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与维修性理论概述
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
几个术语
16
二级保养(二保):以维修工人为主,操作 工人参加,设备每运转一年或运转台时 2500~2800小时,进行一次保养,包括一级保 养内容,一般为3~6天,精大稀设备适当延长, 主要内容除进行一保内容外,尚需进行机电 检修、换磨损另件、部分括研、机械换油、 电机加油等
几个术语
17
设备维护:
维修的技术准备(完成表格)
预检 预检内容 预检后的要求 编制修理文件
作业布置
分别解释大修、小修、项修
⑴大修,设备全部解体,修理基准件,更换和修复磨损件, 刮研或磨削全部导轨面,全面消除缺陷,恢复原有精度、性能、 效率、达到出厂标准。 ⑵中修(二级保养):部分解体,修复或更换磨损机件,校正 机床的座标以恢复并保持设备的精度性能、效率至下次计划修 理。 ⑶小修(一级保养):清洗设备,部分拆除另部件,更换和修 复少量的磨损件,调整紧定机件,保证设备能正常使用,满足 生产工艺要求。
几个术语
10
设设备使用的“三好”规定: (1)管好 (2)用好 (3)修好
①操作工人自己使用的 设备及其附件要保管好。 ②未经领导批准,不能 任意改动设备结构。 ③非本设备操作人员, 不准擅自使用。 ④操作者不能擅离工作 岗位。
①保证设备按期修理,认 真做好一级保养。 ②修理前主动反映设备情 况。 ③修好后认真进行试车验 收。
几个术语
14
设备的日常保养,也称例行保养。日常保养,可归纳为“清洁、润滑、调整、紧固、 防腐”十个字,即通常所说的“十字作业”法。 (1)清洁 设备的内外要清洁,各润滑面,如导轨、丝杆、光杆等处无油污,无碰伤,各部位不漏 油、漏水、漏汽(气),切屑、垃圾打扫干净。 (2)润滑 设备的润滑面、润滑点按时加油、换油,油质符合要求,油壶、油杯、油枪齐全,油毡、 油线清洁,油窗、油标醒目,油路畅通。 (3)调整 设备各运动部位、配合部位经常调整,使设备各零件、部位之间配合合理,不松不旷, 符合设备原来规定的配合精度和安装标准。 (4)紧固 设备中需要紧固连接的部位,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松动,及时扭紧,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5)防腐 设备外部及内部与各种化学介质接触的部位,应经常进行防腐处理,如除锈、喷漆等, 以提高设备的抗腐蚀能力,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与保障性
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3.1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
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
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
3.1.1可靠性要求3.1.1.1 定性要求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
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
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
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
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3.1.1.2 定量要求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
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
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
即平均多少时间发生一次故障。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基础
工程可靠性分析 基础
t EX 0 tdF (t ) t P(t ) 离散型寿命 i 1 i i 0 tf (t )dt 连续型寿命
n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以子样平均寿命作为母体平均寿命 的近似估计值,样本数n越大,估计值的准确性越高。
工程可靠性分析 基础
例2:假设某电子产品寿命 T
可见,区间故障率 λ (t ) 表示的是单位时间内产品可靠度 的相对损失。
工程可靠性分析 基础
(2)瞬时故障率
R(t ) R(t t ) λ (t ) lim h(t ) lim t 0 t 0 R(t ) t 1 dR(t ) R(t ) dt f (t ) R(t )
R (t ) ,使可靠度等于 给定值 r 的时间 t 称为可靠寿命,其中 r 为可靠性水平。 r
可靠性维修性保 障性基 础
第一章 基本概念
一、可靠性定义
1、从工程角度:可靠性可直观定义为产品无故障完成任 务的能力 2、从统计学角度:1957年美国电子设备咨询组发表的报 告中把可靠性定义为“在规定的时间和给定的条件下无
故障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即可靠度。
可靠性维修性保 障性基 础
3、我国国军标GJB451-90把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 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
工程可靠性分析 基础
9、有效性:飞机系统的效能是其可用性、可信性及性能的 综合反映,它是系统实战能力的最终量度。有效性可写作 E=A•D•C,式中E为系统有效性。飞机的可用性、可信性及 能力是在作战任务的不同环境及不同时期中起作用的,三者 是互相依托的。若可用性不高,则在任务初期就只有很低的 出动架次率,那么成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显然就很小。类似 地,可用性高但可信性不高或者可用性、可信性均高而能力 不高等都会对任务的完成有很大的影响。
制造工艺中的产品可靠性与维修性
制造工艺中的产品可靠性与维修性在制造工艺中,产品可靠性和维修性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产品可靠性是指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持续工作的能力,而维修性则是指产品在出现故障时能够方便快速地维修和恢复正常工作的能力。
本文将从设计、材料选择和生产过程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1. 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到产品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1 设计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组件,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容错设计,提高产品对外界干扰和故障的抵抗能力。
1.2 维修性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产品的维修性。
例如,合理安排产品的布局和结构,方便维修人员对产品进行拆装和维修。
此外,标明产品各组件的接口和连接方式,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故障排除和更换。
2. 材料选择材料的选择对产品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选择材料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2.1 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选择质量可靠的材料,能够降低产品的故障率和维修率。
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2.2 材料的可维修性:选择易于维修和更换的材料,能够提高产品的维修性。
例如,选择模块化设计的组件,方便维修人员对故障组件进行更换,而不需要对整个产品进行维修。
3. 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工艺流程和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3.1 工艺流程管理: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标准进行操作。
此外,建立质量检测点,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2 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建立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
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4. 用户培训与支持除了以上的工艺措施,产品的用户培训和支持也是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维修性的重要环节。
