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刘良陈桂红韩扣兰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1期[摘要] 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本文通过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针对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对策。
[关键词] 医药产业集群问题对策步入21世纪,全球医药市场已经进入了集团军作战的新时期,国际上跨国制药企业凭借产品、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的输出和有效的兼并联合,实现低成本的商品扩张和资本扩张战略。
中国医药产业要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发展规模化、集体化经营,加快有效的兼并、联合、建立联盟,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
一、医药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在医药领域中,大量的医药技术创新机构、医药技术企业以及相关的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通过合作竞争,形成了拥有强大的企业规模、产业链和增值链以及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就是医药的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集群主要有着以下的特征。
1.人才、知识、资本高度集聚。
众多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是一般产业集群的共有特性,医药产业集群的集聚性同时更表现在人才、知识、资本等方面的高度集聚。
企业、人才、知识、资本的高度集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正向循环积累效应带来了医药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和创新优势。
2.企业之间、产学研联系密切。
空间上的集聚使生物医药企业、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专业服务更加敏捷,“知识外溢”性更加明显,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提高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
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垂直纬度上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密切,在地理位置上一般位于大学,科学研究机构附近。
3.资源共享。
医药产业是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鲜明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市场、资金等要素条件的共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医药企业的交易成本和创业风险。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孵化器与公共实验室、法律咨询、研发外包、专利评估等一体化服务将会激励其创新、健康发展。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引言: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本文将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发展不协调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推动我国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政府支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是一个阻碍因素。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资金支持不足。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不足,无法满足产业集群发展所需。
1.2政策支持不完善。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无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1.3协调机构不健全。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协调机构不健全,无法提供有效的协调和服务。
针对以上问题,应提出以下对策:1.4加大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
1.5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1.6健全协调机构。
政府应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的协调机构,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
二、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中,创新能力不强是一个制约因素。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我国的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无法支撑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
2.2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创新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无法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2.3人才培养不足。
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应提出以下对策:2.4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5创新体制机制。
政府应推动相关创新体制机制的,提升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2.6加强人才培养。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hc360慧聪网纺织行业频道 2004-06-11 09:23:50近日,旨在提升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全省产业集群经验交流会在中山市召开。
会上,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就广东乃至全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广东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小企业由集聚向集群的转化,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三大不足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把广东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归结为三点:一是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
二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争当排头兵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
三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也是产业集群面临的紧迫问题。
产业扎堆缺乏差异性优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雪梅把产业集群分为外源型(外资带动型)和内源型(本土发展型)两大类。
她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外源型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有:“复制群居链”现象突出。
1987年第一家台湾鞋厂在东莞投资生产,到1990年时已有400多家台湾鞋厂在此落户,台湾的制鞋商、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商、机器维修店以及下包厂商在此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网络。
但台商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面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
当一个大型企业选择外迁,往往会带走许多相关小企业。
台资企业与内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劳动分工。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业集群一旦形成, 将通过多种途径, 如降低创新成本、 刺激创新、 提高 效率、 鼓励竞争、 强化专业化分工、 发挥协作配套效应、 优化生产要素配 置等 , 提升 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引导和促 进产业集群 的发展, 有利 于优化经济结构 , 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 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 集中进行环境治理; 有利于带动中 小企 业 发展 , 提 升 竞争力 ; 有利 于统筹 区域 和 城乡发 展, 加 快新 型工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杨卫民 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
