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劳动力市场.ppt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劳动力市场均衡

劳动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劳动力市场均衡

S= f (W ) D = f (W )
W
S

a W1
b

We
e

c W3

f

D形

Lc La Le Lb Lf L
五、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W S1 S S2
W0
D
L0

(二)劳动力需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W S
W1
W0
W2
D1
D
D2
L2
L0
L1
劳动经济学 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与均衡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1. 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 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 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 他市场因素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条 件下,研究单个市场均衡状态的实 现与新旧均衡的变动。
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
有时是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
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 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供大于求 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
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劳动力供过 于求,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供不应求 这种类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假设条件:
➢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称为本期,以t 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 期,以t+1表示。在t与t+l期间, 已经形成的劳 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假设本期(t)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 资率,分别以Wt和Dt表示本期的工资率和本期 的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Wt=f(Dt)

《劳动力市场均衡》课件

《劳动力市场均衡》课件
方向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措施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保障 劳动者权益;推动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企业 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05 未来劳动力市场 的挑战与展望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就业率的调节作用
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当市场上的就业率发生变化时, 也会引导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调整,从而影响市场的均衡状态。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变动
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市场的均衡状态。在经济扩张 时期,劳动力需求增加,市场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在经济衰退时期,劳动力需求减 少,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延迟退休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可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 ,以延长劳动力供给。THANKS感谢来自看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
可能导致某些低技能岗位的消失,同时创造新 的高技能岗位。
技能需求变化
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低技能人才的需 求减少。
就业结构调整
需要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调整教育体系和培训计划。
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发展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影响本地就业。
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等,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价格 水平。
02 劳动力市场均衡 理论
均衡的基本概念
01
均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和就业率处于稳定状态。
02

4劳动力市场

4劳动力市场

二、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劳动力
用人单位
工资
劳动力市场组织者
三、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 出卖和购买。 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不只是当时提供劳动的 报酬。 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其价格往往由买方决 定,。 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 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雇主和舆论等社 会力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种歧视。
(四)根据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分
主要劳动力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
五、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和劳动者追求目标不同 )
(二)非经济因素
组织性因素 社会一、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一)均衡的概念
“均衡”(Equilibrium)这一概念是从物理学 中借用来的,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 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 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 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2)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在前述假定条件下,依据劳动力供给 弹性与劳动力需求弹性间相互关系的不同 情况,存在着三种均衡变动。
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图4-6
收敛型蛛网
图4-6
收敛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图4-7 发散型蛛网
图4-7 发散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W减少,均衡L不确定
图4-5
供给、需求左移后劳动力市场重新均衡
需求减少,供给减少,均衡W不确定,均衡L减少
表4-1 比较静态分析结果汇总表

第八章 城市劳动力市场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八章  城市劳动力市场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城市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劳动力的迁移
【三】就业机会与U字形往返现象
当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大时,城市中的工资没有提高或相对的低增长,就能够容易地扩大雇佣。
根据托达罗模型,农村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迁移,取决于在他们考虑到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大 小之后,在农村能够挣到的收入与在城市能够挣到的收入之间的差别大小。
如果用U代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则有:
Ui=μ(k)i f(Wi,Ci)(8.1) 在收入增长和收入稳定之间,劳动力做转移决策时往往偏向后者。
那么,农村劳动力在纯农业、Ⅰ类兼业与Ⅱ类兼业之间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里,让我们考虑4种状 态:
①状态0为劳动力从事纯农业职业;②状态1为Ⅰ类兼业;③状态2为Ⅱ类兼业;④状态3为彻底性转 移,家庭收入完全来自于非农业领域,如图8-5所示。
【一】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
(二)二元化劳动力运行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之一: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同向迁移阶段。
阶段之二: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静止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继续迁移阶段。
阶段之三: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异向迁移阶段。
阶段之四: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静止与技能型劳动力的继续外移阶段。
阶段之五: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静止阶段。
图8-2 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迁移的阶段性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特性
【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所谓内部劳动力市场(internal labor market,ILM),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 市场是由雇主和雇员组成的,实质上就是位于企业内部的在企业雇主与众多雇员之间形成的劳动就业 关系。

