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银川市为例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以中山市为例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以中山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3ddad4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e.png)
038基于生态敏感性的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 —— 以中山市为例■ 冯 颖[摘 要] 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定生态控制线,提高了生态结构的合理性,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促进了空间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控制线 生态敏感性生态控制线执行严格的建设管控与环境准入政策,引导生态资源保护性利用。
根据生态环境变迁和国土空间优化利用需要,结合相关规划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定中山市生态控制线,遏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确保城市空间和社会经济合理发展。
一、 市域生态资源现状概述中山市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整个市域以山体、水系为基本骨干,以山林、农田、河海构成城市的基底,各自然要素基本以大型斑块集中呈现。
中山市现有生态资源包含水域、农田、林地、公园及岛屿5大类,其中农田、林地及水域资源较为丰富。
农田主要集中在市域东北部、西江东岸的农田集中区;林地主要集中在五桂山、南朗、三乡等地;水域主要为石岐河、鸡鸦水道等主要水系。
2011年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为7.39%、园地为11.22%、林地为16.88%、草地1.36%、城镇村用地为33.59%、交通用地为1.8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26.88%、其他土地有0.11%、未利用土地为0.74%。
二、 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环境容量分析1. 生态敏感性分析 (1)数据准备收集市域范围内基础图件和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环境功能区划、地形、土地 利用、野生动植物分布、开发建设活动、气象数据等,进一步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GIS 空间分析技术,完善生态敏感性评价所需的数据资料。
(2)评价方法依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中的评价方法,结合中山市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现状实际情况,选取水土流失、河滨带敏感性、湖滨带敏感性等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
①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等评价指标,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整。
以“三生”空间为导向的市级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初探——以汉中市为例
![以“三生”空间为导向的市级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初探——以汉中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eccaee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8.png)
以“三生”空间为导向的市级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初探(汉中市城乡规划市政工程设计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本文以“三生”空间为视角,分析汉中市“三生”空间总体布局及发展空间存量,梳理汉中市国土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汉中市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对汉中市国土空间发展布局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为“三区三线”划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生”空间,国土空间,布局优化1.研究背景汉中市正在全面加快推进“三市”建设,需要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水平,促进城市“三生”空间统筹布局、“三生”功能协调发展,促使城市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同时需要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并实施严格管控,统筹协调三类空间,保护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保障农业空间提质增效,促进城镇空间紧凑集约,为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生态经济强市、幸福宜居名市夯实基础。
2.概念释义“三生”空间具体指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三区三线”具体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区),与其对应的是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线)。
“三生”空间是“三区三线”空间管控的具体空间应用。
与“三区三线”的明确空间分区不同,“三生空间”是从使用功能出发,反映不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体现,分区并没有被明确划定,其功能属性大过空间属性。
同时也是城乡环境中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类功能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影。
由于生产、生活、生态活动存在功能复合性,对应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1]]。
3.结合“三生”空间的总体布局分析3.1研究区域概况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之南,巴山之北,汉江上游,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市下辖2区9县,即汉台区和南郑区两个区,城固、洋县、西乡、勉县、略阳、宁强、镇巴、留坝、佛坪九个县。
3.2汉中市“三生”空间总体布局3.2.1生态空间总体布局生态空间总体布局直接表现了生态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汉中市生态空间占市域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区域,主要分布于汉中盆地以外的中高山区和丘陵地区。
宁夏实施银川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方案
![宁夏实施银川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873f53ed630b1c59eeb5ef.png)
宁夏实施银川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方案日前,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银川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实施方案》,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通过设定禁止开发的河段、区域和产业等,实施更严格的管理要求,形成银川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享的体制机制,确保银川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
《方案》明确5大类43项具体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银川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银川都市圈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
确定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针对环境质量改善难度逐年加大、环境容量偏紧、总量减排压力大等突出问题,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加大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力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化黄河支流、重点入黄排水沟污染治理及都市圈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方案》提出,2020年底前,我区将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编制《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明确征占用生态用地禁限目录,引导人口、生产力布局向银川都市圈集中;系统保护贺兰山绿色生态屏障,扩大贺兰山森林封禁抚育范围。
以黄河为轴,打造银川都市圈塞上江南风光,建设大网格、宽带幅、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到2022年完成营造林30万亩;将水质达标作为环境质量的底线要求,从严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放量,力争实现城市建成区和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区无劣质水体,水质优良的地表水体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持续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供水安全得到保障等;调整产业结构、严控两高行业产能;空气质量不达标区域实施主要污染物倍量削减,禁止在银川都市圈城市建成区内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分类整治燃煤锅炉等。
