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相遇可

合集下载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比例性 3.可逆性 4.阶段性
一、 特异性(specificity)
1、概念:一种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其刺激机体后
产生的抗体结合,这种抗原与抗体结合 反应的专一性称为特异性。
特 异 性 示 意 图
2、决定因素: 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
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的。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二、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
3、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比例 关系绘制反应曲线。
看书上76表7-1
5、一组概念
最适比(optimal ratio):是指形成沉淀物最多, 上清液清晰,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的抗原抗体 浓度比。 等价带(equivalencezone):形成沉淀物最多的 抗原与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 带现象:在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 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 抗原的现象。 带现象包括 前带(prozone)抗体过量时称为。
1、概念: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 性称为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3、抗原抗体反应动态平衡式如下:
4、决定抗原抗体解离的因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三十五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三十五章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和抗体的体外检测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类型
(2)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结合于某些颗粒载体表面,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进行 反应产生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常用的颗粒载体有红细胞、聚苯乙 烯乳胶颗粒等。若将抗体结合于颗粒载体上检测未知抗原,则称为反向间接凝 集反应。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和抗体的体外检测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类型
(4)放射免疫测定法 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RIA)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 或抗体进行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常用于微量物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 腺激素及IgE等)的测定。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二、免疫细胞的测定
第二节 免疫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获得免疫力的方法,也称为预防接种。国际上 将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如细菌. 性制剂、病毒性制剂及类毒 素等)统称为疫苗。
第二节 免疫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1.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常用的有卡介苗,麻疹、
一、抗原和抗体的体外检测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类型 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 物,称为沉淀反应。常用的有单向琼脂扩散、双向琼脂扩散、对流免疫 电泳。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和抗体的体外检测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常见类型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将已知特异性抗体均匀混合于溶化的琼脂中,浇制成琼脂板,间隔适当的 距离打孔并在孔中加入待测抗原,使抗原向孔周围自由扩散。抗原与琼脂中的 抗体相遇,并在比例合适处结合形成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抗原浓度相关, 可从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原的含量。本法为定量试验,可用于血清中免疫 球蛋白、补体C3及AFP等的测定。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经典免疫学技术

经典免疫学技术

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惰性颗粒表面, 使其成为致敏载体,在与相应的抗体或抗 原反应,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载体颗 粒被动地发生凝集。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正向)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是1945年由Coombs建立的一 抗球蛋白试验是1945年由Coombs建立的一 种抗球蛋白抗体参与的血凝试验,用于检 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因此又称为 Coombs试验 Coombs试验
根据其原理可以分为
透射免疫比浊(turbidimetry)、 透射免疫比浊(turbidimetry)、 散射比浊(nephelometry) 散射比浊(nephelometry) 速率散射比浊(rate nephelometry)。 速率散射比浊(rate nephelometry)。
透射免疫比浊试验
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在电解质参与 下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反应 中的抗原可以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 中的抗原可以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 参与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参与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双扩散实验结果
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 免疫电泳技术(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 是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在凝 胶内加速定向运动,彼此相遇结合,在比例合适 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免疫电泳技术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表现为沉淀、凝集、细 胞溶解、补体结合、中和反应等反应现象。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摘要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

双转印法、天然电泳及western blot 分析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蛋白印迹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20世纪后20年内最为重要的生物高技术之一。

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抗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Western blotting、单克隆抗体技术一、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这种反应既可在机体内进行,也可以在机体外进行。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促凝聚两个阶段,以及由亲水胶体转为疏水胶体的变化[1]。

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上与抗体结合的区域。

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是由相邻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形成的局部表面结构[2],如图1所示。

抗体是指宿主对体内存在的外来分子、微生物或其他因子的应答而产生的蛋白质。

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系的终末分化细胞-浆细胞产生,并且循环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在那里与抗原结合。

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

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

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

抗体上与抗原表位结合的位点由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构成[3],如图2所示。

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大量非共价键连接。

某些免疫复合物中抗体或抗原的结构未发生改变,而另一些则出现巨大的构像改变。

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最有说服力的的方法是抗体-抗原共结晶的X射线衍射技术。

图1 抗原表位示意图图2 抗体结构示意图二、蛋白印迹技术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

免疫学技术及应用

免疫学技术及应用

直接荧光法: 将荧光素直接标记抗体作标本染 色。该法的优点是特异性强,但其缺点是每检 测一种抗原必须制备相应的荧光抗体。
间接荧光法: 用一抗与标本中的抗原结合,再 用荧光素标记的二抗染色。该法的优点是敏感 性比直接法高,制备一种荧光素标记的二抗可 用于多种抗原的检测,但非特异性荧光亦会增 加。

