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精选)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豪放感激著名。

他笔下的大自然显得格外美好,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极富代表性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详细的赏析。

诗歌背景与韵律杜甫的《登高》是在唐朝时期所写的,当时的国家局面十分动荡,政治腐败,军事风险,朝野人心惶惶,这首诗歌可以看作是杜甫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诗篇用七绝抒发情感,每句仅有四个字,节奏紧凑、抑扬顿挫,非常具有韵味。

整篇歌词共四十个字,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写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嘈杂与疯狂,而后面如行云流水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意恐迟迟归”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最后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文字意境自然景象的描绘杜甫用生动的笔法揭示出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和咆哮:“风急天高猿啸哀”,用这一句话描绘风云变幻的场景,既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动荡和郁闷,同时也配合动物群体的狂热和悲鸣,将领悟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高贵处理得如诗如画。

同时这一字句中的猿又是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形象鲜明,更增加了这行字的感染力和魅力。

内心的情感流露用“古登狂无定沿”这一行来描述诗人登山的过程,他一再超越自己,因为自然以及内在的力量不断提醒他自由和狂放的本质。

在“意恐迟迟归”的形象描绘中,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说出了自己不愿为奴隶般的追逐名利,而向往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艺术意象的情感表达使人不禁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

对人生的呼喊在杜甫《登高》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心中的情感渴望。

他在寻求自己内心自由的同时,也期望有同道中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勉。

他透过诗歌表达了自由、平等和亲情等珍贵的人性追求,对社会不公和自然破坏等现象发出了有力的抗议。

诗歌主题杜甫的《登高》主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往自由之情,另一个是对人生的呼喊。

清明篇:《登高》赏析

清明篇:《登高》赏析

清明篇:《登高》赏析登高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活动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寄托哀思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方式,也给人们提供了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心情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对《登高》这首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探讨其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登上山峰,俯瞰四周壮丽景色,并表达出对生命短暂、物换星移的感慨。

全诗共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将逐段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段:“白日依山尽”,此句写出了阳光从山峦后方升起,在天空中消失。

“黄河入海流”,以大气势形容黄河水势汹涌奔向大海。

“欲穷千里目”,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眺遥远景色,“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则展现出作者意志坚定要再往前进,超越先前所看到的美景。

第二段:“层峦耸翠”描绘了山峦重叠的壮丽景色,“迭翠而来”,形容山脉连绵不绝。

“上有八千里长江横渡”的描写,给人以遥远深广之感。

此段通过对自然界景观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第三段:“天高云淡”表达出登高时所见到的天空宽广明朗,“地阔风轻”则描述了气候宜人、和风拂面的感受。

“物华天宝”,指一切花草树木都在春季中绽放耀眼之美。

“龙光射牛斗”,暗喻着阳光穿过浓密的云层散发出如同巨龙般辐射状的光芒。

这一段营造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仙境。

第四段:“至苍茫然”表示作者虽站在高处但看得更加茫然,意味着凡事皆有限度;“日月经纶”,则强调时间无情地流逝,万物变幻。

“何处是归程?”问道旅行结束后要回家去哪里?此句反思了人生归宿及时光匆匆流转等命题。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川景色和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思考和慨叹。

同时,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登高活动更是象征着我们纪念已故亲人的方式之一。

登高不仅可以让人们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心情,也能够寻找内心平静与安宁。

总而言之,《登高》这首古诗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深刻准确地传达出了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它使读者置身于壮丽景色中,并引导我们反思生命短暂、时间匆匆流转等永恒主题。

《登高》寓意诗解析

《登高》寓意诗解析

《登高》寓意诗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景色,表达自己对于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

而《登高》这首诗更是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登高》的寓意进行解析,旨在探讨该诗的主题及具体表达手法。

一、登高的象征意义《登高》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但它所传递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表面的攀登行为。

从古代起,登高的意义就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首先,登高可以视为超越自我的一种行为,它象征着个人对于心灵和精神的追求。

其次,登高也被用来表达对于宇宙之大和自然之美的敬仰与赞美。

同时,登高还可以被看作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达对命运和现实的思考和探索。

二、自然景色的描绘《登高》这首诗通过精彩的描绘手法,将登高过程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山川河流、云雾和日月星辰的描绘,诗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登高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这些景色的描绘不仅丰富了诗人的个人体验,也让读者有机会领略到登高背后所蕴涵的人文和自然之美。