劳动力市场—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市场—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0
L1
最低工资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减少,失
S
业增加。且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所
造成的失业就越多。最低工资上升导致短期
就业损失,通货膨胀降低,最低工资的实有
价值并且恢复就业水平,然后又是名义最低
D
工资的增加,重新开始整个过程。
L0
L2
就业量(L)
b)未完全覆盖的劳动力市场
(1)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影响
➢ 工资——物价指导线 ➢ 工资——物价管制 ➢ 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
(一)工资—物价指导线
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就要将货币工资的增长率限 制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内。为此,应根据劳动生产率的 增长率和其他因素,制定工资与价格上涨的限度,即工 资——物价指导线。
(二)工资—物价管制
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是一种 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极端形式干预 的收入分配管理措施。
(三)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
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措施中最 重要的形式是税收控制,即政府以 税收方式来控制工资的增长。
人力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适 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提高劳动力运行效率目的的政策。
①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② 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③ 激励就业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鼓励失业者
工资率
A
B
Wm
W0
0
L0
EM
(2)对垄断市场的影响
CS D
当劳动力市场出现垄断情况时,垄断性 企业便是市场上的惟一需求者,它所面临的 是一条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要想增 加雇佣量,就必须相应地提高工资。
就业量 L1
(2)对垄断市场的影响

第6章劳动力市场歧视ppt课件

第6章劳动力市场歧视ppt课件
个人偏见产生的歧视(3)
• 雇员歧视是指企业中的一些雇员尤其是具有 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 动力有偏见,不喜欢与其打交道。
• 雇员歧视也会导致职业隔离 • 市场竞争性的增强很难会减少这类歧视。这
种歧视模型一般适用于分析种族歧视的情形。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一、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力市场歧视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同 人口群体在工资、就业、职业选择、晋 升机会、培训等方面都存在实质性的差 异
雇主对妇女雇员歧视的经济分析:
W MRP
(边工
际资
收(
)益
A
产)

WF +d C WF E
O
WF<MRPRP
N0 N1
被雇用的妇女劳动力人数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1)
拥挤效应模型没有对产生职业隔离的原因给出新 的解释,但模型证明,不论职业隔离是如何产生 的,都可能会造成工资差异,尤其是当某类群体 集中的部门的就业机会远远少于劳动力的供给时。

第1章_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1章_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一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
内容提纲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2
一、劳动力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
力交换的场所,同时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 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符合无剩余条件。
11
(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
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 抽掉了时间的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考察新的均衡状态之间的关系, 即两个静态均衡点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3、动态分析:把时间因素导入到分析中并注重过程 分析。
23
人口减少,消费者人数随之下降,但因 为幸存者的人均消费量比以前增加,尤 其是奢侈品消费增加,所以,劳动力供 给曲线左移的幅度大于劳动力需求曲线 的左移。
问:最后w和就业量的变化如何?
24
案例2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沙特阿拉伯及其他生产石油的阿 拉伯国家高工资(比本国高6倍多)的吸引,大约一半 的埃及建筑工人离开本国,而同时埃及的建筑业正处在 繁荣期。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而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使得埃及建筑工人的工资水平仅在5年内上升了53%, 工资率的上涨还伴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请用模型分析。
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 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性,
是工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13
2、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指静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处于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薪酬讲义课件(ppt48张)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薪酬讲义课件(ppt48张)


即使在强调劳动力流动性的美国和英国,雇佣期 限也并非向我们想像的那样短。 在美国,一般工人在同一企业平均工作8年,有25 %的工人在同一企业工作超过20年;在英国,在 同一企业工作20年以上的职工比美国更普遍。另 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1986)的报告,日本 企业中的职工,70%在同一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 年,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英国是39%,意 大利是46%,德国是53%,法国是58%。

人们一旦进入了组织,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再是市场 “人”,而成为组织“人”,而且在组织中的时间越长, 工作岗位越重要,组织“人”的属性越明显。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 资源配置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

(1)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labor turnover cost)。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替换的成本是 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部劳动力市场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内部劳动市场上述三个特征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 补性。 其中长期雇佣是核心,其基本功能是实现人力资 本在企业的累积,鼓励职工的长期行为,并为按 工龄支付报酬和采用内部晋升方式提供了必要条 件,而后两者则加大了职工中途离职的成本,反 过来有利于长期雇佣惯例的维持,因此,三者结 合在一起所发挥的作用大于单个机制孤立存在时 的作用。
工作等级
平稳的工资结构
倾斜的工资结构
思考问题