按照目标,到2020年实现银川都市圈地级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75%、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稳定“长制久清”等目标,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一张图”管理;远期到2035年,银川都市圈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浙江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浙江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75108a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5.png)
浙江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报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浙江省的国土空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省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致力于提升国土空间的质量和效益。
本专题报告旨在介绍浙江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浙江省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整治方面:浙江省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实施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国土空间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生态修复方面:浙江省重视生态修复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等,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资源利用方面:浙江省在资源利用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尽管浙江省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资金投入不足: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深入推进。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但目前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政策法规不完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持,但目前政策法规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社会参与度不高: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但目前社会参与度还不高。
为了更好地推进浙江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科研力度,提高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技术水平。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衔接与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衔接与融合至关重要。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763e343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b.png)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4.06.30•【文号】自然资发〔2024〕118号•【施行日期】2024.06.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其他规定正文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的通知自然资发〔2024〕1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全面提升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促进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研究提出以下举措。
一、优化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深地资源勘探开采、深海深渊系统认知与海洋极地资源环境安全保障、智能化测绘与地理信息安全、土地系统科学与国土空间数智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论与资源资产核算、土地退化与防治、生态系统安全与保护修复、地质和海洋灾害预警与自主模式等自然资源重要基础研究方向,面向重大应用场景,强化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提供关键理论和方法支撑。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提升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认知水平,逐步构建原创性自然资源理论体系。
突破自然资源核心技术、科研仪器、关键装备与软件中的基础原理问题,为变革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提供源泉。
二、强化自然资源科技基础性工作和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基于自然禀赋特征,依托资源、生态、海洋、林草等领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按统一指标、技术、标准的原则,拓展优化代表性、典型性观测研究站和本底观测场的布局,支持业务观测站网通过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基础研究的功能,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多要素、长时序定点综合观测和站网建设。
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
![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4469f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5.png)
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近年来,城市产业转型成为了全球各城市发展的热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与转型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中国,各地政府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规制和资源禀赋都成为了重要的制约因素。
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对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产业转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其实很容易区分。
简单来说,资源型城市是以特定的资源为基础进行生产与都市化的城市。
资源可以是任何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大宗资源。
以中国为例,煤炭生产的临汾、山西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非资源型城市则与之相对。
这类城市不是以特定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发展,而是以其他的产业,例如服务业、制造业等为主导的城市。
例如中国的广州、上海就是非资源型城市。
二、环境规制与城市产业转型环境规制一直被视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忽视。
尤其是在中国,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等水土流失现象屡屡发生,有损社会发展。
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环境保护放在了首位,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治理。
这对城市产业转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环境污染是一个严重问题。
由于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各种能源及原材料,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过去,这些城市的政府往往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治理,使得调整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困难。
但是今年以来,由中央政府推出的空气治理、水治理、土治理等政策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压力,固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严格实施在这些城市也被越来越认真地落实。
这些环保措施实际上也在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
事实上,正是由于环保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资源型城市加速转型。
构建山水生态文化型特色城市思路——以湖北咸宁市为例
![构建山水生态文化型特色城市思路——以湖北咸宁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01518cec3a87c24028c413.png)
准确定 位 ,大 力投入 ,高起 点规划 、高标准 建设 、高效能 管理 ,将成宁打造成为华 中地 区最具特色 的生 态绿都 。
1 禀 赋优 越 ,具备 山水 生态 文化 型城 市 建 设条件
1 1 交通便 利 ,区位优势 .
