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三版)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第三版)读书笔记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
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科学性质:自然科学?边缘性科学?
特性:地域性、综合性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人口是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的条件,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Settlement Geography),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历史地理学(Historioal Geography),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
商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系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包括通论的经济地理学(GeneralEconomic Geogrphy)和专论的经济地理学(Special Econo-mic Geography)两大部分。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二、产业结构演变
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三、工业化过程与工业结构
工业化: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第一,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第二,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第三,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第二节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一、产业布局模式
1.增长极模式: 主要是说明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同时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率先开始,通过集聚而发展成为城市,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2.点轴(线)开发模式: 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
3.网络开发模式:网络型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这类地区,一方面要对老区进行整治,包括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与扩散,国家亦可来取分散化的政策措施,以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开发新区。
二、产业布局演变及其运行机制
从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是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是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一、区域间的平衡问题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要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地区经济布局。主要采取轴线发展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
二、优化产业结构问题
科学地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所在。
三、空间结构合理化问题
在一些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缺乏足以带动全区发展的经济中心,利用增长极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采用网络型开发模式。
四、区域发展政策问题
区域发展政策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区域产业政策、区域组织政策和区域调控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区域组织政策亦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区域调控政策是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自然条件概述
(一)自然条件的涵义:自然环境里对人类经济活动——产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二)自然条件的分类:(1)资源型条件;(2)非资源型条件。(1)可再生的自然资源;(2)可更新的自然资源;(3)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三)自然条件的特征:1.有限性;2.区域性;3.整体性
二、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自然前提
(二)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提供自然基础
(三)为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四)影响产业地理分布的地区界限
第二节技术条件
一、技术的涵义: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工具等设备、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和技能。
二、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一般影响:1.影响利用、改造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2.影响各国各地区经济结构的组成和发展;3.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燃料地的地区指向;4.促进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地域分工。
(二)新技术革命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因素将愈益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2.影响对自然优势的认识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3.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4.企业的小型化、分散化趋势,影响到在工业布局中对集聚因素作用的再估计;
5.引起产业布局出现向若干地区转移的趋势。
第三节社会经济条件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
(二)人口构成:1.人口性别构成;2.人口年龄构成;3.人口城乡构成;4.人口文化构成;5.人口民族构成
(三)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二、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
三、生产力基础:主要指一国一地区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原有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等。
四、生产关系
五、市场、政策及行为条件
六、经济地理位置
(一)经济地理位置的涵义:是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二)经济地理位置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城市的兴衰;
(三)距离衰减规律及在经济地理位置研究中的运用: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客体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越小。
第四节结语——评价产业布局条件的依据
(一)注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