1】心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小题1】略解析【小题1】学生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旬意完整、语旬通顺。

【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理巾充分,文通旬顺即可。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臼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旬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有仙则名/莫名其妙B.宜乎众矣/因地制宜C.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旬子。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篇一《爱莲说》《秋声赋》阅读练习及答案(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6.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宜乎众矣()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乙】【答案】6.①. 多②. 竖立③. 亲近而不庄重④. 应当7. (1)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8. B9.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10. (1)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四个方面来描写莲花。

(2)【甲】文借写对莲的喜爱,表达了对君子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赞美,同时借写牡丹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乙】文通过对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阐述了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和精力的道理,表达了对国家和自己处境的忧思。

篇二《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甲】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到了郡城,将自己做记号的事情告诉了太守。

周敦颐《爱莲说》赏析最新4篇

周敦颐《爱莲说》赏析最新4篇

周敦颐《爱莲说》赏析最新4篇《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2分)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3:、简要回答问题。

(每题2分)(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高尚的语句是哪句?(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小题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小题1:D小题2: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提示:注意个别字词的解释。

益,越发;植,立;亵玩,玩弄。

小题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衬托莲之高洁。

小题4: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环境雅雅,主人品德高尚。

可从陋室环境、交往人事等方面分析。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

(共9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3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 濯清涟而.不妖康肃笑而.遣之D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石兽并沉焉.
D. 鲜.为人知陶后鲜.有闻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可爱者甚蕃.香远益.清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8.D(3分) 9.多;更加;很少;应当(每空0.5分,共2分)10.(1) 我只爱莲花出自污泥而不被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注意“独”“濯”的解释,2分) (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之后很少有人知道。

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又有什么人呢?(注意“鲜”“予”的解释。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