Ag*
Ab
Ag

标记抗原 特异性抗体 待测抗原



( Ag*-Ab)+ (Ag-Ab) 抗原抗体复合物


分离Ag*-Ab 和游离Ag*
(RIA)

测定Ag*-Ab和/或游离Ag*放射性


从标准曲线上读知含量
RIA法原理及标准曲线
/
结 合 75

结 合 50

放 射
30

性 10

0

1
10
4.分阶段反应 :第一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 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 见反应。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此阶段反应慢,往往 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5 、敏感性 :不仅可用于定性,还可用于检测极微量的 抗原抗体,其灵敏程度大大超过当前应用的常规化学 方法。
抗原抗体比例对反应现象的影响
免疫标记技术
用荧光素、同位素或酶等示踪物质
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标记物质与抗体(或抗原)的化学连接
未改变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学特性,
同时标记物的性质依然存在,因而极大
的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可以对微量物
质进行定量、定性或定位检测。免疫标
记技术主要标记技术。

微生物知识点

微生物知识点

主要知识点1.colony(菌落):由一个或者数个同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独立培养物群体,也叫克隆。

2.芽孢: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菌(球、杆、螺)菌)体内生长发育成一个细胞浆浓缩含水量低,折光性较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厚壁、抗逆性强的休眠小体。

3.致病性: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的)性能(能力)或者一定种类的病原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寄主体内引起传染过程的特性。

4.灭菌: 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霉菌的孢子的方法,使物体的内部和外部都没有微生物的存在。

5.消毒: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或过程。

6.免疫:生物机体识别自己和异己、排除异己,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保护性反应。

7.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无论在体内或者体外相遇,均可发生的各种特异性免疫反应。

8.血清学试验:由于体外使用的抗体是来自血清,因此在体外发生的抗原与抗体反应也叫血清学反应。

9.生物制品:诸如疫苗、虫苗、类毒素、抗血清、诊断试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根据免疫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把微生物(寄生虫、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或其代谢产物或其免疫应答产物经过一定程序和技术加工而成的用于动物疾病的防控(预防、治疗或诊断)的产品。

10.Toxoid(类毒素):又称脱毒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化)学药品(0.3-0.4%甲醛)处理,减弱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制备的生物制剂。

11.血凝单位:在血凝试验中,将可以使等体积红细胞完全凝集的病毒作为1个血凝单位的病毒,即1IU病毒。

12.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结构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小的生物的总称。

13.病原微生物:能够使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

14.外毒素:外毒素是病原菌在生长繁殖期间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抗原性强毒性也强的一种蛋白质类代谢产物,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其活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疫学实验技术抗原-抗体反应

疫学实验技术抗原-抗体反应

4、抗原与抗体结合是否呈现明显可见的反应现象,与两者的分子比例密切相关(最适比例性)
01
02
03
04
抗原抗体反应主要影响因素
电解质
温度 酸碱度
01
抗原-抗体反应种类 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及参加反应的成分不同,分为:
添加标题
02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添加标题
03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添加标题
04
补体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反应
添加标题
05
中和反应 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应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PART.01
CL
CH1
VL
VH
CH2
CH3
C端
N端
恒定区
可变区
FC 段
Fab段
铰链区
补体结合
Fc受体结合
抗原结合部位
2、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可逆性)

3、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反应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为特异性结合阶段,此阶段需时短,无可见反应出现 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需时较长,出现可见现象,表现为沉淀、凝集和细胞溶解等。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结合(特异性) 伤寒杆菌的抗体只与伤寒杆菌结合,不与痢疾杆菌结合,反之亦然 这种特异性结合是由抗原分子上的决定簇和抗体分子V区中的超变区相互适应所决定的。但抗原成分复杂,常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可以刺激机体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即多克隆抗体. 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物质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构的决定簇,则与抗体血清反应时可出现交叉反应。如变形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有共同抗原决定族。(其他例子)

免疫学应用(课件)

免疫学应用(课件)
免疫学应用
免疫预防:利用各 种生物或非生物制 剂来建立机体的免 疫应答,以达到预 防疾病的目的。
用免疫学原理, 防病、治病所 采取的措施
免疫治疗:应用免 疫学原理,针对疾 病的发生机制,增 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以达到治疗目的所 采取的措施。

