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素养: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善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员;确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以便实际应用;将新信息和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李克东: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桑新民:第一层次:高效获取、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有序化的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三层次: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
关于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四个方面:具有较高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积极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较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较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计算机文化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981年,伊尔肖夫:“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1978年-80年代,中国大学里的Basic语言教学:1982-1983年,我国中学计算机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Basic语言及简单的编程等。
二.计算机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
1994年《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
2.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使用。
3.常用软件: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
4.程序设计语言:Basic、Logo。
5.计算机的应用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信息文化观念(20世纪末99年之后到现在)
2000年“纲要”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模块(八个):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数据库初步(选修)、程序设计方法、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选)、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我国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高中):
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合格公民;营造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关照学生建设有特色的课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交流合作共建信息文化。
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任务素养培养相融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结构: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管理。
讲授法、教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
几种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评价分类:基准(结对、相对、个体内差异)功能(前置、形成性、总结性)表达(定量、定性)工具(标准化测试、自编测试)方式(系统测试、日常观察)总结性评价的概念:对一个阶段、一门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鉴定。
特点: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整体评价、着眼点在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考试考查的题目要求较高。
作用: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就程度的水平、对学生学习提供反馈、预测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