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良地质条件

合集下载

土木工程中不良地质条件应对与紧急处理

土木工程中不良地质条件应对与紧急处理

土木工程中不良地质条件应对与紧急处理在土木工程的领域中,不良地质条件一直是设计和施工中的重大挑战。

这些条件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甚至可能导致施工延误和额外成本。

因此,了解各种不良地质条件,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不良地质条件的分类不良地质条件通常包括土壤的性质、岩石的类型以及地下水的状况。

具体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软土和淤泥:这些材料易受压缩和变形,影响基础的稳定性。

不同的软土类型,包括液态土和饱和土,往往需要特别的处理方法。

岩石土壤:在某些地区,地质结构可能包括硬岩或变质岩。

当施工穿越这些材料时,可能需要使用特定的设备和技术。

地下水位:高水位或潜水层可能导致挖掘作业中的坍方,影响施工进度。

泥石流和滑坡区域:如遇这些地质灾害,工程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妥善应对。

不良地质条件的识别识别不良地质条件是有效应对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钻探取样:通过在工地周围进行钻探,取回土壤和岩石样本来分析其性质。

这个过程包括筛选和实验测试,以了解土壤的承载能力、湿度等。

地质雷达:通过使用地质雷达,可非破坏性地探测地下结构,更直观地掌握地质情况,为施工提供依据。

渗透测试:在水质复杂的工程中,渗透测试帮助识别潜水层的存在,确保公司的施工方案合理。

应对策略在识别了不良地质条件之后,工程师可采取多种策略进行应对。

基础加固:对于遇到软土和淤泥等情况,可以采用桩基础、加筋土或其他地基处理措施,增加基础的承载能力。

这需要提前计算,以防止因承载不足而导致的沉降。

排水设施: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至关重要。

通过排水沟、深井泵等措施,降低水位,减少施工中的水害风险。

施工工艺调整:适应不同的地质条件,调整施工工艺十分必要。

例如,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泥浆护壁等技术,可以有效防止地基塌方,提高安全性。

应急预案:在项目初期,就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撤离方案、设备保护措施和应急资源的调配。

确保在发生突发地质状况时,能够迅速反应,减轻损失。

不良地质—崩塌产生的条件(工程地质课件)

不良地质—崩塌产生的条件(工程地质课件)

岩堆的稳定性分类
• ③稳定的岩堆:岩堆上方的基岩已稳定, 坡度平缓,不稳定的岩块已完全剥落,岩堆 的坡面呈凹形,已长满草木,无颜色新鲜的 石块。岩堆体胶结密实,大孔隙已被充填。 有些地方因表层失去植被覆盖而有水流冲刷 的痕迹。
岩堆的工程处理原则
•①对于正在发展的岩堆,以绕避为宜。绕 避如有困难,应选择在基底条件较好的部位 通过,以便设置防护建筑物。
➢ 斜坡的外部形状,对 崩塌的形成也有一定 的影响。一般在上缓 下陡的凸坡和凹凸不 平的陡坡上易于发生 崩塌,孤立山嘴或凹 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 的有利地形。
崩塌的影响因素
➢ 能够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 ① 振动:地震、人工爆破和列车行进时 产生的振动都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的影响因素
➢ ② 水:地表水体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 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体,降低坡体 强度,能诱发崩塌。充满裂隙的地下水 软化裂隙充填物,对潜在崩落体产生浮 托力,降低了潜在崩塌体与稳定岩体之 间的抗拉强度。雨季地下水和地表水的 联合作用,使潜在崩塌体更易于失稳。
崩塌的形成条件
➢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是 形成崩塌的三个基本条件。
➢ ①岩土类型:硬岩(如厚层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石
英岩、玄武岩等)有较大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能形成 高峻斜坡,容易产生大规模崩塌现象。软硬互 层(如砂页岩互层、石灰岩与泥灰岩互层、石英岩与千枚岩 互层等)构成的陡峻斜坡,差异风化使斜坡外形凹 凸不平,容易产生崩塌。
➢ 崩塌发生得突然而猛烈,治理困难,采 用以防为主的原则。
➢ ①在选址或选线时,对有可能发生大中 型崩塌的地段,优先采用绕避方案。绕 避有困难时可调整路线位置,离开崩塌 影响范围一定距离,尽量减少防治工程 ,或考虑其它通过方案(如隧道、明洞等 ),确保行车安全。

