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径千分尺校验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对外径千分尺进行内部校准,确保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2、范围:适用于普通外径千分尺的内部校准。
3、校准用其标准设备
外校合格的标准块规(量块)。
4、环境条件
室温。
5、校准步骤
5.1校准前
5.1.1检查外径千分尺测量接触面是否平整、干净、无污渍、锈迹,检查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线及数值是否清晰可见;
5.1.2检查是否有影响测量精度的外观缺陷;
5.1.3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
5.1.4锁紧装置的作用是否有效;
5.1.5测钻及测微螺杆端面是否有严重磨损或损坏。
5.2校准中
5.2.1选择适当的标准量块(外校合格的标准件)对千分尺进行校正;
5.2.4将量测读数值减去标准量块值,即为误差值。
5.3校准后
5.3.1外径千分尺遇外观不良或需调整,转校验单位判定是否暂停使用,并安排校验;5.3.2标准量块使用完毕后,须镲拭干净,并喷上防锈油,放回固定位置保存。
6、判定标准
示值误差不超过±0.02mm,即为合格。
7、记录保存
7.1校验合格后,贴上校验标签;
7.2校验不合格时,依实际情况定为暂停使用或降级使用,严重者作报废处理;
7.3将校验结果登录在《内校记录表》上。
编制:审核:批准:。
检具外径千分尺内校规程
尺,贴合格标签,做好校验记录,才能用于产品检测;不符合 重新校验仍不符合的将其报废,并在《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一 放置,有用之零件在后续维修卡尺时使用;
1 外观 目测 2 各部分相互作业 目测及手感 3 两测量面的平面度和平行度 CMM 4 示值误差 4等量块组 注:“+”标示应校验。 4.2.校验室内温度应为20±5°C,校验前,被检验外径千分尺和其他工具一同放置于校验室内的 工作台上,其平衡温度、时间不小于2小时。
5、校验要求及方法:
5.1外观 5.1.1.外径千分尺外观不应有锈蚀、碰伤或其他缺陷,刻线或数字清晰、均匀,不应有脱色 现象; 5.1.2.外径千分尺应有制造厂商、分度值和出厂编号; 5.1.3.使用中的和维修后的外径千分尺,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5.1.4.检验方法:目测。 5.2.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5.2.1.微分筒在工作行程内往返转动时应灵活、平稳,无卡滞和摩擦现象,无手感觉到的径 向摆动和轴向窜动; 5.2.2.测微螺杆伸出尺架的光滑部分与轴套之间的配合良好,不应出项明显的摆动; 5.2.3.校验方法:目测及手感。 5.3.两测量面的平面度和平行度: 5.3.1.两测量面的平面度和平行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两测量面的平行度/um 量程/mm 两测量面的平面度/um 0~25 0.6 2 25~50 50~75 0.6 3 75~100 5.4.2.校验方法:用CMM测试两测量平面得出两测量平面的平面度,在CMM中找此两个测量平 面的平行关系,得出两测量平面的平行度; 5.4.3.在据测量平面边缘0.4mm内的平行度忽略不计,0.2mm处允许有塌边; 5.4.示值误差: 5.6.1.示值误差校验结果应:(0-50)mm范围内:不大于±0.003mm、(50-100)mm范围内: 不大于±0.004mm; 5.6.2.示值误差以该点读数与量块尺寸之差确定;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
1、概述
适用于本公司外径千分尺的定期校准和在用带表卡尺精确度的不定期校验。
2、技术要求:
2.1温度20±5OC,R.H.: 60O/O±20O/O
2.2选经过有资质部门(计量所)进行校准检验合格的外径千分尺或标准量块,储存在恒温、干燥、清洁的橱柜中,以做校准“标样”用,并做好记录。
3、校准规程
3.1 校验前:检查需要校检的外径千分尺的外形
3.2校准场所应符合标准——恒温、恒湿、清洁卫生。
3.3首先使用“标样”外径千分尺测量工件或标准量块,分别取外径千分尺量程的三个不同检点进行测量,并标明测量位置,读取数据并记录。
然后使用待校准的外径千分尺量取工件或标准量块的相同位置,读取数据并记录。
最后将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数据相同,证明在用带表卡尺合格;若不相同,证明在用带表卡尺失准,需要修校或更新。
测量范围(mm)受校点尺寸(mm)
3.4 测量数据与标准值之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0.02mm),判校准合格。
4 记录标识
4.1校准合格后,贴校准标签
校准不合格时:依实际情况,判定为:限制使用,禁止使用,维修,报废处理
4.2将周检计划内规定到期的带表卡尺进行按时校验,将校验数据及时记录在《检测器具内校记录表》内。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1、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2、引用文献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4.1 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0.01mm。