在美国,关于企业CEO的年薪是否太高了存在很 大争议。1992年美国大公司总经理的平均年收入 接近350万美元,为一般职工平均工资的150倍以 上。在日本,这个比例大约是17倍,而在欧洲的 法国和德国,大约是24倍,对此你怎么看?
工龄工资和强制退休制度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PPT课件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PPT课件
28
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国家政策
积极协调劳资关系; 大力促进充分就业和劳动力的合
理流动; 适度干预工资水平和工资制度。
29
三、荷兰劳动力市场的 “第三条道路”
宏观经济政策; 独特的工资协商制度; 劳动力市场政策:
被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30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跃。
26
(二)政策措施
1、调节劳动力需求的政策 增加投资,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优惠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2、调节劳动力供给的人力政策 就业培训
岗前培训 转岗培训
27
二、 “集团意识”起主导作用 的日本劳动力市场
日本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强烈的集团意识; 双重结构; 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制; 比较僵化的劳动力市场; 就业比较充分,失业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
We
Wb
Sb1 Sb2
A地区
L
B地区
深圳
武汉
L
22
(三)充分就业
23
第三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Internal labor market)理论是近三十年来西方经济学 理论所获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并成为劳动经济学新的组成部分,它超越了新 古典经济学的简单框架,弥补了传统劳动经济理论的空白,对当代劳动经济 学有着十分积极的贡献。加州大学经济学家ClarkKerr在1954年发表了一 篇直接探讨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文章,追溯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J.S.穆 勒和J.E.凯尔恩斯关于工资差别导源于非竞争集团的思想,认为现实中的 工资差别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分割化的结果,从而最先提出了有关劳动 力市场分割和非竞争性以及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思想。J.Dunlophe、 R.E.Livernash在1957年分别发表了“当代工资理论的任务”和“内部工 资结构”两篇文章,在其中提出了有关工作束(job cluster)和工资等高线 (wage contour)的概念,这些概念为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关于工作晋升 与工资决定的分析奠定了最初基础。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P.B.Doeringer 和M.J.Piore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与人力资源管理》这部重要著作中,指出 有两类劳动力市场,一类是工匠、手艺人等零工活动的市场,另一类是大工 业中的劳动力市场,前者直接受市场力量的调节,后者除了在初始雇佣时受 到外部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以外,其有关劳动配置、工资决定等等活动都是 在企业内部通过管理规则或惯例来进行的,而与外部市场基本无关。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非均衡课件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非均衡课件

市场改革
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
改革劳动力市场制度,降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 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 经济发展。
教育与培训
职业教育与培训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
高等教育改革
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就业竞争力。
动力供给不匹配,导致一部分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 总结词:解决结构性非均衡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 • 详细描述: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
能力,从而缓解结构性非均衡。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劳动者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 。
,从而缓解区域性非均衡。例如,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03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 治理策略
政策调整
工资政策调整
通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增长指 导线等政策,引导工资合理增长,缩 小工资差距。
就业政策调整
优化就业政策,鼓励企业扩大招工规 模,提高就业率,同时为失业人员提 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劳动经济学:劳动 力市场非均衡
目录
•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概述 •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类型 •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治理策略 •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概 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是指劳动力市场供 求关系出现不平衡的状态,表现为劳 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宏观经济学 第6章 劳动力市场

宏观经济学 第6章 劳动力市场
1
0 2 4 6 8
-4
-2
96 1 3 5 7 9 1 3 5 7 96 96 96 96 97 97 97 97
1 1 1 1 1 1 1 1 1Βιβλιοθήκη 1 1 1 1 1 1 1 1 1 1
97 98 98 98 98 98 99 99 99 99 99
9 1 3 5 7 9 1 3 5 7 9
宏观经济学
一、劳动力市场 二、失业的变动 三、工资和价格的决定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 自然失业率
第六节
劳动力市场
一.失业: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都是失业。 失业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没有工作
非社会公共机构的平民人口(成年人口 数):除16岁以下未成年人、军队服役和 监狱服刑人口外,潜在的可就业的人口数。 就业是指处于受雇佣与“自我雇佣”的状态; 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 失业率是劳动力中没有工作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率。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 u U L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数/成年人口总数 labor force 劳动力参与率 = population of working age
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
16
各国工资决定的共同点:
1.典型情况是工人拿到的工资要超过工人的保留工资。 保留工资:指使工人感到工作和失业无所谓、无差 异时的工资。 2.工资通常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环境:失业率越低,工 资就越高。 原因: 工人一方:有一定的谈判能力获取高于保留工资的 报酬。 企业一方:愿意支付高于保留工资的工资吸引工人, 即效率工资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 章 35 12 126of

