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一篇: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四、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 什么是人口迁移?③ 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

人口和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分布、人口迁移,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一系列变化。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人口知识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本章节在高考中主要以人口统计图表为载体考察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教学目标:区域认知:了解国际以及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综合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自己家乡以及身边人口迁移的情况以和迁移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难点:1、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闯关东》影视片段,探讨老朱家一家人口迁移的原因,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新课讲授: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9页,观看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情景是否属于人口迁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掌握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的了解状况)教师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然后进行讲解小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包括三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加深印象)转承: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人口迁移,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身边有没有这种人口迁移现象呢?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身边人的迁移情况,选出几位同学为大家分享,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自己家乡以及身边人口迁移的情况以和迁移的原因)教师活动:及时点评,并总结人口迁移的影响。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2.学会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趋势,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分析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地理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2.培养实证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增强实证研究能力。
3.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教授学生运用图表、地图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问题,培养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注重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在高一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对人口分布、城市化等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然而,在人口迁移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浅,对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缺乏实证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
2.强调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人口迁移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口迁移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特点以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趋势等知识点。
-人口迁移对家庭的影响有哪些?
-家庭成员对人口迁移的看法和态度是什么?
-家庭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视频观看:观看与人口迁移相关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例如《中国人口大迁移》、《城乡巨变:人口迁移的喜与忧》等,并撰写观后感。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

- 掌握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 认识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现象。

- 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课堂讨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激发学生对家乡、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态度。

二、教学对象初中地理或高中地理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人口迁移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 地图、统计图表等教学工具。

- 学生分组讨论的分组名单。

2. 学生准备:- 查阅人口迁移相关资料。

- 准备小组讨论的发言提纲。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人口迁移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

-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 讲授新课:- 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

- 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以我国某地区的人口迁移为例,分析其类型、原因和影响。

-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进行分析。

4. 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其类型、原因和影响。

- 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 讨论人口迁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实践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实地考察或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4. 总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人口迁移的教学设计方案

人口迁移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二、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

2.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改变居住地的现象。

(二)讲授新课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1)定义: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改变居住地的现象。

(2)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2. 人口迁移的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

(2)社会因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3)政治因素:政治制度、政策、战争等。

3. 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产业结构等。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密度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

(三)课堂练习1. 分析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现象,说明原因和影响。

2. 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和影响。

2. 提醒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五)布置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政策。

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人口迁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人口迁移有了全面的认识。

2. 在课堂练习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能说出人口迁移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谈话导入法,通过与学生分享印度人口现在已经达到13.26亿的资料,了解到在不久的将来印度人口必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提问学生影响一个地方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进而引入新课人口的迁移。

环节二:新课讲授1.人口迁移的概念【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学生。

【问题】(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人口迁移与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有何不同?【学生活动】(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变更定居地。

(2)人口迁移不影响全球人口的增长。

【教师总结】(1)人口迁移判断标准:空间位移(跨越行政区界限);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长期或永久性,大约1年以上)。

(2)人口迁移除了不影响全球人口的增长外,与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还有其他不同:不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

【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的类型也有不同,接下来学习一下人口迁移的分类。

2.人口迁移的分类【问题】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成哪几类。

【学生回答】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教师总结】(1)国际人口迁移特点: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之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特点: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分布特点。
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探讨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6.观看与人口迁移相关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从不同角度了解人口迁移现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人口迁移的认识和思考。
7.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人口迁移话题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和深入思考,力求做到知行合一。
3.制作一份关于人口迁移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定义、类型、原因、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和特点、影响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4.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分析其背后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分享和交流。
5.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和原因。学生能够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并分析导致人口迁移的各种原因。
2.掌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特点。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规模和特点,并能够运用数据进行描述。
3.学会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学生能够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影响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地理思维分析人口迁移问题。

此外,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

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在分析人口迁移问题时,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原因;(2)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与趋势;(3)能够运用地图阅读、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人口迁移问题;(4)能够运用地理思维,从多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5)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人口迁移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2)利用地图、统计数据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资料分析能力;(3)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GIS等,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人口迁移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情感;(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口迁移现象,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偏见,树立平等、包容、尊重的态度;(3)通过学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5)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5.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现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或国家,分析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并附相关地图、图表等资料。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理解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地图、图片、案例等。

2. 制作课件:包括相关观点、影响因素、案例分析等。

3. 收集实际人口迁移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讨论。

4.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和了解人口迁移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观点,理解其决定因素。

2. 分析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3.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导入:展示图片(移民搬迁场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离开家乡迁移?2. 新课讲解:(1)讲解人口迁移观点及特点;(2)讲解决定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个人意愿等);(3)通过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4)讲解我国人口迁移的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3. 学生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变化,并预计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

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该地区的影响,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5.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迁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挑战。

