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丁克家庭的现状
我国不婚不育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不婚不育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5c991b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9.png)
我国不婚不育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不婚不育是指一些婚龄人群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子女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的不婚不育现状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我国不婚不育现状,探讨其原因以及可能的影响。
2. 不婚不育现状分析2.1 不婚现状近年来,我国不婚现象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婚姻的意义产生疑问,选择单身生活。
另一方面,高昂的房价和经济压力也使得一些年轻人推迟结婚的时间,甚至放弃结婚的念头。
2.2 不育现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不育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统计,我国不育率已经从过去的5%上升至15%左右。
不育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生理不育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不育。
生理不育主要是由生殖系统疾病、遗传因素等引起,而心理不育则是由于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导致。
3. 不婚不育的原因3.1 社会经济因素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房价飞涨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结婚的一大障碍。
购房压力导致一些年轻人无法承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推迟结婚或选择不结婚不育。
此外,职业发展和个人追求的提升也使得一些人选择事业为重,而不愿过早迈入婚姻生活。
3.2 人口结构变化我国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如今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时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不婚不育现象也日益加重。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年轻人的责任更重,承担照顾老人的压力也增大,因此有些年轻人选择不生育子女。
3.3 思想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婚姻和生育的想法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结婚生子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但现代人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相对较高的离婚率也使得一些人对婚姻产生更多的疑虑,从而选择不婚不育。
4. 不婚不育的可能影响4.1 人口结构变化不婚不育现象将会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可能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些问题。
由于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
丁克调研报告
![丁克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b46ce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8.png)
丁克调研报告丁克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s)群体的生活态度、消费习惯、社交圈子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特殊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和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线问卷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生活态度(1)对婚育观念的态度:调研结果显示,丁克群体普遍认为婚姻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更重要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和互相支持。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不愿意因为生育而束缚自己的行动。
(2)对家庭观念的态度:大部分丁克群体认为家庭不仅仅是指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传统家庭,还可以是由朋友、爱人及其他亲密的人构成的小圈子。
他们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与幸福。
2. 消费习惯(1)旅行消费:丁克群体普遍喜欢旅行,并且在旅行上愿意花费不菲的金额。
他们注重体验和品质,喜欢选择高端、独特的旅行方式和住宿条件。
(2)时尚消费:丁克群体对时尚的品味较高,愿意追随潮流,购买时尚的服饰和配饰。
他们更关注品牌和设计,选择高品质的产品。
(3)大型消费品:由于没有子女的支出压力,丁克群体在购买大型消费品上更加自由和灵活。
他们愿意购买高端的家具、电器等产品,追求生活的舒适和品质。
3. 社交圈子(1)朋友圈:丁克群体的朋友圈相对较小,但关系密切。
他们更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追求真实的友情。
同时,他们也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不会过多依赖他人。
(2)社交活动:丁克群体喜欢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如聚餐、旅行、聚会等。
他们注重社交的质量,追求与朋友间的真实、深入的交流。
同时,他们也更愿意通过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扩展社交圈子。
四、调研结论丁克群体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消费习惯。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不愿受传统家庭模式的约束。
在消费方面,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丁克家庭”的发展探究
![“丁克家庭”的发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089eebc77da26924c5b021.png)
“丁克家庭”的发展探究作者:李硕潘卓王萌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1期随着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变,我国的家庭模式也随之出现了新变化。
本文论述了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家庭模式—“丁克家庭”,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丁克一族人群不断减少的现状分析,对“丁克家庭”未来的发展做出思考。
所谓“丁克家庭”是指夫妇双方有收入,有生育能力,但自愿不生育、不要孩子的一种新型家庭。
丁克是英文缩写DINK的译音,全写为“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丁克家庭模式开始在欧美等地流行;自八十年代起,“丁克家庭”在中国悄然出现。
这种家庭模式否定了古往今来中国公认的由丈夫、妻子和孩子组成的最标准的家庭结构。
现如今,“丁克家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族群。
一、我国传统的家庭生育模式我国传统社会的生育文化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下,为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有限的一夫一妻、早婚早育、多育密育、男尊女卑、养儿防老等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的总和。
