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十首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十首](https://img.taocdn.com/s3/m/7385e9b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d.png)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十首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解析:王安石站在瓜洲渡口,看着京口和瓜洲就隔了一条江水,而他的家乡钟山也没多远,就隔了几座山呢。
这里的“一水间”和“只隔”都感觉距离很近。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可太妙了,据说他这个“绿”字改了好多遍才定下来的。
这个“绿”字让整个江南春天的画面一下就活灵活现了,好像能看到春风吹过,江南大地慢慢变绿的样子。
最后他望着明月就想啊,啥时候这月亮能照着我回家呢,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在洛阳城里啊,秋风一吹,张籍就想家了,想写封信回家。
可是心里的想法太多太多啦,就像一团乱麻。
好不容易写完信,又担心匆匆忙忙写的信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全说出来。
送信的人都要出发了,他又把信封打开再检查检查,这个细节特别生动,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发个消息,发出去又觉得没说全,再补充点内容一样,把那种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和牵挂表现得很到位。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解析:纳兰性德走了好远好远的路,翻山越岭,渡河过水的,朝着榆关那个方向走。
到了晚上,好多好多营帐都点起了灯,那场面还挺壮观的。
但是晚上呢,风雪交加,这个声音太吵了,把他思念家乡的心都搅乱了,连梦都做不成。
他就想啊,自己的家乡可没有这种风雪吵闹的声音,这就把他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写得很真切,让我们能感受到他那种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惆怅。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你看那原野上,青草像毯子一样铺开,有六七里那么长呢。
傍晚的时候,晚风吹来,牧童吹着笛子,时不时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音,就像一幅很美的田园画。
这个小牧童啊,黄昏后吃饱了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光下睡觉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f78b5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2.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说明。
童子:小孩,那个地点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
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充满,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明白得,你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吗?我们来表演一下。
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依照字词的说明,翻译整个句子。
引导学生依照动物特点,回答问题。
翻译全诗的含义,再回答问题。
生举手回答自己明白的有关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思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蝉是夏天的动物。
锤炼学生从诗的翻译中去提炼要紧内容。
考查同学们平常对古诗的积存。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课件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课件出示说明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突然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分析古诗课件出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从蝉这种动物身上找到答案)生举手回答:夏季。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意欲捕鸣蝉”这句诗能够看出来。
有“鸣蝉”,说明蝉的叫声专门大专门响,只有夏天的时首诗都活了起来。
即学即测。
课堂练习说明下列词语。
振:振荡。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云深:山上云雾缭绕的地点。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后巩固。
2.明白得这两首古诗的诗意,并默写。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说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必背古诗词合集
![五年级上必背古诗词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272ae8f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3.png)
五年级上必背古诗词合集五年级上学期的必背古诗词合集通常包括一些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五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词合集中的篇目: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 《江南逢李龟年》 -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 《江畔独步寻花》 -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8.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 《悯农》 -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诗词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包括对自然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等。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同时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诗词
![五年级上册语文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84113a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b.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诗词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通过学习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还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以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几首诗词为例,介绍它们的背景、诗意和修辞手法。
一、《花儿与少年》这首诗词出自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花儿与少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
诗词以花为主题,融入了对少年的描写,表现出花与少年之间的情感交融。
通过诗媒人,诗人以花来写少年,再由老师让学生找出几个描绘少年的词语,并带着语文诗词的情感,以诗为载体,使学生体验到诗意,通过诗意了解诗词中精神和意境的内涵。
二、《画》这首诗词出自五年级上册的课文《画》,是元代文学家郑光祖所作。
诗词以画为对象,表达了画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对画的赞美,引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学习过程中,课文提供了对画所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解释,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三、《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词出自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月夜忆舍弟》,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所创作。
诗词以舍弟与描绘月夜为主题,以诗人对舍弟的思念之情,勾起了学生对家人、亲情的思考,也引导学生在他们的课文中感受到了忆亲思友的情感。
四、《渔歌子》这首诗词出自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渔歌子》,是唐代文学家张志和所作。
诗词以渔民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对渔歌的描写,展现出渔村的宁静和美好。
课文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观光》这首诗词出自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观光》,是唐代文学家孙元 所作。
诗词以观察风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感悟到自然生态美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文学鉴赏力和创造力。
通过聆听、理解和感受这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到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23 古诗两首 元日 |湘教版 (共20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23 古诗两首 元日 |湘教版 (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d9466d376baf1ffc4fad6e.png)
元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暖意”何处来?
