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

合集下载

初中政治知识点梳理之公民意识

初中政治知识点梳理之公民意识

初中政治知识点梳理之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身权利和责任的认识,以及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尊重和关心。

培养和强化公民意识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公民意识的内涵、重要性、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梳理和阐述。

首先,公民意识的内涵包括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

民主意识是指公民认识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要求公民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意见,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

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和法治的认同和遵守,要求公民在行为上守法,遵循社会公共秩序。

道德意识是指公民对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感知和遵循,要求公民具备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良好的品德。

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要求公民为社会发展和他人福祉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其次,培养和强化公民意识对初中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公民意识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和规范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其次,公民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社会的繁荣与否与其公民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有良好公民意识的人将为社会贡献更多,推动社会进步。

再次,公民意识是国家建设的基石,只有有公民意识的人才能真正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公民意识呢?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肩负起培养公民意识的责任。

学校可以通过公民教育课程、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情况,加强他们对公民意识的认识。

家庭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以身作则,教育他们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关心社会公共事务。

其次,社会组织和媒体也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提供公民意识培养的知识和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此外,学校和家庭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有利于公民意识培养的环境。

公民意识的案例

公民意识的案例

公民意识的案例一、环保方面。

1. “袋”动环保的张大妈。

在我们小区有个张大妈,那可真是环保达人。

每次去菜市场买菜,她都自带布袋子,还经常劝那些摊主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年轻人买了几根葱,摊主随手就拿了个大塑料袋装,张大妈就凑过去说:“小伙子呀,这几根葱没必要用这么大袋子嘛,这塑料袋子可不好降解,咱能少用就少用。

”那年轻人听了还挺不好意思的,后来也开始自带袋子了。

张大妈还经常在小区里组织旧物回收活动,把大家不用的旧衣服、旧瓶子收集起来,能捐的捐,能卖废品的卖废品,她总说:“咱小区的环境得靠大家一起维护,这地球的资源也得珍惜着用。

”2. 小区的垃圾分类小卫士。

我们小区有个小学生叫小明,别看他年纪小,公民意识可强了。

自从小区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后,他就成了义务宣传员。

每天放学后,他就在小区的垃圾桶旁边守着,看到有叔叔阿姨扔错垃圾,就会很有礼貌地说:“阿姨,您这个电池是有害垃圾,不能扔在厨余垃圾里哦。

”一开始还有人觉得这小孩多管闲事,但小明可不管,他还自己做了一些垃圾分类的小卡片,发给邻居们。

时间长了,大家都被他的认真劲儿感染了,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好了。

二、公共秩序方面。

1. 地铁文明侠李哥。

在地铁上,大家都知道有时候人多很拥挤。

有个李哥,他就是那种特别有公共秩序意识的人。

有一次,地铁里很挤,有个年轻人想插队上车,李哥一把拦住他说:“兄弟,大家都在排队呢,你这样插队不合适吧。

”那年轻人还挺横,说:“关你什么事。

”李哥就笑着说:“这地铁是大家的交通工具,都得遵守秩序才能顺利出行。

你插队了,后面的人怎么办?要是大家都像你这样,这地铁还不乱套了?”周围的人也纷纷点头,那年轻人只好灰溜溜地去排队了。

李哥还经常在地铁上给老人和小孩让座,他说:“在公共场合就得互相照顾,这是基本的公民素质。

”2. 图书馆的安静守护者赵老师。

我们社区图书馆里有个赵老师,那是出了名的爱看书。

但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图书馆安静秩序的守护者。

公民意识意味着什么

公民意识意味着什么

公民意识意味着什么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社会责任和权利的理解和认同。

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代表了一个人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

公民意识在一个民主社会中至关重要,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理解社会责任公民意识首先要求个人理解和承担社会责任。

这意味着要有一种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及其所产生的责任。

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愿意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认同权利和自由公民意识还要求个人认同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包括对于他人的政治、经济、宗教和言论等方面的权利的尊重。

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人认识到他人与自己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不歧视或侵犯他人的权利,并积极倡导和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

参与社会事务公民意识还表现为个人对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的意愿。

这包括参与选举和投票、参与社区事务、参与公共讨论和辩论等。

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人不仅仅是社会的受益者,还是社会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他们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以自己的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改善。

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公民意识对于一个民主社会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它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培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公民意识的缺乏可能导致社会冷漠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社会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和挑战,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和持续发展。

因此,培养和弘扬公民意识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也是一个健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

公民意识 官方定义

公民意识 官方定义

公民意识官方定义《咱来聊聊“公民意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公民意识官方定义”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话题。

