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_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我国CPI走势的实证分析——基于Markov模型的研究
![我国CPI走势的实证分析——基于Markov模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cbf528184868762caaed5d5.png)
点开始 , 直到 2 1 年 7月总体走势都是在上升 , 且从 2 1 01 并 00年 1 0月开始 , P 的波动都大多数集 中在 S CI 4和 s 5两个 区间内。 2一步转移 矩阵概率 的计算 . n的矩阵为 :
服从这一性质 。只有数据具有 Makv ro 性质 , 才能运用 Ma o 模 r v k 型分析波动趋势 。 关 于进行分析 的 C I P 数据 , 文采用的是从 2 0 本 0 0年 1 月开 始 , 2 1 年 7月共 1 9 至 01 3 个逐 月样本数据 . 运用 E i s Ve 对样本 w 进行 V AR自回归 ,得到结果 :自回归方程 的拟合优 度系数 R= 09 8 9 , .2 8 1 十分接 近于 1通 过检验 ; F检 验的值 为 8 52 1 , , 其 7 .10 均通过检验 ; 一期滞 后(( 1 ) t t一 ) 的 值检验值为 1 . 1 , 5 32 6 在 %的 2 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 ,而二期滞后 ( 一 ) t( 2 )的 t 值检验值为一 1 33 . 5 . 9 2 在 %的置信 水平下是 非显著 的 . 8 而在 1 %的水平 下是 显 著的。这说明了 t 数据的变化只与 t1 期 一 期有关 , 而与 t2期 一 无关 , 是符合 Makv ro 性质 的, 可以依照该理论进行分 析和预测 。 ( ) 二 转移 概 率矩 阵的 计 算 1 . 确定系统状态的初始分布 在计算 C I P 的转移概率矩 阵之前 , 首要步 骤是 对 C I3 P 19个 样本数据进行划分 。 为便于运算 , 本文将所有数据减去 1 0 得 0 %, 到同 比增量数据 , 根据 数据 的分 布特点 , 将数据分 为 5个状态 ,
一
、
引 言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及其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及其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9f0039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3.png)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及其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Markov机制转换模型是一种视频、图像、语音等信号处理、噪声消除领域中经典的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信号的转移过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Markov模型能够支持高精度信号处理、异常检测、数据预测、动态路由等多种任务,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经济周期分析领域,Markov机制转换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宏观经济预测和财务分析等多个方面。
这是因为经济周期中的波动性和复杂性使得传统的分析方法难以解决问题,而Markov模型能够提供更细致、更全面的数据分析和预测。
因此,研究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及其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对优化精细化经济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主要围绕Marko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研究,以经济周期分析为应用背景,探究Markov模型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理论基础:介绍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数学方法,了解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和原理。
2. 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探讨Markov模型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如金融市场分析、宏观经济预测和财务分析等,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Markov模型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3. 对比分析:比较Markov机制转换模型与其他常见的经济周期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如ARIMA、VAR等,深入探究Markov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预期获得以下结果:1. 深入理解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方法,熟悉其应用场景和优势。
2. 探究Markov模型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优势,并深入剖析其在金融市场分析、宏观经济预测和财务分析等领域的应用特点。
3. 对比分析Markov机制转换模型与其他经济周期分析算法,形成对经济周期分析的完整认识。
中国金融风险识别与预测——基于Markov区制转移模型
![中国金融风险识别与预测——基于Markov区制转移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6bb51c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9.png)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20年第4期中国金融风险识别与预测—基于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席文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中国金融市场同样会受到波及。
使用金融压力指数法对中国2005年1月-2020年3月的金融风险进行测度,分别从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两方面,选取24项指标构建银行压力指数(BSI)、股票市场压力指数(SSI)、房地产压力指数(RESI)、宏观环境压力指数(MESI)、国际市场压力指数(ISI)五项分指数,综合得到中国系统性金融压力指数(FSI),再采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识别金融风险时期,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子市场间具有关联性;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多数时间处于低风险状态,低金融风险状态的持续期较长;2020年中国金融风险仍处于较低、可控水平。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压力指数;CRITIC赋权;Markov区制转移模型;ARMA模型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区域的蔓延,当前美国、欧洲国家尤其是意大利等都面临着严重的疫情,出现全球股价短期大幅度下跌、债务危机加剧、汇率波动率上升、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率增加等问题,这些现象势必会在短期内给各国带来较大的经济打击,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剧烈。
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相比,各国央行均采取了发债、降息等宽松政策,因此市场不会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大规模的流动性危机。
除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外,历史上数次爆发全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包括1929-1939年的十年经济大萧条、1973年石油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加强。
因此,新冠疫情在其他国家的爆发也会通过传导方式对我国的贸易、投资、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形成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增加通胀压力。
