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良地质条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级地震的能量
M
E(J)
M
E(J)
1
2.0×106
6
6.3×1013
2
6.3×107
7
2.0×1015
3
2.0×109
8
6.3×1016
4
6.3×1010 8.5 3.6×1017
5
2.0×1012 8.9 1.4×1018
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往往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及震源深度直接有关。
1.内在因素
岩土类型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 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 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易发生滑坡。例如黄土、 红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 等,以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等。
地质构造条件
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地 质现象。
据统计,地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但绝大多数我们感 觉不到。七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约20次,通常只发 生在少数地区。
地震在我国地质灾害中列首位,二十世纪我国共发生7级以 上地震 80余次,60余万人死亡。 历史记载中的大地震主要有:
由于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因此研究它意义重 大。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中要对地震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1.震源与震中
2.地震的类型
按震源深度可把地震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三种类型。 浅源地震(0~70km):分布最广,占地震总数的72.5%,其 中大部分的震源深度在30km以内; 中源地震(70~300km):占地震总数的23.5%; 深源地震(300~720km):较少,只占地震总数的4%。 目前已知的最大发震深度为720km。我国绝大多数地震是浅 源地震,中源及深源地震仅见于西南的喜马拉雅山及东北的 延边、鸡西等地。
➢一般来讲,震级越大,震中区烈度越大; ➢对同一次地震,离震中区越近,烈度越大,离震
中区越远,烈度越小;
➢对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地表烈度越
大,震源深度越深,地表烈度越小。
➢震区的地质构造对地震烈度也有明显影响。
工程地质学上,将地震烈度划分为基本烈度、场地烈度和设
防烈度。
二、地震效应
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一定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 和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震效应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大小及震中距等因素有 关。 地震效应分为振动破坏效应和地面破坏效应两方面。
小湾水电站阶梯状
1350
蠕滑-拉裂变形模式 1300
N21°E/NW∠32° NO.5
N22°--27°W/SW? 40°1250 N80°W/NE? 81°
NO.5
N8°W/SW? 88°
NO.4
N5°W/SW? 66° N1°E/NW? 84°
NO.4 N4°E/NW? 31° N6°--7°E/NW? 84°
二、活断层的活动特性
活断层的活动特性有两种:持续蠕动和断续周期性活动。
1.持续蠕动
活动速率一般相当缓慢,两盘相对位移达1mm/a以上已属强 活动断层。如最著名的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每年的最大 位移也不过几厘米。
2.断续周期性活动
非活动期无运动,但在活动期有时会发生快速猛烈的运动, 往往伴有强烈地震。 如 1976 年 7 月 28 日 的 唐 山 大 地 震 时 , 地 面 很 快 裂 开 了 长 达 8km的裂缝,最大水平错距3m,垂直断距0.7~1.0m。
3.地震波
地震作用过程中向四外辐射出的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a.纵波(P波):又称疏密波,振幅小,周期短,传播速度快, 5~6km/s。 b.横波(S波):又称剪切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速度慢, 3~4km/s。 由于纵波比横波速度快,因此发生地震时,我们是先感觉到
2.蠕动
斜坡岩土体在以自重应力为主的坡体应力长期作用下,向临 空方向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形,称为蠕动。
蠕动可划分为表层蠕动和深层蠕动两种基本类型。
表层蠕动:斜坡浅部岩土体在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向临空 方向缓慢变形,这便是表层蠕动。
破碎的岩质斜坡及松散的土质斜坡,表层蠕动甚为典型。
深层蠕动:深层蠕动主要发育在斜坡下部或坡体内部。
4.地震激发地质灾害的效应
强烈的地震作用能激发斜坡上岩土体松动、失稳,发生滑坡和 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如震前久雨,则更易发生。
例如: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汶县迭溪城发生7.4级地震, 周围15km范围内山崩地裂,迭溪城与龙池山二个巨型高速滑 坡相对而下,使岷江三处堵塞,形成了三座高约100m的堆石 坝,岷江断流43天。震后第45天,即10月9日,堤坝溃决,洪 峰到达120km外的茂汶县,沿江数百公里皆受重灾。迭溪城被 毁灭,城东城隍庙的断柱颓梁,成为全城唯一的残留建筑物,
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 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 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 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当斜坡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时,才可能 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 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 坡的地貌部位。
1755年11月5日,葡萄牙里斯本市发生一起大地震,死亡6 万余人,靠海市区房屋全部倒塌。
1928年9月1日,日本东京大地震,使东京、横滨、横须鹤 三城市遭到巨大破坏,约14万人丧生。 1975年2月4日,营口—海城发生7.3级地震,由于震前有预 报,人员伤亡较少。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24万多人死亡、16 万多人重伤,仅唐山市可以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亿元 以上。
共振破坏
地震时,建筑物地基和建筑物受地震波的冲击而同时引起振 动,地基土和建筑物各有其振动周期,当二者的振动周期相 等或相近时,则发生共振,使振幅加大,从而加大地震力的 作用,致使建筑物倾倒破坏。 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一般都在0.1~2.5s范围以内,低层建筑物 的自振周期较短,而高层建筑物的自振周期较长。 所以长周期的地面运动常使较高的多层建筑破坏,而低层建 筑却安然无恙。