机械设计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在机械设计领域中,可靠性和维修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决定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寿命,而维修性则关系到产品的维修和保养的难易程度。
本文将对机械设计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进行详细分析。
1. 可靠性分析可靠性是指机械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正常工作的能力。
对于机械产品而言,可靠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1 材料选用材料的选用在机械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适的材料可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产品所处的使用环境、受力情况以及材料的性能等因素,确保选用的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1.2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机械产品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减小零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应力和变形,降低零部件失效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合理分配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配合尺寸,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 运动传动系统设计运动传动系统是机械产品中常见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的工作要求和使用寿命,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和传动元件。
同时,还需要注意传动链路的设计,减小传动效率损失和传动误差,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2. 维修性分析维修性是指机械产品在出现故障或需要保养时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维修和保养的能力。
良好的维修性设计可以减少产品的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提高设备的可用性。
以下是维修性设计的一些重要考虑因素:2.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提高产品维修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将机械产品分解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或部件,每个模块可以独立进行维修或更换。
这样在出现故障时只需要更换具体的模块而无需对整个产品进行维修,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
2.2 易损部件设计针对机械产品中容易出现故障的部件,设计时可以采用易损部件的形式。
易损部件可以在出现故障时方便地进行更换,减少了维修的难度和成本。
同时,还可以提供易损部件的备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可靠性与维修性理论概述
第七章可靠性与维修性理论概述第一节可靠性概念一个机械系统、一台机械设备,不管其原理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全面,精度如何高级,若故障频繁、可靠程度很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可靠地工作,那么它的使用价值就低,经济效果就差。
从设计规划、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到修理报废,可靠性始终是系统和机械设备的灵魂。
其中设计制造决定固有可靠性,而使用维护保持使用可靠性。
可靠性是评价系统和机械设备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它是研究系统和机械设备的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备的功能由单一转向多能,结构日趋复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后使不可靠的因素增多,可靠性水平降低;新机械设备又要考虑更恶劣的使用条件,增加了保证其使用可靠性的难度;一旦发生故障带来的危害往往很严重,维修费用很高。
基于以上原因,必须对可靠性进行深入研究。
一、定义可靠性是指系统、机械设备或零部件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保持与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由于可靠性不能用仪表测定,所以衡量可靠性必须进行研究、试验和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估计和评定。
二、评定可靠性应注意的问题(一)可靠性与规定条件分不开所谓规定条件是指机械设备在使用时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维护保养条件等。
例如:载荷、速度、温度、冲击、振动、润滑、环境、湿度、气压、风沙、含尘量、连续或间断工作等。
同样的机械设备在各种使用条件下,其可靠性是不相同的。
通常条件愈恶劣,可靠性愈低。
(二)可靠性与规定时间密切相关所谓规定时间是指机械设备工作的期限,用时间或相应的指标表示。
例如,滚动轴承用小时或百万转,车辆用公里。
规定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长期的,如若干年;也可以是短暂的,如若干小时。
通常工作时间愈长,可靠性降低。
(三)可靠性与规定功能有关所谓规定功能是指机械设备应具有的主要技术指标。
例如:承载能力、工作寿命、工作精度、机械特性、运动特性、经济指标等。
第二节可靠性理论在维修中的应用一、提高系统和零部件的可靠性在串联系统中,串联的单元愈多,可靠性愈差;反之,愈简单的机械愈可靠。
维修及可靠性管理
维修及可靠性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维修等,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
通过有效的维修及可靠性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维修成本
增强企业竞争力
合理的维修及可靠性管理可以减少产品的维修次数和维修成本,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可靠性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
根据可靠性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可靠性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制定
落实改进措施,持续监测改进效果,确保设备可靠运行。
改进措施实施
可靠性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
04
维修及可靠性管理工具与技术
03
故障树分析法的步骤包括:确定顶事件、建立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01在役设备的健康监测技术
维修与可靠性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维修与可靠性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通过建立设备维修与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设备维修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提高维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信息化技术还包括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诊断等功能,进一步提高维修与可靠性管理的水平。
通过可靠性框图,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可靠性水平,为优化系统设计和提高可靠性提供依据。
可靠性框图的绘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可靠性框图法
维修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用于辅助决策者制定维修计划和策略。
系统可以根据设备的历史数据、故障模式和维修经验等信息,提供维修建议和优化方案,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效率。
浅谈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