工程地质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长春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长春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长春工程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参考答案:地基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围岩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2.不良地质条件是指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参考答案:对3.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参考答案:对4.工程地质学的核心理论是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参考答案:对5.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参考答案:对6.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物无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参考答案:错7.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参考答案:对8.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在矿物上边的条痕是指( )参考答案:粉末的颜色2.某种岩浆岩中SiO2的含量为45%—52%,则该岩石属于( ).参考答案:基性岩3.在胶结物中,强度最大的是( )参考答案:硅质4.关于矿物的解理下列何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参考答案:矿物解理完全时则断口显著5.碎屑岩常见的胶结方式有()。

参考答案: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接触式胶结6.属于变质岩典型构造的是()构造。

参考答案:板状;片麻状7.红柱石是变质岩特有的矿物成分。

()参考答案:对8.大理石属于沉积岩。

()参考答案:错9.由外力作用导致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地壳运动是指由()引起的地壳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形与变位的运动。

参考答案:内力地质作用2.地质构造指缓慢而长期的()使岩石发生变形,产生相对位移,形变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态。

参考答案:地壳运动3.在底层没有倒转的前提下,地层层序法是利用()的原理,确定地层的排序。

不良地质描述

不良地质描述

不良地质描述(一)岩溶1、可溶岩地层岩性桥址区内出露的可溶岩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 1j 3)灰岩地层,分布于全桥址区内,纯度较高。

2、岩溶形态特征本段碳酸盐岩地层经历了长期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地表岩溶形态。

根据外业调查,地表可见小溶洞、溶沟、溶槽等;地下岩溶形态可通过钻探揭示,共完成5个钻孔,其中有2个钻孔揭示溶洞,钻孔遇洞率约40%,各孔揭示溶洞的钻孔岩溶率见表1,溶孔、溶洞如下图。

图1DZ-SNX-0-01溶孔图2DZ-SNX-0-01溶洞图3 DZ-SNX-4-01溶洞图4DZ-SNX-4-01溶洞3、岩溶发育强度分区溶孔溶洞溶洞溶洞区内岩溶发育强度分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三段(T 1j 3)属于强岩溶发育区,面岩溶率大于5%,从地表岩溶发育程度和钻探揭示溶洞情况分析,桥址区内岩溶发育强度为弱~中等发育。

4、工程影响评价当桥墩置于溶洞上时,极易造成溶洞坍塌,导致桥梁结构受损,甚至破坏,对工程影响极大。

影响范围为全桥址区。

5、措施建议于10m 。

(二)膨胀土碳酸盐岩分布地段风化残积的红黏土,多具弱膨胀性,且不能直接用作路基填料,对桥工程影响较小。

(一)岩溶1、可溶岩地层岩性桥址区内出露的可溶岩地层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一段(T 2b 1)地层,岩性以泥灰岩为主,主要分布于DK613+950~DK614+760、DK615+480 ~DK616+066.69里程段。

2、岩溶形态特征根据外业调查,地表少见小溶洞、溶沟、溶槽等地表岩溶形态;地下岩溶形态可通过钻探揭示,共完成74个钻孔,其中有3个钻孔揭示溶洞,钻孔遇洞率约4.05%,各孔揭示溶洞的钻孔岩溶率见表1,溶孔、溶洞如下图。

图2DZ-PY-16-01溶洞图3DZ-PY-19-01溶孔溶洞溶孔图4 DZ-PY-19-01溶洞图5DZ-PY-19-01溶洞图6DZ-PY-58-01溶洞3、岩溶发育强度分区从地表岩溶发育程度和钻探揭示溶洞情况来看,桥址区内岩溶发育强度为弱~中等发育。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不良地质条件隧道施工PPT课件