4.2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表1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4.3测力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4.4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6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7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0.05μm。
4.8工作面的平面度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μm。
4.9两工作面的平行度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应在表2规定范围内。
表2外径千分尺两工作面的平行度4.10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应在表3的规定范围内表3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4.11校对用的量杆校对用的量杆尺寸偏差和变动量在表4规定的范围内。
量具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
量具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
千分尺内部校验规程 1目的
对千分尺进行内部校准,确保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2范围
适用于千分尺的内部校准。
3校验基准
外校合格的标准量块。
4环境条件
室温
5校验步骤
5.1检查千分尺测量接触面是否平整、干净、无污渍、锈迹,刻度是否清晰。
5.2扭动千分尺螺栓调校零位,使刻度对准零点。
5.3根据不同量程的千分尺选择适宜的标准量块3,4块,(可对标准量块进行组合测量)。
每块量块连续测量三次,每次测量值均应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将其平均值记录在《检测设备校验记录表》内。
允许误差范围为?0.01mm。
5.4外径千分尺的校验:任意取5-6块标准量块,取两块量块(构成测量的基准面)夹紧一块量块成“H”型,扭动螺栓使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端张开后靠紧两基准面进行读数,每块测量三次,每次测量值均应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将其平均值记录在《检测设备校验记录表》内,允许误差范围为?0.01mm。
5.5历次测量值与标准值之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判校准合格。
6校准周期
每年1次。
7相关记录
《检测设备校验记录表》。
外径千分尺检定规范
外径千分尺检定规范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外径千分尺的检定,适用于使用中和修理后的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0-1000mm的外径千分尺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
2 引用文献JJG 21-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千分尺)3 检定条件3.1检定室内温度:20±5℃3.2检定室内湿度:≤85%RH4检定方法和技术要求4.1 检查外观4.1.1检查方法:用专用擦布擦试尺身表面,保持表面清洁、无油污,目力观察卡尺。
4.1.2千分尺及其校对用的量杆不应有碰伤、锈鉵或其他缺陷;4.1.3千分尺应附有调零位的工具,应标有分度值,测量范围、制造厂名及出厂编号。
4.1.4 使用中和修理后的千分尺,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4.2 检查各部分相互作用4.2.1检查方法:目测和手动检查4.2.2轻轻转动微分筒,使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4.2.3 搬动锁紧装置,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切实有效,带有表盘的千分尺、表针移动应灵活,无卡阻现象。
4.3检定微分螺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用杠杆千分表检定,检定时使杠杆千分表与测微螺杆测量面接触,沿测微螺杆轴向方向分别往返加力3N-5N。
4.4 检定测力用分度值不大于0.2N的专用测力计检定,检定时使工作面与测力计的球和工作接触后进行。
4.5 检定微分筒锥面棱边上边缘主固定套管纵刻线表面的距离。
4.5.1在工具显微镜上检定,也可以用0.4mm的塞尺置于固定套管刻线表面上以比较法检定;4.5.2微分筒锥面棱边上边缘不应高于塞尺表面,这一检定应至少使微分筒在一周范围内每90度角位置上进行。
4.6 检定微分筒锥面端面至固定套管上横刻线的距离将千分尺零位调整好后,此时微分筒锥面端面应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右边缘相切。
如不相切时,转动微分筒使其相切并按微分筒读出零刻线相对于固定套管纵刻线的偏移量,此值即为离、压线的数值。
4.7 检定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用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用比较法进行检定。
外径千分尺检定规程
+
+
+
8
工作面的平面度
2级平晶、1级刀口尺
+
+
+
9
两工作面的平行度
平行平晶
+
+
+
10
示值误差
4等、5等量块
+
+
+
注:“+”表示应该检定,“-”表示可不检定
3.2检定条件