传统社会生育文化形态的本质第一是为了生育,要使自己的财产能够传承下去,就必须有子女特别是儿子,而生育子女又需要婚姻为前提。
第二是确保子女血统的纯正。
为了不使财产落入他人之手,继承家产的子女必须是男方的亲生后代。
第三是把妻子看作生育的工具。
在传统社会,妻子是丈夫的附庸。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古训是人们特别重视的。
作为现代人自愿选择的一种家庭模式,“丁克家庭”有其合理的一面,它利于夫妻双方专心于各自的事业,利于两人世界的轻松自由,以便充分地享受人生,也利于省去离婚带来的诸多麻烦。
但不容置疑的是,由于“丁克家庭”没有天真活泼的小孩带给双方的喜悦和安慰,缺乏“孩子”这根感情的纽带,在将来夫妻一旦产生家庭矛盾,离婚对他们而言往往变得很容易。
“孩子”的缺位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_丁克_家庭_刘改凤
![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_丁克_家庭_刘改凤](https://img.taocdn.com/s3/m/fa04d4abf524ccbff121842f.png)
***第24卷第2期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5月Vol.24No.2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 ollege May.2004¹º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丁克0家庭刘改凤(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2)摘要: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使/丁克0家庭这种新兴的家庭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对当今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关键词:/丁克0家庭;社会;生育;不生育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99(2004)02-0055-03一、当今中国/丁克0家庭的现状/丁克0(DINK)家庭,俗称/无孩家庭0,是英文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缩写,是/双收入,无子女0的意思。
/丁克0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 /丁克0家庭已超过美国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3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0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0将会增多。
最近的一项针对深圳户籍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显示,深圳/丁克0家庭的比例高达10%左右,且有继续上升的势头。
上海市妇联最近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作的调查显示,结了婚但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0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
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果只选取20岁-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0的比例会更高。
而在上海白领阶层中,比例更高。
一项受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咨询中心执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中14.3%明确表示不打算要孩子,还有25.3%的白领认为婚后要不要孩子无所谓;明确打算要孩子的白领中,近九成也表示/现在不急于要0。
现代中国丁克家庭人口效应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中国丁克家庭人口效应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71106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9.png)
现代中国丁克家庭人口效应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选择成为丁克家庭,即没有生育子女的家庭。
这一选择不仅对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经济面貌。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中国丁克家庭的人口效应以及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本文将系统梳理丁克家庭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揭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
文章将分析丁克家庭对中国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消费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丁克家庭如何推动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还将关注丁克家庭对社会养老保障、家庭伦理观念以及性别平等问题的挑战和影响。
本文将在全面分析丁克家庭人口效应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社会发展策略,以促进丁克家庭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丁克家庭的人口效应和社会经济影响,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公众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更深入的理解,以应对丁克家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现代中国丁克家庭人口效应分析在现代中国,丁克家庭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形态,其人口效应日益显著。
丁克家庭,即双方都有收入,且主动选择不要生育子女的家庭,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丁克家庭对人口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选择不生育,丁克家庭在人口自然增长中呈现出“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然而,长期来看,过度的丁克化也可能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丁克家庭对消费模式和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由于没有子女,丁克家庭在消费上更加注重自我满足和生活品质,倾向于在旅游、娱乐、教育等方面投入更多。
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同时,丁克家庭对于住房的需求也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
丁克家庭背后的经济现象
![丁克家庭背后的经济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e629ef2fe2bd960590c677cd.png)
新视角经济理论研究143丁克家庭背后的经济现象韩存娇1 年瑞丰2(1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随着中国的发展,一种新的家庭模式)))/丁克家庭0正在中国慢慢地兴盛起来。
这种现象的兴起不仅仅是社会、心理的因素,更反映出一个现实的经济问题,那就是生养孩子要投入很高的成本而风险较高,为此国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父母们也应该认真的去分析孩子的情感收益从而作出正确的抉择。
关键词:丁克;经济;成本/丁克0(DIN K)家庭,俗称/无孩家庭0,是英文Double In2come and No K ids 的缩写,是/双收入,无子女0的意思。
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有比较好的学历背景,稳定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很高,他们是社会上的中产阶层,不用存钱给儿女,很少用厨房,经常外出度假,代表了一种轻松、自由、叛逆的生活方式。
