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合集下载

甲襞微循环操作流程

甲襞微循环操作流程

甲襞微循环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甲襞微循环是指人体手指甲根部的毛细血管微循环,它可以反映人体的血液循环状况和健康状况。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血液循环一、定义: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微循环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

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

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9.6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0.4——1毫米/秒;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和甲壁微循环检测仪学习

微循环和甲壁微循环检测仪学习

血液循环如何遍布全身

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这么 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 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 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 织细胞中去的,那么血液从心 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 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 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 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 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 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 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 血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人 体的第二心脏”。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人体微动脉与微静脉、毛细血管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这样的微细 的血管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所以把它称作微循环。
微循环是人体血管最末稍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血管把从心脏泵出来的血 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末梢部分,(像一条大河越来越细,这河灌溉着周围的 土地,微血管也是一样越来越细,分到末梢的部分),实现人体组织细胞吸收营养、 氧气、排出代谢产物(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的交换,营养着周围的血管、神经 和各细胞等。 微循环作用:是实现人体组织细胞吸收营养、氧气、排出代谢产物(肌酸、乳酸、 二氧化碳)的交换场所。
手部、足部的血管、毛细血管网
微循环与健康
• 微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 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微循环, 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的微循环使得各脏器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若微循环不畅通,就好像“稻 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的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 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 如果脏器的微循环病变(堵塞)脏器发生病变心肌障碍,就会心慌、胸闷、心律 不齐、心源性猝死等。脑循环障碍。 如果肢体末端微循环堵塞则会手麻脚麻甚至发青加重静脉曲张病情!另外皮肤过敏 等 如果脑部脑循环障碍,就会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头晕、中风、痴呆 等等 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微循环通人不中风;微循环好心 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

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

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

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细⾎管形态,⽑细⾎管流态,⽑细⾎管周围状态。

1、细⾎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细⾎管不可缺少的指标。

甲襞是⼿指远端的⽪肤,由于职业或⼯作的原因(如搬运⼯⼈、清洗⼯⼈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增⽣,⾓化层增厚,⽪肤粗糙,致使表⽪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的管袢模糊。

正常⼈甲襞⽑细⾎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远⼼端第⼀排⾎管袢中部1/2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排管袢计⼊。

计数每毫⽶内的管袢数,取三个视野的平均值;凡1mm内的所有管袢数均应计⼊。

正常值:8-10(7-9)根/视野(第⼀排) 异常:A、袢增多:缺氧、慢性肺⼼病。

B:袢减少:⾎压下降,循环⾎量不⾜。

末梢⾎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等。

3)、管径:测量部位为⾎管袢的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

正常⼈输⼊枝与输出枝之⽐为:1.5-2. 正常值:输⼊值—11±mm 输出值—14±3mm 袢顶—15±3mm 异常:A、管径增宽:⾼⾎压及冠⼼病(早期)袢细长,部分病例输出枝扩张。

⾼⾎压、冠⼼病伴有⾼脂⾎症,⾎流粘度增加,输出枝,特别是袢顶增宽。

B、管径变窄: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由于动脉压升⾼,⽑细⾎管阻⼒增加,管袢特别是输⼊枝管径明显变窄。

⾎压低,房间隔缺⾎,严重贫⾎。

(因⾎液灌流量减少,管袢变细) 4)、管袢形态 正常的管袢形态为发夹型(∩)、交叉型和畸形,三者⽐例为6:3:1. 异常:交叉型及畸形增多,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压、糖尿病、⼼绞痛、⼼肌梗塞(95%异性管袢) 5)管袢长度:测量受观察⾓度,⼿指的位置、照明等影响较⼤。

