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能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实验创作的主要作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创作技巧为实验对象的作家群,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可以这样说,马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充斥着对那些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刻意陌生化的技巧,这些陌生化的技巧构成了马原小说创作的形式艺术。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先锋小说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名词解释先锋小说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在中国文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以创新、激进、大胆的创作态度和手法而闻名,对传统文学进行了冲击和颠覆。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如下:1. 先锋:先锋一词来源于军事术语,指在战斗中走在最前线的队伍,引申为在某一领域最为积极、勇敢、前卫的人或事物。
先锋小说以其与众不同的创新和激进特点,被奉为当时文学领域的先锋。
2. 创新:先锋小说在创作手法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创新特点。
它摒弃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和常规写作方式,大胆采用非线性结构、碎片化叙事和多重声音的技巧,以此突破传统小说的束缚,呈现出全新的艺术形态。
3. 激进:先锋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敢于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以激进的态度批判社会现象和权威。
它常常涉及一些敏感和禁忌的话题,如性、暴力、剥削等,以此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4. 大胆:先锋小说以其对传统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突破,表现出敢于冒险、大胆尝试的特点。
它抛弃了陈旧的文学规范和经验,勇于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标准,使得文学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迈出了重要一步。
5. 冲击:先锋小说的出现对传统文学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它对传统文学的规范、常规和艺术原则提出了质疑,挑战了文学创作的底线和边界。
先锋小说的冲击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文学体系的格局和面貌。
6. 颠覆:先锋小说追求颠覆传统文学的目标,打破了旧有的文学秩序和文学观念。
它试图以反叛的姿态颠覆人们对文学的固有认知,通过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解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审美观。
总之,先锋小说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激进、大胆的文学形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的中国文学界崭露头角。
它以其突破传统、冲击和颠覆的特点,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空间,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当提到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些经典的著作,或者是畅销的畅销书。
然而,在文学领域中,还存在着先锋小说这样一个特殊的概念。
那么,先锋小说是什么呢?先锋小说是一种探索、突破和挑战传统文学形式的文学流派。
它出现在20世纪初的欧洲,作为一种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反叛。
与传统小说注重叙事,描写人物和情节不同,先锋小说追求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以及对读者思维和感官的刺激。
先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与传统写作规则的背离。
传统小说通常遵循一个明确的故事线索和发展,强调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展示。
而先锋小说则注重突破传统叙事方式的束缚,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创造性和游戏性。
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非线性叙述方式、碎片化的故事结构以及多样的视角来呈现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先锋小说试图逼迫读者思考、解构和重新构建小说的意义。
先锋小说在内容上也与传统小说大不相同。
它常常涉及那些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主题,比如性别、种族、社会不公、人类存在的意义等。
与传统小说强调线性故事情节不同,先锋小说更偏向于通过对片段和断裂的描述来反映当代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先锋作家往往以犀利而讽刺的笔触揭示世界的荒诞和荒谬。
先锋小说的发展不仅受到了文学理论的推动,也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背景的变迁。
在20世纪初,电影、摄影等新兴媒介的发展为先锋小说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
同时,世界两次大战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些背景的变迁促使了先锋小说的出现。
先锋作家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试验新颖的文学形式,并通过文学的力量来反映和解释现实。
然而,先锋小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
它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和不适应,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人们更习惯于理解、逻辑和连贯的叙述方式。
先锋小说挑战了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使他们不得不思考和追问作品中出现的意象、符号和隐喻。
尽管先锋小说的概念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但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它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对传统规则的挑战,为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突破传统文学形式与结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人类生活的局限与问题。
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创新。
本文将对先锋小说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先锋小说的起源先锋小说起源于欧洲,特别是20世纪初期的法国。
在当时,社会风气剧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人们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锋小说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形式,表达出新的现实与人类情感。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1. 自由创新先锋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新性的写作手法。
它不受传统叙述结构的束缚,可以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进行颠覆与重构。
