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

合集下载

遥感试题汇总

遥感试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遥感入学考试1995年博士生(地学分析)入学试题一、简答题(40分)1.遥感地学评价标准。

2. LandsatTM 数据特征。

3.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主要通道及特征。

4.遥感信息处长合分析。

二、问答题(任选二题,60分)1.评述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特点。

2.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遥感在地学研究中应用与作用。

4.遥感监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199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遥感地学分析)(任选四题,每题25分)1.遥感地学分析及其意义2.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特点3.论述遥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作用4.遥感信息增强方法5.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与应用2000年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RS)遥感概论一、简答与名词解释:1. 混合像元(98)2. 高光谱 (98)3. 监督与非监督分类(97)4. 最大似然法(97)5. 纹理特征用于信息提取 (98)6. 主成分分析 (99)7. TM 的七个波段(97)8. 高光谱遥感(99)9. 遥感影象的特征(99)二、论述1.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公式及应用。

(98)2. 结合工作,谈遥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99)3. 遥感地学评价基础。

(97)2000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生入学考试RS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 5 分,共 25 分)1. 高光谱遥感2. 空间分辨率3. 大气纠正4. 色度空间5. 小波变换二、论述题(任选三,每个 25 分,共 75 分)一、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二、多源数据复合的方法及关键技术三、遥感的发展及前沿综述四、结合你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2002 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RS)一、名词解释(20 分)五、波谱分辨率2. 密度分割3. 全球定位系统4. 遥感制图5. 监督分类二简答(40 分)1. 多源数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2. 雷达遥感的主要特征3. 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4. 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三问答(40 分)1. 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2. 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3. 结合您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中国院遥感所XX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 6 分,共 60 分)•地物反射波(光)谱• 双向反射率分布函数•基尔霍夫定律•瑞利散射• 大气窗口• 分辨率•辐射亮度• 维恩位移定律• 高光谱• 小波分析二、问答题(每题 12 分,共 60 分):六、简述遥感数字影像增强处理的目的,例举一种增强处理方法,说明其原理和步骤。

遥感复习题库

遥感复习题库

遥感复习题库遥感复习题库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感知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遥感技术,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复习。

下面是一些遥感复习题,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哪种电磁波?a) 可见光b) 红外线c) 微波d) X射线2.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什么?a) 图像中物体的大小b) 图像中物体的数量c) 图像中物体的形状d) 图像中物体的颜色3. 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哪些自然灾害?a) 地震b) 暴雨c) 沙尘暴d) 龙卷风4. 遥感图像的分类是指什么?a) 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b) 对图像进行地物分类c) 对图像进行色彩增强d) 对图像进行尺度变换5.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土壤湿度监测b) 农作物生长监测c) 病虫害预警d) 全部都是二、判断题1.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越高,图像中物体的细节越清晰。

(√/×)2.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地球表面的观测,无法应用于其他行星。

(√/×)3. 遥感图像的颜色是由图像传感器决定的,与真实物体的颜色无关。

(√/×)4.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用来监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情况。

(√/×)5.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植被指数来评估植被的健康状况。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 什么是遥感图像的增强?请举例说明。

3. 遥感图像的分类有哪些方法?请简要描述其中一种方法。

4. 遥感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有哪些优势?5. 请简要介绍一下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四、应用题1. 请利用遥感图像判断下面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2. 请利用遥感图像评估下面的植被健康状况:(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通过以上的复习题,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遥感技术的相关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

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图像方形:当研究区远远超过单幅遥感技术图像所全面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须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堆叠成一幅后一系列全面覆盖全区的很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是指探测器在波长方向上的记录宽度,又称波段宽度(bandwidth)。

光谱分辨率被严格定义为仪器达到光谱响应最大值的50%时的波长宽度。

4、遥感技术地学分析:遥感技术地学分析就是创建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技术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就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领域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够充分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率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并作比值运算可以注重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抽取植被类别或估计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抽取植被的算法称作植被指数。

7、几何制止:就是制止这些系统及非系统性因素引发的图像变形,从而并使之同时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资源整合。

二、问答题:1、电磁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低。

但是ifo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辐射测量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辐射分辨率越高。