/丁克家庭0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是近二十多年来日益兴盛的一种家庭形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它悄悄在中国出现,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比例不断升高,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0家庭,在京沪等一类城市更是已经达到30%至40%。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深圳/丁克0家庭的比例高达10%左右,且有继续上升的势头。
南京市已有4%的夫妇自愿结成/丁克夫妇0,可以预测,未来这个比例还会上升。
由此可见,丁克家庭在中国已扎根定位,慢慢伸展,似乎已成长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
那么为什么夫妻双方要选择丁克家庭呢?首先是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保障功能的进步和/防老0未必非得/养儿0观念的兴盛,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
而从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又包括了人们最重视和关注的养老、就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
同时目前就业及工作压力极大,社会对学历要求日益增高,人们步入社会就业的年龄也日益增大,这本身就造成了晚婚、晚育及不利于生育的状况,加之,夫妻双方在物质的刺激下以事业为重,不愿意让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
丁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丁克未来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10f9d5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a.png)
丁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是指没有孩子的双职工夫妻。
以下是丁克未来的发展趋势:
1. 社会接受度提高: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和女性地位提升,更多夫妻选择不要孩子,并且这种选择逐渐得到社会的接受和理解。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选择成为丁克家庭。
2. 生活方式多样化:丁克家庭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和金钱,更容易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发展。
未来可能会看到丁克家庭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旅游、投资、创业等。
3. 经济影响:丁克家庭不需要为子女教育和养育费用而花费大量财力,可以更好地积累财富。
他们可能有更多的储蓄和投资机会,未来可能成为人口红利的受益者。
4. 人际关系:由于没有子女,丁克夫妻在家庭之外,可能更加注重与朋友、亲戚和社会的交流。
未来可能会看到丁克家庭在社交活动和社会组织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5. 老年关爱:丁克家庭在老年时期可能面临没有子女照顾和经济保障的问题。
因此,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丁克家庭关注养老问题,并通过保险、投资等方式为
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准备。
总体而言,丁克家庭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多样化和自由,但也需要注意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丁克年轻人的趋势
![丁克年轻人的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b1804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0.png)
丁克年轻人的趋势
丁克(DINK)是指"双收入,无孩子"的年轻夫妇,这一概念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
丁克年轻人的趋势是指年轻夫妇决定在结婚后暂时或永久性地选择不要孩子。
下面是一些关于丁克年轻人趋势的观点:
1.经济压力:丁克年轻人普遍面临高房价、高教育成本等经济压力,选择不要孩子可以减轻这些压力,让他们享受更多的自由和经济独立性。
2.个人追求:丁克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和追求自己的梦想,因此不愿意在生育孩子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3.生活方式:丁克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简约、自由、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享受饭局、旅行、购物等消费活动,不愿意为养育孩子的责任过早地束缚自己。
4.人口老龄化: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丁克年轻人的趋势可能会导致人口减少,进而对社会福利和养老问题产生影响。
5.环境保护:一些丁克年轻人认为,过多的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选择不生育子女是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丁克年轻人的趋势并不代表所有年轻人的选择,依然有很多年轻夫妇选择要孩子。
此外,丁克年轻人的趋势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所不
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社会化视角下的丁克现象
![社会化视角下的丁克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ba3cef5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0.png)
社会化视角下的丁克现象社会化视角下的丁克现象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生育观念——丁克(DINK,即双收入无子女)现象。
丁克族群由于拥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经济实力,他们选择不生育子女,追求自由、独立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化视角出发,探讨丁克现象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和原因。
一、丁克现象的现状与特点现代中国社会中,丁克族群逐渐增加。
一方面,经济发展和女性就业机会的增加使丁克夫妇有能力维持两个人的家庭经济,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发生转变,对于婚姻、家庭的认知与之前的传统观念存在差异。
丁克族群更加注重个人的需求和发展,相对不太愿意为了家庭的责任而牺牲个人的追求。
二、丁克现象的社会影响1. 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挑战:丁克现象挑战了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中,子女是养老的依靠和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丁克族群的出现使得部分家庭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引发对于传统家族价值的重新思考。
2. 性别角色的转变:丁克现象中,男女双方更加注重平等和合作,相互承担家庭和事业的责任。
这种转变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反映了社会进步和男女权利平等的价值观。
3. 社会资源和压力的重新分配:随着丁克族群的增加,社会资源的分配也将更趋均衡。
不需要为子女教育、养育等支出,丁克夫妇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自己的发展和享受生活。
另一方面,由于丁克族群无法通过子女分担养老责任,社会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加。
