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合集下载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近代社会的意义。

在此,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理论,以及如何影响今天的社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通过资本主义本质来分析和说明物价变化的原因,以及它如何形成。

劳动价值论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如何阻碍劳动者对资本家的不公平待遇,并将层出不穷的财富流入资本家的口袋,进而改变了近代社会格局,并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财富正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理论,它通过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分析和说明物价变化的原因,以及它如何形成。

通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人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如何阻碍劳动者从资本家手中获取公平的报酬,从而造成大量的财富流向资本家的口袋。

这种不公平的行为改变了近代社会的格局,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此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是任何物品价值基础上所又的,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物价的变化,它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价形成的真相,即物价的形成是由劳动力的价值来划分的。

这种观点指出了劳动的重要性,并推广到整个社会,让更多劳动者了解他们的权利,获得更公平的报酬。

综上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近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劳动力价值的反思,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理论视角,使我们能够深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价形成的本质,真正了解劳动者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变革社会格局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

首先,我们应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去分析现代社会,真正挖掘各种物价变动的原因,从而揭示出物价变动背后的资本主义本质。

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能够使人们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不公,从而帮助劳动者了解自身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促进社会间和谐,并通过强制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及当代价值作者:刘慧慧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人,劳动为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他在总结和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赫斯等人的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类应该从事的劳动,将劳动纳入唯物史观领域,劳动价值论也应运而生。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一)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坚持以劳动者为主体;(二)坚持按劳分配,着力解决好分配问题;(三)加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劳动;异化劳动;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中图分类号:A81;C9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2-0039-04引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新梳理马克思的思想史,尤其是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史,有助于我们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找到相关的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早期劳动思想形成的嬗变过程(一)中学作文: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观早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就表述过“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选择观,认为人有选择从事某种职业的权利和自由,而且尽管职业的选择可依每个人的意愿而所有不同,但在理性指导下的、经过人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才是合理的。

马克思青年时期就萌发出的崇高价值观和职业选择观无疑具有丰厚的哲学意蕴,他考虑到了职业选择背后涉及的分工问题和劳动尊严问题。

换句话说,分工带来的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说,能够脚踏实地投入工作、不好高骛远,真正想着为人类谋福利的工作就是值得尊敬的,每个人也能在这种有尊严的职业中获得体面又幸福的人生价值。

(二)博士论文:“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他的原子偏斜运动实现了“纯粹的自为存在和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表明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

政治哲学劳动知识点总结

政治哲学劳动知识点总结

政治哲学劳动知识点总结一、劳动的本质和意义1. 劳动的本质劳动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自然界的资源进行物质生产和服务的活动。

劳动不仅是生产和服务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

2. 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体现在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中,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主要源泉。

劳动的价值也表现在增强人的自尊和尊严,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哲学对劳动的理解1. 古代政治哲学对劳动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劳动是低级的、无趣的,与政治活动无关,而人类的最高追求应该是思考和行动,并通过此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2. 现代政治哲学对劳动的认知现代政治哲学家马克思义有看重劳动的价值,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

而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异化现象使得劳动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价值。

三、劳动的政治哲学思想1. 自由平等的劳动观此劳动观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劳动,享受劳动所带来的成果,并且在劳动中得到自我实现和价值回报,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之一。

2. 劳动与社会主义的思想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将劳动视为社会生产的真正动力和财富的创造者,提倡实行公有制和分配制度,以确保每个人在劳动中获得应有的权益和尊严。

3. 劳动与资本主义的思想资本主义政治哲学下的劳动观念着重强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和劳动价值,认为通过竞争和市场机制的调节,劳动者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和收益。

四、劳动与政治权利的关系1. 劳动权利的概念劳动权利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包括参与劳动、获得公平报酬、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等。

2. 劳动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关系劳动权利与政治权利是相辅相成的,劳动者通过政治权利来维护和保障自身的劳动权益,政治权利则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劳动伦理和政治哲学1. 劳动伦理的概念劳动伦理是指关于劳动和劳动者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涉及到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以及对劳动成果和利益的公平分配和回报。