产业 集群 的 内涵及 意 义 1 产 业基础 差 , 产 品品牌效 应不 明显 。 产业 集群 中的 中小 企业 起 产业集 群是一种 世界性 的经济现象 , 它是指在 某一 特定领域 中, 大 步晚 、 规 模小、 产业化 程度低 、 竞争力差, 企 业生产 的产品, 没有品牌 效
漠。
二 影 响 产业 集群 发 展的 主要 因素 4 , 产业技术水平低 , 创新能力不强。 整个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不 产业集群 的发展受到 区域 内外环 境、 资 源条件、 经济基础 等因素的 高, 产品竞争力差, 市场占有率低, 集群中的企业研发实力及创新能力不 影响和 制约。 足, 阻碍了产业 整体水平的提升。 1 . 区域经 济发展对产业集群 的影 响。 首先, 一个 区域 的经济发展必 5 、 企业 间合作度低 。 分工与协 作机制 尚未建 立。 某 个产业领 域中的 须有 明确 的战略 规划 , 并 确定 经济发展 中的 主导产业 、 支柱 产业及特色 生 产企业在空 间上 虽然形成了一定 的集聚 , 但在 业务合作上相对独 立 , 产业 。 围绕 这些特 色支柱 产业 的发展 , 政府 会重点支 持、 培 育和引进相 企 业之 间、 企业与科 研机 构之间缺 乏合作 , 没有建立 起专业化分工与协 关联 的企 业, 使 产业中的企 业数量 加速 增长 , 产业集群 效应 。 其次 , 区 作 的互动 良性发展机制 。 域经济 中的具有 区位优 势竞争力强 , 并在G D P 中贡献 大的产业 , 因 已形 6 、 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配套设施不完善。 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公 成 规模 效益 , 会带 动和拉动 与产业相关 的企业发展 壮大 , 促 进产业集群 共服 务平台、 研 发中心 、 检 测中心 、 孵化 器、 产业技 术创新联 盟等 没有 同 的形成和发展 , 比如医药产业集 群、 建材产业集 群等。 步建 设 , 围绕 园区的生活配套 设施不完善 , 使产业 集群 中的企 业外部 支 生存环境 不 良, 不但影 响现 有企业 的发 展 , 而且很 难 吸引 2 . 龙头企 业对产业集群 的影响 。 所谓 龙头企 业是指 在区域的 一个 撑条 件不足 , 产业领域 中, 占据主导 地位、 实力强、 规模 大以提 供终 端产品为主 的大 有竞争力的企 业入驻 。 中型企 业或 集团化 企业 。 龙头 企业 的发展 需要一 批 中小企业 为之提 供 四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配套 产品和服务 , 形成产业链 和产业集 群 , 比如装 备制造 产业集群 、 电 促 进一 个 区域 的产业集 群发 展 , 首先要 分析 和找准 影响 产业集群 发展 的各方面因素 , 针对各 项 因素 的存在与缺失和 优与劣的 程度 , 并 依 子产品产业集群 等。 3 、 资源环境 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一 个产业 的发展需要资源做支撑 , 据现实情况 , 在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 , 提 出发展 对策 。 比如物 质资源 、 人力资源 、 科 技资源 、 资 金资源等 。 各 个地 区所拥 有的 1 、 加强 组织领导。 提高产业集群发展 的组 织化程度。 政府要加强 对 资源是不 同的, 资源环境 是有差 异的, 产业集 群的发展水平是 各异的。 产业集群工作的宏观指导, 依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 资源优势、 产 资源优势是 支撑 产业集 群发展的重要条件。 比如以石油资源为主的石油 业布局 做好产 业集群 发展 规划 , 建立 和 完善促 进产业集 群发 展 的工作 协调机 制, 整合 政府各方资源 , 统筹协调 解决产业集群 发展中的 重大 问 化 工产业集群 、 以风 电资源为主 的风 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 。 4 、 区域基础 设施 对产业集群 的影响 。 区域基 础设施是 推进 产业集 题 , 合理配置产业集群发 展所需 的各项资源, 有组 织、 有计 划 、 有 目的的 群 产生和发 展的 必需 因素 , 包括 信息基础设 施 、 交通 能源设施 、 生活条 推进 产业集 群发展 。 件 设施 、 公共服务设施等。 这些基础 设施为产业集群提 供一个 良好 的外 2 优化政策环境。 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政府部f - J  ̄ l 行业主管部门, 要落 实好 国家 对支持发展 产业集 群的相 关政策 , 并结合本地实际 , 制 定 部生存环境 。 5 公共技 术服务平台、 企业 孵化器 、 创业基 地和 园区建 设对产业集 配套的政 策法规 , 在资金 、 税收、 政府 采购 、 投 融资、 用地 、 公共服务 等 加 大支持力度 , 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 良好 的政 策环境 。 群 的影 响。 一个产业集 群 中大 多数是 中小企 业 , 对 中小企 业的培 育、 支 方面 , 持是发展 产业集群 的重要环节。 很多中小企 业 由于受技 术实力薄弱 、 人 3 建立和完善 公共服务 平台, 营造功能配套 的服 务环境 。 针对产业 技术、 研发人才、 创 业、 市场等 方面 的要求 , 建立投 融 才短缺 、 资金 紧张等 不利 因素 的制 约 , 发 展缓 慢 , 举步维 艰 , 需要外 部 集群 发展对 资金、 的服务平 台提供 支撑 和扶 持。 而在 创业初期 的小 微企 业更需要 建立 企 资及信用担保服务平台、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 技术成果 转化 中心、 创新人 科技企 业孵化器, 小企业创业基地 、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加 业孵化 器和 创业 基地 , 为其 营造一个 良好 的生存环境 , 通过 全方位 的专 才培 养基地 、 业化 服务和资源导入 , 帮扶 小微企 业加快 成长。 工业园区、 经济开发 区、 强各服务平台之间的互动 和协同, 实现资源共享 , 强化服务功能, 为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是产业集群 的主要落脚点和成长 区。 以条件优 越、 集群 的发展提供服 务支撑 。 政 策优惠 、 设施完备 的工业 园区按产业规 划和产业布局 吸引企 业进驻 , 4 、 组 建产业 技术创 新联 盟 。 广泛 开展产学 研合 作。 产业技 术创新 是 以企业 为主体 , 以创造知识产 权 可加 快形成若 干个产业集 群。 这是 目 前发展产业集群 和产业 基地最有效 联 盟是产学研 合作的一种高级 形式 , 和重要标 准为 目 标, 通过产 学研联 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 同创新 而形成 的一种方式 。 6 、 政策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国家、 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 的一种长效、 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结成的战 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引导科研院所、 创新平台、 编制 的产业集 群发展 规划 、 出台的支 持产 业集群 发展 的相关 政策及 措 略伙伴关系。 服务机构、 政府职能部门的各方资源向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聚集, 开展企 施、 建立的产业发展制度体 系等对产业集群 的发 展会产生积极 的影 响。 共 同攻关 活动 , 组织 企业 相互 间共享 资 这 些政 策包括财政支 持政策 、 税收优 惠政策 、 土地使 用政策 、 金融 支持 业与科 研机 构 之 间联合 研发、 共赢 合作 , 并以核心 企业 为龙头 拉动上下游企 业相 互衔 接, 延伸 产 政策 、 科技 支持政 策等 。 政 府通过营造 政策环 境 , 宏 观调控和 优化 资源 源 、 业链 , 提高群体 中的中小企 业的协作 配套能力。 以产业技 术创新 联盟 为 配置 , 加大 对产业 集群形成和发展 的指导 、 统筹和 支持 。 纽带, 推 进产业升级和技 术进步, 提 升产业集 群的 规模效 益和整体竞 争 三. 产 业
江西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L AOQ JA H U NS E一2 I 2
维普资讯
江 西小城镇 产 业集群 发展 现状 、 约 因素及 对策 制 元 器件 、眼镜产业 集群 ;横 峰锁产业集群 ;玉 山的轴 承 、 泥产业集群等 。 水 近几 年 , 江西小城镇 产业集群发 展速度 比较快 , 在经济发展 中显示 出了一定 的规模 并 1 .基础设施 。 基础设施是 中小企业集 聚的主要前 提条件 , 能源 、 通 、 交 通讯 、 网络 等服务设施 的完 善和
平 台 ,也成 为小城 镇产业集 群发展 的载体 。至 2 0 05 年, 我省小城镇平均 5 %的企业聚集在镇 区, 中农 0 其 村 小城镇为 4 . % 。小城镇 镇 区企业 聚集度在 4 % 49 0 以下的镇 不到 l 3 主要是农村小城镇 。 /, 从表 1 可看出 ,随着乡镇企业的聚集 ,小城镇经 济指标明显高于乡镇平均数 , 聚集效应 已开始 出现 。
维普资讯
2 87 0 D 0
老 区建设
L I AO QU J _ M ̄S HE
江西小城镇产业集群 发展现状 、 制约因素及对策
●许 玫 傅 小鹏
[ 提
要 】本 文在 阐述 了江 西 小城 镇 产 业 集群 发 展 现 状后 , 过 分 析 江 西 小城 镇 产 业 集群 发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 通 确