放鞭炮的热闹 长大一岁的快乐 春风送暖 屠苏的力量 曈曈日
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屠苏酒,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 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 避瘟疫,求得长寿。
迎红日
千门万户曈曈日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换桃符
总把的名字,悬挂门旁,
用来压邪。后来,演变 成春联。
再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品味文字给 你的感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 大家的感受?
元日
《元日》这首诗是王安
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 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 “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 一。
自读要求:
• 把整首诗读通、读顺。 • 通过自己的朗读,试着把节律画出来。 • 边读边把不懂的字或词用圈圈起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谁“暖”?
作者“暖”: 新法推行成功。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 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
在王安石担任宰相之后,积极 推行新法,《元日》就写于这一年 的春节。在他的心目中,新的国家 政策好像春风浩荡,阳光普照,一 定会给国家带来了欣欣向荣、人民 安居乐业的新气象,此时此刻,王 安石的心情怎样?
元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爆 bào (爆竹) 苏 sū (屠苏)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https://img.taocdn.com/s3/m/740640ff5ef7ba0d4a733ba0.png)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四、悟诗情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问题:
( 动)态
地点在哪里? 林樾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歌声 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______
主人公是谁?牧童
因果关系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
一、知诗人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秋思》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秋思》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e76691f866fb84ae45c8d09.png)
师 : 山只隔— — 钟 生 : 重山。 数
师介 绍 : 山是 王安 石 的家 乡 , 钟
好 不 好 ? 这 一 回 , 吹 的 可 是 秋 风 。 通 读 顺 读 出 节 奏 ,并 联 系 插 图 和 注
— —
( 反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释 想 想 诗 句 的 意 思 。 注 意 , 复 读 ,
至少 读 三遍 。 )
3交 流 : . 咱们 三 上 咱 这 年 级 学 的— — 叶 绍 翁 的 感受呢? 《 书 所 夜
( ) 名 读 : 面我请 两 位 同学 1指 下
一 我 所 皇 见 》 问 : 秋 风 , 给 诗 人 带 来 什 么 来 读 两 首 诗 , 人 读 一 首 , 们 注 意 因 为 王 安 石 非 常 有 才 干 , 以 , 帝 。 这 又 听 , 听 他 们 有 没 有 读 通 读 顺 , 出 下 旨 让 他 进 京 做 官 , 是 , 离 开 家 听 读 于 他 沿 夜 补 充 : 人 多 愁 善 感 , 们 看 到 诗 的 节 奏 。 如 果 比 较 好 , 评 : 得 乡 , 江 北 上 , 宿 瓜 洲 。 古 他 ( 师 读
孤 自古 逢 看 来 预 习也 很 充 分 。 这 个 “ ” 这 问 在 1读 通 、 懂 《 船 瓜 洲 》 《 伤 感 , 独 。 所 以 有 句 诗 叫 : . 读 泊 和 秋
师 : 来 , 风也 好 , 风 也 罢 , 有 误 , 生 评 : 意见 吗?你 来 读一 看 春 秋 请 有 特别 的景 色 , 别 的环境 , 往 会 给 读 。 ) 特 往 ( ) 女生 读 : , 在 , 生读 2男 好 现 男
( 花 ) ( ) 南岸。 桃 又 红 江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课 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课 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3ee9891f52d380eb62946d94.png)
童子说:“先生,我师傅上山上采药去了。”
我的心一下子就空落落的,又迫切地追问:“那你可知你师傅上哪儿采药去了?”童子思索 了片刻,手指山间,答曰:“就在这座山里。”
想到来时路上艰险,若此行见不到这位隐士,我不禁怅然。“孩子,能不能麻烦你带我去找 他?”
