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

合集下载

费希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费希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费希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德国作家、哲学家、教育家、爱国主义者,古典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你知道费希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费希特的教育思想主张费希特认为教育应以智育、体育也是为了有助于培养不为物欲所染的自由意志。

不过,意志自由并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而是与义务结合着的。

当人作为有限自我,其意向同绝对自我的动向趋于一致时,意志最自由,同时对使命和义务的认识也最明确。

这种义务感叫做良心。

听从良心呼吁而见义勇为就是道德,“只有人的行动才是决定人的尊严的东西”。

费希特政治思想主张费希特由一种自给自足的观点发展出他的国家理论。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该控制国际关系、货币价值,并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

由于为了达成意识需要与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费希特认为在不同的党派间必须有一种彼此之间的共识(relation of right)。

1806年,柏林被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发表了数篇《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激发了德国国家主义,同时也被引证为一种浪漫国家主义的例子。

文中,他继续了他早期作品中对宗教和法国大革命的辩论,并提出德国民族比其他民族更为优越。

在他其它的早期作品中,他称犹太人将侵蚀德国,公开表示希望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

他还对波兰表示厌恶,宣称他们的文化是野蛮的,波兰人都是尚未开化的蛮族。

费希特哲学思想主张费希特以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作为解释经验的唯一源泉。

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是自己设定自己的存在。

绝对自我,或上帝是精神世界的命令,它是个体自我(有限自我)的原因。

感觉世界和独立客体(他们也由绝对自我设定)是“非我”,或者说是在与自我的精神斗争中使自我获得意义的自我的对立面——外在世界。

像康德一样,费希特也相信内在精神的价值、人性的合理性、自我责任,以及自由的重要性。

对费希特的评价尽管费希特是自康德的著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了。

教育家费希特

教育家费希特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15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ottileb Fichte,1762-1814)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说过:任何人如果认为自己是别人的主人,那么他自己就是奴隶。

费希特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他主张依靠教育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团体的力量把人民组织起来。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为国效忠的观点,他主张儿童从很小开始就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过比较严格的集体的意志,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如果儿童的行为违反了团体的意志和利益,应予惩罚。

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强行推行一些必要的纪律措施。

费希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整个人类都成为完全的人。

而培养国民的爱国心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他说:"如果事关国家民族的独立,那么个人虽死也在所不辞。

如果为国民的生活幸福而死,则虽死犹生"。

教育方法要以直观性和亲身实践为基础。

他说:"感觉为教授及认知的真正的基础,当儿童听人之言而自用之时,宜使知其精确的内容而善导之。

"他很强调顺从儿童之性以教之。

他说:"儿童有爱好明了及秩序之自然性,宜顺其道从其性而行之。

"。

费希特教育思想总结

费希特教育思想总结

费希特教育思想总结费希特(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被誉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费希特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和体验,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本文将对费希特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费希特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教育是一种自由强迫”。

他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和技能,而应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应让孩子自由发展,不应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过程。

他认为,教育应通过引导、启迪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费希特教育思想中,实践和体验被视为教育的重要手段。

费希特主张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和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记忆和背诵。

他提出了“头、手、心”三位一体的教育原则,即通过学生的头脑、手势和情感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动手、体验感受,从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

费希特教育思想还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孩子,而不仅仅是特定的阶层或群体。

他反对私人教育和家教体制,主张建立公立学校,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并且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

费希特教育思想的实践包括了他在施坦因学校的教育实验。

施坦因学校是费希特创建的一所农业学校,他在这里尝试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在这所学校中,费希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农业劳动和手工艺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他还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班级自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决策能力。

通过费希特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他提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不应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纪律。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他还主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

两种教育观

两种教育观

两种教育观作者:秋风来源:《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2009年第12期两个与国家教育制度有关的重要问题是:首先,涉及到学校的公立、私立问题:国家教育体系是否具有排他性?国家是否有权禁止非公立学校?现代社会普遍承认,国家应当创办公立学校,但假如国家禁止国家之外的私人和其他团体创办学校,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它涉及到,国家究竟为了什么目的而创办公立学校?是为了排斥私人,还是为了增加民众的选择范围?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教育内容问题,国家是否应该要求所有学校只能教授国家认可之课程和内容?对这两个问题,人类迄今作出了两种回答,从而形成两种关于国家教育的不同观念。