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12、在定量遥感中,比较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的优缺点。

经验模型优点:简单、实用性强缺点:理论基础不完善,缺少对物理机理的足够多认知和重新认识,参数之间缺少逻辑关系。

遥感地质学试题

遥感地质学试题

遥感地质学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遥感主要利用的是地面特征的 ____________ 信息。

A. 穿透B. 探测C. 辐射D. 发射2. 遥感图像中颜色的变化通常代表不同的 ____________ 特征。

A. 温度B. 光谱C. 高度D. 纹理3. 遥感数据分为 ____________ 遥感数据和 ____________ 遥感数据。

A. 有源,无源B. 主动,被动C. 有线,无线D. 红外,紫外4.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 ____________ 领域。

A. 军事B. 水利C. 医学D. 地质5. 遥感数据的 ____________ 可以反映地物的光谱信息。

A. 时态B. 分辨率C. 时间D. 空间6.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 ____________ 在大气和地面之间传播的性质。

A. 电磁波B. 热能C. 水分D. 重力7. 遥感图像最常用的增强方法是 ____________。

A. 直方图均衡化B. 滤波处理C. 空间分析D. 反演算法8. ____________ 是遥感图像的一项基本运算,用于抽取和获取图像的有用信息。

A. 遥感分类B. 数据融合C. 辐射校正D. 特征提取9. 遥感技术中的 ____________ 通常是指选择合适的像元进行特定地物的识别和分析。

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时间分辨率D. 光谱分布10. 遥感技术在地质学研究中可以应用于以下哪些方面?A. 矿产资源勘查B. 土壤侵蚀分析C. 断层活动监测D. 土地利用规划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遥感地质学是将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相结合,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研究和地质__________。

12. 红外遥感是通过探测地面物体的 ____________ 辐射来获取图像信息。

1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决定了图像的 ____________。

14. 遥感数据的扫描模式包括横摆扫描和 ____________ 扫描。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2012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2012

题型:1、简答题:地表温度反演20分;简答10分。

2、判断题:2 x 10 = 20分;3、填空题:2 x 10 = 20分;4、选择题:2 x 5 = 10分;5、名词解释:4 x 5 = 20分。

名词解释:1、植被指数: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2、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3、遥感地学分析: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4、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柱体内全部植物叶子面积(仅叶片向上半面)之和。

5、叶倾角:叶子向上半面某一点上的法线方向与Z轴(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天空)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倾角。

6、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和转化光能的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仅仅是太阳光的可见光部分(0.4~0.7um),这个波长范围的太阳辐射也称为光合有效辐射7、劈窗算法:是利用相邻两个热红外通道来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的方法,是目前为止发展最为成熟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8、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后在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和贝类的死亡。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填空题:1、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三方面的贡献:包含水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反射及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3方面的贡献。

2、1.3um以外植物含水量的三个吸收波段:1.4、1.9和2.7um。

3、Landsat TM缨帽变换为6维空间,前三维分量有意义,包括:亮度,反映总体亮度变换绿度GVI,反映地面植物的绿度湿度4、对水体的反射波谱影响最大的4个组分:纯水、浮游植物、悬浮物、黄色物质。

遥感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遥感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遥感复习第一章1.遥感(狭义):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3.遥感地质学的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质体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

4.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

5.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6.遥感技术的特点: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第二章7.电磁辐射:是电磁波通过空间或媒质传递能量的物理现象,即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发射的过程。

包括发射、发射、折射、投射等。

8.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方面的特征。

波动性就是它的时空周期性,可以用波长、速度周期和频率来表征,它主要表现为电磁波有干涉、衍射、偏振、散射等现象。

粒子性是指电磁波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流组成的。

电磁波实质上是光子微粒流的有规律运动,主要表现为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

波长短粒子性明显,波长长波动性明显。

9.遥感技术主要应用的波段: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10.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画成的图表,称这个图表为电磁波谱。

11.电磁波谱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0.76-1000μm(监测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具有穿透力,发展潜力大)12.热辐射:由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叫做热辐射。

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答案

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答案

1.遥感(Remote Sensing):遥远的感知.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过程: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3.波粒二象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又反映出粒子性。