咱先说说啥是公民意识吧,官方定义大概就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

嘿,你可别小瞧这句话,这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这公民意识,往简单了说,那就是咱得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的一份子,有啥责任和权利。

咱得明白,国家可不是别人的事,那跟咱自个儿息息相关啊!要有那种“我的国家我作主”的感觉。

比如说,咱走在大街上,看到垃圾,捡起来扔垃圾桶,这就是一种公民意识。

为啥呢?因为城市是大家的,环境干净了咱都舒服嘛!再比如说,选举的时候,咱积极去投票,选自己觉得能为大家办事的人,这也是公民意识呀。

这就好像给自己找个靠谱的代言人一样,那能不重视嘛!还有啊,咱得上心公共事务,别想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看到不合理的现象,咱得勇敢地站出来,提提意见。

当然啦,咱也得用合适的方式,别像个愣头青似的。

官方定义虽然高大上,但其实说白了,就是叫咱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好公民。

有时候我就想啊,要是大家都有很强的公民意识,那这社会得多美好啊!那肯定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家互相帮助,一起为了国家的繁荣努力。

想象一下,你走在路上不小心摔倒了,旁边人立马过来扶你,还关心地问你咋样,多温暖啊。

或者说,小区里的公共设施坏了,立马就有人去报修,大家也不会抱怨没人管,多和谐啊。

所以啊,咱都得有点公民意识,别老是觉得这些事跟自己没关系。

国家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只有大家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这个国家才能越来越好。

咱可不能拖后腿,得给国家出份力呀!官方定义是一回事,但咱得把它变成咱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让咱一起努力,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吧!这就是我对公民意识的真实感受和见解,咋样,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呢?。

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关注。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将从提高自身公民意识的必要性、培养公民意识的方法以及公民责任的履行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提高自身公民意识的必要性公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作为公民的身份、责任以及权益的认知和理解。

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公民意识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以公民的身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由和平等的权益。

只有具备了公民意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培养公民意识可以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公民意识强的人会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他们会更加关心公共事务,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肩负起公共责任的行为,将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拥有公民意识的人可以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只有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权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只有具备公民意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二、培养公民意识的方法培养公民意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下面是几种培养公民意识的方法。

首先,加强公民权益的学习。

我们应该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权益,了解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益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益,为自己的权益发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参与社会事务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公益活动、参与社区建设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多关注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对于培养公民意识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公共利益,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了解社会问题的背后原因以及相关解决方案。

我的公民意识

我的公民意识

我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与义务的认同和责任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认知和参与意愿。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探讨公民意识的内涵和培养方法。

一、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从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入手。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公民,我们享有言论自由、参与选举、平等就业等权利,同时也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等义务。

只有了解、认同和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地行使和履行它们。

其次,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并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

这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支持环保和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实现。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力量虽小,但只要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意愿和行动,就能汇聚成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力。

最后,个人层面的公民意识培养还需要注重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肩负起培养公民意识的责任。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举办模拟选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家庭教育则应该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二、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依靠社会环境的塑造和规范。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公民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和社会教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知识,提高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意愿。

其次,社会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

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和途径应该畅通无阻,让公民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同时,社会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的行为应该进行严厉打击和制度约束,让公民明确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进而促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和公德。

三、国家层面在国家层面,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身作为公民的身份、权利和义务的认知与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公民意识形成的因素、发展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的意义。

一、公民意识形成的因素公民意识的形成主要受到文化、教育、法律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 文化因素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公民意识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个体利益与自由权利的强调。

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们对公民角色的理解。

2. 教育因素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校教育,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接受价值观的熏陶,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

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使得学生更能自觉参与社会事务,增强公民意识。

3. 法律因素法律是约束与规范公民行为的基本要素。

良好的法律体系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使公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自身权利的认知与维护意识。

同时,法律的宣传与普及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

4.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开放、民主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公民意识。

而封闭、专制的环境可能导致公民对自身权利的漠视,进而抑制公民意识的发展。

二、公民意识的发展过程公民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1. 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对公民身份的认知往往较为模糊,只是简单的角色认同。

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

2. 认知提升阶段随着教育的提高和社会信息的传播,个体对公民身份的认知逐渐增强。

人们开始了解自己的权利,如选举权、言论自由等,同时也逐步意识到履行义务的重要性。

3. 参与阶段当公民意识进一步发展时,个体开始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无论是参加社区活动,还是通过社交媒体表达意见,都是公民意识发展的体现。

这一阶段,个体不仅关注自身利益,还愿意为公共事务贡献力量。

反思自己的公民意识

反思自己的公民意识

反思自己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作为一个国家成员的认同和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国家的稳定和进步至关重要。

