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纳博科夫研究
《自由与想象_纳博科夫笔下唯我困境探究》
《自由与想象_纳博科夫笔下唯我困境探究》自由与想象_纳博科夫笔下唯我困境探究一、引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位举世闻名的俄国作家,以其深邃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小说、随笔还是自传,都常常触及到“自由”与“想象”这两个核心主题。
在纳博科夫的文学世界里,这些主题的交织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性探索。
本文将通过分析纳博科夫的作品,探究其笔下的自由与想象如何共同构建了唯我困境。
二、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自由与想象1. 自由的内涵纳博科夫的作品中,自由往往被赋予了深邃的内涵。
这种自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行动自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渴望。
在纳博科夫的笔下,人物们为了追求自由而不断努力,但这种自由往往伴随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2. 想象的表达想象是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另一重要主题。
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现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世界。
想象不仅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诗意和美感,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内心世界的途径。
三、纳博科夫笔下的唯我困境1. 自我认知的困境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人物们常常面临着自我认知的困境。
他们试图通过追求自由和想象来认识自己,但往往陷入了一种唯我主义的泥沼。
这种唯我主义使得他们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忽视了与他人的联系和社会的现实。
2. 自由的局限与挑战尽管人物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这种自由往往伴随着种种局限和挑战。
在纳博科夫的笔下,自由并非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自由,而是一种需要付出代价的、相对的自由。
这种相对性使得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种种困境和挑战。
四、案例分析以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为例,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亨伯特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而不断努力,但最终却陷入了自我毁灭的境地。
他通过想象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爱情世界,但这个世界的存在却让他失去了现实中的自我认知和判断力。
有关纳博科夫的文献综述
有关纳博科夫的文献综述高敏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小说家、文体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同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
著名作品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说吧,记忆》、《阿达》、《透明》、《劳拉的原型》等。
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既是文学家又是昆虫学家。
作为文学家,他用俄语、英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传记作品,“他强调语言与现实的主观性与虚构性,在作品中彻底打破传统的创作与思维模式,大量运用暗示、漫画式的夸张、滑稽模仿、语言的多义与歧义等手段来表现的主观、虚构和游戏等特性。
”一直以来,他的作品都受到评论家们的关注,评论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研究,有的人研究纳博科夫的时间观,有的研究他作品中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等等。
1.纳博科夫的时间观时间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小说中的重要母题,也是其小说焕发魅力之本源。
在柏格森时间论的基础上,纳博科夫结合自身的生存体验,形成了其独特的时间观。
在他看来,时间是人类生存的牢笼,它将我们禁锢在现在,既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憧憬未来。
这一时间观在其小说创作中往往表现为文本时空交错机制的设置,因而也使得其小说在后现代文本中独树一帜,在引发世人思考人类生存的同时也为其小说之美所折服。
王卫东在《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一文中指出,纳博科夫在他的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
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
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科夫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普宁》的主人公普宁、《微暗的火》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
纳博科夫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美国文学之二十三:纳博科夫
美国文学之二十三:纳博科夫美国文学之二十三:纳博科夫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1899.4.23 ~1977.7.2)称得上美国当代文坛的一位奇人,他的多才多艺与风格独特的小说曾倾倒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
托马斯.品钦就曾是他虔诚的学生,萨特对他的作品击节赞赏,西方评论家认为他是福克纳、乔伊斯以来最有独创性的作家,是' 当代小说之王'。
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祖父是司法部长,外曾祖是皇家医学院首任院长,父亲是法官,又是狄更斯专家,这使纳博科夫得以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