自然
自然主动免疫:自然感染

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 IgG通过胎盘、初乳SIgA
较好,维持3-5年甚至更长时间
较小,但有毒力回复突变
3.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抗毒素:外/类毒素→马→Ab ✓人丙种球蛋白:血浆和胎盘丙种球蛋白 ✓细胞因子
✓单抗/基因工程抗体
人工被动免疫注意事项
提示
✓注意防止超敏反应 ✓早期和足量 ✓不滥用丙球
被动免疫不能激活免疫系 统,故不能产生记忆反应, 其保护作用是短暂的。
6个月 乙肝疫苗(第3针)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乙肝疫苗(第2针)
三价脊灰疫苗(初服) 三价脊灰疫苗(复服),百白破(第 1针)
8个月 1.5岁
4岁
麻疹疫苗(初种)
三价脊灰疫苗(加服),百白破 (加强)
三价脊灰疫苗(加服),麻疹疫苗 (复种)
4个月
三价脊灰疫苗(复服),百白破(第 2针)
7岁
BCG(复种),麻疹疫苗(复种), 百白破(加强)
4 .新型疫苗
1)亚单位疫苗:提取有效免疫原成分。如HA、NA,HBSAg 2)合成肽疫苗:人工合成抗原肽。 3)基因工程疫苗
编码免疫原基因→载体→体内 ↓
酵母菌、大肠杆菌(体外培养)
如:重组抗原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
5.计划免疫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年龄

血清学反应

血清学反应

2
(一)特异性和交叉性
血清学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只能与 相应抗体结合,而不能与其他抗体相结合。
生物体的组成是复杂的,包含有多种抗原 成分,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种类,有各 不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在亲缘种系中往往含 有部分相同的抗原成分,能引起交叉反应。
10/20/2024
3
(二)结合的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结合,这一结合 受理化因素的影响,当温度超过60˚C或pH 降至3以下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重新离 群。离群后的抗原、抗体,其理化性质、免 疫活性保留。
20
二 琼脂扩散试验
琼脂是一种含有硫酸基的多糖,加热溶解于水, 冷却后凝固成凝胶,琼脂凝胶是一种多孔结构,其 孔径大小与琼脂含量有关,1%琼脂凝胶孔径为 85nm,能使许多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扩散。 当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的一定位置上相遇时,则两 者结合形成沉淀线。沉淀线的位置与抗原、抗体颗 粒的大小、浓度,沉淀线的数目和所含抗原组分有 关。琼脂扩散可分为单扩散(抗原或抗体中一种成 分扩散)和双扩散。
10/20/2024
18
第二节 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 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白色沉淀,称之为沉淀试 验(Precipitationreaction test)。
0.85%Na
可溶性抗原 +免疫血清Cl 出现沉淀现象 (血清蛋白、病毒) (抗体) 比例适合 沉淀原 沉淀素 比例不适合 不出现沉淀现象
吸附抗原的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存 在下可以引起溶血反应,这种反应称为间接溶 血反应。间接溶血反应只能用新鲜红细胞,而 新鲜红细胞不易保存,限制了本法的应用。
10/20/2024
41
2.溶菌试验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填空+名词解释)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填空+名词解释)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填空+名词解释)水产动物疾病学填空题: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出血有积血、瘀点、瘀斑、瘀线、血肿。

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缩。

变性分为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

肥大分为生理性肥大、病理性肥大。

再生的类型有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按炎症的经过分为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按发炎组织部位分为肝炎、肾炎、脑火、心肌炎等。

按基本病变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引发炎症的原因物理性因子、化学因素、生物因子、免疫反应。

药物作用的类型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抗菌药分类?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常用消毒液漂白粉、漂粉精、二氯异氰脲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脲酸(强氯精、鱼安)、二氧化氯(ClO) 、氯溴异氰酸、食盐、生石灰。

2抗生素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主要对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及结核杆菌有强大抑杀作用)、四环素类、酰胺醇类、磺胺类、喹诺酮类。