成宁 地 处华 中腹地 、长 江 中游 南 岸 ,位 居 中部 崛 起
汉城市 圈、长株潭 城市群2 “ 个 两型”综改试 验区的结合 地
带 ,距北京 、上海 、广 州 、成都空 中距 离均在 1 0 m左 00 k
右 ,素有 “ 湖北南大 门”和 大武 汉 “ 后花 园”之称 。
东 拓 、南 接北进 ”扩城设 想 :以北至 成宁嘉鱼 ,规划 成嘉
临港新城 ;以东 至贺胜 桥镇与 武汉交 界构建梓 山湖 生态科 技 新城 ,大城市 空间格 局正在 展露雏 形 。城 市 总体 规划以 “ 间换 空间、空 间换规 模”思路 、以 “ 时 主城 + 新城 ( 组团) ” 布局要求 ,突破性 将成宁市规划区面积从2 0 年 的3 4 k 05 7 m 调 整  ̄ 6 4 k ,建 设用地 规 模从 5 m J 17 m 8 k 扩大 到 10 k 。 m 1
4 精美建 设 ,做 足 山水 生态 文化 型城 市 绿 色 文 章
成宁市大 力实施 “ 绿色生态宜居工程 ” ,用绿色打扮 城 市 ,累计投 入资金3 多亿元 ,新建和改造 10 0 0 多个重 点项 目 工程 ,城 市功 能 日趋完善 ,品位不断提 高 ,形象更加靓丽 ,
一
层次清晰 、 目标 明确 、结构合理的城 乡规划体 系。
规模面积居 世界 首位 。成 宁不失时机规划建设占地5 . m。 46k 的生态旅 游新 城 ,把 中心城 市打 造成 中 国温泉 养生 之都 。 因此 , “ 香城 ”和 “ 都” 成为 咸宁 2 最 靓丽 的城 市名 泉 张
生境系统的保护_再造与利用_以银川大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为例
![生境系统的保护_再造与利用_以银川大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45559d226fff705cc170a7f.png)
!’ ’ 主要问题
!-&’ 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按照 银 川市 有 关 部门 的 设 想 ! 大 西 湖 湿 地 公 园 既要 为 本 地市 民 提 供一 处 度 假休 闲 的 场所 ! 又 要 成Leabharlann &’ ’ 现状概况
大 西 湖 湿 地 公 园 位 于 银 川 市 金 凤 区 西 北 部 !距
中国园林
G5 +.2 +I 3@2 .*3;0*> 2:+>+/&:*> F*3:@8 F*0B &5 -204 &1F+03*.3 I+0 H&+C&-205&34 :+.520-*3&+. *.C *C-*.:2 &. :&34J )@0+;/@ 3@2 :+.520-*3&+.’ 02:+.530;:3&+. *.C ;3&>&?*3&+. +I >&-&./ 2.-&0+.12.3 545321 &. 5K*1F *02*’ 3@2 F>*..&./ +I /02*3 K253 >*B2 &. %&./:@;*. :&34 :02*32C * 5+03 +I >*.C5:*F2 52L;2.:2 +I H&+C&-205&34’ 5+ *5 3+ C2-2>+F >;E;0&*.3 5:2.2 /2.025 *.C :+.32.35M ,*.C5:*F2 G0:@&32:3;02O P&+C&-205&34 D>*..&./ +I !K*1F G02*O D>*..&./ *.C Q25&/.O 9253+0*3&+. +I !K*1F G02*O Q&-205&34 +I ,&-&./ #.-&0+.12.3O #:+>+/4 7+.520-*3&+. +I !K*1F G02*
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以西安市为例
![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以西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80479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4.png)
第1期(总第409期)2024年1月No.1农业技术与装备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QUIPMENT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以西安市为例周林1,刘喆1,梁晓晶1,王锐1,张瑞杰1,杨钰2(1.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18;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摘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贯彻国家新时期发展要求,有效发挥优化城乡地区国土空间格局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合西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实践经验,从规划编制、组织管理体系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完善、项目实施监管、产业导入等方面,总结了试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全面开展提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困境;对策;西安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4.01.011Think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Land—Taking Xi 'an City as an ExampleZhou Lin 1,Liu Zhe 1,Liang Xiaojing 1,Wang Rui 1,Zhang Ruijie 1,Yang Yu 2(1.Shaanxi Huadi Survey and Design Consulting Co.,Ltd.,Xi'an 710018,Shaanxi,China;2.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Shaanxi,China)Abstract :Carrying out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require ‐ments in the new era,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optimiz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pilot project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Xi 'an City,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ilot project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establishment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 ‐tem,improvement of supporting management system,project implementation supervision and industry introduction,etc.,and put for ‐ward targete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ideas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 ‐sive land consolidation.Key words :whole land;comprehensive regulation;dilemma;countermeasures;Xi 'an City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贯彻国家新时期发展要求,有效破解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区域资源禀赋的配置效率分析及其应用——以北京市和山东省为例
![区域资源禀赋的配置效率分析及其应用——以北京市和山东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c1089d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9.png)
区域资源禀赋的配置效率分析及其应用——以北京市和山东
省为例
刘海珍;董青;刘道辰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2)004
【摘要】通过构建一个规范的经济学模型,利用主流经济学中基础的帕累托最优来解释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推导出区域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时所满足的条件,最后对以我国省级区域地域单元资源配置效率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刘海珍;董青;刘道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资源/环境效率分析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某区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环评为例 [J], 王晓云;杨利芳;刘瑞