他能用俄、英、法数国文字写作,并且是蝴蝶研究专家,1942至1948年曾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任研究员,发表过多篇有关鳞翅目昆虫的研究论文。
纳博科夫在文学上往往有些出人意料的见解,比如他认为阅读作品不应囫囵吞下,而应拿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这样,那些风味独特的碎块就会在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整体。
他的创作方式很特别:不是一气呵成,而是零零碎碎写在卡片上,然后再像整理扑克牌一样布局成篇。
案头总有一部《韦氏大辞典》,随时从中撷取冷僻古奥的词汇,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如迷宫,纤毫毕现的细部雕琢与云雾缭绕、峰回路转的叙述交织在一起,往往一读再读而不得要领,不过一旦茅塞顿开,便觉得风光旖旎,意蕴隽永。
从191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至1938年流亡至巴黎,他用俄语写了数百首诗,近10部剧,50余篇短篇小说,9 部长篇小说。
1939年起用英文写作,主要是长篇小说,同时做了英、俄、法几个语种间的翻译工作,其中1964年出版的英译的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正文仅228 页,注释却达1700余页。
这个奇特的构想引发他的灵感,于是创作了一部更为奇特的作品——《微暗的火》,一般称它为小说,但又完全不同于通常的小说:前一部分是999 行诗,占全书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是详尽的注释与索引,读者通过参阅注释来理解诗,从而清理出故事情节。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摘要】纳博科夫是一位具有超现实意志的作家,他通过独特的方式解读现实,并将艺术与现实进行巧妙碰撞。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现实元素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融合,展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纳博科夫的作品不仅具有超现实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现实与艺术共生关系的美妙之处。
他的创作价值在于超越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纳博科夫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现实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其独特的创作手法。
超现实意志的表达,为我们展示了现实与超现实主义相互融合的魅力,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关键词:纳博科夫、超现实意志、现实、艺术、碰撞、现实元素、超现实主义手法、融合、创作价值、艺术成就、共生关系1. 引言1.1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超现实意志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解读,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挑战传统文学和现实的边界,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体现在他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上。
他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觉揭示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荒诞和荒谬之处,同时透过现实的表象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欲望。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洞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哲学性,引领读者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秘密。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也体现在他对艺术与现实的碰撞中。
他通过精湛的文学技巧和夸张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巧妙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和限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文学风格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和艺术的探索,他以超现实的意志和激情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文学道路,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2. 正文2.1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体现在他对生活中细微的、常被忽略的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上。
纳博科夫与其历史、戏剧作品
World Culture Book Story纳博科夫与其历史、戏剧作品 编译 李有观俄罗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在移居美国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庶出的标志》(1947年出版)的前言中写道:我不是“真诚”的人,我不会“挑衅”,我不会“讽刺”。
我既不是教条主义者,也不是寓言家。
政治和经济,原子弹,原始的和抽象的艺术形式,整个东方,苏俄“解冻”的迹象,人类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与我无关紧要。
纳博科夫对20世纪的政治风暴并不陌生。
1919年,他和他的直系亲属登上一艘名为“希望”的轮船,驶出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从此逃离正处于革命风暴之中的俄国,来到德国。
1937年,他从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逃到法国。
1940年,在法国巴黎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几个星期之前,纳博科夫带着自己的犹太妻子和儿子,登上巴黎最后一班远洋轮船前往美国纽约。
所以,纳博科夫坚持认为他的艺术独立于政治和社会。
这是事实还是虚构?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秘密历史》一书中,作者安德列娅·皮特采尔女士认为,这样的声明仅仅是纳博科夫公开其外表的一部分——“温文尔雅、富有魅力的见多识广的人,不会被历史所轻视或淡化。