欧洲的国家教育体系大体而言,在欧洲大陆,近代国家教育体系是在开明专制主义(enlightened despotism)的精神激励下建立起来的。

说起来也许有点怪异,欧洲大陆那些启蒙文人,几乎都是当时正在兴起的君主专制主义的拥护者。

原因不难理解:只有依靠这种专制、毫无犹豫的权力,才能清除一切非理性的制度、习俗,包括驱逐控制人的心灵的教会,启蒙者所崇拜的理性才能够统治整个社会,成为万物的尺度。

法国和德国建立国家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对抗教会权威,树立世俗君主的权力在统治区域内的绝对权力。

1763年,法国君主取缔了耶稣会教育体系,文人们立刻撰写小册子,呼吁建立国家教育体系,让学生成为“受国家教育的……国家的儿童”。

国家绝不能容忍任何其他组织插手国民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所有人对世俗国家的忠诚,并使他们具有服务于国家的能力。

因此,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只能由国家而不能由私人或其他组织来决定。

贯彻这种国家主义就是此后一二百年法国历届政府努力的目标,一直到今天。

除了这种国家主义气质之外,德国的国家教育体系又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气质。

德意志精神的塑造者费希特极端重视教育在形成塑造民族性、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

在其于1807-1808年间发表的《告德意志国民书》中提出,国家有权利迫使父母送子女接受国家教育,使其形成国家所需要之“德性”和“理性”,此处所谓的德性就是服从国家。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浅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浅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浅析摘要: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但从思想的渊源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所谓国家主义的教育,一是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负责办理、经营,国家对教育不宜采取放任的态度。

本文试图从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方面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思潮。

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由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ohann Heiorichi Pestalozzi)提出。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费希特(Fichet)在裴氏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对外宣扬民族至上的精神,开始形成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同治年间容闳、曾国藩等所提倡的兵工教育与光绪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所主持的西政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国”,这种思想己初具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征,但尚未形成系统。

清末民初,教育界出现的“国民教育”和“军国民教育”思潮均含有国家主义教育的成份,是国家主义教育的渊源或表现形式,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对“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深恶痛绝,提倡和平主义教育,羞言国家主义的教育已成世界教育的大势。

同时,随着各种西方思想的传入,美国的教育思想也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挟杜威、孟禄来华之威在中国教育界广为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且在这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所体现的“教育本义”,重视个性发展为其本质,几乎没有国家主义教育的色彩,反映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处于中衰期。

1922年以后,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以“新”的面目出现。

余家菊、李璜合著的《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于1923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他们发起国家教育协会,出版协会丛书,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由此重振。

教育学原理文献综述

教育学原理文献综述

教育学原理发展历程回顾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系统化、理论化上已趋于完善,但在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方面仍有许多发展空间。

教育学原理可以说是随着教育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发展贯穿于教育学发展始末。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育学一、教育学原理发展历程回顾(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指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遥望同时代的西方历史,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都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时期培根是最早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的。

培根在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中,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

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是教育学发展的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教育家。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费希特的国民教育思想

费希特的国民教育思想
尔 西特和约》 普鲁士被 迫割让 一半 的土地 , 条约 的征服 , 该 性使 德意志人蒙受奇耻 大辱 , 反抗 民族 压迫 的情 绪 日益高 涨 。正如列 宁所说 : 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 国曾是莫 大的耻 “
辱 , 同时它又是走 向民族 大复兴的转折 。 而 ”
术、 新发 明的应用 , 大工 厂的建立打破 了中世纪 农业社 会的
尤其是拿破仑对德国的占领使资产阶级知1806年普法战争后费希特阐述的国民教育思想关注不多识分子开始着眼于现实促成了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向政然而费希特的国民教育思想对于唤醒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治民族主义的转变推动了德意志反对异族统治和压迫的促进德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和理论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对德意志 民族 的异族统 治 , 唤醒 了德意 志人 民的 民族 意识 。