室内温度要求为(20±5)℃,湿度要求超过80%RH,平衡温度时间为1H(置于平板上)或2H(置于木桌上)。
4、技术要求和检定方法序号受检项目检定 Nhomakorabea的产要工具
检定类别
新购的
使用中
修理后
1
外观
/
+
+
+
2
各部件相互作用
/
+
+
+
3
测微螺杆的轴向串动和径向摆动
杠杆千分表或千分表
+
+
+
4
测砧与测微螺杆工作的相对偏移
平板、杠杆百分表或百分表
+
-
+
5
测力
专用测力计
+
+
+
6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
塞尺
+
-
+
7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
Δ=
4.5测力
4.5.1要求
千分尺的测力(系指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应在6N~10N范围内。
4.5.2检定方法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一、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引用文献 2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4.1 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0.01mm。
4.2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表1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测量范围偏移量0.05 0,250.08 25,500.13 50,750.15 75,1000.2-0.3 100,2000.3-0.4 200,3004.3测力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 4.4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6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7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0.05μm。
4.8工作面的平面度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μm。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一、引言外径千分尺是一种用于测量零件外径的精密测量工具。
本操作规程旨在明确外径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需要使用外径千分尺进行外径测量的操作人员。
三、设备准备1. 检查外径千分尺的外观是否完好无损,无明显划痕或者变形。
2. 检查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盘是否清晰可读,无含糊或者磨损。
3. 检查外径千分尺的可动部件是否灵便,无卡滞或者松动。
4. 清洁外径千分尺,确保测量时不会受到外界污染或者干扰。
四、操作步骤1. 确定测量对象:在进行测量之前,明确需要测量的零件外径。
2. 准备工作:将测量对象放置在平整的工作台上,并确保其表面无明显的污垢或者凹凸。
3. 操作前校验:轻轻转动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盘,观察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
如有偏差,应进行校正。
4. 测量操作:a. 将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脚轻轻放置在待测零件的外径上,确保脚与零件表面充分接触。
b. 用适当的力度,旋转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盘,让指针指向零刻度。
c. 读取测量结果:观察刻度盘上指针所指示的数值,这个数值即为待测零件的外径值。
5. 测量结束:a. 将外径千分尺从待测零件上移开。
b. 清洁外径千分尺,确保下次使用时无污染或者干扰。
五、注意事项1. 在测量之前,应确保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脚和测量对象的外径表面都是干净的,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2. 操作人员应注意手部卫生,避免手部油脂或者污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 在使用外径千分尺时,要保持手稳定,避免因手部颤动而导致测量误差。
4. 在进行多次测量时,应随时校验外径千分尺的零位,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 外径千分尺是一种精密测量工具,应妥善保管,避免碰撞或者摔落,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六、常见问题与解答1. 问:为什么在测量前要校验外径千分尺的零位?答:校验零位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避免由于刻度盘偏差而导致的测量误差。
2. 问:如何清洁外径千分尺?答:可以使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外径千分尺的表面,注意不要使用含有酸碱性或者腐蚀性的清洁剂。
千分尺校准规程
千分尺校准规程
1、目的:通过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准,执行量值传递工作,保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厂内0-300㎜范围、分度值为0.01㎜的外径千分尺的校准指导。
