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研究报告
一、日本汽车本土品牌崛起:低价到性价比到技术的三级火箭
(一)60 年代之前:普及期前夜,技术积累,实现本土化垄断
1、行业发展
日本汽车工业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基本完成了初步的技术积累,并进入汽车高速普及期前夜。具体来看,20 年代开始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家美国车企进入日本市场并设立汽车装配线,到了 1929 年这些公司的年产量已接近 3 万辆。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需求、消费需求的汽车消费逐渐兴起,到 1955 年日本汽车国内销量约 6.5 万辆。60 年代之前日本汽车的普及速度仍然较为缓慢,到 1960 年千人汽车保有量仅有 14 辆,从结构来看,一方面,以生产需求为主的卡车仍然占据较大比重,约有 70%,另一方面,乘用车的普及仍以商务为主,其中出租车、制造商用途的比重仍然较高,例如 1958 年日本乘用车销量当中出租车占比达到 45%左右,而私家车的比重仍然较低,仅有4%左右。
2、国货崛起
日本政府在日本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当中主导起到
了重要作用,日本政府自 20 年代前后起颁布了一系列
政策,旨在扶植日本民族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从方式来看主要分为三类:1)对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干预协助汽车工业资源调配、发展规划;3)对外来汽车工业实行严格限制。
60 年代之前日本汽车本土工业实现了初步发展,崛起要素为:1)竞争对手是国内的外资车企,政府的强力干预下 40 年代起基本完成了本土垄断;2)竞争要素是技术的初步积累,解决了从无车到能生产车的问题政府扶植下本国汽车工业完成技术初步积累,各个车企发展百花齐放。日本本国整车厂在政府扶植下开启了蓬勃成长,成长路径主要有 2条:一是对成熟车企模仿,二是与外资技术合作。
1)在 50 年代之前日本车企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汽车的设计与生产以模仿为主,代表例子如 Datsun(日产前身)在 1934 年发布的车 Datsun 主要模仿了奥斯汀Seven,丰田在 1936 年推出的乘用车 Model AA 实则模仿了克莱斯勒 Airflow。
2)50 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倡导本国企业与外国车企进行技术合作来提升造车能力。1952 年颁布的《载客车相关外资导入基本方针》一方面杜绝了与外资资本的合作,一方面强调与国际车企合作来引进技术。得益于技术的逐渐成熟,1957 年前后日本车企基本完成了 100%国产
化,而且逐渐通过自主研发推出更加成熟的全新车型,代表例子有 1955 年丰田的第一代皇冠。
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植为车企发展提供了相当的便利,日本车企逐渐涌现,二战后到 60 年代期间日本共有 26 家企业进入到汽车工业,其中丰田、日产各自年产量已突破 10 万辆。
(二)60 年代:高速普及期,价格优势主导,技术仍然落后
60 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日本政府对汽车工业极为重视,在 1963 年 11 月召开的产业结构会议上将汽车确立为日本的战略产业,汽车工业也迎来迅速发展,国内汽车需求激增,1960 年汽车国内销量 41 万辆,到 1970 年已有 410 万辆,是 1960 年的 10 倍。从普及程度来看,日本在 1970 年前后已基本达到我国2016-2017 年水平,千人汽车保有量由 1960 年的 14 辆大幅提升到了 1970 年的 168 辆。
60 年代起日本车企在本土快速发展之余,也积极进行海外出口,1970 年日本车企海外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100 万辆,占本土产量比重达到 20%,早期出口地区包括巴西、墨西哥、南美、泰国等地,各个地区规模均不大。
60 年代期间日本国内汽车需求进入高速普及期,汽车本土工业的崛起要素:1)竞争对手为国内本土品牌,
政府鼓励下行业实现了初步整合;2)竞争要素为价格优势,生产技术成熟带来成本(车价)下降,汽车逐渐成为家庭可负担的大众消费品,但海外失利反映出日本车质量仍然较为落后。
价格优势:生产技术成熟带来成本(车价)下降,汽车逐渐成为家庭可负担的大众消费品。20 年代日本本土车企生产的汽车主要采取手工制作,产量既少,价格也贵,伴随生产技术的进步,日本汽车成本与售价快速降低,同时本国经济快速发展下大众家庭已逐渐可以负担汽车消费。以丰田汽车为例,其在 1955 年推出的第一代皇冠Crown 售价约 51 万日元,与当年日本人均 GDP 比值约5.5,到了 1966 年第一代卡罗拉 Corolla 面世时平均售价约 43 万日元,售价比 10 年前的 Crown 更低,但人均 GDP 已比 1955 年高 3 倍,车价与人均 GDP 比值仅有 1.1。
海外失利反映出日本车质量仍然较为落后。在日本尝试向美国出口时因为质量问题受到了一定阻碍,以丰田汽车为例,丰田自 1957 年向美国出口皇冠 Crown,该车也是首款出口美国的日系车,当时 Crown 在美国售价约2200 美元,比美国主流车型低了 500-1000 美元,具有明显价格优势,但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1)排量小,时速超过 80 公里后动力不足;2)发动机容易
过热;3)缺乏操控稳定性,在持续高温下发动机会猛烈震动,导致功率急剧下降;4)灯光照度不足等。1957-1959 年 Crown 在美国一共仅卖出了 287 辆,遭遇首次出口美国的“滑铁卢”。
国内车企整合促进技术进一步快速提升。质量劣势加速了日本车企提升生产技术的动力,另外在 60 年代起日本逐渐取消贸易保护限制使得本土车企逐渐暴露在与
国际车企的竞争当中,政府推动下,60 年代后期车企之间形成初步的整合或收购,其整合主要为三种方式:1)收购,以日产收购王子汽车为代表;2)本土企业间合作,以丰田、日野、大发签订生产合作协议为代表;3)依附欧美汽车巨头,以三菱接受克莱斯勒投资、马自达接受福特投资等为代表,至此,60 年代中后期起基本保持了以丰田、日产为首的 10 家左右数量的格局。
1970 年受益于国内需求的快速发展,日本龙头丰田总产量由 1960 年的 15.5 万辆快速增长至 160.9 万辆,占本国总产量比重维持在 30%以上
70 年代:石油危机开启小排量市场,凭性价比制胜70 年代开始,日本经济的放缓以及 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令日本收紧排放管制力度,本土汽车消费增速出现了明显回落,1970-1980 年日本本土汽车销量仅由 410 万辆增长到 502 万辆。但另一方面,石油危机使得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