费希特 国民教育 思想 产生的时代背景
费希 特国民教育思想的形成 与他所处 的社会 和时代有
着 紧 密 的联 系 。
甚至有学者认 为 ,若 是没有拿 破仑 , 国人进 入现代 社会 “ 德 的时间表还将 向后 推 迟 , 而且 不 知道 要推迟 多少 年 。 “ ” 正 是 拿破仑帮助德 国人进 入 现代社 会 , 因而 间接 帮助德 国实
和奉献精神提 出了旨在复兴德 意志民族的 国民教 育理论 , 从道德和精神 的角度探 寻德 国在战 争 中溃 败的原 因, 希望借助教 育唤 醒道德 败落的德 国民众 , 实现德 意志 民族 的振 兴 , 由此发展 了德 国的 国民
教 育理 论 。
关键词 : 费希特 ; 国; 德 国民教育
维普资讯
第2 7卷第 4期

F 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 郑 社会科学版 )

科学教育思潮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兴盛于19世纪后期,是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传播的一种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抨击古典主义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价值,主张建立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赫胥黎等。

(1)背景①进入17世纪,传统的经院哲学教育和古典教育越来越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求;②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实科教育开始受到人们重视;③科学的迅速发展引发了英国思想家和社会人士对于古典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讨论。

(2)基本观点·斯宾塞:①反对当时英国学校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②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教育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③同时,斯宾塞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说,提出学校开始5种课程,即生理学和解剖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历史、文学和艺术。

·赫胥黎:①首先,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认为当时学校提供的教育“实在是近乎完全没有教育”;②其次,倡导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进行了批评。

(3)评价①科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论断;②科学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欧美各国学校课程的改革,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形成于18世纪的法国启蒙教育时期,在19世纪的德国发展并在欧洲广泛的传播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法国的拉夏洛泰、孔赛多、德国的费希特等。

(1)背景①工业革命的兴起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会教育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先后采取不同的方式从教会中夺取学校教育控制权,国家在教育上的作用日益加强;②同时,剧烈的社会政治革命冲击着传统封建专制下的学校教育,革命者、社会思想家积极倡导国民教育,要求建立国家教育体制。

第五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第五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第五章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一、人文主义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思想”;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理论;《白板说》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教育心理学化的提出者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简述/论述)(1)形成和发展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兴盛于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仍有所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为卢梭和裴斯泰洛齐。

①在卢梭时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

②在裴斯泰洛齐时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既要注重人的自然发展,也要注意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结合。

(2)卢梭的基本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自然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

(3)影响①确立了一种教育遵循自然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②影响了几代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杜威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③奠定了现代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简述/论述)【德国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19世纪的德国得到较快的发展。

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对全体国民进行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培养民族精神。

1.教育基本主张:(1)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1715—1771年)、狄德罗(1713—1784 年)反对教会的教育管理权,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并把教育交给新的国家政府管理;国家应当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2)拉夏洛泰在《论国民教育》中系统地提出了国家办学、管理教育的思想。

(3)费希特主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国民的素质;国家的振兴应通过教育来实现; 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操,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的利益;国民教育应通过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来实现。