”皮特采尔在书中写道,纳博科夫记录的事件“已经完全处于公众的记忆范围之外,以至于被忽视”。
为了证明她的观点,皮特采尔记录了纳博科夫生平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并展示了纳博科夫的作品如何“折射”这些事件。
虽然其结果是一件令人钦佩的档案研究作品,遗憾的是,纳博科夫的艺术仅仅成了历史的捕捉仪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英雄主义行为,但却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想要做的只是记录事件,那么为什么要通过写小说这样的麻烦事情呢?皮特采尔认为,纳博科夫设计了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记录不人道和暴力的历史,将他的过去埋藏在他的艺术中,等待读者们去发掘它。
如果皮特采尔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纳博科夫的作品如此神秘?皮特采尔引用了纳博科夫著名的结论:艺术是难以理解的,应该挑战读者。
独特的文化身份与_独特的彩色纹理_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
首英文诗;纳博科夫的12部长诗中,用俄
文写就的有《童年》、《克里米亚》、《彼得
堡》等9部,用英文写就的有《俄罗斯诗歌
晚会》、《微暗的火》等3部。
纳博科夫最为擅长的还是叙事文学。在
这个园地,他是从创作短篇小说起步的,但
他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似乎被其长篇小说的
也是显而易见的。……他那些用俄文写
的长篇小说之英文的平行物一一孕生:
《死刑邀请》—《背着私生子的记号》,
《卢仁的防守》—《普宁》,最后一对则
是《暗箱》—《洛丽塔》。……他以
《洛丽塔》为自己的全部创作———不论
是其后期的,还是其俄语时期的———赢
得了饮誉世界的权利:不会被埋没,不
会被忘却。我不认为,他教会了讲俄语
来予以接纳的。⑥但是,这一观点也是大可
质疑的,因为仅仅说“予以接纳”不能解决
问题。
其实,这也是纳博科夫本人不得不面对
的问题。1966年9月25-29日,在瑞士,
纳博科夫接受了他的美国学生阿尔弗莱德·
阿佩尔的采访。采访中,纳博科夫“遭遇”
了他的“身份归属问题”:
问:好些年来传记作者与新闻记者
的人说英语,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
善于教讲英语的人说俄语,这一点也是
意义不小的功绩。
·73·这是当代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安德列·比
托夫对纳博科夫的一番评论。①
是的,善于教讲英语的人说俄语,善于
让美国人了解俄罗斯文化,这的确已是一个
意义不小的功绩。在美国侨居达20年之久
的纳博科夫,先后在斯坦福大学、韦尔斯里
·75·
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定。众所周知,昧良心的蝴蝶贩子常常
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美国俄裔小说家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公认的奇特人物,经常引起评论界的争议。
许多评论家赞誉他为英语文学中最好的文体家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哈罗德·布鲁姆以《洛丽塔》为例,认为对纳博科夫作为文体家的成就无论怎样的赞誉都不为之过分。
约翰·厄普代克称他为“大师”,认为他的小说无论在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给人们所带来的思考愉悦方面,其深度在他同时代的美国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对纳博科夫也有反面的批评。
唐纳德·莫顿认为纳博科夫过分强调主观性,因而他笔下的人物简直象一些唯我主义者,一些完全将自己禁锢在内心世界的个体人物,他们似乎不知道外部现实的客观存在。
乔纳森·拉本认为,纳博科夫的英语混杂着陈旧的语法和运用不当的俚语,他的小说语言本身是英语、法语和俄语的大杂烩。
然而,布鲁姆对纳博科夫的评价还是中肯的:如果纳博科夫现在享有过高的声誉,他在创作高峰仍然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家。
尽管西方国家对纳博科夫已有大量的评论,本文试图另辟蹊径,论证纳博科夫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文风、他的俄罗斯贵族身世以及他表述现实的科学精确性和艺术想象力,而且在于他的小说充满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体现出美国20世纪小说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
纳博科夫生前不屑于自己的作品被贴上任何流派的标签。
但是将他的作品置于更为广阔的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诗学范畴中加以研究,不仅不是牵强附会,而且非常有必要。
特别是,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纳博科夫的作品才在中国文学和评论界引起特别的关注,迄今为止,与对纳博科夫作品的大量翻译工作相比,我国除少数知名学者对他的个别作品进行过评论以外,尚未出现对其全部作品进行总体研究的成果。
希望本文将有助于我国对纳博科夫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广泛研究。
作为现代性的文化产物,现代派文学是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反叛和否定。
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简介
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简介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简介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俄裔美籍作家。
在欧洲生活时期,出版了小说《王、后、杰克》、《圣诞故事》、《防守》、《眼睛》、《荣誉》、《黑暗中的笑声》、《天赋》、《斩首之邀》,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
剧本《事件》与《华尔兹的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
1977年纳博科夫因患严重支气管充血病逝,遗体火化后埋葬在蒙特勒的公墓。
文学家纳博科夫的思想纳博科夫的艺术观:纳博科夫有很多深刻的偏见:“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他认为伟大的作家集三者于一身: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
他强调的是后者,认为大作家最要紧的是大魔术师。
他并不看好现实主义,认为这是一个伪名词。
他崇拜纯艺术,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
他说:“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