3、环境要求:室内温度要求控制在20±5℃,湿度控制在60±15 RH%。
4、校准方法/步骤:
4-1、外观:
4-1-1、要求:千分尺表面应无锈蚀、碰伤或其它缺陷,刻线和数字应清晰、均匀,不应有脱色现象,千分尺上应标有分度值、制造厂名、工厂标志及出厂编号,使用中及修理后的千分尺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4-1-2、方法:目视
4-2、各部份相互作用:
4-2-1、要求: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可换或可调测砧的装卸或调整应顺畅,其作用可靠,锁紧装置应切实有效,测微螺杆无明显的轴向窜动与径向摆动。
4-2-2、方法:手感
4-3、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距离:
4-3-1、要求:对准零位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允许压线不大于0.05㎜,离线不大于0.10
4-3-2、方法:调整好千分尺的零位,转动微分筒使微分筒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相切,并按微分筒读出零刻线相对于固定套管纵刻线的偏移量,该数值即为离线、压线的数值。
4-4、示值误差:
4-4-1、要求:千分尺的示值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
4-4-2、方法:以5等或2级或相应等级量块,依下表一规定之受检点进行校准。
4-5、校对量杆的尺寸误差
4-5-1、要求:校对量杆尺寸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 4-5-2、方法:校对量杆尺寸误差在三座标上进行校准。
表一:单位mm
5、校准周期为12个月2016年10月。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一、引言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工件的外径尺寸。
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制定本操作规程,规范外径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使用外径千分尺进行外径测量的工作。
三、设备准备1. 外径千分尺:确保外径千分尺的刻度清晰可读,且零点清晰。
2. 校验块:准备一组已经校准过的标准块,用于校验外径千分尺的准确性。
3. 清洁布:用于清洁外径千分尺和工件表面。
四、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a. 检查外径千分尺的刻度是否清晰可读,如有问题,应及时更换或维修。
b. 清洁外径千分尺的刻度面和测量面,确保无杂质。
c. 清洁工件表面,确保无灰尘和污垢。
2. 校验外径千分尺:a. 取出一组已经校准过的标准块。
b. 将外径千分尺的测量面与标准块的表面轻轻接触,并旋转外径千分尺,确保接触均匀。
c. 读取外径千分尺上的测量结果,并与标准块的尺寸进行比对。
如果存在差异,应及时调整或更换外径千分尺。
3. 进行外径测量:a. 将工件放置在测量台上,并固定好。
b. 轻轻将外径千分尺的测量面与工件的外径表面接触,并旋转外径千分尺,确保接触均匀。
c. 读取外径千分尺上的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清理工作:a. 使用清洁布清洁外径千分尺的刻度面和测量面,确保无杂质。
b. 清洁工件表面,确保无灰尘和污垢。
五、注意事项1. 在使用外径千分尺之前,应进行校验,确保其准确性。
2. 在测量过程中,应轻轻接触工件表面,避免造成表面损伤。
3. 在读取测量结果时,应准确记录,并注意保持一致的测量单位。
4. 外径千分尺使用完毕后,应进行清洁,防止杂质影响测量准确性。
5. 外径千分尺应妥善保管,避免碰撞和摔落,以免损坏。
六、附录本操作规程中使用的数据和示例仅为演示目的,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具体工作要求进行调整。
以上是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一、引言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物体的外径尺寸。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制定本操作规程,明确外径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使用外径千分尺进行外径测量的工作人员。
三、设备准备1. 外径千分尺:确保外径千分尺的刻度清晰可见,丝杠灵活,零位清零准确。
2. 校验块:用于校验外径千分尺的准确性,校验块的尺寸应符合要求。
四、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a. 检查外径千分尺的刻度清晰可见,丝杠灵活,零位是否清零准确。
b. 准备校验块,确保其尺寸符合要求。
2. 测量准备a. 将被测物体放置在稳定的平面上。
b. 清洁被测物体的外表面,确保无灰尘和污垢。
3. 开始测量a. 将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范围调整至大于被测物体的外径。
b. 轻轻将外径千分尺的测头放置在被测物体的外表面上,确保与被测物体接触紧密但不过紧。
c. 用适当的力度旋转外径千分尺的丝杠,使测头与被测物体的外表面产生轻微的摩擦。
d. 读取外径千分尺上的刻度数值,记录测量结果。
4. 多次测量a. 对同一被测物体进行多次测量,至少进行3次。
b. 记录每次测量的结果,并计算平均值。
5. 校验a. 使用校验块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验,记录校验结果。