测度我国面临的金融压力并且正确识别金融风险程度,是预警金融危机,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宏观流动性失衡逆转新探——基于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
![宏观流动性失衡逆转新探——基于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5467e30db52acfc789ebc9ab.png)
定 某一 时 点 , 流 动性 处 于某 一 状 态 的概 率 如 果 是 完 全 随机 的 , 即不 依赖 于之 前 的历史 状 态 , 这 种模 型 为
化( 例 如金 融危 机 等 突发 事 件 ) , 此 时 采 用 的平 稳 时 间序列 模 型 的估 计 就 会 产 生 较 大 的误 差 , 对数 似 然
动 性过 剩 或者短 缺 的状 态 并 不 是 相互 独 立 的 , 而 是
之 间或 者 经济 变量 自身 的一 种 线 性关 系 , 没有 将 流
动 性 时间 序列 动态 过 程 中波 动 的 特 征呈 现 出来 , 因 此, 在判 断 某 时序是 否存 在非 线性 行 为 的时候 , 简单 的线性 模 型 已经 不 再 适 用 , 而应采用非 线性模 型。 马尔 可夫 机 制 转 换 模 型 作 为 经 典 的非 线 性 转 换 模 型, 刻 画 了不 同机制 ( 状态) 之 间相 互 转 换 的 随 机 过 程 是 由一 些不 可观 察 的状 态 变 量 控 制 , 并 且该 状 态
关键 词 : 宏观 流动 性 ; 逆4 4 - ; 马 尔 可 夫 机 制
中 图分类 号 : F8 2 0 .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5 8 3 7 ( 2 0 1 3 ) 0 1 — 0 0 3 1 - 0 5
宏 观 流动 性 ①的 变 化 受 到 经 济 波 动 的 影 响 , 经 济 的波 动来 自于各种 各样 的 随机 冲击 。给 定经 济环
值 变小 。此外 , 简单 的线 性 模 型 只 能 描 述 经 济 变量
独 立转 换 ( I n d e p e n d e n t S wi t c h i n g ) ; 如 果 流 动 性 在
世界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研究
![世界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991ed25647d27284b735122.png)
世界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研究摘要:经济周期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线性模型很难解决经济周期中结构突变导致的参数变性题。
为此,本文将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应用到世界经济周期的非对称研究之中。
实证结果表明,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较好的刻画了世界实际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从中得出以下论:金融危机等虚拟经济因素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加大,使得世界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越来越明显。
正向的宏观调控政策冲击机制可以使世界经济增长1.0253%,这对于世界经济进入扩张阶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世界经济周期;状态空间;markov;机制转换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一、引言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来自经济体系内部和外部冲击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活动呈现大致同步的高涨、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动形态。
与此同时,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常常表现为明显的不对称性。
kim (1994)在哈密尔顿模型的基础上,把markov机制转换模型与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发展成了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此后markov机制转换模型成为分析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方法。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运用先进的模型揭示经扩张和经济收缩形成机制的不同,从而把握经济周期的特征,可以使世界各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进一步健全对宏观经济状况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找出经济波动的成因,提出熨平波动的政策建议,实行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世界经济健康的和稳定的发展。
早期国内学术界对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研究主要是以描述性统计方法为主,其周期的划分主要是以峰位、谷位、波幅和位势等经典周期特点为依据(刘树成,2000)。
随着经济周期研究的深入,更为复杂的计量模型被运用于经济周期研究。
例如,郭梅芳(2009)利用markov机制转移模型,引入虚拟变量,根据平滑概率很好的刻画了我国经济周期,并且得出了重要的预测结论。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_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_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794427df46527d3240ce084.png)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王建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首次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传统M ar ko 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了修正,由此解决了将M ar ko v模型应用于中国年度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的难题。
运用修正后的M ark-o v模型,本文对我国1953~2005年的年度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数据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的周期性变化。
根据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特征比较明显,并且经济增长周期模式和经济周期性变化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M arkov模型状态转换经济周期中图分类号F22410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the Markov Switching ModelAbstract:Fo r the fir st time,this paper take a dummy v ar iable into the trad-i tional M arkov Sw itching M odel to depict the change of Chinese eco no mic cycle pat-tern and Regime-Sw itching mechanism1We resolve the pro blem that how to study Chinese business cy cles w ith the M arkov Sw itching model based on annual macr o-eco no mic data1Fitting the data of Chinese real GDP g row th from1953to2005w ithour m odel,w e find that the m odel per fectly describes Chinese real GDP gr ow thÄsperiodical mo vement1Chinese Business cycle pattern has chang e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 rm1T he Reg im e-Sw itching m echanism also has chang e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 ic Refor m1Asymm etry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cy cle is remarka-ble1Befor e the Chinese Econom ic Refo rm,the ex pansion period is longer than con-traction period but it is r everse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1Key words:Markov M odel;Regime-sw itching;Business Cycle一、问题的提出对经济周期状态的识别和判断历来都是经济周期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