2.土地资源有效保护、优化配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J], 卢中华;李岳云
3.从区域资源禀赋看打造高品质城市——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J], 段成荣;赵畅;李香萍
4.生态技术驱动区域生态创新效率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J], 刘新颖;刘梅秀;肖雯;于洋;郭海红
5.资源禀赋与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 李玉江;王煜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生态安全分析——以银川市为例
![城市生态安全分析——以银川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d06846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48.png)
城市生态安全分析——以银川市为例张磊;朱春悦【摘要】城市生态安全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是指城市生态系统抵御生态风险的能力;银川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有水资源利用不够合理,土地风蚀沙化严重,湿地开发不够完善以及大气污染频发等问题;根据威胁生态安全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45-46)【关键词】城市;生态安全;银川市【作者】张磊;朱春悦【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3银川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地处西北的环境脆弱带,是西北荒漠化地区与中部地区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其生态安全状况对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资源型城市,煤炭工业、化石能源工业在创造经济利润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污染问题。
湿地开发利用不尽合理,草场的退化和沙化也给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压力。
鉴于此,本文对银川市的生态安全进行分析研究,旨促进该市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银川市地处黄河上游的银川平原,背山面河,总面积9 555 km2,平均海拔1 010~2 700m之间,东临黄河,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邻;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为邻,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银川市地貌具有东西排列、近南北向展布的带状地貌结构型[1],可分为贺兰山山地及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湖积平原和河漫滩地等5个类型,土壤母质以冲积洪积物为主。
周边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西有贺兰山生态系统、东有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北临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它受这几大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银川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冬长夏短、春暖秋凉、年日温差较大、晴天多、日照强、降水少、干燥、多风沙的气候特征[2]。
年平均气温8.68℃,平均降水量199mm,年蒸发量1300-1900mm。
空气相对湿度50%~60%;无霜期157d,年平均日照时数3 023 h,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854bae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4.png)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祝玲;林爱文;陈飞燕【摘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定义城市空间形态、指导城市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城市精明发展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黄石市为例,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在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然后利用灯光数据(VIIRS/DNB)修正基于地类赋值的基本生态阻力面,然后应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提取生态廊道网络,构建黄石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过程中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黄石市生态源地总面积为944.60km2,占全市21.24%,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江沿岸及周围湖泊、林地地带以及西北部的保安湖地区.生态关键廊道总长度约256.40km.为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建议新增3个重要的生态源地,提高生态源地整体的连通性.【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者】祝玲;林爱文;陈飞燕【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很多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以致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保障生态安全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1],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2]。
针对多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改善解决,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理论[3-5],来保障国家或者区域的生态安全。
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区域生态安全[6]。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资产价值量核算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某县为例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资产价值量核算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某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d589c4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4.png)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资产价值量核算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某县为例唐海磊南京众诚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于自然资源资产属性,构建了以基准地价修正法、收益还原法、替代市场法、生态系统服务当量法等方法的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体系,并以县域为研究对象,实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