三、内心境界的表达诗歌作为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诗人的感情与思想是其核心所在。

在《登高》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

他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领悟到了一些哲理性的道理。

通过对心境的抒发,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四、诗歌的格律与韵律《登高》诗歌的格律与韵律也为诗的意义增添了一份美感。

该诗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呈现,既具有古代文学的特点,又让人感受到了韵律的流畅。

在诗中,每一句的字数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形成了一种和谐、舒缓的节奏感。

这样的格律与韵律更加凸显了诗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情感。

五、诗歌意义的延伸《登高》这首诗虽然是以描绘一次登山为主题,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通过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内心境界的表达,诗人在《登高》中传递了生命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对命运和现实的思索,是诗人与读者共同的心灵碰撞。

杜甫登高的诗意解读

杜甫登高的诗意解读

杜甫登高的诗意解读《杜甫登高》是宋代文豪杜甫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歌深刻反映了杜甫诗人深厚的对祖国的思念,热爱祖国的情感,表达了杜甫渴望家乡安定、发展繁荣的心情。

本文将以《杜甫登高》的诗意解读来探讨其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探究其中的精神内涵。

《杜甫登高》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美丽的山川景色,流转的河流已经汇聚成大河,一路流出,浩渺而不尽。

作者走过山川,登高望远,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见识。

诗人描绘了那绵延不断的河流,隐约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广袤地域的情感和思恋。

继而,诗人写下形容夕阳西坠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暗示着诗人应不断努力,追寻更高的视野,将心中的情感抒写得更深入。

诗人希望可以进一步探究祖国的宏伟景象,以更多的愿景追求更伟大的梦想,表达了他对祖国深厚的思念和热切的祝愿。

紧接着,诗人用抒情的语言描述:“明月装满天,疑是地上霜”,描绘了莹莹月光照耀着大地,像地上铺满晶莹的霜一样,让人陶醉。

他把月光与白霜联系起来,更加展现出其对祖国美好的憧憬和情感。

同时,形象的描述也唤起诗人倍受文人的洗礼,经典的意象也深深地感染了诗人的心灵,把他引向更宏大的梦想之路。

最后,“行人欲断魂,夜雨催穷愁”给出了诗歌的结尾,诗人在明月夜晚幻想着曾经繁荣的祖国,无尽的愁绪却又在夜雨之中激发,他无法抑止自己的悲慨思绪,只能看着行人哀伤地放声断魂。

诗人以感叹的语气,向时过境迁的历史赞叹,哀叹过去的时光,但他也坚信祖国终将归于安宁,家乡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

总之,通过对《杜甫登高》的诗意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和热爱,以及他就祖国安定和发展的渴望。

这首诗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也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激情,那就是要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争取一个美好的明天。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

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

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

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

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

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

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

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

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

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

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

《登高》杜甫诗词赏析

《登高》杜甫诗词赏析

《登高》杜甫诗词赏析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登高》杜甫诗词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登高的诗意与解释

登高的诗意与解释

登高的诗意与解释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登高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原文:《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诗意: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深入解读杜甫《登高》的背景与意义

深入解读杜甫《登高》的背景与意义

深入解读杜甫《登高》的背景与意义背景介绍《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杜甫在写这首诗时正处于乱世,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等动荡岁月。

内容分析第一段-表达壮志豪情诗的开头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辽阔山川、壮丽景色,表达了杜甫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豪情壮志。

他希望通过登高来舒发胸臆,寻找心灵的净土。

第二段-反思现实困境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句中,杜甫转而反思现实社会的困境。

他描述了战火纷飞、百姓流亡的悲惨场景,以及官员贪污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问题。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第三段-对人生和社会命运的思考接着,杜甫转向对个体命运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反思。

他通过描绘山下劳作的农民,以及旅途中倦鸟归巢的景象,表达了对平凡生命和稳定安宁的向往。

尽管社会风云翻覆,但人们仍然努力生活着、寻找希望。

结尾-豁达乐观最后两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是杜甫在结尾处突出性别问题对社会观念的批判。

