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轨道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最低轨道、同步轨道、在天体表面上、高 轨道与低轨道、变轨

最低轨道、同步轨道、在天体表面上、高 轨道与低轨道、变轨

最低轨道、同步轨道、在天体表面上、高轨道
与低轨道、变轨
这些术语通常用于描述天体周围的轨道和航天器的运动状态。

让我来解释一下:
1. 最低轨道(Low Earth Orbit, LEO):指距离地球表面最近的轨道,通常位于地球表面至约2000公里高度之间。

这种轨道通常用于卫星任务、空间站等低地球轨道任务。

2. 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 GEO):是一种与地球自转同步的轨道,使得航天器在地球表面上的特定点上保持相对固定位置。

这种轨道通常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高度约为35,786公里。

3. 在天体表面上:指航天器或其他物体位于天体的表面上,例如卫星位于地球表面,或者登陆器位于月球表面。

4. 高轨道与低轨道:高轨道和低轨道是相对概念,它们用于描述不同高度的轨道。

一般来说,低轨道位于较低的高度,高轨道位于较高的高度。

具体来说,低轨道可能指LEO,而高轨道可能指GEO 或更高的轨道。

5. 变轨:变轨是指航天器改变其轨道的过程。

这可以通过推进剂的喷射来实现,例如火箭引擎的点火或航天器的推进系统。

变轨可以用于调整轨道高度、轨道形状,或者改变航天器的轨道方向和速度。

这些术语常用于航天领域,用于描述航天器的轨道和运动状态,以及与天体的相对位置。

对于航天任务和航天器设计,了解这些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卫星轨道计算课件

卫星轨道计算课件

04
道的定分 析
哈里斯方法
哈里斯方法是一种用于分析非线性动力系统稳定性的数值 方法。在卫星轨道稳定性分析中,哈里斯方法可用于研究 卫星轨道在受到扰动后的稳定性。
该方法通过计算系统的奇异值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奇异 值越小,系统越稳定。通过比较不同扰动下的奇异值,可 以评估卫星轨道的稳定性。
李雅普诺夫指数方法
优点 适用于各种复杂轨道和扰动,计算速度快。
缺点 需要选择合适的积分方法和步长,对初值敏感。
03
道的力学型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是影响卫星轨道的主要因素 之一,它使得卫星受到地球的吸引, 产生向心加速度,维持卫星在轨道上 运行。
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 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 比,遵循万有引力定律。
数值模拟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通过数值计算来 模拟动态系统行为的方法。在卫星轨 道稳定性分析中,数值模拟方法可用 于模拟卫星轨道在受到扰动后的演化 过程。
VS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观察卫星轨道在 不同扰动下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估卫 星轨道的稳定性。数值模拟方法还可 以用于预测卫星轨道未来的演化趋势, 为卫星轨道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优点
直观易懂,适用于简单轨 道分析。
缺点
对于复杂轨道和实时计算 不太适用。
动力法
定义
动力法考虑地球引力、太阳辐射 压和其他天体引力扰动等动力因
素,模拟卫星运动。
优点
能够处理复杂扰动,适用于长期轨 道预测。
缺点
计算量大,需要高精度数值方法。
数值法
1 2 3
定义 数值法采用数值积分方法,对卫星运动方程进行 积分求解。
详细描述
无线电观测是一种常用的卫星轨道观测方法,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测量卫星轨道参数,具有全天候、 全天时的特点,但测量精度受信号质量影响较大。

matlab卫星轨道计算

matlab卫星轨道计算

matlab卫星轨道计算Matlab卫星轨道计算引言:卫星轨道计算是航天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准确预测卫星的轨道位置和运动状态。

在Matlab中,我们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图形绘制功能,进行卫星轨道计算和可视化分析。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Matlab进行卫星轨道计算,以及一些常用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一、卫星轨道类型及基本概念卫星轨道可以分为地心轨道和非地心轨道两种类型。

地心轨道包括圆形轨道和椭圆轨道,而非地心轨道则包括近地点轨道和远地点轨道等。

在进行卫星轨道计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轨道倾角、轨道升交点经度等。

二、Matlab中的卫星轨道计算函数Matlab提供了一些常用的卫星轨道计算函数,如kepler.m、eci2aer.m和eci2lla.m等。

其中,kepler.m函数可以用于计算卫星的开普勒元素,eci2aer.m函数可以将地心惯性坐标系转换为方位-仰角-距离坐标系,eci2lla.m函数可以将地心惯性坐标系转换为经纬度坐标系。

三、卫星轨道计算实例下面以一个实例来演示如何使用Matlab进行卫星轨道计算。

假设我们有一个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其开普勒元素为:轨道倾角为28.5度,升交点经度为135度,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kepler.m函数计算出卫星的开普勒元素:a = 35786; % 轨道长半轴e = 0; % 轨道离心率i = deg2rad(28.5); % 轨道倾角omega = deg2rad(135); % 升交点经度w = 0; % 近地点幅角M = 0; % 平近点角[~, ~, ~, nu, ~, ~] = kepler(a, e, i, omega, w, M);然后,我们可以使用eci2aer.m函数将地心惯性坐标系转换为方位-仰角-距离坐标系:[az, el, r] = eci2aer(r_ECI, v_ECI, lat, lon, h, t);我们可以使用eci2lla.m函数将地心惯性坐标系转换为经纬度坐标系:[lat, lon, h] = eci2lla(r_ECI, t);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卫星在不同时间点的方位角、仰角、距离以及经纬度信息。