b. 如有需要,根据校验结果调整外径千分尺的零位。
6. 清洁和保养a. 测量结束后,用干净的软布擦拭外径千分尺的表面和测头,确保无灰尘和污垢。
b. 定期对外径千分尺进行保养和维护,包括润滑丝杠、清洁刻度等。
五、注意事项1. 在操作外径千分尺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和摔落,以免损坏测量工具。
2. 在测量前,要确保外径千分尺的零位清零准确,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测头与被测物体的接触紧密但不过紧,避免对被测物体造成损伤。
4. 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平均值,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定期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验和保养,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一、引言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物体的外径尺寸。
本操作规程旨在提供外径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设备准备1. 外径千分尺:确保外径千分尺的刻度清晰可读,零位指示准确。
2. 清洁布:用于擦拭外径千分尺的刻度和测量面。
3. 校验块:用于校验外径千分尺的准确性。
三、操作步骤1. 确保外径千分尺的刻度清洁,无灰尘或污垢。
使用清洁布轻轻擦拭刻度和测量面,确保其干净无瑕疵。
2. 将待测物体放置在测量面上,确保物体与测量面接触紧密且垂直。
3. 轻轻转动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轮,直到测量面与物体完全接触。
4. 读取刻度值:注意外径千分尺的刻度分辨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进行测量。
刻度值应该是最接近目标尺寸的刻度线,并且应该是稳定的,没有抖动。
5. 记录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中,包括测量日期、物体名称、测量员姓名等信息。
确保记录准确无误,便于后续分析和比较。
6. 校验外径千分尺:定期使用校验块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验,确保其准确性。
校验结果应该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否则需要进行调整或更换。
四、注意事项1. 使用外径千分尺时要注意手部卫生,避免手上有油脂或污垢,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2. 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稳定的姿势和手部动作,避免晃动或施加过大的力量。
3. 外径千分尺应垂直于测量面,确保测量结果准确。
4. 在测量前,要检查外径千分尺的零位指示,确保其准确性。
5. 外径千分尺应存放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避免受到湿气或污垢的影响。
五、常见问题解答1. 为什么要校验外径千分尺?答:外径千分尺的准确性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因此需要定期校验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如何选择合适的刻度进行测量?答:根据待测物体的尺寸范围和外径千分尺的刻度分辨率,选择最接近目标尺寸的刻度进行测量。
3. 如何保持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答: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稳定的姿势和手部动作,避免晃动或施加过大的力量。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在机械加工、创造和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操作外径千分尺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外径千分尺的操作规程,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正文内容:1. 准备工作1.1 清洁外径千分尺:在使用外径千分尺之前,应该将其清洁干净,以确保测量结果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可以使用干净的软布或者棉花棒擦拭外径千分尺的测量面和刻度线。
1.2 校准外径千分尺:在开始测量之前,应该进行外径千分尺的校准,以确保其准确度。
可以使用已知尺寸的标准工具进行校准,比较测量结果,调整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直到准确。
2. 操作步骤2.1 确定测量对象: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确定要测量的对象,例如零件的外径。
这样可以选择合适的外径千分尺,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2.2 放置外径千分尺:将外径千分尺放置在测量对象上,确保其与测量对象的表面接触密切,以避免测量误差。
2.3 读取测量结果:使用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
注意刻度线与测量对象的接触点,确保准确度。