他认为不应该有男女之别,而应该追求公正和平等。

意义解读杜甫《登高》一诗内容丰富,从自然山水到社会现实再到个体命运多个层面进行了审视和反思。

这首诗通过揭示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所抱的复杂情感和价值观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总之,《登高》不仅是一首具有美感的山水田园诗,更是一首富有思想深度的哲理诗。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内省的思考,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当前形势、个体命运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存在问题的关切,在追求理想和公正的同时,也呼吁人们坚持对美好世界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

《登高》古诗释义

《登高》古诗释义

《登高》古诗释义《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对《登高》进行释义,解析诗中的意境和形象,带领读者领略诗中描绘的山水壮丽景色,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登高在先秦时代已有流行,秦汉以来,登高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学题材。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杜甫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独具风格,深受后世的推崇。

在《登高》中,杜甫以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揭示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展现了登高所带来的视觉美和心灵愉悦。

诗中提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景象描绘了山间瀑布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无穷的想象空间。

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其次,诗中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杜甫生活在乱世之中,他对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心系于怀。

在《登高》一诗中,他以壮丽的山水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他对国家陷入动乱的痛苦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憧憬和期待都通过诗中呈现出来。

最后,诗中体现了杜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在登山途中,触景生情,他对那些生活在艰难状况下的平民百姓充满同情和关爱。

诗人渴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希望国家能够走出动乱,实现繁荣昌盛。

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诗人也展现了对自然和谐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登高》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抒发作者忧愤之情并追求美好生活的古体诗。

通过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杜甫将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这首诗既富于美感,又蕴含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希望通过本文的释义,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登高》这首古诗的意境,感受杜甫的思想情感。

同时也可以启发读者对美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字数:550字)。

杜甫登高诗及其人文底蕴

杜甫登高诗及其人文底蕴

杜甫登高诗及其人文底蕴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历来备受推崇。

在他的诗歌中,登高诗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分析杜甫的登高诗,探讨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杜甫登高诗的解读杜甫的登高诗,通常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他内心的情感。

在艺术手法上,杜甫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抒情,将自己的感受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

从思想内涵来看,杜甫的登高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国家社稷的忧虑,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人文底蕴的探讨从文化角度来看,杜甫的登高诗是中华文化崇尚自然的体现。

在古代,登高被视为一种祭祀仪式,寓意着与天地神灵沟通,寻求心灵上的慰藉。

杜甫的登高诗将这种文化传统融入自然景观的描绘中,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历史角度来看,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登高诗中,杜甫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从社会角度来看,杜甫的登高诗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同时,在诗歌中,杜甫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杜甫的登高诗以其生动的描写、深刻的抒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欣赏杜甫登高诗的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壮丽,还能体悟到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和关切。

从文化角度来看,杜甫的登高诗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自然的传统;从历史角度来看,他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从社会角度来看,杜甫的登高诗传达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其登高诗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自然、感悟人生的独特视角。

在欣赏这些美丽诗篇的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文营养,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无尽的启示和享受。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社会、政治、人情万象等方方面面。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登高》的古诗,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共四句八个字,描绘了作者登高仰望天空,思绪万千的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五大要点。

首先,诗中出现了“风飞沙”、“明月松间照”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些描写无疑增强了整首诗的写实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观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的深思。

飞沙和明月给人一种浩渺深远的感觉,可以联想到现实中的社会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其次,诗中出现了“美人如玉”、“忧国忧民”的表述,这些词语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将美人与国家民众联系起来,表达出对美好事物和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关切。

这种抒发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也是杜甫的写作风格之一。

第三,诗中出现了“俱怀逸兴壮思飞”等表达意愿的句式,体现了诗人的志向和追求。

逸兴壮思飞的描述表明诗人立志脱离尘世的纷扰,追求高远的理想和境界。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

然后,诗中还有“青天”、“两情若是久长时”等意象的运用,使诗句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青天给人一种纯净、无限的感觉,取得了与自然景观的一种统一;“两情若是久长时”这句意象丰富的句子,则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思考和对感情美好延续的渴望。

最后,诗中出现了“登高”、“忧从中来”的表述,这些句子使整首诗的主旨更加鲜明明确。

登高一词代表了诗人超然世俗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忧从中来则折射出诗人对于现实问题的担忧和关切。