第2章 卫星轨道

第2章 卫星轨道
6
为了描述轨道特性, 为了描述轨道特性,使用如下参量 偏心率e:椭圆焦点离开椭圆中心的比例, 偏心率 :椭圆焦点离开椭圆中心的比例,即 椭圆焦距和长轴长度的比值。 椭圆焦距和长轴长度的比值。它决定了椭圆 轨道的扁平程度。 轨道的扁平程度。
c a2 − b2 e= = = 1 − (b / a ) 2 a a
4
假设地球是质量均匀分布的圆球体, 假设地球是质量均匀分布的圆球体,忽略太 月球和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 阳、月球和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卫星运动 服从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 服从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定律):卫星以地心为 一个焦点做椭圆运动。 一个焦点做椭圆运动。 卫星
28
29
卫星通信示意图
30
三颗静止卫星就可基本覆盖全球, 三颗静止卫星就可基本覆盖全球,其应用较 为广泛,但地球上空的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为广泛,但地球上空的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轨道资源较为紧张。因此, 轨道资源较为紧张。因此,国际电信联盟 (ITU)鼓励采用对地倾斜同步轨道 鼓励采用对地倾斜同步轨道(IGSO)。 鼓励采用对地倾斜同步轨道 。 例如, 例如,我国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同时采用 颗相隔60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了5颗相隔 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和3颗倾 颗相隔 颗倾 及分布在3个 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 IGSO星 )及分布在 个 星 及分布在 轨道面内24颗倾角为 ° 轨道面内 颗倾角为 55°的中高度圆轨道卫 星(MEO卫星 。 卫星)。 卫星
半长轴 半短轴 远地点 近地点
14
解: rmin = hA + R = 439 + 6378 = 6817 km
rmax = hB + R = 2384 + 6378 = 8762km

学习宇宙卫星轨道

学习宇宙卫星轨道

高地球轨道与逃逸轨道的应用
高地球轨道应 用:通信、气 象观测、地球
资源勘查等
逃逸轨道应用: 发射卫星、太 空探测、载人
航天等
高地球轨道与逃逸轨道的规划与设计
高地球轨道定义:卫星轨道高度在地球半 径的2000倍以上,周期约为24小时,倾角 为0度。
逃逸轨道定义:卫星轨道高度超过地球半 径的3000倍,周期约为48小时,倾角大于 90度。
宇宙卫星轨道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人 造 卫 星 轨 道 05 太 阳 同 步 卫 星 轨 道 07 高 地 球 轨 道 与 逃 逸 轨 道
02 宇 宙 卫 星 轨 道 的 基 本 概 念 04 地 球 同 步 卫 星 轨 道 06 低 地 球 轨 道 与 中 地 球 轨 道
轨道更新的必要 性:随着时间的 推移,地球同步 卫星轨道会受到 其他天体的引力 扰动,导致轨道 偏离,因此需要 定期更新轨道数
据。
轨道更新频率: 根据卫星的重要 性和轨道稳定性, 轨道更新的频率 会有所不同,一 般需要数月或数 年进行一次轨道
更新。
Part Five
太阳同步卫星轨道
太阳同步卫星轨道的特点
科研实验: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可用于进行科学实验,例如研究地球重力场、磁场等物理现象, 以及进行空间生物学和太空探测等实验。
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维护与更新
地球同步卫星轨 道的稳定性:由 于地球自转和引 力的影响,卫星 轨道会发生变化, 需要定期进行轨 道调整和维护。
轨道调整的方法: 通过喷气推进器 或太阳能板进行 轨道调整,保持 卫星与地球同步。

航天器的轨道运行原理

航天器的轨道运行原理

航天器的轨道运行原理航天器的轨道运行原理是指航天器在宇宙空间中绕行行星或其他大型天体运动的原理。

航天器需要依靠恰当的速度和角度来保持在特定轨道上运行,以实现航天任务的目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航天器的轨道运行原理以及相关的概念和应用。

一、轨道的基本概念在开始探讨航天器的轨道运行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1. 地心引力:地球作为一个质量大的天体具有引力,是使航天器保持在运行轨道上的主要因素。

2. 轨道:轨道是航天器在宇宙空间中运行的路径,它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

3. 轨道半径:轨道半径是航天器离地心的平均距离,通常以地球半径为基准。

4. 轨道周期:轨道周期是航天器完成一次绕行行星或其他天体所需的时间。

5. 速度:航天器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保持在轨道上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开普勒定律与航天器轨道开普勒定律是描述行星轨道运动的基本定律,同样也适用于航天器的轨道运行。

1. 第一定律(椭圆轨道定律):航天器绕行行星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行星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航天器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即航天器在轨道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速度。

3. 第三定律(调和定律):航天器的轨道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三、航天器轨道的基本类型根据轨道半径和速度的不同,航天器的轨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 地球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EO):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6倍,轨道周期为24小时。

2. 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LEO):轨道半径较小,通常在几百到几千千米之间,轨道周期为数小时。

3. 极地轨道(Polar Orbit):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垂直,可实现对全球各地区的观测,轨道周期与轨道高度有关。