正常:2—5CM. 异常:A超长:⼩动脉硬化,家族⾼⾎压史,部分⾼⾎压病⼈(由于局部⾎液灌流量⼤,⾎流受阻所致) B、缩短、⼼脏病、⼼功能不全、⽔肿、休克。

手指甲襞微循环94’上海简易标准

手指甲襞微循环94’上海简易标准
准中1 2 项 指标的判断方 法及 积分标准
, .
人 体 手指 甲璧微 循 环 9 4 上 海简 易 诊断 标 准 ( 简称 上 海标准
,
叉 管 谬变 换 角度观 察 时可能 就是 正 常管 律
, ,
;
)
,
是在 总 结 以 往 工 作 的
,
又 如管 裸 的 清 晰 度 与渗 出在含 义 上 也 有 交 叉 一 般 来 说 有渗 出时 管律 清 晰度 常 差 管
it
e r
,
n
g h a i M e d le
n a
a
l
U n iv
e rs
lt y
t
,
S Ha
n
n
g h a i C h ln a
e r
,
A
o n t
e r e
加t
b
a e
t
o
e
The f w
a
`
n
g
e
hai
t
o
i m p l ii f
d
n
e
io it
n
o
f
n
t
he
t
il
o l d m ie r 民 ic f r
,
,
有 关 工 作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甲裳 微 循 环 加
] [ 权 积 分 法 的综 合 定 量 评 价 方法 和 标 准 l
, , ,

目前 大部 分仪 器仅配 高 压汞 灯 在 此
。 ,
,
简 称加 权积 分 法 并 制 成 电脑 软 件 从 而 在
国 内 首次 出 现 一 个供 全 国 试 用 的定量 标准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

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

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

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

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

甲襞微循环的高级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高级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高级知识
1. 基本原理
甲襞微循环是利用中医理论中的“脾胃”和“荣卫”概念,以及甲
状腺、腮腺和腹中心腺等腺体为主要作用点,通过手法刺激和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的一种技术。

2. 应用范围
甲襞微循环主要用于中医美容的各个领域,包括皮肤护理、面
部提升、瘦身纤体等。

其主要功能有:
- 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和排毒;
- 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和再生,提升皮肤弹性;
- 激活面部肌肉,减少皱纹和松弛;
- 减少脂肪团,塑造身材曲线。

3. 注意事项
在进行甲襞微循环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技术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或美容师完成;
- 了解客户的身体状况,避免对有特殊病史或过敏反应的人使
用该技术;
- 尊重客户的感受,避免过度按摩或刺激;
- 使用合适的产品和仪器,确保安全和效果。

以上是关于甲襞微循环的高级知识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更多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士。

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篇一: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

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

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

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

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

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

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

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

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

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甲襞微循环

甲襞微循环

数据的处理普通的取平均值的方法误差太大,不适合我们采用。

我觉得我们应该用更精确的方法来分析数据。

我在网上查阅分析了6种一下4种方法我觉得可以借鉴学习使用:1.截尾均数因为算术平均数较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因此可以考虑将数据进行排序后,按照一定比例去掉最两端的数据,包括中部的数据来求平均数。

如果截尾均数和原来平均数差异不大,说明数据不存在极端值,或者两侧极端值的影响正好抵消,反之,则说明数据存在极端值,截尾均数能更好的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常用的截尾均数有5%截尾均数,即两端各去掉5%的数据。

2. 中位数将资料内所有观测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观测值,称为中位数,记为M d。

当观测值的个数是偶数时,则以中间两个观测值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中位数简称中数。

当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呈偏态分布时,中位数的代表性优于算术平均数。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先将各观测值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1) 当观测值个数n为奇数时,(n+1)/2位置的观测值,即x(n+1)/2为中位数;M d=X(n+1)/2(2) 当观测值个数为偶数时,n/2和(n/2+1)位置的两个观测值之和的1/2为中位数,即:M d =X n/2 +X(n/2+1)3. 几何平均数n 个观测值相乘之积开n 次方所得的方根,称为几何平均数,记为G 。

它主要应用于动态分析,用几何平均数比用算术平均数更能代表其平均水平。

其计算公式如下:G=n Xn X X X X ∙∙∙∙∙∙∙∙∙∙4321=(X 1.X2X3X4…Xn )n 1为了计算方便,可将各观测值取对数后相加除以n ,得lgG ,再求lgG 的反对数,即得G 值,即G=lg 1-[ lg X 1+lgX 2+lgX 3+…+lgXn]4. 调和平均数资料中各观测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称为调和平均数,记为H,即H= )1312111(1Xn X X X ++++对于同一资料,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