费希特

费希特

具体 措施
主张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机械的新方法,
要求改行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 学生智力发展的新方法 以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 能力为目的。
对后世的影响
费希特国民教育理论,对于 唤醒德意志的民族意识,促进 德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提 供了重要的精神和理论基础 影响了近代史上的许多教育 家,如乔治•凯兴斯泰纳以及 洪堡、第斯多惠、赫尔巴特、 福禄培尔等。
社会背景
长期分裂 ,资产阶级分散、软 弱、依附于封建的政治势力 ; 法国大革命激发了德国资产阶 级的政治热情 ; 拿破仑对德国的占领 ;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 蒸汽机的发明 ; 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 欧洲大陆; 中世纪农业
理论基础
社会 历史观
人类历史的逻辑 进程分为五大先后 必经的时代; 德国正处于告别 恶贯满盈和转向自 觉理性的过渡时期, 即人类历史开始进 入第四个时期—— 自由获得的新时期
伦理 国家观
国家的本质乃是 至善的一种体现; 文化道德的重 建有赖于教育事 业的发展, 特别 是以祖国之爱为 出发点的民族教 育
人的 学说
人本身就是目的, 人是社会的产物, 人 要在集体中共同生活, 以实现自己的使命
单个人都是国家 中的一个市民, 而 国家有责任来调节 经济生活和社会生 活。
基本理论
民族教育与民众教育。 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道德品质,陶冶纯 粹的道德性。 国家的振兴在于发展国民教育。
民族教育与爱国主义。 民族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子的爱和 保持民族的民族性。 国民教育是教育和民族感情的紧密结合。
民族教育与国家复兴。 费希特主张国家的振兴在于发展国民教 育,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费希特的国民教育虽然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要求, 看到了教育强大的精神力 量,但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 经济基础,纯粹从自我的自 由意志中推演出他的教育 思想,这就使得其教育思想 的推行缺乏实践性。

1920_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

1920_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

·专题论文·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敖光旭内容提要 “醒狮运动”之初,国家主义派致力建构中西杂糅之文化保守主义体系,以为其运动之意识形态。

其现代学理厥为以欧陆玄学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哲学,及玄学之反动———实证哲学及实证学科(包括实证主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玄学与实证本相冲突,且因移植国家主义之中西时空错位,导致醒狮派理论之困境及内在紧张,并驱动其由消极强调国家主义之自在性,走向积极营建“新理性主义”哲学体系。

玄学向为文化保守主义之壁垒,而实证主义之科学、进化精神及反玄学倾向,则促使醒狮派呼唤并回归“五四精神”,走向文化激进主义。

关键词 国家主义派 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激进主义 内在文化理路1920—1930年代的国家主义派———或称“醒狮派”,其政治影响及在知识界之势力,堪与国共两党鼎足而三。

而相对学界对国共两党之关注,国家主义派研究委实不成比例。

且既有之研究和资料整理,多侧重政治活动、政党斗争。

就思想文化方面而言,以往论者或批评中国国家主义之“复古”,“实驾研究系及前清遗老而上之”①;或指醒狮派不过“贩卖”欧洲国家主义的“古董”②,似显简单片面。

其实,醒狮派之文化取向相当复杂,亦并非始终如一。

然总体而言,在1920—1930年代,其舆论导向及主流意识经历了由文化保守主义,到文化激进主义之变迁。

因学界对此未予揭示,故专此一论。

③①②③〔韩〕孙承希所撰《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2年),为近年正面研究国家主义派之重要成果,但仍侧重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