4. 太阳同步轨道(Sun-Synchronous Orbit,SSO):轨道平面绕地球北极或南极轴旋转,每天大约绕地球一周。

轨道知识点总结

轨道知识点总结

轨道知识点总结一、轨道的基本概念1.1 轨道的定义轨道是天体运动的路径,通常是围绕另一个天体运行的椭圆形或圆形路径。

轨道可以用来描述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位置关系。

1.2 轨道的类型根据天体的性质和相对运动情况,轨道可以分为地球轨道、行星轨道、人造卫星轨道等不同类型。

二、轨道运动的基本原理2.1 开普勒定律开普勒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规律的三条基本定律,分别是椭圆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

这些定律为我们理解和预测天体运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2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描述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定律,其中包括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引力定律描述了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而牛顿运动定律则描述了天体受到的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三、轨道参数与计算方法3.1 轨道要素轨道要素包括轨道半长轴、轨道离心率、轨道倾角、近地点、远地点等参数,它们是描述轨道形状和位置的重要指标。

3.2 轨道参数的计算通过观测数据和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轨道参数,这些参数对于轨道设计和飞行任务的执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人造卫星轨道4.1 人造卫星的轨道类型人造卫星的轨道类型包括低地球轨道(LEO)、中地球轨道(MEO)、高地球轨道(GEO)等不同类型,每种轨道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和优劣势。

4.2 人造卫星轨道的控制人造卫星通过推进器和姿控系统来控制轨道的高度和倾角,以及维持卫星的稳定和指向。

五、轨道运行的应用5.1 火箭发射与轨道注入火箭发射是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关键步骤,它需要克服地球的引力,并将卫星送入合适的轨道。

5.2 卫星导航与通信卫星导航系统通过一组卫星建立在地球轨道上的天体定位系统,实现全球范围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卫星通信系统则通过卫星中继,实现了遥远地区的通信连接。

六、未来发展趋势6.1 小型化与商业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投入到了卫星领域,小型卫星和商业卫星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6.2 重复使用技术重复使用技术不仅适用于航天器,也适用于火箭,这一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会对轨道运行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

卫星星历的可视化表达与卫星轨道的设计

卫星星历的可视化表达与卫星轨道的设计

卫星星历的可视化表达与卫星轨道的设计1. 引言1.1 介绍卫星星历的重要性卫星星历是卫星导航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描述卫星位置和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卫星星历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

在定位、导航和遥感等领域,卫星星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卫星星历是确定卫星位置的基础。

通过卫星星历,我们可以知道每颗卫星在任何时刻的精确位置,从而实现精准的定位和导航。

卫星星历还可以用于时间同步和时间校准。

卫星导航系统需要精确的时间参考来进行定位计算,而卫星星历正是提供这样的时间信息。

卫星星历还可以用于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

通过观测一颗或多颗卫星的运动,我们可以研究宇宙空间的物理规律和天体运行的规律。

可以说卫星星历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 介绍卫星轨道设计的基本概念卫星轨道设计是指在航天器的设计过程中确定航天器的轨道参数,以保证其可以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

而设计一个合适的卫星轨道对于卫星任务的顺利执行至关重要。

基本的卫星轨道设计概念包括轨道高度、倾角、轨道形状等。

轨道高度是指卫星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它直接影响到卫星的通信范围、数据传输速度等。

较低的轨道高度意味着更短的通信延迟,但需要更大的推力以维持轨道稳定。

较高的轨道高度则意味着更大的通信覆盖范围,但通信延迟也相应增加。

轨道倾角是指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它决定了卫星在地球上的可见范围。

不同倾角的轨道可以提供不同的全球覆盖能力,选择合适倾角的轨道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卫星任务的需求。

轨道形状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常见的轨道形状包括圆形轨道、椭圆轨道等。

不同的轨道形状适用于不同的任务需求,例如椭圆轨道可以实现卫星在不同地球位置上停留的能力。

卫星轨道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参数以满足卫星任务的需求。

只有设计合理的卫星轨道,才能确保卫星能够稳定运行并有效地完成其任务。

卫星轨道设计的基本概念对于航天器设计和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卫星轨道

卫星轨道

赤道轨道 顺行轨道
极轨道 逆行轨道 图6 不同倾角的卫星轨道
太阳同步轨道:当卫星轨道角度大于90度时, 地球的非球形重力场使卫星的轨道平面由西向 东转动。适当调整卫星的高度、倾角、形状, 可以使卫星轨道的转动角速度恰好等于地球绕 太阳公转的平均角速度,这种轨道称为太阳同 步轨道。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以在相同的当地时间和 光照条件下,多次拍摄同一地区的云层和地面 目标,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多采用这种轨道。
20000公里之间。 高轨道(HEO):轨道高度大于20000公
里而又小于35786.6公里。 地球静止轨道(GEO):轨道高度为
35786.6公里。
1500km-5000km,以3750km为中心
图7 范.艾伦带示意图
13000km-20000km,以18500km为中心
按卫星轨道的重复特性分
赤道轨道:轨道倾角为0度,轨道面与赤道面重合。
极轨道:轨道倾角为90度,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南、北 极,与赤道平面垂直。
顺行轨道:轨道倾角大于0度而小于90度,将这种卫星 送入轨道,运载火箭需要朝偏东方向发射。利用地球 自西向东自转的一部分速度,从而节省运载火箭的能 量。
逆行轨道:轨道倾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将这种 卫星送入轨道,运载火箭需要朝偏西方向发射。不能 利用地球自转速度来节约运载火箭的能量,反而要付 出额外的能量去克服一部分地球自转速度。
按卫星轨道的偏心率不同分
圆轨道:偏心率为零的轨道,偏心率接近零的近圆轨 道有时也称为圆轨道。
椭圆轨道:偏心率在0和1之间的轨道。偏心率大于0.2 的轨道称为大偏心率椭圆轨道,又称大椭圆轨道。沿 椭圆轨道运行的卫星,探测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大。
抛物线轨道:偏心率为1的轨道。