![利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https://img.taocdn.com/s3/m/25cf430df705cc1754270915.png)
利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2005年中国数量经济年会交流论文利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石柱鲜刘俊生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2005年5月16日1*利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石柱鲜刘俊生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本文应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1991年1月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
通过选取两组与经济景气一致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不同组指标的分析是一致的;根据模型所构造出的景气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指数不论从变动趋势和峰谷转折点,还是波动幅度上都极其相似;通过对经济周期转折点测定,并与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对比,我们认为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刻画经济周期的特征是有效的。
关键字:经济周期协同运动非对称性局面转移模型动态因子模型一、前言自1946年Burns和Mitchell(1946)对经济周期的开创性研究以来,许多学者针对经济周期的度量及其转折点的识别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Burns和Mitchell认为经济周期存在两个关键的特征:一是经济变量间的协同运动(Comovement),Lucas(1976)强调由于许多经济部门之间的协作,导致了部门间产出的协同运动,并且正是由于变量之间具有协同运动的特征,因此可以用各种先行、一致和滞后的合成指标来度量经济景气;二是经济周期可以被简单的区分为扩张局面和收缩局面,由此定义局面发生转移的转折点日期,即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上述两个关键特征的实证研究都仅仅关注经济周期的时间序列特性,并且大都是以线性差分方程作为分析工具,这些研究中不仅忽略了许多变量间的协同运动,而且只关注为数不多的几个宏观经济变量,特别是当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存在非对称性时,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就存在一定的失误和偏差。
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其在我国经济周期中的应用研究
![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其在我国经济周期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4c7ad2d15abe23482f4dd3.png)
统计 研 究
S a itc lRe e c t t i a s ar h s
Vo . 7. No 2 12 . F b. 2 1 e 00
21 0 0年 2月
Mak v机 制 转 换 的状 态 空 间模 型 及 其 ro 在我 国经济周期 中的应用研究
唐 晓 彬
内容 提 要 : 济阁 期 具 有 机 制 转换 的特 点 , 经 而传 统 的状 态 空 间 模 型 很 难 解决 像 具有 机 制 转 换 特 点 的 此 类 问 题 。
为此 , 本文 将 Mak v 制转 换 模 型 运 用 到 状 态 空 间 模 型 中 , 对 我 国 经 济 周 期 进 行 了 分 析 研 究 , 证 结 果 表 明 ro 机 并 实
An App i a i n o l to n Ch n ’ sne s Cy l c i a S Bu i s c e
T n abn a g Xio i
Absr c : sn s y l s t e haa trsis o r o s th n t a t Bu i e s c ce ha h c rce itc fma k v wic i g, wh r a te ta iina sae—p c d l r e e s h r d to l tt s a e mo es a e di iu tt e ov he s u fc a a t itc o r v s th n . S n h s a e a pl r o s thng t t t— f c l o r s le t is e o h r cm’ is fmako wic i g f s o i ti p p r we p y ma k v wic i o sae s a e mo es a d a ay e ChiaSb ie se c e p c d l n n lz n ’ usn s y l .Thee mpiia e u t h w t tsa es a e mo eswih ma k v s th n rc lr s lss o ha tt —p c d l t r o wic i g p rr y te n D—y o ta h O s mmer haa trsiso n ’ b i s y l e tr An a a a mp ra tc n l in ta h tyc r ce it fChiaS usne sc c eb te . c d we c n drw n i o tn o cuso h tte g v r me tSma r — o r lpoiy h sa p stv mp c n o re o m y a c o c n r li fe tv . o en n ’ c o c nto lc a o i e i a to u c no nd ma r - o to sefc ie i Ke y wor ds: tt —pa e M o es;M a k v;Re i -wic i g;Kama itr;Bu ie s Cy l S ae s c dl ro g me s th n l n Fl e sn s ce
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
![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9f6bb9a5f524ccbff1218472.png)
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3王成勇 艾春荣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ST AR模型理论,对我国1979年第1季度—2009年第3季度的季度G DP增长率数据,分别建立两机制、三机制和四机制LST AR模型,探讨了我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以及经济在各个波动阶段之间转换的内在演化机理。
实证研究表明,把经济周期阶段划分为紧缩、恢复和扩张三个机制已经能够较好地刻画我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动态结构,但是划分为紧缩、恢复、扩张和衰退四个机制,在整体拟合效果和对经济增长结构的解释能力方面都有显著提高;经济在各机制之间的平滑转换速度和机制状态是否平稳,阐释了我国经济周期阶段较强的非对称性及其内在演化机理;模型对样本数据在各机制之间的划分结果表明,扩张阶段的持续性最强,紧缩阶段次之,恢复或衰退阶段为过渡性阶段,持续期短。
最后,本文简要说明了本文结果所蕴含的政策涵义。
关键词:ST AR模型 MRST AR模型 经济周期阶段 非对称性 持续性一、引 言经济周期是指单个经济总量增长指标在围绕其长期趋势扩张和紧缩过程中体现出的周期性波动。
我国自建国以来,按照“谷—谷”法划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已呈现出10轮周期。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加速下滑的趋势,并于2009年第1季度达到一个新的“谷底”。