工作报告之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

工作报告之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

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篇一:微循环讲解及实操】微循环讲解及实操血液循环一、定义: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微循环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

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

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9.6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0.4——1毫米/秒;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知识手册第一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

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

如下图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

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

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

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

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

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一)形态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

分为以下几个指标: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不清)(模糊)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

1mm范围内的均计入。

如下图: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也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微循环检测仪的操作技巧:五大看点:颜色,形状,山峰,位置,速度一:颜色:1,基底颜色--每个人基底颜色都不同,以颜色平均,基本色粉红为最好。

血液底色发黄为炎症,按黄色的程度区分炎症的程度。

越黄越重,发黑为毒素沉淀,同样也是按颜色深浅区别程度轻重。

2,血液整体偏红,深红多为血液粘稠,重症者出现微细血管堵塞,如图③。

局部血管偏红,深红的多为上火,如图④,肝火旺盛。

备注:观看心脏部位比其他部位要红点是正常现像,但是不会红太多。

如果颜色很淡,说明供血不好。

二,形状:血管形态分析1.正常型为发夹形,竖直向上生长,血管长度5-8CM;2.血管内没有杂质,血流成线流式快速流动;3.异常为交叉和畸形;4.交叉的比例数不超过30%,畸形不超过10%均视为正常;短小型/蝌蚪型血管:1.末梢供血不良,外周循环不良,手脚四季冰寒;2.贫血,易乏力;3.失眠、睡眠质量差,或长期熬夜,苏息不规律;4.记忆力下降;5.新陈代谢失调,身体排毒不佳;6.体弱多病,免疫力较差血管下端蛛网状连接型:1.心肌功能出现问题2.首要病症:心慌、心跳骤然加速、胸闷、心跳偷停、气短、疼痛等;3.易发疾病类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纤细色浅型血管:1.女性较多见,血压偏低;2.血虚、末梢供血缺乏、手脚冰凉;3.免疫力低下;4.年长者易出现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症状;增厚及黑头型血管:1.血脂偏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糖;2.血液回流差,血管中垃圾毒素多;3.新陈代谢失调;4.脾胃失调,便秘者居多;角状血管:1.风湿性血管;体内多湿寒;2.身材各关节易出现疼痛;横穿型血管:1.肝脏排毒差;2.新陈代谢不调,体内垃圾毒素多;闭合型血管:1.完整淤堵,血液没有回流;2.出现在对应身体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易出现疼痛;3.身体内血管或器官出现梗死或堵塞;交叉型血管:1.身材骨骼出现问题;2.观察交叉部位出现的位置来判断骨骼问题位于身材的哪一个部位;.三,山峰:免疫山峰,越波浪越好四,位置:找准对应的位置检测,如图:五,速度:血流速度快最好,说明血液循环快备注:有的血管边缘有气泡说明有湿气,如果气泡是白边说明是近段时间生成,黄边的话说明生成有一段时间。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也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微循环检测仪的操作技巧:五大看点:颜色,形状, 山峰, 位置, 速度一:颜色:1,基底颜色--每个人基底颜色都不同,以颜色平均,基本色粉红为最好。