物理必修二卫星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卫星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卫星知识点总结一、卫星的基本原理1. 牛顿力学中的卫星运动根据牛顿力学,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其运动轨迹可近似看作是地球的球面上绕地球跑动的小点。

2. 卫星的发射和定轨卫星的发射是通过火箭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首先是火箭的垂直起飞,之后火箭会逐渐倾斜,并加速到达速度较快后,火箭会将卫星送入轨道。

二、卫星的轨道1. 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是指卫星的周期正好是地球自转的周期,使卫星的相对地球位置保持不变,适合用于气象卫星和通信卫星。

2. 地球绕轨道地球绕轨道是卫星运行地球上方的轨道,卫星绕地球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近,因此卫星相对地面的位置不断变化,适合用于导航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

三、卫星的运行轨迹1. 地球静止卫星地球静止卫星是指卫星绕地球正好是地球自转周期的轨道,因此卫星在地面上方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适合用于通信和气象观测。

2. 地球近地轨道卫星地球近地轨道卫星是指卫星绕地球的轨道高度较低,适合用于地球观测和导航系统。

四、卫星的通信1. 通信卫星通信卫星是指用于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通信传输的卫星,它们可以接收地面的信号并转发到目标地区。

2. 信号传输卫星的信号传输是通过卫星上的接收天线将地面信号接收并转发到目标地点,是一种非常便捷和可靠的通信方式。

五、气象卫星1. 气象卫星的用途气象卫星用于观测地球大气层的情况,包括云层、气压、温度等信息,以便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

2. 卫星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数据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球大气层的信息,包括空气质量、气象情况等,对气象预测和天气灾害预警有着重要作用。

六、其他应用1. 导航卫星导航卫星用于提供精准的导航和定位服务,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2. 地球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用于观测地球表面的各种情况,包括地形、植被、陆地等信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调查有着重要作用。

总结卫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通信、导航、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GPS卫星轨道的理论和计算

GPS卫星轨道的理论和计算

GPS卫星轨道的理论和计算1.引言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实现精确定位和时间同步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由美国的军方开发,目前已经向全世界开放。

其中,GPS卫星是实现GPS定位的核心部分,而卫星的轨道是卫星运动的基础,也是GPS定位的重要参考基准。

2. GPS卫星轨道的理论GPS卫星运动的物理过程与地球引力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密切相关。

GPS卫星的轨道通常是圆形或近似圆形的,但在现实世界中,卫星的轨道呈现为稍微不规则的椭圆形。

GPS卫星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卫星轨道的参数设定和运行稳定性的维持,这些问题都需要靠严密的理论计算处理。

2.1 GPS卫星轨道的类型GPS卫星轨道主要分为两类:中心天球和地球中心。

中心天球轨道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引力等因素,只以恒星为参照物,将GPS卫星的轨道作为一个运行的天体,根据行星运动学的定义和理论计算出卫星的运行轨迹。

而地球中心轨道则更加复杂,它不仅需要考虑恒星引力,还要包括地球引力、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效应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卫星的轨迹有着较大的影响。

2.2 GPS卫星轨道计算方法GPS卫星轨道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需要使用天文学和航空航天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

目前,根据GPS卫星运行的特点,卫星轨道的计算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2.2.1 斯塔克-德鲁瑟方法斯塔克-德鲁瑟方法也称为SDP4算法,它是一种常用的GPS卫星轨道计算方法。

该方法通过外推算法预测卫星位置,并在每个预报周期内根据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校正。

SDP4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精度较高,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误差。

2.2.2 数值积分方法数值积分方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GPS卫星轨道计算方法,它可以模拟卫星运动在地球引力和自转等因素的影响下的完整轨迹。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精确度很高,但计算量较大,需要进行多次迭代计算。

3. GPS卫星轨道计算案例以GPS卫星PRN25为例,我们来看看如何进行轨道计算。

3.1 基本信息卫星编号:PRN25发射时间:1987年6月10日升轨期:20分钟轨道高度:20200公里3.2 计算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卫星计算软件,填入卫星的基本信息,以及需要预测的时间和卫星位置,进行轨道计算。

第2章_卫星轨道教材

第2章_卫星轨道教材

❖ 观察点的仰角
fe
arc
tan
(h
rE (h
)c rE )
osa
sin
a
rE
arc c os h
rE rE
sin
b
44
❖ 站星距(星地距离):观察点与卫星间的距离
d rE 2 (h rE )2 2 rE (h rE ) cosa rE 2 sin 2 fe 2 h rE h2 rE sin fe
❖ 圆轨道 具有相对恒定的运动速度,可以提供较均 匀的覆盖特性,适合均匀覆盖的卫星系统
19
2、按倾角分类
❖ 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卫星 轨道平面的倾角,记为i。 赤道轨道。i=0,轨道面与赤道面重合; 静止通信卫星就位于此轨道平面内。
极地轨道。i=90,轨道面穿过地球南北极。
倾斜轨道。轨道面倾斜于赤道。根据卫星 运动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的差别分为
T 2 4 2
3
3.986105 (86164)2
4 2
42164km
17
❖ 由此,卫星离地面高度为
h r R 35786km
❖ 瞬时速度恒定为:
v(r) 2 1 3.07km/ s
r a r
18
2.1.2 卫星轨道分类
1、按形状分类 ❖ 椭圆轨道
偏心率不等于0的卫星轨道,卫星在轨道 上做非匀速运动,适合高纬度地区通信
40
2.3 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 对于单颗卫星而言, “卫星覆盖面积”就 是指卫星上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在直线距 离上传播而不需要经过反射、转播而被接收 到的范围,也就是说在地面如果可以直接从 卫星上接收信号的地方,就是在此卫星的信 号“覆盖面积”之内。