不良地质条件隧道施工PPT课件
第19页/共53页
隧道遇到岩溶的处理措施
隧道在溶洞地段施工时,应根据设计文件有关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 查明溶洞分布范围、类型情况(如大小、有无水,溶洞是否在发育中,以 及其充填物)、岩层的稳定程度和地下水流情况(有无长期不计来源、雨 季水量有无增长)等,分别以引、堵、越、绕等措施进行处理。
第20页/共53页
第9页/共53页
富水断层破碎围岩施工
(一)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预报方法主要有:钻
孔超前探测;超前地质导坑; 地震波、声波、地质雷达等物 理探测。
第10页/共53页
富水断层破碎围岩施工
(一)超前地质预报 重点预报内容:
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情况; 围岩整体性、断层、软弱破碎带在前方的位置和对施工的影响; 地下水活动情况等。
溶洞的类型及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二)溶洞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当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时,有的溶洞岩质破碎,容易发生坍塌; 有的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充填物松软且深,隧道基底难于处理; 有时遇到大的水囊或暗河,岩溶水或泥沙夹水大量涌入隧道。
第17页/共53页
溶洞的类型及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二)溶洞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有时遇到填满饱含水分的充填物溶槽,坑
第22页/共53页
隧道遇到岩溶的处理措施
(二)堵填 对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无水的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的相交位置
及其填充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根据 地质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深边墙基础。
第23页/共53页
隧道遇到岩溶的处理措施
(二)堵填
溶洞位于隧道底部
第24页/共53页
(三)跨越
当隧道边墙部位遇到较 大、较深的溶洞,不宜加深 边墙基础时,可在边墙部位 或在隧道底以下筑拱通过。

第五章地质编图——第二节 工程地质图

第五章地质编图——第二节 工程地质图

第⼆节 ⼯程地质图⼀、1∶25000 ⼴州市⼯程地质分区图编图范围东⾄黄埔⼩径圩,西⾄流溪河沙贝,南⾄南漖、沥滘,北⾄钟落潭,⾯积约700 平⽅公⾥。

城建委勘测处根据该处和市设计院历年来完成的规划与⼯程勘察资料,于1960 年编制并分别于1964 年及1976 年修改补充完成。

按场地的地形起伏缓急、各种⼟层的⼯程地质性质、软弱⼟层的埋深及厚度、地下⽔位埋深以及建筑⼯程适宜程度等进⾏⼯程地质分区,各区以符号及颜⾊表⽰,分区条件见表5 -2 -1。

⼴州市⼯程地质分区条件表表5—2—1区亚区代号特征代号特征Ι完全适合建筑地区,地形平坦,⽆不良地质现象。

Ι a受压层主要为硬塑粘⼟、亚粘⼟,部份为密实粗中细砂,厚度在2~5⽶。

Ι b受压层主要为可塑粘⼟、粉⼟,部份为中密粗中细砂,厚度在2~5⽶,局部有淤泥,深度⼩于2⽶。

ΙΙ采取⼀般措施地区,如平整场地及基础处理ΙΙ a主要为淤泥、粉砂,部份为软塑粘⼟、亚粘⼟,深度⼤于6⽶,⼩于8⽶,局部地区在洪⽔以下。

ΙΙΙ需要专门⼯程措施,在安全洪⽔位以下,地质条件差,主要为淤泥、粉砂,部份为软塑粘⼟、亚粘⼟,深度⼤于8⽶。

由于编图依据勘察资料,测试数据少,孔距疏、孔深较浅,故仅供总体规划及场址选择参考。

⼆、1∶25000 ⼴州市航空遥感⼯程地质分区图⼯程地质分区图由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于1986 年完成。

编图范围东经113°10′~ 113°34′,北纬23°02′30″~ 23°13′40″,⾯积820 平⽅公⾥。

着重查明与城市规划、开发建设有指导和制约作⽤的⼯程地质条件与问题,即城市所在地的地壳稳定性、区内各地段的地基条件、施⼯条件及岩⼟体的稳定性等。

并在此基础上进⾏⼯程地质分区和建筑适宜性评价,进⽽从⼯程地质条件出发对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编图在航⽚、卫⽚地质解译的基础上综合区内⼤量地质、地震、物探、⽔⽂地质、⼯程地质等资料,经野外调查验证,和利⽤其他航空遥感地质系列图成果完成。

不良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不良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不良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在隧道施工中,不良地质条件的影响往往是不可小觑的。

这些条件不仅会延长工期,还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不良地质条件的类型1.1 土壤类型的影响首先,土壤的种类对隧道施工至关重要。

比如,黏土的含水量变化可能会导致施工时出现严重的滑坡。

施工团队一旦遇到湿度过高的黏土,泥水会大量涌出,施工设备难以正常运转。

这种情况不仅耗时,还会导致工人的安全风险加大。

1.2 岩石结构的复杂性其次,岩石的结构也会带来挑战。

层状岩石常常存在不均匀的抗压强度,施工时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裂缝。

如果施工不当,这些裂缝会进一步扩展,影响整个隧道的稳定性。

实际上,很多工程师在设计隧道时,往往需要针对这些复杂的岩层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以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二、不良地质条件对施工的影响2.1 施工计划的调整遇到不良地质条件时,施工计划必须进行调整。