4.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粒子性(光电效应黑体辐射)5.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BRDF是描述表面反射特性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

BRDF只取决于地物本身【波普特征ρ(λ),空间结构s】,两个方向的变量(i , r)以及入射辐射通量空间分布函数。

6.方向反射率:是指对入射和反射方向严格定义的反射率,即特定反射能量与其面上的特定入射能量之比,当入射、反射均为微小立体角时成为二向性反射。

7.二向反射因子BRF:指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理想朗伯反射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8.辐射传输模型,几何光学模型,混合模型,计算机模拟模型9.BRDF:二象性反射率分布函数辐射度与辐射度的比10.散射重要性:是大气透明度明显变化,使人们有可能在地面阴影出得到物体部分信息。

11.植物的波谱特征:在可见光谱段内,植物的光谱特征主要受叶的各种色素的支配,其中叶绿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由于色素的强烈吸收,叶的反射和透射很低。

在以0.45um为中心的蓝波段及以0.67um为中心的红波段叶绿素强烈吸收辐射能(>90%)而呈吸收谷。

在这两个吸收谷之间(0.54um附近)吸收相对减少,形成绿色反射峰(10%~20%)而呈现绿色植物。

12.植物季相节律:植被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发芽—生长—衰老),从其内部成分结构到外部形态特征均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以季节为循环周期的,顾称之为植物季相节律。

13.植被指数: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遥感地学分析试题

遥感地学分析试题

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

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二向反射因子: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

3,瞬时视场: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器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

4,亮度温度:是指辐射出与观测无题相等的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

5,散射截面:是指散射波的全功率与入射功率密度之比,可以理解为雷达的全反射率,用有效散射面积表示。

6,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7,数据关联:指各类数据变换成统一的数据表示形式,以保证融合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客观地表达同一目标、同一现象。

8,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9,遥感反演:是从测量到的现象推求未知的原因或参数。

10,混合象元:若该像元包含不止一个土地覆盖类型,它记录的是所对应的不止一种土地覆盖类型光谱响应特征的综合。

11,大气衰减: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因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强度减弱,即被大气衰减。

12,辐射强度:指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发出的辐射能量。

13,瑞利散射:当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直径远小于入射电磁波波长时,出现瑞利散射。

14,辐射定标:建立传感器每个探测元所输出信号的数值量化值与该探测器对应像元内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15,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16,BSQ格式:按照波段顺序记录图像数据,便于用户使用。

17,比辐射率:物体表面温度T、波长处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18,散射系数:指单位面积上雷达的反射率或单位照射面积上的雷达散射截面。

它是入射电磁波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结果的度量。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期中遥感地质复习题一、基本感念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遥感地质学:在遥远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物的信息,从而对目标物的性质和运动状态进行识别称遥感。

狭义遥感:为获取目标物的电磁辐射信息而选择的手段,从而识别目标物的性质。

广义遥感:除包括狭义遥感的内容外,还包括过去的地球物理场的测量、航空重力、磁力以及机械波的探测。

主动遥感:指从遥感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

被动遥感:被动接收自然辐射源发射电磁波信息,然后通过处理来据此判断地物的属性。

成像遥感:是指所获得的电磁辐射信息可以被转换成图像的形势。

非成像遥感:对目标的一度空间的测定只能获得曲线或数据。

遥感技术系统:是指从远距离或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光和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像或扫描方式,对电磁辐射能进行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物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称遥感技术系统。

电磁辐射:在遥感中常指电磁波,实际上是电磁波通过空间或者媒质传递能量的物理现象,即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势发射的过程。

紫外遥感:用摄影的方式探测目标的紫外波段。

可见光遥感:利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波进行航空摄影。

红外遥感:探测目标物的红外波段。

多波段遥感: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同一目标物进行多波段同步成像。

微博遥感:侧视雷达传感器:是指搜集、检测和记录电磁辐射信息的工具。

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通常电场强度在各个方向是相等的,若总是固定在某个方向振动,则称电磁波在该方向被极化。

依电场强度与入射面的关系分为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水平极化两者互相垂直,垂直极化两者互相平行。

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多普勒效应:观察者和辐射源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的频率改变。