综上所述,《登高》这首杜甫的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展现志向和追求以及运用意象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杜甫创作的一部份。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杜甫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广阔的胸怀、豪放的气度、崇高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其中,他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尤为有名。

其中,杜甫《登高》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登高》进行解析。

诗歌背景《登高》一诗,写作于杜甫的中年时期。

当时杜甫在半山腰的小楼上观看黄山景色,留下了这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歌内容第一、二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仿佛是在用一双望远镜看风景的小姑娘脱口而出,含着笑意,但不带任何讽喻。

笔者个人认为,这里的“猿啸哀”是强调“风急”的,也就是是山上风势猛烈所致;“清”“白”“飞回”是在强调“沙”“渚”的清澈与空旷。

第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在众多诗篇中常被拿来分析,也被视作杜甫最有代表性的诗句之一。

这句,和前两句的“清心寡欲”相关联,让人感受到万物皆有终。

溪流泉水、石头树木、万物皆有其时,而大地与江河永存,自然公元无暇。

杜甫自然主义的思想,体现在这一句上。

第四句不禁眼前疑景非,\\ 余音绕耳久不开。

这句,是火箭起飞的渐变镜头,像个最后一点亮光。

心有余境,不知是否触摸到神经。

没有杜甫的修辞,介词“非”,就这样丝毫不拖泥带水,引出了人生百味。

诗歌解析这首《登高》写黄山,是一否定中国山水的标准构图的,而是通过杜甫自己的个人感受构建了另一种美感。

杜甫的登高诗以“清心寡欲”为主调,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但却透过细节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痴爱。

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恰到好处,对比强烈,使得杜甫所爱的大自然更为引人注目。

同时,他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强烈的感慨,真情实感,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

结语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峰,其写景与写意相融合,以个人情感和内心的感悟而著称,被历代人民推崇,非常有意义。

在本诗中,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出黄山的壮美,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精选)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精选)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登高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登高诗指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歌统称。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承载多层意蕴文化符号,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

古典登高诗,无论是登楼、登山,还是登台、登塔,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都积累了多样情感蕴涵与深层文化心理。

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

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

诗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站得高必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能见前之所未曾见或不可见,如萧萧落木、滚滚逝水、迢迢客路、遥遥草色等,能起前之所未起之思、不起之愁,如荒烟蔓草、西风残照、宿鸟归飞、浮云漂泊等,从而获得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更易产生创作的灵感。

所以登高不独于重阳,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登高诗。

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的具体呈现,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也正因为历代诗人广泛参与登高,从而不断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

登高赏析唐代文人杜甫登高

登高赏析唐代文人杜甫登高

登高赏析唐代文人杜甫登高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作大多描绘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命运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杜甫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登高主题进行赏析。

一、登山作品中的自然描写杜甫的登山作品往往以高山和广阔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描写,将读者带入诗人的视角,感受到壮丽的山水风光。

比如在《望岳》中,杜甫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通过对岱宗山的描绘,展现了山脉巍峨、旷远壮丽的景象。

这些自然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杜甫登高时的豪情壮志。

二、登山作品中的社会关怀与自然描写相辅相成的是杜甫登山作品中的社会关怀。

杜甫的登高作品中往往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思考。

例如,在《登高》中,杜甫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和官僚腐败现象的不满。

他通过登山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与人民疾苦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公正社会的向往。

三、登山作品中的内心抒发杜甫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登高作品中,他往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自身境遇的反思,抒发了自己的愤怒、无奈、伤感和对命运的思考。

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杜甫写道:“萧萧几叶风,万里送行舟。

兰桡穿白顶,鱼送还深流。

”通过描写秋天的寒风和孤独的行舟,诗人表达了对离别人生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

四、登高作品中的人生思考杜甫的登山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隐藏着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登高寄崔五侍御》中,杜甫写道:“谢公最小偷生日,齐物皆老更谁矜。

”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遭遇,他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对命运的探寻的思索。

杜甫的登高作品中蕴含着对人生与命运的严肃思考,使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综上所述,杜甫的登高作品将自然景观与社会关怀、内心抒发、人生思考相融合,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展现了杜甫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登高》唐诗解析