先锋小说的创作人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规则,而是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探索人性与真实先锋小说对人性和真实的探索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深层次的真实,先锋小说试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它将现实中的细节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3. 语言的突破先锋小说在语言使用上也存在显著的突破。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大胆使用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象征、意象、诗意的描写还是对话的碎片化,先锋小说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种语言上的突破让作品更具有张力和个性化,也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4. 反传统、反形式先锋小说在表达上对传统和形式进行了反叛。
它拒绝传统故事的线性叙述,摒弃了传统的故事结构和角色塑造。
先锋小说试图打破传统小说固有的形式束缚,探索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反传统和反形式的精神,使得先锋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1. 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是先锋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变身》等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先锋小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先锋小说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主题内涵,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思维和创意。
本文将从先锋小说的特征、代表作品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启发等方面进行探讨。
先锋小说的另一个特征是审视现实和思想的深度。
先锋小说试图通过对社会、历史、人类心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揭示,来探索和呈现现实的本质。
它常常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的荒诞和人类的虚伪。
比如,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冷漠、冷静和反常行为,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存在的意义。
先锋小说还常常涉及性、暴力、病态等边缘主题,通过对这些边缘主题的探索和展现,来挑战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
比如,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是一部关于性、自杀和病态心理的先锋小说,通过主人公山崎富树的自我毁灭和对死亡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存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先锋小说对文学创作的启发非常重要。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的束缚,鼓励作家以更加自由和创新的方式进行创作。
先锋小说提倡作家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勇敢的探索和表达,不再拘泥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这方面,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先锋小说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他在《洛丽塔》一书中通过叙述一个犯罪者的视角,以及对禁忌的刻画,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
总之,先锋小说以其创新的写作手法和深度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引领了文学的发展方向,激发了作家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先锋小说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在创作中找到新的灵感和可能性。
先锋小说的主要成就
先锋小说的主要成就先锋小说作为80年代文学中激进的实验,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小说的发展,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表现生存状态等三个层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①在叙事革命方面,以马原为例,他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形式主义者”,善于运用元叙事手法,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比如,《冈底斯的诱惑》中,就有几个“二级叙述者”,一个是老作家,他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神秘经历,又以第二人称“你”讲述穷布打猎时的神秘经验;另一个是第三人称叙述者,讲述了陆高、姚亮等人去看“天葬”的故事,并转述了听来的顿珠、顿月的神秘故事。
②语言实验:是个人化的,陌生化的,打破常规的,很多反规范的语言,不是大众化的,口语化的,着力于语言的标新立异。
以孙甘露为例,他的小说语言实验,最接近超现实主义诗歌与绘画,他的小说是这些语言的与视觉的幻象集合而成的恍惚暧昧的梦与诗。
比如;《信使之函》中“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在每一句述说下摘录一段信使所送的信中的段落,这些段落同样华美、富于诗意而又没有任何现实或者象征的寓意。
再比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走在这条山路上,我像一条船”,都是个性化的,陌生化的,语言试验,具有新奇的美感。
③生存状态层面是以余华为代表,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
他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比如:《现实一种》“像是在说一种事物的因缘,人们虽然在彼此伤害、杀戮,生活的本相是如此的残酷,但是人类却仍然莫名其妙的繁衍”。
总之,先锋小说正是这样一种打破统一的世界图像与文学图像的努力。
经由这条途径,文学进入90年代的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莫言《红高粱》的正负面美学效应《红高粱》是莫言1986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中篇小说,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
①正面效应:作者在作品中极力的赞美了他的故乡以及“红高粱”祖先。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小说形式,得名
于1921年鲁迅所创立的文学刊物《新青年》中一篇名为《新感觉派小说
之反驳》的文章。
先锋小说是鲁迅主张的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法,旨在追
求新感觉、新思维和新表现形式。
先锋小说具有以下特征:
1.反传统、反旧时尚:先锋小说在形态和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
约束和束缚,摒弃了古典小说的故弄玄虚、作奸猾伪的手法,拒绝了旧时
尚的框架和限制。
2.现实主义风格:先锋小说以描绘现实生活为主要主题,强调真实性
和现实性,更加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
3.思想性和批判性:先锋小说关注社会的弊端和底层人民的命运,通
过小说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现实的思考,呼吁人民觉醒,呼唤。
4.语言简洁、表现形式多样:先锋小说以铁的笔触和简洁的语言表达
独立自由、直接的思想,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使作品更加直接、生动。
5.关注美学创新:先锋小说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创新和突破,通过意象