血液底色发黄为炎症,按黄色的程度区分炎症的程度。

越黄越重,发黑为毒素沉淀,同样也是按颜色深浅区别程度轻重。

2,血液整体偏红,深红多为血液粘稠,重症者出现微细血管堵塞,如图③。

局部血管偏红,深红的多为上火,如图④,肝火旺盛。

备注:观看心脏部位比其他部位要红点是正常现像,但是不会红太多。

如果颜色很淡,说明供血不好。

二,形状:血管形态分析1.正常型为发夹形,竖直向上生长,血管长度5-8CM;2.血管内没有杂质,血流成线流式快速流动;3.异常为交叉和畸形;4.交叉的比例数不超过30%,畸形不超过10%均视为正常;短小型/蝌蚪型血管:1.末梢供血不良,外周循环不良,手脚四季冰寒;2.贫血,易乏力;3.失眠、睡眠质量差,或长期熬夜,休息不规律;4.记忆力下降;5.新陈代谢失调,身体排毒不佳;6.体弱多病,免疫力较差血管下端蛛网状连接型:1.心肌功能出现问题2.主要症状:心慌、心跳骤然加速、胸闷、心跳偷停、气短、疼痛等;3.易发疾病类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纤细色浅型血管:1.女性较多见,血压偏低;2.贫血、末梢供血不足、手脚冰凉;3.免疫力低下;4.年长者易出现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症状;增厚及黑头型血管:1.血脂偏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糖;2.血液回流差,血管中垃圾毒素多;3.新陈代谢失调;4.脾胃失调,便秘者居多;角状血管:1.风湿性血管;体内多湿寒;2.身体各关节易出现疼痛;3.此类型血管患者,血管颜色偏蓝或紫色,颜色较深,体内寒气过重,应多注意妇科方面疾病;横穿型血管:1.肝脏排毒差;2.新陈代谢不调,体内垃圾毒素多;闭合型血管:1.完全淤堵,血液没有回流;2.出现在对应身体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易出现疼痛;3.身体内血管或器官出现梗死或堵塞;交叉型血管:1.身体骨骼出现问题;2.观察交叉部位出现的位置来判断骨骼问题位于身体的哪个部位;.三,山峰:免疫山峰,越波浪越好四,位置:找准对应的位置检测,如图:五,速度:血流速度快最好,说明血液循环快备注:有的血管边缘有气泡说明有湿气,如果气泡是白边说明是近段时间生成,黄边的话说明生成有一段时间。

人体甲襞微循环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人体甲襞微循环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实验对象】
• 在校大学生
【检查设备和器材】
• 微循环显微镜、光源、照相机、摄象机、录象 机、监视器、固定拖架、石蜡油和香柏油。
【对检查室及受检者的要求】
• 1.微循环检查室:检查室的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为70%。
• 2.检查对象:检查前一小时避免激烈活动或重 体力劳动。检查前一天禁服对心血管有影响的 药物。
• 3.检查时间:一般应在上下午观察。为了解同 一病人的动态变化,最好固定在同一时间进行 复查。
• 4.条件允许时,检查前可测定受检部位的皮肤 温度。
【操作方法】
• 1.受检者在检查室休息15-30分钟,取坐位,必要时取 卧位检查,检查左、右无名指。
• 2.检查前,将微循环检查光源盒的光源和高压汞灯打开, 预热5分钟。
平坦(1.6)
汗腺导管
0~2条/ 1指甲襞 3~4条/ 1指甲襞
(0)
(0.1)
≥ 5条/1指甲襞 (0.4)

【甲襞微循环异常分度诊断标准】
• 1.甲襞微循环重度异常 • (1)具备以下一项变化者:管攀数减少到3条/mm以下,或减
少80%以上;红细胞重度聚集,血细胞血浆分离且多数管攀呈粒 缓流甚至停流;血流出现非局部因素引起的多数白微栓;管攀出 血大于或等于7条/1甲襞。 • (2)加权积分值大于或等于8。 • 2.甲襞微循环中度异常 • (1)具备以下二项变化者:管攀数减少40%-60%;输入枝管径 缩小20%-60%后增宽60%;或管攀缩短或增长50%以上;或输出 枝增宽100%以上;明显渗出;红细胞中度聚集,多数管攀为粒流, 管攀出血达3-6条/1甲襞;血色暗红;畸形达40%-60%;乳头平坦。 • (2)加权积分值大于或等于4。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