2.4 记录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包括测量值和单位。
可以使用纸质记录表或者电子设备进行记录。
3. 注意事项3.1 避免震动:在进行测量时,避免外径千分尺受到震动或者冲击,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2 避免过度力量:在放置外径千分尺时,不要用过大的力量,以免损坏测量对象或者外径千分尺本身。
3.3 避免温度影响: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在测量时应尽量避免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
总结:在使用外径千分尺进行测量时,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都是非常重要的。
准备工作包括清洁和校准外径千分尺,操作步骤包括确定测量对象、放置外径千分尺、读取测量结果和记录测量结果,注意事项包括避免震动、避免过度力量和避免温度影响。
通过正确的操作外径千分尺,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物体的外径尺寸。
正确的操作规程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外径千分尺的操作规程,包括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使用后的保养维护等方面。
正文内容:1. 准备工作1.1 清洁测量工作台:确保测量工作台表面干净平整,无灰尘和杂物。
1.2 校准外径千分尺:使用专业的校准工具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度和精度。
1.3 准备被测物体:将被测物体放置在测量工作台上,并确保其表面干净、平整。
2. 测量步骤2.1 调整外径千分尺:将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盘调整到零位,确保其初始位置正确。
2.2 夹住被测物体:使用外径千分尺的夹持装置,轻轻夹住被测物体,确保夹持力度适中。
2.3 读取测量结果:通过观察外径千分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确定被测物体的外径尺寸。
2.4 记录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测量记录表格或其他适当的文件中,以备后续分析和参考。
3. 注意事项3.1 避免触碰外径千分尺刻度盘: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触碰外径千分尺刻度盘,以免造成误差。
3.2 避免外界干扰: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外界的振动和干扰,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3 注意测量范围:外径千分尺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应注意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尺寸范围进行测量。
3.4 防止损坏外径千分尺:在使用外径千分尺时,应注意轻放、避免碰撞和摔落,以防止其损坏。
4. 保养维护4.1 清洁外径千分尺:使用干净的软布或刷子清洁外径千分尺的表面和刻度盘,以保持其清洁。
4.2 定期校准:定期使用专业的校准工具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度和精度。
4.3 存放在干燥环境:外径千分尺应存放在干燥、无尘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和腐蚀。
总结: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正确的操作规程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测量前,需要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清洁测量工作台、校准外径千分尺和准备被测物体等。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物体的外径尺寸。
正确使用外径千分尺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径千分尺的操作规程,包括准备工作、测量步骤、注意事项等。
一、准备工作:1.1 清洁千分尺:在使用外径千分尺之前,应确保其表面干净无尘。
使用干净的布或纸巾轻轻擦拭千分尺的测量面和刻度线,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1.2 校准千分尺:定期校准外径千分尺是非常重要的,以保证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使用已知尺寸的标准物体进行校准,或者将千分尺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校准。
1.3 准备被测物体:在测量之前,应确保被测物体表面干净,并且没有杂质或凹陷。
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清洁剂或棉布轻轻擦拭被测物体。
二、测量步骤:2.1 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寸,选择合适的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
确保被测物体的尺寸在千分尺的测量范围内。
2.2 将被测物体放置在千分尺上:轻轻将被测物体放置在外径千分尺的测量面上,确保物体与测量面接触紧密。
2.3 读取测量结果:通过观察千分尺上的刻度线,读取被测物体的尺寸。