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辱没了艺术,也辱没了真实。
”他认为“狼来了”的故事就是绝妙的文学,因为在丛生野草中的狼和夸张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幅棱镜,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所需要的迷幻效果。
他反复重申,“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
”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世界。
因为大多数客观词汇各自都有完全不同的主观含义。
事实上,人们的这种主观生活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它能使所谓的客观存在成为一个空洞的、破碎的外壳。
他的作品同样体现了他的艺术观。
在这部讲稿里,这位富有朗诵天赋的教师飞光溢彩的语言,才气横溢的讲授,情趣昂然的机智,他身上的艺术气质和科学的精确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他成为了一个奇妙的魔术师。
他为他的学生,为我们这些今天的读者,铺展开了一个多么美妙奇幻的世界。
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
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张冰2012-9-28 14:35:21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武汉)2005年3期作者简介:张冰,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作为一位出生在俄国,青年时期在俄国度过的世界级大作家,弗•纳博科夫的全部创作,都深深地打上了白银时代(1890-1930)俄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烙印。
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尤其是伊•布宁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俄国象征派对彼岸的审美向往,建设人间天国的美学追求和践行象征主义理念的艺术实践、阿克梅派对现实人生的密切关注,对语言诗性的质感,对艺术本身的关注等,都在弗•纳博科夫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早期用俄语写作、以西林为笔名的小说和诗歌,是我们由以理解其全部创作的关键。
不了解他的俄语著作,我们也就无缘真正理解其后来的英语创作。
因此,了解其俄语创作时期的哲学、美学和诗学理念,是引导我们最终把握其全部创作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弗•纳博科夫现实主义象征派阿克梅派作为一个俄裔作家,俄国文化精神尤其是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对于理解纳博科夫及其作品来说,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是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
作为一个作家,纳博科夫个人特有的感知方式是在白银时代这一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而这种素质和心理范式始终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构成其创作独特性的根本因素。
此后的创作,不过是一个胚胎的生长过程罢了。
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对纳博科夫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作家的选题、立意、审美表现方式和世界观类型上。
此文中,笔者主要根据作家纳博科夫与之呼应的几位俄国作家及其所代表的俄罗斯文化精神为经,探讨白银时代文化精神对作家纳博科夫在世界观、美学精神、艺术理念和诗学特征方面的影响,并以此建构解读纳博科夫的阐释路径。
一、纳博科夫与俄国传统现实主义纳博科夫作为一个青年诗人在俄国文坛崭露头角时,白银时代已接近尾声。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活跃于20世纪国际文坛的俄裔美国文学家。
他曾以一部《洛丽塔》而风靡世界,也曾以一部《微暗的火》对读者的阅读极限提出了挑战。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
其丰富的人生体验与他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一起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文学品格。
纳博科夫的文学活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丰富的文学创作。
他一生创作了17部长篇小说和52部短篇小说以及数量可观的诗歌,另外他还写有传记《尼古拉·果戈理》,并将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翻译成英文并作了详细评注。
二是他作为文学教授,在美国许多大学主讲过俄罗斯文学和欧洲其他国家文学等课程。
他用独到的眼光对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解读。
在根据他的讲稿编辑而成的《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中,处处闪耀着他的真知灼见。
纳博科夫是一个颇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而对纳博科夫的研究工作,国际学界也是从很早就开始,并已形成一定规模。
在我国,纳博科夫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落后,许多人对纳博科夫几乎是一无所知。
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是他独特文学品格形成的基础。
首先,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构成了他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纳博科夫声称自己是一个“一元论”者,他认为现实是很主观的东西,不承认有一个外在于我们的客观世界存在。
世间万物的存在离不开我们主观的、动态的构建过程。
没有了现成化的客观世界,文学也就不再是模仿、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了。
因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遭到了纳博科夫的强烈反对。
在纳博科夫那里,文学是想象力的创造,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欺骗把戏。
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是创作,追求的都是“审美狂喜”,这种审美狂喜将我们带入对自由的体验之中。