平均每个 平均每个 平均每个 农 村 小 平 均每 乡镇 小城 镇 城 镇 个 2
346 5 .l
l .4 昕 2
7 4 6 2 .7
1 工农 业总产值 、
2 、乡镇 企业 个 数
其 中 : 业 企 业 工
3 财政 收 入 、
万元
个
个
中国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析
中国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析一、引言近年来,旅游产业链问题在中国国内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广泛的关注。
在某些城市,构建旅游产业链已经被列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拉长旅游产业链已被认为是发挥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有效方式,各大旅游企业集团也掀起了产业整合浪潮。
旅游产业链正在作为一种“新兴”组织模式涌现、形成。
然而,中国旅游产业链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尚未解决,而且这些问题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影响旅游产业链的构建。
如何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构建中国旅游产业链就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一)旅游产业链内行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产业链不完善的原因目前我国旅游产业链上各种类型企业的结构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链所包括的行业内部结构、数量结构质、数量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旅游产品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构成旅游产业链的各行业要协调发展,向游客提供产品的各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总体旅游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任何一个单独的旅游企业都不能够提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任何企业都需要这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协作和配合。
而旅游产业链上各行业结构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构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无论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是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都是势在必行的。
(二)行政性区域市场壁垒较高旅游产业链不完整的根源行政性区域市场壁垒指政府及其行政职能机关采用行政手段和行政命令建立的排除区域竞争,使区域内企业形成垄断的行为。
我国行政区域性市场壁垒过高阻碍了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造成各地区、各部门自成体系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企业分割,使相关要素很难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流动。
旅游活动的特点客观上要求打破行政性区域建立产业链。
旅游活动涵盖的行业范围包括旅行社业、饭店业、餐饮业、景点景区业等多个层次的行业,单独的地区很难在每个方面都占据优势,再加上旅游活动所涉及的空间超出了行政区域,某一行政区域内的产业链可能只是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依靠自身实力完全在区域内部建立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依靠周边地区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跨区域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具 特 色 的 专业 市 场 , 步形 成 以 同类 产 业 区 域性 集 聚 逐 为特 点 的格 局 , 得 区域 内部 产 生 了相 对 集 中 而又 多 种 使
多样 的 产 业集 群 。它 的形 成 、 扩散 和 发 展过 程 , 既反 映 了
林 五 星 (95 )男 , 16 一 , 焦作 师 范高 等专 科 学 校 副教 授 。 ( 河南 焦 作
4 40 ) 50 2
束 ,保持 企业 对 市 场 变化 的 适应 性 和 经 营 灵 活性 ,提 高
在 经 济 转 型 过 程 中 ,我 国部 分 地 区 相 继 出现 了各
企 业对 环 境 的 柔性 反应 能 力 。 概括 来 讲 , 业 集 群具 有 产 如 下特 征 : 一 , 第 区域 化 布 局 。生 产 某种 产 品的 同类 及 相
础、 特色产业为主体、 网络结构为支撑的 “ 柔性生产综合 体” 它通过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 稳定可靠的互相协
作达 到 优 势互 补 和 足 够 的生 产 规模 , 高 产 业 的组 织化 提 程度 。 种 企业 问 协 作模 式 的最 大 优点 是 能 够保 证 每 个 这
程度不断提高 , 服务性工种逐 步从企业 内部转移到企业
中 布局 , 由龙 头 企 业 带 动 , 套 企业 跟 进 , 成 自发 性 产 配 构
业 集 群 , 步形 成 “ 地 一 品 ” 新 格局 , 过衍 生 、 逐 一 的 通 扩 张 , 展 为更 大 范 围 、 大影 响 的区 域 布 局 , 而 集 聚 生 拓 更 从
经 济 转 型期 产 业 组 织演 进 的 特 点 , 揭 示 了乡村 工 业 化 也 过 程 的 客观 规 律 。 实施 产 业 集 群 战略 , 构 特 色产 业 集 建 群 , 被越 来 越 多 的人 们 认 可 为 提升 国家 或 区域 竞 争 力 正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17年末己经达到58.52%,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2017年末己降到10%以下,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相对较低,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党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更是进一步指明了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走好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一、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纵观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产业融合。
凡是产业融合比较好的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比较高;凡是产业比较单一,尤其是单纯依靠农业的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相对落后。
日本和韩国在乡村振兴中以“六次产业”为重点,发挥产业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推动产业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兴起创意农业,形成创意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农村三产融合在我国总体上处于自发阶段,在覆盖领域、融合深度、惠及面等方面都很有限。
1、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刻内涵产业融合始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随着实践的发展,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逐步从技术视角拓展到产品、产业、市场视角。
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了“第六产业”的理念,他强调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内核”已基本形成共识。
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是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组,融合的表征是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融合的结果是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更多的是从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出发的。
简述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键 词 】 产业集群 ; 关 存在 的问题;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02 【 F6 , 9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 04 26 (0 81—0 90 10 —7820 )409—3