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反思自己的公民意识,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首先,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我有义务遵守法律。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公平和正义。

我应该了解并遵守国家、地方和社区的法律法规,不仅是为了避免处罚,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宁。

比如我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占道行驶,遵守环保法规,不乱扔垃圾,等等。

其次,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信仰、身份和生活方式。

我应该尊重他人的多样性,不歧视、不偏见,秉持包容、友善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我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并不干涉其个人事务。

同时,我也应该主动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

此外,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的,比如贫困、环境污染、人权等。

我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签署请愿书、参加公民运动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争取社会改变。

此外,我也应该履行投票权,通过选举来选择合适的政府代表,参与决策和管理过程。

最后,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公民意识往往体现在其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上。

我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包括诚实守信、友善善良、团结互助、勤劳奋进等。

我应该遵循良好的行为榜样,尊重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实践。

总结起来,反思自己的公民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公民责任,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和践行公民意识,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2024版中学主题班会教案公民意识教育PPT课件

2024版中学主题班会教案公民意识教育PPT课件
02
公民意识强调的是公民个人对国 家、社会、他人的责任感和义务 感,以及对自身权利和自由的认 知。
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维护国家稳定
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公 民素质,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公 德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国 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的爱国 情怀,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 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通过 多种方式如考试、作品评定等,全面评价 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公民意识水平。
THANKS
谢谢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 与社会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 展。
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
培养中学生的权利意识
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中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维护 自身权益,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
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中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 社会的一员,有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认知
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 响,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培养其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公 益活动的意识。
社会责任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 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培养其承 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习惯。
国家认同感
国家历史与文化
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04
CHAPTER
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主题选择与目标设定
01

公民意识名词解释

公民意识名词解释

公民意识名词解释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它包括以下的内容:公民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是知情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同义词:百姓、黎民、国民、人民、选民1、指古代为公之民。

《韩非子·五蠹》:“就是以公民太少而私人众矣。

”陈奇猷杨静远:“为公之民太少,为私之人众。

”2、谓君主之民,公家之民。

汉刘向《列女传·齐伤槐女》:“﹝婧﹞对曰:‘妾父衍,幸得充城郭为公民。

’”3、具备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拥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老舍《四世同堂》一:“他就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求都阳不像样的开开心心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

”沙汀《代理县长》:“他张望了一会,这才辨认出出来一个真正在把守着的公民。

”4、谓公共土地上的居民。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三章:“凡未辟之岛皆为公地,居者即为公民。

”1、给国家缴就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

2、他是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不可能做出那种违法的事。

3、严格遵守法律就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责任。

4、我们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公民的政治待遇是平等的。

5、国家依法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6、遵守法律应该是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7、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奉公守法,毫无例外。

8、凡是十八岁以上的公民,都有资格参加竞选。

9、凡是未满十八岁的中国公民都具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0、适龄公民应积极履行服兵役的义务。

11、每一个公民都不必须搞有损国家声誉的事。

12、公民的人身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13、遵纪守法就是对每个公民的起码要求。

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

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

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

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

公民意识决定于公民的实践,而公民的实践活动可以是纯粹的公民政治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由此,公民意识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识严格区分开来的,它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或者来自于对有关其政治地位的规定,或者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也可来源于公民在参与经济或社会其他活动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

当代文化学者、诗人张修林在接受《独立》主编发星的访谈时对公民意识有这样的阐述:现代公民意识,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密切相关。

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得以形成、维护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离开了现代公民意识,就不会,至少难以产生现代民主社会制度。

现代公民意识是现代民主社会制度的前提。

公民意识名词解释

公民意识名词解释

公民意识名词解释公民意识是指公民明确认识自我公民身份的能力,意味着公民有责任按照政治制度要求承担责任,并有权享受自身国家所赋予的权利。

拥有公民意识意味着公民作为基本元素,可以参与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体制、法律和制度等都在不断地演变,公民对社会秩序的认识也不断演变,因此他们在应付新形势时也需要积极运用自身的公民意识。

首先,公民意识可以帮助公民建立起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正确的政治观念是指公民要掌握和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其中包括尊重宪法、尊重人民意志、遵守民主原则、保护公民权利以及反对任何影响公正的行为等。

正确的道德观念则是指公民要坚持公正、尊重他人、理解、友善的态度,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法律和道德来保障自身的权利,站在维护正义的一边。

其次,公民意识可以帮助公民建立起义务的观念。

义务的观念指的是公民应该首先负起自己的责任,发挥个人的作用,履行有关的义务,维护和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义务越来越重要,只有公民有觉悟,才能自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公民。

