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合集下载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发
针对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 研发新型的靶向药物,提高疗 效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根据患者的基因组、表型等特 征,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治疗的研究
探索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以 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03
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进展
手术指征与原则
药物治疗
近年来,一些药物如酪氨酸酶抑 制剂等被用于术前准备,以降低 肿瘤组织活性,减少术中出血。
机器人手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 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采用机器人进 行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具有 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联合治疗
对于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的肿瘤, 医生可能会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 如放疗、化疗等,以提高治疗效 果。
05
嗜铬细胞瘤的基因治疗进展
基因治疗的目的与原则
目的
通过修改或纠正异常基因,达到预防、 控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VS
原则
安全、有效、可行、可控,符合伦理道德 。
基因治疗方法与技术
01
02
03
基因转移技术
将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 以取代或修复异常基因。
基因编辑技术
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 编辑工具,对异常基因进 行精确修复过阻断肾上腺素与α受体的结合, 降低血压和心率,缓解症状。常用 药物有酚妥拉明、哌唑嗪等。
100%
β受体拮抗剂
通过阻断肾上腺素与β受体的结合, 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降低血压。 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80%
钙通道拮抗剂
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降低心 肌收缩力和心率,降低血压。常用 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背景介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起源于肾上腺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细胞。

它们可以分泌儿茶酚胺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和出汗等症状。

因为嗜铬细胞瘤的症状和其他常见疾病非常相似,如高血压和焦虑症,因此它们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

诊断进展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嗜铬细胞瘤与遗传突变相关联,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和神经纤维瘤病。

因此,家族史是嗜铬细胞瘤疑似患者应该询问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在,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关键是通过测量尿液中儿茶酚胺代谢物的含量来检测。

这种检查可以检测到大约90%的嗜铬细胞瘤,但是它有一些缺陷,例如低敏感性和不良特异性。

最近,一些新技术被开发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

例如,底物类胶体传感器(SBP)和电化学传感器(e-sensor)可以在病人血液或尿液中检测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儿茶酚胺代谢物。

治疗进展嗜铬细胞瘤的治疗目标是完全摘除肿瘤,但该疾病常常处于恶性状态并会迁移到其他部位。

手术切除有助于大多数患者,但对于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现在,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被开发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

例如,放射性核素治疗(RNT)和放射性树脂微球治疗(SIRT)可以用于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转移性病变。

此外,融合蛋白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难于诊断和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最近的研究发展了一些新技术和治疗方法,为嗜铬细胞瘤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设施。

尽管如此,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开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嗜铬细胞瘤实验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实验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血液化学检查、尿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通常用于检测分泌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瘤、分泌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以及其他罕见的副瘤。

以下为具体的实验室诊断标准:1. 血液化学检查:a. 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35%):正常情况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很低,但在嗜铬细胞瘤中,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

b. 血浆肾素活性(30%):在部分患者中,血浆肾素活性可能会升高或降低。

c. 血液游离皮质醇(25%):在部分嗜铬细胞瘤患者中,血液游离的皮质醇水平可能升高。

d. 24小时尿香草苦杏仁酸(VMA)或多巴胺(DA)水平(10%):这些物质是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可能用于检测嗜铬细胞瘤。

e. 其他检查:对于怀疑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其他血液化学检查,如血糖、电解质和血清电解质水平的检查。

2. 尿液检查:a. 尿液儿茶酚胺测定:尿液儿茶酚胺测定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检测到尿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

b. 尿液VMA测定:VMA是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如果怀疑患有嗜铬细胞瘤,医生可能会进行尿液VMA测定。

除了血液化学检查和尿液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和MRI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以下为影像学检查的相关内容:a.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CT扫描还可以检测到肿瘤内的钙化灶,有助于诊断嗜铬细胞瘤。

b. MRI: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MRI还可以检测到肿瘤内的血流信号和肿瘤内部的信号变化,有助于诊断嗜铬细胞瘤。

