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https://img.taocdn.com/s3/m/7938c51d4431b90d6c85c72a.png)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索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并不神秘。
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圈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
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
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
小学1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用经验总结
![小学1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用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caf4a8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8.png)
小学1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用经验总结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们经常面临许多挑战,但这些挑战同时也是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教学中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还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兴趣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密切相关。
总结一些实用经验,可以帮助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和运算,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新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生动的故事、富有趣味的数学游戏和互动活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数学知识。
在课堂上使用各种视觉和听觉刺激,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他们的参与感。
其次,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另一项重要策略。
通过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联系,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讲解加法和减法时,可以使用实际的玩具、食物或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学工具。
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还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个性化教学也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策略。
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和理解能力都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活动或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和详细的讲解;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题目,以激发他们的进一步探索。
为了有效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还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估方法。
评估不仅仅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存在的困难。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课堂观察、小测验、作业和项目等。
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定期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辅导。
与家长的合作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家长会或个别交流,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反馈给家长,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措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bd02f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0.png)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措施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重点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
下面将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家校合作等方面介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故事、游戏、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1. 开展数学竞赛和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数学竞赛和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竞争和合作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学生可以增加数学问题的接触和解决,提升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在课外拓展中,学校可以设置各类数学拓展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可以开设数学启发课、趣味数学讲座等形式的数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1. 家长的引导和陪伴家长在孩子的数学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在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给予关心和引导。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例如在购物中让孩子计算总价格,或者在做饭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习计量单位等。
2. 学校和家庭的密切合作学校和家庭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得到统一的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数学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数学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339950c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0.png)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数学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数学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使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跨学科融合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总结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方法。
一、科学与数学的融合科学和数学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将科学元素融入其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以下是几种科学与数学的融合方法:1.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观察、测量、比较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数学运算。
2. 数据统计和图表分析:让学生以科学实验的形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绘制图表和分析数据,使学生在数学运算中接触到实际问题,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 数学建模:将科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而提出问题并进行数学建模。
二、语言与数学的融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数学则是一门具有独特语言的学科。
将语言与数学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以下是几种语言与数学的融合方法:1. 讲解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数学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数学阅读与写作:鼓励学生阅读数学相关的文章和文献,通过写作的方式总结归纳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以及对数学思维的理解。
3. 数学问题解答与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全班合作中,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交流能力。
三、美术与数学的融合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课程,与数学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以下是几种美术与数学的融合方法:1. 几何图形的绘制与剪纸:通过绘制几何图形和剪纸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提高学生对几何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家校合作与沟通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家校合作与沟通](https://img.taocdn.com/s3/m/561a62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8.png)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家校合作与沟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家校合作与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与良好沟通,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还能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本文将探讨家校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家校合作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继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其次,家校合作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家长和教师通过定期沟通,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共同思考解决办法。
最后,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家校合作的具体做法1. 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会议上,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学习计划和目标,以及解答家长的疑问和关注点。
家长也可以分享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
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增进了家校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2. 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建立家校沟通平台是另一种有效的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微信群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及时发布学校、班级的通知和公告,还可以分享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信息。
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随时向教师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以及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
这种家校沟通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快捷,便于及时解决问题。
3. 家长参与数学学习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数学学习,也是提高家校合作效果的重要措施。
教师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数学示范题目或游戏,让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学习、玩乐。