’所谓“ 产业集群” 是在某一区域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 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它相关机构聚 集组 成 的有机 整体 。产业 集群 至少 应包 括 如下 几个 因素 : 先 , 首 与某 一产 业领 域相 关 。一 般来 说 , 产业 集群 内的 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 , 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 。其次 , 产业集群 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 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 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 , 这是产 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最后 , 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 的有机整体 。 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 , 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协 会、 银行 、 中介机构等 , 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 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的。在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 产业集 群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今后 发 展 的建议 。 .
维普资讯
简述我 国产 业集群 的发展存在 的 问题及对 策
李 良波
( 波城 市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江 宁 波 3 5 4 ) 宁 浙 100
【 摘 要 】 产 业集群是产 业发展 的一种 内在规律 , 是市场配置资源 、 运用产业要素 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 合理 的今 天, 多国家和地 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 , 许 而是组成特色产 业集群 去参与激烈的市场 竞争, 国际上富有竞争力 的产 业大多是集群模式。我 国产 业集群 基本上是 由非公有制 企业组成 , 且主要是 中小 企业 , 中一些 已具有一定 的深度 与广 其 度 。但是我 国产 业集群 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大 问题 , 国的企业应根据 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更好 的融入产 我
浅析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析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挑战与对策2019-05-26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产业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国家⾯临的共同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发展,我国⾯临的产业安全形势已经⽇益严峻。
作为⼀个发展中⼤国,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益密切,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增强竞争能⼒,就必须重视产业安全问题。
充分认识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新挑战,要从战略⾼度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
关键词:产业安全;挑战;对策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产业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国家⾯临的共同问题。
所谓产业安全是指在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国家的重要产业能够保持相对优势,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等领域,不受跨国资本的左右,从⽽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化。
随着全球经济⼀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发展,我国⾯临的产业安全形势已经⽇益严峻。
作为⼀个发展中⼤国,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益密切,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增强竞争能⼒,就必须重视产业安全问题。
充分认识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新挑战,要从战略⾼度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
⼀、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挑战1.缺乏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是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最⼤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通过⼤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提⾼了国内企业的技术⽔平,但是,由于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以⾄造成引进再引进,长期缺乏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字,2005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45111宗,⽇本25145宗,德国15870宗,韩国4747宗,中国仅2425宗,在世界排名第⼗,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和出⼝规模在全球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研发投⼊不⾜,技术开发能⼒薄弱,研发效率不⾼。
去年,我国⼤中型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不到1/4,设⽴研发机构的不到40%,拥有发明专利的不到1/10,研发投⼊占销售收⼊的⽐例为0.76%。
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应当占销售收⼊的5%,低于3%就将被市场淘汰,⾼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般占销售收⼊的10%以上。
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要以产业兴旺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1.传统生产方式缺乏竞争力。
农业发展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是农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就拿肉鸽产业来说,在顶哈肉鸽项目取得经济效益之后,这种模式被很多人复制效仿,导致产业同质化,在短期内呈现井喷式发展,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市场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2.乡村产业振兴缺乏各种资源。
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化项目投资较大、周期较长、见效较慢,投资回收期比较长,一般需要几年时间。
其次,我国农村普遍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战略眼光,在乡村产业化发展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不足。
3.乡村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对于乡村产业化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都需要从良种培育、种养殖基地、粗加工、深加工、品牌、市场、渠道、物流、营销、服务等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而目前的农村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比较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产业集群比较少的问题。
4.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
在农村,大部分农产品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表现出的特点是“产品特色不明,企业品牌不响,竞争实力不强”。
双定镇许多农业企业品牌价值有待挖掘,比如南宁市顶哈肉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有影响力的优质肉鸽养殖品牌企业,但是在打造全国乃至知名品牌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制约农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就拿农产品加工业来说,我镇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几乎没有,因为此类企业在产品研发、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投入大,财务成本高,经营毛利率低,效益微乎其微,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很多都是靠争取政策补贴过日子。