度 和袢 周状 态 , 用 5 倍 镜 观察 录像 、 集 图片 , 再 0 采 主 要 分析 微血 管形 态和血 流 动态 。必 要 时在 卤素灯下 观察 血 色和袢 周 出血等 情况 。每例 受试 者均平 行观 测左 、 右拇 趾 , 用 甲襞微 循 环分析 软件分 析 足趾 甲 采 襞 微 血 管 数 目、 径 、 液 流 速 等 数 据 。参 照 田牛 管 血
豫饵讲学 杂 ,0 2 2 ( )3 ~ 3 志 2 1 ,2 2 : 1 3
@ 2 1 C I E EJ U N L O C O I C L TO 0 2 H N S R A FMI R C R U A I N O
正常人 足趾 甲襞 微循环检 测
宋 丹 李玉 刘 丹 珍 凤英 刘秀 华
ts 进行 两组 间比较 ; 数 资 料 比较 用 Y et 计 检 验 。P
<0 0 .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2 结 果
2 1 足趾 微血 管形 态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对 象 .

图 1为正 常人左 、 足拇趾 微血 管 图像 , 右 可见 第 排微 血管 管袢 排 列 整 齐 , 为 发夹 形 , 细 均 匀 。 多 粗 具 体指 标分 析如 下 。 2 1 1 清 晰度 : . . 微血 管清 晰度分 为三 级 : 晰 、 清 清 不 晰和模 糊 。2 6例受 检 者 双足 趾 微 血 管 显 示 以清 晰 为 主 , 中 5 . 9 的左 足 趾 管 袢 为 清 晰 ,8 4 其 7 6 3.6 为不清 晰 ,. 5 为模 糊 ; 0 O 的右 足 趾管 袢 为 3 8 5. 0 清 晰 ,4 . 5 为 不 清 晰 ,3 8 % 为模 糊 。左 右 足 6 1 .5

慢性乙型肝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

慢性乙型肝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
2
.
8一

0 1
42
例慢 迁 肝 上 午 与下 午 观 察结 果 比 较
.
,
,
,
4
次以 上
,
除 流速 下 午 ( 0
,
36士。 o gm m
,

/ s ) 比上 午 ( o
`
30
血 液流 变学 红 细胞 压 积 全 血 粘度
, , ,
:

0
.
0
.
o gm m
,
/ ) 快 有 显 著的 统计 学 差 异 ( P <
蛋 白 原 血 沉 由我院按 上 一 医 方 法 操作 川
3
.
,

5 例行甲 例 和健康 人对 照 0
血 脂 分 析 乙 肝 病毒 血 清 标 志 物 由 我

:
璧 微循 环 变化 及 血 液 流 变 学 改 变的观 察 和 研
究 报告如 下

院 生 化 室 和 肝 炎 免疫 实 验 室 检 测
4
.
统计 学 处 理 采 用
:
U
检验计算其 显 著
观察 对象与方法
一 病 例 慢性 肝 炎 1 4 人
, 、


:
2
,
例 均 为 住院 病
全部 病例 符 合
50




:
部 分病 例肝 活 检 诊断
, ,
甲 璧 微循 环 的 临 床 观 察 健 康 时 照
4% )
, , ,
1984
年 全 国 病 毒性 肝 炎 学 术 会 议 肝 炎 诊 断
o gm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襞微循环知识手册第一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

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

如下图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

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

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

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

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

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一)形态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

分为以下几个指标: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不清)(模糊)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

1mm范围内的均计入。

如下图: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

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

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

正常:监视器上可以看到7-9条(上图管袢数为5条)(上图为9条)异常:a.管袢多:缺氧、慢性肺心病b.管袢少:低血压、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

1.管径:是指血管中上部的直径。

分为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袢顶直径、管长。

1-输入枝管径2-输出枝管径3-袢顶管径4-管袢长度异常:(A增宽)(B变细)(C短小)(D超长)异常:a.增宽: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血脂、高血粘度等b.变窄:贫血、急性肾炎、低血压等c.短小: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水肿、休克d.超长:小动脉硬化,遗传高血压等1.管袢形态:正常为发夹形,异常为交叉和畸形,交叉的比例数应不超过30%,畸形应不超过10%(正常血管1)(正常血管2)(交叉型)(畸形)异常:交叉和畸形血管比例过高,可能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二)流态:①流速:由于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正确测定血流的速度非常困难,田牛教授采用半定量法,根据血液流动状态,将流速分为7个等级。