总之,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涉及到血液化学检查、尿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2024/6/18
7
治疗 2024/6/18
药物治疗
使用α受体拮抗剂:如酚苄明,可以降 低血压,缓解症状 使用β受体拮抗剂:如普萘洛尔,可以 控制心动过速 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可以 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使用其他药物:如氨苄西林、甲基多巴 等,可以辅助控制症状
8
治疗
其他治疗方式
对于无法进行手 术的患者:可以 考虑放射治疗或 化学治疗
对于出现转移的 患者:可以考虑 进行免疫治疗或 靶向治疗
2024/6/18
9
Part 3
总结
总结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能够产生儿茶 酚胺的肿瘤,其诊断主要依据临 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而治疗则 以手术切除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02
同时,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复发情况
对于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可以
20XX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 治疗
-
1
诊断
2
治疗
3
总结
4
预后与预防
5
患者教育
Part 1
诊断
诊断
临床特点
典型的嗜铬细胞 瘤患者会出现血 压波动:伴随头 痛、出汗、心悸 等症状,甚至有 可能会出现休克
肿瘤大多位于肾 上腺:但也可能 出现在身体其他 部位,如膀胱、 卵巢等
2024/6/18
4
诊断
辅助检查
14
Part 5
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
了解疾病
患者和家属应该了解嗜铬细 胞瘤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 、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 法以及可能的预后等
通过了解疾病:患者和家属 可以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 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 疗

肾上腺外科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肾上腺外科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肾上腺外科疾病临床诊疗指南第一节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如主动脉旁嗜铬体和膀胱等)的肿瘤,属于APUD系统的肿瘤。

该肿瘤持续或间歇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的功能及代谢紊乱。

肿瘤90%位于肾上腺,10%为肾上腺外;单侧肿瘤约占90%,双侧占10%;单发肿瘤约占90%,多发占10%;良性肿瘤占90%,恶性占10%。

【诊断要点】1.高血压为最主要的表现,呈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基础上阵发性发作,血压可达26.5—33.9/16.9—23.9kPa。

2.血压升高常伴心悸、气急、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发冷、视觉模糊等。

重者发生肺水肿、心力衰竭、脑出血,甚至死亡。

3.部分患者有血压升高的诱因,如外伤、妊娠、分娩、麻醉、手术等。

这类患者危险性较大.若处理不当,往往会引起死亡。

4.代谢紊乱引起血糖升高、发热、体重减轻和消化道症状。

5.位于膀胱的嗜铬细胞瘤,常在排尿时或排尿后出现头痛、头昏、心悸、出汗和血压升高,甚至晕厥。

其他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可能出现受累器官的相应症状。

6.血和尿儿茶酣胺水平升高,24小时尿儿茶酚胺>50mmol/L,尿VMA>85umol/L;症状发作时收集3小时尿检查对诊断帮助大。

7.酚妥拉明抑制试验:适用于高血压患者,血压高于22.6/14.6kPa时方可施行。

方法:平时血压平均值作为对照,开放静脉通道,酚妥拉明5mg快速注入静脉。

每30秒测1次血压、若2—3分钟内血压下降4.67/333kpa,并持续3—5分钟为阳性反应。

8.组胺激发试验:可适用于怀疑无症状嗜铬细胞瘤。

试验前2天停用一切镇静药,取组胺0.025一0.05mg,1—2分钟静椎,观察方法同酣妥拉明试验,血压升高6.67/4.0kPq持续5分钟为阳性。

9.B超检查可发现肾上腺.主动脉旁和膀胱等部位的肿瘤,为定位诊断提供线索。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嗜铬细胞瘤诊治的进展

假性嗜铬细胞瘤常见原因 其他发作性高血压原因
急性间歇性发热 急性或慢性中毒 脊髓痨危象 可乐定、甲基多巴骤停
现在是12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一、高血压。 阵发性高血压45%,持续性高血压50%+
。此型病人相对较重甚至可呈 进展。 部分病人可因肿瘤骤然发生出血、坏死以 致停止释放CA或由于大量CA释放等可出现