辽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辽 宁 工业产 业 集群 主要 集 中在 资源 开 采 和加 工 业 、
2 . 3 集群内不当竞争 , 区域专业 品牌少 辽 宁 产业 集 群 大 多属 于劳 动 密集 型企 业 , 投 资
成本少 , 产 品技 术含量 低 , 档次 不 高 。生 产 同类 产 品 的企业 为 了在 竞争 中取 胜 不 得不 竞 相 压 价 , 使 得 企 业 获利 空 间很 薄 。企 业 为 了生存 , 不 得 不在 原 材 料
企 业数 量 1 3 6 0 0多个 , 就业 约 1 0 0万人 , 年 销售 收 入
等因素限制 , 更新 、 改造 、 新产品研制能力不足 , 创新 能 力较 弱 , 缺 乏 国 内外 同行 业领 军企 业 , 缺乏 高技 术
含 量精 品和 自己的科 研力 量 。
3 0 0 0多亿元 , 税 金约 1 0 0多亿元 , 出 口交 货值 3 5 0 多亿元 。 [ ]
意大利的“ 第三意大利” 、 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集群 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组织方式 , 通过分
工 与协 作 、 技 术 外溢 与创 新 、 基 础 设 施 与 公共 服务 、
长远 的战略规划 , 盲 目投资上项 目, 搞产业集中。由 于 摊子铺 的过大 , 顾此失彼 , 出现 了一 些 社会 矛盾 ,
辽宁 科技 学 院学报 文 章编号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3 7 2 3 . 2 0 1 3 . 1 2 . 0 1 7
第l 5卷
辽 宁 工业产 业集 群 发展 现 状 、 问题 及对 策 的研 究
王成 芬
沈阳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沈阳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业产业集群这一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的许多省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本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本文对沈阳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标签: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对策建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农业产业化已经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集群)现象。
农业产业集群如何发展成为理论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以农业经济为中心,大量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企业、农户和相关组织机构由于在功能和区位上的联系,而形成的稳定、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合体。
”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是农业产业集群内主体具有区位上的集聚性;第二,集群内的主体具有强烈的功能联系。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快速发展,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促进集群吸引企业、企业壮大集群互动发展模式,从而形成农业产业发展的自强化机制,实现超常规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对于实现农业的第二个飞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沈阳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农业的方向迈进。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农业产业化实现了迅速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了沈阳农业的发展。
一、沈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沈阳市已经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明确的写进了“十一五”规划纲要。
目前,农业产业集群在沈阳的许多县市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推动主体主要有乡镇农民企业家、外资和政府等。
从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来分析,目前沈阳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根据区位优势,建立在特色主导农业基础上的农业产业集群,并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乡镇沈阳目前许多县区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走产业集群经营之路,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扩大经营的规模,提高规模经营的档次和水平,组织产业群、延长产业链,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
浅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 52-
张友华,等:中稻生产成本构成及收益变化情况
资 源 ·环 境
中稻 生产成 本构 成及 收益变化情况
张友 华 ’,周 青龙 ’,胡春虎 (1.钟 祥 市农 业局 ,湖 北 钟 祥 4319()();2.钟 祥 市植 物 检 疫站 ,湖 北 钟 祥 43190())
[摘 要 ]阐述 了湖 北 省 钟 祥 市 中稻 生 产 成 本及 收 益 变化 ,对 于调 整 湖 北 省钟 祥 市 农 业 生 产 结 构 和 稳 定 地 区粮 食 安 全 具
在一些经济发展 比较落后的地区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农业 的多功能性 ,因此在发展上也不是很全面 ,农村 的一些有价值 的东西 由于没有系统 的保护 ,具有传统文化 的村落 民居 、传统 习俗 、传统技艺 已经部分消失 ,减少 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的 “阶 梯 ” 。 1.5 休 闲农 业和 乡村旅游发展 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 以及休 闲农业在我 国起步较 晚,呈现 出较低 的水 平 ,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如景点道路状况损 坏。尽 管 乡村旅游资源丰 富,但是并没有体现 出繁荣 的景象 ,因为缺 乏相应 的完善规划 ,总体发展模式如 出一辙 ,在经营方面缺乏 相关 的技术和创 意 ,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
【中 图分 类 号 ]P307
[文 献 标 识 码 ]A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决胜 阶段 ,要想加快转 变农 业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提高农 民收入 ,就必 须加快农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激发产业链功能升 级 ,形成新产业新业态 ,带动农村资源要素优 化配置 。为此 , 2016年 、2017年 中央一号 文件 , 《国务 院办公 厅关 于推进农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的指导意见 》,以及 习近平 总书记所做 的十九大报告 中 ,都强调要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但 在实际操作 中,还存在一些制约 因素 ,必须采取相应 的对策 措施加以解决 。
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单位: 亿元
总产值 占 自治区总产值 比例
7 o o 1 8 0 0 1 0 o O 6 . O % l 5 . 4 % 8 . 6 %
分布盟市
鄂尔多斯 、 锡林郭 勒、 乌海 、 通辽 、 赤峰 、 呼伦 贝尔 呼和浩特、 乌海 、 包头 、 鄂尔多斯 、 呼伦 贝尔 、 乌兰察布 包头、 通辽 、 乌兰察布 、 锡林郭勒
金融 学。
2 0 1 3年 第 5期 ・总第 2 2 7期 ・ 7 7
对 锖
6 7 8 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建材及新型材料产业 稀 土新材料 产业 呼和浩特 、 赤峰 、 巴彦淖尔 、 通辽 包头 、 乌海 、 鄂尔多斯 、 通辽 、 赤峰、 满洲里、 二连浩特 包头 l 3 7 5 1 5 0 1 3 0 l 1 . 8 % 1 . 3 % 1 . 1 %
用率 。
产业集 群是推 进 区 域经 济 结构 优化 升 级 的重要 手
段。发展产业集 群 , 能 够使 大 量的 中小企 业集聚于 一定
区域 , 加 深区域 内生 产 的分 工 和协作 , 降低 企业成 长成
表1 内蒙古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及 其 2 0 1 1年总产值
产业集群
1 2 3 煤炭产业 电力产业 冶金产业
9 1 0
合计
生物 制药产 业 信息 制造产业
包 头、 鄂尔 多斯 、 通辽 、 呼和浩特 、 阿拉善盟 、 赤 峰 呼和浩特 、 包头