1.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毫无颗粒感,形如塑料带(正常)2.线粒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稍有颗粒感三,形如绸带(正常)3.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成线,有明显颗粒感,形如布带(轻度异常)4.粒流:血流较慢,轴流、缘流混杂,如泥沙流,形如麻布(中度异常)5.粒缓流:血流呈泥沙状,连续缓慢流动。

(中、重度异常)6.粒摆流:血流呈泥沙状,前后摆动仍能向前流动。

(重度异常)7.停滞:血流停滞不前。

也可使用光点跟踪法,调节软件中的光点速度,使之同血流同步,此光点速度即为血流速度。

②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聚集在血流中,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红细胞的聚集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

轻度:在管袢内可见2-3个血细胞聚集,呈颗粒状中度:较轻度严重,多数颗粒状聚集重度:聚集呈絮状,团快状,其间有血浆柱,出现血细胞和血浆分离③血管运动性:甲襞管袢自发地出现管径增宽和变细,或血流速度快和慢的交替变化,称为毛细血管运动性。

④白细胞:白细胞离开轴流沿着管壁翻滚而过的现象,称为白细胞翻滚。

正常状态下,可以有少数白细胞翻滚,但如有多数白细胞沿管壁翻滚,则属于病理现象,白细胞粘附管壁一段时间停滞不动的现象,称为白细胞帖壁。

1.白微栓:白微栓是由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粘附、聚集而形成。

因此凡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凝固活性升高的因素都可导致白微栓的形成。

又分为壁栓和流动的白微栓两种。

白微栓的判断白微栓在血管里流动的时候,容易和白细胞、血浆柱混淆,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1.白微栓体积大,直径大于30微米或比白细胞大3倍以上的白色团块,体积接近管径或比管径稍大。

2.形状不规则,像棉花团似的。

3.通过管袢时比较滞涩,挤涨管袢漂浮而过。

4.出现在乳头下静脉丛中或明显扩张的管袢中。

5.出现部位比较局限,数量比白细胞少。

6.白细胞的特点是:颗粒小(只有管径的1/3左右)、不透明、不挤涨血管、流过迅速。

7.血浆柱的特点是:血浆柱透明、不挤涨血管、通过狭长的细小输入枝时会变长、流过管径较大的流速快的输出枝时会被冲散而不形成团块状、血浆出现在红细胞严重聚集有血球和血浆分离的管袢中。

血色:注意区分淡红、浅红、暗红、暗紫色。

(三)袢周在进行了形态和流态的观测后,还应对周围的状态进行观察:1.渗出:是指血管内血浆成分过量地通透血管壁并存积于微血管周围的一种现象,是常见的微循环的改变之一。

特征:管袢周围间隙扩大、明亮;管袢影像模糊,长度缩短。

2.出血:红细胞出至血管外的现象。

应区别外伤或其他非致病因素造成的出血,如果是漏血性出血,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壁的损伤,导致通透性亢进及血流变等的改变。

1.乳头下经脉丛:是指多个毛细血管管袢连接于细静脉而成,小儿与老人可见,但不扩张,体循环回流受阻可见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

明显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提示:右心衰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疾病,大面积炎症、结缔组织疾病等。

1.乳头:乳头正常呈锯齿状、波浪形,每个乳头下有1-2根管袢,异常可见浅波纹和平坦。

(波浪形)(浅波纹)(平坦)(汗腺导管)异常的乳头形状提示:血管动力差、免疫力低等。

汗腺导管:在管袢之间可见白色线条或螺旋线条,有时和汗滴相连三、甲襞微循环异常分度诊断标准根据微循环各项指标改变的程度和加权积分值,甲襞臂微循环检查的综合判断可分为:正常、大致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和重度异常等5级。

1.甲襞微循环重度异常(1)具备以下1项变化者管袢数减少至3条/mm以下,或减少80%以上。

红细胞重度聚集,血细胞与血浆分离且多数管袢血流呈粒缓流甚至全停。

血流中出现非局部因素引起的多数白微栓。

管袢出血大于或等于7条/1指甲襞。

(2)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82.甲襞微循环中度异常1.具备以下其中2项变化者1.管袢数减少40%~60%。