现在是7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相关疾病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a
甲状腺髓样癌
甲旁亢(增生)
嗜铬细胞瘤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b
如上所述
Marfanoid phenotype 内脏神经瘤
神经皮下综合征
神经纤维瘤病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节结性硬化症
血压脑病。急救应速用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控制病情,并及时手术。
现在是14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低血压、休克的原因
低血压、休克 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与高血压交替发生。 可伴有急性腹痛、心前区痛、高热等。
原因:
①肿瘤内骤然出血,坏死;
②大量儿茶酚胺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不全; ③大量儿茶酚胺使血管强烈收缩,组织缺氧,血管 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严重不足; ④肾上腺素兴奋了肾上腺能β受体,使周围血管扩张。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年第33卷第8期
二. 代谢紊乱
基础代谢率增高
血糖升高
脂代谢紊乱 低血钾症
三.心脏表现
儿茶酚胺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或心肌退行性变、坏 死;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衰等。 四. 其他表现
少数病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眼底改变等。
现在是19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2004年,WHO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肿 瘤
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沿交感及副交感神经节分布的嗜铬组 织肿瘤
肾上腺髓质增生: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确诊依靠病 理学检查
高儿茶酚胺血症
副神经节瘤 ( Paragangliomas PGL)
腹主动脉旁(约10%~15%)、肾门、肾上极、肝 门区、肝-下腔静脉之间、胰头部、髂窝或附 近、血管旁(直肠后、卵巢、膀胱内)
MRI
MIBG
诊断PCC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 85-88%和 70100%
131I-MIBG具有治疗恶性PPGL的作用 转移性、复发性PPGL、位于颅底和颈部、胸腔、
膀胱PGL,与SDHx基因相关PPGL检出敏感性较低 拟交感神经药、阻断CA转运药物如可卡因和三环
类抗抑郁药、钙同等阻滞剂、α及β肾上腺素能 受体阻滞剂可减少123I-MIBG浓聚,需停药2周
似),若无阳性发现,继以颈部和胸部扫描 儿童也可采用腹部超声 在大多数病例的定位诊断过程中联合使用CT和MR已经足够 MIBG: If CT/MRI negative
Large adrenal tumor paraganglioma PET SRS
良恶性鉴别困难:病理
根据病理切片上的组织形态来判定很困难 瘤细胞的形态异常不能作为良恶性的诊断依据 镜下呈恶性改变,临床却表现为良性 有的瘤细胞呈良性形态,但在术后1~15年内复发 在良、恶性的肿瘤细胞中都可看到重的嗜铬性颗粒、
症状不典型且多变:提高警惕!
传统观念认为:超过一半的患者有高血压发作或危象 实际上:大多数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没有料到的(特别是非
内分泌科医师),甚至在与肿瘤相关的致命后果发生时 美国Mayo Clinic尸检:证实的PCC患者中,生前从未被怀疑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准确地诊断嗜铬细胞瘤,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金标准。

本文将介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以及其中应用的一些常见检测方法。

一、临床症状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分泌物质,其中以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最多,临床表现多样化。

常见的症状包括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在嗜铬细胞瘤发作时表现较为明显,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生化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生化指标有24小时尿儿茶酚胺、血和尿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如VMA、HVA)等。

这些指标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并辅助进一步的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中最常用的是CT和MRI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同时,由于嗜铬细胞瘤具有发作性特点,需要进行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如MIBG扫描。

这些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能提供直接的证据用于诊断。

四、内分泌功能测试由于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内分泌肿瘤,内分泌功能测试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内分泌功能测试包括静脉采血测定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水平。

这些测试结果能够反映嗜铬细胞瘤是否存在以及肿瘤的分泌功能。

五、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的关键步骤。

通过从瘤组织中取材,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可以确定肿瘤细胞的嗜铬性,进而确诊嗜铬细胞瘤。

组织学检查通常通过手术切除瘤体进行,是最可靠、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测试和组织学检查。

这些检查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和性质。

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检查方法,并交叉验证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嗜铬细胞,主要在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内发生,可分泌儿茶酚胺,导致高血压和其他症状。

在临床上,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危象、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等。

本文将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

一、嗜铬细胞瘤的分类根据病变部位和功能,嗜铬细胞瘤可以分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交感神经节嗜铬细胞瘤两种类型。

前者约占全部病例的80%,多为单侧发病;后者约占全部病例的20%,多发生在颈、胸、腹视线上的交感节链。

二、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症状是发作性头痛、发热、出汗、心悸、高血压、胸闷等。

此外,病人可能还有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不安、焦虑等不适感。

临床上约有60%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测定可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高血压。

嗜铬细胞瘤诱发的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脏增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2. 实验室检查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儿茶酚胺、血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等检查。

(1)尿儿茶酚胺检查: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最常用的生化指标之一,可以通过24小时尿液收集测定。