5 0 o 5 o 0
7 6 0 5
4 . 3 % 4 . 3 %
6 5 . 3 %
( 2 )吸 引了外商 投资 , 缓解 了区内产业的融资压力 内蒙古作为经 济欠 发达 地 区, 区内企业 大 多为 中小 企业 , 这些 中小企业 规 模小 、 融资 能力 差 , 难 以扩大 企业 规模 , 形成规模经济 。但 近年来依靠一些特 色产业 , 如乳 产业 、 电力产业 等吸引 了大批外 商来 投资建 厂。到 2 0 1 1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答辩
Company Logo
目
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引言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结束语
致谢、参考文献
Company Logo
三.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1、自然条件与要素禀赋的匮乏 2、组织机构的劣势 3、市场供需条件与市场结构的不合理 4、制度规范的欠缺 5、地方公共产品的缺乏
Company Logo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波特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 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 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 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 的生产组织方式。
Company Logo
2.组织机构
政府应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 进旅游中介机构、服务机构、金融、通信等支 持性机构的搭建,使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健康、 规范成长。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所涉及 到的主管部门众多,管理体制不顺,存在多头 管理、交叉管理现象。
Company Logo
四.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1.自然条件与要素禀赋开发
1)形成统一的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氛围
• • 促进旅游文化形成,建立集群特色形象 引导诚信的经营环境 重点是对各要素进行集约化开发,对资源进行高效 配置,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离开特定空间环境,某些产业的经济效 率与收益就会降低,甚至有些产业根本得不到 开展产业所需的基本运行条件,因此空间条件 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之一。只有同时具备 产业条件和空间条件,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在一 个地区形成。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只会在部 分地区形成产业集群,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无 法形成,关键就在于该地区是否具备旅游产业 集群形成的空间条件。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hc360慧聪网纺织行业频道2004-06-11 09:23:50近日,旨在提升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全省产业集群经验交流会在中山市召开。
会上,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就广东乃至全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广东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小企业由集聚向集群的转化,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三大不足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把广东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归结为三点:一是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
二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争当排头兵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
三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也是产业集群面临的紧迫问题。
产业扎堆缺乏差异性优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雪梅把产业集群分为外源型(外资带动型)和内源型(本土发展型)两大类。
她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外源型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有:“复制群居链”现象突出。
1987年第一家台湾鞋厂在东莞投资生产,到1990年时已有400多家台湾鞋厂在此落户,台湾的制鞋商、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商、机器维修店以及下包厂商在此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网络。
但台商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面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
当一个大型企业选择外迁,往往会带走许多相关小企业。
台资企业与内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劳动分工。
“宝鸡·中国钛谷”钛产业集群升级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b e eo n e t sb a n d s il o p t i n s f o nr o rg n h a e . i a es d n“ a i e nb c mi v c r e t gi u t a c m e t e es c u t r e i .T ep p r w t acs t yo B l g o i n r iv oa y a o h u
c mp r g d f rn e n i lr is o i nu i d sf cu t rb t e i a a d US ,t e p p rp o o e o n e - o a i i e e c s a d smi i e fT t i m n u t M l s ewe n Chn n A h a e r p s s c u t r n f at a i e
3 宝鸡 ・ 中国 钛谷钛产 业集 群升级 的 制约 因素
m au e i u ga igta im i ut a c s r n“ aj ・ hn i a e ” es r p rd t u d s i l t B oi C ia —v l y . sn n in n rl u e i T l
Ke r s n u tilcu tr h n i al y p r d n ;a v n e p o u e e vc ;s r ie—ma ua t r y wo d :id sr l s ;C ia T —v e ;u g a i g d a c r d c rs r ie e vc a e l n fcu e
・
Chia Ti— v le n aly” Tia um n u t a l se . h s a de p a lsson c n tant rng is i u t a g a i . Afe tni i d sr lc u tr a e nay i o sr i s du i i t nd sr lup r dng i tr
我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我国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诸多问题。
产业发展不平衡,各地光伏产业发展不均衡,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降低。
技术创新不足,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仍落后于国外,缺乏领先优势。
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强政策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光伏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光伏产业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关键词】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我国、现状、不平衡发展、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展望、总结提醒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光伏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兴起,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光伏产业被视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光伏产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等问题,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