在这种现实观的影响下,纳博科夫认为文学不背负任何沉重的社会使命,而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纳博科夫对想象力的重视以及“一元论”的现实观显示出他向神话时代的“诗性思维”回归的倾向。
纳博科夫与众不同的现实观是他小说文本独特性形成的直接原因。
精英主义立场: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精英主义立场: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姓名:刘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张强20080501精英主义立场: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作者:刘红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1.期刊论文管恩森.GUAN Ensen洛丽塔:沉默的镜像与缺场的主角——论纳博科夫"洛丽塔"形象的多重共构-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出版畅销而改变了经济窘境并进而奠定了其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地位.洛丽塔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是沉默而缺场的,她由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小说创作者纳博科夫和小说阅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建构.亨伯特之洛丽塔是其童年记忆投射的镜像,是幻象之物;纳博科夫之洛丽塔是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制谜之物;读者之洛丽塔则是视域融合后镜像与谜底的再生成,是共构之物.2.学位论文孙英朋论纳博科夫《洛丽塔》的游戏性2006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一位俄裔美国小说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中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之一。
纳博科夫是一位想象力非凡的作家,善于以滑稽模仿等艺术技巧对小说形式进行大胆实验和创新。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以其淫秽和不道德的内容和精妙绝伦的语言震惊了当代美国文坛,既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又确立了他在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国内外对《洛丽塔》从道德角度和语言角度已有众多评论,本论文将从游戏性这一新的角度对《洛丽塔》展开论述。
文学与游戏存在许多相通之处,游戏性已成为现代文学,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纳博科夫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游戏性创作风格。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学领域的交流,深入了解纳博科夫游戏性的创作风格和意义,研究纳博科夫《洛丽塔》的游戏性艺术特色十分必要。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深入研究了纳博科夫《洛丽塔》的游戏性艺术特色,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
纳博科夫研究在中国
纳博科夫研究在中国作者:郭英剑刘文霞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02期摘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双语作家。
中国的纳博科夫研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发、90年代的译介热和21世纪初的译介高潮与“洛丽塔热”三个阶段。
与国外的纳博科夫研究相比,中国的纳博科夫研究还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纳博科夫;译介;研究;中国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双语作家”?譹?訛。
1955年,《洛丽塔》(Lolita)的出版使他逐渐成为世界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学术界对纳博科夫的译介和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间经历了1980-1988年的萌芽、20世纪90年代的译介热和21世纪初的译介高潮与“洛丽塔热”三个阶段。
本文试图对这三个阶段作一简要的回顾和评述。
一中国学术界对纳博科夫及其作品的介绍和翻译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中美邦交关系的正常化使中西文化交流趋于正常;思想的解放使国人开始对西方当代文学,特别是美国当代文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相应地,国内出版界也掀起了出版西方当代文学,尤其是美国当代作家作品的热潮。
作为一名重要的美国当代作家,纳博科夫的作品和“黑色幽默”文学作品一起,列入中国各大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中。
然而,有趣的是,让国人首次了解纳博科夫的不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洛丽塔》,而是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普宁》。
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一位老编辑回忆,当时,《普宁》的责任编辑请梅绍武先生翻译《洛丽塔》,但被其拒绝,理由是“虽然这部小说是纳博科夫最好的作品,但它讲的是一个老头和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谈恋爱,我觉得它和我们中国的道德观念不太相符,我不太喜欢它”?譺?訛。
显而易见,小说的内容与当时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极不相符是《洛丽塔》推迟与中国读者见面的主要原因。
1981年,梅绍武先生翻译的《普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拉开了我国译介纳博科夫作品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后纳博科夫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纳博科夫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研究作者:邹琳琳来源:《出版广角》2017年第23期【摘要】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1955年凭借小说《洛丽塔》迅速引起文坛的关注,其后出版的长篇小说《普宁》《微暗的火》等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国文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并译介出版其作品,文章在回顾我国翻译界和出版界译介和出版纳博科夫作品历程的基础上,对其作品的翻译、出版现状做出分析。