《登高》唐诗解析

《登高》唐诗解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巨匠之一。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并以其深刻的思想、雄浑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本文将对杜甫的诗作《登高》进行解析,并对其内涵及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登高》是杜甫晚年时期所作,以峨眉山为题材,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逐渐衰弱的身体和败坏的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

诗的前几句写峨眉山的高峻壮丽,展现了壮志豪情和向上的精神状态。

接着,杜甫通过"天地皆憔悴,何处觅余生"表达了他内心的忧伤和对逝去岁月的思念。

整首诗字数有限,却点出了杜甫壮志未酬的遗憾。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首先,他运用了对偶手法,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将人生与旅途相比,既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又述说了人生的无常。

其次,他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这些夸张形象描绘出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配合上诗人内心的沉重,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诗情更加深沉。

此外,《登高》诗中的意象也非常丰富。

如"巨峰如盖欲堕天",这句描述表现了壮美的山势,将山和天融为一体,展示了自然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统一。

另外,"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象,形象地将云和水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畅想和对自然的倾慕。

这些意象让诗中的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充分展示了杜甫深邃的情感和对自然力量的肯定。

杜甫的《登高》不仅在形式上力求简练,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诗人的悲凉心境与壮美景色相衬,表达了他对壮志未酬和逝去岁月的悲愁与忧伤。

整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低沉的情志,正是这种情感的饱满表达和深刻内涵使得《登高》成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总而言之,杜甫的《登高》以其深入人心的思想、雄浑而凄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在沉思中能够领会到作者对逐渐衰弱的身体和败坏的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登高》一诗的解析,我们不仅能够深度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古诗文赏析:杜甫《登高》解读

古诗文赏析:杜甫《登高》解读

古诗文赏析:杜甫《登高》解读1. 引言古代文学中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众多古人中,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广为人知、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其中一首优秀的杜甫诗作进行解读和赏析,这首诗是《登高》。

2. 作品概述《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以景色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作者登高所感,并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来表达其思想情感。

3. 诗歌分析3.1 内容梗概第一节描述了作者沿着山脚攀登到山巅,并欣赏自然风景;第二节描述了作者遥望远方,感慨人事如梦幻;第三节则以个人身世与国家兴衰相对照。

3.2 表达手法与主题•自然描写: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壮丽的景色与四季变化,增强了读者对自然之美的直观感受。

•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登高时的喜悦与感慨,以及对人生苦难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联想和比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作比照,以表现作者对当时局势的忧虑和期望。

4. 文化背景4.1 唐代社会动荡杜甫生活在唐朝,那个兵戎世界、频繁交替王朝的时代。

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痛。

4.2 关于"登高"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中,登高一词具有象征性意义。

登山顶而俯视四野,可开阔眼界、启发智慧、超越尘世纷扰。

因此,“登高”也成为诗人抒发心情、追求自由与理想的载体。

5. 阐释与评析5.1 复杂情感交织通过描述美景并表达内心情感,杜甫既抒发了个人壮志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又体现了对时世的忧虑与无奈。

5.2 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深思诗中表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以及对政情社会变革的期待。

通过展示自然景观与个人思想的交相辉映,突出了诗人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地位。

6. 总结《登高》是杜甫一首优秀的叙事长诗,通过景色描写与抒发情感相结合,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时世动荡和国家前途的探讨与关切。

杜甫作为唐代文坛上备受尊崇的文学巨匠,他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在当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登高》内蕴赏析

杜甫《登高》内蕴赏析

杜甫《登高》内蕴赏析杜甫《登高》内蕴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内蕴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一生困顿踬踣,而心忧社稷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疾呼呐喊,让人感受到的是诗圣舍已为民的悲壮,而当衰朽残年的杜甫在夔州长江边上出字字顿出“艰难苦恨“时,其悲抑之气又何以堪呢?本文将进行体验剖析。