一般认为,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分泌量不超过400 μg/24h,而嗜铬细胞瘤病人通常会分泌超过1000 μg/24h的儿茶酚胺。

(2)血儿茶酚胺检查: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筛查的辅助指标。

血儿茶酚胺的正常值为70~750 pg/mL,大多数嗜铬细胞瘤病人血中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

(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对诊断嗜铬细胞瘤有一定帮助,因为肾上腺素通常比去甲肾上腺素更加易被嗜铬细胞瘤合成。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嗜铬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包括CT、MRI、超声等,其中CT扫描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是否存在占位效应、边缘是否光滑、钙化情况、是否有出血或坏死等。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是在非嗜铬组织区域如肝、肺、 脾、脑、骨、淋巴结等发生肿瘤生长或转移。病理组织学 特征本身不能预测恶性或转移。 ✓ PHEO/PGL主要分泌儿茶酚胺(CA)。
嗜铬细胞瘤几个10%:
10%肿瘤双侧、10%发生于儿童、 10%呈恶性、10%为家族性、10%在 肾上腺外、10%为多发性。
其他代谢紊乱 促进脂肪分解,血中脂肪酸浓度升高
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谢率 怕热、多汗、体重减轻等代谢增高症状、体征
部分病人平时低热,当血压急剧上升时体温亦随之增高,有 时达38~39 ℃,并伴白细胞增高而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3、其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 高血压发作时病人常有恶心、呕吐等胃肠 道症状;长期高浓度CA使肠蠕动减慢而出现便秘、结 肠扩张、甚至肠梗阻;还可发生胃肠道壁内血管增殖 性或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而致腹痛、肠梗死、溃疡出血、 穿孔、腹膜炎等;CA可使胆囊收缩力减弱、胆汁贮留 致胆石症;如肿瘤位于盆腔或直肠附近,用力排大便 时因腹压增加可诱发发作
特别是当肿瘤分泌大量E,兴奋β-肾上腺能 受体时可产生较强的血管舒张效应;
由于血管收缩,加之大量出汗,造成血容量 减少
四、心脏表现
儿茶酚胺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或心肌 退行性变、坏死;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心 脏扩大、心衰。
2、 代谢紊乱
糖代谢功能障碍 E和NE在体内可促进肝糖原、肌糖原分解及 糖原异生;抑制胰岛素分泌及对抗内源或外源性胰岛素的降 血糖作用,而使血糖升高。高血压发作时可伴有血糖增高, 部分病人可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甚至发生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
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表现 代谢紊乱 其他临床表现
1、心血管系统表现
高血压 低血压、休克、高血压与低血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靶向药物治疗
介绍了针对嗜铬细胞瘤的靶向药物,如何使 用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化学治疗
简要介绍了化学治疗的作用及适用情况。
治疗后的随访
1
术后恢复和监测
患者术后的恢复过程及常规监测的重
随访间隔和方案2Fra bibliotek要性。
建议在治疗后的不同阶段进行定期随
访,以确保病情控制和复发预防。
3
检查和评估
详细说明了随访中需要进行的各种生 物化学、影像学和临床实验室检查。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了解什么是嗜铬细胞瘤及其风险因素,并介绍诊断和分类方法,详细解释治 疗原则和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其他治疗方式和预防措施。
疾病概述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肾上腺或其他副腎组织。本节将介绍 嗜铬细胞瘤的定义、病因学和临床表现。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详细说明了使用X射线、CT扫 描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诊断的流程。
实验室检查
解释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和尿液 检验,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嗜 铬细胞瘤。
细胞学检查
讲述如何通过细胞学检查来评 估嗜铬细胞瘤的类型和分级。
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详细讲解了手术治疗的过程,包括手术前准 备、手术时的注意事项和术后恢复和后续管 理。
放射治疗
解释了放射治疗的原理和在嗜铬细胞瘤治疗 中的作用。
预后和疾病相关病症
描述嗜铬细胞瘤的预后指标和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相关病症(MEN)的关联。
嗜铬细胞瘤家族研究
介绍了研究嗜铬细胞瘤的家族疾病学,包括MEN和遗传风险评估。
未来的治疗方式
探讨了嗜铬细胞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可能出现的新治疗方式。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于神经、肾脏和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常常被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