胡伟国:《国家主义通释(一续)》,《醒狮周报》第184期,民国17年4月21日。

本文所用《醒狮周报》均为陈正茂所编《中国青年党史料丛刊》所收之影印本(台北,“国史馆”1993年印行),文中几处未标明具体出版时间者,均因影印模糊,无法辨认。

超麟:《醒狮派的国家主义》,《中国青年》第3卷第72期,1925年3月28日。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为帮助家境贫寒,但聪明敏慧的学生继续深造下去,他提
议国家每年发给4000名学生奖学金。
5、费希特主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国民的素质;国 家的振兴应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爱国主 义情操,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的利益,国民教育应通过
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来实现。
中国:
国家主义的教育含义: 一、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 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 二、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
第五:教育与宗教分离,一切学校均须受国家监督,不得施宗教及宗教仪 式,除大学哲学科外不得有违反国定道德要旨的宗教讲演。
三.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西方:
法国大革命前后出现的国家教育思潮是继自然主 义教育思潮之后,外国教育史上又一个较大的思潮。 该思想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拿
破仑的中央集权教育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四.参考文献
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奴隶制国家斯巴达,为维护军事统治 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统治国家的哲学王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 16.18世纪的德国,部分推行教育国家所有 法国启蒙运动,真正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完全 属于国家的事业,并且在理论上对国家教育提出具 体实施方案
根本利益所要求的,不容放弃。二者不但不相抵触,恰 恰相反,国家管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资产阶级个人 的自由、平等。
其次,国家教育应分级开办,合理布局。康多塞将学校机 构分为五个等级:初级小学,高等小学、中等学院、专科
学院和全国科学艺术学会。各个级别学校之间不仅课程设
置前后衔接,互相连贯,而且在行政上,上一级学校对下 一级学校还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再次,还规定各级学校一律免费。男女儿童入学机会 平等,每个学生只要力所能及就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从起源上看;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2、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4、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着作大教学论1632..6、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7、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8、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10、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1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14、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15、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16、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17、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彼此之间相互批评、相互借鉴、推陈出新..主要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18、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19、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20、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21、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2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一部分是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代表人物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23、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2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25、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2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学研究方法论中坚持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的具体的、历史的、辨证的统一..27、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是困扰教育学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康德与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2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学只有自觉地以马克思义为指导;在教育研究中切实做到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一元与多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科学..29、在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建立“普遍妥当教育学”的理想..狄尔泰对他的这个理想进行了理论批判;提出了教育目的的“历史性”问题..乌申斯基用大量的事实材料说明了教育和教育理论的“民族性”;提出各个民族应建立具有民族风格的;反映民族精神的教育学..30、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则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问题;致力于教育学的本土化;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31、教育学的实践性问题就是教育学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说;二者是统一的..32、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元问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像科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的性质..33、教育学的元问题是指与教育学科自身独立、发展相关的一组问题;与“教育问题”相对应..34、对教育学元问题的研究就是教育学的元研究..35、教育学元研究的结果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学科信念、研究范式、知识构成、话语规则以及教育学者的生存方式;等等..36、最早提出教育学元问题和元研究的是布蕾钦卡..37、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教育学的元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者为最..第二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其他概念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2、“教育”概念是构建教育学理论的一块基石;也是理解各种教育学说的一把钥匙..4、“教育”一词英、法、德语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5、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6、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7、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开始..8、我国和前苏联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划分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9、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特征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10、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被定义对象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或“教育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好途径”..11、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并在自己的教育论述中始终遵守;如“在本文中;我将教育定义为直接支持和维护有目的的教与学的一整套社会制度..”12、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出被定义对象“是”什么;又明确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如“教育是社会籍以发展年轻一代认识生活中的善和价值的能力的手段”..13、这三种定义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定义往往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同时又是纲领性的..这种区分有利于分析教育定义所涉及到的事实的、价值的和语言的三个方面;提供了研究教育定义的一个初步框架..14、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15、夸美纽斯:“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的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16、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决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结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17、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校验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18、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19、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0、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配价值的那一部分的过程..”21、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22、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3、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24、陶行知:“生活即教育..”25、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26、在教育学界;“教育”的定义与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中原因不仅有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27、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28、教育本质问题所要追问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定义教育的核心问题..29、教育本质问题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学者曾于同一时期介绍过此问题及他们讨论的结果..30、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从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新时期的重要教育学得几乎都参与了这场讨论..31、这是我国教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理论论争;对于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改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32、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33、教育起源的几种学说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34、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35、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36、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37、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但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38、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39、“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着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40、根据生产力标准;人类社会和教育可划分为古代社会以使用手工工具为标志;又可分为原始社会、古代文明社会、古代教育原始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社会以使用大机器为标志;又可分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现代教育..41、根据生产关系标准;人类社会和教育可以旬分为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教育..42、以生产力标准对社会和教育的划分是根本的;以生产关系标准对社会和教育的划分是补充的..43、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可视为古代教育的亚阶段;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可视为现代教育的亚阶段..44、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45、现代教育的社会基础:现代教育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知识基础..46、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现代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现代社会学等..47、培养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第三章教育与社会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3、教育不但是新生一代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4、教育是永恒的社会历史范畴..5、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6、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7、教育的生产性表现为: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3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8、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9、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10、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民族传统与特点在教育上的反映..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1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内容的继承;第二;教育方式的继承;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13、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我们既反对抹煞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14、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5、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而教育正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内容之一..16、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17、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8、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19、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20、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21、劳动能力是人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2、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23、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24、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25、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26、教育以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者削弱—消解作用27、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28、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29、学校往往是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30、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3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32、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领导权一般是通过这样几种手段实现的:首先;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其次;利用经济力量掌握教育的领导权;最后;以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来影响教育;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各种读物的发行;各种活动的举办;等等..3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34、高等学校已成为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35、人是文化动物;这是一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所下的定义..36、“人是文化产物”;无疑深刻地隐含着“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这一思想..37、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国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与别国的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38、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39、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二者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40、教育的文化功能有:传递—保存、传播—丰富、选择—提升、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41、教育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能动的教育变革过程..42、教育的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一般特征: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2.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3.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43、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44、“教育民主化”已是当前教育政策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在的目标;也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45、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46、“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目前国内学术界讨论的教育主体性主要是这两种理解..47、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主题的继续;是“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强调..48、改革学校教育;用新的时代精神来重建学校教育体制;才是教育的真正出路..49、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50、为在全民教育中适应“学会关心”的时代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人类意识国际理解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信仰教育;世界和平教育..51、“学习化社会”是60年代富勒、赫钦斯等一批欧美学者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设想..学会生存一书中归纳了这一设想的主要观点52、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关键是实施终身教育思想;特别倡导发展非正规教育53、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54、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55、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同期;西文国家还出现了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等相近的思想观念..56、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57、“回归教育”;是60年代欧洲出现的思潮..它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完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教育..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着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16、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探析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影响

