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

合集下载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
岑参、尤西鲁等古代著名shiba作家,由于其独特的诗风,让一代又一代的中
国读者被它的异域情调所吸引。

特别是岑参,以其"里山"中的傲骨和豪迈,"远山"中的妩媚和奔放,以及"沙漠"中对审美进行升华的淋漓尽致记叙,深入人心。

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分享岑参的诗歌,让孩子们了解异域情调。

例如,可以
让孩子们读一读《里山》,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岑参的热情,孩子们可以思考泰斗之气,尤其是里山所代表的豪迈和独立,以及追求和执着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具有良好的榜样发挥作用。

此外,教师也可以把岑参的诗歌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例如可以帮孩子们谈论表
面受疾病和痛苦的挫折,但却激发内心深处无限勇气及勇于去正确地追求和回应的精神。

以上就是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可以利用它来带动孩子们思想,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岑参边塞诗中异域情调与孩子们探索生活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
帮助孩子们收获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并把这种异域情调的精神氛围植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们必将在此类文化背景下,变得更加开放,勇敢,和具备追求梦想的能力,扬帆起航。

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

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

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吧!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摘要: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

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

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

在文学史上,讲到盛唐边塞诗派,人们往往将边塞诗派两位杰出诗人高适、岑参并称为“高、岑”,这是因为他们的边塞诗艺术风格上有相近之处。

杜甫曾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二十韵》)[1]而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有着更简明的概括:“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从此,人们大多以“悲壮”二字概括“高岑”边塞诗风的共同特点。

但也有人,如清王士祯提到了“高、岑”边塞诗风的不同,认为“高岑迥别。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一、高岑两人虽都有长期的边塞生活经历,但所到之处不同:高两赴蓟北,一赴河西;而岑参去的是安西、北庭。

所以他俩笔下的边塞风貌是不同的在高适眼中,塞外的景象是山川萧条,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绝域苍茫。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显得荒凉、冷寂、凝重,给人以阴惨惨的感觉,虽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但有苍凉之感。

而岑参写边塞之景,却带着喜爱之情,显得清丽明快,对边塞的景物,岑参无不带着好奇的眼光,描绘了辽阔壮丽变幻莫测的塞外风情。

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开始就描写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塞外严冬景象,这本是是情理之中,但接下来作者笔峰一转,突发奇想以春景状冬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严冬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景色清新俊丽,作者的乐观情绪溢于言表。

岑参还有对胡地的风俗,音乐舞蹈及汉胡友谊与文化交流的描绘。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初照凉州。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岑参诗歌中的西域岑参的一生中,从军边塞,两度远赴西域的生活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正是在此期间创作的全面反映西部生活,充满奇情异彩并著称于世的边塞诗作,使他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一、岑参西域文化情结产生的基础因素(一)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政治局面唐代社会的开放格局是唐歌创作开放局面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而唐社会和唐诗歌的开放格局都为岑参的诗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学氛围,同时也是岑参接触西域文化创作出优秀边塞诗歌的重要前提。

唐代社会的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汉族对外国人、汉族对待其他少数民族开放方面,更体现在中原等核心要害地区对外国和边境地区开放方面。

唐朝皇帝都显示出了海纳百川的情怀、包容天下的长远眼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

”到玄宗时,“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在思想和宗教领域,唐王朝对外来的三教也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在国家事务中,唐代一个国家的博大胸怀和强大国力,体现在在保证边境和平稳定的前提下,宽容接受了周围的少数民族。

唐代开放社会的结构意识,乃博大的胸怀气概,宽容的宗教思想;强大的经济实力,外国军事帝国的边疆稳定的细化,在文治武功的舞台上异族和蕃将得以驰骋其才、张扬其志,所有都形成了唐代开放的社会和政治局面。

(二)盛唐昂扬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唐王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繁盛,威名四海,出现了空前盛世。

杜甫曾有诗描写这种盛世面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人生活在这个盛世之中,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呈现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独特精神,具体体现为积极的情感,远大的抱负,豪迈的气魄,宽广的胸怀等,并逐步积累成一个繁荣的国家心理气象。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提到“盛唐之音”,引进了异国的习俗、礼仪、服装、配饰、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宗教这些元素。