浅谈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本文简要回顾了航空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工程发展历史,在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保障性与可靠性、维修性的关系,突出阐述了RMS工程的重要作用。
标签: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航空装备1、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在航空装备上的发展历史简介1.1 国外发展历史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Reliability,Maintainability and Supportability,简写RMS)技术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工程技术学科,并在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0年代是可靠性工程兴起的年代,1957年美军发布的《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成为可靠性工程的奠基性文件,标志了可靠性技术的成熟。
60年代开始了维修性研究,维修性和可靠性成为姐妹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进入工程应用。
在这一期间美军发布了一系列可靠性维修性军用标准,并在F-15A等第三代战斗机研制中开始开展可靠性维修性分析、设计和试验。
80年代,由于第三代战斗机存在严重的保障问题,使飞机的战备完好性降低(40%~50%),使用和保障费用增加(约占全寿命费用的60%),保障性引起军方重視,而可靠性维修性作为保障性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此期间,美国防部颁发了相关条例,使可靠性维修性的管理走向制度化。
90年代以来强调经济承受性,在F-35新一代战斗机研制中,美军把RMS 作为降低全寿命费用的重要工具,推行费用作为独立变量的方针,广泛采用建模与仿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等,以确保RMS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大大降低飞机的研制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以及全寿命费用。
1.2 我国航空装备上的发展进程我国对可靠性问题的研究较晚。
纵观中国航空装备RMS工程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如下3个阶段:(1)航空装备RMS工程的萌芽和形成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鉴于飞机外贸出口的需求,产品寿命短成为当时必须予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由此导致了国内航空界寿命观念的变革,即从“保证期内绝对无故障”到“耗损型故障的合理控制”,从单一的“保证期”概念到“首翻期”的应用,从“定寿”到“延寿”最后到耐久性设计,可以说中国航空装备RMS工程起步于对“寿命”认识的逐渐深化。
机械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研究
机械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研究一、引言机械装备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其可靠性和维修性对于保障生产运行和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机械装备可靠性研究旨在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减少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机械装备维修性研究旨在提高设备故障排除的速度和效率,降低维修成本。
本文将围绕机械装备可靠性和维修性进行综述和探讨。
二、机械装备可靠性研究1. 可靠性概念可靠性是指机械装备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在机械装备可靠性研究中,需要考虑到设备的使用环境、负荷条件、工作状态等因素。
可靠性的研究包括故障分析、故障概率预测、故障诊断与预警等内容。
2.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机械装备的可靠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质量、制造工艺、设备结构设计、运行环境等。
在研究机械装备的可靠性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3. 提高机械装备可靠性的方法为了提高机械装备的可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设备设计优化:优化设备结构设计,降低故障概率,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
- 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选择高强度、耐磨损、耐腐蚀等材料,加强材料质量控制,减少制造缺陷。
- 可靠性评估与改进:进行可靠性评估,找出设备故障的关键因素,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 维护管理与预防性维修: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维护以及预防性维修,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故障。
三、机械装备维修性研究1. 维修性概念维修性是指机械装备在发生故障或出现故障隐患时,能够迅速进行故障排除和维修的能力。
维修性研究包括故障诊断、维修方案制定、维修工具与设备选择等内容。
2. 影响维修性的因素影响机械装备维修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设备的结构设计、零部件的标准化与模块化、维修技术与人员素质等。
在研究机械装备维修性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维修速度和效率的影响。
3. 提高机械装备维修性的方法为了提高机械装备的维修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设备结构设计优化:考虑到维修的方便性,设计设备时应合理布局,确保易损件的可替换性,方便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研究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研究引言:机械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设计、制造和维护各种机械设备。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械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可靠性和维修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介绍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可靠性分析可靠性是指机械设备在一定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在机械工程中,可靠性是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可靠性分析的目标是评估设备在特定时期内的运行状况,了解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和故障的次数。
1.1 可靠性指标可靠性分析中常用的指标包括:(1)故障概率:即在单位时间内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
(2)故障间隔时间:设备连续工作的时间间隔。
(3)平均修复时间:设备发生故障后修复的平均时间。
(4)平均无故障时间: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连续工作的平均时间。
1.2 可靠性评估方法可靠性评估方法主要有:(1)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通过对机械设备故障模式和故障后果进行分析,确定故障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2)可靠性增长测试(ORT):通过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实际运行数据,预测设备未来的可靠性水平。
(3)可靠性生命周期分析(RLCM):通过整个设备的生命周期,对不同阶段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4)应力-寿命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建立不同应力水平下设备的故障率模型。
一、维修性分析维修性是指机械设备在发生故障后进行修理的能力。
维修性分析的目标是评估设备故障后的修复时间和修复成本,寻找降低修理时间和费用的方法。