电磁波普: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电磁波谱。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

2017年春季学期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版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时间分辨率: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即为时间分辨率。

2、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间可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地物电磁波限制在一个很小角度范围内,这个角度即为瞬时视场角(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为毫弧度(mrad)。

IFO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象元。

)3、遥感反演:反演是遥感的本质,基于模型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可测参数值去反推目标的状态参数;4、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植物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与植被分布密切相环。

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

二、填空题(10分)1、遥感分为紫外遥感红外遥感可见光遥感微波遥感2、植物的光谱主要受叶子的各种色素的吸收作用分配,其中以叶绿素起主导作用,两个强烈的吸收带出现在0.45um和0.65um,在0.55 um附近吸收相对较少,形成绿色反射峰。

3、影响遥感探测水深的主要包括波长和水体浑浊度(水中浮游物,浑浊城都)4、大气遥感应用包括气溶胶检测和城市热岛检测。

三、简答题(40分)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是什么1、多源性(多平台,多波段,多视场)2、空间宏观性(遥感覆盖范围大,视野广,具有概括性)3、遥感信息的时间性(瞬时特征,时效性,重返周期多时相)4、综合性、复合性(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反映、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综合)5、波普、辐射量化性(地物的波普反射、辐射的定量化记录)6、遥感信息在地学分析中的模糊性和多解性,地面信息是多维的、无限的,而遥感信息是简化的二维信息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反射率从可见光短波段起,随波长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没有峰值和谷值,土壤颗粒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和含水量越高,其反射率越低。

简述地球辐射分段的特性的遥感意义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征;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的热辐射信息;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本身的热辐射特性;利用遥感监测城市人口密度过程利用土地密度法估算人口密度的方法应用较多。

遥感地质学题库

遥感地质学题库

一、概念1、监督分类2、非监督分类3、遥感4、大气窗口5、成像光谱仪6、地物反射波谱曲线7、数字图像8、均值平滑9、中值滤波10、密度分割11、假彩色合成12、标准彩色合成13、差值运算14、比值运算15、投影误差16、遥感平台17、像点位移二、填空1、根据遥感定义,遥感系统包括:、、、和五大部份。

2、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遥感平台分:、、、。

3、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工作方式分:和。

与非成像遥感。

4、太阳辐射经过大气传输后,主要是、和一起阻碍衰减了辐射强度,剩余部份即为透过的部份。

对遥感传感器而言,只能选择波段,才对观测成心义。

5、根据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和海洋卫星系列。

6、高空间分辨率陆地卫星利用线性阵列技术取得4个波段的4m分辨率多光谱数据和一个波段的分辨率的全色数据。

7、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名称有、、、。

8、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所受的影响不同:的阻碍、投影面倾斜的阻碍、的阻碍。

9、陆地卫星的传感器有、、等。

10、主要的陆地卫星系列包括:、、中巴资源一号卫星(CBERS)等。

11、陆地卫星(Landsat)轨道是与太阳同步的圆形轨道,保证北半球中纬度地域取得中等太阳高度角的上午影像,且卫星通过某一地址的相同。

每16至18天覆盖地球一次,图像覆盖范围为。

12、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通过遥感平台的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目前经常使用的探测元件是。

13、按照雷达的工作方式可分为和。

成像雷达中又可分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

14、侧视雷达的分辨力可分为和。

15、遥感图像特表现为三个方面。

即几何特征、物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这三个方面特征的表现参数为、、和。

16、HLS代表、、和。

17、在遥感光学处理过程中,利用原理和原理实现彩色合成。

18、数字图像的校正主要进行校正和校正。

19、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主要有、地形起伏的阻碍、地球表面曲率的阻碍、、的阻碍。

20、对比度变换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完整版)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完整版)

遥感: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主动遥感:指从遥感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被动遥感:被动接收自然辐射源发射电磁波信息,然后通过处理来据此判断地物的属性。

遥感按电磁辐射源的性质不同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基本方式,前者如雷达,使用人工电磁辐射源;后者如摄影,使用太阳等自然辐射源。