注意刻度线上的数字,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准确值。
三、注意事项:3.1 避免外力干扰:在测量过程中,应避免外力对被测物体的干扰。
确保物体稳定放置在千分尺上,避免移动或晃动。
3.2 避免触摸测量面: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触摸千分尺的测量面,以防止污染或损坏测量面。
3.3 注意读数误差:在读取测量结果时,应注意刻度线上的数字,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准确值。
尽量避免读取时产生的误差,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测量结果不准确:可能是由于千分尺未经过校准或者被测物体表面不干净所导致。
可以重新校准千分尺,或者清洁被测物体表面后重新测量。
4.2 千分尺读数模糊:可能是由于千分尺表面有污垢或刻度线不清晰所导致。
可以用干净的布或纸巾擦拭千分尺表面,或者更换刻度清晰的千分尺。
4.3 被测物体不稳定:可能是由于被测物体放置不稳或受到外力干扰所导致。
千分尺校准教程
平衡温度 的时间/h
千分尺
±5
校对用的 量杆
±3 2
外径、板厚、 壁厚 数显
~100
>100 ~500
~100 >100 ~200 >200 ~500
±4
±3 ±2 ±1
±2
±1 ±1 ±1
3
3 4 5
五、计量器具控制
1.2 检定设备 主要检定设备见表7。 2 检定项目 检定项目见表7。
三、计量性能要求
10、数显外径千分尺任意位置时数 值漂移应不大于1 μm/h。 11 、两测量面的平面度 外径千分尺锁紧装置紧固与松开时, 千分尺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均应不超过表 2规定。
三、计量性能要求
表2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及两侧量面的平面度
测量范围/mm 最大允许误差/μm 两测量面的平行度/μm
五、计量器具控制
计量器具控制包括首次检定、后续 检定和使用中检定。 1 检定条件 1.1环境条件 检定千分尺的室内温度和被检千分尺在 室内平衡温度的时间均应符合表6规定。 室内湿度不大于70%RH
五、计量器具控制
• 表6 室内温度及被检千分尺在室内平衡温度的时间
受检千分尺 受检千分尺 名称 测量范围 /mm
五、计量器具控制
使用平行平晶检定时,依次将4块厚度差 为1/4螺距的平行平晶放入两测量面间,使量 测量面与平行平晶接触,转动棘轮机构,并 轻轻转动平晶,使两测量面出现的干涉环或 干涉带数目减至最少。分别读取量测量面上 的干涉条纹数,取两测量面上的干涉条纹数 目之和与所用光的波长值的计算结果作为两 测量面的平行度。利用平行平晶组中每一块 平行平晶按上速程序分别进行检定,取其中 最大值作为受检千分尺的两测量面平行度测 量结果。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物体的外径尺寸。
正确的操作规程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径千分尺的操作规程,包括四个部份:准备工作、测量操作、测量注意事项和测量结果处理。
一、准备工作:1.1 清洁外径千分尺:在使用外径千分尺之前,必须确保其表面干净无尘。
使用干净的布或者纸巾轻轻擦拭外径千分尺的测量面和刻度尺,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1.2 校准外径千分尺:定期校准外径千分尺是非常重要的。
校准可以通过使用已知尺寸的标准物体进行比对来完成。
如果发现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结果与标准物体的尺寸不一致,应及时进行调整或者更换。
1.3 选择合适的外径千分尺: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寸范围,选择合适的外径千分尺。
确保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范围比被测物体的尺寸范围稍大,以避免测量误差。
二、测量操作:2.1 确定测量位置:将被测物体放置在一个稳定的平面上,确保其与外径千分尺的测量面接触良好。
2.2 调整外径千分尺: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寸,通过旋转外径千分尺的滚轮来调整刻度尺的位置,使其与被测物体的表面接触。
2.3 进行测量:将外径千分尺的刻度尺对齐被测物体的外径,轻轻旋转外径千分尺,直到感觉到测量面与被测物体表面的接触。
记录刻度尺上的测量值。
三、测量注意事项:3.1 避免外界干扰: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外界的震动和干扰,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2 注意测量力度:在进行测量时,应保持适当的力度,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以防止测量结果的偏差。
3.3 防止温度变化: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结果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温度的变化,或者在测量结果中进行修正。
四、测量结果处理:4.1 记录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准确地记录下来,包括被测物体的尺寸和测量时间等信息。
4.2 分析测量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标准要求或者之前的测量数据,以判断被测物体的尺寸是否合格。