登高遣怀,是士子文人的抒发难言之隐的惯用方式,唯其如此,心中奔流激荡的郁积情感才能得以宣泄疏导,如陈子昴《登幽州台歌》,一经吟出千苦为之悲怆。

大历二年(767)客居夔州的杜甫,饱经人生沧桑,已是衰朽残年,此时再也无力谈理想、谈民生,唯有终其一生无法摆脱的困顿失意和无奈。

这满腹愁绪也只有到风口浪尖去倾泄。

首联极写登高所感受到的特定环境,诗人心中深沉的忧郁,充斥于天、地、沙渚之间。

首句前两个节奏点连用四个平声既形成句内对偶,又渲染悲情或如疾风劲草般凌厉,势不可挡,或如波涛汹涌,奔腾翻滚,不可遏制。

但急风恶浪还不足以烘托出悲情之浓郁悲凉,然后用一个仄声“啸”,使悲郁之情充刺于天地之间,接着用一个平声“哀”,延伸悲情在时间上的悠远绵长。

诗人借助猿的哀鸣长啸呼出心中的悲郁之情,使之在天地之间膨胀,在东西南北间奔突。

猿之哀与诗人人生境遇之哀相互渗透,可谓是以哀景衬哀情,而愈显悲凉之气。

尽管如此,诗人心中郁结的悲情还是难以消除,在这种抑郁之情遍布苍穹时,诗人幻化为一只小鸟,翩飞于清渚白沙之间无所归依。

颔联写这只翩飞的小鸟在萧瑟的秋景中,穿越过无边无际,落叶萧萧的树林,低飞过前后相续滚滚奔腾的长江。

深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无边的落叶悄无声息,就象这滚滚奔腾的江水不可遏制。

生命的时光像自然时序中的落叶江水一样疾速流逝,而命运无法把握。

赏析杜甫《登高》

赏析杜甫《登高》

赏析杜甫《登高》杜甫《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抒发壮志豪情、表达对时代变局的感叹之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和深刻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题目意义、写景描写、意境营造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在哪些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登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而积极向上的行为,它象征着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同时,“登高”还寓意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攀登巍峨山岭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承载的愿望和渴望。

接下来,在描写手法上,《登高》运用了丰富多样并相互呼应的修辞手法来展现山水风光与人物形象。

例如“江流天地外”的开头四字揭示出作者欲突破尘世纷扰、追逐天空广阔真理之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境;“欲穷千里目”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地传递出作者对于远大前程的憧憬和向往。

同时,在诗歌结构方面,《登高》采用了七绝诗的形式。

四言、押韵工整、节奏明快,使得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

通过这种恰到好处的格律运用,杜甫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山水画般壮丽景象,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心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作品还通过具体描写来增强艺术效果。

“岩上无数寒光裂”,“云深不知处所在”,如此细致入微又富有想象力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这些绚烂华美的字眼令读者感受到险峻之势与广袤空间相结合带来的震撼与敬畏。

最后,在主题意义上,《登高》是杜甫对时代变局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反思之作。

他借助登高的行为来表达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样一种抒发内心追求和呼唤正义之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登高》是杜甫在长期岁月中积累思考与体悟后倾注心血、以诗人独特视角刻画出自己壮志豪情与真挚感叹的作品。

通过笔者以上几个方面赏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并欣赏这首千古名篇,并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坚定自己前行方向。

登高原文及人生哲理分析

登高原文及人生哲理分析

登高原文及人生哲理分析登高,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哲理内涵而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诵。

本文将全文分析登高的原文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正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高处入云霄,忽想故人心转悠。

落叶满阶红不扫,寒烟几点月如钩。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朝散发弄扁舟,更无一字是从前。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所产生的情感与思考。

一开始,诗人以黄鹤离去来引出人事皆虚的主题。

黄鹤楼为空,只留下了一片空怀和追忆。

接着,诗人运用清新的自然景色描绘了不同时空的变迁。

晴川、汉阳、芳草和鹦鹉洲等地都已经成为历史,只有白云苍翠依旧。

这一描写体现了时间的无情流转和人事的无常变化。

随后,诗人以黄鹤楼高处入云霄来进一步展示了人生的追求和思考。

高处的黄鹤楼让诗人产生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过往的怀念。

他不忍落叶满阶,只让其红艳而不扫除;他感慨万分,夜晚躺在床上聆听风雨声,心中铁马和冰河乘着梦境而来。

然而,明朝一到,他就要离开这里,继续漂泊他方,过去的一切都将成为记忆,没有一字能留下。

这种变化的反差和哀叹中,诗人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从整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深刻思考和抒发情感的同时,对人生流转和变幻的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和对未来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不易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人生无常、物是人非是登高这首诗中所凸显的核心人生哲理。