确诊嗜铬细胞瘤,需要满足一定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1、发病背景:嗜铬细胞瘤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极少发生在儿童。

2、发病部位: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神经系统、肾脏以及肾上腺,其他部位也可出现嗜铬细胞瘤。

3、症状表现:嗜铬细胞瘤的症状表现依赖发病部位不同而不同,肾脏和神经系统发病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心、体重减轻、乏力、头痛、肝脾肿大、血糖升高,有时可表现为异常性行为;肾上腺发病多伴有性冷淡,皮肤黏度下降、夜盲症状,以及压力性头痛、腹部肿胀及面部潮红。

二、影像学检查1、磁共振成像:嗜铬细胞瘤在MRI上以灰白相间的圆形高信号团体形式显示,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可能存在。

2、CT检查:嗜铬细胞瘤在CT上以多发的低密度圆形团体显示,多呈现双实影现象,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诊断标准。

3、X光照射:X线可以显示嗜铬细胞瘤的位置,但由于表现不清晰,很少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方法。

在取材后,将取材物送往病理实验室查看,能清楚地看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形态特征大小不一,形状椭圆形或两侧不对称,核积累在胞浆的一角或两面,核染色会存在“金黄”色的含铬粒,水肿少、染色及增生不明显,各种标志性染色(如库仑染色等)也不显著。

四、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或内质的抗原,其结果可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通常可以检测到抗铬蓝蛋白、碳酸化受体等。

五、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可检测血氨基转移酶等生化参数,包括血清钙代谢和电解质代谢,以及癌胚抗原等指标,用于检测肿瘤的活动程度。

总结,确诊嗜铬细胞瘤,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诊断标准:一是临床表现,二是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CT检查和X-光检查等;三是组织学检查,支持取材切片的病理实验室检查;四是免疫组化检查,以及五是血液检查,检测多种生化参数,以诊断嗜铬细胞瘤。

解读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

解读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

解读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肿瘤细胞起源、生长发育和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中枢神经节系,主要位于肾上腺髓质区和交感神经节,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其发生与神经分泌细胞的分化和定向集聚异常有关。

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过程中,多个基因异常和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如RET、VHL、NF1等基因异常与遗传病相关。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症状,如阵发性头痛、心悸、心动过速、出汗、血压升高等。

此外,由于嗜铬细胞瘤细胞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还可出现面色苍白、出现间歇性发作的低血压和休克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可以通过24小时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检查来评估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泌情况。

正常人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含量相对较低,而嗜铬细胞瘤患者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含量明显升高。

另外,血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肿瘤标记物如儿茶酚胺甲氧基转移酶(MAO)、儿茶酚胺N-乙基转移酶(N-MT)等的测定也可用于诊断。

影像学检查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肾上腺区肿瘤的检查常用超声、CT、MRI等技术。

超声在初步鉴别诊断和筛查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和MRI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侵犯程度等,对定性判断和定量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总之,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异常和遗传因素,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类、诊断及治疗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类、诊断及治疗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类、诊断及治疗(一)定义嗜铬细胞瘤(PCC)和副神经节瘤(PGL)合称为PPGL,是由神经嵴起源的嗜铬细胞产生的肿瘤,分布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脏器功能异常及代谢紊乱。

PPGL中80%~85%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称为嗜铬细胞瘤,其余来源于肾上腺外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称为副神经节瘤。

PPGL中10%~17%为转移性,35%~40%为遗传性。

(二)临床表现1.高血压可为阵发性、持续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基础上的阵发性加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可因体位变换、压迫腹部、情绪激动、排尿排便等因素诱发,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发作频度不等,发作时血压可明显升高达(200~300)/(150~180)mmHg,可伴有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严重者可出现恶性高血压、高血压性脑病、眼底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2.直立性低血压多数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直立性低血压,少数患者有低血压甚至休克,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出现。

3.代谢异常儿茶酚胺为升糖激素,大量释放可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儿茶酚胺还能促进脂肪分解,升高血中FFA浓度,增加代谢率;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4.其他系统异常表现(1)心血管系统:可有儿茶酚胺心肌病、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或心衰等。

(2)消化系统:便秘、腹胀、腹痛、肠梗阻、胆石症等,如肿瘤位于盆腔或直肠附近,用力排便时因腹压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发作。