探析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影响
新 人 文 主义教 育 主 张 : 新人 文 主义 时期 的一 项 基 本任 务就是 论证德 国人 和希腊 人 在精神 生活方 面
施莱伊马赫认 为, 大学要完全独立于国家 , 因为 思想 是 自由和独 立 的 ; 不仅 如此 , 纯粹哲 学和科 学 的
基本 结 构 应 当 是 一 致 的 , 为 人 的 认 识 具 有 统 一 因 性—— 这 就是科 学统 一性 的思想 , 以他认为 , 所 哲学 不仅是 科学 的统 一 性 之所 在 , 种 统一 性 同 时也 构 这
人 文 主义者 在 学 校 中兴 起 了古 典 文 学 研究 的 革 命
运动 。
( ) 三 已有的高教 思想 的发展 与传 统 实践 19 6 4年建立 的哈勒 大学 和 1 3 建 立 的哥 廷 7 7年
而新人 文 主义则 主张 用一种 更 主观 的方式 解 释教育

根 大学就 已经具 有 了新 型 大 学 的 一些 特 征 , 们 普 他
合的大学理想。他重视普通教育, 倡导 自 我教育 , 出了培养完人的教育 目标。他 的高等教育思想 提 在 1 纪初 柏 林 大学的创 建与 开办 中得 以成 功 的灌输 、 9世 实施和运 用 。在 此通 过介 绍 洪堡思 想 高等
教 育思想 的来 源及其 思 想 内涵 , 讨 洪堡 高等教 育思 想对我 国 高教 改革 的启 示。 探 关键词 : 洪堡 ; 高等教 育思 想 ; 高教 改革 目的 , 认为 教育 目的是 帮助 发 展 和实 现 个 人 全部 的
西南科技大 学《 高教研 究》
21 0 0年 第 1 ( 期 总第9 4期 )
探 析 洪堡 的 高等教 育 思 想及 其 对 我 国
Hale Waihona Puke 高教 改革 的影 响 王 素琴