2.输入枝管径缩小20%~60%或增宽60%;或管袢缩短80%或增长50%以上;或输出枝管径增宽100%以上。

3.明显的渗出。

4.红细胞中度聚集,多数管袢血流为粒流。

5.管袢出血达3~6条/1指甲襞。

6.血色暗红,管袢形态短时间内变化,畸形加交叉型达40%~100%。

7.乳头平坦。

2.综合积分值大于或等于4。

3.甲襞微循环轻度异常1.具备下列其中3项变化者1.输入枝、输出枝或袢顶管径增宽或缩窄达20%,管袢增长250%~50%或缩短20%,管袢畸形加交叉达40%。

2.血流呈粒线流。

3.有轻度渗出或出血1~2条/1指甲襞。

4.乳头下静脉丛明显且扩张变粗。

5.管袢模糊。

6.血流中白细胞全无或增多大于30个/15s。

7.汗腺导管3~4个/1指甲襞。

2.综合积分值大于2。

4.甲襞微循环大致正常综合积分值小于或等于2。

5.甲襞微循环正常综合积分值小于1。

四、临床意义甲襞微循环重要改变对临床的提示举例∙短期内管袢数的急剧减少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明显的血压降低,循环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或末梢血管特别是细动脉收缩等。

应结合临床判断并提出治疗方面的相应建议。

急剧减少的管袢又重新出现,表明病情可能有好转。

∙管径显著增宽,形态特殊血流减慢提示:病人可能患有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缺氧等。

∙多数管袢血流停滞或呈粒摆事实流,管袢增宽,乳头下静脉丛明显可见,并扩张。

提示:病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各种伤病(血容量不减少)的危重时期。

停滞或严重减慢的血流重新逐渐慢快,预示病情可望有所好转。

∙严重的红细胞聚集提示:病人可能存在血浆成分的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高指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增多、血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增多症。

亦常见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慢性进行性红细胞聚集,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子,治疗上应考虑相应的对症措施如活血化淤等。

∙两手多数管袢及乳头下静脉丛内出现多数白微栓提示:病人可能存在DIC,常是心、脑血管意外的“先兆”或由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结晶缔组织疾病、妊娠毒血症等所致应结合临床建议医生做相应的检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多数管袢连续或进行性出血提示:病人估内存在引致出血的因素或病理改变,应建议临床做进一步的检查。

在抗凝治疗或服用大量降血压药过程中,出现管袢出血(除外月经周期和局部因素的影响)时应结合临床建议停药或减少药量。

∙短期内管袢周围明显渗出提示:病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中毒、过敏、血管通透性亢进等。

五、重要指标的改变红细胞聚集(一)定义红细胞聚集在血流中,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

(二)发生机理红细胞聚集的发生机理非常复杂,涉及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正常血流中有四种力作用于红细胞:一是形成聚集的红细胞表面大分子桥接力,二是防止聚集的三个力:电荷斥力、剪切力、膜的弯曲力,正常情况下防止聚集的力和促进聚集的力处于平衡状态,红细胞不会聚集。

但当促进聚集的力大于防止聚集的力时,聚集就形成了。

2.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的含量增加会促进红细胞聚集,而白蛋白能促进红细胞解聚。

3.血浆中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和血小板释放的von-Willfrand Factor的聚合体含量升高会导致红细胞聚集。

4.血浆中的二价阳离子和胶原结合蛋白含量升高会促进红细胞聚集。

5.某些细胞表面的受体会导致红细胞聚集。

6.红细胞表面的电荷减低会导致红细胞聚集,如外伤。

7.血流速度减慢,剪切力减少,易出现红细胞聚集。

(三)意义1.红细胞聚集是最基本的病理反应之一聚集的红细胞不能像正常的红细胞那样运输氧,从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严重聚集的红细胞在动脉中不能解聚时则成为异物或栓塞微血管,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或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