(3)泌尿系异常:病程长、病情重者因高血压可导致肾功能损害;位于膀胱的副神经节瘤可因排尿引起高血压发作。

(4)神经系统:部分患者在高血压发作时出现精神紧张、烦躁、焦虑,甚至恐怖或濒死感,部分患者出现晕厥、抽搐、症状性癫痫发作等神经精神症状。

(5)伴发其他内分泌疾病:可作为MEN的一部分,同时合并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若为Von Hippel-Lindau病或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一部分,还可同时合并其他部位肿瘤的相关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危象诊疗指南

嗜铬细胞瘤危象诊疗指南

嗜铬细胞瘤危象诊疗指南【概述】嗜铬细胞瘤危象是在嗜铬细胞瘤未被诊断或虽已诊断但未良好控制,加上一些诱发因素导致多种具有特征性的危急症群发生,如不及时处理,病死率极高。

嗜铬细胞瘤具有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能导致高血压、心悸、高血糖等内分泌紊乱症状。

【诊断】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于6~14岁的青少年,男孩多见。

一般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低于10%。

对于高血压的儿童,或有嗜铬细胞瘤家族史者,应作出定位和定性诊断:(1) 生化检查:检测24小时尿VMA的含量,高值者有定性诊断价值;同时进行血液中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的检测,更有助于诊断(2) 影像学检查:增强CT和腹部超声明确肿块大小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嗜铬细胞瘤危象包括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发作性低血压与休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大出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危象等。

在骤发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的基础上,同时伴有下列一项或多项症状,可诊断嗜铬细胞瘤危象:a)发作时有剧烈头痛、呕吐、视力下降且血压>29.3kPa / 23.9kPa(220 mmHg /180mmHg)者b)均有短暂意识丧失、抽搐、脑出血等明显高血压脑病症状者c)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损害等心脏损害者d)剧烈腹痛、消化道出血、急性溃疡穿孔等消化道急症者e)高热(>39℃)者f)出现休克或高、低血压反复交替出现者【治疗】90%以上的病例可通过切除病灶而治愈,尽可能在手术前纠正病理状态,是预防危象发生、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治疗中需注意以下要点:(1) 术前降压:降压是术前准备的要点。

对于血压较高的患儿,可先联合运用利尿剂+钙拮抗剂(硝苯地平)降压。

具体为:双氢克尿噻1~2 mg/kg.d,分1~2次口服;安体舒通1~3 mg/kg.d,分2~4次口服;硝苯地平0.25 mg/kg.d,分1~2次口服。

对于以上降压药物效果不佳或有高血压危象的患儿,可运用硝普钠降压。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知识简要摘要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源于肾上腺髓质或副神经节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特征是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

本文详细介绍了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常用术语、病理过程、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并发症、诊断方法、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系统知识,旨在为医学生和患者提供全面的了解与指导。

文末附有典型病例分析以增强理解。

临床表现及特征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量分泌有关。

常见症状包括:•高血压:约90%的患者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

阵发性高血压常伴有心悸、头痛和出汗“三联征”。

•心血管症状: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焦虑、震颤。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便秘。

•代谢紊乱:体重减轻、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

常用术语解释•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髓质和副神经节的细胞,能够分泌儿茶酚胺。

•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由嗜铬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心血管系统和代谢活动。

•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的内层,主要由嗜铬细胞组成。

•副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的神经节,亦可产生嗜铬细胞瘤。

病理全过程嗜铬细胞瘤的病理过程涉及嗜铬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

以下是其病理特点:1.肿瘤发生: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

2.儿茶酚胺分泌过多:肿瘤细胞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3.肿瘤增大: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和远处转移。

病因和发病机制嗜铬细胞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偶发突变相关。

常见的遗传因素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型(MEN 2):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易患嗜铬细胞瘤。

•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HL):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有嗜铬细胞瘤风险。

•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有嗜铬细胞瘤的风险。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遗传突变:导致嗜铬细胞增生和功能失调。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一、概述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细胞。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的高血压、心悸、出汗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000,好发于30-50岁之间。

二、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1.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多汗、头痛、焦虑、恶心、呕吐等。

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2.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增多。

(2)尿液检查: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增多,如香草扁桃酸(VMA)、5-羟吲哚醋酸(5-HIAA)等。