关于西方劳动观念史的一项哲学考察_以马克思为中心_陈治国

关于西方劳动观念史的一项哲学考察_以马克思为中心_陈治国

陈治国(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在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传统中,对劳动问题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荷马到黑格尔之前,劳动一直被看作源自人类有限性的低贱的劳作,人必须辛苦劳作才能在自然面前生存,这说明了人是不自由的、有罪的;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类本质特征的外化,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当代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提出了质疑和修正。

关键词:劳动;实践;马克思;当代西方哲学作者简介:陈治国,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暨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从事现象学与诠释学、古希腊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之解构”,项目编号:10YJC720004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2)06-0021-08收稿日期:2012-05-21关于西方劳动观念史的一项哲学考察2012年11月求是学刊Nov.,2012第39卷第6期SEEKING TRUTHVol.39No.6无论如何定义劳动(英文为labor ,希腊文为εργα,拉丁文为laborare ),劳动在人类生活史上都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不过,在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传统中,劳动问题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晦暗不明的阴影之中,或被轻视,或被诅咒,或被熟视无睹。

直至黑格尔,尤其是到了马克思那里,劳动问题才有机会登上西方思想的舞台中心。

本文拟以马克思为中心,对西方思想传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劳动观念进行一种概念史考察: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史上的劳动观念进行一种简要的梳理;第二部分着重阐述马克思劳动观念的主要内容及其独特之处;第三部分接着考察马克思的劳动观念在当代西方哲学领域所引发的一些重要检视和批评,包括现象学视野的批评、政治哲学视野的批评、社会批判理论视野的批评等。

一、前马克思的劳动观念:从荷马到黑格尔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传统之源泉无疑首推古希腊。

马克思政治哲学

马克思政治哲学

马克思政治哲学
马克思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目标的一种哲学成果。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做是一种历史性的、阶级斗争的过程,主张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政治是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政治制度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包括资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领导群众,共同管理国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主张民主集中制,即充分发扬民主,同时实行严密的中央集权。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是民主的,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主,而是通过国家机器的形式,实现了阶级的统治。

同时,马克思指出,提高人民的觉悟水平、培养先进分子和领导人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保障。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一种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观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观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观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他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之一。

他通过对劳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隐藏的剥削和压迫的本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观主要包括劳动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生产和社会劳动分工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通过劳动,人们改变自然界和社会,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他强调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对话,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造价值,并实现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可能。

其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劳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深入分析。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其中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增长的源泉,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的根源。

马克思还对商品生产和社会劳动分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是通过分工来实现的。

分工使得劳动变得简单而重复,劳动者变得越来越疏离自己的劳动成果。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的过程,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商品交换的规律。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实际上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价值关系被掩盖了,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时间的决定权被资本家掌握,而劳动者则被迫以劳动力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

此外,马克思还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剥削的结果是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生了疏离和异化的关系。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支配权,劳动成果被转化为资本家的财富,劳动者的能力和创造力被压制和扭曲。

马克思指出,这种劳动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苦难和压迫的根源之一。

最后,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摘要: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这三大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领域,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67-02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

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成整个社会为之旋转的太阳,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为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

一、劳动本质论“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困扰哲学界的一个重要命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劳动在人类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会使用和创造劳动工具把人类社会与猿群世界得以区分开来。

劳动使人学会直立行走,并且劳动还创造了语言。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而这“有生命的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67。

劳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换过程,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1]46第三,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从阿伦特的视角看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从阿伦特的视角看

作者: 陈高华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300387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3-16页
主题词: 劳动;行动;马克思;阿伦特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只看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思想根基,未能注意到马克思始终处身其中的西方思想传统,尤其是西方政治哲学传统。

阿伦特认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就应该把他放回到他自身也矗立其中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中,看到马克思是这一传统最为激烈的、有意识的反叛者,同时也深深地受到这一传统的限制,并在这一传统的推动下为极权主义所恶用。