的拼贴、跳跃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多维展示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
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强调个体和个体的情感:先锋小说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呐喊,强调个体在社
会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之,先锋小说是一种追求艺术创新和社会批判的文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和框架,强调现实性和批判性,以简洁、直接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先锋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先锋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由开放的创作思路、强烈的现实关注、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
先锋小说的创作思路是自由开放的。
传统小说往往受到各种规范和传统观念的限制,而先锋小说则不受束缚,提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们可以以任何方式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无论是通过写实手法,或是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都是被接受和鼓励的。
先锋小说关注现实,强调对现实的直观感受和表达。
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等方面的揭示。
许多先锋小说作品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表达对社会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先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独特处理来实现的。
先锋小说注重对语言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变换,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大量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述以及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突破和革新。
传统小说往往有严格的章回体结构和线性故事叙述,而先锋小说则往往没有明确的线性结构,篇幅短小,甚至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先锋小说以其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实验性。
先锋小说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重要的作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1.韩寒:《三重门》、《飞魚再度飛翔》等。
韩寒的作品以青春、叛逆、社会问题为主题,语言简练、幽默风趣,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2.魏杰:《双雄》、《檀香刑》等。
魏杰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生活的热爱。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
余华的作品以对中国社会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为主题,以深邃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锋小说的叙事手法 - 教案
教案先锋小说的叙事手法教案1引言1.1先锋小说的定义与特点1.1.1先锋小说是一种文学实验,旨在打破传统叙事规则。
1.1.2先锋小说强调形式创新,对语言和结构进行探索。
1.1.3先锋小说常常涉及复杂的主题和哲学思考。
1.1.4先锋小说对读者的参与和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先锋小说的历史背景1.2.1先锋小说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
1.2.2先锋小说的发展受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1.2.3先锋小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中都有所体现。
1.2.4先锋小说的兴起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创新和变革的需求。
1.3先锋小说的重要性1.3.1先锋小说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多样化。
1.3.2先锋小说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3先锋小说培养了对文本和现实的批判性思维。
1.3.4先锋小说提供了对传统叙事手法的反思和挑战。
2知识点讲解2.1叙事视角2.1.1叙事视角是指故事叙述的角度和立场。
2.1.2先锋小说常用多重视角和主观视角来增加叙事的复杂性和深度。
2.1.3叙事视角的选择对故事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产生重要影响。
2.1.4叙事视角的变换可以创造不同的叙事效果和情感体验。
2.2叙事结构2.2.1叙事结构是指故事的组织和布局。
2.2.2先锋小说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和时间跳跃来打破传统的叙事顺序。
2.2.3叙事结构的选择可以突出故事的某些方面或主题。
2.2.4叙事结构的创新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艺术性。
2.3叙事语言2.3.1叙事语言是指故事叙述所使用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3.2先锋小说常采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词汇来创造特殊的叙事效果。
2.3.3叙事语言的选择可以反映故事的氛围和主题。
2.3.4叙事语言的创新可以增加故事的文学价值和阅读体验。
3教学内容3.1先锋小说的叙事手法分析3.1.1分析先锋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运用和效果。
3.1.2分析先锋小说中叙事结构的创新和意义。
3.1.3分析先锋小说中叙事语言的风格和表达。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10先锋小说
格非的先锋小说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而格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格非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善于把故事讲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格非的小说显然不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其次, 其次,格非的小说与其说要讲述一个完整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不同于传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一九八六年》《 》《往事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活着》《现实一种
马原(1953-),辽宁锦州人。 1953-),辽宁锦州人。 -),辽宁锦州人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拉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中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叙事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年代末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马原 年代后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等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 》:《死亡的诗意 剧本。 剧本。
先锋小说
《现实一种》:对人性的发掘 现实一种》
