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的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的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拉斯维尔的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此模式需要注意:
(1)此处的“发射器”“讯息”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2)“讯息”“信号”认为,无论是通讯还是传播,“发出的”和“收到的”往往不一致。
(3)强调“噪音”: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排除噪音的干扰。
德佛勒的控制论模式
此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德佛勒强调,传播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关键看传者对“反馈”重视的程度如何。提示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
此模式认为,任何传播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或者团体,都可视作“传播单位”。都兼具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并有四种功能:传送、接受、编码和解码。
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初级群体(基本群体):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较大的社会结构:关系较为松散的群体,例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
社会总系统:民族、国家乃至世界。
另需注意,“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E.g.“别人家xxx”
任何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原因在于:
(1)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2)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及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往往只强调一些侧面和维度(3)模式存在容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局限
因此,对各种模式应采取兼容并包、批判吸收的态度,认真地加以思考、对照、补充和发展。
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相对性问题: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功能和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的同时,也可以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启示:在传播实践中,应全面看待、灵活处理信息内容(也包括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双向性问题:绝大数多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和交互的。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论述题】
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维尔与5W模式(见第一章)
(2)勒温(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勒温认为,传播的内容有无效果,或能否被受众接受,既取决于传者,又取决于在两者之间的那个守门人(把关人)。休梅克重新定义“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霍夫兰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还在于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并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霍夫兰认为,态度在解释行为变化方面很有价值,在确认某些情况下态度影响行为,并发现他们什么时候影响,什么时候不影响,是一种重要的说服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5)李普曼与《舆论学》
李普曼提出了“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概念。
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
(1)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
该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有G·默多克和P·戈尔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探讨媒介结构及其控制问题,认为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由此支配者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的生产。从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
(2)文化研究学派
又称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是集大成者,最著名理论“解码与编码”
理论。他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结构化,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是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的编码。之后,文化产品进行流通消费环节,也就是信息从编码者向受众转移的过程。此时,受众接受媒介讯息,并根据自身的话语环境,对编码的信息进行解读,就是信息解码的过程。
该学派学者主要通过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方法。该学派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文本,透过符号分析,揭示文本背后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利的争霸。
(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
“霸权”被定义为一个社会集团对社会实行知识和道德导向,并围绕自己的目标建立新的社会联盟系统或新的“历史集团”的能力。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简单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利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
意识霸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强制装置”,而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名词解释】
网络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媒介偏向: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石头和羊皮纸,能长久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到额媒介,如草纸等,较适合克服空间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