【关键词】纳博科夫;英文;翻译;出版【作者单位】邹琳琳,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55年凭借小说《洛丽塔》迅速引起文坛关注,其后出版的长篇小说《普宁》《微暗的火》等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国文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并译介和出版其作品。
在过去的30多年,经过几代翻译家和多家出版机构的努力,纳博科夫的作品基本都有了汉译本。
本文在回顾我国翻译界和出版界译介和出版纳博科夫作品历程的基础上,对其翻译状况、出版现状做出分析。
一、纳博科夫作品在我国的译介历程1. 姗姗来迟的世界文学大师中国内地最早翻译纳博科夫的是梅绍武先生。
梅绍武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注意到纳博科夫及其作品,并着手翻译其短篇小说《过客》和以美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普宁》。
1978年,《外国文艺》杂志连载了《普宁》,小说的单行本于1981年被上海译文出版社纳入“外国文艺丛书”出版,《普宁》成为纳博科夫的第一本汉译作品。
尽管纳博科夫那时已经走进中国,但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我国翻译界和出版界并没有出现译介纳博科夫的高潮。
1982年,薛鸿时从纳博科夫的《俄国文学讲稿》中选译《论契诃夫》一文发表在当年的《世界文学》第1期上;1982年,王汉梁翻译了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云影·古堡·湖光》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第2期。
之后的几年,纳博科夫在外国文学杂志上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987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龚文庠翻译的长篇小说《黑暗中的笑声》,纳博科夫才再次进入我国读者的视野。
文学之外的纳博科夫不设限的多重天才
122 I国家人文历史文学之外的纳博科夫 不设限的多重天才文I 小庄1947年,康奈尔大学迎来了一位讲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教授,这名年近50的男子相貌平 常,眼中却颇有几分傲慢。
因为不善言辞,他的课堂授课基本依赖讲稿完 成,差不多就是对着念的意思,幸好这门课在学生中口碑却颇为不错,常常座无虚席。
显然,此前7年卫斯理学院的教学生涯已经给他奠定了一些名气,很多学生早就了解到:他姓纳博科夫,是一名俄罗斯流亡贵族,文学 品味极其刁钻,对大作家们的点评犀利透彻,常常能提供惊人视角,而且 十分毒舌,所以很想来一探究竟。
说来也是奇怪,这位文学教授此前担任过的一个职位,跟文学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鳞翅目的分馆长,而且正儿八 经地在《昆虫学家X The Entomologist )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过学术文章。
很大程度上,在博物馆工作解决了他的一 个大麻烦。
纳博科夫一家是1940年来到美国的,他和他那身材娇小的妻子薇拉喜欢收集蝴蝶标本,拥有数量可观的藏品,随着收藏不断增长,找地方存放都会是问题。
一幵始纳博科夫 只是作为一名无薪的志愿者开始在博物馆工作,后来这份工作成了兼职, 能够领取到一份微薄的薪水,在他离 开前,大约达到了年薪1000美元。
不 管是由于一直不能谋得正职,还是出 于其他原因,纳博科夫呆到了第六个 年头,终于从哈佛去了康奈尔,带着妻子和儿子,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克 瑞格环路8号,搬到纽约州伊萨卡市东州街957号。
那一年,康奈尔大学并不知道自身很快将开启一个美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当然你知道——今夭大家都知 道——1955年,依然还在宣读着他文学讲稿的纳博科夫教授,将会出版一 本名叫《洛丽塔》的小说,掀起了几乎血雨腥风一般的文学界争吵。
关于这本书,我敢说即便没看过文字版,很多人应该也看过电影了,即便没看过电影,多数人也背得出它的开篇:“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从纳博科夫研究到进化论文学批评---布赖恩·博伊德的学术轨迹梳理与评述
纳博科夫孩童时期萌生的对自然的热情到后来演变
年 ,博伊德开始撰写《纳博科夫传记》,并 分 别 于 1990
成了终生不渝的挚爱和忠诚,这一非同寻常的历程
年 和 1991年出版两卷本的传记(分为俄罗斯时期和
本身便有着巨大的魅力。”[3]总 之 ,蝴蝶的美学价值
美 国 时 期 ),对 纳 博 科 夫 各 个 阶 段 的 人 生 和 艺 术 作 品
者布赖恩•博伊德( Brian Boyd)便是一位研究纳博
科夫和莎士比亚的优秀读者和权威专家,还是一位 进化论文学批评的倡导者。 目前,博伊德受聘于新 西兰奥克兰大学任英语教授,笔耕 不 辍 ,是青年学者 效仿的典范。
本文在对博伊德代表作进行梳理和评介的基础 上 ,重点评述博伊德从纳博科夫、莎士比亚研究到进 化论文学批评研究的学术轨迹,阐释博伊德学术研 究 的 特 点 、影 响 和 走 向 ,进 而 总 结 博 伊 德 学 术 研 究 对 国内学界学术研究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时至今日,国外已有几位传记作家为纳博科夫 作 传 ,有安德鲁•菲尔德撰写的《弗拉基米尔•纳博
收 稿 日 期 =2017 -05 -21
xsklzd 基 金项目=2016年 度 大 连 海 洋 大 学 社 科 联 重 点 课 题 “美 国 印 第 安 文 学 生 态 伦 理 及 其 当 代 价 值 研 究 ”(2016
类昆虫学如何影响纳博科夫的写作和生活的一个动
撰写的《弗 拉 基 米 尔 • 纳 博 科 夫 :一 种 艺 术 人 生 》 力在于向感兴趣的读者呈现未出版和未收录的纳博
(2012)等 ,而最为权威的纳博科夫传记作家当属博
科 夫 写 作 素 材 。在 博 伊 德 看 来 ,“没 有 一 个 具 有 纳 博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纳博科夫研究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纳博科夫研究【摘要】纳博科夫自身身份及其文学的特殊性使得不同时期不同文学文化背景下的纳博科夫研究存在差异。
俄罗斯文学界对纳博科夫的评价批评褒扬俱有,批评为主;美国的纳博科夫研究则上升到了美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三者关系的研究视角;中国的纳博科夫研究起步较晚,受美国影响较大,延续着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文学文化背景俄罗斯文学文化美国文学文化中国文学文化纳博科夫研究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跨文化和跨文学特点为世界文学界带来了一种崭新的创作视角,为俄语文学和英语文学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针对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写作风格和自身经历的研究逐渐成为世界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三种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纳博科夫研究进行述评。