此外,公民意识还可以帮助公民认识到有权利就有义务,使公民有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公共利益的发展做出贡献,并调节公民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身的精神特征,拥有公民意识的公民会做出高尚的公民行为,而当今社会,公民意识更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通过教育等多种渠道,增强公民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能够明确认识自我公民身份,从而走向一个有序的、和谐的社会。

公民意识的意思

公民意识的意思

公民意识的意思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知、理解和参与能力,是公民社会中的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的综合体现。

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民主法制、法治精神、人权保障等方面。

拓展:1. 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中的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的综合体现。

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民主法制、法治精神、人权保障等方面。

这些价值观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础。

2. 公民意识的发展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

在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为公民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意识。

其次,社会组织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公民个人也需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4. 公民意识的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民主法治社会中,公民意识的发展可以促进公民参与国家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公民意识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知、理解和参与能力,是公民社会中的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的综合体现。

公民意识的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为公民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关于培养公民意识的建议

关于培养公民意识的建议

关于培养公民意识的建议在当代社会中,培养公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和行为准则。

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个社会全体的共同责任。

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并推动社会进步。

以下是一些关于培养公民意识的建议。

一、教育引导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首要途径。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公民意识的责任。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例如,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社会的发展历程,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家庭中,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二、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公民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公共事务,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政府应提供良好的公民参与环境,建立和完善各类民意调查机制,鼓励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实现民主治理。

三、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应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等。

同时,政府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公民应关注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积极参与改善社会不公的行动。

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媒体宣传媒体是社会公共性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渠道。

媒体应积极向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推动公民意识的培养。

媒体不仅要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还要加强对公民权益的维护和倡导,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六、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础。

公民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注重个人修养和公民道德。

政府应加强道德教育,普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

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

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每个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有明确认知并能够积极履行的意识。

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参与公共事务和维护法律法规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培养和发展具备良好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

一、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公民意识与教育有密切关系。

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社会价值观。

在学校里,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公民知识、推广公民道德和引导学生参与公民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此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环节。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应该加强对公民意识的普及教育,提醒人们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展现良好公民意识的一种表现。

公共事务包括但不限于社区事务、环境保护、公益慈善、志愿者服务等等。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不仅能够帮助个人提升社会责任感,还能够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加社区会议、志愿者活动、捐款、参与环保行动等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公民意识。

同时,公共事务的参与也需要遵循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以确保公共事务的有效推进,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维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必须遵守和维护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公民行为的规范。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

同时,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还意味着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维护法律法规的行动中,例如,举报违法行为、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等。

通过维护法律法规,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结而言,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维护法律法规则是具体体现良好公民意识的方式。

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意识的培养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公民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社会,不仅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还能有效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但如何培养和提升公民意识,成为了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作为国家和社会成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认识与感知。

这不仅包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还涵盖了政治参与、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等诸多方面。

公民意识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础。

从儿童时期开始,学校和家庭就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各类教育手段,如课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使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公民观念。

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而社会科学课程则可以让学生理解社会运作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职责。

媒体与社会实践也是提升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观点表达和舆论监督的平台。

公民应被鼓励通过阅读报纸、观看新闻、参与网络论坛等途径了解国家大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勇于表达。

同时,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公民可以亲身体验民主过程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公民意识。

政府的责任同样不容忽视。

政府应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为公民提供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渠道。

比如,降低选举的门槛,提高公民投票的便利性,开展社区决策的公众咨询,等等。

此外,公正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执法行为,能够为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使他们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时感到公平与正义。

培养公民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各界持续努力的长期工程。

从儿童教育到成人学习,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只有当公民意识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时,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更加和谐、有序、进步的社会。

公民的意识名词解释

公民的意识名词解释

公民的意识名词解释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它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志的体现。

公民意识的具体体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理解。

公民应该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明确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2. 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公民应该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3. 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

公民应该具备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和素质,了解和尊重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4. 公民的公德意识和道德素质。

公民应该以公共的利益和道德规范为指导,自己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5. 公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

公民应该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它的培养和发展对于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意识班会教你如何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班会教你如何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班会教你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作为国家成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现代社会中公民应持有的一种重要素养。

通过公民意识的培养,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个人公民意识。

一、公民意识的重要性1.1 加强社会凝聚力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让个体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凝聚力是建立在每位公民积极参与、积极贡献的基础上的,只有每个人都具备公民意识,才能够凝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1.2 增强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的培养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所有的社会问题都需要每个公民都参与进来,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具备公民意识的个人会主动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心他人的困境,并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1.3 培养和谐的社会关系公民意识的培养还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公民要有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不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应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与他人和睦相处。