原本预定的工期可能因为突发的地质问题而被迫延长。

想象一下,工人们原本预计两个月完成的工作,结果因为一层软土,硬生生拖了一个月。

这样的拖延不仅影响了整体进度,也让项目预算大大超支。

2.2 安全隐患的增加此外,不良地质条件直接增加了施工的安全隐患。

比如,在岩石松软的地区进行爆破作业时,极易引发坍塌事故。

施工团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评估周围环境的变化。

一旦发现地质条件异常,立即采取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2.3 成本的上升再者,由于不良地质条件,工程成本往往会大幅上升。

为了应对复杂的地质情况,施工单位可能需要增加设备投入,比如引进更先进的钻探设备,或是聘请更专业的技术人员。

这些额外的支出,在预算上会造成较大压力,有时甚至让原本的盈利变成了亏损。

三、应对不良地质条件的策略3.1 加强前期勘探为了减少不良地质条件对施工的影响,前期的地质勘探尤为重要。

通过对施工区域进行详尽的地质勘查,施工单位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土壤和岩石的特性,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工程地质学5不良地质现象讲义_ppt

工程地质学5不良地质现象讲义_ppt


上式可知,如果斜坡坡角大于砂土的内摩擦角时,斜坡 的 K 小于 1 ,斜坡显然是不稳定的。一般粗、中砂的角为 34-40°,细砂和粉砂为30°左右或更小。
粘性土斜坡


由于粘性土具有凝聚力,所以斜坡稳定性计算与砂类土不 同。此外,在计算粘性土斜坡稳定性时必须先知道滑动面 才行。而滑动面往往并不已知,常须先假定滑动面的位置 和形状,然后求算各个假定滑动面的稳定系数。最后,通 过定的方法获取稳定系数最小值及其滑动面。根据该最可 能滑动面的稳定系数(Kmin)与设计的安全稳定系数(Kc)相比 较,来判定该斜坡的稳定性。 粘性土斜坡稳定性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圆弧法。这种方法 假定滑动面的空间形状为一圆主面,在剖面上则为一圆弧。 因此,粘性土坡的滑坡可以看作是一种沿弧面的旋转运动, 其稳定性计算是以力矩平衡条件为基础的。下面介绍目前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瑞典条分法。
E1 T1 F1

第二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为:
E2 T2 F2 E1 cos( 1 2) sin( 1 2) T2 F2 E1 1 Ei Ti Fi Ei 1 i 1 ; 同理: En Tn Fn En 1 n 1 ;





(3)通过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反算和经验比拟 等综合分析,获得各区段(牵引段、主滑段和抗滑段) 合理的抗剪强度指标。 (4)查明滑坡体内含水层和湿润带的分布情况与范围, 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查明滑坡地带的岩性分布及地 质构造情况等。 (5)通过测绘和勘探,应提出滑坡工程地质图和滑坡主 滑断面图。通过室内外测试,为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 提供依据和计算参数。 (6)通过综合分析,对滑坡当前和工程使用期内的稳定 性作出合理评价。并提出是否要进行监测和如何进行 监测的方案;提出整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或整治方案。

不良地质条件洞段施工及措施

不良地质条件洞段施工及措施

不良地质条件洞段施工及措施1 断层破碎带掘进施工技术难点分析与对策1.1 难点分析本标段隧洞位于复杂东西向构造带中,断层发育。

F7断层为区域性大断裂,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宽约400m。

另有F41、F30等多条断层。

此外,在深部还可能存在一些隐伏的断层、不整合接触面、蚀变岩破碎带等。

断层以压、压扭为主,走向多为近E-W向、NNW向和NW向,其次为NE向,倾角一般较陡。

1.2 施工对策1.2.1 TBM掘进施工施工对策针对TBM穿越断层破碎不良地质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充分发挥TBM快速掘进的优势,在施工中我们将采取以下对策:(1)针对断层破碎带不良地质段掘进施工,做好安全防护、超前勘探、安全支护、安全监测、不良地质段处理等措施,并报监理人批准。

(2)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皮带机上渣料成份、粒径大小、形状、地下水的发育情况、掘进机参数的变化、掘进机振动等预兆,及时了解并综合判断施工区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从而合理匹配TBM掘进参数。