约翰戈特利布 费希特

约翰戈特利布 费希特
1796《自然法权基础》Foundations of Natural Right (Grundlage des Naturrechts) 1798《伦理学体系》The System of Ethics (System der Sittenlehre) 1800《论人的使命》The Vocation of Man(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1807-1808《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 参考资料 1 阎孟伟.从“感性世界”观念看马克思与费希特的理论关联[J]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2期.5-13. 2 Anthony Kenny.The Rise of Modern Philosoph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09 3 约 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受影响于:康德、莱因霍尔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所罗门·迈蒙(Salomon Maimon)、贝内迪 特·斯宾诺莎(Benedictus Spinoza) 施影响于:谢林、黑格尔、叔本华、诺瓦利斯(Novalis)、亨利希(Dieter Henrich)、马克思
谢谢观看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1793《试评一切天启》An 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
1796《全部知识学的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Science of Knowledge (Wissenschaftslehre nova metho应以智育、体育也是为了有助于培养不为物欲所染的自由意志。不过,意志自由并不等于可 以为所欲为,而是与义务结合着的。当人作为有限自我,其意向同绝对自我的动向趋于一致时,意志最自由,同 时对使命和义务的认识也最明确。这种义务感叫做良心。听从良心呼吁而见义勇为就是道德,“只有人的行动才 是决定人的尊严的东西”。

高等教育学备考——判断

高等教育学备考——判断
3.高等教育目的
4.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5.专才教育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在有关大学改革的各种观点中,以费希特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最大,并在19世纪初期成为德国大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
展开论述2分。
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
(4)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因此高校教师应遵循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做到两者兼顾。(4分)
(5)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根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4分)
1. 简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 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3分)
(2) 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分)
(3) 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
2.简述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分)
(2)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3分)
(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3分)
(4) 促进经济增长(3分)
(5)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分)
(6) 提高高等教育接受者的经济收入(2分)
简述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7) 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3分)
(8) 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3分)
(9) 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2分)

教育学国考(第三章)

教育学国考(第三章)

第四章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一、外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1.慈善教育不收学费,使儿童勤劳守法2.公学和文法学校(1)公学一般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

著名的公学有伊顿、圣保罗、温彻斯特等九大公学。

(2)文法学校文法学校与公学一样,比较注重古典语言、文学、社会礼仪3.学园4.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背景: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内容:《圣经》,初步的读写算知识导生制学校:人物:士贝尔、兰卡斯特创立的,促进了平民教师5.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1)国家干预教育的起因1807年,议员怀特布雷特提出了《教区学校议案》(2)“教育补助金”法案的颁布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6.“新大学运动”自然学科学习,伦敦大学就是此时建立的。

7.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主要内容: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管理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意义: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1.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胡格诺派:强迫教育冉森派:创立大学校和小学校2.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和耶稣会学院基督教学校兄弟会1684年,拉·萨尔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并在欧洲创办了培养初等学校师资的讲习所。

3.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计划(1)大革命期间教育计划和方案的产生康多塞《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和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2)各种教育计划和方案的基本内容内容: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要求。

4.拿破仑的教育改革(1)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机制(2)特点:第一,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第二,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论费希特的国家观

论费希特的国家观
国家理论 的 最 高 目的是 国 家的 自我 扬 弃 。
关键词:法权 国家 ; 文化 国家 ; 民族教 育 国家 ; 理性 王 国; 自我扬 弃
中图分类号 :B 1B 6 1 3 5 ;5 ;0 3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分类 号 :17 -0 9 2 1 ) 30 6 -8 6 47 8 ( 0 1 0 - 20 0
第 3期
21 0 1年 6月
阅 江 学 刊
Y e a gA a e i Ju a uj n c d m c o r l i n
No. 3
J n 01 u .2 1