遥感分类:按辐射源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电磁波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可见光-红外(多波段));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获取资料类别分(城乡方式遥感、非成像方式遥感);按成像方式分(摄影成像遥感、扫描成像遥感)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分成若干波谱段进行接收和记录。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生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估计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电场又洗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电磁波在传播中遵循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吸收、散射等传播规律。

假彩色合成又称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多波段单色影像合成为假彩色影像的一种彩色增强技术。

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投影在水平像片上的像点,相对于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像点,都有位置移动。

由中心投影造成,在地面上平面坐标相同但高程不同的点,在像片面上的像点坐标不同,这种像点位置的移动,称像点位移(投影差)。

高光谱遥感:光谱分辨率在10-2λ的遥感信息称为高光谱遥感。

岩层三角面:遥感图像上,同一岩层面的露头线上任一山脊点和其相邻两河谷点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形成的三角面,是遥感图像上判断和量测岩层产状的最佳标志。

《遥感地学分析》06地信期末试卷-A_评分细则及答案

《遥感地学分析》06地信期末试卷-A_评分细则及答案

鲁东大学 2008 — 2009 学年第一学期2006 级 地 信 科专业 卷课程名称 遥感地学分析 课程号( 2680080) 考试形式( 开卷 ) 时间( 120分钟)评分细则与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30分)1、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2、遥感地理相关分析法所谓地理相关分析法,就是研究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组合特征,而它应用于遥感地学分析,便是通过对这些因子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来推导出某个专题目标的特征,也就是在遥感图像上寻找与目标相关性密切的间接解译标志,从而推断、认识目标本身。

3、瞬时视场(IFOV)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为毫弧度(mrad)。

IFOV 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象元。

3、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4、假彩色合成根据加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原色,由于原色的选择不能代表物体在可见光的真实颜色,因此这种合成叫做假彩色合成。

5、环境本底法环境本底法,即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概况以及分析该地区地理环境的总体规律,在分析环境背景中,搞清楚区域内正常的组合关系、空间分布规律、正常背景值,也就是搞清楚环境本底,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异常,并追根求源,找出异常原因,通过成因机制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与异常有关的环境特征。

6、土地覆盖A 本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试题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试题

遥感地学分析简答题2个,一个20一个10分;名词解释4个,共20分;选择题10分,判断题20分,填空题20分一、填空题1. 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来自三方面的贡献水的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的反射和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

2. 在可见光波段,植物的光谱特性主要受叶子的各种色素的吸收作用支配,其中以叶绿素起主要作用,两个强烈的吸收带出现在0.45 μm和0.67 μm,在0.54 μm附近吸收相对减少,形成绿色反射峰。

3. 1.3μm以外的短波范围,植物光谱特性主要受叶子含水量控制,在 1.4 μm、 1.9 μm和 2.7 μm形成三个吸收带。

4. 中等植被覆盖区,土壤修正植被指数SAVI的L值(土壤调节系数),一般取值为0.5 。

5. 影响遥感探测水深的因素主要包括波长和水体浑浊度。

6. 反照率指在地表向上半球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能量之和。

7. 遥感器在卫星高度所观测到的热辐射强度相对应的温度是亮度温度。

8. 根据遥感研究需要,简化后的植被结构特征可将植被分为:水平均匀植被(连续植被)和离散植被两种。

9. “红边”通常位于0.68μm-0.75μm之间。

10. Landsat TM数据进行缨帽变换产生6维分量里的前三维分量的意义分别为:亮度、绿度、湿度。

11. Landsat MSS缨帽变换产生4维分量的前三维分量的意义分别为:土壤亮度指数SBI ,反映土壤反射率变化的信息;绿色植被指数GVI ,反映地面植物的绿度;黄色成分,说明植物的枯萎程度。

12. 叶面积指数LAI一般大于 1 ,小于10 。

13. 对水体的反射波谱影响最大的组分是:浅水、浮游植物、浮游物、黄色物质。

14. 遥感传感器对水面进行探测,其所接收的光包括:天空散射光,水面反射光和水中光,水中光是由后向散射光的水底反射光组成。

天空散射光部分的强弱用大气程辐射率来衡量,水面反射光的强弱用水面反射率来衡量。

15. 可见光的蓝光400-500nm波段对水体的穿透性最好,因此0.45-0.55μm 是遥感探测清洁水深的最佳波段。

土地遥感复习题.docx

土地遥感复习题.docx

土地遥感复习题—・名词解释1.遥感遥感广义理解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上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冃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作用(本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名词解释,可不用理会)遥感在外层空间、大气、海洋、陆地、军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是陆地遥感, 在林业、农业、水文:水资源调查、国土资源、气象、环境监测、测绘、城市规划、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3.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物的后向散射信号。