2008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揽子强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一系列的政策对稳定国内市场、恢复消费者信心、提振和扩大内需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及时止滑,领先世界进入强劲复苏阶段。
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09年11月我国CPI同比上涨016%,终于结束将近一年的连续负增长状态,PPI降幅进一步收窄,并且2009年经济增长“保8”的目标已经实现,经济形势继续向好。
如果国际金融危机不出现反复,2009年第1季度出现的“谷底”意味着第十轮经济周期的结束。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我国出口大幅下滑,可以预料在中短期内出口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因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将持续乏力。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特征研究——基于高维机制转换因子模型的考察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特征研究——基于高维机制转换因子模型的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cea49a58f01dc281e53af082.png)
经 济理 论 与经济 管理
另 外一 个趋 势就 是模 型非 线 性化 ,这 是 由宏观
21 0 2年第 1 期 0
实证 分 析方 法存 在一 些 问题有 待进 一 步解决 。下面
针对 最 普遍 采用 的 VAR模 型 以及 F AVAR模 型进 行说 明 。 VAR模 型 由于其 易 解 释 、灵 活 性 大 、捕 捉 经
宏观经 济特 征涉 及高维 度 的经济 变量 ,简单 多元 的
VAR模 型 已经不 足 以支持 宏 观经 济研 究 。3 3 密 E[ 汉 1z
经济 走势 不稳 ,问题复 杂多 变 ,加 之现 实生 活 中信
息纷 繁复 杂 ,不 同经济 指标 相互 纠缠 ,决策 中面 临 诸多的 “ 两难 ” 困境 。加 强 对宏观 经济 形势 的判 断
一
、
引 言
性化。
伯 南克 等人 ( en n ee a) B ra k t 1、斯托 克 和 瓦 特 对经 济运行 形 势 的判 断 和预测关 系到宏观 经济 政策 制定 等重 大 问题 ,其 正确 性 和前 瞻性 是成 功应 对经 济 问题 的必要 条件 。 目前 ,中 国经 济乃 至世界 森 ( tc n to )等人 指 出 ,宏 观 决策 者 和 So ka dWasn
经 济 自身运 动规 律 和宏 观分 析时 问跨 度大 的特 征所
决 定 的 。在 宏 观结构 模 型和 实证 研究 中越 来越 多地 采 用非 线性 模 型设定 方 法 ,如维 拉维 德 和拉米 莱斯 ( l vr e a d R mi z 的 研 究 。 ] 诺 维 茨 Via ed n a r ) l e l扎 4
价值 。
[ 关键 词] 经济周 期 ; 因子模 型 ;机制 转换 ;主成 分分 析 [ 中图分类 号]F 2 . [ 14 8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0- 5 6 (02 0 0 1— 1 00 9X 21 )1 02 3 趋 势 :一是 高维 变量 的广泛使 用 ,二 是模型 的非线
Markov体制转换模型与经济周期分析
![Markov体制转换模型与经济周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704e8b0029bd64783e2cce.png)
Markov体制转换模型与经济周期分析作者:郭梅芳来源:《价值工程》2009年第10期摘要: 根据信息选择滞后准则,将经济增长率的特点状态分为两个。
本模型的特点是引入一个虚拟变量将序列在两个状态下的均值再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情况。
根据经济增长率的平滑概率发现改革开放前周期与波峰和波谷划分的周期相同,改革开放后的周期基本相同,只是经济的收缩状态比较长,尤其近几年。
模型估计收缩的持续时间是3.5年,扩张的持续时间是3.1年;2005年和2006年是经济发展的扩张期,预计2007年是扩张期,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经济发展的高峰期,预计2009年可能是经济从扩张到收缩的转折期,2010年经济有恢复的迹象。
Abstract: Based on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we establish model with markov switching.A quality of model import a dummy variable which can separate the series into two parts. Through the graph of smoothed probability of rate of economy , we obtain the same cycle to others way before reformation . the cycle have a little difference after opening and reform, but period of contraction have longer time, especially recent years. The model estimates that period of expansion is 3 years, and period of contraction is 3.5 years. 2005 and 2006 years is the state of expansion. Because period of expansion is 3 years, we predict that 2007 year is the state of expansion. Olympic Games will stage in 2008 .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ll come to head .We predict that 2009 years is turning point of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economy关键词: 增长率;经济周期;经济体制Key words: growth rate;conomic cycle;regime switching中图分类号:F13·1;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143-030 引言虽然中国经济周期长期以来倍受关注,但只是通过对波峰波谷简单的划分确定是扩张期和收缩期[1],这样的分析缺乏理论基础,对现实经济的发展指导意义也不是很大。
新中国70年经济波动的周期划分、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
![新中国70年经济波动的周期划分、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47cc3faa00b52acec7ca84.png)
新中国70年经济波动的周期划分、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陈乐一石磊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9年第05期【提要】利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波动进行周期划分,这期间共经历了10轮完整周期,目前正处于第11轮周期中。
从整个波形来看,波动趋于平缓,呈现收敛态势。
其中,扩张期与收缩期比率逐渐增大,波动幅度逐渐减小,扩张阶段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状态,扩张阶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强。
本文进一步从制度、政策、供给和需求四个方面构建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分析各类外生冲击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政策冲击和需求冲击在扩张期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明显,制度冲击和供给冲击在收缩期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明显。
最后,为缓解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几点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中国70年;经济周期波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波动特征;影响因素一、引言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实现了由经济小国向经济大国的转变,并正在迈向经济强国。