只有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

二、培养和提升公民意识的途径2.1 加强法律意识法律是国家和社会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也是公民意识培养的基础。

个体应当树立遵守法律的意识,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同时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只有倡导依法行事,才能够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发声,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贡献力量。

2.2 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捐款捐物、环境保护等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

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他人,也能够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培养和加强公民意识。

2.3 培养社会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区议事会、志愿参与社会运动等方式,让个体直接参与到社会事务中,为自己的声音和意见发声,为社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什么是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

什么是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

什么是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是现代社会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概念。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对于法律、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公民责任则是基于公民意识的基础上,对于社会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体现和履行,包括行使自己的权利、遵守法律、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

那么,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具体指什么呢?以下是详细解释:一、公民意识1.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公民学会如何认知和对待自己的政治环境。

这包括了理解自己的政治权利,如选举权、言论自由和交往自由等,以及了解共和制度和民主政治是如何运作的。

2.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应理解和尊重的法律,包括了解法律如何制定、如何执行以及如何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福利。

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包括公民了解社会构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知识和概念。

公民应该了解社会的功能,包括政府、教育、健康保护和福利支持。

社会意识包括尊重差异、自我管理、社交技巧和进行自我评价。

4.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理解自己和其他社区的文化和历史的知识。

这种意识可以推动公民积极投身于文化活动和团体,并促进公民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肯定。

二、公民责任1.法律责任在遵守法律方面,公民有许多的责任,如不犯罪、不违法,以及遵循司法程序等。

2.社会责任公民应该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活动和志愿服务,促进社区的发展和改变社会不公平现象。

3.环境责任环境责任包括保护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公民因该拥有知识、技能和行动力,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

4.媒体责任公民因该根据真实事件的事实和信息评估和批评媒体,确保其他人获得正确和客观的信息。

总之,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公民应当在各种方面充分认识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尽力维护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

公民意识的词语

公民意识的词语

公民意识的词语公民意识,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咱就说啊,它就像咱们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啥、不该干啥,这就是最基本的公民意识。

比如说,你不能大晚上的在院子里大声唱歌、吵得别人没法睡觉,这就是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别人。

这就好比在一个交响乐团里,每个乐手都得按规矩来,要是有个小提琴手突然乱拉一气,那整个曲子就全乱套了,这大院子就像那个乐团,咱们每个人都是乐手呢。

那公民意识里还有啥?责任感啊!这责任感可太重要了。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有一回他在街上看到有个老人不小心摔倒了。

这时候啊,好多人就站在那儿看,都不敢上去扶。

小李呢,想都没想就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还帮忙联系了老人的家人。

我就问他:“你就不怕被讹诈啊?”他说:“怕啥?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每个人都怕这怕那,这个社会得多冷漠啊。

”这就是责任感,就像在一艘大船上,要是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船有个小漏洞都没人管,那船迟早得沉。

咱们这个社会就像那艘大船,大家都得有点责任感。

还有尊重,这也是公民意识里的重要部分。

你想想,咱们身边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人?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钱的没钱的,来自不同地方的。

就像我在公司里,有个同事是从农村来的,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就有点看不起他,觉得他土气。

可我就觉得这不对啊。

咱每个人不都是从某个地方来的吗?大家都是平等的,都值得被尊重。

这就好比花园里的花,有红的、白的、黄的,你能说哪种花就不值得欣赏吗?肯定不能啊。

尊重就像阳光,照到每一朵花上,花园才会美丽,咱们的社会也是一样。

再说说规则意识吧。

咱们每天过马路的时候,那个红绿灯就是规则。

我经常看到有人不管不顾地闯红灯,这多危险啊。

我就问过一个闯红灯的大哥:“您咋就不等绿灯呢?”他还满不在乎地说:“这有啥,没车我就走呗。

”我当时就想,这要是大家都这么想,那马路上不就乱套了吗?规则就像游戏的玩法,大家都不按规则来,这游戏还咋玩啊?在我看来,公民意识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东西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

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

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

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

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

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

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

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

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

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

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不出远门。

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

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

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

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

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

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

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

同样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

这个过程也是作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

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

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

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

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

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

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

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

”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

“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

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

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

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

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

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

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

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

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

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

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今日中国,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

这样的阶段,水域开阔也暗流涌动,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

如何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辩证看待社会发展,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从未如此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从今日起,我们刊发“本报评论部”系列文章,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思考。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

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

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

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

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

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过犹不及。

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

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

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

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

一年一度的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34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长度。

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涨船高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

但在充满纠结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

比如,农民工问题。

过去十几年里,2.6亿农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

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几年积累的问题要一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

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

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