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杉碱甲的化学合成研究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石杉碱甲的化学合成研究探讨

一、通过连续Michael加成和aldol反应构建三碳桥环骨架

1989年,嵇汝运等人[5]以Michael-Aldol串联反应为关键步骤首次完成石杉碱甲的全合成(Scheme1)。他们以乙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用已知的方法合成了化合物3,进而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中间体2-甲氧基-6-羰基-7,8-二氢-5-喹啉羧酸酯7,然后在碱性条件下与异戊烯醛发生串联反应得到三碳桥环化合物8。随后甲磺酸酯化,再消除形成环内双键化合物10,然而这一步消除反应的收率比较低,仅为30%。随后再经Wittig反应构筑环外双键,但所形成双键的构型大部分为非理想的顺式。最后经Curtius重排和去保护完成外消旋化石杉碱甲的全合成。此路线中有多步反应涉及立体性问题因而总产率不到1%。同年,Kozikowski等[6]亦报道了外消旋石杉碱甲的全合成(Scheme2)。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合成了化合物7,随后经类似的转化完成了合成。但在他们的合成路线中,通过PhSH/AIBN自由基双键顺反转化解决了嵇汝运合成路线中双键构型问题,使化合物14(E/Z=10:90)转化为15(E/Z=95:5)。

关于中间体7,除了Scheme1和2合成的途径外,还有几种不同的合成方法,详述参见以往的综述。天然石杉碱甲的活性是其对映体活性的38倍[3a],且消旋石杉碱甲难以拆分或拆分效率低,因而合成具有光学活性的石杉碱甲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Kozikowski等人[7]提出立体选择性合成石杉碱甲的关键是在手性辅助剂(-)-8-苯基薄荷醇衍生物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对称Michael和Aldol成环反应,其

ee值可以达到80%(Table1)。但这种手性辅助试剂需要化学计量且比较昂贵。1995年,陈卫平等[8]人以10mol%奎宁碱进行催化桥环产物的合成,转化为10后,经重结晶ee值可达到65%。随后他们完成了光学活性石杉碱甲的合成。为了进一步提高反应的立体选择性,Terashima[9]在大量筛选之后发现1当量的(-)-辛可尼丁能够催化串联反应生成8,产率为43%,转化为10后,ee值达到64%,重结晶后能达到99%ee值,但10的产率仅为37%。2003年,马大为课题组[10]把胍类催化剂引入到石杉碱甲的不对称合成中,他们发现20mol%胍类催化剂能使手性酯(由β-酮酯与benzyl(s)-lactate交换形成)与甲基丙烯醛进行不对称的Michael-aldol反应,产率为92%,转化为10后,其ee值达到73。2%。2012年,姚祝军课题组[11]发现在10mol%金鸡纳碱衍生物催化下,在克级规模的实验中获得桥环产物10,其ee值达到95%(Table1)。

二、钯催化的双烯丙基取代反应构建三碳桥环化合物

1993年,Kozikowski小组[12]将钯催化构建双环[3。3。1]环辛烷类桥环产物的方法[13]应用到外消旋石杉碱甲的全合成中(Scheme3),他们以β-酮酯7为底物,在醋酸钯催化下与2-亚甲基丙二醇醋酸酯进行烯丙基取代反应,以92%的产率得到关键中间体三碳桥环化合物16。

1997年,Terashima小组[9,14]报道了钯催化7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他们通过一系列筛选发现含二茂铁的手性磷配体17(Figure1)可以92%的产率得到环化产物,然后在三氟甲磺酸作用下转化为环内

双键产物10,ee值为64%,多次重结晶后达99%,但收率仅为37%。

1998年,白东鲁小组[15]也报道了β-酮酯7在钯催化下不对称的双环化反应,他们发现了一个含二茂铁的手性磷配体18(Figure1)能使环化反应产物16的ee值达到52。1%,但产率仅为49%。随后,他们报道[16]了一种新的含二茂铁的手性磷配体19(Figure1),能使环化产物16的ee值达到90。3%,同时产率也提高到82。0%,最终以40%的总产率完成了从β-酮酯7到手性石杉碱甲的合成。

2000年,Langlois报道[17]了钯催化的手性β-酮酯烯丙基化反应。(-)-2-苯基环己醇与β-酮酯7发生酯交换后,在四甲基胍和Pd(PPh3)4存在下,以92%ee值和75%产率获得双环化产物21(Scheme4)。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发现化合物22环外双键转化为环内双键以及C13-C14双键顺反异构转化可以在一锅内通过三氟甲磺酸处理完成,实现高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而不必采用自由基反应促使双键顺反异构化。

2012年,由英国、印度、美国和瑞士等国众多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报道了一条石杉碱甲合成工艺[18](Scheme5)。他们选择了由Kozikowski小组在1993年报道的合成路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Terashima和Qian路线中的一些优点,通过对每一步反应条件的优化,实现了百克级石杉碱甲的合成,整个合成路线用了九次纯化处理但无需柱层析,为工业化生产石杉碱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合成三碳桥环骨架的关键步骤中,研究人员筛选了三十多个磷配体,发现了最优配体TaniaphosligandSL-T002-1,同时他们对反应温度、溶剂、催化剂和浓度进行了考察,最终以73%的产率和99%ee值得到关键中间体

16。尽管该工艺方案适合规模化生产,但却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其一,总产率不高,根据报道的数据计算总产率仅为3。2%。其二,催化剂配体非常昂贵,由于无商业化销售,因而需要定制合成。其三,双键顺反自由基转化中,由于大量使用苯硫酚(8。7eq。),使实验室味道难闻。其四,大量叠氮化合物DPPA的使用,使工业化生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三、通过分子内的Heck反应构建三碳桥环骨架

2000年、2003年和2007年,Mann小组连续三次[19]报道了利用Heck反应作为关键步骤进行石杉碱甲的合成研究,他们通过分子内Heck反应区域选择性构筑了桥环骨架,并首次完成了石杉碱甲的汇聚的形式合成(Scheme6)。他们以2-环己烯酮29为原料,首先通过Baylis-Hillmann反应进行羟甲基化,随后TBS保护得到30,然后与片断31进行对接得到化合物32。化合物32在Luche条件下还原羰基得到化合物33(syn/cis=92/8,未分离),随后在钯试剂催化下发生Heck 反应,得到相应构型的产物34和35。35再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得到中间体10,最终合成了石杉碱甲的消旋体。此合成路线虽为汇聚合成,但线性步骤长达19步,因此合成效率比较低下,不易大量制备。

2012年,孙炳峰和林国强小组[20]报道了一条高效的全合成工作,其中一个关键反应也是通过Heck反应构建三环骨架(Scheme7)。他们以市场上便宜易得的(R)-胡薄荷酮39为原料,通过烯醇三氟甲磺酸酯化、臭氧氧化及Buchwald-Hartwig氨基化三步反应得到重要中间体41,随后与另一片段42对接得到羰基化产物43,然而在利用He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