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 对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雇用与劳动力转移现象,用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分 析能够比较容易地说明。但是,一旦劳动力的分配和转移、工资决定等 被纳人到企业组织内的雇佣关系中,仅仅简单地用价格机制来说明就不 那么恰当了。因为训练、配置、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介人企业的 长期规划、用人习惯、工资制度和劳动关系的各种决定中。
• 式中,L为劳动投人量:N为雇用人数:H为劳动时间;X为产出量;△表示变化;*为最佳目标值;t 为观测时点。
• 这个函数式的含义是: 以劳动投人量表示的雇用调整,是由雇用人数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
离、劳动时间中的目标与现实的偏离以及反映生产变动的需求变动所规定的。
因为劳动时间的调整比雇用人数的调整成本小一些,所以,在进行雇用调整时,企业把
对劳动力所投入的人力资本会因解雇而失去。相反,必须对新录用人员进行教育、训练
等人力投资,在人员调整中企业要承担这种人员的费用。但是,因对产品需求的停滞或
诚退,在劳动力成本上给经营带来显著的压力,威胁企业生存的情况下,以及用延长劳
动时间适应不了需求大幅增长,因而可能失去获取利润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即使付出
(一)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二)岗位的特殊性 (三)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四) 工会的作用
(一)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的“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认为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是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 在“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中,劳动力替换成本被界定为三个方面:
高额调整代价,一般也要进行直接的人员调整。最佳目标雇用量和现实雇用量的差距扩
大到超越一定的临界点时,企业就不得不进行人员调整了。
• 使现实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过程中,出现组织调整的某些阻力是常有的事,调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劳动经济学课件)

2.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 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的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 修规(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 下,总之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 需求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2.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果工资率是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决定的工资率为w。就业最为L0。当法定最低工资率超过均衡工资 率等于W1时,有L1数量的劳动者希望就业。而厂商根据利润最大 化目标,只能雇用L2 数量的劳动者,从而有L1-L2 的劳动者处于 失业状态。这种失业仍是由供求曲线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因而 是自愿失业。
间表示供大于求。 ➢ 如果劳动力市场资源的分配充分有效地运行,因为劳动力的需求大
于供给数量的增加与V 的增加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两者的关系可用 向左上倾斜450的线EV来表示。同理,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与U 的关系也可用向右上倾斜450的线EV表示。
4. U-V分析
➢ 从其定义出发,均衡失业并不是由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而是所谓的摩擦性失业。 均衡失业率U* 的高低反映了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机制的效率,即U* 高则摩擦性失 业多、效率差; U*低则效率高。
➢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和就业水平都会有一个趋势,即会低于竞争性劳 动力市场中的水平。再次参考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果在这种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 挥动魔杖,通过增加雇主数量将它转化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将会变为wc,就业水平将变 为Lc。注意,这两个水平均高于买方垄断的雇主工资和就业水平。事实上,一些经济学家wc和wm 的差异作为买方垄断剥削程度的替代测量,而不是作为边际收益产品和wm之间的差异。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体制.ppt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体制.ppt

(1)低估劳动力未被充分利用程度
• 其二是失业者定义的难界定
(要求劳动者一定是积极寻找工作)事实上很多失业者 寻不到工作后失去信心,不再找工作。在统计上,这 类人被列入不在劳动力人口。而实际上,他们只是长 期处于失业的状态。属于一种被掩盖了的失业现象。 还有人找不到工作宁愿选择参加各种各种职业培训或 提前退休,从而成为非劳动力人口,也掩盖了失业, 并降低了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内退和息工人员) 目前各国长期失业者丧失信心不再找工作的问题已经 成为一大顽症。(啃老族的问题,可以讨论)(美国 在调查周内工作15小时,法国20小时,低于此标准属 于失业。我国缺乏劳动时间界定失业的明确标准,失 业者多是长期没有工作的人)
• (3) 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体制是 统一的,即不同企业面临的是同样的体 制环境,即使国营企业也不会在工资和 就业的决策方面受到特殊管制。
劳动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BOUR
劳动力市场出现“四抢一” 株洲专业技术人才稀缺
• 本报讯高级技术人才一直是我市劳动力市场上稀缺的资源,去年第4季度劳 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表明,这种状况在去年年底加剧,甚至出现4家 单位争抢1个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的局面。

去年第4季度,共有2322个企业向劳动力市场发布需求信息,其中逾
案例分析与提示:
• 由于传统一次性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终身教 育的思想还未被人们正确理解和接受。人们的思 想观念与终身教育的理念还相差甚远。因此,很 多家长和学生仍把传统的学校教育看做是成材的 唯一途径,对职业教育等其他学习途径有着歧视 和偏见。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起着不可估 量的作用。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传统的学校教育 并不是学习、成材的唯一途径。学习主体必须改 变重文凭证书、轻素质水平的传统观念,将“学 习”视为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将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变为扎扎实实的国民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