无所畏惧的唐代,公然地引进和吸收,毫无束缚,大胆地创造和创新,打破框架,不落窠臼,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一)生平: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奇情壮丽,节奏多变。

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

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

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

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

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

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天宝三载(744年)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的诗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

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

开, 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山云歌送别》 “ ”《 )赤焰烧虏云 , 炎气蒸 寒空。 (经火 山》 “ ”《 ) 侧闻阴山胡儿语 ,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 鸟不敢飞 , 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 , 中自雪遥旋 空
灭。 蒸沙砾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柏 台霜威寒逼人, 热
愁杀楼兰征戍儿。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 ”《 )凉州七里十 万家 , 胡儿半解弹琵琶。琵琶一 曲肠堪断 , 风萧萧兮夜漫漫。”
留别》 “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和风雪相联系的, ) 自然是彻骨的严寒 :散人珠帘湿罗 “
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 弓不得控 , 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 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 自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 )马 毛带雪汗气蒸 ,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马川 r走


堕 堂
论 岑 参 边 塞 诗 的 异 域 风 情
。 艾 丽辉 , 燕 燕 康
( 牡丹江第六 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7 0 ) 5 00
【 摘
要 】岑 参 是 唐 代 著 名 诗 人 , 边 塞 诗 无 论 是 数 量 还 是 质 量 , 堪 称 盛 唐 之 冠 。 岑 参 诗 歌 艺 术 地 再 现 了 其 都
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
脱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而与严寒相对的 , ”《 ) 还有火
山、 热海 :火山突兀赤亭 E , 山五月火云厚 。火山满山凝未 “ l火
毡墙湿, 风摇毛幕寒” 《 (首秋轮 台> , 出了游牧 民族艰苦的生 )写
活和特殊的居住条件 , 非亲历者不能道。 音乐舞蹈是表现人类情感 的重要手段 , 也是与诗歌相辅 相 成 的艺术部分。 岑参用灵巧多变的诗笔写下了西域乐舞的曼倩 美妙。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 “ 紫髯绿 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 ,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岑参边塞诗“奇”<摘要>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更加壮观。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其中岑参就是当时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

<关键词> 岑参、边塞诗、奇一、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岑参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①。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对岑参边塞诗的艺术评价,历来不外“奇”、“壮”二字。

即如陈铁民、侯忠义在《岑参集校注》前言中所概括:“岑诗发展变化的趋向是由‘奇'转向‘奇壮',并在第二次出塞时,最终完全形成‘奇壮'的独特风格。

”②(一)奇景奇景即是描写对象的奇,岑参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在盛唐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其诗具有“异域色彩”。

岑参笔下所描绘的边塞,让“异域色彩”显得格外浓厚。

他的大部分边塞诗篇,描写的基本都是大漠、草原、雪海、火山。

比如描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经火山》)描写荒原:“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描写边城欲雨:“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武威春幕闻宇文判官使还已到晋昌》)这些景,奇而不怪,异而不俗,是在现实景色的感受中提炼描绘出的具有高度审美理想的奇丽风光。

直到现在其实的风格都对描绘边疆风景的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这些影响多表现在前面所述“异域色彩”的追求上。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赏析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赏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赏析王威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摘 要:岑参一生两次从军边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便是其中一首。

本诗主要描写出具有异域风情的边塞宴会场面和醉后引发的归思。

借用一个“醉”字将醉后欲归家的异乡人之情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作者简介:王威,女,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79-01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岑参(约715年—769年)唐代诗人,出生在荆州嘉陵。

其早岁孤贫,从兄就读,天资聪慧;二十岁来到长安,求仕无成,在长安奔走,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

两次出塞的经历,使他对边塞生活有深切感受。

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使他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作家。

酒泉,唐郡名治所在使指今甘肃酒泉。

《西荒经》有言: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 酒美如肉,澄清如镜,故得此名。

唐肃宗至德二裁(757),岑参离开边塞东归,东归途中路过酒泉。

酒泉太守置酒相待,岑参在酒后所作本诗。

本诗前四句交代宴会的时间、地点、美食、美酒和美曲,将具有西域特色的宴会场景描绘出来。

最后一句“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显露出诗人在酒醉之后卧在军帐中想起秦山关内的思乡之情。