(3)按设计要求及时支护,同时结合现场实际围岩状况,科学合理调整支护参数,避免围岩长时间暴漏在外。

1.2.2 钻爆法施工施工对策(1)在施工中对断层破碎带,按照“早预报、管超前、预注浆、半断面、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原则施工。

(2)采用TSP203地质预报系统超前地质预报,探明掌子面前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的活动态势等情况,主要探测断层破碎带地段岩石的强度、岩性、岩层的破碎程度、涌水压力和涌水量等情况,为正确选择开挖方法、技术参数提供依据。

(3)断层破碎带地段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或超前小管棚(F7断层洞段采用超前大管棚)半断面开挖,开挖完成后立即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

根据围岩情况采取锚杆、钢拱架、挂网等手段加强支护。

2 隧洞突涌水、突泥条件下掘进施工技术难点分析与对策2.1 难点分析根据招标文件,本标段隧洞富水部位主要分部在断层破碎带和影响带、裂隙密集带、灰岩段、向斜核部以及不同地层不整合接触带等,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花岗岩蚀变破碎带等是本工程的富水带。

土力学重点整理第一章至第五章

土力学重点整理第一章至第五章

⼟⼒学重点整理第⼀章⾄第五章⼟⼒学与地基基础重点整理(1-5章,第六章以后⾃⾏看书)第⼀章:⼯程地质1、三⼤岩⽯: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成岩)、沉积岩(⽔成岩)、变质岩。

岩浆岩(⽕成岩):由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地壳或喷出地⾯冷凝⽽成。

沉积岩(⽔成岩):岩⽯经风化,剥蚀成碎屑,经流⽔、风或冰川搬运⾄低洼处沉积,再经压密或化学作⽤胶结成沉积岩。

约占地球陆地⾯积的75%。

变质岩:是原岩变了性质的⼀种岩⽯。

变质原因: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在⾼温、⾼压和化学性活泼的物质作⽤下,改变了原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形成⼀种新的岩⽯。

2、第四纪沉积层主要包括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冲积层、海相沉积层、湖沼沉积层。

3、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冲积层的形成原因、特性及如果作为建筑地基需注意:残积层:母岩经风化、剥蚀,未被搬运,残留在原地的岩⽯碎屑。

裂隙多,⽆层次,平⾯分布和厚度不均匀。

如果作为建筑地基,应注意不均匀沉降和⼟坡稳定性问题。

坡积层:⾬⽔和融雪⽔洗刷⼭坡时,将⼭上的岩屑顺着斜坡搬运到较平缓的⼭坡或⼭麓处,逐渐堆积⽽成。

厚薄不均、⼟质也极不均匀,通常孔隙⼤,压缩性⾼。

如果作为建筑地基,应注意不均匀沉降和地基稳定性。

洪积层:由暴⾬或⼤量融雪形成的⼭洪急流,冲刷并搬运⼤量岩屑,流⾄⼭⾕出⼝或⼭前倾斜平原,堆积⽽成。

靠⼭⾕处窄⽽陡,⾕⼝外逐渐变成宽⽽缓,形如扇状。

如果作为建筑地基,应注意⼟层的尖灭和透镜体引起的不均匀沉降(需精⼼进⾏⼯程地质勘察)冲积层:由河流的流⽔将岩屑搬运、沉积在河床较平缓地带,所形成的沉积物。

简答及论述题1、不良地质条件会对⼯程造成什么影响?选择⼯程地址时应注意避开哪些不良地质条件?不良地质条件会引发造成⼯程建设中的地基下沉、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其它许多的地质灾害现象,使⼯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①场址选择时,应避让⼯程地质条件差,对⼯程建设存在危险的地段,如果需采⽤对⼯程建设不利的地段作为建设场址时,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②在进⾏场区规划及总平⾯布臵时,应优先选择⼯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区段作为主要建筑物的建筑场地。

不良地质条件(含滑坡体)施工安全隐患排查

不良地质条件(含滑坡体)施工安全隐患排查

不良地质条件(含滑坡体)施工安全隐患排查不良地质条件(含滑坡体)施工安全隐患排查合江县福宝镇土玉路公路工程,k8+100--k8+255段大面积山体滑坡(一)基本知识不良地质是指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它们既影响工程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隧道洞室等工程的施工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

