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理论试图通过一个澄清价 值观的过程来帮助儿童减少价值 观的混乱和保持价值观的一致性。 它尽力避免观点的灌输而注重推 理的作用,鼓励儿童对价值观进 行自由探索和理性思考,让儿童 在选择、行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分析和处理各种道德问题与社会 问题的能力。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
道德认知发展学说是继价值澄清理论 以后在美国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是由 美国心理学家、道德教育专家劳伦斯· 科 尔伯格等人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并建立起 来的。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道德教育领域产 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发 展。
第三,较深入地探讨了德育过程 的规律
丰富、充实了德育理论,使德育工作更加科 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一些更深入的讨论 也由此展开: 第一,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问题 第二, 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 第三, 道德教育的功能问题 第四, 学校德育的效果问题
二、中国德育的基本特点
(一)传统德育的基本特点 1、 德育——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
第二,理解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第三,认识德育是一种施教传道与受教 修养的统一活动。 第四,把握德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五,把学校德育与社会、家庭等方面 的德育结合起来。
2、注意区分几个概念
第一,德育与道德教育 第二,德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或思想政 治教育) 第三,德育与教育
(四)青少年学生的新特点 消费社会的到来 (五)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关注问题调查汇总表: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提高成绩 努力成绩提不上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兴趣 预习 持之以恒
案例
“今天我Hale Waihona Puke Baidu掐死你”
倾听与接纳
如果孩子能够确认,即使全世界都 不理解自己,爸爸妈妈一定会理解;如 果孩子能够确认,无论他是什么样子, 父母都不会抛弃他„这是父母送给孩子 最好的礼物 “招聘完美的父母”
(二)现代德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少为大多数人承认,相对稳定而又 内部协调的价值系统。 其次,品格心理结构发展不平衡。 第三,德育目标制定不科学。 第四,德育途径单调。 第五,在内容上,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 政治教育道德化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这二 者区分开来。
第二节 欧美国家德育的历史变革
诺丁斯:1984年《关心,伦 理道德教育的母爱途径》、1992 年《学校中的关心面临挑战》。
三、欧美国家德育的启示
第一、重视学校道德教育,重视学生的品格培 养。 第二,强调道德教育的主体特性 第三,强调核心价值 第四,把加强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作为学校 道德教育改革的理论先导。 第五,在重视经济建设、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 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社会道德文化建设, 营造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期望的最 好的成人与同伴行为是:体谅别人、 关心他人。提出道德教育的任务主 要不是学习道德判断,而应当着重 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因别 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认为讨论、 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等是最有 效的方法。
有影响的著作:
麦克菲尔:《起跑线》、 《生命线》等道德教育教材; 《中学的道德教育》。
(六)教师的不适应
破多立少
职业压力、职业倦怠 现在如何做老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人生 导师?
当老师难!
三、德育论的研究任务
(一)基本任务 1 、透过德育现象,探索和揭示德育活动 的规律,这是首要任务; 2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论水平和遵 循德育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3、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德育方针 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等。
二、当代西方的道德教育改革流派
1、价值澄清理论 由美国的路易斯· 拉斯思等人提出。 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起被 认为是对西方道德教育影响最大的两大 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原因 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给人们的价值观 造成了很大混乱,这种混乱对儿童产生 了极大影响。面对多种选择,他们无法 得到自己清晰的价值观,需要学校与教 师帮助他们发展和澄清价值观。
第三章 德育目标
第一节 德育目标概述 一、 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 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 设想或规定。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第一,社会对其公民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 面的要求 1、要考虑道德规范 2、要考虑社会规范 3、要考虑民族和国家特点 4、要考虑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伦理道德要 求 第二, 根据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 展水平 第三, 德育目标的确定,还要受一定的教育思 想,特别是教育的哲学观点所影响。
(六)新中国的学校德育
1. 建国17年的德育概况 2. 文化大革命10年对德育的破坏和新时期的拨乱 反正 3、 改革开放以来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 在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中有不少新的进展。 首先,澄清了左的思想,认识到过去德育工作的缺 陷,更新了德育价值观念。 其次,在德育实际工作中进行了改革。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在实践中的应 用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 课堂中开展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 来激发儿童积极的道德思维,使他们 的道德思维达到较高的水平;另一方 面是建立“公正团体”,重新组织学 校环境,使学生具有更多的民主参与 学校管理的过程。
3、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是20 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 美国教育家弗雷德· 纽曼等人创建的。纽曼认 为以往的道德教育对道德知识、社会体制、 社会问题、思维过程等因素较为强调,但对 道德行动及能力培养关心不够,造成了公民 道德的被动性。
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模 式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儿童道德发展阶 段论。根据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把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种水平、 六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 ②习俗水 平。 ③后习俗水平。关注的焦点是发 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认为道德发展的 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主张道 德教育应通过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 促使他们的道德思维向更高阶段发展。