抗菌作用的强弱依次为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霉唑。

抗病毒药碘、吗啉胍、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抗寄生虫药硫酸铜、硫酸亚铁、亚甲蓝、高锰酸钾、敌百虫、左旋咪唑、吡喹酮、伊维菌素免疫系统分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第三淋巴细胞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并指细胞、朗罕细胞、B细胞其他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免疫的主要类型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和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吞噬细胞(粒细胞等)、补体、溶菌酶等抗原的两种性能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及空间结构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西南民族大学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 超变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分子表面的特 异的可逆的弱结合力。这些弱结合力只能在极 短距离内才能发生效应。因此抗原抗体结合反 应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抗原与抗体间的特定 部位的空间结构必须相互吻合,具有互补性;其 次,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必须紧密接触, 才能有足够的结合力,使抗原抗体分子结合在 一起。
西南民族大学
概述
本章叙述的抗原抗体反应,主要是指抗原 和抗体在体外结合所表现的反应。由于抗体主 要存在于血清中,并且临床上多用血清做试验, 所以体外实验中的抗原抗体反应曾称作血清学 反应( serological reaction) 。但是随着免 疫学的发展,血清学的含义已不能概括目前的 研究内容,现在多以抗原抗体反应代替血清学 反应一词。
西南民族大学
2.范德华引力
抗原和抗体相互接近时,由于分子的极化作 用而出现的引力,称范德华引力。结合力的大 小与两个相互作用基团的极化程度的乘积成正 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 7 次方成反比,键能 约为4.2---12·5kJ/mol。这种引力的能量小 于静电引力。
西南民族大学
3.氢键结合力
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原子间的引力。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羧基、氨基和羟基是主要 供氢体,而羧基氧、羧基碳和肽键氧等原子是 主要受氢体,能的大小取决于方向即氢键具有 高度的方向性,因此范德华力更具有特异性。 氢键结合力与供氢体和受氢体之间距离的6次 方成反比,键能约20·9kJ/m的特异性结合反应称为抗 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抗原抗体反应既可在体内作为体液免疫应答的 效应机制自然发生,也可在体外作为免疫学实 验的结果出现。在体内,可表现为溶菌、杀菌、 促进吞噬或中和毒素等作用,有时亦可引起免 疫病理损伤,在体外,依相应抗原物理性状 (颗粒状或可溶性)以及反应的条件 (电解质、 补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沉淀、细胞溶解 和补体结合等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是主要供氢体,而羧基氧、羧基碳和肽键氧等
原子是主要受氢体,能的大小取决于方向即氢
键具有高度的方向性,因此范德华力更具有特
异性。氢键结合力与供氢体和受氢体之间距离
的6次方成反比,键能约20·9kJ/mol。
4.疏水作用力

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
由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称为疏水作
用力,或称为疏水键。当抗原抗体反应时,抗
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必须紧密接触,才能有
足够的结合力,使抗原抗体分子结合在一起。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虽然是互补性的特异性
结合,但并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只是通 过非共价
键结合,结合方式类似蛋白质和细胞受体或酶与底
物之间的结合。抗原与抗体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下
列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
l. 静电引力
❖ ×游离抗体浓度

K代表抗体结合抗原的亲和力。K值
大的抗体与抗原牢固结合,不易解离,称该抗
体有高亲和力。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
常的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
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
因此蛋白质不会自行凝集出现沉淀。当抗原与

实验证明,在同一抗原抗体反应系统
中,不管抗原和抗体浓度如何变化,其沉淀反
❖ 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 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 可见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在加入固定量抗体的一 排试管中再依次加入一定体积的递增浓度的抗原进行 反应时,发现随着抗原浓度的增加,沉淀很快大量出 现,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沉淀速度和沉淀量随抗原 浓度增加反而迅速降低,甚至到最后不出现沉淀。沉 淀反应的速度反映了参加反应的抗原和抗体浓度的适 合程度,适合程度高反应快,反之则慢。通常把最迅 速出现沉淀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或量比称为抗原抗 体反应的最适比。

免疫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免疫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免疫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概论+抗原抗体反应1免疫学基本概念及其生物学功能;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 B, NK)、单核巨噬细胞、其他免疫应答细胞(中性粒、嗜酸性、嗜碱性和肥大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IgD ),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为目的的反应过程。

过程:抗原的识别、处理、信息传递(识别阶段),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活化阶段)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因子(效应阶段)。

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应用,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免疫诊断、及防治的一门医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技术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中和反应和标记免疫反应五种类型。

免疫检验:1 )利用免疫检测原理和技术检测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2)体液中的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

临床免疫学:利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和预防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

免疫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生病。

感染免疫学: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关系从而控制感染的学科,传统免疫学核心。

肿瘤免疫学:研究肿瘤免疫原性、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肿瘤免疫诊断与防治的学科。