然而这时一股奇异的感觉从脚底慢慢升 又往上面爬了过来,越爬越快, 起,又往上面爬了过来,越爬越快,不一会 就爬到胸口了。他第三次喊叫还没出来, 就爬到胸口了。他第三次喊叫还没出来,就 不由得自己脑袋一缩,然后拼命地笑了起来。 不由得自己脑袋一缩,然后拼命地笑了起来。 他要缩回腿,可腿没法弯曲, 他要缩回腿,可腿没法弯曲,于是他只得将 腿上下摆动,身体尽管乱扭起来, 腿上下摆动,身体尽管乱扭起来,可一点也 没有动。他的脑袋此刻摇得令人眼花缭乱。 没有动。他的脑袋此刻摇得令人眼花缭乱。 山峰的笑声像是两张铝片刮出来一样。 山峰的笑声像是两张铝片刮出来一样。
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或“叙事圈套” 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或“叙事圈套” (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性 ) 质。 (2)有意暴露小说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 )有意暴露小说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 (3)叙事人称不断变换。 )叙事人称不断变换。 (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 )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 (5)拼图:非逻辑叙事结构。 )拼图:非逻辑叙事结构。
(二)衰落 1、矫枉过正 、 2、疏离读者
二、马原、苏童、余华等人的创作与文本分 马原、苏童、 析
(一)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 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 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
元小说叙事
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也被称为超小说。一是故意暴露叙事行为的 也被称为超小说。 虚构性——以此解构现实主义关于文学是真 虚构性 以此解构现实主义关于文学是真 实生活反映的观点。 实生活反映的观点。二是在小说中说明自己 的构思过程——将如何叙事作为小说的写作 的构思过程 将如何叙事作为小说的写作 对象。 对象。 传统小说: 传统小说:对故事的讲述 元小说:对叙述的叙述。 元小说:对叙述的叙述。
先锋小说
《冈底斯的诱惑》 先锋小说作家马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 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 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 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 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 的故事。剽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 喜玛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 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 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 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 ,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 存方式和生存氛围。叙事方式上,把作者——叙述者——人物 交揉循回,打破了读者阅读时的惯性与期待,造成间离效果, 从而对作品内容作出清醒、理性的判断。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 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叙述上的冷漠与简略有着深刻 的观念上策略。余华声称自己追求
的是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被
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一种作 家眼中的真实。 余华: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 方式。
余华: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
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装饰。
余华主要的作品: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 《爱情故事》《鲜血梅花》 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 《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颂莲 陈佐千
先锋小说
《冈第斯的诱惑》叙述了几个 故事:陆高、姚亮、司机小何 去看天葬,但未遂愿;陆高、 姚亮、穷布何老作家去寻喜马 拉雅山雪人,也未遂愿;陆高 写了个关于说唱艺人的真实故 事,即顿珠、顿月和尼姆的故 事,这是故事中的故事;老作 家的一段奇遇,他看到了神秘 的半角龙;穷布猎熊;陆高和 藏族美女央金的故事
先锋小说
先 锋 的 概 念
“ 先锋”一词,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 指“先头部队”;具有冒险精神、 创新意识、超前风格的文学艺术都 具有先锋性,是广义的“先锋文学” 概念。狭义的“先锋文学”,是现 代主义文学的同义语。 先锋小说:特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 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马原、 余华为代表的重在进行小说叙事革 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的新潮小 说。
把叙述过程写入作品以提示作 品的虚构性。
《虚构》“毫无疑问,我只是要借
助这个住满病人的小村庄做北京。 我需要使用这七天时间里得到的 观察结果,然后我再去编排一个 耸人听闻的故事。” “这本书里要讲的故事早就开始 讲了,那时我比现在年轻,可能 比现在更相信我能一丝不苟地还 原真实。现在我不那么相信了, 我像个局外人一样更相信我虚构 的那些远离所谓真实的幻想故 事。”《上下都很平坦》
评 价
新时期先锋小说打破了现实主 义的一统天下,拓展了创作视 野,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艺术方 法和技巧。 局限 :模仿记忆难以抹去;不 少先锋作家过于注重形式的营 造,前期淡化人物,情节与背 景,后期则削弱深度与意义, 试图将创作变成语言游戏。不 少作品晦涩艰深、难以卒读。
正如梵高、毕 加索、刘海粟 的画不被当代 人接受一样, 先锋小说以其 独特的形式超 越当时代,形 成前卫、先锋 风格,不被当 代人接受认可。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在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探讨先锋小说的重要性。
一、文化背景1. 文化变革先锋小说的兴起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文化变革对传统文学形式提出了挑战,人们越来越追求新颖、独特和具有突破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2. 艺术革新先锋运动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出现,还在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领域有着广泛影响。
先锋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追求个性和创新。
这种艺术革新为先锋小说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文化土壤。
二、文化意义1. 反传统与突破先锋小说以其突破性的创新手法和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学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它摒弃了传统叙事结构和线性思维,采用碎片化、多重叙事和非线性的手法,打破了文学的束缚,为作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2. 自我表达与个性追求先锋小说强调作家个人的自由表达和创造力。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这种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反映了人们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3. 批判与反思先锋小说在思想和观念上常常涉及批判和反思。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进行探索和揭示,从而引发读者对现实的反思和对自身的审视。