6. 安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案例,尝试分析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人口迁移案例。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复杂的地理因素综合起来思量,诠释特定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影响等核心知识点,以案例辅助讲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十.板书设计
1. 重点详细阐述
① 人口迁移的概念: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
② 人口迁移的影响: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③ 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户籍制度等。
④ 地理思维能力和人口观念的培养。
2.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 使用生动的图表、图片,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 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人口迁移的能力。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口迁移的知识点,掌握分析人口迁移的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学术文章: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学术论文,如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与社会政策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学生能够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图表、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人的流动属于人口迁移吗?(2)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图片,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国际移民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迁移。

2、讲授新课(1)人口迁移的概念①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强调人口迁移的三个要素: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以上)。

③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哪些属于人口流动,如外出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分类①按迁移方向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②国际人口迁移:讲解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如黑奴贸易、欧洲向美洲的移民等;分析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如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

③国内人口迁移:介绍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如“闯关东”“走西口”等;分析当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如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经济因素:讲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就业机会的多少、收入水平的高低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三节人口迁移(2课时)第一课时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与“推拉理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有关概念的差异,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大胆讨论、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1、重点:概念与分类2、难点:推拉理论[第一案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PPT展示下列资料:(1)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淹没区将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1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组,淹没城市两座、县城11座、集镇114 个;需要搬迁安置移民120多万人。

从1993年到2005年7月,三峡工程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05.33万人。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大饥荒席卷了非洲撒哈拉地区,在干旱荒漠区的对个国家中,至少有上百万人被饥饿和四处蔓延的疾病夺去了生命,有上千万人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

(3)50多年的巴以冲突制造了波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统计,目前巴勒斯坦难民总数接近350万,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外,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

通过上面的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移民、难民是一种什么现象?什么是人口迁移?[板书]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点拨]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过渡]人口迁移与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也叫做人口的机械增长,它与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别是什么?思考填写下表[承转]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一种形式,那么它人口移动、人口流 动又是什么关系呢?思考填写下表[板书](2)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人口流动[跟踪练习]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4)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 [点拨](4)为人口流动,其余为人口迁移[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迁移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是什么?[点拨]包括三大要素: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

(完整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四、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人地观念:经过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热爱家乡、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念。

综合思想:结合洪洞人口迁移的案例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文明要素。

地理理论力:能联系实践,探求本地人口迁移的类型,分析次要原因。

区域认知:经过我国不同时期、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国际发展状态的认知。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缘由、影响教学难点人口挪动的缘由【教学过程】导入P1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加入一个学习交流QQ群,群内备注:路文霞,收到群内好友请求,他名:路明飞,他父亲:路文*,我侄子名:路明*。

这是巧合吗?本来,我们600年前是一家,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发,我家在灵寿落户,他家远走至安徽芜湖。

荣幸的是,我们都还严厉按照家谱起名字,所以虽然相隔千里,还能相认。

(明朝初年,我们为甚么要从山西迁出?人口的迁移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一同学习解答这些疑问。

)P2 章节信息人口迁移名词辨析(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上节课受生物学规律制约的人口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迁移,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P3浏览(16页第二段),判断某老师从大学毕业后的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A. 在大学求学四年B. 毕业后来农村工作C. 今年春节假期去云南旅游D. 周末去超市买水果生:回答,阐明缘由板书:人口迁移定义(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挪动,但不能把一切的空间挪动都当做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需求具备三个条件:①人口迁移是一种空间流动行为,这里的空间需求超越必然的行政界线,比如县、市、省、国家。

②改变了居住地。

(灵寿到石家庄通勤)③定:工夫永世或1年以上。

如果由于探亲、出差,短期又回到原居住地,这类空间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板书定义:变更定居地空间流动5min Q1: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常用的有两种,按照空间流动范围,也就是能否跨越国界线,分为?Q2:P16图1-9近古代世界人口的迁移流动路线表示。

人口迁移的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的教学设计

⼈⼝迁移的教学设计⼈⼝迁移的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迁移的特点。

2、理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法:1、通过实例对⽐,明确⼈⼝流动与⼈⼝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迁移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关注当地⼈⼝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迁移观点。

2、使学⽣形成正确的⼈⼝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1、⼈⼝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地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迁移的“推拉理论”。

四、教学⽅法实例讲解与分析。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影响⼈⼝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国的⼈⼝合理容量是多少?导⼊新课:课件展⽰:材料⼀:印度⼈⼝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

材料⼆:德国⼈⼝负增长。

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取决于⼈⼝的⾃然增长率,印度⾃然增长率⾼,⼈⼝增长就过快。

⽽德国⼈⼝⾃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出现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励⽣育外,还可采取哪些⾏之有效的措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迁移的内容。