2.1 维修性指标维修性分析中常用的指标包括:(1)平均修理时间(MTTR):设备发生故障后平均修理的时间。
(2)平均修理成本(MRC):设备发生故障后平均修理的费用。
(3)可维修性:设备故障后进行修理的便捷程度。
2.2 维修性评估方法维修性评估方法主要有:(1)维修性台架实验:通过在实验室中搭建维修性台架,对设备进行模拟修理,评估修理的时间和成本。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近年来,机械工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生产制造到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机械设备的运行和维护。
然而,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可靠性分析和维修性分析两个方面对机械工程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种全面理解和分析机械设备的方法。
一、可靠性分析可靠性是指机械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能力。
对于机械工程而言,可靠性是其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指标。
可靠性分析的目的是根据设备的运行数据和故障信息,预测其在未来某个时间段内的故障概率和使用寿命。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和优化设备的使用效率。
对于可靠性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和可靠性块图分析。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将系统的故障模式和逻辑关系转化为树状结构的方法。
通过识别故障路径和关键部件,可以定位和排除潜在的故障源。
而可靠性块图分析则通过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和组件,分析各个部分的可靠性指标,并计算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使用可靠性分布函数来对设备的寿命进行建模和分析。
常见的可靠性分布函数有指数分布函数、韦伯分布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等。
利用这些分布函数,可以对设备的寿命进行概率和统计分析,预测其在未来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况。
二、维修性分析维修性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重新回复到正常工作状态的能力。
维修性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设备的维修效率和成本,从而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维修策略。
维修性分析包括故障诊断、故障修复和维修任务分配等方面。
在维修性分析中,可以使用故障树分析和事件树分析等方法来识别故障的原因和后果。
故障树分析将故障的发生转化为一系列逻辑关系,从而找出导致故障的根本原因。
而事件树分析则是一种从故障的结果逆推,找出可能的故障来源的方法。
这些分析方法有助于在故障发生后快速定位问题和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
此外,维修性分析还涉及到维修任务的分配和计划。
通过合理安排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维修效率和降低维修成本。
可靠性和维修性
可靠性、维修性、综合保障及软件工程可靠性及维修性基本概念•对产品的要求–良好的功能和性能–经久耐用(长时间保持其功能和性能)–容易维护和修理(方便快捷的恢复其功能)•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概率——可靠度)•维修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概率——维修度)可靠性要求•定性要求–可靠性设计要求,如:•简化设计、采用成熟技术、模块化设计•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热设计、环境防护设计等–可靠性分析要求,如:•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等–可靠性试验技术,如:•环境应力筛选技术•可靠性鉴定试验等可靠性的定量要求•可靠性参数–可靠度R(t):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R(t)=p(ξ﹥t)–平均故障前时间(不可修复产品的平均寿命)MTTF——产品寿命单位总数/故障产品总数–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可修复产品的平均寿命)MTBF——产品寿命单位总数/故障总次数–故障率λ——产品故障总数/寿命单位总数•λ(t):浴盆曲线可靠性工作项目(GJB450A)•建立可靠性模型(可靠性框图/数学模型)•可靠性分配•可靠性预计•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故障树分析•制定可靠性设计准则•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选择和控制•确定功能测试、包装、贮存、装卸、运输和维修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环境应力筛选•其他可靠性分析技术(潜在通路分析、有限元分析、耐久性分析)可靠性设计准则-设计应遵循的要求•采用成熟的技术和工艺•简化设计(互换性/通用化/模块化/压缩材料器件种类)•降额设计(低于额定应力条件下使用)•容错、防差错设计(特定故障或差错下仍能完成功能/防错装、错用、误操作)•冗余设计(采用一种以上手段保证故障时完成同一功能)•电路容差设计(各部分参数的容差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提高电路参数的稳定性)可靠性设计准则(续)•热设计(提高允许工作温度/减少发热量/散热/冷却)•环境防护设计(温/湿/盐雾/霉菌/振/冲击/电磁/辐射/静电)•防瞬态过应力设计(如过压、过流保护)•软件可靠性设计(如结构化/简化/成熟技术/避错/查错/容错/安全性设计/软件透明度)•与人的因素有关的设计(人类工效学的应用,减少人为因素导致故障)可靠性验证试验•可靠性工程试验–环境应力筛选试验(施加规定的环境应力,发现/剔除早期失效)–可靠性增长试验(施加环境应力以激发故障,分析改进)•可靠性统计(验证)试验–可靠性鉴定试验(新产品或重大改型后对可靠性的验证)–可靠性验收试验(对批量产品交付时对可靠性的检验)维修性要求•维修性定性要求(维修性设计准则)–简化设计与维修–良好的维修可达性–提高标准化和互换性程度–完善的防差错措施及识别标记–保证维修安全–测试准确、快速、简便–重视贵重件的可修复性–软件可维护性设计–符合维修中人机环工程的要求维修性定量要求•维修性参数–平均修复时间(排除一次故障所需时间的平均值)规定条件/时间/维修级别(基层、中继、基地)下维修MTTR=修复性维修总时间/故障总数–平均预防性维修时间(预防性维修所用时间平均值)M pt=预防性维修总时间/维修总次数•测试性参数–故障检测率FDR(r DF))r DF=用规定的方法检测到的故障数/故障总数–虚警率FAR (r FA)r FA=规定时间发生的虚警数/故障指示总数维修性工作项目•建立维修性模型(维修性框图/维修性数学模型)•维修性分配•维修性预计•维修性分析–维修性信息分析(如FMEA(FMECA))–综合权衡分析(考虑对产品寿命周期费用的影响)–维修性设计特征分析(维修操作过程的可视化)–维修性比较分析(新研制产品与类似产品相比较)•维修性设计准则•维修性与测试性验证维修性试验与评定•目的–考核产品的维修性,确定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发现设计缺陷,实现维修性增长–对有关维修的各保障要素(备件/设备/工具/资料)进行评价•方法–维修性核查(研制过程中,实体模型/样机的演示,实际排故测定,以便改进设计)–维修性验证(产品定型阶段,模拟实际维修条件进行试验/评定,是否满足要求)–维修性评价(产品使用阶段,对维修性的试验和评定)–维修性的定量验证(GJB2072〈维修性试验与评定〉)综合保障技术•综合保障:—在装备的寿命周期内,为满足系统战备完好性要求,降低寿命周期费用,综合地考虑装备的保障问题(确定保障性要求,开展保障性设计,规划并研制保障性资源,进行保障性试验与评价,建立保障系统等)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活动。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研究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研究引言: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机械系统的学科。
在机械工程领域,可靠性与维修性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可靠性研究可靠性是指机械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能力。