喷水冒砂
是土体中剩余孔隙压力产生的管涌所导致的水和砂在地面 上喷出。
地下砂层液化
是指地基中某些砂层,其上虽覆盖有一定厚度的非液化土 层,但当地震烈度大于7度时,地下饱水砂层可发生液化, 导致地基的强度降低。 断裂、斜坡效应对山区建筑的威胁大;基底效应的危害小一 些,多见于平原松散沉积层地区。 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尽量选择相对稳定的地点。
1.振动破坏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是由地震力直接引起的建筑物破坏,一般包括 建筑物的水平滑动或晃动以及共振等。 在地震效应中这是主要的震害。 振动破坏效应包括惯性力破坏和共振破坏。
惯性力破坏
地震时,地震波在地壳表层和地面传播,使之产生瞬时振荡 和晃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也发生振动,当结构的振动超过 它的许可限度时将造成破坏,这就是惯性力破坏。
第五章 不良地质条件下的 工程地质问题
§5-1 活断层 §5-2 地震 §5-3 斜坡变形与破坏 §5-4 岩溶与土洞 §5-5 采空区与地表塌陷
§5-1 活断层
一、概念
活断层一般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着,或者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 的将来可能重新活动的断层。 这里关于“近期”的看法不一致,有人认为只限于全新世之内 (10000 年 ) , 有 人 认 为 应 是 35000 年 , 还 有 的 认 为 是 100000 ~ 500000年。 所谓“不久的将来”是指重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一般可按 100年考虑。
三、活断层对建筑物的影响
活断层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活断层的错动及其附近的变形直接影响跨越断层修建的建 筑物。如上面提到的唐山大地震,断层活动破坏了分布其上 的一切建筑物。 活断层发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四、活断层的判别标志
断层在岩体中是普遍存在的。非活动性断层的存在是一个场 地的缺陷,但活断层对建筑场地的危害更大。因此工作中更 重要的是将活断层与一般性断层区别开。
|
L7
灰岩
T1m1 L1
L2
|
|
|
|
|
|Baidu Nhomakorabea
|
|
|
|
|
|
|
|
|
|
|
||
|
|
|
|
|
||
|
|
J4
|
J3
×
T1y2-3
T1y1
J1
泥岩
二、斜坡的破坏
1.崩塌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 的地质现象。 崩落的岩块(土块)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呈锥状堆积在坡脚, 称为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土崩和岩崩。 当岩崩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又称山崩。当崩塌发生 在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2.地面破坏效应
断裂效应
地震导致岩土体直接出现断层和地裂,引起附近的或跨越断 裂的建筑物的位移或破坏,称之为断裂效应。
斜坡效应
地震导致斜坡上的岩土体失稳,产生各种斜坡变形和破坏, 引起斜坡地段所设置建筑物的位移或破坏,称为斜坡效应。
3.基底效应
地震导致地基岩土体振动压密、下沉、液化及塑性流变等, 使地基失效而建筑物产生位移或破坏,称之为基底效应。 基底效应包括喷水冒砂和地下砂层液化。
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晃动。
面波(L波):体波辐射到地面时,激发出的沿地球表面传播 的地震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一般小于1km/s),振幅最大, 是地震中引起地面破坏的主要力量。
4.震级和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以这次地震中的主震震级为代表。 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M)和震源发出的总能量(E)之间的关系为: lg[E]=11.8+1.5[M] (E的单位为J) 应用这个关系式,可求不同震级的相应能量。
一、斜坡变形
坡斜变形以坡体末出现贯通性的破坏面为特点,但在坡体各 个局部,特别是在结构面附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裂,但从 整体看,并末产生滑动破坏。坡斜变形表现为松动和蠕动。
1.松动
斜坡形成的初始阶段,坡体表面往往出现一系列与坡向近于 平行的陡倾角张开裂隙,被这种裂隙切割的岩体向临空方向 松开,移动,这种过程和现象称为松动。它是斜坡卸荷回弹 的过程和现象。
全城278间民房没有一点残迹可寻,死亡近7000人。
一般认为,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坡、崩塌的地段视为抗震 危险的地段,建筑场址和主要线路应尽量避开。
§5-3 斜坡的变形与破坏
斜坡是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分布广泛。 斜坡按成因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斜坡。 斜坡变形包括松动和蠕动;斜坡破坏包括崩塌、滑坡。 斜坡的变形和破坏对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影响极大。必须 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主要的判别标志:
活断层使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发生位移或变形。 有活断层存在的地区,往往形成地形突变。如河
流出现瀑布、湖泊,使河岸地形不连续或两岸地 形不对称,山嘴出现三角面等。 活断层附近常常伴有频繁的地震或火山活动。 活断层往往显示重力、地热、放射性异常。
§5-2 地震
地震是弹性波在地壳岩石中传播所引起的快速颤动。
1200 1150
NO.3
NO.3 N5°--10°W/SW? 35°
N11°W/NE? 48° NO.2
N11°W/SW? 29° N11°W/SW? 34°
PD78°
PD80° N/W? 34°
N/W? 41°
NO.2
NO.1 PD14
NO.1
1100 1000
1000 m
索风营水电站2号危岩体
2.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 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二)影响斜坡稳定的因素
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包括斜坡的地 貌特征、岩土体性质、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岩体初始 应力等;外部因素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岩体风化程度、 工程荷载条件及人为因素。内在因素对边坡的稳定性起控 制作用,外部因素起诱发破坏作用。
坡度大于10°,小于45°,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 形最易产生滑坡。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软化岩、土,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 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 滑动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岩、土体强度的作用最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