探 索 与 争 鸣 ・
论 费希特 的国家观
张东 辉
( 南科技 大学 , 湖 湖南 湘 潭 4 10 ) 12 1

三种 国家 形态
费希 特在 不 同时期 关 于 国家 的思考 具 有 明 显 的特 征 。尽管 他 的 国家 学 说 极 其 庞 杂 , 与他 的 理 论 哲 学 密切 联 系 , 是 为 了论 述 的方 便 和清 片 面 化 和 简 单 化 的 危 险, 扼要 地把 他 所 构 想 的 国 家形 态 划 分 为 三 个 阶
辑 不 断地 发 展 形 成 的。不 仅 如此 , 三 种 形 态 既 这
是历时态的 , 是共时态的 , 们既承前启后 , 也 它 彼
此相 继 , 在 同一 时期 相互 交织 , 也 同时并 存 。
( ) 一 法权 国 家
家 问题 是他 在各 个 时期 都始 终倾 心关 注 和研 究 的
开的。
特的国家观已经存在两种正好相反 的特征 的对峙
或制 衡 : 一是 启蒙 时期 个 人 主义 的显 著特 征 , 费 在

论费希特的民族教育思想

论费希特的民族教育思想

论费希特的民族教育思想
张宝梅
【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1)005
【摘要】面对着外敌的入侵,费希特认为要挽救德意志民族濒于危亡,唯一途径就是实施民族教育.费希特主张通过民族教育重新塑造德意志民族,其内涵是以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为主,培养一个全新的人.费希特通过民族教育唤起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识,从而为争取德意志民族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也为德国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张宝梅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
【相关文献】
1.论费希特的高等教育思想 [J], 肖菊梅
2.论费希特的高等教育思想 [J], 肖菊梅
3.探究费希特文化及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J], 张雪梅
4.拉夏洛泰与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J], 王雨萌
5.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的教育思想 [J], 张东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家主义教育本质
费希特通过《概论新教育的本质》《再论新教育》 等著名的演讲,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给出 了国家主义是什么的答案,即是实现国家对于教育 的控制,进而实施普遍意义的国民教育,塑造战无 不胜的战士,打败法国的统治,继而实现国家的独 立、民族的复兴。 (二)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教育目的 费希特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爱国意 识,号召培养具备德意志精神的德意志国民,打败 法国侵略者,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出生:1762年,费希特出生于德国上劳齐茨一个普 通工人家庭 小学与中学生涯:1771年,受到男爵的资助,在尼 德劳和迈森地区读书。1774年,他被录取进入普夫 尔塔贵族学校度过了他六年的中学生涯 大学:1780年,升入耶拿大学神学系学习,学习一 年转入莱比锡大学 职业生涯:1784年,他因经济窘困而从大学辍学, 从此开始了他的家庭教师生涯。1790年,费希特开 始接触康德哲学,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自1793年 开始,他先后去了耶拿大学、爱尔兰根大学、柯尼斯 堡大学担任教授,直到1807年着手柏林大学的建立 并在1811年担任柏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去世:1814年,年仅51岁的他死于时疫感染。

1、对德意志民族复兴的影响 2、对普及义务教育的影响 3、对教育史学发展的影响 4、对我国近代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1、张永富著,《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J】, 西南大学,2013 2、【德】费希特著,梁志学译,《对德意志民族 的演讲》,商务印书馆,2010 3、【德】费希特著,张君劢译,《对德意志国民 讲演》,再生杂志社,1932

(一)、国家主义教育的特点 “国家主义教育”的特点:1、国家作为施行教育之 主体,承担着国民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责任;2、 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3、教育的目的是培 养合格的国民;4、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二)发展脉络及代表人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 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 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拉夏洛泰、爱尔维修、狄 德罗等,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

(三)、国家主义教育的教育教学原则 1、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2、“爱”的教育原则 3、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直观性教学原则


(四)、国家对教育的绝对领导权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必须对教育提出 强性控制的需求,以便更加便捷的通过教 育的途径培养现代国民,保家卫国。
(五)、国民教育制度的构想 1、强制性的推行义务教育是实施国民教育制度的根 本所在,国家对国民教育的普遍推行有着不可置疑 的责任。 2、取消贵族接受教育的特权,转而将受教育权对各 阶层开放。 (六)、以助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道德水平为目 标的学者培养理论 费希特认为学者在社会中处于一个特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位, 并且相对于其他阶层而言,更有责任去担负时代赋 予他们的使命。正如他所言“学者现在应当把自己 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学 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 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