然而,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和经济深度调整的现实,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也在积累,我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波动。
经济的大幅波动会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降低经济效率,从而导致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
研究我国过去70年的经济增长周期,把握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分析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挖掘背后的驱动因素,能够为政府把握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规律,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
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在周期划分及特征分析方面,学术界通常利用GDP增长率数据,采用“谷-谷”法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划分,以此为基础,根据经济增长率的大小、周期波动的波峰与波谷、不同周期阶段的持续时间来刻画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和形成机制分析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和形成机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486c968762caaedd33d4d4.png)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和形成机制分析作者:陈剑波等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6期内容摘要: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利用HP滤波法对我国1952-2013年的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了去势处理,对产出缺口序列运用“谷-谷”法可以将我国经济波动划分为10个周期。
以1978年和1992年为分界点,将我国经济发展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1952-1977)、改革开放探索期(1978-1991)以及改革深化期(1992-2012)三个时期,并对各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进行分析。
文章还对三个时期的经济周期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红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 HP滤波协动性形成机制引言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GDP由3645亿增长到56.88万亿,年均增长9.9%,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在60多年里,我国经历了2次重大的制度变迁: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式确立。
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独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轨制”;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确立,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
制度的变迁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和形成机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近两年我国的GDP增速已经开始下滑,是经济增长的又一次探底还是即将进入结构性减速,科学地划分中国经济周期的历史轨迹,深入的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并且剖析其形成机理,有助于全面准确的把握中国经济的脉搏,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提供参考,从而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文献回顾关于经济周期,国内外相关学者已经做了比较多的研究,也得出了许多有用的结论。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估计及其在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估计及其在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576c86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9.png)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估计及其在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估计及其在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摘要:隐马尔可夫模型广泛应用于时序数据分析中,其优点在于允许对序列的动态变化进行建模并可以根据其状态预测未来的走向。
这篇论文旨在介绍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本概念,包括模型结构、参数估计方法和推理算法,并提供在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实证应用。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为中国GDP季度数据,使用R语言中的HMM包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推断,并进一步探究中国经济周期的状态演化特征和转换点。
研究结果表明,隐马尔可夫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表达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并对未来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隐马尔可夫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中国经济周期;参数估计;状态推断一、引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同阶段经济周期的特征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交替性波动,由于经济发展的多种影响因素,导致了复杂的非线性变化,且难以预测。
为了提高经济预测的准确性,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在经济领域被广泛使用。
HMM是一种经典的状态空间模型,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序列的动态变化建模成一个马尔可夫链,并从观测数据中估计出一组隐藏状态,从而对未来的走向进行预测。
二、隐马尔可夫模型基本原理HMM模型可以被视为一种状态空间模型,其模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观测模型和状态转移模型。
在观测模型中,假设每个状态都对应着一个观测值,且该观测值是由一个概率分布所生成。
而状态转移模型则描述了每个状态在下一个时间步骤中会转移到哪些状态。
由于该模型的核心在于对隐藏状态的推断,因此使用该模型的第一步是对HMM参数的估计。
三、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案例为了应用HMM模型,本文收集了中国季度经济数据,包括实际GDP、CPI、工业生产等指标。
data文件夹中提供了1992-2020年48个季度的数据。
在进行状态识别之前,我们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差分处理。
结果表明,经过一阶差分之后,所有变量均为平稳时间序列。
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其在我国经济周期中的应用研究
![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其在我国经济周期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546d3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b.png)
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其在我国经济周期中的