而马克思有意识的反叛之所以未能超出这一传统,就在于他的劳动观。

尽管阿伦特对马克思的理解不乏曲解,但她的解释为我们提示了一种在政治哲学传统中理解马克思的可能路径,从而为马克思研究打开了一扇门。

浅谈马克思劳动观

浅谈马克思劳动观
马 克思 劳动观 的另 一个重 要 的理论来 源是德 国中将 劳动 理解 为人 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他认 为,与动物只 是吃掉对象不 同,人则能够有意识地改变 自 然 以满足 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人有意识地改 变对象 以满足需要这一能动的本质特征 ,同 时表 现在 人在 劳动 中使用工 具去 作用 于对 象 以取得效果这一事实上。在 《精神现象学 》 中,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有意识 地改变 对象的活动 ,它是在一个具体 目的指导下的 行动 。意识 通过 劳动外在化 自身 ,它既否定 对象又否定 自身 ,最后 ,它凝结为产品 。劳 动是人对消极适应 自然的状况的否定 ,同时 又是对人支配 自然的能动性的肯定。而承认 人在劳动 中表现的能动作用 ,是以承认 自然 力量的存在为前提的 ,人通过劳动实现对 自 然力量 的驾驭 ;就因为在 目的和方 法 中就包
由此 可见 ,劳动观 并不是 马克思 的首 创 。但真正 科学 的劳动观却 应归 功于马 克 思。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 国古典哲学 和
英法 空想社 会主义学 说 的劳动观 中的合理 成分 为马克 思创立科 学的劳 动观奠 基 了基 础 ,后来为 马克思所吸收和继承 。同时 ,这 些关 于劳动 的理 论 和学说 中存在着 这样或 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与缺陷为马克 思创立科学的劳动观提供 了宝贵的借鉴 ,从 反面预示了马克思实现劳动观革命 的方 向。 我们还 应看 到 ,科学 的劳动概念不是在短 时 间内靠一时的灵感而发现的 ,而是在批判 继 承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观 、以黑格尔 为 代表 的德 国古典哲 学劳动观 和英法 空想社 会主义的劳动观等 的基础上 。在经历了一个 长期 的理论 探索 和实 践反思 后才最 终形成 的。如果对马克思劳 动观的形成过程缺乏历 史的认识 ,而仅仅 以马克思某一时期的个别 论述来解读 马克思 的劳动观 ,这一做法不仅 是非历史 的(因而 不符合马克 思当年的思想 发展轨迹),而且也 是不科学的(因而不符合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逻辑结构)。循着 马克思当年的思想轨迹 ,我们发现 ,科学的 劳动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 “萌芽——诞生 — — 发展—— 完善 ”四个阶段;而这一过程也 是马 克思发 现并 系统 阐述 唯物史观 和剩余 价值 学说的关键和 隐陛线索 ,正是在劳动观 的历 史性变革 中马克 思才实 现 了人 类思想 史上的两大革命性变革 ,从而把社会 主义学 说奠基于科学基础之上 ,实现了人类 思想史 上的第 三大革命性变革。

劳动价值论之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与法学思考_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向

劳动价值论之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与法学思考_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向
, , , ,
边际效用 价值论无视 商 值具 有反 作用 影 响商品价格波动 品经 济本质上都是劳动交换关系 脱离劳动交换关系去谈边 际 效用 把边 际效用这一 主观心 理 范畴只有在正 常的劳动交换关 系基 础上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 的规律说成是商品经济根本的价 值规律 这种主观 心 理 范畴在经 济学上颠倒是非 对研 究商品 的价值 没有任何 实际意义 它只不过是影 响商品价格的一 个因 素而 已 只 有劳动 才 能 决定和 维系 商 品价值关 系的存续 和 发 展 无须劳动而 获得的产 品 只有在 强权私有化条件 下才能成 为商品 它们 的交换不是价值关系 而纯粹是一 种世 俗私有权 利关系 恰恰是这种不平等的私 有权利关系 从根本上妨碍和 制约 了商品经 济 的持续正 常发展 最终表现 为生产关系制约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方 式产生便成 为社会历 史必然 现 代西方经 济学认定资本和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与劳动一 样创造 财富 从而认定资本和 土 地等非劳动生产要 素在社会财富分配 中与劳动拥有 同等的分配权 这是 极端谬误 的强盗逻 辑 即便 是土 地 的自然产物也 与土 地 空气一 样为人类生存 的 自然条 件 不是社会意义上 的财富 自然条件 财富 社会共有是人类 的一 种 自然权利 是 自 赋予人类最基本的人权 这种人权显 然 然应该是平 等的 私有是非 正 义的 因而 否认 劳动创 造价值 等于否认人类活动的全部现 实意义 而 否认 劳动是创 造 价值 的唯一 因素的所有其它经 济学价值理 论 则都是为非正 义 不道 德的不 劳而获谋求某种程度上 的伦理 支持 马克思把 资产阶级 经济学称为庸俗经 济学 正 是出于 对这种庸俗理 论的藐视 总而 言之 劳动价值 论的科学 性在 于 第一 劳动价值 论是经 济学价值论 中主观同客观最相符合 的价值论 第二 劳 动价值论具有不 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三 劳 动价值论 中的价值概念 完全包含在哲学价值概念当中 同时劳 动价值论所反 映的价值关系 即劳动 交换关系既具有客观 性 也 具有主体性 第四 劳动价值论最 符合人文主义科学的本质要 求 其真理 性力量必将得到人类社会经 济活动实践的不断确证 与推 崇 今 劳动 价位 论 之经 济学思 考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l O年第5期(总第107期)J o明1al of t he PaI t y Sch ool of C PC zhengzl lou M uI li c ipal Co肼I li tt ee N o.5,2010(S哪,1cr7)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柴秀波(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山东烟台264005)摘要:“劳动”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赋予了“劳动”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