技术创新不足,我国光伏企业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政策支持不够,我国光伏产业的政策环境不够稳定,缺乏长期规划和支持,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光伏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创新不足、政策支持不够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力求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光伏产业的发展既关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直接影响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大局。
我国光伏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创新不足、政策支持不够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部治理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不科学等,导致企 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参差不齐,龙头企业实力差 别巨大。总体而言,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有 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影响其龙头带动作用的充分 发挥。此外,对农业产业化而言,重点要关注企业与 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农企合作绝大多数采 用的是合同契约方式,市场的变动对效益的影响巨 大,再加上部分农民履约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因市场 波动可能无法很好地保障农民利益等问题,各方利益 联结分享等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在农业产业化项 目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纠纷和矛盾,不利 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3.5 组建专业人才团队,发挥人才优势 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时,涉及的专业性环节多, 为确保产业化实施进度,地方政府、企业需加强专业 人才团队的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与专业化农业院 校合作,每年由这些院校向区域农业产业化输送专业 化人才,在校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 其次,地方政府要适当提高农业产业化人才的薪资待 遇,采用全职引进或柔性引进方式,鼓励更多的优质 人才参与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最后,定期组织农业产 业化项目领导、技术骨干等到优秀的农业产业化基 地学习与交流。
2.4 市场研判不准确,盲目生产后患多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衍生出来的, 这就使得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市场的 关注,不仅需密切监测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更需掌 握市场上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但是,当下的农业产 业化发展中,存在着市场研判不准确、盲目生产的问 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广大农民的知识储 备不足,再加上深受传统小农经济理念的影响,农民 对市场的把握不足,在市场极端变化的情况下,农民 很难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甚至很多时候缺乏风 险意识,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农作物种植;第二, 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掌控不到位,所生产加工 的产品无法精准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推广、营销策略 也缺乏专业性,导致生产与消费不匹配,使产业发展 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5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乏人才保障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很多的专业性工作,为保 障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区域农业产业化实现的过程 中,需根据工作内容统筹安排配置专业化人才。但是, 很多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人才配 备不足的情况。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导致在产业化 过程中出现有关的技术问题时,也无技术人员快速处 理。对于农业产业化项目而言,很多工作需在农业地 区完成,而这些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捷,很 多专业人才不愿意到这一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导致人 才配置不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商论》!""#$%&"
摘要发展产业集群对提高中
小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如何克服相关障碍,创造有利于产业群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产业集群
规模经济
区域经济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一群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在地域空间上集聚所形成的地方生产网络,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要融入世界经济,必须按国际分工的要求,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各产业协调配套的区域产业系统。
这种“集聚效应”既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又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进而加速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产业群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相关政策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对作为集群主体的中小企业的作用重视不够,促进中小企业集聚的金融、财政政策跟不上产业发展
的步伐。
其次,法制环境不健全。
地方政府无力完善有关地方政策、法规,执法不严,企业间缺乏诚信基础,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秩序。
第三,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
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特别是与科技开发、质量检测等相关的服务不到位,企业难以获得足够、准确的信息。
#、
产业集群内部未构成互动网络,集群效益难以实现:一些地方政府未积极促进各主体间互动网络的建设,产业聚集的直接原因仅靠区域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多数企业小而分散,分工协作困难,企业间未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企业间及其与支撑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集群柔性专精的特点和区域产业整体功能不能体现,产业群战略难以制定和实施。
如$%&计划实施"’年里,立项%()$项,发表了论文*+)))篇,
申请专利却只有#))项;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取得了#))))多项成果,而申请专利的只有")))项。
这些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划、管理和引导上还做得不到位
知识产权管理与经济管理、科技管理和外贸管理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还比较严重;知识产权战略和策略在经济、科技工作中运用的远远不够。
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项目申请中,没有进行专利检索、预测、分析和论证并提出知识产权目标的占相当大的比重,技术创新活动中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依然比较严重。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注重专利信息检索和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依法获得专利权的企业还很少。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专利战略的研究与运用在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战略中缺乏相应的地位,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高技术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不够。