这不仅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也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孩子一起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b2cce6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0.png)
2021年第10期322教学管理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闫玲玲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曾庄子小学,河北唐山064000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也发生了改变,小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堂也是如此,师生角色发生变化,对教师的挑战也比较大。
一、教材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对教材理解有误区,尤其是老教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很多教师曾经教学过同一个年级,所以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凭着经验来教学。
现象一:教材使用重照本宣科,轻深入挖掘有的教师,课本上由什么就讲什么,没有的就一点不讲,等碰见有类似的练习题再说一说,懒惰举一反三,不想深入挖掘。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观察物理》,就是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天物理,所看到的面是不一样的。
课本上呈现的都是几个小正方体,摞在一起,然后让学生观察从正面、反面、左面、右面、正面观察到几个小正方形。
讲这节课的时候,我找到教具,按照数学上的例题摆放好,让孩子进行观察。
每个小组也发了几个小正方体,让他们自由发挥,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小组之间互相观察。
课本上出现的例题,只是举了其中的一个例子,而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必须让学生打破课本,多方面进行考量,才能做到把这个知识点牢记。
再如,三年级有个知识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本上就是出现了很简单的例题,让学生认识分数,重点分析什么是平均分。
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教师可以把课本上的例题,变成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分数的现象。
例如音乐课上由二分音符,八分音符,我们可以跟音乐结合起来,也可以让孩子听一些音节区分,就能很容易区分二分之一比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短,教师可以通过音符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二分之一等。
再如,汽车轮胎,大家都知道是圆形的,你注意过中间的龙骨把轮胎平均分成几份了吗?这个可以留课下作业,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高年级也可以引深一下,为什么龙骨是平均分,为什么每一根龙骨都是一样长的,是圆形的什么部分?有的教师是骑自行上班的,也可以课下带着学生到车棚去观察自行车的车辐条,他们是圆的什么,为什么都是一样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359b09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d.png)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与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观察和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课堂的仔细观察和深入反思,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与反思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课堂观察和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等。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并能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和举手情况来判断学生对某个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进而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讲解和练习。
此外,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课堂观察和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效果不佳、学生不愿意参与、教材内容难易度不合理等。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反思,教师可以主动发现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概念理解不深入,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例子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兴趣不大,教师可以通过引进趣味性的教学材料或举办数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课堂观察和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自身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反思,教师可以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和效果,并对自己进行评估和调整。
例如,教师可以回顾自己的课堂讲解方式和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和讨论,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课堂观察与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课堂的仔细观察和深入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并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能力。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aa51f67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f.png)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引言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阶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也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迁移能力的概念迁移能力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
它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原则1. 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学习数学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
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迁移和应用。
因此,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设具有迁移性的学习情境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数学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学习情境的迁移性。
例如,通过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例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的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已学知识。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的策略1. 注重知识的联系与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知识点,让他们学会将不同的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并能够将已知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
例如,在学习几何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和属性,探究几何理论,培养他们辨别和分类物体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并反思(3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并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1bbf2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f.png)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孩子们数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实践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我尝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2. 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法,然后引导他们逐步过渡到小数乘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关注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我鼓励他们进行拓展学习,提高数学素养;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4. 引导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和比较,发现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注重评价,激发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实践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我注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困惑](https://img.taocdn.com/s3/m/70f67e6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9.png)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密切相关。
(1)课堂氛围单调,缺乏趣味性。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在沉闷、压抑的环境中学习,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从而影响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公式、定理的记忆,而忽视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2)评价方式单一,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知识的记忆上,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概念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概念。
(2)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抓住概念的核心,导致在解决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
(3)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有效地运用变式、反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理解课程目标。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语言运用能力等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 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小学数学教学论》形成性考核题库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小学数学教学论》形成性考核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a73c71be650e52ea54189818.png)
《教学论单选题》形考一学习辅导一、单选题第1题.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用”、“数学有趣”、“数学合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所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是( )A.挖掘数学的人文内B.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C.加强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D.挖掘数学的综合特征答案:B第2题. 将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一个等式,把生活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是( )A.数形结合思想B.数学思想C.集合思想D.方程思想答案:D第3题. “有一个星期天,三位同学去郊游。