4.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反射的能量。

5.遥感技术系统遥感的技术系统包插五个部分:冃标物的电磁波特性、空间信息的获取、遥感数据的传输和接收、遥感图像处理、遥感信息的提取、分析与应用。

6.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800m以下)、航空平台(50 km以下)和航天平台(50 km以上)7.图象处理分析设备(1)硬件系统:计算机、显示设备、大容量存贮设备和图像输入输出设备;(2)软件系统:数据输入输出模块、几何校正模块、图像变换模块、图像融合模块、图像分类模块、图像分析模块和图像输出模块。

8.辐射亮度;指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9.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10.辐照度被辐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11.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12.电磁波谱即把所有电磁波按照波长的长短或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13.地物波谱特性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

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不同类型的地物,其电磁波响应的特性不同,因此地物波谱特征是遥感识别地物的基础。

14•瑞利散射;由于气体分子的尺度远小于光波的波长吋发生的散射,属小颗粒散射。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题型:填空题:10*2’=20选择题:10*2’=20判断题:10*2’=20名词解释:4*5’=20解答题:2*10’=20名词解释:1、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2、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柱体内全部植物叶子面积(仅叶片向上半面)之和。

3、植被覆盖度:植被冠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土壤总面积之比,即植土比。

4、“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5、比辐射率: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M1(T,λ)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2(T,λ)的比值。

6、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

7、感热通量:即显热通量,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百度)8、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后在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和贝类的死亡。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解答题:1、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答:1)绿色叶片反射和透射光谱非常相似;2)叶片对紫外线吸收很大,达90%-99%;3)叶片对可见光以吸收为主(约90%),且蓝-紫光(0.38-0.47um)和橙-红光(0.62-0.68um)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最大,约90%,绿光吸收最少,吸收率为50%-90%。

4)从0.69um始,叶片对近红外辐射的吸收迅速减小,在0.76和1.2um间有最小吸收率,5-25%,故反射和透射最大。

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2010-2011第二学期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试题一、简述电磁波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在遥感中的应用。

(10分)二、什么是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这三种分辨率的改善对地物遥感监测有何作用?(10分)三、大气纠正中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主要描述了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的哪几个物理过程,它们各取决于哪些因素?(10分)四、什么叫推扫式扫描?它与光机扫描相比有何特点?热红外遥感中波段选择的依据是什么?(15分)五、环境因素对变化检测的影响有哪些?列举并说明变化检测的方法。

(10分)六、如何选择图像数据融合以及图像融合的关键技术问题。

(10分)七、如何利用光谱叠合图进行土地利用的决策树分类,试举例说明。

(15分)八、结合个人的专业背景,试举例说明遥感的应用及前景。

(20分)一、答:(1)光的干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波波振幅为各个波振幅的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替区某些地方振动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

电磁波具有干涉性,一般的凡是单色波都是干涉波。

取得时间和空间相干波,对于利用干涉进行测量是相当重要的。

激光就是相干波,它是光波测距仪的理想光源。

例:雷达中通过相干波探测信号,雷达先发射一列波,然后接收信号,收到反射信号时;若相干,就在雷达上显示,若不相干,则不显示。

(2)光的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偏离直线路径续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研究电磁波的衍射现象对于设计遥感仪器和提高遥感图像分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数字影像的处理中也要考虑光的衍射现象。

例:在遥感中传递信息要用到衍射现象,对于某些波,如果遇到障碍物不发生衍射或不明显,那就不能用这种波传递信息。

(3)光的偏振:波的振动方向对于波的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叫偏振,它是横波区别于纵波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通过波的传播方向的所有平面内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其中没有一个平面显示出比其他任何平面都特殊,这通常称为波的振动对传播方向具有对称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