(3)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肾上腺肿瘤。

对于可疑肿瘤,可进行核素标记的儿茶酚胺代谢物扫描(MIBG),以定位肿瘤部位。

3.确诊手段确诊嗜铬细胞瘤主要依赖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含有嗜铬粒蛋白A,即可确诊。

三、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与预防1.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是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肿瘤。

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内分泌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如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激动剂等。

3.靶向药物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RET、EGFR等,采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预防措施: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心悸、多汗等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四、总结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铬细胞瘤的诊治
作者:袁文祺, 苏颋为, 王卫庆, 宁光, YUAN Wen-qi, SU Ting-wei, WANG Wei-qing, NING Guang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
刊名: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年,卷(期):2011,27(9)
被引用次数:1次
1.Neumann HP;Vortmeyer A;Schmidt D Evidence of MEN-2 in the original description of classic pheochromocytoma[外文期刊] 2007
2.Smythe GA;Edwards G;Graham P Biochemical diagnosis of pheochromocytoma by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urinary excretion of epinephrine and norepinephrine 1992
3.Kasperlik-Zalska AA;Otto M;Cichocki A Incidentally discovered adrenal tumors;A lesson from observation of 1444 patients 2008
4.Pacak K;Eisenhofer G;Ilias I Diagnosis of pheochromocytom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MEN2 syndrome 2009
5.Samuels MA;Pomerantz BJ;Sadow PM Case records of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Case 14-2010.A 54-year-old woman with dizziness and falls 2010
6.Dolan RT;Butler JS;Mentee GP Pheochromocytoma presenting as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acase report[外文期刊] 2011
7.Galetta F;Frarzoni F;Bernini G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patients with pheochromocytoma:a mini-review[外文期刊] 2010
8.Mayumi M;Haruhiro S;Mitsunori Y Spontaneous rupture of pheochromocytoma and its clinical features:a case report 2008
9.Habib M;Tarazi I;Batta M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ruptured adrenal pheochromocytoma[外文期刊] 2010
10.Kim KH;Chung JS;Kim WT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pheochromocytoma in Korea 2011
11.Varaldo E;Ansaldo G;Assalino M Pheochromocytoma during pregnancy treated by surgery. A case report and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010
12.Ganguly S;LeBeau S;Pierce K Multiple paragangliomas in a pregnant patient with a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B mutation[外文期刊] 2010
13.Kopetschke R;Sliskol M;Kilisli A Frequent incidental discovery of phaeochromocytoma:data from a German cohort of 201 phaeochromocytoma[外文期刊] 2009(2)
14.Barron J Phaeochromocytoma:diagnostic challenges for biochemical screening and diagnosis[外文期刊] 2010
15.Reisoh N;Peczkowska M;Januszewiez A Pheochmmocytoma:present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006
16.Ilias I;Pacak K Current approaches and recommended algorithm for the diagnostic localization of phaeochromocytoma 2004
17.Bas H;Kathryn K;Edwin WL New imaging approaches to 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 2010
18.宁光重视嗜铬细胞瘤临床规范,提高诊治和研究水平[期刊论文]-上海医 学 2009(2)
1.刘均利专家专题报告1: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9)
2.杨慧霞.YANG Hui-xia妊娠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及其启示[期刊论文]-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9)
3.王钧嗜铬细胞瘤诊治现状和进展[期刊论文]-重庆医学2011,40(27)
4.朱大龙专家专题报告7:胰岛细胞的再生——临床治愈糖尿病的新曙光[期刊论文]-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9)
5.黄桥林.闻海康.张忠.刘金云肾脏体积与年龄、体表面积的关系[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2)
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31(4)
8.徐玲.朱建华.李佳.徐勇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术后复发嗜铬细胞瘤1例6年随访[期刊论文]-重庆医学2011,40(15)
9.孟芳.唐晓.黄明.周劲梅.李玉雯介入治疗嗜铬细胞瘤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期刊论文]-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
10.张劲.于新娟.翁博文.朱新红.ZHANG Jin.YU Xin-juan.WENG Bo-wen.ZHU Xin-hong家系多发性内分泌肿瘤诊治及RET原癌基因突变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32(9)
1.蕾茹.严楠.杨军霞.汪里萍.肖卫嗜铬细胞瘤误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误诊误治 2013(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nfmdx20110901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