可以说这是岑参边塞诗作中的思乡之作。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开头两句点出酒会基本信息是夜晚在酒泉与太守饮酒。

同时“剑舞”、“击鼓”写出这是具有戎旅特定背景。

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盛唐自李白、杜甫之外,岑参以其边塞诗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岑参两次出塞达六年,深刻的牛活体验和亲身阅历使他写出了许多斑斓光辉的边塞诗。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奇情壮采、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归结其诗风的形成原因,首先归结于盛唐开明的政治环境,其次是盛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的文化气象,再是岑参两次出塞丰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个人对外部环境独特的关注与理解四方面。

在边塞诗诗风特点上,岑参的边塞诗又可具体概括为“壮”“奇”两大代表特色。

“壮”如:壮烈的志向,主要表现在诗人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与宏伟抱负。

壮伟的形象,表现在诗人笔下的众多雄壮、威武的边庭健儿形象。

以及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奋发向上,乐观执着,坚定不移的豪壮格调等。

“奇”如:题材奇异,道人之所未见,叙人之所未闻,描写西域独特的景观,民俗,音乐舞蹈等。

构思奇巧,立意构思新奇,出人意表,意象独造,充满奇思妙想。

表现手法奇特,如想象奇异,修辞于法奇特,细节神奇等。

语言奇异,如炼字奇,将口语运用到诗中,造语奇警等。

另外还有诗体新颖,调、韵奇特的特点,岑参的边塞诗作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他的诗在《岑嘉州诗集》中三百六十首,其中约五分之一是在河陇、安西、北庭时所,这些诗歌题材广泛,以他独特的创作和审美给边塞诗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强的传播意义,并且对于以中原文化为丰的唐文化中沉淀的民族心态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体验不熟悉的边疆事物、异域情调的途径,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相瓦理解。

其次岑参边塞诗中豪迈慷慨,奔放昂扬,乐观积极的阳刚之气,对于盛唐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的转化具有直接的影响。

岑参的边塞诗: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

从不同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氛围。

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应举入幕,或驰骋朔漠,展示他们的文韬武略。

于是盛唐诗人中出现了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名士,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

而若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则必称高适岑参。

他们二人久历边塞,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特有的艺术个性特征。

高适、岑参在边塞的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作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有三个方面是相同的。

首先,他们都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如高适的《九曲词》、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另外,二人都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并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他们的诗歌大都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抒写投笔从戎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写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

而悲壮,则是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的共同基调。

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导语:岑参唐朝南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曾祖开始家中长辈多以文墨位至宰相。

到了岑参父亲岑植一代,也坐到了晋州刺史这个位置。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欢迎阅读参考。

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754),是诗人二次出塞,任安息、北庭节度判官时,送前任(武姓判官)归京的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起笔遒劲有力,“北风卷地白草折”与李白的“北风怒号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痛快淋漓地写出了北风之凛冽,“卷地”二字写出了风势之猛,暗合了周边无遮无掩的荒芜。

其猛烈的实际表现是“白草折”,“白草”是古代西北所产的一种草,其特点是坚韧(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折”这里指折断。

连坚韧的白草都撕裂了,可见风之强劲有力。

这句是俯视。

“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仰视,“胡天”即诗人身处的塞北之地。

“即”字,用词精准,表现力极佳,写出了南来之人的惊奇与诧异。

“飞雪”形象地状出了大雪飘舞,纷纷扬扬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咏雪的千古名句,往往被误读。

很多人甚者学者都认为,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如果不结合原诗的意境,仅就摹写雪景而言,是说的通的。

如果结合上文“北风卷地白草折”和下文“瀚海阑干百丈冰”,就可以看出诗人所写的酷寒之地的.荒芜,恰恰缺少树木。

所以笔者认为:这里诗人只是借南方人所见过的梨花盛开的景象,来比拟北地之雪的急骤与纷纷扬扬的形态。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边塞诗,听着就有一种粗犷的气息。

高适和岑参这两位诗人,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风格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高适的边塞诗:豪情万丈高适,这位大诗人,他的边塞诗可是充满了豪情和气概。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风格。