此外,执法力度不够、知识产权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对策
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正确选择科技创新的重点和目标,培育、形成中国的科技优势,并努力把这种优势尽可能更快地提升为知识产权。
二是建立和完善组织,积极开展工作。
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要抓紧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产权的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组织申报,以及运用法律武器开展产权保护工作。
三是与国内外专利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产品咨询业务,有的放矢地确定开发新品和目标,以便及时地开发出国内外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并准确定位投放市场。
积极申请专利,主动注册商标,用法律武器捍卫产权。
四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队伍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
培养大批懂业务、会管理、熟悉法律和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人才。
五是要加强市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根除地方保护。
这需要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国家近期开展的联合打击假冒伪劣行动,已充分表明我国政府认真遵守,-.基本原则的真诚态度和坚定决心。
地方政府也应以大局为重,保护产品工业产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企业要严于律己,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打击假冒侵权行为,维护正当合法权益,共同创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高云鹏
理论探讨
!"
!、区域创新系统不完善,制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一些地区由于企业与科研院所间合作不够,加上中介机构力量薄弱,信息和技术交流不充分,不能充分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
多数企业不拥有适应市场的设计能力和知名品牌,仅仅成为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产品技术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了区域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投融资机制尚未根本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产业层次低及社会信用保障机制尚未完善,中小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想通过上市进行融资的难度更大。
此外,风险投资机制缺乏,尚无充足的风险投资资金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
#、产业过度竞争$降低集群信誉:同类企业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结构严重趋同,导致产品供远大于求$价格大战激烈,使价格长期低于成本,导致商品质量下降$而且给人以只能生产低档产品的形象。
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立不够,易导致产品被模仿,假冒伪劣产品大量涌现,这种恶性竞争使整个集群信誉扫地。
二、大力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应采取的措施
%、促使产业群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首先,扩大产业群规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和产业链聚集,增强区域产业自身实力和辐射强度,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
第二,突出地域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专业技术、人文与体制环境及基础条件,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并突出产品的差异性。
第三,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促使企业间进行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建立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提高企业间、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之间合作效率,使企业间获得既竞争又合作的双赢,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大力培养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聚群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集群产品产业化。
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的技术力量,发挥当地的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由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使企业群获得技术含量的提升,把产业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将产业集群建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创新系统,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保持技术领先,确保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广拓融资渠道,促进产业群资本集聚:政府应放开行业投资准入政策,构筑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地方金融体系。
通过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推行企业财产抵押贷款、组建中小企业跟踪监督机构、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机制和企业债权维护机制等措施,放宽对企业信贷的限制,创立集群产业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民间投资向产业群集聚。
"、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既要建立信任保障机制,树立以信为本的商业道德规范,又要建立市场监督评价体系$通过行业组织,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形成自我监督、公平、有序竞争的新秩序,坚决维护地区产业信誉。
另一方面要给当地政府立法自主权$使其能因地制宜地建立并完善地方《产业群保护法》,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产业群的合法权益。
#、健全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公共政策要提供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并加大在土地、工商、税收、城镇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企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金融、人才、信息、法律等公共服务,降低集群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合作和个人投资服务。
通过举办国内外贸易博览会等活动,提供各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创新知识与信息迅速地交流和扩散,促使企业加速本地集聚。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提高全员素质:不仅要建立人才市场,吸引区外优秀的专业人才加盟,更要注重提高本地劳动者的素质。
通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专业知识与技能,使企业管理者们从创业者转变为管理型企业家。
另外,还要培养人们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创造一个激励、创新、宽容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营造区域集聚优势$不断形成新的企业,促进集群新陈代谢,保持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邱学文,中国农村集群型企业的特点、趋势及推广条件,中国农村经济,#$$#,%
&"魏守华,集群竞争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倪海清
理论探讨
!"
《江苏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