在机械工程中,可靠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故障分析与预测:通过对机械系统的故障模式和机理进行分析,预测故障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这有助于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
2. 可靠性评估与优化:通过对机械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并找出系统中的薄弱环节。
在评估的基础上,设计师可以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其可靠性。
3. 可靠性测试与验证:通过实验和测试手段,验证机械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这有助于发现系统中的潜在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二、维修性研究维修性是指机械系统在发生故障后,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修复和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
在机械工程中,维修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修策略与方案:通过对机械系统的故障模式和维修手段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维修策略和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维修效率,减少停机时间,降低维修成本。
2. 维修工具与设备:研究和开发适用于不同机械系统的维修工具和设备,提高维修的便捷性和效率。
同时,还需要考虑维修工具和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维修技术与培训:培养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提高其对机械系统故障的诊断和修复能力。
同时,还需要开展维修技术的培训和交流,推动维修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三、可靠性与维修性的意义可靠性与维修性的研究对机械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1. 提高机械系统的性能:通过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可以减少故障和停机时间,提高机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生产能力。
2. 降低维修成本:合理的维修策略和方案可以减少维修时间和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优秀课件
节点上不能使用。
89%
没有耗损期; 设备不需要定时维修;
归为E型。
F. 故障率后来不变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
1.1 可靠性
2. 典型的浴盆曲线
1.11.4.1.故2可障靠寿性命模分型布的规建律立及与维分修析策略
故障率 λ(t)
*
“容许的故障率 *”界限,控制实际的故障率不超过此范
围:延长设备寿命,减少停机时间,降低故障率。
(6)平均非计划拆卸间隔时间 MTBUR (Mean Time Between Unscheduled Removals)
与支援资源有关的一种可靠性参数。其基本度量方法为:在规定的条件 下和规定的时间内,累积的总设备飞行时间除以同一时间内设备的非计划 拆卸次数。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
1.1 可靠性
1.1.1 可靠性概念与指标
如在第一次工作时间后出现故障,经修复后第二次工作时间后出现故 障,第i次工作后出现故障,则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
MTBF
n
ti
i 1 n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
1.1 可靠性
1.1.1 可靠性概念与指标
用时间计量的指标
(3)故障前工作时间 MTT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 是指不可修复的产品,由开始工作直到发生故障前连续的工作时间,可
从可靠性角度出发为设计方案等的决策提供依据 定量地预计或评价装备的可靠性发现其薄弱环节 它是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的基础。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
1.1 可靠性
1.1.12.可1.3靠可性靠模性型预的计建与立分与配分析
1. 可靠性预计、分配的目的及相互关系
可靠性预计
根据组成系统的元件、组件、分系统的可靠性来推测系统的可靠性。是一 个从小到大,从下到上的综合过程。
可靠性与维修性
可靠性与维修性9.13绪论产品价值:性能满足需求(或要求)产品附加值:多样性、易用性、美观性、可靠性传统设计:安全系数或安全范围,确定性方法;超安全标准设计(成本增加)或欠安全设计(非预期载荷或材料问题导致故障)。
可靠性理论:系统或部件发生故障是随机的或有一定概率的。
可靠性:产品-规定条件-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即一定时间段内无故障率。
维修性:故障部件或系统在规定条件-规定时间-按规定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恢复或达到指定状态的概率。
即故障部件在一特定时间内被修复的概率。
可用性:部件或系统在规定时间-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也可以说是部件或系统在规定时间段内能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或给定时间点仍能工作的部件数量的百分比。
可靠性包含于质量中。
质量定性为产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的程度。
【概率基础公式:随机事件,贝叶斯公式,P(A 丨B)=P(A∩B)P(B),随机变量,离散分布,二项分布P (X )=(x n )p x (1−p )n−x ,泊松分布P (x )=e −λλx x !,连续分布】第二章 故障分布函数可靠度:系统(部件)在时间t 内正常工作的概率,设T 为系统(部件)的故障前时间,T ≥0,即R (t )=Pr {T ≥t },R (t )为可靠性函数,有R (0)=1,lim t→∞R (t )=0。
若t=0时,有N 件产品工作,而t 时刻n 件失效,则有R (t )=N -n (t )/N 。
不可靠度/累计失效概率:t 时刻前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
记F (t ),有F (t )=1-R (t )=Pr {T <t }。
失效概率密度:产品在包含t 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f (t )=dF (t )/dt导出公式:f (t )=∆n (t )N∆t ,其性质有f (t )≥0和∫f (t )=1∞0.失效率:工作到t 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λ(t )=Pr {t<T<t+Δt 丨T>t }=f (t )/R (t )=Δn (t )Δt (N−n (t )) R(t)=exp(−∫λ(t )dt t 0)注意失效率和失效概率密度的区别9.20浴盆曲线:三段时期:早期失效期、偶然失效期、耗损失效期。
机械设计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
机械设计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导言:机械设计可靠性和维修性的问题一直是工程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机械设计中可靠性和维修性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一、可靠性分析在机械设计中,可靠性是指机械系统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不发生失效的概率。
可靠性的高低对于机械系统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影响非常大。
可靠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简称FMEA)是一种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它通过对机械系统的各个部件和组件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并评估其对系统的影响。
通过FMEA分析,可以有效地预防故障的发生,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
1.2 可靠性评估指标可靠性评估指标用于衡量机械系统的可靠性水平。
常用的可靠性评估指标包括:故障率、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可靠度等。
其中,故障率是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次数,MTBF是指平均两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间隔,可靠度是指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正常工作的概率。