1.1 描写自然风光高适的诗,多半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比如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种风雪呼啸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辽阔的边疆。

高适特别擅长通过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的情感,用“北风吹雁”这样的描写,极具震撼力。

1.2 表达个人情感高适的诗,还特别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他在《阮郎行》中提到的“汉家青垣,塞上长云”,就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透过他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沉感情,像是给人的心里抹了一层浓浓的乡愁。

2. 岑参的边塞诗:柔中带刚岑参的边塞诗,又是一番风味。

他的诗风不同于高适,更多了些柔美,也多了点奇幻的色彩。

2.1 描写奇特景象岑参的诗,特别注重边塞的异域风情。

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就很有代表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描述,给人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感,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风沙漫天的边疆。

2.2 表现民族风情岑参的诗,还充满了对异民族风情的描绘。

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冰天雪地,雪中白头”这样的词句,把雪山、冰川等自然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北疆的严寒和孤独。

3. 高适与岑参的共同点:情感真挚虽然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上各有特色,但他们的诗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都以边塞为题材无论是高适还是岑参,他们的诗歌主题都是围绕边塞展开的。

他们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构成了边塞诗的丰富画卷。

3.2 都充满了对家国的情怀两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在对家国的感情上却是一致的。

高适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参则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岑参边塞诗风格

岑参边塞诗风格

岑参边塞诗风格岑参边塞诗风格岑参是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共称高岑,其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岑参边塞诗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边塞诗风格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主题很突出,很强烈,突破了他人以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为主题的传统格局。

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岑参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他常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报效国家。

因而,他一生中五次入边幕,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

边塞的军旅生活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边塞风物、西域俗情,在他的笔下顿生奇异瑰丽,诗情喷涌,流动着神韵,热情加以歌颂。

他的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

“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异景瑰奇,引人神往。

岑参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象,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

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

浅谈一 参边塞诗的每域’化 风 格一 」岑

.文
“ 一 一节 万笼
汀 a. 考 城 ' 八决 扮
今夕 ‘ _ 弓 ‘ , 丫价 佳 占
‘ ” “ 愁

召 尸
声户 护卜
: 纂丫袱屯・ 一 次 万 毋 一 .孚 父 、
仪 一! 了 声 布价“
君、 L厂‘幻 于 ‘ 万 书


, 久;井 杯厂二杯 r 井 卜 , ‘ f牙 一一 一’
《 旧唐书》 中只有下列寥寥数语:常清性勤俭, “ 每次出 征或乘骤, 私马不过一两匹, 赏罚严明’ 。由此很难 , ①
・ 知其活动的全貌。 时岑参颇得封常清赏识, 充安西、 北庭节度判官, 他气势磅礴的诗歌里, 有不少关于封常清的诗篇。 从诗 篇中可以窥知这位封疆大吏行踪的蛛丝马迹。天宝十 三 ̄十四载, 也就是封常清在西域活动的最后两年, 据 岑参诗歌所反映的史实, 对照《 吐鲁番出土文书》 的有 ② 关内容, 我们对他的重要活动, 可作如下分析。
。3 。 8
新 任地 方志
2 0 年第 4期 07
・西城 文化 ・
几 价戮 丫户 ‘ - 从
产件

户‘ 护产]
厂 产: 产 _侣 :

, 轰时苏Y 介燕 丁 ; 厂 '
‘ }厂 竹

巷。 汽 。 几
丫 找、了双, ‘ 子 几。 洲 _ 七 一 ;
‘ /

了 了
尔、 荞之
七 厂 宁之
义精神 。
岑参诗中, 有一些歌颂著名边将及其士卒收复失 地、 平定叛乱的篇章, 赞扬了他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 概和坚贞不拔的爱国精神, 气势壮阔, 令人鼓舞 。 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在“ , 风头如 刀面如割” 的背景下呈现“ 将军金甲夜不脱” 的艰苦行 军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 一方面写“ 四边伐 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的热烈激奋 , 一方面写 “ 剑河风急雪片阔, 口石冻马蹄脱” 沙 的严寒 , 尤其是 他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雪景贯穿全篇 , 用环境 的奇寒衬托送别的挚情 , 字里行间寄寓着为国远戍以 苦为乐的壮怀 。 二、 歌咏西北边疆风土人情。 岑参的边塞诗多描写西域奇异的自然风光。 如写 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 “ 一川碎 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 出师西征}; ) } 写热海的奇观:侧闻阴山胡儿语, “ 西头 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 热 ( 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 ) 写西北边地的苦寒 :腌霭寒 “