贾岛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一读 领诗风
你能读得准吗? 你能读出诗的韵味来吗?
二读 会诗意
这首诗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 会诗意
谁问?问了什么? 谁答?答了什么?
季节: 诗人的所子:我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你师傅上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就在这座山里。
诗人:你能带我去找他吗?
童子:不行啊,山中云雾缭绕,
我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三读 品诗情
读出作者心情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满怀希望 一线希望
失望
彻底失望
四读 入诗境
试着描绘一幅山林景象
古诗两首
贾岛 字浪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早年 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 故被称为“贾长江”。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 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
贾岛
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 境,多凄苦情味,被称为“苦吟诗人”。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1课 古诗两首-西师大版 (共44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1课 古诗两首-西师大版 (共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513d46804d2b160b4ec096.png)
陆游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提示
默读诗句,看注解,查工具书, 联系以前学习诗句的一些方法,小 组合作学习诗句的意思,并在旁边 作上批注。
词语注释: 1.示儿:告诉儿子们。 2.元:同“原”,本来。 3.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 4.但:只。 5.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 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6.同:同“统”,统一。
• 南宋灭亡后,他再读陆游的《示儿》,不 由得感慨万端,于是沉痛地写下了一首《 书陆放翁书卷后》: • “青山一发愁蒙蒙, • 干戈况满天南东, • 来孙已见九州同, • 家祭如何告乃翁。”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 8.定:收复、平定。 9.中原:泛被金军占领的失地。 10.家祭:家里祭拜祖先。 11.乃:你的,你们的。
自读诗歌步骤和方法
• 第一步:正确朗读这首诗,注意停顿合理。 • 第二步:采用增、减、调等方法,根据词 语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表现出来的 思想感情。 •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 ②他最大的牵挂是什么? • (收复失地) • 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北定中原日)
③他到死还不忘国家统一,可见, 他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热爱祖国,至死不渝
• (3)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在临终 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此 时此刻你能体会到诗人是怀着怎 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结 合资料体会一下。 • (悲痛、悲愤、悲伤……)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 当时的心情? •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 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 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杜甫“喜欲狂” 的心情?用 “ ” 画出来。
• • • •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13cbe9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01.png)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古诗的意义和内涵,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分析古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哲理,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艺术美,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运用已有的阅读理解能力,深入解读两首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 Nhomakorabea馈,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成功地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古诗的意境美。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3.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讨论任务。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他们梳理知识体系,巩固学习成果。
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31 古诗两首 《出塞》
![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31 古诗两首 《出塞》](https://img.taocdn.com/s3/m/2b43d5c9998fcc22bcd10d81.png)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31 古诗两首《出塞》教学目标:1、学习《出塞》,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背诵《出塞》,积累经典,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弘扬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诗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不少的古诗,你还记得哪些呢?抽生背诵古诗。
2、过渡引入:诗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读诗,能够陶冶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3、回忆:读一首诗要读懂什么?(诗意、背景、思想感情)老师相机板书:诗意、诗情)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板书课题,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谈起边塞,就会让我们想起阴山(简介阴山)。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抽生朗读,齐读。
注意纠正字音。
2、怎样才能读出诗味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和节奏。
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师前四字,学生后三字;再交换)——学生练读——齐读。
3、学生自由默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4、全班交流:(1)有什么不懂的?补充讲解(龙城?秦汉两个朝代为什么会集中在一句诗里?讲解“互文见义”)(2)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示儿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示儿_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1e067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a.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示儿_西师大版一、说教材古诗《示儿》是南宋闻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
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落,从此江山破裂,不复统一。
陆游难过悲愤,临终前给亲小孩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伤,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决信念。
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存,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说设计理念1、充分尊重学生专门的感受和明白得。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明白得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摸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制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明白得课文的境域。
2、抓住古诗的情感线索,表达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抒发感情的产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意境,这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以教材为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存。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把握学习方法,以点带面,去漫游知识的海洋。
因此,这节课,我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去收集、积存更多的爱国诗,并以《示儿》为起点,开始训练学生从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新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自学把握生字,明白得词意,了解诗意。
2、积存其他爱国诗。