应用研究
唐晓彬
【期刊名称】《统计研究》
【年(卷),期】2010(027)002
【摘要】经济周期具有机制转换的特点,而传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很难解决像具有机制转换特点的此类问题.为此,本文将Markov机制转换模型运用到状态空间模型中,并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实'证结果表明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特征,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正向的冲击,宏观调控是有效的.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唐晓彬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212
【相关文献】
1.基于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中国拆船市场周期波动 [J], 李翀;真虹
2.中小板市场收益率波动性的实证分析——基于GARCH模型和Markov机制转换模型 [J], 杨孟阳;司秋利
3.沪深300股指及期货波动率聚集性研究——基于Markov机制转换SJC Copula
模型 [J], 罗华健;邹玉梅
4.基于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期货价格波动实证分析 [J], 张弘;张莹梅
5.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率聚集性研究——基于Markov机制转换Copula模型的实证分析 [J], 吴鑫育;李心丹;马超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尔可夫转换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指数的预测分析
![马尔可夫转换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指数的预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954f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b.png)
马尔可夫转换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指数的预测分析沈银芳;徐建军;郑学东【期刊名称】《统计科学与实践》【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4页(P40-43)【作者】沈银芳;徐建军;郑学东【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应用马尔可夫转换二元正态模型对上证A股指数和上证国债指数日收益率序列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采用似然估计的方法,基于BIC信息准则,利用五状态马尔可夫(Markov)转换模型拟合二元时间序列。
参数估计结果表明,上证A股指数和国债指数日收益率在不同状态下二元正态分布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在样本期内,上证A股平均收益超过国债收益的两倍,但由标准差度量的风险相对应为十倍以上。
在低风险状态下,上证A股指数和国债指数都能获得正的收益,在中等风险状态下,A股指数和国债指数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在高风险状态下,上证A股指数平均收益为负,而国债指数仍可达到正的收益。
这些结论对于评估我国证券市场组合投资的绩效预测有重要的价值。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在世界地位的提升,中国资本市场规模以很快的速度在发展,股票与债券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工具。
目前对中国证券市场指数的预测分析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选取各种经济变量作为预测变量,例如通过对市场利率、通货膨胀率、外汇水平和财政政策等金融变量对股票和债券收益率的波动趋势做了预测分析。
Markov转换模型最早由Hamilton(1989)首次引入,通过对非平稳时间序列的自回归 Markov转换建模,研究了经济发展周期的特征。
Markov转换模型作为一类特殊的混合模型,在经济和金融的预测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制度转换模型在产生汇率过程和预测未来汇率方面具有优势。
另外Markov转换模型也看作一种研究时间序列结构性变化的方法,用它来刻画一个观测时间序列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内在机制起作用,通过观测数据计算系统内部处于何种不可观测状态的概率,以此来对系统进行分析和预测。
利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研究中心.doc
![利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研究中心.doc](https://img.taocdn.com/s3/m/b1f6225bc8d376eeafaa316f.png)
利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石柱鲜刘俊生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2005年5月16日利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石柱鲜刘俊生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本文应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我国1991年1月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
通过选取两组与经济景气一致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对不同组指标的分析是一致的;根据模型所构造出的景气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指数不论从变动趋势和峰谷转折点,还是波动幅度上都极其相似;通过对经济周期转折点测定,并与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对比,我们认为用多变量动态马尔科夫转移因子模型刻画经济周期的特征是有效的。
关键字:经济周期协同运动非对称性局面转移模型动态因子模型一、前言自1946年Burns和Mitchell(1946)对经济周期的开创性研究以来,许多学者针对经济周期的度量及其转折点的识别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Burns和Mitchell认为经济周期存在两个关键的特征:一是经济变量间的协同运动(Comovement),Lucas(1976)强调由于许多经济部门之间的协作,导致了部门间产出的协同运动,并且正是由于变量之间具有协同运动的特征,因此可以用各种先行、一致和滞后的合成指标来度量经济景气;二是经济周期可以被简单的区分为扩张局面和收缩局面,由此定义局面发生转移的转折点日期,即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上述两个关键特征的实证研究都仅仅关注经济周期的时间序列特性,并且大都是以线性差分方程作为分析工具,这些研究中不仅忽略了许多变量间的协同运动,而且只关注为数不多的几个宏观经济变量,特别是当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存在非对称性时,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就存在一定的失误和偏差。
Markov体制转换模型与经济周期分析
![Markov体制转换模型与经济周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c7820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78.png)
Markov体制转换模型与经济周期分析
郭梅芳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09(28)10
【摘要】根据信息选择滞后准则,将经济增长率的特点状态分为两个.本模型的特点是引入一个虚拟变量将序列在两个状态下的均值再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情况.根据经济增长率的平滑概率发现改革开放前周期与波峰和波谷划分的周期相同,改革开放后的周期基本相同,只是经济的收缩状态比较长,尤其近几年.模型估计收缩的持续时间是3.5年,扩张的持续时间是3.1年;2005年和2006年是经济发展的扩张期,预计2007年是扩张期,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经济发展的高峰期,预计2009年可能是经济从扩张到收缩的转折期,2010年经济有恢复的迹象.