制度化的表现:
1、汉初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文教政策,被汉武帝采纳。 2、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三) 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德育的深化发展 (四)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德育的衰微 (五)传统道德教育在近代的历史转换
中国传统教育经历了三次大的冲 击: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的冲击。对德育没产生什 么影响 第二次冲击是“戊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 失败了,不过它带给学校德育的影响却是深 刻的,是近代第一次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真正 超越。从此几千年定于一尊的以儒家伦理思 想为核心的封建的道德教育开始动摇。
学校德育论
齐鲁师范学院 刘文华
第一章
绪论
一、德育论的概念 (一) 德育的概念 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政治教育、思 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并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 德转化为个体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教材P9
纽曼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 获得环境能力,即通过行动影响环 境中的具体结果的能力。它包括三 个方面:一是实践性能力,二是人 际关系能力,三是公民行动能力。 在这三种环境能力中,纽曼关注的 重点是第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公民 行动能力。
4、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
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是由英国学校道 德教育家麦克菲尔和美国女教育家诺丁斯等 提出的注重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的 一个理论派别。其中,麦克菲尔等在英国的 道德教育研究的核心概念是“体谅”,诺丁 斯等人在北美的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关心”, 合称为体谅关心学派。
第三次冲击是辛亥革命和“五四” 运动。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传统道德教育 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革命批判,不过这种批判 仍然只是一种眼前的政治上的需要,缺乏必要的 深度。“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从文化上对封建伦 理道德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中国道德教育的总 体趋势已大致明朗化,自由、平等、博爱、进步 的德育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开启了中国道德和 道德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 现代转换作了准备。
一、 欧美国家德育变革的历史线索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传统道德教育的 源头 (二) 中世纪:传统道德教育的极端状态 首先,教育的目的指向来世的精神生活, 指向超自然的神性力量。 其次,道德教育强调禁欲和服从。 第三,禁欲和服从的要求表现在教育的方法 上,就是强调体罚、惩戒、灌输、记诵、问 答式的教学手段的使用。
2、 传统德育内容
( 1)关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即社 会公德 ( 2 )关于家庭生活的道德规范,既 家庭伦理 ( 3 )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及道德行为 准则
3、 传统德育方法
(1)强调知、情、意、行的培养 (2)注重自省、自克的修养工夫
4、德育原则
第一,以身作则; 第二,立志力行; 第三,改过迁善。
(二)新时期德育论研究面临 的新问题
1. 如何把德育放在为首的地位 2. 如何划清新旧观念的界限 3. 如何认识今天的德育对象 4. 如何对待价值观的多元化 5 、 如何适应新形势,运用科学的方法,提 高德育的实效性
第二章 学校德育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国学校德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学校德育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发 轫及初步实践 (二) 汉唐时期:中国传统德育的制度化
(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现代道德教育的萌芽和传统道德教育的残余、 变种。 这一时期主要的新教育的思想家有维多里诺、 拉伯雷、蒙田、伊拉斯谟等人。 (四)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30 年代:新道德教 育的萌芽和奠基时期 (五)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道德教育的荒凉 时期 (六) 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期:道 德教育的复兴和发展时期
1998年,著名的物理学 家斯蒂芬﹒霍金在白宫提到未 来千年的科学时提出人类所面 临的挑战不是来自科学,而是 来自道德。道德决定我们是创 造奇迹还是创造怪物,是让人 类更加幸福还是毁灭人类。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中说过:养成他们有劳 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 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 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 不被淹没的力量。
2、 德育理想与目标——圣人和君子 3、 道德教育方法——向内用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德育的特点
第一, 专门化与全面化。 第二, 规律化。 第三,开放化。 第四, 引进化。 第五, 制度化。
三、中国德育的启示
(一) 传统德育的启示 1、 传统德育的理论基础 (1)“德政”思想 (2)“人性论”
3、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经济功能 生态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个体生存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享用功能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 获得者聚首法国巴黎,做了这 样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 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对德育概念的理解
第一,正确把握“德”的内涵。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这 一专门术语 1906年王国维著《论德育之宗旨》正式使用德育, 这里德育指道德教育。 在西方,德育最早是英国学者斯宾塞在他的《教 育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 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一)国际敌对势力对未成年人的争夺
(二)社会的信息化与价值多元化
(三)社会转型的挑战
所谓社会转型期, 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为先导, 又不限于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而是由 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整个社会结构 的变革。
社会稳定
成熟人 社会急剧变革
成年人
不成熟
不成熟
未成年
不成熟
(二) 德育论的概念
德育论是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揭 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1、德育论的研究对象:现象、问题和规律 2、德育论的学科特点:时代性、理论性、 科学性和实践性
3、德育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德育论与哲学。 第二,德育论与伦理学。 第三,德育论与心理学。
二、学校德育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