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性格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族性格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摘要:民族性格形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不同。
本文从民族性格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中国家庭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民族性格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31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各方面的形成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美两国在民族性格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1 中美两国不同的民族性格
1.1 求稳与善变
从文化生成的地理位置来分析,中国是一个大多数地区为内陆的国家,文化更倾向于向内发展——封闭型文化。
中国人不太愿意冒险,喜欢稳定的职业,求稳是中国人的心态所在。
然而,美国明显的特征是开放型海洋文化,它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之一,是个种族和民族的大熔炉,它以宽容的心态来接受各民族、各种族
之间的差异,它的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都更倾向于开放、主动。
美国人有冒险精神,喜欢发明创造,求变是他们普遍的文化心理。
1.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儒家思想为是文化的核心,加上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因而形成了内向型的民族性格。
中国人会不自觉的以“他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中国人不会太过注重自己内心呼唤,往往压抑自己的感受来迎合“他者”的要求,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自觉依附和归顺于集体的需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个性”、“个人”、“自我”被认为是自私的,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然而,美国人深受基督教的影响,是上帝的忠实追随者,他们认为是上帝赐予了他们财富和一切,他们认为价值之源就是上帝,因而形成外在的超越。
所以,美国人非常强调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富有创新精神。
1.3 仁爱主义与实用主义
中国人注重个人的道德品德和修养,心性在于仁爱,讲究“以和为贵”。
在平时的交往活动中,习惯压抑自己内心的渴求去迎合他人的需要,做事追求稳定。
美国人则更为直接,非常注重实际的物质利益。
他们把自己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价值观更为实际,认为切身的利益远比虚无的名望重要得多。
1.4 依赖性与独立性
中国人非常强调群体价值观。
中国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无私的奉献,以家庭为中心,为了子女中国的父母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同时,中国的孩子也习惯依靠父母。
然而,美国人崇尚个体价值观,喜欢“独立自主”。
美国父母从小就以经济手段来刺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经济观念从小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正是由于这一早期的经济观念的灌输,美国青年很小就有独立的经济意识。
2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比较
2.1 教育目的的比较
在美国,父母能较宽松地对待子女,他们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潜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能力强的“社会人”,这一目的看似宽泛,但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要求。
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庭教育终极目标。
中国的父母并不希望孩子在人生中遇到过多的挫折,他们希望孩子的一生在衣食无忧的顺境中度过。
而且中国父母特别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孩子的创造力放在次要的位置,往往是帮助培养了“人才”而扼杀了“天才”。
2.2 教育内容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美国父母在注重孩子体格发展的同时,关心孩子的情感发展和社会交际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美国父母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体格和耐力;美国父母也注重孩子内心情感的发展,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孩子交流和沟
通;美国父母注重孩子的全面教育,从小就让孩子接受各种感官训练,注意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此外,美国家庭还经常举办各式派对,以提高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
在中国,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一旦孩子一旦进入学校,家庭教育的重心就转向了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一切,这就使家庭教育的其他方面没有得到平衡的发展。
2.3 教育方式的比较
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父母更能以一种宽松、平和的心态教育孩子,孩子也可以对父母的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中国,父母特别注重自己的权威地位,“父母命,不可违”的思想较重。
孩子很少能表达自己的心声,他们被希望顺从,父母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孩子。
3 结论
民族性格并非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面性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简单地以好或坏来定性,民族性格也一样。
同一性格由于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可好可坏。
一直以来,中国人最为自豪的就是集体意识强,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意识,中华民族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但这一意识在家庭教育中作用却不是那么积极,父母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会让孩子形成依存性人格;而美国的家庭教育又过分强调经济和人格独立,这又使家庭关系过于生硬,缺乏亲情,造成人文关怀缺失,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国人的中庸思想有利于保持
社会和谐,却缺乏改革和创新;而美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因此,我们要动态地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民族特征,不能一味美化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全盘否定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教育方案,为培养适合中国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lizza pin著,黄磊译.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外语探索与翻译,2008,(8).
[3]黄桂英,李凤云.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吉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4]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教书育人,2002,(14).
[5]李子银.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6]崔雪茹.中美民族性格比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9).
作者简介:芶巧丽,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贵州遵义 5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