在经历的岁月中,人事纷繁,遗憾与沉思交织。

登高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攀登高山,更是一种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和寻求。

当我们站在高处俯瞰一切时,或许会体悟到一些关于人生的重要哲理。

首先,人生的变化无常。

登高的过程中,诗人通过黄鹤的离去和自然景物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变幻。

人的一生短暂而又脆弱,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转瞬即逝。

赏析古诗《登高》唐 杜甫

赏析古诗《登高》唐 杜甫
4
《登高》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的地位
《登高》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被誉为“诗史”
01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诗史之首”
02
《登高》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03
《登高》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赏析古诗《登高》
唐 杜甫
演讲人
目录
01.
《登高》的创作背景
03.
《登高》的艺术特色
02.
《登高》的诗歌内容
04.
《登高》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1
《登高》的创作背景
杜甫生活时代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政治动荡:杜甫生活在唐朝的晚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仗:通过对仗的手法,使诗歌的形式更加整齐和优美
诗歌的情感表达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出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通过描绘与亲朋好友的交往,表达出对他们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04
后世对《登高》的评价
后世誉为“七律之冠”,被誉为唐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后世诗人纷纷模仿《登高》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登高》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登高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登高诗指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歌统称。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承载多层意蕴文化符号,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

古典登高诗,无论是登楼、登山,还是登台、登塔,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都积累了多样情感蕴涵与深层文化心理。

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

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

诗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站得高必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能见前之所未曾见或不可见,如萧萧落木、滚滚逝水、迢迢客路、遥遥草色等,能起前之所未起之思、不起之愁,如荒烟蔓草、西风残照、宿鸟归飞、浮云漂泊等,从而获得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更易产生创作的灵感。

所以登高不独于重阳,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登高诗。

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的具体呈现,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也正因为历代诗人广泛参与登高,从而不断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

从创作时间看,登高诗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

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登高诗几乎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古典诗海里登高诗佳篇不断,名家辈出蔚为大观。

《诗经》305篇,直接描写到登高的就有近10篇。

有的登高也就仅是登上高处,有的附著上诗人对父母的担忧之情,有的登高望所思,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和关切,有的思乡和思亲在登高中被统一起来。

《楚辞》同《诗经》一样,多次出现登高这一意象,多仍用来表达思乡和怀人的感情,有的则用来比喻品德地位之高,展示诗人的政治抱负,以及理想破灭的痛苦,折射出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强烈的政治热情。

汉代登高诗基本上是沿袭了诗骚传统,多表思乡怀人之情,但有的写生死相隔,念之心悲,有的甚至发出忧时忧民的嗟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登高宴饮,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增强了,吟诗作文成为一种时尚,登高诗亦开始兴起,登高诗抒情言志内涵更丰富,境界有所扩大,更加具有蕴涵性,涌现了一些优秀登高诗。

如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使登高这种民俗现象逐渐演变成古代文人抒怀的重要方式。

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其随从武攸宜东征契丹时于燕地所作,诗中辽阔苍茫的时空境界,慨然独立的主体形象,孤高悲凉的情感格调,显现了唐代登高诗博大和壮观的气象。

盛唐中唐时期。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崔颢的《黄鹤楼》是两首登高揽胜的千古名作。

其中,《登高》、《登岳阳楼》可谓古代登高诗的压卷之作。

《登高》是杜甫五十六岁,重九日在夔州登高时所作。

前四句为登高所见,后四句为登高所感,沉郁顿挫。

《登岳阳楼》是杜甫五十七岁,登岳阳名楼所写,寓家国身世之感,令人感叹唏嘘。

杜甫之前的登高之作,主要拘囿于抒写个人的隐忧和愁绪,思想内容相对单薄,而杜甫的登高诗则把个人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之志紧密结合在一起,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

中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迭遭迫害的忧愤,同时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四位友人的怀念和聚会无期的惆怅之情,情感真切,语意沉绵。