由于受到特定地质条件的影响,工程的施工环境变得复杂,如果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会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施工中易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垮塌(包括脚手架、边坡、基坑、隧道洞室和构筑物垮塌)、机械伤害、中毒和窒息等安全事故。

因此,施工监理人员应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隐排查工作,及时发现事故隐患,督促整改落实,确保施工安全。

(二)隐患排查1,崩塌地段施工安全隐表现形式:由于崩塌形成的特点,在崩塌区域施工涉及高陡边坡防护工程及危岩的处置施工,如边坡上下通道设置、临边防护和防坠落设置、操作平台脚手架设置、登高作业防护、危岩处理下方的安全区域警示与围挡等不符合规范要求,则易引发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和脚手架倒塌等安全事故。

原因分析:①边坡上进行防护工程作业、危岩清理作业时未按要求设置操作平台、临边防护或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未经现场安全人员同意擅自拆除安全防护措施。

②预防岩石塌落的措施不满足规范要求,在进行防护工程作业、危岩清理作业时边坡下方的危险区域未设置有效的警戒隔离措施和警示标志,人员进入到警戒区域。

③上下边坡没有设置安全有效的通道,存在违章登高的现象。

④防护工程施工的脚手架搭设不符合要求,搭设人员无证上岗,脚手架未经验收就使用。

处置措施:①危岩、落石、岩堆与崩塌地段路基施工前,应督促施工单位对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并对既有的建(构)筑物和交通设施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或迁移措施。

②施工期间应督促施工单位设置观测点,由专人监测和巡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工,人机撒离,评估危险程度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60 (其中讲授45 学时,实验15学时)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工程地质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类本科专业第一学年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其课程性质为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学科性质属应用地质学类。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修建土木工程建(构)筑物的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和各种建(构)筑物的建造对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影响,以及选择在相应的地质条件下保证建筑物稳定和正常使用的措施。

本课程与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等专业知识结合紧密,是高等学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类本科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具备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了解工程与地质的关系,并对地质条件做出评价。

本课程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了解各种工程地质的基本要素,系统掌握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3.了解并初步掌握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及对不良地质条件应采取的措施,对常见地质作用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对工程的影响和治理方法以及土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做出分析评价。

三、各章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工程地质学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工程地质学的分科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应用科学、基础地质部分(地质作用、岩石矿物和风化物、地质构造与特征、水文地质、地质条件与环境)、工程地质部分(工程地质材料的类型、地基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学习要求。