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状况,为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 资产清查 实物量 价值量中图分类号: F326.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91(2024)03-0243-04Research on the Accounting Method of the Asset Value Quantity of the Inventory of Nationally-Owned Natural Resource Assets—Taking a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TANG HaileiNanjing Zhongcheng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ventory of nationally-owned natural resources assets is a vivid practice of practicing the living community of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armlands, lakes and grasslands", and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attributes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a natural resource value account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methods such as the benchmark land price correction method, income reduction method, alternative market method and ecosystem service equivalent method, and the inventory of nationally-owned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is realized with the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earch results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status of nationally-owned natural resources assets,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resources.Key Words: Nationally-owned natural resources; Asset inventory; Physical quantity; Value quantity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是一项摸清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底数的基础工作。
城市群国土空间功能均衡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城市群国土空间功能均衡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6bac45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0.png)
第37卷 第7期2023年7月Vol.37 No.7Jul.,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21世纪以来,为应对全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过载的压力,联合国提出了2030可持发展目标并成为各国转型发展的共识[1]。
此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引发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策略、技术和机制的深刻变革,更加强调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极大地促进了国土空间开发和利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3]。
不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方式仍然制约着空间高质量转型与发展,大量耕地被挤占[4],严重的土地利用冲突引发区域空间失衡[5]、城乡差距加剧[6]、自然生态损害[7]等负面效应。
迈进“人的城镇化”时代之后,通过功能协调的空间治理解决空间失衡逐渐成为国土空间发展新方向。
区域间禀赋和要素差异产生了地域空间的非均衡性,是国土空间非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
空间均衡包括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性均衡发展,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追求的空间“帕累托最优”发展模 式[8]。
平衡要素供需、减小城乡和区域间差距、优化空间匹配等空间均衡发展的研究主题备受关注[9]。
国外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尤其是伴随大伦敦区域规划、欧洲大陆国土规划等重大规划实践变革,跨尺度、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代化思潮不断发展[10]。
但人口和产业集聚产生的空间非均匀性客观存在,使俱乐部收敛难以实 现[11]。
为推动区域非均衡发展达到均衡状态,均衡发展理论与国土空间开发实践相结合,核心是建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保持空间功能相对均衡,维系城镇空间集聚开发、农业规模生产和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同时支持空间高效利用与均衡发展的新形态[12]。
土地利用作为国土空间功能有机联系的纽带,是空间均衡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13]。
围绕内涵界定、均衡模型构建[14]、均衡态势分析[15]、空间均衡配收稿日期:2023-03-12;修稿日期:2023-04-1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1AZD0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7433);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银川市2021年国土绿化及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方案的通知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银川市2021年国土绿化及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e6d490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e.png)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银川市2021年国土绿化及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6.05•【字号】银政办发〔2021〕30号•【施行日期】2021.06.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银川市2021年国土绿化及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方案的通知银政办发〔2021〕3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银川市2021年国土绿化及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6月5日银川市2021年国土绿化及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方案为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生态园林化建设任务和《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20—2025年)》目标要求,扎实推动全市国土绿化及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结合银川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及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统领国土绿化和草原、湿地生态修复发展全局,按照“一带三区”总体布局,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要任务,以扩面增绿、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科学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示范引领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构筑更加稳固的生态屏障。