而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作中,登高诗不下五十首。

晚唐的登高诗也不乏力作,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安定城楼》,赵嘏的《江楼感旧》短短二十字,曲折迂回之中,见出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与挥之不去的愁绪,诗境苍凉悲壮,波澜起伏。

宋词中的登高之作同样目不暇接,佳构迭出。

元明清也有不少精彩的登高诗。

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其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

因此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

‘悲’的气韵洇染了每首诗的内质外象。

时间上,虽有以伤春为季节背景的登高诗,但更多的则是借摹写秋景来表现诗人心中的悲情;在空间上,由于登高而望所体现出的“荒原意识”,也使登高诗充满了“悲”的审美情感效果。

这种悲情特征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学以悲为美的悲情传统,也形象地诠释情绪化了忧患意识,表现为崇高美。

表达思念之情是在登高诗中重要的主旨之一,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亲情之思、男女之思、友情之思。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等,或单纯怀乡或有所寄托和隐喻,都真实流露了飘泊流离之愁和思念家乡的深情。

赵嘏的《江楼感旧》则委婉曲折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透露内心隐秘的情感。

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单纯怀人。

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是登高诗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古代失意的士人往往会借登高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诗歌将历史兴亡和哲理深思熔入苍茫雄阔之景中,气象宏大。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杜甫的《登高》,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也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

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是“登高”主题诗歌的一大特征,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感叹于六朝的繁华一去不返,同时为当今皇帝被奸邪所蔽而感到忧心不已。

岳飞的《满江红》中英雄那一腔热血万斛壮志尽显,何其壮哉!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2009年江苏卷)则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晚唐高蟾的《金陵晚望》(2007年江西卷)咏史抒怀,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

抒怀励志,鼓舞人心也是登高诗时有所见的重要内容。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情与哲理水乳交融,借形象启示人们要有向最高境界迈进的决心和意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则抒写了实现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种信念、决心和对重重障碍的蔑视。

追求自由个性,展现美好情怀也在登高诗中有所见。

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写的虽是秋天的大海,但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催人旷达。

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也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

明·高启《黄氏延绿轩》(2007年天津卷)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王维的登高诗具有淡泊宁静之美。

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诗歌的主旨。

壮士登台、游子登楼(山、塔)、文士悲秋等可视为登高诗的一种范式,而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登高必愁,慷慨多悲、凄婉哀伤。

从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登高诗运用多种方式抒情言志。

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寓怀,或托物言志等等,各种方式融会贯通,古今穿插,时空一体。

情景互为表里,相互映衬,物我相生,多层次、多角度表达出丰厚复杂的思想感情。

登高诗章法谨严有致,层次清晰而不失变化。

写景抒怀是登高文学的主体。

大多先叙事、写景,然后抒情言志。

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彰显全诗意旨。

摹景近观远眺,动静交织,声色并用。

抒情由浅入深,抑扬起伏,收放自如。

境界开合跌宕,情感博大深沉。

登高诗工于造语,讲求炼字炼句。

摹景状物以气韵为主,雄壮开阔,生动传神,想象高妙;抒情言志语淡情深,慷慨悲歌,力透纸背,寄寓遥深。

登高怀古用典言简意丰,独具慧眼;象征语约意沉,发人深省,充分体现出创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

古典登高诗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是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其丰富的主题意蕴和审美特质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高诗往往将自身经历与天下兴衰相融合,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阅世意识;登高诗关注人生“壮怀凄凉”中的“壮心不已”,往往抒发“寒士幽独”中的“孤高寂寞”,折射的是观身意识;登高诗往往又对人生所遭遇的困惑与困境进行价值探询。

文人历来是感性的动物,情感丰富饱满,极富理想化,因此,“登高而赋”实际上是一个“睹物兴情”的过程。

通过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沧桑等情绪便自然产生。

而相反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心理,自然的雄壮、天地的永恒又让人自然产生一系列豪迈感、雄壮感。

古典登高诗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取材源之一(上文已举了一些例子),而且不少名句名篇的默写也都取材于古典登高诗,如2009年全国卷2中的杜甫《登高》默写。

因此,在进行“古诗文阅读”复习时,应重视古典登高诗这一类别,一旦对登高诗的特点了然于胸,则诗歌鉴赏的能力就一定很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就都会有新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