【总页数】3页(P143-145)
【作者】郭梅芳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数理学院,石家庄,050031,China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3·1;F275·5
【相关文献】
1.基于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风险度量优化利率协同机制下对上证指数的实证分析 [J], 牛芳;王文寅;牛曙光
2.中小板市场收益率波动性的实证分析——基于GARCH模型和Markov机制转
换模型 [J], 杨孟阳;司秋利
3.基于Markov区制转换模型的移动终端芯片模组价格非线性影响实证分析 [J], 芦奇;靳文斌
4.金融状况、通胀不确定性与通胀预测——基于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分析[J], 封思贤;谢启超;张文正
5.基于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期货价格波动实证分析 [J], 张弘;张莹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货币供给的宏观效应:一个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的视角
![中国货币供给的宏观效应:一个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2fbd1e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d.png)
中国货币供给的宏观效应:一个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的视角
殷波
【期刊名称】《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33)5
【摘要】在时变和非线性框架下考察了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实施货币盯住模
式的宏观绩效,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冲击的宏观效应大大减弱,不
确定性上升,货币盯住模式的有效性显著下降,同时利率盯住模式的有效性在显著上升。
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更灵活、调节成本更小、信息量更充分的利
率信号监测并引导宏观经济运行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改善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
同时货币当局还应选择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高而不确定性小的单一中介目标。
【总页数】12页(P132-143)
【关键词】MS-SVAR方法;货币供给;货币盯住;多中介目标
【作者】殷波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2.0
【相关文献】
1.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研究的可贵探索与创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研究:基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视角》评介 [J], 赵鹏
2.基于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的中国黄金期货价格波动研究 [J], 陈之星;罗林
3.供给侧、货币财政政策协调及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 任爱华;吴限
4.基于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理论的中国乘数——加速数模型分析 [J], 纪尧
5.已实现高阶矩的风险传染效应:基于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的实证分析 [J], 王宜峰;范时昊;张晓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王建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首次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传统M ar ko 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了修正,由此解决了将M ar ko v模型应用于中国年度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的难题。
运用修正后的M ark-o v模型,本文对我国1953~2005年的年度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数据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的周期性变化。
根据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特征比较明显,并且经济增长周期模式和经济周期性变化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M arkov模型状态转换经济周期中图分类号F22410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the Markov Switching ModelAbstract:Fo r the fir st time,this paper take a dummy v ar iable into the trad-i tional M arkov Sw itching M odel to depict the change of Chinese eco no mic cycle pat-tern and Regime-Sw itching mechanism1We resolve the pro blem that how to study Chinese business cy cles w ith the M arkov Sw itching model based on annual macr o-eco no mic data1Fitting the data of Chinese real GDP g row th from1953to2005w ithour m odel,w e find that the m odel per fectly describes Chinese real GDP gr ow thÄsperiodical mo vement1Chinese Business cycle pattern has chang e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 rm1T he Reg im e-Sw itching m echanism also has chang e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 ic Refor m1Asymm etry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cy cle is remarka-ble1Befor e the Chinese Econom ic Refo rm,the ex pansion period is longer than con-traction period but it is r everse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1Key words:Markov M odel;Regime-sw itching;Business Cycle一、问题的提出对经济周期状态的识别和判断历来都是经济周期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在不断探索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早期研究周期行为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方法用来研究固定持续时间的周期,主要有调和分析、谐波分析和谱分析;第二种方法则研究可变持续时间的周期,主要是NBER①发展的系列经验周期分析方法。
最近发展起来的则是M arkov机制转换模型。
相对以往的周期分析工具而言,M ar ko v机制转换模型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以往的周期分析工具识别或判断出来的周期具有对称性的特点。
而在很多现实问题中,如宏观经济或金融变量中所体现的真实周期往往具有非对称性。
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能够刻画实际经济周期中的这种非对称性;其次,以往的周期分析工具对周期的识别和判断是以绝对化的方式给出的,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对于周期状态的识别则是以概率分布的形式给出,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问题中,对经济周期状态以概率分布的形式来描述比绝对化方式的判断要来得科学和更合理一些;最后,以往的周期分析工具一般仅仅只能对周期进行识别和判断,缺乏相应的预测功能。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通过引入变量周期性变化的状态转移机制,不仅能对宏观经济或金融变量进行数据的拟合和预测,同时还能对周期状态进行识别、估计和预测,从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管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相对传统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如何将这一分析工具应用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却成为学术界的难题。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特征,有知名学者断言中国的年度经济数据根本不适合用来做M arkov模型。