李明拿了5样菜,张强拿了3样菜,王刚按价该拿8元钱。
如果每样菜的价钱都相等,这8元钱应该怎样分给李明和张强?”这道应用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是( )。
A.应用题素材脱离实际B.题型的套路化很明显C.应用题的表述不规范D.应用题素材的单一化答案:C第4题. 小学生初步培养的数学能力的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计算能力的培养B.初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C.空间观念的培养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答案:B第5题. 11~15 岁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皮亚杰所说的()A.感觉动作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D第6题. 在“8、7、6加几”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导入中,老师说:春游时,老师和小朋友们坐着车来到公园门口,但却没有一个人进去,都堵在门口,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翻开教材,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
一会儿,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小朋友们不知道要买多少张票。
”那么到底是多少个小朋友参加春游了呢?左边一堆是5个小朋友,右边一堆是8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多少个小朋友呢?请问这一教学案例使用了哪种教学导入法?()A.故事导入法B.情境导入法C.游戏导入法D.视频导入法答案:B第7题. 一般来讲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A.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B.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C.儿童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D.儿童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答案:A第8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同时”、“相对”、“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
浅谈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小学数学为例
![浅谈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小学数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64058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c.png)
浅谈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小学数学为例发布时间:2021-07-07T08:58:56.7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作者:毛小梅[导读] 数学是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引导学生培养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
毛小梅四川天府新区煎茶小学摘要:数学是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引导学生培养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
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让他们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能力,拓展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本文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对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对于教学的优势,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意见建议,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数学思考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深入,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思考能力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轻松亲切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程强调,素质教育要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展开教学,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能够独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必须要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数学思考是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尤其是生活中的相关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教学内容去思考解决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将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知识解题方法和逻辑思维,运用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是一种过程性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投入到数学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自主的去发现问题、总结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协作的探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协作的探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754f81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3.png)
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协作的探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摘要: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表达、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兴趣。
所以,人们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加强师生协作则至关重要。
教师在师生协作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保障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从而为课堂提供良好服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协作,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协作;平行四边形前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协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协作不仅能有机调整教师教的目的性、针对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关系,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师生协作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让教师能多方面地思考:如何进行师生间的沟通?如何教?从而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谈谈我的几点做法:1巧设导入部分,促进师生和谐探究1.1巧设导入目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在备课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了知识的前后融会贯通,在旧知中找出与新知相关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确认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已经学习的初步探究图形的相关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意在发挥师生的双边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课的开始阶段我结合教学目标,巧妙地预设了导入目标:应用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学习。
直接运用快板回顾旧知的方式,如“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已经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及它们面积计算的方法,再紧紧的延续着学生的思路,设疑带领学生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的开始部分通过巧设的导入目标,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题的探究,达到了预估的学习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efee56a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8.png)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将从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和合作与沟通四个方面讨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和拓展性学习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给定一个图形,可以让学生思考它的特征、性质和关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拓展性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并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意识。
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思维导图或思路展示的训练。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鼓励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创意的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学游戏,或者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鼓励,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促进合作与沟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与沟通能力同样重要。
合作与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和交流思想,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跨学科的知识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ab310a4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b.png)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在当今教育领域,跨学科知识整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趋势。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融入跨学科知识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呢?一、明确跨学科整合的意义跨学科知识整合并非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相互关联和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理解和运用数学。
它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其他学科以及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二、找准跨学科整合的切入点1、与科学学科的整合数学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授数学中的测量、数据统计等内容时,可以结合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收集数据、进行测量,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然后比较和分析数据,从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2、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数学中的应用题、数学故事等都可以与语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相结合。
通过阅读数学故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能锻炼语文阅读技巧。