初中物理行星运动与卫星轨道的详细解析

初中物理行星运动与卫星轨道的详细解析

初中物理行星运动与卫星轨道的详细解析行星运动是天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是基于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的规律。

同时,卫星轨道作为行星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行星研究中的关键内容。

本文将详细解析初中物理中关于行星运动与卫星轨道的知识点。

一、行星运动1. 行星的定义行星是绕着恒星运动的大型天体,其运动轨道一般呈椭圆形。

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恒星,而地球、火星、金星等都是行星。

2. 行星运动的形式行星运动主要分为公转和自转两个方面。

公转是指行星绕恒星运动的轨道,而自转则是行星自身绕其自身轴心旋转。

3. 行星公转的规律根据开普勒定律,行星的公转轨道为椭圆,恒星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行星的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即椭圆轨道上的面积是相等的。

同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行星公转的速度与距离恒星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公转速度越慢。

4. 行星自转的规律行星的自转速度一般较慢,不同行星的自转时间各不相同。

例如,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而金星的自转周期则要长得多,接近243地球日。

二、卫星轨道1. 卫星的定义卫星是绕行星或其他星体运动的天体,是行星系统中的附属物。

在地球系统中,月球即是地球的卫星,而在火星系统中,火卫一、火卫二等则是火星的卫星。

2. 卫星轨道的形式卫星运动的轨道一般呈椭圆形,与行星的公转轨道类似。

卫星的轨道还可以分为地心轨道和其他类型的轨道,地心轨道是指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

3. 卫星的运行速度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其轨道高度有关。

根据太阳系的知识,行星与卫星的运行速度满足以下关系:速度越小,轨道半径越大。

4. 卫星的稳定性卫星轨道的稳定性是卫星运行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轨道的高度、速度和角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卫星的稳定性。

对于地球卫星而言,稳定性可以通过合适的轨道高度和速度来保证。

结论通过本文的解析,我们了解到了初中物理行星运动与卫星轨道的基本知识。

行星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公转轨道为椭圆形,自转速度较慢。

星球轨道知识点归纳总结

星球轨道知识点归纳总结

星球轨道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星球轨道的基本概念1. 星球轨道是指行星或者其他天体沿着围绕太阳或者其他恒星运动的轨道。

2. 根据开普勒定律,星球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3. 星球的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地点,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地点。

4. 太阳和星球之间的引力是使星球保持在轨道上运动的主要力量。

二、星球轨道的要素1. 近地点和远地点: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地点,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地点。

2. 轨道倾角:轨道平面与参考面的夹角,如果倾角为0度则表示轨道在参考面上,如果倾角大于0度则表示轨道被倾斜了。

3. 椭圆轨道的离心率:指轨道形状的一个属性,衡量椭圆形轨道的圆心和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的比值。

4. 轨道周期:星球运动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5. 平均轨道半径:星球轨道的平均半径,用来衡量轨道的大小。

三、星球轨道的形成和演化1. 星球的轨道形成: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围绕太阳旋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逐渐凝聚成了行星和卫星,它们环绕太阳运行形成了轨道。

2. 星球的轨道演化:星球轨道的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引力相互作用、碰撞、潮汐效应等。

四、星球轨道的稳定性和变化1. 星球轨道的稳定性:根据开普勒三定律,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保持着稳定的轨道运动。

2. 星球轨道的变化:由于诸如其他天体引力干扰等外力作用,星球轨道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轨道的形状、倾角、周期等发生改变。

五、星球轨道的研究方法1. 天文观测:通过望远镜观测星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从而获取轨道的参数和运动规律。

2. 计算模拟: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星球轨道的运动进行模拟和预测,以便研究轨道的演化和变化。

六、星球轨道的应用1. 太阳系探测:通过研究星球轨道的参数和运动规律,可以指导太空探测器的发射和轨道选择,以实现对太阳系内天体的探测和研究。

2. 太空导航:星球轨道的研究对于太空导航和飞行器的轨道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确保飞行器的安全和高效的运行。

卫星现象的名词解释

卫星现象的名词解释

卫星现象的名词解释标题:卫星现象的名词解释卫星现象是指地球上观测到的与人造卫星相关的各种现象和特征。

这些现象通常与卫星的运行轨道、发射过程以及信号传输等相关。

下面将对几个与卫星现象有关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卫星轨道: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路径称为卫星轨道。