深入剖析马克思“劳动”概念,对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演变;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l(2010)05—0011—04一、“劳动”概念的提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黑格尔哲学中,“劳动”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黑格尔看来,人是通过劳动而诞生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劳动构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否定的中项”,借助于这个“否定的中项”,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在自然物上打上了主体的烙印,同时又在劳动产品上直观到自己,觉察到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真正了解作为历史的起点和基础的现实的劳动活动,他只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动,把劳动活动的主体(具体的人)抽象为纯粹的自我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现实的人改造世界的客观现实的活动。

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不断地改变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哲 学 研 究"!"#$%& !#$’(#’! $( (%()$(* (+,+ %-.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 性观点唐正东(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博士南京 !"##$%)摘要: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西方的不少学者对整个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读。

针对鲍德里亚、德里达以及阿伦特等人在马克思劳动概念问题上所提出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本文指出,马克思 既不崇拜经济行为意义上的劳动,也不崇拜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基础的劳动,而是把劳动概念科学地置放在 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上,从而实现了对以劳动为基础的解放逻辑的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崇拜;鲍德里亚;阿伦特 二# # 五 年 第 四 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 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是与马克思所 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路径分不开的。

自亚当· 斯密把经济学的劳动概念提升到社会思想的层面 上加以肯定性的解读之后,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理论 角色便不断地被刷新与修改。

黑格尔被斯密等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所鼓舞,敏锐地看到了劳动 过程以及这一过程背后的需求体系正是主体与客 体相统一、精神与自然相协调的场所,因而摒弃了 德国古典哲学的二元论,走向了以绝对精神的“劳 动”过程为主线的哲学体系。

如果说在斯密那里, 社会思想被沉降到了经济学的层面上加以解读,那 么,在黑格尔那里,经济过程是被提升到政治的层 面上来加以实现的。

沿着这一线索,我 们要问的 是: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又是放在什么 样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的呢?按照传统教科书体 系的解释,似乎马克思的哲学是被拉回到经济学的 层面上来加以实现的,因为它把马克思哲学所蕴含 的人文意蕴以及社会发展的内涵都简约到了经济 万方数据理解既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真谛,同时也被当今学界的很多学者所放弃了。