4.3 处理异常情况:如果测量结果与标准要求存在偏差,应及时进行调整或者重新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径千分尺校验规程
1.0目的
规范外径千分尺校验的操作,确保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精度处于受控状态,检验结果真实、可靠,以确保产品品质。
2.0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上限至100mm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至25mm 的板厚、壁厚千分尺;以及分辨力为0.001mm,0.0001mm,测量上限至50mm的数显外径千分尺的内部校验。
3.0校验设备
外校合格的标准量块。
4.0环境条件
室内温度和被检千分尺在室内平衡温度时间,应符合表1的规定。
室内湿度不大于70%RH。
表1 室内平衡温度时间
千分尺的测量范围室内温度对20℃的允许偏差(℃)
平衡温度时间(h) 千分尺校对用的量杆
0-100mm ±5 ±3 2
5.0通用技术要求与校验方法
5.1外观要求
5.1.1千分尺及其校对用的量杆不应碰伤、锈蚀、带磁或其他缺陷,标尺刻线应清晰、均匀,数显外径千分尺数字显示应清晰、完整。
5.1.2千分尺应附有调整零位的工具,测量上限大于25mm的千分尺应附有校对用的量杆。
千分尺应具有测力装置,隔热装置和锁紧装置。
校对量杆应用隔热
装置。
5.1.3千分尺应标有分度值、测量范围、制造厂名(或厂标)及出厂编号。
后续校准和使用中检验的千分尺及其校对用的量杆不应有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5.2各部分的相互作用要求
5.2.1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滞现象。
5.2.2可调或可换测砧的调整或拆卸应顺畅,作用要可靠,调零和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切实有效。
5.2.3数显外径千分尺,各工作按钮应灵活可靠。
5.3计量性能要求与校准方法
5.3.1示值误差
5.3.1.1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应超出表2的规定,数显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应超出表3的规定。
表2 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及两端面的平行度
测量范围(mm)最大允许误差/μm 量测量面的平行度/μm
0~25,25~50 ±4 2
50~75,75~100 ±4 3
表3 数显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及两端面的平行度测量范围(mm)最大允许误差/μm 量测量面的平行度/μm
0~25,25~50 ±2 1.5
50~75,75~100 ±3 2.0
5.3.1.2外径、壁厚、板厚千分尺示值误差用5等或3级专用量块校准,数显千分尺用4等或2级专用量块校准。
各种千分尺的受校点应均匀分布于测量范围的5个点上,如表4所示。
得出千分尺示值与相应量块尺寸的差值,各点上
的示值误差均不应超过表2或表3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表4 各测量范围受校点
测量范围(mm)受校点尺寸(mm)
0~10 2.12 4.25 6.37 8.50 10
0~15 3.12 6.24 9.37 12.50 15
5.12 10.25 15.37 20.5 25
0~25
或 5.12 10.24 15.36 21.5 25
A+5.12 A+10.25 A+15.37 A+20.5 A+25 大于25
或A+5.12 A+10.24 A+15.36 A+21.5 A+25
注:表中A为千分尺的测量下限。
5.3.1.3对于测量范围大于25mm的千分尺应以相应的千分尺测量下限的量块对零。
5.3.2数显外径千分尺细分误差
5.3.2.1数显外径千分尺数显装置的细分误差应不超过±2μm。
5.3.2.2在测量范围任意位置上,沿测量方向转到微分筒,每间隔0.04mm校准1次,共校准12点,分别读出各受校点数显装置的显示值与微分筒读数值之差。
其最大差值应符合要求。
5.3.2.3对于没有微分筒的数显千分尺,可用量块校准。
6.0校准结果表达
6.1历次测量值与标准值之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判校准合格。
6.2校准完毕后,把量块和配套设备擦拭干净,涂上防锈油放回原处妥善保管。
把校准合格的量具放在已检合格区域摆放整齐。
收拾工作台上的5S保持工作台清洁干净。
6.3校准合格的千分尺,粘贴内校合格标签,注明有效期;检测不合格的千分
尺不准下发现场使用并贴禁用标签隔离,判定后,进入维修流程。
6.4校准记录
填写并完成测量仪器内部校验报告。
校准完后需填写校准记录由实验室或档案室保存至少3年。
6.5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凡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修理或示值调整的均需重新校准。
7.0参考文件
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
JJF1071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
JJF100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GBT/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8.0记录表格
内校合格证
千分尺校验记录
内校合格证
内校合格证
仪器编号
校准日期
复效日期
校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