岑参边塞诗里的风景

岑参边塞诗里的风景

岑参边塞诗里的风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以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异域风情而著称。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以下几种风景:
1. **辽阔的边疆**:岑参的诗中常常描绘出广袤无垠的边疆地域,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展示了边疆的辽阔和壮美。

2. **奇异的自然景观**:他的作品中不乏对奇特自然现象的描写,比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让读者感受到边塞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

3. **恶劣的气候环境**:岑参善于刻画边塞的恶劣气候,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生动地表现了塞外严寒的气候特点。

4. **壮志豪情的将士**:除了自然风景,岑参还描绘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的壮志豪情,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敢。

5. **边地的风土人情**:通过他的诗作,我们还能了解到边地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例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边地的音乐文化。

这些风景构成了岑参边塞诗的独特魅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边疆地区的壮丽与艰辛,以及将士们的豪情与思乡之情。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边塞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试论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试论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试论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岑参的诗被学术界公认为唐人边塞诗的顶峰。

其边塞诗以高度的思想性、神奇的美学价值早已在历史上有了公认的评价。

在这里本人不揣谫陋,也谈谈岑参诗的美学风格以就教于方家。

一、岑参边塞诗的写作背景岑参生活的年代恰是唐王朝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向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时期过渡。

唐王朝承六朝及隋之遗绪,开百年盛世,为整个唐代人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隋以来的南北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动荡,融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灵秀铸造出了一个积极进取,追求功名与事业的英雄主义时代。

那是一个文化昌盛,尊重知识与文化,鼓励个性张扬的时代。

知识和才华成了封建士子立身处世的根本。

也正是这个时期,唐王朝积极开土拓疆,自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候君集灭高昌后的一百多年里,唐先后与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大食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

到了玄宗时代,唐、蕃西域之争更为激烈,无数文臣武将投笔从戎、效命沙场。

就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大师泰斗映照文坛的时代,孕育了岑参——这样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二、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1. 精神美。

正是由于唐前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可能性的时代,诗人们都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建树。

有了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大气磅礴般撼人心魄。

岑诗几乎每篇、每字之间均有这种精神充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等。

2. 意境美。

唐诗高度的成就,就在于提出了“境”或“意境”。

而岑诗的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意境之美。

如《走马川奉送出现西征》一首,为烘托将士出征前的豪迈慷慨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不是直接写将士的精神面貌,而是极力渲染和夸张环境的恶劣,以反衬人物。

莽莽黄沙,寒风怒吼,展现出西域绝塞的画面;“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又“幕中草檄砚水凝”句,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岑参诗歌的边塞风情解读

岑参诗歌的边塞风情解读

岑参诗歌的边塞风情解读有关岑参诗中独特的边塞风光和风俗人情,大家了解?他用热情洋溢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新奇独特的民俗文化,曼倩美妙的西部乐舞,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

1.岑参诗歌中的边塞风情边塞诗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至唐朝,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

盛唐也是边塞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呈现出边塞诗本身独有的“豪迈悲壮”的风格与“雄奇瑰丽”的特色。

而岑参的边塞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为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诗歌史上大放异彩。

根据《全唐诗》收集的数据,岑参的边塞诗歌约有75首。

细细品读,诗歌中蕴涵浓郁的边塞风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壮丽奇特的边塞风光;(2) 地域色彩浓郁的风俗人情。

1.1独特审美个性下的边塞风光岑参的边塞诗,具有较强的地域写实性,大都是他的真实见闻,亲身感受。

他的边塞诗是在继承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上开创出自己的“雄奇瑰丽”特色。

岑参诗中能充分显示这种风格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有几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此诗写雪之崔嵬,风之狂大,对雪景做了较完整的构思,思维缜密,意象奇丽。