根据用途和需求的不同,卫星可以处于不同的轨道上,如地球同步轨道(GEO)、低地球轨道(LEO)和中地球轨道(MEO)等。

每种轨道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卫星发射:卫星进入轨道之前需要进行发射。

这个过程包括将卫星从地面推向太空,并将其投放到预定的轨道上。

常见的发射方式包括火箭发射和航天飞机搭载。

3.卫星信号:卫星通过发射信号与地面接收站进行通信。

卫星信号是由卫星上的设备发送到地面接收站,包含各种信息,如图像、声音、数据等。

接收站接收信号后进行解码和处理,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4.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是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通过卫星遥感,可以获取大范围、连续的地球观测数据,用于地球科学、气象预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5.卫星碎片: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可能产生碎片。

这些碎片包括废弃的卫星部件、旧的卫星、发射过程中产生的残骸等。

卫星碎片对其他卫星和太空探测器构成碰撞风险,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

以上是对卫星现象中几个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通过了解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卫星技术的应用和相关领域的知识。

请注意,本文所提供的内容旨在提供有关卫星现象的基本解释,并遵守您提出的要求,确保文章的清晰性和流畅性,不涉及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卫星气象学第二章 气象卫星及其轨道

卫星气象学第二章 气象卫星及其轨道
• 进动角速率等于地球公转平均角速率 (0.9856度/日或360度/年)。
• 其优点是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遍, 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对某一地 区每天只能观测两次。
春 15:00
地 球


太阳

15:00

卫星轨道 冬
15:00
15:00
卫星轨道面 与太阳的相 对取向保持 不变,即, 每天过升交 点的局地时 间相同。
• 在绕行几圈的过程中,地面控制站对其姿态进行 调整,当其到达远地点时,启动卫星上的远地点 的发动机,使它改变航向,进入地球赤道平面, 同时加速卫星使之达到在同步轨道上运行所需的 速度后,还需对其姿态作进一步的调整,才能准 确地把卫星送入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卫星的精度要求比一般卫星高得多。 该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绕地球 运行的周期T与地球自转周期Te严格相等;T=Te=23 小时56分4秒。这样每隔24小时,地球与卫星一起 转过一圈加上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转过360 °的 1/365。所以从地面上看,地球同步卫星好象是固 定在赤道某点的正上方。
• 第一阶段:垂直上升阶段。由于在地球表 面附近,大气稠密,火箭飞行时受到的阻 力很大, 为了尽快离开大气层,通常采用 垂直向上发射,况且垂直发射容易保证飞 行的稳定。发射后经很短几分钟的加速使 火箭已达相当大的速度,至第一火箭脱离 时,火箭已处于稠密大气层之外了。此后 第二级火箭点火继续加速,直至其脱落。
• 静止卫星每24小时完成一条完整的轨道, 所以运行周期约与地球自转周期同步,因 此,静止卫星又称为地球同步卫星,它在 某一地区的赤道上空静止不动。
• 静止卫星最容易通过快速自旋达到稳定 (称之为"自旋稳定")。在自旋稳定系统 中,图象的获取方式是:扫描镜随卫星自 旋完成扫描,并以步进方式从一极倾向另 一极,步进速度恰好使得卫星每扫描一圈, 地面上被扫过的带状区域互相衔接。扫描 一幅全园盘图约需25分钟。

卫星低中高轨道的区别 国际标准

卫星低中高轨道的区别 国际标准

【卫星低中高轨道的区别国际标准】一、引言卫星作为现代通讯、导航和气象预报等领域的重要载体,其轨道的选择对其功能和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国际上,对于卫星轨道的分类和标准化有着统一的规定,旨在方便卫星的管理和监测。

本文将对卫星低中高轨道的区别及国际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二、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及国际标准1. 低轨道(Low Earth Orbit,LEO):指卫星绕地球运行高度较低的轨道,国际标准为高度在200-2000公里之间,并且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在90-130分钟之间。

低轨道卫星由于其轨道高度相对较低,速度较快,能够提供较高分辨率的图像和实时通讯等优势,适合用于观测、通讯等领域。

2. 中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指卫星绕地球运行高度在2000-35786公里之间的轨道,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在2-24小时之间。

国际标准规定,中轨道卫星的高度处于低轨道和高轨道之间,具有传输延迟较小、提供全球覆盖等特点,因此适用于导航、通讯等领域。

3. 高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EO):指卫星绕地球运行高度约35786公里的轨道,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为24小时。

国际标准规定,高轨道卫星能够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匹配,呈现固定位置,因此适用于广播、气象、通讯等需要全天候覆盖的领域。

三、低中高轨道的区别1. 运行高度和轨道周期低轨道卫星的运行高度在几百到几千公里之间,绕地周期较短;中轨道卫星的运行高度在数千到3.6万公里之间,绕地周期较长;高轨道卫星的运行高度在3.6万公里以上,绕地周期为24小时。

低轨道卫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绕地运行,而高轨道卫星则能够与地球自转保持同步。

2. 覆盖范围和传输性能低轨道卫星由于轨道高度较低,相对于中高轨道卫星而言,其覆盖范围较小,但传输延迟较低,适用于提供高速互联网、高清视频等服务;中轨道卫星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传输性能介于低轨道和高轨道之间;高轨道卫星能够提供全球覆盖的通讯、导航等服务,但传输延迟较大。

gps基本原理

gps基本原理

gps基本原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技术的全球定位系统,它可以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位置的精确坐标。

GPS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卫星轨道、信号传输和接收机。

一、卫星轨道GPS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分布在地球轨道上,每颗卫星都维持着一个精确的轨道。