论马克思“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

论马克思“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
概 念是在对 黑格尔 的劳 动概念基 础批判 继承 中形成 的 。在 黑格 尔那里 , 自然 界 的辩 证法 是从属 于
精神 的普遍 中介 的 ;而在 马 克思那 里 ,任 何 对 自然 界 的辩 证 法 的 知觉 是 服从 于历 史 实践 的辩证
法 ,即人 和 自然之 间 的辩 证法 。黑格 尔把历 史理解 为一个辩 证发 展 的过程 ,劳动在 黑格 尔那里 总
首 先要 说明 的是我 把 马克思 的劳 动概 念分 为积极 劳 动和 消极 劳动 ,这 两个概 念根 源 于马克 思
在 《8 4 1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所说的 “ 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 把劳动看
作人 的本 质 ,看作 人 的 自我 确证 的本质 ;他 只看 到 劳 动 的积 极 的 方 面 ,没有 看 到 它 的消 极 方 面 。
存在两个劳动问题 。劳动首先要表现为权利 ,但是权利只是劳动 的逻辑形式 ,是 “ 言说” ,却还
不是 劳动 的实质 ,仅仅表 现为权 利 的劳动 自然是 尚未实现 的劳 动 ,是 劳动 的异化 ,是劳 动的消 极 方 面 ,只有 落实 为 “ 实的劳动 ” 才 是真 实 的劳 动 ,可 以说作 为权 利 的劳 动之 是 “ 出的 ” 和 事 说 “ 听到 的” 劳动 ,却不是 “ 在手 上 ” 的劳动 。只有在 手上 的劳动才 是劳 动 的存 在 ,要想 把 劳动 掌 握 在手 中 ,权利 必须 实现为权 力才 能生效 ,在资本 与劳 动对立 的社会 中 ,只有 劳动实 现为资本 才 能 生效 ,因为劳 动也是 资本 ,作 为的 ” 劳 动 ,是 异 化 劳 说 听

种 劳动 ,没有所 谓 的两 种劳动 ,但是 劳动具 有两个 方面 。在 资本与 劳动 的矛盾 中 ,劳 动的消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主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摘要:本文旨在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究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背景和哲学思考,强调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核心。

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观、价值观、自由观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在这几个方面的核心思想和哲学基础。

本文还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劳动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伦理;自由观;价值观;实践一、马克思的劳动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的天性,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而这种劳动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自由和尊严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种:自由劳动和强制劳动。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人类的劳动才能得到正确的价值和尊重。

而强制劳动则意味着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这是不人道的,也违背了人类的自由权利。

马克思的劳动观中强调了自由和尊严等重要价值观,并从中得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动力。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强调了人的劳动贡献对于社会价值的重要性。

他认为,劳动产生的物质贡献和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分配公正的基础。

而资本家对于劳动的剥削和压迫,即通过不公正的劳动分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是不道德和不公正的。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价值观与自由意志和社会价值观相互联系。

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创造力,并将这些价值投放于社会和他人之中。

而这些积极的劳动贡献和价值也是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三、马克思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体现了人类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也是人类解放的重要手段。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并不是人们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无限自由,而是指人们在社会组织和经济分配中获得的自由权利。

而这些自由权利是在平等、公平和正义的框架下实现的。

政治解放_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_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

政治解放_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_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刘 同 舫追求人类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母题,然而,学界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辩证审视时期所提出的思想上,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实际上,进入经济学研究以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明显地具体化为社会层面和个体劳动层面两个不同的维度;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以后,这两个不同维度又分别潜蕴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和主体向度中,并相应地演变为社会解放思想和劳动解放思想。

一、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限度1843年初,带着物质利益难题的困惑,马克思重返书斋,围绕着国家、市民社会、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著作。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神秘主义实质:/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第293页),/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0;/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0,但黑格尔/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0,使国家/理念变成了独立的实体0(同上,第251页)。

马克思同时超越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的自然主义人本观,认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0;而且,是/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0,所以费尔巴哈从人本异化角度对宗教的批判应该继续深入到对国家、社会等/尘世现实生活0的批判。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0(同上,第453页)就成了马克思自觉的理论使命。