新课:⼀、⼈⼝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板书)阅读教材,思考:1、⼈⼝增长有哪两种主要⽅式?对世界⼈⼝增长有何影响?2、什么是⼈⼝迁移?它与⼈⼝流动有什么区别?3、⼈⼝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学⽣回答后,教师点评。

为了巩固上⾯的知识点,完成如下两组问题:1、下列⼈⼝流动⾏为中,哪些属于⼈⼝迁移?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②张成⾼中毕业考取⼤学去异地读书。

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县B中学读书。

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2、下列⼈⼝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民⼤规模南迁。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分析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2.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2.教师准备教学案例和数据。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让学生观察人群流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和兴趣;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你们身边有没有人口迁移的例子?他们为什么选择迁移?迁移对他们和原居地有什么影响?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在时间和空间上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2.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分类:内迁和外迁,乡村迁城市和城市迁乡村。

三、原因和影响分析(20分钟)1.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原因、教育原因、环境原因、家庭原因等;2.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四、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30分钟)1.教师通过数据和地图,展示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流出,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入;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等。

五、案例分析(20分钟)1.教师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区,研究该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分析原因和影响;3.学生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教师总结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概念讲解、案例分析、数据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和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教学案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人口迁移》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案例二: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部分企业将生产基地从沿海地区迁移至内地。
问题:
-请分析这两个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你认为这些人口迁移现象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6.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整理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3.调查当地的人口迁移状况,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一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理解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掌握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特点及影响,提高对历史与地理学科交叉内容的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口迁移,培养公平、公正、包容的人口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人口迁移的本质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其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及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口迁移现象。
-历史人口迁移事件:介绍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问题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课件。

2. 教学软件展示地图和图表。

3. 黑板用于书写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人口迁移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

3.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新闻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

2. 讲授新课: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和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配合PPT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起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引:三、教学方法
运用举例、分析法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分类。

运用记者采访、趣味故事、典型例题法,让学生讨论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课本插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第二阶段: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按人口迁移方式分类,可以分自发性与计划性。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材17页“活动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就学生的难题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投影展示:课本插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学生讨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迁移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讨论,转折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投影展示:“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第四阶段:出示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记者采访。

让课前准备的5名同学上台表演下面的一段采访:①要求:学生甲扮演主持人,学生乙扮演记者,学生丙、丁、戊扮演移民。

学生甲:据统计,我市近年来迁入了不少的移民,那么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移民到我市的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有关记者的采访。

学生乙:你是从哪里迁来我市的?
学生丙:我是从四川来的。

学生乙:一个人来的吗?
学生丙:不,我全家人都来了。

学生乙:为什么千里迢迢跑到我们这里来呢?
学生丙:我们那里农村人多地少,收入不高,所以跑到广东来打工。

学生乙:你来这里找到工作了吗?收入还好吧?
学生丙:我在这里承包了10多亩的渔塘,还养猪,一年收入比我们四川好多了。

学生乙(转向学生丁):你为什么移民到这里呢?
学生丁(哭泣)我是贵州人,去年我们村子被滑坡冲毁了,我们只好随老乡来这里安身。

学生乙(拍拍丙的肩膀):别哭,别哭,这里就是你的家。

学生乙:(转向学生戊)你呢?
学生戊:我是湖北人,因为三峡水库的修建,把我们的田地都淹没了,所以政府组织安排我分流到这。

学生乙:啊,原来这样,你来这里习不习惯?
学生戊:这里跟湖北的气候等各方面总体相差不大,我早就习惯了!
学生甲:根据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请大家讨论一下“影响他们三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呢?”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四大因素,即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通常,人们对迁入地和原居住地各种因素的评价,会受到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个人生命周期的影响。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吸引人的迁入的因素和某些排斥人口迁入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住房、健康、心理因素、对事业的追求、对改造落后地区的责任感等。

第五阶段:、教师给学生介绍“丁肇中一家搬迁”的故事:丁博士曾说自己的童年是一部难民史,不停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
先来看看丁家的故事。

丁肇中的祖籍故里是日照,1934年其父亲和母亲一起留
学美国,1936年其父思念故土,独自回国在河南焦作工学院工作,同年丁肇中
出生于美国,后来随母回国与父团聚,但由于战火纷飞,一家人四处辗转,终留在重庆。

战后,母亲在国民政府任职留在南京,49年春季,丁肇中一家随国民政府迁居台北市。

1956年8月,丁肇中登上了飞往美国的客机,出国学习。

后留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执教。

故事读完后学生合作探究:①他们一家经历了几次人口迁移?②分析每一次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因素”指哪些方面,并举例:三峡工程大移民是经济因素,加深学生的理解。

页“印巴分治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并让学生阅读课本,增进理解。

与人口迁移”学习评价。

第六阶段: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相结合的方法;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

七、板书设计
人口迁移第三节
人引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概念起口人迁经济因素口移迁的移概政治因素的念因与分类社会文化因素素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