这些卫星以大约12小时的周期绕地球旋转,并在不同的高度上运行。

这些高度不同的轨道组成了三个不同类型的轨道:中圆轨道(MEO)、地球同步轨道(GEO)和低圆轨道(LEO)。

其中MEO是最常用的一种,它们以高度为20,200公里左右的中心角度偏差为55度左右运行。

二、信号传输GPS系统通过向空间发射无线电信号来完成定位任务。

每个GPS卫星都发射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线电信号:L1频段和L2频段。

L1频段是1575.42 MHz,L2频段是1227.60 MHz。

这些无线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大气层、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干扰。

因此,GPS系统采用了一种称为“传输码”的技术来纠正这些干扰。

传输码是一种特殊的编码方式,它能够将原始信号变成一种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信号。

三、接收机GPS接收机是用于接收卫星信号并计算位置信息的设备。

GPS接收机通过接收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并计算出每颗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

通过测量多个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GPS系统可以确定接收机所在位置的精确坐标。

总结GPS基本原理包括卫星轨道、信号传输和接收机。

GPS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它们以不同高度和轨道运行,并发射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线电信号:L1频段和L2频段。

这些无线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干扰,因此采用了传输码技术来纠正这些干扰。

GPS接收机通过测量多个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可以确定接收机所在位置的精确坐标。

人造卫星轨道简介

人造卫星轨道简介
人造卫星轨道简介
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就是人造地 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这是一 条封闭的曲线。这条封闭曲线形成 的平面叫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 轨道平面总是通过地心的。
一、按照轨道高度区分
1.低轨道 2.中轨道 3.高轨道
二、按飞行方向区分
1.顺行轨道 3.赤道轨道 2.逆行轨道 4.极轨道
三、特殊轨道
1、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顺行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 、地球同步轨道 其运行周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与地球的自转 周期相同。这种卫星轨道叫地球同步轨道。 2、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如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正好 在地球赤道上空离地面35786千米的轨道上绕地 球运行,由于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 的角速度相同,从地面上看去它好像是静止的, 这种卫星轨道叫地球静止卫星轨道。地球静止卫 星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的特例,它只有一条。
3、太阳同步轨道:由于地球扁率(地球不是圆球形, 、太阳同步轨道 而是在赤道部分隆起),卫星轨道平面绕地球自 转轴旋转。如果卫星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的旋 转方向和角速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和平均 角速度相同,则这种卫星轨道叫太阳同步轨道。
四、按应用区分
1、科学探测卫星 2、应用卫星 3、通信卫星 4、气象卫星 5、资源卫星 6、返回式遥感卫星 7、侦察卫星
五、决定卫星的应用的几个条件
人造卫星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卫星本体及酬载两部 分。酬载即是卫星用来做实验或服务的仪器,卫 星本体为维持酬载运作的载具。卫星的用途依其 所携带的酬载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轨道
本节中将简单说明人造卫星轨道的特性。

为方便起见,假设卫星轨道是圆形的,这样也可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以地心为中心可画出一个半径无穷大的圆球,这个球面称为天球(celestial sphere)。

天空中的太阳、月亮以及星星和地心的联机会和天球相交于一点,因此天体的运动可用它们在天球上的轨迹来表示(图1)。

地球赤道面和天球的交线称为天球赤道。

地球实际上是绕日运行的,但以固定在地球上的坐标系来看,太阳会绕地球运行,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apparent motion)。

太阳在天球上的轨迹称为黄道,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称为二分线,二分线和天球的交点称为二分点,即
图1 天球及太阳的视运动。

图2 地心赤道面坐标系。

春分点和秋分点。

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约为23o27′。

黄道面上有两点距赤道面最远,位于北半球的称为夏至点,位于南半球的称为冬至点。

当太阳在夏至点时,它直射北回归线;当太阳在冬至点时,它直射南回归线。

地心赤道面坐标系
以地心为原点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X 和Y 轴在赤道面上,X 轴指向春分点,Z 轴为地球自转轴,指向北极。

这个坐标系不随地球自转而转动,称为地心赤道面坐标系,如图2 所示。

由于岁差(precession)的缘故,春分点会往西移动,故地心赤道面坐标也不是惯性坐标系。

不过由于卫星绕地运动的周期远小于岁差的周期,因此讨论卫星轨道时,可将地心赤道面坐标系当做惯性坐标,在实用上可令X 轴指向某一年(如1950 年)的春分方向。

近地点坐标系
描述卫星在轨道面上运动最方便的坐标系是近地点坐标系xω ,
yω ,zω ,如图3 所示。

这个坐标系原点在地心(即焦点)上,xω和yω 轴在轨道面上,xω轴指向近地点,将xω轴沿卫星运动方向转动90∘就得到
图3 卫星的椭圆轨道,υ为真近点角。

yω 轴,zω轴则和xω , yω轴形成右手坐标系。

因为卫星在轨道面上运动,故其zω坐标等于零。

经典轨道要素
要完全描述卫星在轨道上的运动,除了初始时间外,需要6 个参数,这些称为经典轨道要素(classical orbital elements)。

这些是椭圆轨道的半长轴a , 偏心率(eccentricity)e,真近点角(true anomaly)υ ,升交点赤经(right ascension of ascending node)Ω,轨道倾角(orbitalinclination)i以及近地点辐角(argument of perigee)ω。

