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主编:聂树人单树模常剑峤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济南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热力作用,主要从冷热原的角度讨论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二是机械的动力作用,这种动力作用影响范围很宽广,从局部环流到长波以至超至长波都受到地形牵制。

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地形迫使气流爬越它或绕过它而产生,青藏高原是一个东西长的椭圆体。

长轴基本上顺风向,气流绕行的部分就会更重要些。

(1)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为了从冷热源角度来讨论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作用,应首先了解高原冷热源情况。

下面根据叶笃正《青藏高原气候学》“引论”介绍如下:关于青藏高原冷热源问题,过去有过不少人讨论。

但由于计算方法不同,不但结果不同,也涉及到对从冷热源定义的问题。

总的来说,有两种定义:一种是从下垫面出发,如果某地区源。

但这种热量不一定都能用于本地区的大气。

有一部分或大部分可以输送本区以外的大气。

第二种定义是:在某个月里,某个地区的大气柱内有净能量的收入(通过运动从侧边界流出的能量不计在内,)则在这个月这个地区的大气称为热源,有净能量支出,称为冷源。

第二种定义的冷热源暂称为地面冷热源,第二种称为大气的冷热源。

从地面有三种能量可以输送给大气:一种是地面有效辐射,一种是潜热,一种是湍流感热。

高原上三者之和见表3—1 表3-1高原平均地面向大气输送的总热量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年平均,高原的每平方厘米的每天向大气输送约344卡的热量。

从布特科年平均蒸发潜热及湍流感热分布图可看出,两者全年最大值皆发生在北美东岸沿海(北纬40度,西经60度区域),它们分别为120和50千卡·厘米-2·年-1.青藏高原这种冷热源作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夏季,除机械动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热力作用。

一些研究者指出,高原的剧烈辐射效应以及高原南部和东南部的凝结潜热释放,使夏季青藏高原成为一巨大热源。

它直接加热于对流层中部大气,造成高原对流层上层强而稳定的高压,即青藏暖高压。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小编整理了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欢迎阅读!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篇一6月青藏高原热源厚度变化分析摘要:利用1961到2001年,41年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热源,分析每10年热源最大值层高度距平的变化。

利用EOF,分析6月份高原大气热源最大值层高度异常和高原大气热源最大值层的加热率值。

最后对高原最大加热层高度异常年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分析,了解高原热源厚度的异常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结果表明(1)从1961到2001年,41年中,60年代跟70年代高原上热源最大值层高度与多年平均相比偏高,在80年代到90年代,高原上热源最大值层高度较多年平均偏低。

热源最大值层高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2)对高原热源高度距平的EOF分析表明,高原中部热源最大值层高度与高原两侧热源最大值层高度显示出正负相反的形势,热源最大值层高度呈现出年代际的变化。

(3)对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的EOF分析表明,高原东部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和高原西部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显示出正负相反形势,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也呈现出年代际的变化。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源最大值层高度,热源最大值层加热率值一、引言长期以来,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一直是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受到了许多气象工作者的重视。

[1]在20世纪50年代,叶笃正(1957)和Flohn(1957)就分别发现青藏高原是大气的热源。

[2]为深入研究高原大气热源的性质和变化,在1979年5-8月,中外气象科学家组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查实验(QXPMEx79),[3]此后,到1998年的近20年间,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国际、国内气象科学考查实验.[4]在这些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许多学者研究了青藏高原加热场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热源对大气环流、季风、ENSO以及东亚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研究进展

大气 运动 的一 种广 泛 存 在 的时 问 变 化 现象 , 至 可 甚 以看作 是 大 气 运 动 的 固有 特 征 』 大气 低 频 振 荡 。
的重要 性 体现 在它 直接 或 同时 与其他 时 间尺度 的变 化 相互 作 用 , 而 引 起 天 气 气候 异 常 。 由于 大气 低 从
区和重 要源 地之 一 。随着对 高原 大气低 频 振荡研 究 的深 入 , 现 其 对 高 原 低 涡¨ 发 压 I 南亚 高压 2 、 、副 热 带 高 等 天 气 系 统 以及 我 国区 域
降水 等 均有 一定 的影 响 。
对 高原低 频振 荡 的研 究有 利 于进一 步理解 高原 天气 系统 与我 国天 气 气候 的 内在 联 系 , 而有 利 于 进 提高 气 象 预报 水 平 。本 文 回顾 了近 3 来 国 内外 0a 学 者在 高原 低频 振 荡 研究 方 面 开 展 的 一 系列 工 作 ,
征, 指出其存在 2 . 和 5 12d 3 d的周期振荡 。孙 国武
和陈 葆德 对 高 原 所 在 范 围 内的低 频 纬 向风 场 进
基 金 项 目 : 益 性 行 业 ( 象 ) 研 专 项 ( Y 2 10 0 0 及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 20 3 共 同资 助 公 气 科 G HY 0 0 6 2 ) 4 9 10 ) 作 者 简 介 : 炜 ( 9 6一 ) 女 , 刘 18 , 内蒙 古 呼 和 浩 特 人 , 士 生 . 究 方 向为 大 气 低 频 振 荡 . 硕 研 E—m i l w i5 13 cr al i e @ 6 . o :u 0 n
分 别从 高原 低频 振荡 的波谱 特 征 、 构特 征 、 播特 结 传
征 、 源和维 持机 制 等 以及 高 原 低 频 振荡 对 天 气 及 起 气候 的影 响 等几个 方 面进 行 了较 为 系统 的 总 结 , 最 后 简要讨 论 了该领 域研 究 中存在 的一些 问题 以及 未 来研 究 的若 干重点 问题 。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原因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原因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原因一、对气温的影响1.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D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D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