三、社会化因素对丁克现象的影响1. 教育背景与价值观:丁克族群往往拥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他们对于个人追求和自由观念有着更为强烈的主张。
高教育程度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与机会,相对不太愿意经受传统家庭责任的束缚。
2.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丁克夫妇通常拥有双重收入,可以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
相比于需要承担子女教育、养育等费用的夫妇,丁克夫妇的经济压力较小。
丁克家庭
![丁克家庭](https://img.taocdn.com/s3/m/42f98159852458fb770b5641.png)
第二部分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My class one, our home
竞争 自由
时间
:
价值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建议总结
Proposals
第二部分
中国丁克家 庭的原因分 丁克家庭的 第 三部分 析 影响
第一部分
家庭的概念:双职业, 有对孩子的抚育能力, 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 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 克的夫妇。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port
调研方法
调查全国21所高校,11.3%的大学生未来意 愿是“丁克家庭” 城市已婚女性中有四成以上不愿生 育子女 中国丁克家庭的总数在21世 纪初就已经突破100万 四丁现象较为普遍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Hong Kong
丁克现 象
第三部分
传统家庭观
丁克家庭的 影响
家庭矛盾
代际矛盾
第三部分
夫妻矛盾
丁克家庭的 影响
第三部分
成先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因小时候出过车祸,脚 留下了残疾。由于残疾程度不高,并没有影响成先生 的生活和工作。2007年,成先生与曹女士结婚。由于 是家里的独生子,婚后成先生的父母就催促他们生孩 子。于是,成先生跟曹女士商量想尽快要个孩子。成 先生的要求遭到曹女士的拒绝,她说希望等工作稳定、 条件好一些再要孩子。随后几年里,目睹自己身边的 同事、同学有了孩子以后过着辛苦而单调的生活,曹 女士越来越羡慕那些“丁克”家庭,便暗自决定不再 生育子女。因此,每次成先生提起此事,曹女士都以 各种拖辞拒绝。 2011年10月,曹女士意外怀孕了,兴奋、激动的 成先生每天忙前忙后地料理家务。然而于同年11月20 日擅自去医院做了流产手术。成先生知道后提出了严 重的抗议。两人为此争执多日。无奈之下,心灰意冷 的成先生便选择与妻子离婚。
丁克家庭老了会后悔吗
![丁克家庭老了会后悔吗](https://img.taocdn.com/s3/m/c9be174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3.png)
丁克家庭老了会后悔吗如今的丁克家庭,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但是丁克也是有一定的弊端的。
首先一个就是家庭中两个人没有孩子,老人就需要有人照料,所以老人们往往对这个人很满意。
很多老年人都是看在孩子的面子上选择丁克。
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
不过这两年随着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丁克家庭在年轻时众所皆知,但是很多年轻人就是不想生孩子。
他们不喜欢孩子说出来也会觉得很丢人。
所以导致丁克家庭在很多年以后就已经没有了生命力。
现在丁克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就是在社会当中找一个共同话题聊一聊,但是又很不想要孩子。
那么到底什么呢?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自己不想生,因为没有能力抚养孩子长大成人,而且也会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了而老人也老了之后他们的子女也不会有孝顺父母,自然就会对此感到非常遗憾!所以丁克在晚年都是后悔的事情?会吗?!1、没有人照顾,孤独寂寞有一些丁克家庭,一旦他们没有孩子了,晚年就会感到非常孤独寂寞!即使他们有儿子,也不会孝顺父母。
他们的父母也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有时候看着电视或者是听着音乐,老人也会想起和小孩在一起的时光。
虽然心里会感到很满足,但是总觉得有些遗憾不舍。
尤其是自己晚年的时候,还那么需要人陪伴,自己真的不知道这一辈子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在这个世上走一走,再也回不去了;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我们都有过吗我们老了以后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很孤单,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或者一起聊天,但是子女他们都是很忙,很难去陪伴老人。
到了晚年你们就会知道他们了,孤独寂寞的时候会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到底如何因为自己没有养育孩子长大之后。
就只能靠自己去打拼事业和享受生活了。
所以当他们老以后回忆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会觉得非常后悔自己当初丁克但是自己也有一些想法要跟别人说呀!当然大部分人只说是因为不想生孩子所以想自己留着老年生活。
如果真的想要不生孩子一辈子就不会后悔这件事情。
2、受教育的时间太少丁克家庭都是自己带孩子。
对丁克家族的看法
![对丁克家族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e4c9be00975f46527d3e1e3.png)
对丁克家族的看法
丁克的意思是双收入、无孩子,丁克家族也就是指那些夫妻双方都有很好的职业,具有生育能力但是选择不生育的家庭。
社会上对丁克家族的看法各有不同,有支持,也有反对。
有人支持丁克家族,是因为考虑到如今社会抚养孩子的压力,以及孩子的到来会彻底改变夫妻二人世界的格局,如果没有孩子,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享受生活,何况如今的社会福利制度越来越健全,养老不一定要靠孩子。
反对丁克家族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生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孩子是上天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享受天伦之乐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
选择成为丁克家族的理由有很多,有人是因为不愿意让孩子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人是觉得难以承担孩子所带来的责任和义务,也有人是天生就不喜欢孩子,因此,不管你对丁克家族的看法是怎样的,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丁克家族数量的增长趋势
![丁克家族数量的增长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b5983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8.png)
丁克家族数量的增长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丁克家族数量的增长趋势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
丁克家族指的是夫妻双方都选择不要孩子或不生育子女的家庭。
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程度提高: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职场,为了事业和个人发展,选择不要孩子成为一种倾向。
2. 经济压力增加:由于生活成本的上升,养育一个孩子所需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增加,很多家庭认为经济状况无法承担养育孩子的费用,因此选择不要孩子。
3. 生活方式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选择不要孩子成为了一种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丁克家族并非全部源于个人意愿,也有一部分是由于不育症、健康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无法生育。