完成这个使命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解放的实质和局限性的过程。

马克思明确肯认:/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0(同上,第429页):其一,政治解放使/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0,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去维护国家自身0(同上,第426页);更具体地说,就是/使政治国家返回实在世界0(同上,第283页),而不再是基督教国家。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并不否认,评价表达了人对客体的兴趣,态度和情感。但是它并不停留于此, 而是进一步指出,态度、情感、兴趣等等本身,是人本身的现实结构、需要、能力等等即人的客观存在的反映。 是反映自我存在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最终是由主体存在和实践方式所决定、所制约的,是受它们检验并最终要 服从于它们的。因此,人们对价值加以评价的精神形式及其标准的主观性,仍然有其客观的依据。
(2)人民是一切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统一。因此只有依靠人民自己来创造价值,由人民自己来占 有价值和掌握实现价值的条件,才能使人类的真正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和丰富发展;
(3)现实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达到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其原则的社 会历史阶段。真、善、美的充分发展及其高度统一一自由王国,是当代人类价值追求的理想境界;
(1)它首先是把价值现象置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中考察,指出价值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中的普遍内 容。而不是外在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的、某种先验的、神秘的现象。它对价值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的理解,坚 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不同于从某种客观理念或人的抽象本性中得出价值的唯心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立足于对人类对象性活动、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尺度”的理解,用主客体 相互关系的客观过程和结果,来说明价值产生的秘密和价值的本质。它指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 和能力之间的一种统一,是世界的存在对人的意义;价值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之中。这样,它对价值的本质和来源的理解,就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实际过程相联系,同确认人在改造世界 方面的权利和责任相联系。而不是象主观主义和唯意志主义那样,把价值看作人的主观精神绝对自由的表现,也 不是象庸俗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把价值看作是与主体的创造活动无关的自然本性。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

该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其后续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基础性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手稿》的写作背景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的异化、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将详细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成为一种压迫人的力量,导致人的自我异化和全面异化。

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入评析,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于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追求。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关键性著作。

这部作品写于1844年夏天,马克思当时正身处巴黎,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并试图通过哲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是他早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其后续哲学和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

《手稿》开篇,马克思便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认为它仅仅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异化了,变成了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力量。

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分离,以及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分离。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构建的一个全新哲学体系的基础。

通过这个理论,马克思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全面压迫。

他进一步指出,要消除这种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2)推荐文章论文心得体会参考热度:浅谈图斐利的政治哲学思想热度:试谈图斐利的政治哲学思想热度: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论文范文热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论文热度:为什么马克思要坚持对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自然必然性”的这一抽象理解?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对此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解释,他讲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中,盛行关于劳动的唯心主义理解,即否认劳动的物质自然条件,而片面指认劳动是人作为主体性的一种超自然的本质能力。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像黑格尔那样不加任何限制地“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还把斯密和黑格尔在理论上联系起来,批评了斯密的观点,即把一切财富(一切使用价值)都归结为人的劳动本身而完全不考虑劳动过程必然是一个物质条件再生产的过程。

“斯密以及在这方面追随他的一切乌托邦主义者在经济学概念中没有明确地把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再生产的必然性表述为这一过程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也就把包含在任何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的现实的物质因素撇开了。

”[7](P198)从哲学上看,这种置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于不顾,而把生产劳动说成是主体的纯粹创造过程的观点是一种生产唯心主义,它虽然只涉及对劳动的抽象理解,但本质上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因此,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时明确指出:主张“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说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

”[8](P5)四、马克思理论视域中的自由劳动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劳动概念与自由的关系。

的确,在传统意义上,劳动为生命过程提供维持生命所必要的物质,它体现了人作为动物生存的自然限制,人类社会必须从自然中获得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

长期以来,人在劳动的时候总是被迫的、消极的,总要牺牲掉自己的安逸、自由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教育--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

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劳动的动物)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从那以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不再被严格地看作属于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是堂堂正正地进入到公共政治领域。

阿伦特的独特解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她把异化劳动当作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全部内涵,终究未能准确揭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大意义。

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政治意义,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也是马克思和阿伦特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阿伦特指出,马克思著作的意义,既不在于其经济理论,也不在于有关革命的论述,而在于他热衷“这个时代给近代人带来的新的主要问题,那就是劳动问题与历史问题”[1](P7)。

她认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明确发端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而且明确终结于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他不仅颠覆了黑格尔,而且颠覆了哲学与政治、思想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传统等级序位。

[2](PP397-398)笔者曾撰文探讨了阿伦特揭示马克思对哲学与政治等级序列的颠倒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