1.3 可靠性设计思路在机械设计中,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需要从设计阶段入手。
可靠性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的设计寿命:根据机械系统的使用要求和工作环境,合理确定系统的设计寿命。
设计寿命应考虑到机械零部件的疲劳寿命和可靠性指标要求。
(2)合理的材料选择:在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对于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应根据机械系统的工作条件和要求,选择具有优异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和疲劳强度的材料。
(3)合理的结构设计:优化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减小零部件的疲劳损伤和应力集中,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二、维修性分析维修性是指机械系统在发生故障后,能够快速恢复正常工作的能力。
维修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维修性评估指标维修性评估指标用于衡量机械系统的维修性水平。
常用的维修性评估指标包括:平均维修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简称MTTR)、维修率、维修费用等。
机车车辆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及维修信息管理的分析
机车车辆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及维修信息管理的分析摘要:近年来,机车车辆维修实践需求不断提高,为促进机车车辆维修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大大提高维修管理效率,后勤管理部门务必制定完善的维修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为工作人员组织系统培训活动,进而加快机车车辆维修管理现代化进程。
由此可见,这一论题探究的现实意义较明显,能为相关管理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机车车辆;维修;管理一、机车车辆可靠性与维修性评价指标1、可靠性评价指标可靠性指的是,既定条件以及时间下,实现功能修复的一种能力。
机车车辆维修工作围绕可靠性维修理论来展开,循序渐进扩大维修范围,通过有效维修来缩短维修时间,降低故障发生几率,以此提高机车车辆可靠性,延长车辆使用寿命。
可靠性评价指标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大修间隔时间、平均修车时间、使用寿命、不良率、完好率。
掌握机车车辆可靠性衡量指标后,站在机车车辆使用者角度分析可靠性问题,从整体上提高车辆安全性和稳定性,以此提高机车车辆使用效率。
2、维修性评价指标维修性指的是,既定时间内参照固定程序以及有效方法完成车辆维修任务,促使机车车辆恢复正常功能。
维修性评价指标即从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入手,具体通过可达性、维修行为、维修操作各项参数。
结合当前我国机车车辆维修现状,应用平均修复时间来衡量维修性指标,实践维修性工程,最终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维修目的。
二、机车检修后的质量保养的重要性1、导致安全事故和机故发生几率大大增加经调查研究显示,现今我国绝大多数机车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机车检修工作存在问题,如果工作人员在进行机车检修之后没有注意质量保养工作,那么将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2、严重影响到机车的日常运行经调查研究显示,在机车检修之后,因为质量保养问题出现的模块故障、开关卡滞等事件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对机车的日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重影响到机车使用部门的正常运转。
3、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今,我国机车在检修之后,绝大多数机车运用部门都仅仅采取了简单的质量保养措施,导致机车出现扣车回段检修的几率大大增加。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机械工程是应用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原理来设计和制造机械设备和工具的学科。
在机械工程中,设计师们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中包括可靠性和维修性。
可靠性指的是机械系统在特定条件下运行的能力,而维修性则是指维护和修理机械系统的难易程度。
本文将探讨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应考虑的因素。
一、可靠性设计在机械工程中,可靠性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可靠性设计的目标是确保机械系统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工作。
为了实现可靠性设计,设计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材料选择:在机械工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材料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以承受工作过程中的应力和磨损。
2. 零件设计:机械系统中的每个零件都应经过精心设计和验证,以确保其可靠性。
设计师应考虑零件的形状、尺寸、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因素。
3. 组装技术:机械系统的可靠性还与组装技术密切相关。
正确的组装过程和技术能够保证零件的准确配合和紧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 适应性设计:机械工程师还应考虑机械系统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
机械系统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温度、湿度和环境的变化。
二、维修性设计除了可靠性外,维修性设计也是机械工程中应重视的方面。
良好的维修性设计可以降低维修和保养的难度,减少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1. 维修空间:机械系统中应提供足够的维修空间,以方便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和更换零件。
维修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维修人员的工作需求,使其能够方便地操作和维修机械系统。
2. 零件易损性设计:在机械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易损零件或易损部件。
如果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易损零件,应考虑其易于更换并提供相应的备件。
3. 维修手册和培训:设计师应编写详细的维修手册,为维修人员提供清晰的维修流程和指导。
此外,培训维修人员并提供定期培训也是提高维修性的重要举措。
4. 预防性维护:维修性设计还包括预防性维护的考虑。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研究
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研究引言机械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旨在研究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等方面。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是两个关键的概念,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定义与概念1. 可靠性可靠性是评估机械设备工作正常的能力。
维修性是评估设备出现故障后维修的便捷程度和速度。
在机械工程中,可靠性是指一个设备在规定条件下,经过规定时间的工作后,不出现故障的能力。
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与设计、制造、运行环境等多个因素相关。
2. 维修性维修性是指在设备故障发生时,对其进行修复和恢复正常工作的便捷程度和速度。
好的维修性能可以减少停机时间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二、主要研究内容1. 可靠性分析方法(1)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系统各个元件的故障进行分类和分析,确定系统故障的原因和发生概率。