同时,让学生自己编写数学故事或应用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与艺术学科的整合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对称美等元素可以与美术学科相融合。
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展现数学中的图形和规律,既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又能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受。
4、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
例如,利用数学软件进行图形绘制、数据分析,通过在线课程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探索数学世界。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1、项目式学习设计跨学科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绿化面积的测量与规划”项目,学生需要运用数学中的测量和计算知识,同时考虑植物学、美学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的绿化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8921a7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0.png)
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常常会觉得难以理解。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需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注重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当教师讲解一个数学概念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你们觉得这个概念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过?”“你们认为这个概念有什么实际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
数学游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思维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填数字游戏、数学竞赛等。
通过这些游戏,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师生互动。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师也可以作为引导者,对小组讨论进行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精心的师生互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
教师还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引导。
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关注,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数学游戏、小组讨论和精心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困惑与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困惑与解决](https://img.taocdn.com/s3/m/a244a7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5.png)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困惑与解决数学是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的知识更加深入和复杂。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面临一些教学困惑。
本文将就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困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由于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复杂题目,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
解决方法:1.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程度,可以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例如,对于理解较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例子和实际应用,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对于理解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拓展题目,以进一步挑战他们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解决困难,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课堂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在小学生中常常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到无趣和不喜欢的问题。
解决方法:1.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可以采用问答互动、小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从而增加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三、记忆和运用能力不足小学五年级的数学知识相对较多,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和运用。
然而,一些学生可能存在记忆和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
解决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以“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以“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6c3c45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4.png)
㊀㊀㊀143㊀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㊀㊀㊀ 以 统计与概率 的教学为例Һ杨永姐㊀(甘肃省礼县盐官镇新合小学,甘肃㊀陇南㊀742201)㊀㊀ʌ摘要ɔ数据意识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未来成长影响深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统计与概率 已被引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通过学习数据统计和概率分析的相关知识,学生能体会到数据的意义与随机性.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统计与概率 为例,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意义,从数据收集㊁数据分类㊁数据统计㊁数据应用四环节入手,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策略,旨在加深学生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ʌ关键词ɔ小学数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据意识;人教版; 统计与概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 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据意识有助于实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在数据分析活动中,学生能明确数据蕴含的信息,从中发现数学规律,逐步养成用数据表达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在小学数学 统计与概率 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引导学生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数据的随机性特征.一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意义(一)有利于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统计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平均数㊁中位数等知识,从数据的意义与随机性中提炼出统计的概念,根据问题背景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获得有用信息.统计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具备数据意识后,能通过统计㊁收集㊁整理㊁分析,深入理解统计的概念,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关数据意识的内容数不胜数,其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分析数据㊁研究问题时,能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获得学习满足感㊁自我效能感.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能让学生掌握分析生活中各种数据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据对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数据意识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创新发展大有裨益,学生可以凭借数据意识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具体实践中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提高解题效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㊁归纳㊁统计和应用,能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创新发展有促进作用.(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研究习惯良好的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数据意识能帮助学生分析出问题的显性条件㊁隐性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研究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数据意识能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运用数学知识研究问题,应对学习㊁成长路上的不同挑战.良好的数据意识还能让学生保持数据研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二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统计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包括对数据进行统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学习数学感受统计数据的意义,理解数据的随机性特征.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与 统计与概率 主题有关的课程有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可能性 数学广角 找次品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等.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据的㊀㊀㊀㊀144㊀意义和价值,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学会判断可能性的大小等.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数据的收集㊁分类㊁统计㊁应用等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落实‘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开展数据收集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据整理意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数据无处不在.学生在面对诸多数据时,应能辨别不同类型的数据,知道不同类型数据的价值.教师要精心设计数据收集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数据收集活动提高数据整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当先对问题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反映的信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对简单的数据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据收集活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收集数学现象㊁数学题目㊁数学符号㊁数学模型中的数据,体会这些数据反映的信息.