先锋小说与社会批判相结合,展现了文学在传递思想和触动人心方面的独特力量。
4. 推动文学发展先锋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促使了文学创新的发展,拓展了文学的表达形式,激发了更多作家的创作灵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先锋小说为后续文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不仅在20世纪初的文学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展现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追求,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并引领了新的艺术思潮的兴起。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影响的一种小说文学创作思潮。
先锋小说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与传统小说关注叙事的真实性不同,先锋小说关注的是叙述行为本身。
他们强调讲述或虚构的功能,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行为。
先锋小说试图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权力话语控制的叙述途径,使小说真正成为一种主体叙事,将文学拉向了自由主体意识,进而指向了包括梦幻、死亡、暴力、性等内容的个人潜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当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洪峰的《极低之侧》;格非《迷舟》《褐色鸟群》;苏童《平静如水》《我的帝王生涯》;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等。
(1)先锋小说的特征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2)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在思想文化、文学观念和手法上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资源植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
给本土的文学带来新鲜血液丰富了文学的色彩,激发了文学的创造活力,在激进的反抗姿态里透露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先锋小说所引起的文学叙述革命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背景。
在这种意义上,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不仅表现为形式本身而是时代精神的某种象征。
这些小说实验在观念和方法上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3)先锋小说的局限性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1)“先锋小说”之得①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十年动乱”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②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这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
而真正从根本上探索小说的先锋性,是要去谎言的,这点似乎还没人能够达到,也是先锋探索的任重道远之处。
③现代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生活,摹仿生活,而是自我表现,用艺术想象创造客观,再现客观从而表现主体,即作者不再通过在文本中注入自己的价值评判与精神情感来建立其它体性。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怎样都行”的信条,带着不确定性构方式,加之怀疑与否定的内在性的流动,由此颠覆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原则,先锋小说形成了一种从自我存在出发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文学思潮。
(2)“先锋小说”之失①“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②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③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④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暧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在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
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现。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余华与先锋小说
四、余华及其作品评价(一)
(一)余华简介: 余华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 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 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 从文。进入县文化馆,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短篇小说 年短篇小说《 从文。进入县文化馆,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短篇小说《星 发表,并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星》发表,并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1987年发表 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 年发表《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 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 一九六八年》引起文坛关注,1988年发表 年发表《 》《河边的错误 河边的错误》 《一九六八年》引起文坛关注,1988年发表《现实一种 》《河边的错误》 世事如烟》《死亡叙述》《难逃劫数》《古典爱情》 》《死亡叙述》《难逃劫数》《古典爱情 《世事如烟》《死亡叙述》《难逃劫数》《古典爱情》使他成为中国大陆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等人齐名。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等人齐名。1989 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爱情故事》《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鲜血梅花》《爱情故事》《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两 年《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爱情故事》《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两 个人的历史》发表并调入嘉兴文联工作。1991年发表 在细雨中呼喊》 年发表《 个人的历史》发表并调入嘉兴文联工作。1991年发表《在细雨中呼喊》, 1992年发表 活着》 1993年辞职到北京 以写作为生。1994年发表 年发表《 年辞职到北京, 年发表《 1992年发表《活着》,1993年辞职到北京,以写作为生。1994年发表《战 1995年发表 许三观卖血记》《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年发表《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栗》,1995年发表《许三观卖血记》《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解释
1、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
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