(2)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法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法旨在通过对设备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推测失效原因,并评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以确定设备的可靠性。
2. 维修性分析方法(1)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不仅可以用于可靠性分析,也可以用于维修性分析。
通过梳理设备故障树,确定故障发生的原因和对策,以提高维修效率。
(2)维修时间分析法维修时间分析法旨在通过对维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影响维修速度的关键因素,从而优化维修流程。
三、应用案例分析1. 常见机械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研究(1)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是一种常见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其可靠性与维修性直接影响到发电效率。
研究表明,定期维护和故障预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机组的可靠性,并降低维修成本。
(2)汽车发动机汽车发动机是一种需要高度可靠性和快速维修的设备。
研究发现,通过使用先进的故障监测系统和提前维修策略,可以减少故障率和维修时间。
2. 可靠性与维修性参数的优化设计在机械设备的设计过程中,可靠性与维修性参数的选择和优化设计对于设备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机械设计中的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
机械设计中的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机械设计是一门涉及各类机械和设备的工程学科,旨在开发出可靠、高效的机械系统。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机械设计中的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以及如何在设计过程中优化这些方面。
一、可靠性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可靠性是指机械系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机械设备的可靠性是保障生产和使用安全的基础。
而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材,可减少机械系统的故障率,提高其可靠性。
在机械设计中考虑可靠性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材料选择:选择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材料,材料的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指标应满足系统工作的要求。
2.结构设计:设计考虑合适的强度和刚度,避免应力集中和疲劳破坏。
同时还要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以提高制造工艺和装配的可靠性。
3.故障诊断与容错机制:引入故障诊断和容错机制,可以减少故障发生后对系统的影响。
例如,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来监测设备状态,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措施。
二、维修性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维修性是指机械系统在发生故障或需要维护时,能够方便快速地进行修复和维护。
良好的维修性设计可以减少故障排除时间,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运行效率。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需要优化以下方面来提高维修性:1.模块化设计:将机械系统划分为各个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和结构,便于更换和维护。
模块化设计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修复速度。
2.易于维修的构件设计:设计易于维修或更换的构件。
例如,采用易于拆卸的连接方式,避免焊接或黏合。
此外,对于易损件,可以考虑增加备件,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更换。
3.维修指南和培训:提供详细的维修指南和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快速了解故障排除的步骤和方法。
这可以减少维修时间和人力成本。
三、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的平衡在机械设计过程中,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
过分强调可靠性可能导致系统结构复杂,维修和更换困难,同时也会增加制造和维护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可靠性与维修性理论概述第一节可靠性概念一个机械系统、一台机械设备,不管其原理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全面,精度如何高级,若故障频繁、可靠程度很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可靠地工作,那么它的使用价值就低,经济效果就差。
从设计规划、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到修理报废,可靠性始终是系统和机械设备的灵魂。
其中设计制造决定固有可靠性,而使用维护保持使用可靠性。
可靠性是评价系统和机械设备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它是研究系统和机械设备的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备的功能由单一转向多能,结构日趋复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后使不可靠的因素增多,可靠性水平降低;新机械设备又要考虑更恶劣的使用条件,增加了保证其使用可靠性的难度;一旦发生故障带来的危害往往很严重,维修费用很高。
基于以上原因,必须对可靠性进行深入研究。
一、定义可靠性是指系统、机械设备或零部件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保持与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由于可靠性不能用仪表测定,所以衡量可靠性必须进行研究、试验和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估计和评定。
二、评定可靠性应注意的问题(一)可靠性与规定条件分不开所谓规定条件是指机械设备在使用时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维护保养条件等。
例如:载荷、速度、温度、冲击、振动、润滑、环境、湿度、气压、风沙、含尘量、连续或间断工作等。
同样的机械设备在各种使用条件下,其可靠性是不相同的。
通常条件愈恶劣,可靠性愈低。
(二)可靠性与规定时间密切相关所谓规定时间是指机械设备工作的期限,用时间或相应的指标表示。
例如,滚动轴承用小时或百万转,车辆用公里。
规定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长期的,如若干年;也可以是短暂的,如若干小时。
通常工作时间愈长,可靠性降低。
(三)可靠性与规定功能有关所谓规定功能是指机械设备应具有的主要技术指标。
例如:承载能力、工作寿命、工作精度、机械特性、运动特性、经济指标等。
第二节可靠性理论在维修中的应用一、提高系统和零部件的可靠性在串联系统中,串联的单元愈多,可靠性愈差;反之,愈简单的机械愈可靠。
因此,机械上可有可无的零部件应尽量不要,尽可能把几个零件合并成一个零件。
在并联系统中,并联的单元愈多,可靠性愈好。
一般来说,非工作储备系统的可靠度高于工作储备系统。
不论串联或并联,提高其中任何一个零件的可靠度都能提高系统的可靠度。
提高可靠性的主要措施有:1.设计上应力求结构简单,传动链短、零件数少、调整环节少,联接可靠。
2.设法提高系统中最低可靠度零件的可靠度。
3.尽量选用可靠度高的标准件。
4.避免采用容易出现疏忽、维护和操作错误的结构。
5.结构布置要能直接检查和修理,如油面指示器位置应便于观察油面、要设置检查孔等。
6.合理规定维修期,维修期过长,可靠度下降,如润滑油变质、配合间隙过大。
7.必要时增加备用系统,如双列滚动轴承、重要的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备有两套系统。
8.设置监测系统,及时报警故障,如进行温度监测、微裂纹监测。
9.增加过载保护装置和自动停机装置。
二、根据可靠性规律制定相应的维修制度故障率呈正指数型的机械设备有明显的耗损故障期,应在它到来之前及时进行维修,这就是维修行业历来采用的定期检修制。