二、任务目标2021年全市计划实施国土绿化任务、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恢复湿地和湿地保护修复任务分别为:国土绿化任务14.92万亩,其中:兴庆区0.65万亩、金凤区0.35万亩、西夏区1.13万亩、贺兰县2.05万亩、永宁县1.06万亩、灵武市9.68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万亩,全部由灵武市负责实施;恢复湿地5.36万亩,其中:兴庆区2.56万亩、金凤区0.02万亩、西夏区0.02万亩、贺兰县1.32万亩、永宁县0.49万亩、灵武市0.95万亩;湿地保护修复4.62万亩,其中:兴庆区1.67万亩、金凤区0.61万亩、贺兰县1.12万亩、永宁县0.54万亩、灵武市0.68万亩。
基于3S的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银川平原为例
![基于3S的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银川平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565708bed5b9f3f90f1c51.png)
环境 的关 系特 征 , 建立 银 川 平 原 湿 地遥 感 解 译 标 志 。根 据解 译标 志 , 后在 软件 A c i . 然 rve 3 2支持 下 , w 人工提 取湿
地信息, 生成两个时期的湿地景观分布图( 如图 1 所示 ) 。
1 研 究 区概 况
银川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为断陷盆地 , 经黄河及平原
然界 最富 生物 多样性 的生态 景 观 和人 类 最 重要 的生存 环 境之 一 , 稳 定 环 境 、 具有 物种 基 因保 护 和 资 源 利 用 功 能 , 被誉 为 自然 之 肾 、 物 基 因库 和 人 类 摇 篮 … 。 随着 人 口 生 增长 与土 地资 源 减 少 之 间矛 盾 的 日益 突 出 , 地 被 大面 湿
( ah 2 rw 0 3 pt19o 3 ,0 6年 9月 1 日的 pt19o 3 , ah 2 rw 04) 2 0 6 E M 图 像 ( a 19o 3 , a 19o 3 ) 研 究 区 为 T p t 2 rw 0 3 p t 2 rw 0 4 , h h
15 0 地 形 图 。 : 00 0
信 息 系统教 学 与应用 研究 工作 。
3 0
测 绘 与 空 间地 理信 息
21 0 1鼻
湿 地景 观格局 进行 分析 。 因此本 文 在遥 感 和地 理 信息 系 统 技术 支 持下 , 以整个 银 川平 原作 为研 究对 象 , 景 观上 从 分 析该 地 区湿 地 的空 间分 布格 局 及 动 态 变化 , 湿 地 景 为 观格局 的优 化 、 观 生 态 的合 理 规 划 以 及湿 地 景 观 生 态 景 的监测 和评价 提供 理论依 据和实 践经验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概论》评介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概论》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a7e1503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6.png)
第37卷 第12期2023年12月Vol.37 No.12Dec.,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高强度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等活动引发了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任务[1-2]。
中共十九大报告将生态保护修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3]。
近年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也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4],研究领域包括生态修复分区研究[5-8]、生态修复政策实施与效益评价[9-12]、生态修复技术方法[13-15]等。
基于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生态修复工作、引领生态修复资金投入等工作需要,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着手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这一重构性任务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引导生态修复项目资金投入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命。
该规划自此成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一种规划类型,并因不同层级规划编制工作的深入开展而受社会各界关注[16],学术界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法等[17-20]开展了相关研究,实践方面当前全国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作为“多规合一”改革后新部署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在落实并细化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面临着规划理念、规划任务、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规划逻辑的全新探索,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有效的方法、可操作的实施机制,解决规划编制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确保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刘新卫研究员及其团队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撰写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概论》(以下简称《概论》)。
西北干旱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宁夏银川市为例
![西北干旱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宁夏银川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75afb0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b.png)
西北干旱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宁夏银川市
为例
渠晓毅;刘小鹏;邵宁平
【期刊名称】《宁夏工程技术》
【年(卷),期】2009(008)001
【摘要】用层次分析法对宁夏银川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对银川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准则层因子是人为因子,权重值为0.458,子准则层因子是政策法令,权重值为0.188;对银川市湖泊湿地稳定性影响,无论从准则层还是子准则层来看,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作用较大,其中,人为影响起主导作用.银川市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中度稳定性程度,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对其进行保护、恢复等正面干预具有可行性.可为银川市乃至整个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及水资源安全建设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渠晓毅;刘小鹏;邵宁平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
【相关文献】
1.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以河北雄县为例 [J], 李晶
2.矿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淮南煤矿区为例 [J], 郑优男;彭书传;王晓辉
3.我国区域经济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以河北雄县为例 [J], 李晶;王树涛;门明新;许皞;周亚鹏
4.我国区域经济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以河北雄县为例 [J], 李晶;王树涛;门明新;许皞;周亚鹏