俄罗斯文学文化下的纳博科夫研究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对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一直都存在批评和褒扬两种不同的意见。
纵观20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学界对纳博科夫的评价,批判之声占据了主导地位。
对于纳博科夫这种褒贬不一的争论态度起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俄罗斯流亡文学圈。
乡愁、家园的失落和还乡的冲动是这个时期俄罗斯流亡文学的经典标志。
纳博科夫的第一部小说《玛丽》正是这种流亡生活的写照,但之后,纳博科夫的写作兴趣逐渐与俄罗斯流亡文学疏离,从第二部小说《王,后,杰克》和其后的文学作品《从左边佩戴的勋章》、《洛丽塔》都围绕着“时间”、“记忆”等主题,作品中表现出了一种美学艺术。
纳博科夫这种对美学的推崇,使他游离于19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学所热衷的“谁之罪”、“怎么办”等社会、政治、道德的文学创作主题之外,这种异类性使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流亡文学圈中产生了激烈的纷争。
阿达莫维奇认为,纳博科夫在小说创作上重形式的风格导致了其内容上的疏忽和深度上的匮乏,表面看起来光彩夺目,内在却极其空虚,其作品庸俗平淡①。
另一些文学评论家则将目光集中在了纳博科夫作品的文学性上,对他在美学上的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②。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纳博科夫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作家,几乎每代俄罗斯读者都会定期阅读纳博科夫的作品。
他的作品以精彩的叙事、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思维模式而闻名,被世人公认为巴洛克时代俄罗斯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纳博科夫写出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他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他对人类行为观点的独到见解,并且充满了洞察力和洞见。
因此,纳博科夫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及文学启示。
纳博科夫撰写的文学讲稿有三类:一是纪实文学,将他的真实生活经历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细致地勾勒出他所见到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二是叙事文学,把他对生活的理解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较多使用叙事手法,以揭示其心理活动;三是说明文学,以个性特点和宏观视角分析人性,勾勒出一些哲学概念,展示其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与分析。
纳博科夫的纪实文学,以其细腻的的描述带给读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善于把不同的人物分辨出来,而且都能很好地展现出来,让人们深刻的了解了他的作品里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他的叙事文学,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生活中真实的社会状况,强调了文学表达的多变性,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况准确而完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对世界有所了解。
他的说明文学,以其详尽而深刻的考察,把社会和人性的本质描绘出来,以此表现出他对于人性的独到见解。
纳博科夫的文学研究也为世人所熟知,他深刻而又敏锐的眼光,把他的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哲学概念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并在其中展示出一种发人深思的关怀和深刻的考察。
他的文学讲稿,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文学品味,把读者带入这种社会现实与人性哲学概念的世界,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视角里有关生活的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拥有精美的语言、浪漫的叙事、精彩的描写和极大的情感,还揭示了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他的文学作品虽然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却仍然让人们深受启发,带给人们更多的思维洞见与生活启示。
试论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龙海英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纳博科夫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具有黑色幽默特色。
然而,他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并非单一的呈现,而是综合运用戏仿、玩味的叙述及游戏意识等策略而产生了浓厚的黑色幽默。
从分析黑色幽默入手,探讨了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页数】4页(P71-73,91)
【作者】龙海英
【作者单位】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时间束缚下的无望挣扎——试论纳博科夫小说的时间观
2.在黑色幽默里寻得一抹透亮——解读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3.章回小说体式衰落与蜕变的实证——试论清末广东小说家黄小配近事小说的艺术特色
4.在黑色幽默里寻得一抹透亮——解读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5.时间束缚下的无望挣扎r——试论纳博科夫小说的时间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