没有耗损故障期的机械设备,不仅没有必要定期检修,而且每次检修后出现早期故障反而降低了可靠性,像飞机这样的可修复的复杂系统没有耗损故障,因此不用定期检修。
故障率呈常数型的机械设备,其可靠性只受随机因素影响,定期检修不能预防随机故障。
通过分析随机因素,尽量减少随机因素的发生概率或采用并联系统,就能够避免故障的产生。
第三节维修性概述维修贯穿于机械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即由规划、设计、试制、生产、销售、安装、使用、改造直至报废的全过程。
做好维修需要三个条件,又称维修三要素,即(1)机械设备的维修性;(2)维修人员的素质和技术;(3)维修的保障系统,包括人力、技术、测试装置、工具、备件、材料供应等。
一、定义机械设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称维修性。
所谓规定的条件,是指选定了合理的维修方式、准备了维修用的测试仪器及装备和相应的备件、标准、技术资料,由一定技术水平和良好劳动情绪的维修人员进行操作。
所谓规定的时间,是指机械设备从寻找、识别故障开始,直至检查、拆卸、清洗、修理或更换、安装、调试、验收,最后达到完全恢复正常功能为止的全部时间。
维修与维修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维修是指维护或修理进行的一切活动,包括保养、修理、改装、翻修、检查等。
而维修性是指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具有的特性或能力;反映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的难易程度;是维修需要付出的工作量大小、人员多少、费用高低以及维修设施先进或落后的综合体现;是由设计、制造等因素决定的一种固有属性,直接关系到机械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机械设备三项基本性能参数之一,它和使用性能一样重要。
二、评定指标(一)维修度它是定量地评定维修性的尺度。
可修复的机械系统、设备和零部件等,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维修,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完成的修复概率,称维修度,用M(t)表示。
由于维修时间有很大的随机性,它是随故障发生的原因、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维修的定量化只能用概率表示。
设t为规定的维修时间,τ为实际维修所用的时间,是随机变量,则维修度M(t)就是在τ≤t时间内完成维修的概率,即M(t)=P(τ≤t)。
维修度M(t)对时间的导数称维修概率密度函数,记为m(t),即m(t)=d M(t)/d t。
它表示在某一时刻t,可能修复的瞬时概率。
当t=0时,处于故障状态,尚未进行维修,M (0)=0;当t→∞时,表明已修好,M(t)=1。
具体的维修时间是遵循一定的分布规律,它与m(t)有关。
在一定的时间内,M(t)大,说明维修的速度快;反之,维修速度慢。
(二)延续时间指标主要有:1.平均事后维修时间故障发生后,整个维修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为事后维修时间。
平均事后维修时间则是多次事后维修时间的平均值.。
2.平均预防维修时间它是完成预防维修项目所用的平均延续时间,即预防维修总时间与预防维修次数的比值。
3.平均维修时间包括事后维修和预防维修所需要的平均延续时间,即维修总时间与维修次数的比值。
4.后勤保障延误时间它是因等待备件、材料、运输等所延误的时间。
5.行政管理延误时间由于行政管理性质的原因使维修工作不能按时进行而延误的时间。
6.维修停机时间它是发生故障所需要的停机修复时间,包括平均维修时间、后勤保障延误时间和行政管理延误时间。
(三)工时指标包括机械设备或零部件每工作一小时、一个月、一个周期所用的维修工时,以及每项维修措施所用的维修工时。
(四)维修频率指标它关系到能否使机械设备对维修的要求减少到最低限度。
可靠性特征量中的故障率λ(t)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确定事后维修频率的依据。
1.平均维修间隔时间它是各类维修活动(事后、预防)之间的平均工作时间,是确定机械设备在某一特定的瞬间维持其正常功能的概率,即有效度的主要参数。
2.平均更换间隔时间它表示某零部件或总成更换的间隔平均时间,是确定备件需要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五)维修费用指标机械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是一项综合性的货币形态价值预测指标,可分解为购置费(原值)、使用费、维修费和停机损失费等四大项。
维修费在寿命周期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维修性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以最低的费用完成维修工作。
它包括:l.每项任务、每项维修措施的费用。
2.行一小时、一个月、一年的维修费用。
3.维修效益=生产量/维修费用4.综合效益=机械设备寿命周期内的输出/机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六)有效度由于机械设备维修需要占用一定时间,使它在保有期内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为衡量其充分利用的程度,引入有效度即可利用率的概念。
有效度还可用式A(t)=μ/(λ+μ)表示,其中μ是修复率,λ是故障率,它们同时影响利用率。
若要提高有效度,必须降低λ或提高μ。
一台高度可靠的机械,若故障十分稀少,而维修性不好,其利用率降低。
第四节影响维修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途径一、影响维修性的主要因素影响维修性的因素,主要有设计方面、维修保养方针和体制、维修保养人员的水平和劳动情绪等,见表7—1。
表7—1 影响维修性的主要因素二、提高维修性的主要途径从上述影响维修性的主要因素中,不难找到提高维修性的主要途径。
其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简化结构,便于拆装结构简单的机械设备不仅故障少,一旦发生故障,检查、判断、修复也容易。
大量采用标准件、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零部件之间能够通用,均可减少停机维修时间。
(二)提高可达性故障发生后,维修人员在检查、拆卸和修理中,应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用手接触操作部位;应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并符合工程心理学和人机工程规定的标准;取出零件时应有适当的通道。
(三)保证维修操作安全维修人员在操作时,应没有被锐边、突起划伤。
被重物砸伤的可能,也没有被电击的危险,以提高效率。
(四)按规定使用和维修要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内容进行使用、润滑、调试、保养;按编制的维修技术指南和维修标准进行维修;按机械设备本身的特点采取最合理的维修工艺、材料和方法,取得最好的维修效果。
(五)部件和联接件易拆易装采用整体式安装单元(模块化),设置定位装置和识别标志,配备适合的专用拆装工具等,都有利于实现易拆易装。
(六)零部件的无维修设计可靠性、维修性的理想极限是无维修设计,即不需要维修的零部件。
目前主要有:不需润滑的固定关节、自润滑轴承、塑料轴承等;不需调整的,利用弹簧张力或液压等自调刹车闸等;将零部件设计为具有一定寿命,到时就予以报废处理。
第五节维修思想维修思想是指导维修实践的理论,又称维修理论、维修原理、维修观念、维修哲学等。
维修思想是人们对维修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对维修工作总体的认识,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维修工作的全局。
维修思想的确立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水平、维修对象、维修人员的素质、维修手段和条件等客观基础。
一、“事后维修为主”的维修思想事后维修属于非计划性维修,它以机械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基础,有了故障才去维修,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准备工作不可能充分,难以取得完善的维修效果。
在产业革命初期都以此为指导思想。
二、“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这是一种以定期全面检修为主的维修思想。
它以机件的磨损规律为基础,以磨损曲线中的第三阶段起点作为维修的时间界限,其实质是根据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故障的预防,把维修工作做在故障发生之前,使机械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定期维修成为预防性维修的基本方式;拆卸分解成为预防性维修的主要方法。
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设备维修的各种技术规定和制度,都是在这种维修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