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心细笔绘清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细笔”与“清秋”的关联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诗人情趣和文本细笔绘景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在分析“细笔”与“清秋”的关联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诗人情趣和文本细笔绘景的精妙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春是妩媚的,它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是热情的,它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而秋呢?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丰收的喜悦,衰败,凄凉……)秋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翻开文学史册,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发出动人至深的感叹。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读到的是一种壮美,这个人是?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读到的是秋的萧瑟与凄凉这个人是?还有人在秋雨中哀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他读到的是离别的愁苦,这个人是?而郁达夫读到了什么呢?让我们通过《故都的秋》来深入探讨。

二、题解与作者介绍

(一)题解

文章标题叫做《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那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故:从前的,过去的。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事情常常会产生眷恋、怀念等情感。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的家乡为故乡,称与自己交情深厚的朋友为故人。因此作者称北平为故都。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那么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二)作者,课文注释1。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2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体会情感)

2、学生齐读课文第3——11自然段。(要求放慢语速,读出秋的清、静和悲凉。)

3、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剩下的语段。

看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提问1:作者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

明确:秋味

提问2:故都的秋味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或者特点,能让作者不辞劳苦从千里之外赶回北平呢?在第一自然段中找找,找到后把它画下来。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反复诵读此句,体会“清、静、悲凉”之感)

过渡:“清、静、悲凉”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也就是本文的文眼,我们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抓住了文眼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在下面的段落里,作者都在秋味中渗透着清、静、悲凉。

提问3: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

明确:3——11自然段。

提问4:在3——11自然段中,作者具体写了北国之秋的哪些景物或者说面对北国之秋,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确:秋晨、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

提问5:能不能用一些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几幅图景呢?

明确:小院秋色,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过渡】郁达夫观秋色,闻秋声,我们看到了他的清、静、悲凉。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郁达夫置身于寂静的秋空下,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他的影子,下边我们就深入作品的意境,观景,察情来体味故都的秋境中,作者的心境。

意境:意象和情境。意象:带有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情感。心中的情是要通过景来展现的,景物本身没有感情,当作者带着某种感情来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自热而然的就带上了作者的情感,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探讨:在这几幅故都的秋的图景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抓住了这些意象的什么特征,融入了作者的什么感受,从而抒发出他的什么情感?

(一)引导学生赏析“小院秋色”图

要求:1、画出小院秋色这一段中,具体写景的语句。(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使作陪衬)

提问1:这些写景的语句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破屋、碧天、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

提问2:这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勾画出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性词语。)明确:天:“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清晰、明澈。

驯鸽:听到的是“飞声”;日光:可以一丝一丝的细数,周围的环境很静,作者的心境很静。

牵牛花:蓝色和白色,冷色调。

牵牛花底下的秋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壁:“破壁”;屋:“一椽破屋”——衰败的景象。

提问3:在清晰、明澈的碧空下,作者怀着静到可以细数日光的心境,看到这样一些衰败的景象,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悲伤——悲凉,伤秋,悲秋

(二)学生自主赏析“秋槐落蕊”图

过渡:按照以上思路,请同学们自主赏析“秋槐落蕊”图

提问: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抓住了这些意象的什么特征,融入了作者的什么感受,从而抒发出他的什么情感?

参考:意象:落蕊

特征:“铺的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体现了秋的“静”,落蕊:白灰色,冷色调,静得有些冷,心冷;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清闲”,清闲到觉得落寞。

为何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想到了时间又过了一年,韶光易逝,所以有些感伤。

(三)引导赏析“秋蝉残声”图

过度:让我们集中精力去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看看会有怎样的感受。提问1:作者是如何描述蝉声的?

明确:衰弱的蝉残声,并且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他们的啼唱。

引导: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了,蝉声更令人倍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那衰弱的残声。这样一来作者所渲染的那种冷清、落寞、悲凉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作者的感伤情怀也就包含其中了。

【过渡】按照“小院秋色、秋槐落蕊、秋蝉残声”三幅图景的赏析思路,结合着这堂课的研究主题——诗心细笔绘清秋,请同学们自主赏析余下的两幅图景。

五、探究讨论

提问: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五福秋景图,那么上述五福秋景有没有按照时间或者空间的顺序来进行排列,这正好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明确:没有,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追问: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形”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的说是五福秋景图;“神”是作者淡淡的忧愁,孤独的落寞和深深的眷恋之情。结合点是北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可谓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讨论:文章题目为《故都的秋》可在文章开头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有写到了南国的秋,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第一二自然段:

北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的特点:慢、润、淡

以南国的秋的:“慢、润、淡”与北国的秋的“清、静、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的特色——“清、静、悲凉”。

倒数第二自然段:

文章运用了一组对比,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