然而,尽管丁克家族的数量增长趋势明显,但在社会总体中仍然占比较小。
大多数人仍然选择要孩子,维持着传统的家庭模式。
丁克什么时候开始的,丁克族多吗
![丁克什么时候开始的,丁克族多吗](https://img.taocdn.com/s3/m/464d87565901020206409c06.png)
丁克什么时候开始的,丁克族多吗生孩子不带,交给父母带在中国,生儿育女历来是头等大事。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然到了婚育年龄,然而社会竞争激烈与崇尚个人空间的观念使得不少年轻人选择了“丁克”生活。
但是,在父母的催促及传统观念的压力,大多数人则开始生儿育女,可他们却步入了另一个“新丁克”的模式,即只生孩子不带孩子,孩子交给老人带。
新丁克族在广东惠州工作的小李和丈夫都是“80后”,双方父母都在身边。
儿子逗逗一出生,就住进了小李父母的家。
当医生的她经常加班,老公经营小厂晚上也时常需要应酬。
小李说,两人都太忙了,没有精力照顾孩子。
而长辈们退休后,闲着无事,帮忙带孙子。
小李透露,她身边很多朋友都属于“新丁克”一族,晚上聚餐、K歌、周末郊游想去就去,想孩子了,就去父母家看望或者带回家住上几天。
他们的生活几乎和生孩子前没有区别。
像小李一样的“新丁克”一族在“80后”夫妻中较为常见,他们通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借故将孩子安置在父母家中;也有人是因为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家中老人退休后又无事,极力要求帮忙带孙子、孙女;还有一部分都市外乡人,或是迫于高昂的消费或者迫于忙碌的工作,便无力再顾及小孩,只能无奈地将孩子放在老家给父母带。
新丁克族造成隔代养育新丁克族造成隔代养育伴随着“新丁克”族的涌现,隔代养育这种教育观也引来社会各界关注。
2010年52岁的心理老师廖老师认为,新丁克族只生孩子不带孩子的行为,是一种不成熟、不负责任的表现。
孩子长期生活在上一代家中,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隔阂,也阻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隔代抚养在教育上存在许多不足,祖辈们在动作的灵活、语言的清晰、表情的丰富等方面毕竟有所欠缺,年幼的孩子容易被潜移默化。
而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易形成不良性格,比如撒娇任性、好逸恶劳、意志薄弱、孤僻不合群、做事胆小等。
丁克家庭利大于弊作文
![丁克家庭利大于弊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8a902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2.png)
丁克家庭利大于弊作文《丁克家庭利大于弊》一丁克家庭,就是夫妻双方都有生育能力却选择不生孩子的家庭。
这在有些人看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我觉得丁克家庭利大于弊。
就拿我邻居老张两口子来说吧。
老张和他老婆都算是职场上的精英。
老张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项目经理,那工作忙起来没日没夜的,老婆是个医生,不是在医院值班,就是在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培训啥的。
他们两个要是有个孩子啊,那可真不知道该咋办了。
老张经常要出差,全国各地到处跑。
有次他负责一个大项目,直接在外地待了三个月。
他老婆呢,也没闲着,医院来了个紧急情况,连续一周都没回家。
要是有孩子,这孩子可就太可怜了,不是被丢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就是得找保姆。
可是现在,他们俩没有这个担忧。
两口子的小日子过得可潇洒了。
周末的时候,他们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
然后一起出去吃个早午餐,跑到周边的小景点逛逛。
他们家简直就是一个温馨的小窝,没有孩子哭闹的声音,也没有因为孩子教育问题而争吵。
两个人都喜欢收藏限量版的手办,那些小玩意儿摆满了一柜子,要是有个孩子,估计这些宝贝都得被收拾起来了。
二再说说经济方面,这也是丁克家庭的一大优势。
还是说老张两口子。
他们的收入在我们这城市算比较高的,不过养孩子的成本啊实在是高得吓人。
他们一个朋友刚刚有了孩子,孩子吃的奶粉要海外代购,那一小罐就得好几百。
孩子还得报各种早教班、兴趣班,这一年下来费用跟他们房贷差不多了。
老张他俩呢,就没有这些负担了。
老张给自己买了个高级的游戏电脑,他媳妇呢,就经常买些时尚的衣服和包包。
他们还经常出去旅游,上次去欧洲玩了一个月,回来给我们看照片,可把我们羡慕坏了。
要是有孩子,哪有这闲钱和闲工夫出去玩呀。
而且没有孩子,可以住小点的房子,这又能省一笔钱。
买房子的钱能用来投资,或者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适,比如升级家具家电啥的。
他们家的沙发,那坐上去就像陷进云朵里一样,要是有孩子,这沙发估计早就被折腾得不成样了。
三自由,这是丁克家庭最令人羡慕的地方了。
丁克家庭调研报告
![丁克家庭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980f41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0.png)
丁克家庭调研报告丁克家庭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丁克家庭(即无孩子的夫妻家庭)在我国逐渐增多。
这种家庭形态与传统的家庭模式有所不同,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研究。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丁克家庭的现状、原因和影响,为社会和家庭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在社区、工作场所和互联网平台发布问卷链接,收集参与者的信息和观点。
三、参与人群共计收集了20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参与者100人,女性参与者100人。
参与者的年龄分布在25-45岁之间,各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四、调研结果1. 丁克家庭人数占比调研结果显示,丁克家庭在参与者中占比为65%。
其中40%的人表示自愿成为丁克家庭,60%的人则表示无法生育或不愿要孩子。
2. 丁克家庭的原因(1)经济压力:45%的参与者认为经济压力是成为丁克家庭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生育孩子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
(2)职业压力:30%的参与者表示职业压力过大,无法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
(3)个人选择:25%的参与者表示他们的个人追求和兴趣使他们无法承担育儿责任。
3. 丁克家庭的影响(1)经济消费:60%的参与者认为丁克家庭可以更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收入,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2)夫妻关系:55%的参与者认为丁克家庭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与配偶相处,维护良好的夫妻关系。
(3)社交压力:45%的参与者表示在亲友圈中,面对其他家庭的期待和压力,他们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五、调研结论丁克家庭在我国逐渐增多,其成因主要包括经济压力、职业压力和个人选择。
丁克家庭对个人和夫妻关系有积极影响,但也会在社交方面面临一定的压力。
六、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丁克家庭的认知和理解,减少对丁克家庭的歧视和压力。
(2)提供更加灵活的工作和产假政策,以满足丁克家庭在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中的需求。
(3)建立丁克家庭互助组织或社会支持机构,为丁克家庭提供相互帮助和交流的平台。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丁克”家庭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丁克”家庭](https://img.taocdn.com/s3/m/383558ca6137ee06eff91843.png)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的“丁克”家庭101080021 黄奕航社会学系摘要: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类型涌现了出来,逐渐取代了传统单一的家族模式,而其中一个特殊而常见的家庭类型就是“丁克”家庭,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思考的,本文试图通过社会学视角,对“丁克”家庭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学认知。