但是,通过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传统M arko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M ar ko v模型我们发现,在模型的统一框架内,该模型对改革前后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的周期性变化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根据拟合结果识别出的我国宏观经济周期状态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走势非常吻合,并且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许多内在性特征在拟合结果中也得到了反映。
二、文献回顾尽管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在现阶段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总体而言,利用这一模型进行的研究相对来说并不太多。
国际上代表性的研究有:H amilton(1989)用两状态四阶滞后的M arko v模型研究了美国1953~1984年间季度实际产出增长的波动,很好地刻画了该时期美国经济波动中的非线性动态和非对称性;Rene Garcia和Pierre Perron(1996)用三状态两阶滞后的Markov模型研究了美国1961~1986年的真实利率,结果表明,事后真实利率的均值和方差有一定的随机性;Kim、Nelson和Startz(1997)用异方差的三状态Markov模型研究了1926~1986年间美国股市的月收益,结果显示该模型非常好地刻画了股市月收益的数据生成过程;Chung-Ming Kuan(2002)用两变量的M arkov模型研究了台湾的经济周期,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很好地识别台湾的真实经济周期,对经济周期性的增长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国内用Markov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有:谢赤和刘潭秋(2003)用两状态四阶滞后模型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过程,区分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过程的几种不同状态;赵留彦等(2005)用两状态四阶滞后模型考察了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通胀水平及其不确定性;刘金权、刘志刚和于冬(2005)采用Kim和Nelson提出的引入M 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我国1978年1季度~2004年3季度实际产出的波动性,结果显示我国实际产出中存在/牵拉效应0的产出上界,并且经济周期波动具有一定的非对称性;魏巍贤、①NBER为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简称。
陈智文和王建军(2006)利用三状态两阶滞后的M arkov模型分析了世界油价的波动,结果显示该模型很好地刻画了世界油价的变化过程,且相对于其他线性模型而言,该模型在对油价的预测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上利用M arko v模型所做的研究涉及宏观经济问题的文献相对较少,而且已有的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季度数据。
特别是对于我国经济周期的研究而言,尚没有人使用年度数据进行研究。
对我国的实际状况而言,利用季度数据来研究经济周期,一方面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值得怀疑,我国并没有建国以来完整的季度数据(我国从1994年才开始统计季度数据);另一方面,季度数据涉及的时段较短,不能完整地反映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总体特征。
另外,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与传统的M arkov模型假设存在差距。
在所研究问题的整个时间跨度内,传统的M arkov机制转换模型中状态变量的设定是与时间无关的,即研究期间内,各状态下变量的条件均值和波动性是不变的,而且刻画状态间转移机制的一阶Markov过程也是一致的。
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模式(刘树成,2000);另一方面,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周期状态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改革前扩张长度较短,改革后扩张长度延长(刘树成, 1996)。
这就意味着改革前状态变量变化遵循的一阶M arkov过程和改革后状态变量变化遵循的一阶M arko v过程是不同的,而且各状态下变量的条件均值和波动性发生了改变。
因此,运用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周期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我国经济周期变化中的这两方面的特性,在模型的设定中对这两方面的特性加以反映。
基于以上分析,在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传统Marko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本文首次使用年度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数据,运用修正后的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来研究我国经济周期。
三、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11数据本文使用1952~2005年的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度实际产出数据,算出1953~2005年的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共计53个样本数据。
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如图1。
21模型的设定本部分首先介绍传统的M ar ko v机制转换模型,然后通过引入虚拟变量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建立新的模型。
(1)传统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介绍。
在模型的设定中我们需要首先确定模型的阶数和状态数。
对于模型阶数的判断我们采用通常的做法,即对原始的时间序列做线性自回归模型,找出最优的滞后阶数作为模型的阶数。
通过线性自回归模型,我们发现四阶的滞后是最恰当的。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扩张和收缩性的交替变化,我们确定模型的状态数目为两个(扩张和收缩)。
在模型的阶数和状态数确定后,实际产出增长率服从以下机制转换的自回归过程:y t-L st =<1(y t-1-L st-1)+<2(y t-2-L st-2)+<3(y t-3-L st-3)+<4(y t-4-L st-4)+E t(1)式中,y t表示t时期的实际产出增长率,S t表示不可观察的状态变量,其取值为0或1,S t=0表示经济处于扩张状态,S t=1表示经济处于收缩状态。
L st表示t时期当经济处于图11953~2005年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图注: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状态S t时y t的条件均值,E t为模型的随机扰动项。
模型对S t的变动引入一阶的Markov概率转移机制,经济所处的状态之间的转换只与其前一期经济所处状态有关,即S t的取值只与S t-1有关,并且由S t-1到S t的转变是依据一定概率变化,即:p r[S t=0|S t-1=0]=p00,p r[S t=1|S t-1=0]=p01p r[S t=0|S t-1=1]=p10,p r[S t=1|S t-1=1]=p11(2)由于模型的阶数为四,所以对于状态的定义需要重新构造,记:S*t=1#if#S t=0,S t-1=0,S t-2=0,S t-3=0,S t-4=0S*t=2#if#S t=1,S t-1=0,S t-2=0,S t-3=0,S t-4=0S*t=3#if#S t=0,S t-1=0,S t-2=0,S t-3=0,S t-4=1S*t=4#if#S t=1,S t-1=0,S t-2=0,S t-3=0,S t-4=1,,(3)共计32个新的状态变量,状态变量S*t仍然依据(2)服从一阶马尔可夫过程,记其转移概率矩阵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