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3、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
《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
《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6、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
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
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7、是中国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着;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全书共三部;
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和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三、简答
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
答: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也被作为超小说。
一是故意暴露叙
事行为的虚构性——以此解构现实主义关于文学是真实生活反映的观点。
二是在小说中说明自己的构思过程——将如何叙事作为小说的写作对象。
传统小说:对故事的讲述——元小说:对叙述的叙述。
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或“叙事圈套”(吴亮语)。
(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性质。
《虚构》第十九节开头:“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的
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
有时将作者、叙事人与小说人物合为一体。
(2)有意暴露小说
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
(3)叙事人称的不断变换。
(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
(5)拼图:非逻辑叙
事结构。
3、“形式”背后的意义:马原小说对新的哲理意义的寻求。
(1)叙事的张力。
空间叙事,有空间的对照,
形成叙事的张力。
(2)给偶然性以至关重要的位置。
(3)阐释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4)文化哲学意味。
3、新写实小说与“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何在
答:①、叙事话语:由宏大叙事回到日常生活叙事: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日常生活叙事——食色、性、结婚、生小孩、油盐柴米将醋茶,为了生存找门子拉关系等等。
刘恒的《狗日的粮食》——食。
《伏
羲伏羲》——色。
②、叙事立场:由启蒙叙事回到平民化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立场是启蒙叙事。
作家就是
精神导师——如柳青在《创业史》第十五章对“人生岔道口”的议论;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平民化叙事。
作家与读者是平等的关系。
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
——所谓零度叙事
(价值中立)。
③、叙事风格:由意识形态叙事回到原生态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英雄人物被神化。
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原生态叙事。
所谓原生态叙事,就是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客观自然地描写生活,不仅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反而有意识地展示生活底层的东西,写人与生活的本来面目。
④、叙事法则:由传统叙事走向现代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法则主要是传统叙事。
新写实
主义小说大量地借鉴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
其一,放弃塑造典型人物。
其二,移植新的叙事手法。
写生活流。
突破传统的情节模式。
四、论述题
1、《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
答:《白鹿原》:对近代历史的阐释——超越阶级斗争模式。
对民族文化的解秘。
1、白嘉轩形象:
仁义文化的载体。
(1)耕读传家——虽为地主,有家产(有药房等),但从不放弃劳动,亲自犁田——与农民没有两样。
要儿子进山背粮,体验劳动的艰辛。
注重子女的教育,严格要求他们读书学习。
(2)广行仁义——组织“交农”事件;周济不得不卖地的李寡妇;与长工鹿三以兄弟相称;建乡规民约;
建学堂;
(3)慎独——批评鹿三从背后暗杀田小娥。
宣称“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
”(4)传统道德卫道士(负面因素)——拒小娥入祠堂;修塔镇“妖”等。
2、论述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第2编 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文学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
等
1、在语言上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的语言,汪曾祺小说有民间叙事风格
(1)浓郁的抒情色彩(少浮躁)
(2)原生态状态瞎的民俗风情画卷(质朴)
(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不渲染)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洁净)
2、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传统美德。
《受戒》和《大淖记事》。
《受戒》中一对活波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与人情的欢歌。
3、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
《钓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货币使人变魔鬼,《珠子灯》揭示的是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职业》写的是失去“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陈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义、男权专制的
残暴。
4、小说大多取材于其故乡高邮的生活旧事,很少涉及现实生活,具有回忆性特点
5、有着浓厚的“散文化”氛围。
情节上,描绘故乡民俗风情,小说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结构上,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劳动来构建的,也就是按照生活“生活的原貌”来描写的。
常常先写
环境,再写人写事。
小说中充满文艺性的叙事,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小说成了弥漫氛围的“抒情散文”。
不讲究情节、人物的刻画。
如《大淖记事》用一大半的篇幅来铺叙风情民俗。
语言上叙事古朴自然,语言简洁干净,雅俗互化。
6、小说融入了中国传统儒道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
如《受戒》通过描绘佛门子弟世俗生活
场景,赞颂了苏北乡镇返璞归真的人性美。
3、新时期军旅小说的基本特点
答:1、突破表现禁区,题材范围扩大。
(1)对新的时代战争的书写。
《西线秩事》、《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韩静霆)均写中越
战争。
(2)对战争悲剧的书写。
乔良《灵旗》、黎汝清的《皖南事变》、《湘江之战》、《碧血黄沙》。
(3)对国民党抗战的书写。
周梅森的《国殇》、《军歌》均写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战争故事。
2、真实地表现战争生活,现实主义特色的凸显。
黎汝清的《皖南事变》。
3、新的历史书写视角——新历史主义的出现,主流革命叙事的被超越。
4、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的借鉴。
莫言《红高粱》、乔良《灵旗》运用意识流和结构主义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