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是指探测器在波长方向上的记录宽度,又称波段宽度(band width)。

光谱分辨率被严格定义为仪器达到光谱响应最大值的50%时的波长宽度。

4、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7、几何纠正:就是纠正这些系统及非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图像变形,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二、问答题: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低。

但是I FO 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辐射测量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辐射分辨率越高。

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2、在定量遥感中,比较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的优缺点。

经验模型优点:简单、实用性强缺点:理论基础不完备,缺乏对物理机理的足够理解和认识,参数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物理模型优点:理论基础完善,模型参考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缺点:输入参数多,方程复杂,实用性较差,且常对非主要因素有过多的忽略或假定半经验模型优点:综合了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的优点,模型所有的参数往往虽是经验参数,但又具有一点的物理意义。

3、简述陆陆卫星TM5传感器的各波段的光谱特性..TM1~μm 蓝绿波段TM2~μm 绿红波段TM3~μm 红波段TM4~μm 近红外波段TM5~μm 近红外波段TM6~μm 热红外波段TM7~μm 近红外波段TM1 蓝波段:对叶绿素和夜色素浓度敏感,对水体穿透强,用于区分土壤与植被、落叶林与针叶林、近海水域制图,有助于判别水深及水中叶绿素分布以及水中是否有水华等。

TM2 绿波段:对健康茂盛植物的反射敏感,对力的穿透力强,用于探测健康植物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的生活状况,区分林型,树种和反映水下特征。

TM3 ,红波段: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反映不同植物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率,其信息量大多为可见光最佳波段,广泛用于地貌,岩性,土壤,植被,水中泥沙等方面。

TM4 近红外波段:对无病害植物近红外反射敏感,对绿色植物类别差异最敏感,为植物通用波段,用于牧师调查,作物长势测量,水域测量,生物量测定及水域判别。

TM5 中红外波段:对植物含水量和云的不同反射敏感,处于水的吸收波段,一般内反映含水量,用于土壤湿度植物含水量调查,水分善研究,作物长势分析,从而提高了区分不同作用长势的能力,可判断含水量和雪、云。

TM61. 远红外波段:可以根据辐射响应的差别,区分农林覆盖长势,差别表层湿度,水体岩石,以及监测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热特征,作温度图,植物热强度测量。

TM7 中红外波段,为地质学家追加波段,处于水的强吸收带,水体呈黑色,可用于区分主要岩石类型,岩石的热蚀度,探测与交代岩石有关的粘土矿物.4、NDVI的计算及优缺点:优点: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像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因此,NDVI特别适用于全球或各大陆等大尺度的植被动态监测;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层辐射(云/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影响。

同时,NDVI的归一化处理,使因传感器标定衰退的影响降低(对单波段从10-30%降到对NDVI的0-6%),并使由地表二向反射和大气效应造成的角度影响减小。

因此,NDVI增强了对植被的响应能力。

缺点:NDVI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

实验表明,作物生长初期NDVI将过高估计植被覆盖度,而作物生长结束季节,NDVI值偏低。

NDVI更适用于植被发育中期或中等覆盖度植被监测。

5、变化检测对遥感数据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有何要求时间分辨率:1.尽可能选每一天同一时刻或者相近时刻的遥感图像2.尽可能选用年间同一季节甚至同一日期的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1.采用具有相同的瞬时视场的遥感数据2.采用具有相同或相近俯视角的数据辐射分标率:1.采用具有相同辐射分辨率的不同日期遥感图像2.如果采用具有不同辐射分辨率的图像进行比较的话,需要把低辐射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转换为较高辐射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6、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化植被指数(NDVI)的优缺点:比值植被指数(PPT2-72、73、74)优点:比值植被指数能增强植被与土壤背景之间的辐射差异。