读此诗首先着眼点是“天山雪”,既然描写的是天山之雪,那么雪之崔嵬与山的雄伟应当结合在一起,才能显出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魅力。

诗以雪起,又以雪结。

起得气势雄壮,结得浑厚情深。

其次,岑参边塞诗中往往会构造出一类英勇形象,例如视死守边的戍卒,战死沙场未得封侯的边将等等,唤醒了我们的伦理道德精神,激起我们的情感:有爱,有憎,有同情,有愤恨。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营造昂扬战歌、奇丽画卷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特点是奇丽而壮烈。

先写奇景后写战争之壮,前者为后者营造环境氛围,更加烘托出战士的昂扬。

通过描写风吹如刀割;汗气、砚水、旋即凝结,这两种实景,突出边塞之寒。

诗人写风沙之奇和边关之寒,同时也写征人生活之艰和战争的昂扬气概。

在这个风怒吼、沙入天、气温极低的环境中,边关将士勇猛无敌,誓死保卫边疆,他们的飒爽英姿在冰天雪地之中更加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摘要】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盛唐之冠。

岑参诗歌艺术地表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信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鲜明的异域风情,拓展了边塞诗的题材,开创了盛唐诗歌的新风格。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异域风情如果说边塞诗是盛唐塞上烽火催开的一丛艺苑奇葩,那么岑参的边塞诗则是其中的一枝独秀。

岑参以其对奇异塞上风光的描绘,在盛唐边塞诗坛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岑参的边塞诗创作较晚,当他登上盛唐诗坛的时候,边塞诗的创作已经相当繁荣:高适的雄浑、王昌龄的韵味……各种风格的鸿篇佳作如同群星争辉,岑参却能以独特的风格独辟一径。

他的边塞诗表达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体现了盛唐诗人朝气蓬勃、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健康心态,他反复吟咏:“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又把从军与灭贼结合在一起:“早知逢乱世,少小谩读书。

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行军十二首》)。

岑参的边塞诗详尽真实地描写了军旅生活,写出了将士们的雄心壮志,也道出了他们的悲哀不平;既有对火热生活的歌颂,也有对恐怖遭遇的描写;既有积极进取的风发意气,也有悠悠不尽的乡思和自叹壮志难酬的感慨。

为读者提供了富有传奇探险色彩的新鲜内容及深沉的感慨。

如:“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

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

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

……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

地上多骷髅,皆是古战场。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

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生。

”(《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又如著名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但是,岑参边塞诗最有特色的内容是对边塞风光、边地风俗的描写,充满新鲜的异域情调和浪漫的传奇色彩。

他以热爱边塞生活的诗情和神奇瑰丽的诗笔艺术地再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新奇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为盛唐开拓出一个奇气溢出、充满异域情调的艺术天地。

一、迥异中土的物候特点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其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道衰落。

他从小只能跟着他的哥哥生活、学习,遍读经史。

二十岁时来到长安,献书求仕,他看到当时从军边塞是一条出仕的捷径,于是,他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从军边塞,曾于天宝八年、天宝十三年两次出征,先后到过安心、北庭,历经五六年之久,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对岑参来说,出塞是一种更为壮丽的漫游。

是人放情山水、搜奇猎异,描绘了玉门关以西广大国土的自然风貌和风俗人情,使边塞诗反映生活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诗人真是地记录和描述了西域边地的山水景物和自然风貌。

边陲塞外与中原大地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象对他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西域游浩瀚的沙漠:“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有呼啸的狂风:“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还有漫天的飞雪:“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飞雪。

春风吹不到,汉使亦应稀。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风雪相联系的,自然还有彻骨的严寒,最有代表的就是他的代表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开始就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

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透漏出边地严酷的气候条件。

岑参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除了写严寒,还写了与之相对的火山和热海:“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山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山云歌送别》)“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由此可以看出,岑参笔下的自然景观多具有鲜明的西北地域特征,是唐代诗人少有描写的新鲜事物。

西北的气候特征与中原也有很大差别。

一年之三月,在江南,正是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的大好时节,但西域却是“轮台风物异,地是过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到了四月,气候似乎仍然没有多大改观,“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四月还是“雪濛濛”,可是一到五月,气温就骤然上升,“五月火云屯,气烧天地红。