5.近25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刚察县为例[J], 张斐;陈克龙;朵海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生态法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生态法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4e4539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c.png)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生态法治建设
白彦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22()22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法治在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和保障性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生态法治建设应着重于配套绿色法治供给,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多方共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生态法治体系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建设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白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02
【相关文献】
1.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奋力拼搏——在银川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探析
3.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
4.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5.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强国建设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论坛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银川市为例1赵健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大都是结合新区开发建设进行的相关规划研究,而针对全市域开展的生态战略研究在规划业界还较少。
本文以银川市为例,从最宏观的层面开展对银川的生态本底研究,创新性的提出生态战略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推进模式,进而提出银川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力求对于其他相关类型的规划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市域生态战略生态安全格局一、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是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规划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并要求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和城区的建设实践。
截至2012 年,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地级(含)以上的城市共有280 个,提出将生态建设作为重大目标的城市占到所有地级市的97.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主管部门,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审批了16个生态试点城市、示范城区的申报,为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标杆作用【1】。
从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国际生态城市已经逐渐从生态学界、城市规划界的理论探讨和示范项目阶段,逐渐开始走向引领世界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
目前,全球已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巴西的库里蒂巴、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日本的新九州地区等。
但其实我国的生态城市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理念与方法也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目前的生态1论文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典型类型村镇规划编制实施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2)》支持城市试点、示范大都是结合新区开发建设进行的相关研究。
基于此背景,在我国城市开展市域层面的生态战略规划研究就更有示范意义。
二、全域生态要素识别2.1银川生态建设正当其时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
总面积949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26.38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202万,城镇人口150万。
银川市远离海洋,身居内陆,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蒸发强烈,风大沙多。
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银川城市空气质量连续5年居西北五省首府城市之首。
人均绿地面积居首,单位GDP能耗位列第二位。
银川市地理区位独特,是中原地区的生态屏障;其生态本底较脆弱,半沙漠化的地貌使得生态保护尤为重要。
2.2识别银川市域生态要素生态规划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植被、水体等自然要素以及城市建设、历史文化等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的识别是对环境基底的初步认知,有针对性地评价不同环境要素的本底特征,从而能够系统地分析环境特征的优势和制约条件。
从生态要素构成上,我们将银川的银川平原、贺兰山脉、九曲黄河、湖泊湿地、沟渠体系、城市环境、林场森林、草原草场和荒漠沙丘这些银川的自然资源禀赋归纳为“九大要素”。
这九个生态要素构成了银川全域的生态本底。
银川平原:由于高耸的贺兰山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和风沙,抬升了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蜿蜒的黄河带来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泥沙,才使得在亚欧大陆腹地、荒漠区和荒漠草原区之间出现了一片平畴千里、沟渠纵横、湖泽星布的富饶之区。
贺兰山脉: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30公里,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为主,主峰贺兰山,海拔3556米。
贺兰山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众多自然和人文的分界线,包括内流区与外流区、荒漠区与半荒漠草原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业区和牧业区等。
九曲黄河:黄河在流经青铜峡以前,受地势地貌影响,流域为单一干流。
史前的黄河在银川平原上自由漫流,留下众多的古河道;自古以来,银川附近众多人工渠道多是以古河道线路为基底开凿而成,而银川市域内众多的湖泊湿地也多与黄河古河道遗迹有着紧密的联系。
(图1)图1银川自然要素识别湖泊湿地、沟渠体系:据不完全统计,银川市域现有自然湖泊近200处,其中面积大于8公顷的湖泊有159处,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可谓湖泽星布、沟渠纵横,素有“塞上江南”美誉。
城市环境:城市建成环境是银川生态基底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清代宁夏府城到今天银川市区,二百多年内城区面积增长了近26倍。
林场森林:贺兰山区是银川市唯一的天然林资源。
总面积2.67万公顷,有天然次生林1.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8%。
贺兰山东麓地区气候、土壤、地理条件接近甚至优于法国优质葡萄产区——波尔多地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态区之一。
草原草场:林草地面积占全市50%左右,近三十多年来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降低,加重了土地沙化。