①考虑到思维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等级序位在西方政治理论中同样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不得不继续追问:在古典政治哲学中人的实践活动有着怎样的序位排列?这一排列有何意义?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颠覆了这一传统等级秩序?阿伦特是否准确揭示了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要意义?一、从沉思到劳动:古典政治哲学的等级序位众所周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区分为沉思活动(bios theoretikos)、政治活动(bios politikos)和生产活动(bios poiesis)。

沉思活动,即哲学家从事的把握事物的原因和原理、求知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论活动,这种活动的意义在于超越人的有限存在而契合于神性,其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sophia);政治活动,包括行动(praxis)和言说(lexis),是城邦公民投身于公共事务的活动,对应的理智能力是实践智慧(phronesis);生产活动,包括工匠、艺人制造罐子或椅子等有形物体的制作活动,上海农业学报投稿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技艺(techne)。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没有涉及到劳动这一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劳动的最初含义是辛劳和痛苦。

在所有欧洲语言中,“劳动”一词(在拉丁语的英语中是labor,希腊语是ponos,法语是travail,德语是ArbEit)都含有痛苦和费力的意义,而且还被用于表达分娩之痛,与“贫困”和“身体畸形”有着相同的词根和词源。

自哲学发轫以来劳动就遭到蔑视,认为没有必要去理解、解释那些不中用的人所从事的营生活动。

“人类生活方式中与动物方式共同的部分不能被认为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事劳动的人也就无法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从事劳动的奴隶就不配具有人的称谓。

阿伦特指出:“他否认的不是奴隶具有的人的能力,而是认为只要是为生活必需品而工作的人就不配用‘人’这一字眼。

……animal laboran(动物化劳动者)其实是动物的一种,至多不过是最高级的动物而已。

”[3](P81)政治活动被置于纯粹的思想活动之下,就是因为政治活动被认为是人类早期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也被视作一种“劳动状态”。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动物(dzoon politikon),从而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

同时,他还把人称作“能说会道(理性)的动物”,即把人定义为一种由于懂得相互对话而导致共同生存的动物。

人是政治的动物与人是能说会道的动物,二者相辅相成,意味着真正的人性。

这种真正的人性是随着城邦公民的出现而开始表现出来的。

公民要想获得自由必须摆脱劳动的束缚,但是公民也需要拥有生活必需品才能够生存,所以只有通过控制他人、占有他人的劳动才能实现自由。

在古希腊人看来,获得必需品的劳动属于私人领域,这是一种前政治的现象,也是私有家庭组织的特征,在这个领域中,暴力和强制是正当的。

真正的自由只存在于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公民是以政治实践(包括行动和言说)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性,超越受奴役的状态。

所以在古希腊,有些人宁愿一无所有,过着比奴隶和工匠还要困苦的生活,也要做一个自由人。

就此可以说,虽然劳动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命过程的需要而必须进行的,但是在古希腊人的眼中却处于人类活动中的最低位置,因而采取奴隶制,迫使奴隶承担主要的劳动,这是为“人”(政治动物)从事更高级的也就是更具有人性的活动创造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人是劳动的动物”的定义,的确是对古希腊政治传统的颠覆。

阿伦特指出,对劳动的阐释和赞美,是马克思学说真正反传统的一个未曾有的侧面,“马克思是19世纪唯一的使用哲学用语真挚地述说了19世纪的重要事件——劳动的解放的思想家。

”[1](P12)二、对劳动的赞美:颠覆传统政治价值观劳动地位的改变,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按照中世纪基督教的观点,劳动仍然是一种罪的报应和惩罚,毫无积极价值。

直到新教时代,劳动才获得正面的独立价值,被看作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充实人类生活的成就。

市民社会时代的主流观点认为,一种没有劳动的生活根本不值得过,因为劳动不仅是通向满足和享受、财富和威望的首要道路,而且是一切技能、德性和愉悦的源泉。

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早把劳动概念提升到社会思想的层面。

“经济”一词原意是指“非政治的家庭事务”,在古希腊“政治经济”是一个内在矛盾、似是而非的概念。

然而,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经济学由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一个不起眼的组成部分,发展成为出类拔萃的社会科学。

财富的本质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是重商主义把货币当作财富的本质规定,后来重农主义又认为农业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最后斯密抛开劳动的一切特殊规定性,认为“一般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私有财产的唯一本质。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与财富等同的观点,直接启迪了黑格尔对劳动问题的研究。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分析了劳动与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之间的关系。