能力目标:1、能依照诗歌领会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目标:明白得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出塞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出塞_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e84816770bf78a642954bc.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出塞_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出塞西师大版(2019)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出塞》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
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
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aa5f16a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9.png)
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一、《示儿》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给儿子看。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二、《题临安邸》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邸:旅店。
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开封。
三、《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有哪些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1f369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c.png)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有哪些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上册学生需要掌握的古诗词:1.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 《望天门山》 -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 《悯农》 -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1.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 《题临安邸》 -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通过背诵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2、《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2、《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https://img.taocdn.com/s3/m/2721d688d1f34693daef3ef4.png)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杜甫精读课文教材简析《江畔独步寻花》,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古诗,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它一共有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
(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
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
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三、自学理解古诗1、师: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四人小组之间利用这些方法,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懂的?(评: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预设:东:向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古诗两首文本解读:课文的两首古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诗歌记叙以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资源运用:1、放大课文插图或投影片。
2、老师多阅读些唐诗,并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及有关材料。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1、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1、背诵并默写诗。
第二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所见》。
2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二、揭示诗题:1、板书《导隐者不遇》。
2、解题。
访:访问、拜访、寻访。
隐者:隐居的人。
不遇:没有遇见。
3、揭图。
请看图——出示投影片(或课文插图。
)、(1)想想并思考:图上画的两个人是谁?(2)说说这幅图画是描写什么情景?(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3)图上看不到隐者,他到哪儿去了?三、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
2、学生一边轻读全诗,一边理解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试读全诗。
四、讲读课文:1、诗人到什么地方寻找隐者?(山中僻野)见到了没有?(没有)隐者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去了?从哪些诗句中表达出来?(上山采药去了。
只、此)2、诗人是怎么知道这些情况的?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诗句中哪个字里看出来是这种关系?(师徒关系的“师”)
4、隐者的这个小徒弟能具体知道师父到哪座山的哪个地方采药的吗?这双是从哪一诗句中表达出来的?
5、“云深不知处”中“云深”是什么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座山是怎样的一座山?(云雾迷蒙的意思、高大)又从连他的小徒弟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这座山的什么地方采药,可以看出隐者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行踪不定、飘飘欲仙)
6、从整首诗看,哪一句是写诗人问,哪几句是写童子答?小结:《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用问答体的形式,是通过“我”与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
第一句问,以下三句答。
写出了山的高大幽深和踪迹不定、飘飘欲仙的隐士生活情景。
五、齐读全诗,说说每句诗的意思:第1句:我寻访隐者时,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他的小徒弟。
我问他师父哪里去了。
第2句: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第3句:师父就在这座山里。
(只:就是。
此:这)第4句:山上的云雾迷漫,我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深:浓重。
处:地方)小结:说出全诗的意思。
六、布置作业: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作业设计:一、比一比,再组词。
隐()处()深()此()稳()外()探()些()二、默写《寻隐者不遇》并回答。
1、从童子的回答中想象一下,诗人可能问了些什么?2、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什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个别、集体等多种形式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多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所见》,指名读,齐读课题。
4、“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请大家自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
二、初读检查:1、指名读,检查正确。
2、出示生字新词:骑振樾分析并记字形。
3、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范读,合作读。
三、整体感悟,层层推进: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全班交流。
重点明白“振林樾”与“意欲“的意思(传遍了树林;想要做什么事情)2、进一步理解诗意前两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和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
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生反馈时,师相机引导。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诗意后两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袁枚又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时的样子。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4、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1)配乐诵读,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3)现在,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个人背。
四、拓展总结:1、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丰富。
(出示《宿新市徐公店》)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
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
五、写字指导。
板书设计所见(迷人的田园风光图)牧童黄牛林樾鸣蝉课时作业设计:一、解释带点的词语,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二、按要求完成练习。
1、《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全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灵活生趣的画面。
2、学完古诗后,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试着编一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