近年采用中干旱带禁牧措施后,初步遏制了草地退化势头,覆盖度普遍得到提高。
荒漠沙丘:沙质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是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面积7.4万公顷,属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台地区域,北距银川市不到10公里,西距黄河5—10公里,保护区集中分布于干旱沙地,荒漠草原和流动沙丘等,在我国荒漠地貌中具有独特的景观。
三、全域生态问题解析通过对环境本底的认知,明确全域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条件以及潜在风险。
由于银川地处西北,气候相对干旱、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半沙漠化的地貌等导致了生态本底较为脆弱。
由于银川地理区位独特,是中原地区的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尤为重要。
3.1 问题一、气候干旱,水资源分布不均,湿地资源丰富但萎缩严重。
每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不到200mm。
贺兰山局地暴雨常引起洪水灾害,洪水资源量少且形成时间集中,较难利用。
银川有大小湖泊200 多处,湿地资源丰富,但面积严重萎缩,现有湖泊面积不足解放初的四分之一,水渠总长度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3.2问题二、虽地处黄河灌区,但被沙漠包围,周边区域生态修复难度大。
市域被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三面包围,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风蚀严重。
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2.56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2%。
东部的荒漠草原区是典型的牧业区,1950-70年代三次大开荒使地区的地表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近20年超载放牧导致草原失去自我修复能力,草地生产力下降,土地沙化。
银川12.4 万hm2的草原中有99%为荒漠草原,覆盖率在30%以下,退化面积高达9.2 万hm2,占总面积的74%。
3.3问题三、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地震灾害风险大。
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等多种类型,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泛,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贺兰山、灵武东山,地形陡峭,堆积物多,易成灾。
崩塌主要分布在黄河、苦水河两岸,河流冲刷导致两岸崩塌。
3.4问题四、作为生态禀赋最高的森林覆盖率偏低,生物栖息地破碎化。
森林覆盖率较低,2010年底森林覆盖率仅达到14%。
有林地面积少,覆盖率低,分布不均,树种单一。
除贺兰山的天然林及几个林场外,几乎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林地。
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种群、群落结构遭到破坏,许多物种日趋濒危或消亡。
四、全域生态战略制定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生态发展战略应对银川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
构建由西侧贺兰山、东侧黄河、中部城市建成区构成的“山、水、城”的全域银川主体生态结构大格局,此格局是银川市生态发展的本底。
1.全域生态保全。
银川西部着力保护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生态子系统,东部着力推进沙漠综合治理和植树造林工程,提升白芨滩和黄河东岸的生态复合度。
中部地区控制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梳理不同等级的水系水网和排水沟渠,全面实施全域的生态保全战略。
2.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改善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状况,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障城市功能多样复合,实现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
在市域范围内保护林草耕地等非建设用地。
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节流开源与优质优用并举,水系流通与生态修复同步,全面推进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加强湖泊湿地恢复与保护及水系治理工作。
4.生物生境保护与发展。
保护银川六大自然生态系统,建立濒危物种保护档案,维护好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
图2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5.城区空间集约发展。
严控中心城区的空间增长边界,保证组团间的绿带隔离,并在各组团内部实现土地存量挖潜。
城区推行建设用地的混合利用与开发,逐步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打造集约紧凑城市。
五、全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
生态安全格局旨在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历史文化过程、游憩过程等的安全与健康的问题。
基于银川市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战略,以及对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子的梳理与分析,重点研究水生态安全格局、地质地灾防治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以及沙漠化防治安全格局,并将其进行叠加形成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水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对银川市地表径流模拟、大小流域划分、水源地、古渠道、防洪以及蓄滞洪区、河湖湿地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综合确定银川市水生态安全格局。
(图2)地质地灾防治安全格局:通过分析银川市地形地貌敏感性、坡度敏感性、各类地质灾害要素的空间分布及灾害易发区,将各类地区叠加后确定为银川市地质灾害防治安全格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银川市有丰富的生境和动植物资源,通过分析植被覆盖类型特征、生物栖息地分布等多种要素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过程和空间格局,划定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廊道,形成城乡连续的乡土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沙漠化防治安全格局:银川沙漠化防治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蒙新高原荒漠治理区、黄河河漫滩沙地、西部贺兰山西麓。
按照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将银川市沙漠化治理防治分为生态保育修复区和沙漠化治理区。
通过对银川市水文、地质地灾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沙漠化防治等各类安全格局的系统分析,运用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判别出维护上述各种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进而综合叠加各单一过程的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基于中等水平安全格局的城市空间格局可以同时满足生态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是一个同时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2】。
(图3)根据银川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的预留空间在北部地区,最终在外环路内形成多组团的城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