移植免疫学:研究移植物与宿主相互关系从而选择移植物和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学科。

2血清学反应的概念;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 linked •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原理:①将抗原(或抗体)结合于固相载体; ②与抗体(或抗原)反应;③加酶底物,酶促反 应。 灵敏度:2X10-5 20μg/ml 应用:广泛,可检测微量抗体和抗原(如微 生物成分、激素、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
(四)火箭电泳(rocket electrophoresis,又 称电免疫扩散) 原理:在电场中进行单向免疫扩散。 抗原在含抗体的琼脂中泳动,二者于比 例适宜处形成沉淀峰。沉淀峰的高度与抗原 含量成正比。从参考曲线查出抗原含量。 敏感度: 1~20μg/ml 优点:需时较短。 应用:测定抗原含量。
一、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概念: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 存在条件下结合,出现沉淀物的现象。 沉淀反应的试验方法:环状法 絮状法 琼脂中沉淀法
环状法 —— 重层法 灵敏度:0.5ug抗体/ml 原理:
絮状法 —— 混合法 灵敏度:1.5ug抗体/ml 原理:
琼脂中沉淀反应法:
ELISA法: 直接法 间接法 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法) 竞争法
(三) 同位素标记技术(isotope-labelling technique) 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 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分析与抗原抗体反 应相结合方法。 优点:灵敏度高, 可检测0.001pg/mL 特异性强 应用:微量抗原和抗体检测。 缺点:不稳定,废物处理麻烦等。
2.间接法
用荧光素标记抗球蛋白抗体(荧光
抗抗体)
优点:只制备一种荧素光标记的抗体, 可检测多种抗原或抗体 缺点:易产生非特异性荧光
应用:
(1)检测抗原:如T细胞亚群检测 【抗体(第一抗体,已知) + 抗原】+ 荧光抗抗体(第二抗体) 荧光显微镜下 观察荧光 (2)检测抗体:如抗核抗体检测 【抗原(已知)+抗体(未知抗体)】+荧 光抗抗体(第二抗体) 荧光显微镜下观 察荧光
(三)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
原理:在电场中进行双向免疫扩散。 加抗原孔靠近阴极,加抗体孔靠近阳极。 通电(缓冲液pH 8.6)后,抗原向阳极泳动,抗 体向阴极泳动,二者在比例适宜处形成白色沉 淀线。 特点:出结果快于双向免疫扩散,约需1小时; 灵敏度:10μg/ml。
3.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1)特异性结合阶段 • 此阶段需时短,仅需几秒到几分钟,无可见 反应出现 (2)可见反应阶段• 需时较长,数分,数小时或数日出现可见现 象,表现为沉淀,凝集,细胞溶解等 4.抗原和抗体结合是否呈现明显可见的反应现 象,与两者的分子比例密切相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单向免疫扩散(single radial immunodiffusion) 原理:抗体预先与琼脂混匀制成凝胶板, 打孔,• 将可溶性抗原加至孔中,向周围扩散, 与抗体在比例适宜处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 环的直径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根据沉淀环 直径大小从预先绘制成的标准曲线,查出待 测标本中抗原含量。 优点:定量测定抗原,方法简便,易观 察结果。 灵敏度:1~20μg/ml。 缺点:需时长,1~2• 天观察结果。 • 应用:常用于血清中IgG、IgM、IgA和C3 的定量检测。
3.间接补体增强法
原理:{【抗体(或抗原,已知) + 抗原 (或抗体,未知)】+ 补体} + 荧光标记 抗补体C 应用:检测抗原或抗体
(二)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 是将抗原抗体反应与酶催化底物的作用 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两种类型: 1.免疫酶染色 2.酶免疫测定(enzyme immunoassay, EIA)
1.电解质: 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抗原抗体均带负电 荷 ,• 适当浓度的电解质会使它们失去一部 分负电荷而互相结合,出现明显的沉淀或凝 集现象。 2.温度: 37℃ 3. 酸碱度: pH6-8
抗原抗体反应包括: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溶解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中和反应
已知抗体 已知抗原
检测未知抗原; 检测未知抗体。
(四)发光免疫分析(luminescent immunoassay, LIA) 原理:用发光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再同 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以发光现象作为抗原 抗体反应的指示系统。 应用:定量检测抗原、抗体。 发光分为: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
三.免疫标记技术
用荧光素、同位素或酶等示踪物质标记 抗体(或抗原),与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通 过检测示踪物质,分析被检抗原(或抗体)的存 在或含量的方法。 灵敏度:高,1X10-4 ~1X10-5ug抗体/ml 应用:微量物质的定性、定量或定位。