”六月本应是盛夏,万物茁壮生长之时,但是西北却已经入秋,“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金秋八月,内地丹桂飘香,秋高气爽,西域却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于这些细微的天气变化,岑参以敏感的诗心捕捉西域独特的物候特点,给当时没有条件亲眼目睹这一切的世人带来了新鲜的看料,让人们对西域的苦寒、酷暑、奇景都有了身临其境的切肤体验。

二、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西域民族的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及居住环境也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生活在西域的民族以游牧为主,饮酒食肉是其基本的生活习惯,“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海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诗句中,诗人以丰富的词采艺术地再现了西域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西域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也自由特点,游牧生活频繁迁徙,故他们的房子都不是砖瓦结构,而是便于拆卸的材料。

他们以毛毡为墙,经风吹雨打,被雨雪浸湿发出腥味,“雨拂毡墙湿,风摇毛幕寒”,写出了游牧民族艰苦的生活和特殊的居住条件,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不能写出来的。

似乎少数民族都是善歌善舞的,音乐舞蹈是表现人类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与诗歌相辅相成的艺术部分。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儿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金铤歌》中,诗人更是把视觉、听觉、感觉三者巧妙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地表现出西域乐舞的独特魅力:“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未之见。

高堂满地红氍貐,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精且叹。

”从岑参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域舞蹈的洒脱奔放,热情泼辣和西域音乐的轻灵活泼而又悲凉慷慨深沉的特点。

诗中真实地记录了舞姿翩翩、弦管和鸣的景象:回裙转轴若飞雪,左镟右镟生旋风。

服饰艳丽的西域少女,如莲花旋转,如舞飞雪,如起旋风。

衬着鲜红的地毯,伴着古朴悲凉的胡乐,创造出一种变幻莫测的艺术境界。

三、诗人笔下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西域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杂居的格局,唐朝时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经过将近一百年的经营,西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出现了相对来说比较和睦的民族关系。

以往也有很多边塞诗人,他们多抒写西域地区艰苦的兵营生活和恶劣的战争场面,岑参也有这方面的佳作,但同时,他又冲出了这层囚笼,写了许多各民族之间融洽的民族关系。

他写出了各族人民的语言差异,“藩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轮台即事》)更写出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的新局面,“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以及“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奉陪封大夫宴》)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等诗中,我们能看到汉族与少数民族将官之间共同宴乐,亲如兄弟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

纵览边塞诗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异域风情在岑参以前还没有纳入文人的视野之内,就连和他并称的高适笔下,也少有类似描写,高适的作品虽与岑参相近,却另有不同,他的诗主理,而岑参则主景。

至于岑参为什么会注重对西域异域风情的描写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应该与他五参戎幕的人生经历有关。

岑参曾经五参戎幕,前前后后共经历十几年,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这就为他的边塞诗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人许彦周的《彦周诗话》称:“岑参诗亦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将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

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

”正因为岑参的诗歌来自生活,所以后人读其诗时,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才能领会得更加真切。

当然,对岑参诗歌有此类评价的人很多,如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就说:“又尝以已未冬粆,谪戍边关,祁连雪山,日在马首,又昼夜行隔壁中,沙石吓人,没及踝膝,而后知岑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云奇而实确也。

大抵读古人之诗,又必身临其地,身历其险,而后知心惊动魄者,实由于耳闻目见得之,非妄语也。

”这就介绍了他对岑参诗歌领悟的加深。

其次,应该是和他立功沙场的昂扬精神以及他天生好奇的个性有关。

岑参出塞的目的并非出于无奈,而是本着立功沙场、博取功名的昂扬精神而做出的主动选择,这在他的诗中有多处表达:“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送宇文判官》)“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由此可见,他是想通过出塞沙场,赢取功名,有着强烈的报国愿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同时,使他多次出塞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好奇的个性,杜甫就曾说到:“岑参兄弟皆好奇。

”因此,追求新奇的事物,具有开阔的胸襟是岑参个性的突出特点。

正是因为个性“好奇”,岑参才能够欣赏边塞的奇异风光,才能够从容领略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使他笔下的边塞生活有了前人所没有的丰富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