关键词:丁克家庭社会学视角当代中国文化古人曾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在现代青年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早已抹去记忆的烙印。
就有这么一族人:他们把传宗接代抛到脑后,拥有婚姻,但不要孩子。
他们拥有较好的学历背景;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经常外出度假;他们几乎不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他们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悄悄叩开中国的大门的一种非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今天他们的数量仍在增长,他们被称为“丁克”一族。
一、什么是“丁克”丁克家庭最初在欧美国家出现,英语成为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简称“DINK”。
这一概念被传入我国之后,被译为“丁克”。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夫妻双方都有工作收入,自愿不生育的家庭类型。
需要强调的是,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和由于生理原因无法生育的家庭是有区别的。
在西方世界区别二者的有专门的英文对应,前者为”childfree”后者为”childless”。
由此可见,丁克家庭的基本要素包括: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自愿不生育。
“丁克”家庭在西方较为普遍。
1978年英国就设立了“全英无后组织”,维护那些选择不生育这一方式的夫妇的权利。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中心的一篇名为《美国的家庭:1960——1990》的报告中,把“一对没有孩子的双职工”作为家庭的一种组织形式。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个家庭无子女,“丁克”家庭已经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cf2eb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4.png)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结构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婚姻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更加开放,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特殊家庭结构逐渐增多。
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老年人独居或与子女分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导致家庭结构多元化。
城市化进程加速、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也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结构变动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导致家庭功能受到影响。
例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在教育、抚养子女方面可能面临更多困难。
另一方面,家庭矛盾增多,给社会和谐带来挑战。
比如,在遗产分配、赡养义务等方面,家庭成员之间很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
为了应对家庭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家庭成员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这样可以增强家庭的稳定性,减少家庭矛盾。
促进家庭和睦,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关支持,如政策倾斜、法律援助等,帮助特殊家庭结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了解家庭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老年赡养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家庭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最为显著的是“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出现。
这种家庭结构指的是一对夫妻同时抚养一个孩子并照顾四位老人的情况。
这种家庭结构对于老年赡养问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很多年轻人无法承担赡养四位老人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他们也很难在精神上给予老人充分的关爱。
浅析中国丁克家庭的现状
![浅析中国丁克家庭的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0a377fcfab069dc502201d6.png)
浅析中国当下丁克家庭的现状[摘要] 丁克家庭的出现是一个社会现象,它的发展体现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深远。
我们用传统的眼光来审视它,用新兴的观点去接受它。
我们应该探索这种以核心家庭为主,以丁克家庭为辅助和补充的家庭模式,使核心家庭与丁克家庭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关系。
[关键词] 丁克家庭;婚姻;家庭结构生育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程度,一种价值观念。
生儿育女是一个纯属个人隐私。
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到只要凭着生理本能即可解决,但又复杂到需要追询生命意义,探究自我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问题。
中国历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义正词严的训诫,我们的祖祖辈辈也是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中,带着婚姻、家庭、儿女的重负走过漫长的人类文明史的。
“传宗接代”一直是婚姻的主体,生儿育女已成为人生无法省略的责任和内容,更是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最重要的体现。
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我国青年的生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摒弃了传统观念。
取而代之“少育”甚至是“不育”的现代生育观。
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那些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前列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视生育为负担,宁愿选择不育。
于是,丁克家庭——一种新的家庭模式诞生了。
一、当今中国丁克家庭的现状丁克(DINK)家庭,俗称“无孩家庭”,是英文Double Incomeand No Kids的缩写,是“双收入,无子女”的意思。
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美国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3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
丁克家族是悲哀的 失独老人灰色群体
![丁克家族是悲哀的 失独老人灰色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1f724e746edb6f1aff001fa3.png)
丁克家族是悲哀的失独老人灰色群体关于《丁克家族是悲哀的失独老人灰色群体》,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计划生育的改变,丁克家庭越来越多,上海已100万家庭没有孩子。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建议完善计生国策,终止一对夫妇一个孩。