最后三个角度称为经典定向角。

半长轴a和偏心率e可以完全决定椭圆形的大小;真近点角υ可决定卫星在椭圆轨道上的位置,一般说来通常都用平近点角(mean anomaly)代替真近点角。

至于经典定位角Ω , i ,
ω则决定轨道面的走向(orientation)。

我们把地心赤道面坐标当做惯性坐标系。

如图4 所示,卫星北上通过赤道面的点称为升交点(ascending node)。

升交点和春分方向的地心角称为升交点赤经Ω。

换句话说,轨道面和赤道面有一交线,这条交线和X轴的夹角就是Ω角。

卫星南下通过赤道的点称为降交点(descending node)。

轨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就是轨道倾角i,当然这两个平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也等于i。

i角一般由赤道往北上轨道以反时针方向计算,其范围由0∘到180∘(有的文献中以顺时针方向计
图4 经典定向角Ω , i,ω的定义。

算)。

在轨道面上,升交点和近地点间的地心角称为近地点辐角ω。

必须指出,Ω , i和ω的范围如下:
0 ≤ Ω < 2π , 0 ≤ i < π , 0 ≤ ω < 2π
对太阳视运动的轨道来说,其升交点和降交点分别在春分点和秋分点,其轨道倾角23o27',为升交点赤经是0o。

对理想的双体运动来说,例如小物体绕大物体运行,轨道面在空间中是不会随时间改变其走向的。

若双体运动受到其他外力影响,则轨道面是会变动的,也就是说Ω , i 和ω会随时间变动。

由图4 可以定义西退轨道或东进轨道。

当dΩ / dt > 0,称为东进轨道。

当dΩ / dt < 0,称为西退轨道。

卫星的角速度和周期
卫星的周期可按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决定出来。

假设卫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则卫星受到的离心力会和引力互相平衡,即
上式中r 是卫星的地心距离,ω是卫星的角速度,G和M分别是万有
引力常数和地球质量。

(1)式右边表示单位卫星质量受到引力,这个引
力,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两者距
离的平方成反比。

(1)式也可改写为
其中a e 为地球平均半径(在这里使用圆球形地球模式),H 为卫星高
度,为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

使用下面的值:
则(2)式可改写为
卫星周期为
将(3)式代入上式,有
使用下面的GPS和LEO卫星高度值:
代入(3)式和(4)式,分别得到GPS和LEO卫星的周期和角速度如下:
地球同步轨道
在赤道面上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其角速度有可能和地球自转角速度一样。

从地球上看来它是静止的,因此它可连续不断的观测到地球的某一部分,这种卫星称为地球同步卫星(geosynchronous satellites)或地球静止卫星(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现在令(4)式所示的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即P=1440 min,有
H=35,853 km
因此所有的地球同步卫星都在赤道上空约36000 公里处。

因为地
球同步卫星必须随地球以同样的角速度向东自转,所以它一定要在赤道上空,只有在这情况下离心力和地心引力才会平衡。

地球同步卫星,
严格的说轨道倾角等于零,升交点赤经则无法定义。

太阳同步轨道
上面已说过,以固定在地心的坐标系来看,太阳是绕地心运行的。

太阳绕地心运动的周期为一年,故阳光在赤道面上的投影线绕地心的角速度为
假设地球是圆球形的,而且它的密度是球对称的,那么在讨论卫星绕地心运动时,可假设这是两个质点的连心力运动。

在这情况下,卫星的轨道在空间中就是固定的。

事实上地球并不是全球形的,它的赤道半径rE 比两极半径rP 稍大
换句话说,地球的纬度圈是圆形的,但经度圈是椭圆形的(见附录A5.1)。

由于地球赤道隆起会造成引力的变动,因此卫星的轨道面会随时
间变动。

根据Escobal 1965,升交点赤经时间变化率为
其中J 2 和地球赤道隆起有关,其值为J 2 = 1082.28 ×10− 6,n 的表达式为
而n 的定义为
标准化质量和μ是卫星和地球的质量和除以地球的质量。

因为卫星质量远小于地球质量,故μ ≅ 1。

K 2是万有引力常数成以地球质量,其值为
e. r . 即赤道半径,换句话说(8)和(9)式中的所有长度都是以赤道半径为单位。

因为卫星轨道几乎都是圆形的,故可令e= 0 。

于是对圆形轨道来说,(8)和(9)式可简化为
上式中a为赤道半径。

由(10)式可知,升交点赤经的时间变化率是卫星高度H和轨道倾角i 的函数。

假如(10)式所示的升交点赤经时间变化率等于(7)式所示的值,则这种卫星轨道称为太阳同步轨道,即
由上式可知,太阳同步卫星的高度和轨道倾角有一定的关系。

大部分太阳同步卫星高度约七八百公里,故轨道倾角大约98度。

因为阳光在赤道面的投影线移动速度和卫星升交点的移动速度
一样,所以投影线和卫星升交点间的地心角保持固定。

虽然地球是自转的,但太阳直射点处的子午线和卫星升交点处的子午线之间,经度差值永远固定。

换句话说,太阳同步卫星北上或南下时,永远在同样的当地太阳时通过赤道。

大致而言,在短时间内卫星轨道面在太空中变化很小,一天只随太阳转动0.986度,而在它下方的地球却以较快的角速度自转不停,以卫星在某圈时飞越赤道的经度为准,可算出下一圈向西退回的经度数,这称为西退经距(longitudinal distance)。

例如NOAA卫星的周期为101 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地球向东转过的经度数为
太阳同步卫星的观测藉由这个原理才能涵盖全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