免疫标记技术的基本类型:
(一)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二)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 (三)同位素标记技术(isotope labelling technique)
(二)间接(被动)凝集反应(indirect/passive
agglutination)
原理: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颗粒载体 + 抗体(或抗原) 凝集
间接凝集反应种类及所用载体 间接凝集反应 载体 间接血凝实验 间接乳胶凝集实验 间接炭凝实验 红细胞 聚苯乙烯胶乳颗粒 活性炭
(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indirect 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一)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原理:颗粒性抗原(本身) + 抗体
凝集
包括: 玻片法:定性,用于:菌种鉴定 人ABO血型鉴定 试管法:半定量,用于:伤寒或副伤寒诊断 肥达氏反应(Widal test), 布氏菌病诊断 瑞特氏反应 (Wright test)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sion) 单向免疫扩散(single radial immunodiffusion) 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 火箭电泳(rocket electrophoresis) 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
(五)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
原理:将抗原在琼脂平板上进行电泳, 然后沿电泳方向挖一与抗原平行槽,加入抗 体,进行双向免疫扩散。抗原与抗体在比例 适宜处形成沉淀弧。根据沉淀弧的数量、位 置和形状,与已知标准抗原比较,即可分析 抗原的成分及性质。 应用:血清蛋白组分分析; 抗原成分分析。
(一)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sion)
原理:在琼脂板上按一定距离打孔,抗原 和抗体分别加入相邻孔中,使其向孔周围扩 散,比例适宜相对应的抗原抗体结合,在抗 原抗体孔间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沉淀物)。 灵敏度:1~20μg抗体/ml 应用: 主要用于检测体液中各种蛋白成分, 如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等。
1.检测抗原
抗原竞争法 【Ab(有限量) + Ag(待测)】 + Ag*(已定量) ↓ Ag-Ab复合物或Ag*-Ab ↓ 分离Ag*-Ab和游离Ag* ↓ 测定Ag*-Ab和游离Ag*放射性 ↓ 从标准曲线上读知含量
2.检测抗体
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 (radioallergosorbent test ,RAST) 原理:与ELISA间接法相同。 应用:可用于病人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 IgE抗体的定性或定量检测。
(一)免疫荧光技术(又称荧光抗体技术)
原理:用荧光素(如异硫氰酸荧光素、罗 丹明B200等) 标记抗体(荧光抗体),用荧光抗 体浸染细胞或组织切片,抗原与荧光抗体结 合,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确定被检抗 原的存在。 免疫荧光技术包括: 直接法 间接法 间接补体增强法
1.直接法
优点:特异性强 缺点:必须制备针对每一种抗原的荧光抗 体。 应用:用于抗原鉴定、定位和分布。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相遇可发生 特异性结合,呈现的某种反应现象。
抗原抗体反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抗原与抗体结合是特异性结合 表位(抗原)——超变区(抗体) 2.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 氢键、疏水键、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电子云力的合 力。 抗原和抗体可解离,• 性质不变。
原理: 抗体 + 反应 + 抗原致敏载体颗粒 可溶性抗原 凝集
(四)协同凝集试验(coagglutination test) 原理: IgG结合于SPA (金黄色葡萄球菌) + 抗原(可溶性) 凝集
应用:检测微量抗原(存在于血液、脑脊液和
其他分泌液)。用于流脑、伤寒、布氏菌病 等的早期诊断。
(五)抗球蛋白试验(antiglobulin test,Coomb’s test) 原理: 红细胞(Rh+) + 凝集(不可见) + 抗人球蛋 抗Rh抗体(IgG) 白抗体 凝集(可见) 灵敏度:3X10-2ug/ml 二种方法:A.直接抗球蛋白实验 B.间接抗球蛋白实验
1.免疫酶染色(又称免疫组化技术,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 原理:用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 酶等) 标记抗体(酶标抗体),将酶标抗体 与抗原(细胞或组织切片)作用,抗原与酶 标记抗体结合,加底物,酶催化底物产生 有色物质,观察结果。 应用:细胞内、组织内抗原的定性、 定量和定位检测。
化学发光原理:
发光物质
反应剂
激发态分子
基态分子 释放光子(发光)
化学发光剂:鲁米诺(luminol ) 反应剂:过氧化阴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