吴仕民称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影响社会活力,那么成为丁克家庭是悲哀的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失独老人计划生育政策背后的灰色群体2007年,中国出台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经过10个省市试点后在全国推行。
近年来,中国多地的政府部门也在探索逐步加大对“失独家庭”的扶助力度。
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中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超过100万个。
扶助的力度和速度,却没有能够实现同步。
这些失独家庭的老人,大多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赶上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执行的年代,人到中年却遭遇独子夭折,又因政策、身体等原因无法生育二胎。
于是,生病和养老,成为他们多数人心头一块沉得卸不掉的石头。
在人们将计划生育一次又一次摆上桌面讨论的同时,失独者的晚年在何处安放,也成了全社会面前另一个沉甸甸的民生问号。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在参加宁夏团讨论时提出一条重要建议:快速完善计生国策,终止一对夫妇一个孩。
吴仕民代表说:涉及国计民生、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兴亡的无外乎有三种东西,土地(国土)、人口和国家权力机构。
三十多年来,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国策,即一对夫妇一个孩,有效控制了2、3亿人口的增长量,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说,我们有100个理由支持国家继续推行这一国策。
但是目前我们恰恰有第101个理由,认为必须快速完善计生国策。
这一个理由就是这一国策运行三十年后所表现出的消极作用和种种弊端越来越突出:一是社会老龄化问题。
到了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2亿人,2050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过60岁的人。
二是影响社会活力。
某种程度上讲,30多年的改革红利就是人力资源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当下丁克家庭的现状[摘要] 丁克家庭的出现是一个社会现象,它的发展体现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深远。
我们用传统的眼光来审视它,用新兴的观点去接受它。
我们应该探索这种以核心家庭为主,以丁克家庭为辅助和补充的家庭模式,使核心家庭与丁克家庭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关系。
[关键词] 丁克家庭;婚姻;家庭结构生育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程度,一种价值观念。
生儿育女是一个纯属个人隐私。
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到只要凭着生理本能即可解决,但又复杂到需要追询生命意义,探究自我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问题。
中国历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义正词严的训诫,我们的祖祖辈辈也是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中,带着婚姻、家庭、儿女的重负走过漫长的人类文明史的。
“传宗接代”一直是婚姻的主体,生儿育女已成为人生无法省略的责任和内容,更是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最重要的体现。
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我国青年的生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摒弃了传统观念。
取而代之“少育”甚至是“不育”的现代生育观。
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那些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前列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视生育为负担,宁愿选择不育。
于是,丁克家庭——一种新的家庭模式诞生了。
一、当今中国丁克家庭的现状丁克(DINK)家庭,俗称“无孩家庭”,是英文Double Incomeand No Kids的缩写,是“双收入,无子女”的意思。
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美国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3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
最近的一项针对深圳户籍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显示,深圳丁克家庭的比例高达10%左右,且有继续上升的势头。
上海市妇联最近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作的调查显示,结了婚但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
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果只选取20岁-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
而在上海白领阶层中,比例更高。
一项受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咨询中心执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中14.3%明确表示不打算要孩子,还有25.3%的白领认为婚后要不要孩子无所谓;明确打算要孩子的白领中,近九成也表示“现在不急于要”。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丁克家庭的比例并不大,但中国知识阶层女性生育年龄普遍较大,正说明不想生育成倾向,不想生育的人越来越多,丁克家庭比例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或工作流动较快的年轻夫妇,选择不生育生活方式的比例更大。
从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到“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以至裂变为享受人生的丁克一族,传统的家庭组织结构受到严重的挑战,由单一的家庭模式走向多元化复杂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当今中国人们选择丁克家庭的因素丁克家庭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了轻松、自由、叛逆、胆识以及勇气等,总之,是一种前卫的家庭形式。
选择丁克家庭,即选择了一种更为自主的生活方式。
但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受传统生育观念浸染的文化中,选择丁克家庭的生活方式,多数情况下会受到来自父辈乃至社会的压力。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丁克家庭作出了不生育这一选择呢?1.工作竞争的压力当今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加速了生活节奏和人才的竞争,这种无形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过多的把时间花费在抚育孩子身上。
生育和抚育孩子会牵扯人们的精力,影响工作。
人们为了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得不集中精力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而拼搏,这样也就无暇顾及子孙后代了。
这种状况在高学历阶层中尤为明显,一项最新调查针对学历为硕士以上的中国高学历阶层,发现他们对生育的意义仍然持肯定态度。
对生育目的的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组成完整家庭、带来快乐与爱,之后才是取悦父母、维系夫妻关系和传宗接代等等。
这项调查显示,人们认为生育和抚育孩子牵扯精力的比例高达25.4%,认为影响工作的比例为16.7%。
由此可见,工作竞争的压力使人们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育和抚育孩子方面。