第二章岩石和土及其工程地质性质(10学时)第一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质作用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地壳、地幔与地核)、地质作用、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风化物——土)。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斜坡的外部形状(凸坡,陡坡)
②岩性条件
岩石性质不同,强度、透水性、抗风化和冲刷的能力都不同。 如果陡峭山坡是由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间的岩层组成,由于软岩层易风化, 硬岩层失去支撑而引起崩塌。
③构造条件
岩层的层面、裂隙面、断层面、软弱夹层等都是抗 剪性能较低的“软弱构造面”; 当软弱构造面倾向临空且倾角较大时易发生崩塌。
均匀,在滑坡体内部及表面所产生的裂缝。
①拉张裂缝:在滑坡体将要滑动时,由于拉力的作用,在滑坡体的 上部产生一些张口的弧形裂缝。
②剪切裂缝:滑坡体两侧和相邻的不动岩土体发生相对位移时,会 产生剪切作用,形成与滑动方向大致平行的裂缝。
滑坡体中间部分比两侧滑动速度快时也会产生剪切裂缝。 ③鼓张裂缝:滑坡体在下滑过程中,如果滑动受阻或上部滑动比下
由于地震的加速度,使斜坡岩土体承受巨大的惯性力,并使地 下水位发生强烈变化,促使斜坡发生大规模滑动。
7. 人为因素
①开挖边坡使岩土体的内力状态改变,还会使岩土体中的残余 构造应力释放;
②施工时放坡坡度太大、在斜坡上任意堆载、不合理的开挖;
③破坏地表植被,使地表水下渗增强,破坏自然排水系统;
④引水灌溉或排水管道泄漏使水渗入斜坡;
若最后一段滑坡体的剩余下滑力En≤0,则整个滑坡体是稳定的; 若En>0,则整个滑坡体不稳定,应该按En的大小设计支挡结构。
五、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凡是引起斜坡岩土体失稳的因素,统称为滑坡因素。 内在因素:斜坡外形、斜坡岩土体的性质、构造等; 外在因素:水文地质条件、风化作用,地震以及人为因素等。
部快,则滑坡体下部会向上鼓起并开裂。 鼓张裂缝通常是张口的,其延伸方向大体上与滑动方向垂直。 ④扇形张裂缝:滑坡体向下滑动时,滑坡舌向两侧扩散,形成放射 状的张开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因此研究它意义重 大。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中要对地震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1.震源与震中
2.地震的类型
按震源深度可把地震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三种类型。 浅源地震(0~70km):分布最广,占地震总数的72.5%,其 中大部分的震源深度在30km以内; 中源地震(70~300km):占地震总数的23.5%; 深源地震(300~720km):较少,只占地震总数的4%。 目前已知的最大发震深度为720km。我国绝大多数地震是浅 源地震,中源及深源地震仅见于西南的喜马拉雅山及东北的 延边、鸡西等地。
2.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 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二)影响斜坡稳定的因素
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包括斜坡的地 貌特征、岩土体性质、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岩体初始 应力等;外部因素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岩体风化程度、 工程荷载条件及人为因素。内在因素对边坡的稳定性起控 制作用,外部因素起诱发破坏作用。
各级地震的能量
M
E(J)
M
E(J)
1
2.0×106
6
6.3×1013
2
6.3×107
7
2.0×1015
3
2.0×109
8
6.3×1016
4
6.3×1010 8.5 3.6×1017
5
2.0×1012 8.9 1.4×1018
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往往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及震源深度直接有关。
共振破坏
地震时,建筑物地基和建筑物受地震波的冲击而同时引起振 动,地基土和建筑物各有其振动周期,当二者的振动周期相 等或相近时,则发生共振,使振幅加大,从而加大地震力的 作用,致使建筑物倾倒破坏。 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一般都在0.1~2.5s范围以内,低层建筑物 的自振周期较短,而高层建筑物的自振周期较长。 所以长周期的地面运动常使较高的多层建筑破坏,而低层建 筑却安然无恙。
1200 1150
NO.3
NO.3 N5°--10°W/SW? 35°
N11°W/NE? 48° NO.2
N11°W/SW? 29° N11°W/SW? 34°
PD78°
PD80° N/W? 34°
N/W? 4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O.2
NO.1 PD14
NO.1
1100 1000
1000 m
索风营水电站2号危岩体
主要的判别标志:
活断层使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发生位移或变形。 有活断层存在的地区,往往形成地形突变。如河
流出现瀑布、湖泊,使河岸地形不连续或两岸地 形不对称,山嘴出现三角面等。 活断层附近常常伴有频繁的地震或火山活动。 活断层往往显示重力、地热、放射性异常。
§5-2 地震
地震是弹性波在地壳岩石中传播所引起的快速颤动。
全城278间民房没有一点残迹可寻,死亡近7000人。
一般认为,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坡、崩塌的地段视为抗震 危险的地段,建筑场址和主要线路应尽量避开。
§5-3 斜坡的变形与破坏
斜坡是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分布广泛。 斜坡按成因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斜坡。 斜坡变形包括松动和蠕动;斜坡破坏包括崩塌、滑坡。 斜坡的变形和破坏对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影响极大。必须 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1755年11月5日,葡萄牙里斯本市发生一起大地震,死亡6 万余人,靠海市区房屋全部倒塌。
1928年9月1日,日本东京大地震,使东京、横滨、横须鹤 三城市遭到巨大破坏,约14万人丧生。 1975年2月4日,营口—海城发生7.3级地震,由于震前有预 报,人员伤亡较少。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24万多人死亡、16 万多人重伤,仅唐山市可以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亿元 以上。
小湾水电站阶梯状
1350
蠕滑-拉裂变形模式 1300
N21°E/NW∠32° NO.5
N22°--27°W/SW? 40°1250 N80°W/NE? 81°
NO.5
N8°W/SW? 88°
NO.4
N5°W/SW? 66° N1°E/NW? 84°
NO.4 N4°E/NW? 31° N6°--7°E/NW? 84°
1.内在因素