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引导学生初步完成数据收集活动,再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与概率的概念,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以人教版小学数学 可能性 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 统计与概率 主题设计数据收集活动,如天气数据㊁彩票中奖数据等,增强学生的数据整理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数据收集小组,围绕给定的主题,每天收集十组数据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据收集情况.通过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学生能明确特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对比可能性的大小来明确数据的意义.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说一说自己对数据的可能性的看法.如有学生认为,有些天气变化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天气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又如,有学生认为,彩票号码的中奖概率是不确定的㊁随机的.接着,教师可以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总结本组的数据收集及整理情况,分析本组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提出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对数据的收集㊁分析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数据整理意识.(二)开展数据分类活动,教给学生数据处理方法小学数学中的数据比较丰富,学生在面对诸多数据时,很容易失去学习方向,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性思考,教给学生数据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㊁讨论和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据的抽象性较强,而小学生年龄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具象化的数据比较敏感.因此,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教给学生数据的处理方法,让学生高效处理数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数据的意义和本质特征,教给学生数据处理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方式并内化吸收,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 数学广角 找次品 一课教学为例,本节课涉及逻辑推理和数据分类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开展数据分类活动:假如你是管理员,管理一批重量不同的盒子,这批盒子有两类,一类是轻盒子,一类是重盒子,你能将盒子按重量标准分类吗?在情境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同重量的盒子,先引导学生记录每个盒子的重量,然后按照轻重的标准将盒子分类.这一过程为学生记录数据㊁给数据分类提供机会.在分类之前,教师要强调分类的标准,并为学生提供电子秤㊁天平等工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认真对盒子进行称量㊁记录,然后根据轻重分类标准,将盒子分类.这一过程能让学生对数据分类有清晰的认识.教师要在分类活动结束后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数据的特征和差异.接着,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轻盒子和九个重盒子,把它们的重量当作一组数据,开展教学: 假设轻盒子是次品,重盒子是合格品,这十个盒子中有一个是次品,如果不采用一一称量的方法,怎样才能快速找出其中的次品呢?最少需要称量几次? 这时,教师就将数据分类活动与 找次品 教学内容建立起联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 找次品 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开展数据统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数据统计意识统计与概率 教学贯穿数据意识培养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统计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数据反映的信息,加深学生对数据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学生的数据统计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数据统计时对数据的背景㊁现象㊁应用等进行分析,寻找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总结数据反映的信息.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探究,与同伴一起学习㊁讨论㊁相互帮助,掌握统计方法,从整体上认识数据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统计数据,利用自己获得的数据构㊀㊀㊀145㊀㊀建数学模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开展数据统计活动前,教师要完成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㊁折线统计图㊁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明确基本的统计概念.围绕 统计与概率 的教学主题,教师可开展具有实践性的数据统计活动,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中绘制不同类型的统计图.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某次跳绳测试成绩㊁某天的温度变化㊁某学期的班费支出三个数据统计活动,让学生分别使用条形统计图㊁折线统计图㊁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统计的数据.1.统计某次跳绳测试中全班学生的成绩,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然后绘制一个条形统计图,计算全班跳绳测试的平均成绩.2.通过上网查询或看电视等方式,记录某天的温度变化情况,从早上八点开始记录温度,每小时记录一次,直到晚上八点,找出这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最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3.了解上学期班费的支出情况,将支出项目和支出金额记录在表格中,如购买文具㊁购买扫除用品等,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绘制一个扇形统计图.以上三个数据统计活动能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运用学过的知识收集㊁记录㊁统计数据,总结数据反映的信息,再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绘制不同的统计图,直观呈现数据,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发现它们不同的优势.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㊁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数据统计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数据统计意识的高低,进而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提高他们的数据统计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学生可能因基础薄弱㊁数据统计意识不强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时教师不能严厉地批评学生,而应鼓励学生㊁肯定学生,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在课下帮助学生查缺补漏㊁夯实基础.(四)开展数据应用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数据应用实例及数学训练题开展数据应用活动,让学生明白数据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原理和数据应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开展调查统计全校学生在交通拥堵时选择的出行方式的数据应用活动.首先,教师可以综合教材中有关 统计与概率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统计全校学生喜欢的出行方式,然后从中选出最受学生喜欢的出行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数据样本,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㊁概率知识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统计.学生在实践中容易遇到一些问题,如样本选择不合理㊁数据统计错误㊁数据计算方法效率低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做示范,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当交通拥堵时样本学生选择的出行方式.学生需要通过统计㊁计算㊁画统计图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分析条形统计图㊁折线统计图㊁扇形统计图等,学生能明确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全校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坐公交车出行.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数据应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的知识,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介绍自己的统计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给予客观评价并做总结.结㊀语综上所述,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收集数据,围绕教学主题 统计与概率 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㊁统计㊁应用,强化学生的数据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数据意识的培养贯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学生对数据的理解也由最初的表面变为深入.教师应展开不同类型的数据教学活动,将数据意识的培养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同时,教师要介绍高效的数据处理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㊁独立实践,提升他们对数据意义的感知和对数据随机性的体会,真正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ʌ参考文献ɔ[1]张宝书.小学生数据意识培养新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2(35):41-42.[2]顾静娴.把握 核心力 ,培育数据意识:浅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12):58-60.[3]蔡争怡.指向数据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J].基础教育研究,2022,(19):59-61,65.[4]张昆.从 数据分析观念 到 数据意识 :课标修订后的教学变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1):16-18.[5]杨松.关于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 数据分析观念 的几点思考[J].新教师,2021(5):50-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
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刚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
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
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
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
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学习百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的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等。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
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我在教学环形面积时,出一题“小亮家门前有一个半径是4米的圆形花园,要在四周修一条宽1米的小路。
请你帮忙计算一下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学生兴趣盎然,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
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
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而新的教学课标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
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编写教师:王树雷
颍上县谢桥镇吴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