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和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熟悉并掌握依恋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3、掌握依恋的类型及形成的条件。

4、掌握师幼交往的基本特征,并了解目前幼儿园寻在的不当的师幼交往行为。

5、掌握同伴交往的特征及交往的策略。

技能目标:

1、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从交往的角度,用交往的理念审视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幼交往的有效性。

2、依据同伴交往的特点,为学前儿童创设交往的氛围,提供交往的平台,促进学前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美国合格父母十条标准

1、孩子在场,父母不吵架;

2、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

3、父母之间互相谅解;

4、任何时候不对孩子撒谎;

5、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要表示欢迎;

7、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答复;

8、在外人面前不讲孩子的过错;

9、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动不动就发脾气。

一、亲子交往的作用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父母亲(或其他直接照料他们的人)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早期的亲子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婴幼儿因其整体发育、发展水平的局限,对成人表现出了极大的依赖性,在婴儿的发展中,父母是婴儿生活环境的核心因素,由于他们身体发育的不成熟,在生活中,他们无法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父母不仅是其物质生活的直接满足者,也是他们心理发展需要的直接满足者,他们只有在父母的帮助下才能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他们与父母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在大量的接触中,他们学习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知识,认识了各种日常用品,包括名称、功用和使用方法:学会玩不同种类的玩具;同时在父母的引导下,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人物和事件,以此锻炼注意力和感知能力,并奠定了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最初基础。父母还会帮助他们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父母在与婴幼儿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也成为儿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使儿童顺利地掌握本民族语言成为可能。有关研究指出,缺乏早期亲子交往经验的儿童,智力和语言能力以及探索欲等方面均比富有亲子交往经验的同龄儿童差。由此可见,成人的支持、合作和指导是儿童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亲子交往对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影响

关于依恋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当父母在场时,儿童往往更加安静、坦然、踏实,能更具有坚持性地完成任务,就连父母的声音或者录像也对儿童具有“安慰剂”的功效,能使他们更加轻松地应对陌生环境,从紧张、热虑或恐惧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平静。此外,父母平时对孩子表现出的关怀、温暖、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儿童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的获得和发展。并且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的关爱、善良、同情、体贴,并对儿童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甚至许多成人在追忆童年经历时都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三)亲子交往对儿童社会品质的影响

交往中,父母代表一定的社会阶层或观念、文化,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向儿童传授着多方面的社会性知识、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交往技能;同时,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联系有关社交行为和技能的最佳场所,并在其中给予大量的帮助,指导、纠正或强化。儿童的许多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轮流、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练习并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文往也有相当明显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和关系状况。

(四)亲子交往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儿童最

具有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影响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因素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有4类: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一)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他们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地实施规则,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现支持和肯定。这些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二)专断型:也属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态度方面,与上一类型有明显不同,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儿童常表现出缺乏热情的、否定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父母往往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但却又缺少对规则的解释,他们常常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的惩

罚措施。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不善与人交往。

(三)放纵型(或容许型):这类父母和权威父母一样对儿童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他们甚至不对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而让其自己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对孩子违反要求的做法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纠正孩子。

这种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

(四)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很少,父母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任何行为反应都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想搭理的态度。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也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二、学前儿童的依恋

依恋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依恋的三个特点:

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

2、可以从依恋者哪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3、依恋对象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情感上的痛苦。

(一)依恋的产生与发展

1、依恋的产生

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丘比特娃娃”效应

2、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0~3月)

这个阶段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愿意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脸或听到人声就会微笑,手舞足蹈,甚至咿呀说话。这个时候的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产生偏爱。

第二段: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3~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