比值植被指数可提供植被反射的重要信息,是植被长势、丰度的度量方法之一。

比值植被指数可从多种遥感系统中得到。

它与叶面积指数(LAI)、叶干生物量(DM)、叶绿素含量相关性高,被广泛用于估算和监测绿色植物生物量。

缺点:在植被高密度覆盖情况下,它对植被十分敏感,与生物量的相关性最好。

但当植被覆盖度小于 50% 时,它的分辨能力显着下降。

RVI 对大气状况很敏感,大气效应大大地降低了它对植被检测的灵敏度,尤其是当 RVI值高时。

因此,最好运用经大气纠正的数据,或将两波段的灰度值(DN)转换成反射率后再计算 RVI,以消除大气对两波段不同非线性衰减的影响。

归一化植被指数(PPT2-76、77、78)优点: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象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因此,NDVI 特别适用于全球或各大陆等大尺度的植被动态监测;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程辐射(云 / 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的影响。

同时,NDVI的归一化处理,使因传感器标定衰退的影响降低(对单波段从10-30%降到对NDVI的0-6%),并使由地表二向反射和大气效应造成的角度影响减小。

因此,NDVI 增强了对植被的响应能力。

缺点:实验表明,作物生长初期NDVI将过高估计植被覆盖度,而作物生长结束季节,NDVI值偏低。

NDVI 更适用于植被发育中期或中等覆盖度植被检测7、简述石油遥感监测光谱特征。

可见光:可见光中的使油膜和周围干净海水的反差达到最大。

因此,用红光波段监测海面油膜,次之为蓝光波段来,多波段组合使可见光航遥油测效果最佳。

油膜对紫外光的反射率比海水高倍,有较好的亮度反差,但仅对厚度小于5mm的各种水面油膜敏感,因此,利用紫外波段电磁波可把海面薄油膜显示出来。

近红外:厚度大于的油膜,热红外比辐射率在之间,海水的比辐射率为。

因此,当油膜与海水实际温度相同时,它们的热红外辐射强度是不同的。

厚度小于1mm的油膜,其比辐射率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可通过红外影像的灰度层次进行油膜厚度反演,基于油膜的厚度和分布,进而推算总溢油量。

微波石油遥感监测波段特征:微波波长较长(1mm-30cm),具有很强的绕射透射能力,可以穿透云、雨、雾。

运用微波波段的被动式和主动式传感器,均有监测海面溢油的能力。

波长8mm、和3cm的微波,不论入射角和油膜厚度如何,比辐射率比海水高。

这样,用微波辐射计可以观测海面油膜。

油膜的微波比辐射率随其厚度变化,反映到微波辐射计影像上灰度随油膜厚度变化,因此,用微波辐射计亦可监测油膜厚度。

雷达石油遥感监测波段特征:油膜对海面起平滑作用,使海面粗糙度降低,受油膜覆盖的海面,对雷达脉冲波的后向散射系数明显比周围无油膜区小得多,因此在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油膜成暗色调。

雷达和微波遥感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地进行海上石油监测,缺点是地面分辨率低。

三、论述题:1、论述我国内陆湖泊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今后,对湖泊富营养化遥感的重点研究方向:(1) 深入研究湖泊富营养化参数的光谱特性,加深对富营养化遥感机理的认识,以进一步发展富营养化遥感建模方法;(2) 多种遥感数据结合,提高富营养化遥感监测精度;(3) 加强对富营养化遥感建模方法的研究,建立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模型;(4) 遥感与GIS 结合,GIS 可以更有效组织、管理和分析遥测的数据,与遥感集成,便于动态监测和分析;(5) 加强河道型水体富营养化的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2、论述当前国内外农作物的遥感估产研究进展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 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 辨别作物类型, 监测作物长势, 并在作物收获前, 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

包括三方面内容:农作物识别、种植面积估算、长势与旱情监测和估产模式建立现有遥感估产问题数据源的选取和精度控制方面:为降低成本,大面积估产用NOAA数据,其低空间分辨率导致作物面积分布信息不准确;提高空间分辨率的SPOT和QuickBird 影像数据,因时间分辨率降低,不能进行连续的作物长势监测,降低估产精度。

遥感估产模型小区实验可行,但不能满足大面积估产需求:依据植被指数与农学参数建立的遥感估产回归模型,普适性较差,未来应考虑模型的机理性与普适性,增强模型在区域间或年份间的通用性。

未来估产的研究趋势:提高数据源的空间分辨率。

利用数据反演综合气候环境因子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产量评估构建新植被指数提高估产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