岩土类型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 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 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易发生滑坡。例如黄土、 红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 等,以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等。
地质构造条件
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地 质现象。
据统计,地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但绝大多数我们感 觉不到。七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约20次,通常只发 生在少数地区。
地震在我国地质灾害中列首位,二十世纪我国共发生7级以 上地震 80余次,60余万人死亡。 历史记载中的大地震主要有:
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晃动。
面波(L波):体波辐射到地面时,激发出的沿地球表面传播 的地震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一般小于1km/s),振幅最大, 是地震中引起地面破坏的主要力量。
4.震级和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以这次地震中的主震震级为代表。 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M)和震源发出的总能量(E)之间的关系为: lg[E]=11.8+1.5[M] (E的单位为J) 应用这个关系式,可求不同震级的相应能量。
二、活断层的活动特性
活断层的活动特性有两种:持续蠕动和断续周期性活动。
1.持续蠕动
活动速率一般相当缓慢,两盘相对位移达1mm/a以上已属强 活动断层。如最著名的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每年的最大 位移也不过几厘米。
2.断续周期性活动
非活动期无运动,但在活动期有时会发生快速猛烈的运动, 往往伴有强烈地震。 如 1976 年 7 月 28 日 的 唐 山 大 地 震 时 , 地 面 很 快 裂 开 了 长 达 8km的裂缝,最大水平错距3m,垂直断距0.7~1.0m。
➢一般来讲,震级越大,震中区烈度越大; ➢对同一次地震,离震中区越近,烈度越大,离震
中区越远,烈度越小;
➢对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地表烈度越
大,震源深度越深,地表烈度越小。
➢震区的地质构造对地震烈度也有明显影响。
工程地质学上,将地震烈度划分为基本烈度、场地烈度和设
防烈度。
二、地震效应
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一定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 和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震效应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大小及震中距等因素有 关。 地震效应分为振动破坏效应和地面破坏效应两方面。
4.地震激发地质灾害的效应
强烈的地震作用能激发斜坡上岩土体松动、失稳,发生滑坡和 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如震前久雨,则更易发生。
例如: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汶县迭溪城发生7.4级地震, 周围15km范围内山崩地裂,迭溪城与龙池山二个巨型高速滑 坡相对而下,使岷江三处堵塞,形成了三座高约100m的堆石 坝,岷江断流43天。震后第45天,即10月9日,堤坝溃决,洪 峰到达120km外的茂汶县,沿江数百公里皆受重灾。迭溪城被 毁灭,城东城隍庙的断柱颓梁,成为全城唯一的残留建筑物,
坡度大于10°,小于45°,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 形最易产生滑坡。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软化岩、土,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 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 滑动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岩、土体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一、斜坡变形
坡斜变形以坡体末出现贯通性的破坏面为特点,但在坡体各 个局部,特别是在结构面附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裂,但从 整体看,并末产生滑动破坏。坡斜变形表现为松动和蠕动。
1.松动
斜坡形成的初始阶段,坡体表面往往出现一系列与坡向近于 平行的陡倾角张开裂隙,被这种裂隙切割的岩体向临空方向 松开,移动,这种过程和现象称为松动。它是斜坡卸荷回弹 的过程和现象。
1.振动破坏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是由地震力直接引起的建筑物破坏,一般包括 建筑物的水平滑动或晃动以及共振等。 在地震效应中这是主要的震害。 振动破坏效应包括惯性力破坏和共振破坏。
惯性力破坏
地震时,地震波在地壳表层和地面传播,使之产生瞬时振荡 和晃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也发生振动,当结构的振动超过 它的许可限度时将造成破坏,这就是惯性力破坏。
2.地面破坏效应
断裂效应
地震导致岩土体直接出现断层和地裂,引起附近的或跨越断 裂的建筑物的位移或破坏,称之为断裂效应。
斜坡效应
地震导致斜坡上的岩土体失稳,产生各种斜坡变形和破坏, 引起斜坡地段所设置建筑物的位移或破坏,称为斜坡效应。
3.基底效应
地震导致地基岩土体振动压密、下沉、液化及塑性流变等, 使地基失效而建筑物产生位移或破坏,称之为基底效应。 基底效应包括喷水冒砂和地下砂层液化。
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 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 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 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当斜坡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时,才可能 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 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 坡的地貌部位。
喷水冒砂
是土体中剩余孔隙压力产生的管涌所导致的水和砂在地面 上喷出。
地下砂层液化
是指地基中某些砂层,其上虽覆盖有一定厚度的非液化土 层,但当地震烈度大于7度时,地下饱水砂层可发生液化, 导致地基的强度降低。 断裂、斜坡效应对山区建筑的威胁大;基底效应的危害小一 些,多见于平原松散沉积层地区。 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尽量选择相对稳定的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