在黑格尔看来,人是有欲望的,有欲望的两个人在相遇时,发生着一场要求承认的战斗,结果因一方不惧死亡而成为主人,另一方则成为劳动着的奴隶,形成了主人—奴隶关系。

主人虽然获得了奴隶的承认,但承认是双方面的事,奴隶并没有得到主人的承认,也没有认识到自我,因而还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真正的自我意识既是对自己的承认,也是对他人的承认,而这种自我意识只有奴隶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

在劳动过程中,奴隶按照主人的命令,一方面认识了自然界,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从而实现了主人—奴隶关系的再颠倒。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对劳动的这一理解,认为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即把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把劳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当马克思提出“人是劳动的动物”时,劳动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几乎不参与政治活动的奴隶,在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不是人。

马克思的定义则表明,几乎不参加物质资料的生产,只依赖从事替代取得食物的其他劳动生活的人,是寄生虫,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

“劳动创造人”,首先意味着是劳动而不是上帝创造了人;其次意味着人不是理性的动物,劳动才是人性的源泉。

在阿伦特看来,“马克思挑战了神明,挑战了传统的对劳动的评价,挑战了传统对理性的赞美”[2](P402)。

马克思颠覆传统的意义,不仅是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包括最下层工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平等要求,最重要的是,从此以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堂堂正正地进入到公共政治领域。

[1](P12-13)但是,阿伦特认为,劳动获得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既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结果,也是它的一个标志性现象。

劳动的解放以及与之相伴的劳动阶级的解放,当然意味着人类社会朝着非暴力方向的极大进步,但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向自由方向的进步。

阿伦特对马克思认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极为不满,她指出:“摩登时代将劳动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在于‘劳动的生产力’,马克思看来有些大逆不道的观点,即劳动(而不是上帝)创造了人,或劳动(而非理性)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是整个摩登时代赞同的最激进、最一贯的表述。

”[3](PP82-83)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在接受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展开方式的前提下来批判资本主义的。

她认为,马克思没有看到劳动社会不断地放任自己去无限制地扩大物质生产,使人越来越走向劳动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不自由,从而使历史越来越具有必然性,因此,马克思对劳动的赞美隐含着对强制、自然必然性的赞美和对自由的攻击。

三、劳动作为人类的生存性前提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学说的基础性概念。

在阿伦特看来,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和传统一致,是指生产维持生命体必需的物质的手段”[1](P16),这一意义上的劳动正是以身体的必然性及其要求为基础的。

从这一理解出发,阿伦特批评马克思不加批判地赞美劳动,忽视了至少同样重要的其他人类活动和存在方式,尤其是模糊了劳动和制作的界限。

在阿伦特看来,制作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制作者在制造产品之前先有一个模型、理念;二是制作以生产具有耐久性的产品为目的。

阿伦特也曾引用马克思把人区别于动物的那段名言:“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但她说,虽然马克思这里说的是制作,而不是劳动,但制作并不是他关心的,因为“想象力这个对制作来说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他的整个劳动理论中不起什么作用”。

[3](P124)阿伦特也指出,马克思区分过“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表明他意识到了劳动和制作的区别。

但她认为,马克思并不在意区分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劳动,他认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是劳动者本人拥有的身体性力量(劳动力)。

这样,按照阿伦特对马克思的理解,在完全“社会化”的人中,所有制作都成为劳动,所有事物只具有生命过程的功能。

至此,阿伦特认为她揭示出了马克思“劳动”概念隐含的根本矛盾,即:一方面他把人定义为“劳动的动物”,一方面又期待未来社会是从劳动中获得解放的“自由王国”,因此不得不徘徊于“生产性的奴役和非生产性的自由的痛苦选择”中。

但阿伦特没有看到,比劳动和制作字面意义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更关心劳动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都高度重视,但与阿伦特不同的是,他把维持个人生命和种族繁衍这种最基本的活动也看作是创造历史的历史性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生命的生产一开始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马克思重点研究和探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机制。

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5](P251),《资本论》等著作都可以理解为这一任务的具体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