2.经济因素困扰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现代的人们,尤其是高学历阶层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学会了理智的分析,有取有舍。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是大约需要22年的时间,22年里吃穿消费以每个月平均500元计算,22年花费132000元。
教育费用分不同阶段:3岁以前较少,买婴儿书籍、玩具等大约花费1000元;至6岁上幼儿园,每月入托费300元,3年大约10800元(学习些绘画、乐器将会花费更多,这些暂不计算在内);7岁到15岁上小学和初中,每年教育费用约1000元(包括书本费、杂费),9年约9000元;16岁至18岁上高中,每年教育费用约1000元(包括书本费、杂费),19岁至22岁上大学,每年教育费用(分专业,以普通专业为例)约10000元(包括住宿费),4年约40000元;光教育经费22年约66800元。
吃穿、教育费用共计约20万元,这是可以用钱算出来的。
孩子从小长大有时要生病,除医药费外,还要承受着担心、着急等精神压力。
孩子入托、上学、教育、接送需要花大量的时间,那份操心是用金钱计算不出来的;考大学考上了还好,考不上自己也跟着着急,子女在外上学,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份牵挂是用金钱衡量不出来的;当子女长大了,自己的青春也逝去了,青春的价值可是用金钱衡量不出来的。
这仅仅是子女22岁以前的成本计算,孩子大学毕业找工作要花钱、要操心;子女结婚需要花钱;当子女有了后代要担负起养育孙子的重任,这些又是金钱计算不出来的。
由此看来生育成本是很高的,但是收益率很低。
也就是说,生孩子的投入,将是高风险、高成本,一部分人尽管很喜欢小孩,但面对复杂的现实,他们只好选择推延,甚至放弃生育。
上面的那项针对学历为硕士以上的中国高学历阶层的调查显示,认为不养育孩子主要是因为经济能力有限的比例为18.6%,在各类不生育因素中位居第三。
可见,经济因素也是丁克家庭作出不生育孩子决策的主要因素。
3.婚姻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养育孩子对夫妻感情的影响。
现代的人们更注重婚姻的质量,丁克家庭是建立在姻缘基础上的,只包含一种社会关系,即夫妻关系,只是单纯的横向家庭关系。
在这种家庭关系中,更多的是注重情感而不是义务。
丁克家庭以重视夫妻间感情交流与生活享受及欲望满足为主要旨意,它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前经济水平不高,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中国人为了生存而艰难地喘息,根本谈不上情感的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地区实现了小康,人们自然有了感情方面的追求,而且层次越来越高。
丁克家庭正适应了人们这一感情需要,在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下,它很好地解决了家庭中感情与义务这一矛盾,把夫妻关系放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位置上,注重二人世界的营造。
二人世界中,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有各自的自由空间。
生育观念逐渐被淡化,更多的小夫妻喜欢尽情享受两人世界。
但如果有了孩子,他们就没条件过高品位、高格调的闲暇生活,电视、因特网、报纸杂志、音乐和读书这些最受他们欢迎的休闲方式将会远离他们。
以上那项针对学历为硕士以上的中国高学历阶层的调查显示,认为养育孩子将会影响二人世界的比例为13.6%,养育孩子成了影响夫妻情感生活的障碍之一。
现代社会婚姻的不确定性。
现代社会一切都处于变动中,婚姻也是如此。
最近2年,中国的离婚率直线上扬,已由1978年的3.7%上升到1996年的12.1%。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开放城市,离婚率已超过20%。
而且,离婚率的增长速度还在逐年加快,社会学专家预测,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的离婚率将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
于是,离婚餐厅、离婚学校(相对于婚前教育的离前教育),也成为一些城市的时髦景观。
面对现实,一部分夫妻对婚姻的稳定性没有把握,惧怕将来会发生变故,会增加离婚成本,怕离婚后孩子抚育等经济负担和麻烦,而且家庭的破裂给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本着一种对自己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干脆不要孩子。
婚龄推迟的影响。
知识层次较高或工作流动较快的年轻夫妇,因为种种原因晚婚,一般先立业后成家,30多岁结婚的人大有人在,错过了生育的最佳年龄。
他们为了不损害自己的身体和分散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考虑到他们这个年纪再为一个新生的婴儿操劳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因而他们往往选择不生育的生活方式。
三、问题和思考尽管伴随着文化多元化而出现的丁克族,在我国是一种越来越现实的社会存在,但是在舆论上却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
有些专家认为,如果国家能够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那些自愿不育者,并使之有所发展,那么不但可以大大减轻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而且可望从根本上动摇国人固有的心理定势,即人人必须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心理。
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则认为,丁克族颠覆了传统生育观念,有违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本伦理道德。
贪图自己的生活舒适、快乐,把生儿育女作为一种沉重负担,是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许多学者认为,稳定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而丁克家庭的大量出现,使离婚变得容易,也就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子;丁克家庭失去了生育与抚养后代的职能,会对人们的生理健康尤其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丁克家庭的增多将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知识和教育水平较高的阶层不愿生育,而文化素质不高的却超生滥生,智力人口生育数量越来越少,而非智力人口生育数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将加速目前已出现的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长此下去,会导致人口质量的下降,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
笔者认为,丁克族的出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形式。
虽然不育文化改变了当前中国城市“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但是它作为主体的家庭模式仍是无法动摇的,这也是历年来多项调查结果所充分证实的。
丁克族对生育的背叛实际上是对婚姻质量的重估,是青年对生活方式的自觉的选择,是青年向整个社会展示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倾向和个人选择的合理性。
美国社会学家杰西·伯纳德指出:未来社会婚姻的最大特点,正是让那些对婚姻关系具有不同要求的人做出各自的选择。
从文化选择的角度看,有人偏好多子女家庭,自然会有人选择不育。
从解放初的多子女家庭到70年代末出现的独生子女家庭,再到如今的丁克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并存的多元家庭格局,我们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中国青年家庭观念及生育意愿的变化轨迹,更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理解包容度的增加,人权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对少数群体的认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这无疑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