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表6?10中A、C、E三站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其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皆分别比同纬度、同高度的B、D、F三站为高,其中尤以C、D两站的差异最大。

这是由于D站沅陵正位于高原以东的平原上,寒潮畅通无阻,而C站德里又位于高原以南的正中地位,屏障效应十分显著的缘故。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

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

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

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高中地理】二轮微专题课件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二轮微专题课件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读“青藏高原对气流的影响示意图”(下图)和青藏高原气象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来自青海省气象局近40年来的气象资料显示,青藏高原平均每10年温度升高0.16℃,而 过去的100年,世界平均气温仅上升了0.7℃,从降水资料来看,虽然近40年来青藏高原 的降水总量在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1.69mm,但降水增加主要在冬春季节,夏季和秋 季降水都在减少,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年降水量有所减少。
(一)青藏高原分支(动力)作用
③冬半年西风: 南支喜马拉雅山脉的限制,稳定而强劲。先为 西北气流,后为西南气流,呈气旋性弯曲,在孟加 拉湾附近弯曲最大,形成低压槽。 两支西风在高原东侧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上空) 汇合,空气稳静,风力微弱,多阴雨天气。 在高原东侧,西风南支气流与南下的气流相汇 合地带,有一个辐合线,形成了昆明准静止锋。 一定意义上,青藏高原使西风带影响范围扩大。
(3)青藏高原气温升高且降水量减少对长江、黄河、 澜沧江等河流源头的补给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4)促使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除了气候变暖等 大气因素外,还有一些人为原因,根据你了解的情况列 举3种。 (3)短期内补给量增多,长期补给量将减少 高原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湖泊面积萎缩;蒸发增大; 都会使地表径流损失量增大。 (4)过度放牧,破坏草甸草原;不合理灌溉,土壤盐 碱化严重;捕杀珍贵野生动物;采矿;淘金。
答案:A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海 拔高,冬季比周边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冷, 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夏季,青藏高 原太阳辐射强,比周边同高度的自由大 气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
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
称为高原季风。读青藏高原季风示意图,回答问题。
超额体验,超级提分,超越很简单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拥有广阔的面积和宏伟的地理地貌。

它不仅是地理学家心中的宝贵研究对象,也对中国的天气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并探讨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板块西南部,包括中国的青海、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北部等地,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

这片高原海拔较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海拔达8844.43米。

高原上覆盖着大片的冰川、草原和沙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地处于亚洲大陆的脊背上,北侧与亚洲大陆的中部相连,南侧是喜马拉雅山脉。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青藏高原成为气候系统之间的重要过渡区域,各种气候要素都在这里交汇和变化。

二、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与动力作用青藏高原的地势复杂,大气环流在这里经历了多次运动和变化,形成了特有的动力作用。

1. 热力作用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热源,周边地区的空气经受高原的加热,形成热力冲击。

白天,高原的地表温度较高,会产生暖气流上升,引发地面低压。

这种低压将周边地区的空气吸引过来,形成盆地和山谷的地方性气流。

2. 山地-低地风系统青藏高原作为亚洲大陆内陆的高原,其特殊地理地貌也决定了山地-低地风系统在此形成。

冬季和夏季,高原与低地之间会形成强烈的温度对比,而温度梯度则是强风形成的关键。

从而形成青藏高原之上的湍流对流,携带大量水汽和能量,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3. 强大的地形抬升和风力青藏高原地势陡峭,沟壑纵横,拥有丰富的地形起伏。

这种地形特征有助于气流随地势线上升,形成垂直环流,增加降水的可能性。

同时,高原地区风速较大,在于地形因素有关,地形的起伏使得地表气流有明显的倾斜,产生较大的风力。

青藏高原的强风还可以输送水汽和能量,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三、青藏高原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对中国的天气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科考发现,随着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夏季青藏高原作为加热源的作用将会增强。

“温室效应”导致青藏高原和上空大气增温,大气可以容纳更多的水汽,由此揭示出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对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地气相互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高原湖泊占中国湖泊总面积50%以上,因此湖泊群的贡献不容忽视。

科考研究首次较为准确地推算出青藏高原湖泊群每年蒸发的水资源总量大约为517亿吨。

该研究可在资料缺乏区域显著减少湖泊蒸发研究的不确定性,对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亚洲水塔”水资源评估和高原水汽输送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

“亚洲水塔”的“核心区”是低纬暖湿气流的关键入口,形成一条连接低纬热带海洋水汽源和“亚洲水塔”核心区水汽中心的强暖湿水汽输送通道,水汽来源可追溯到南半球,显示了与热带海洋和南印度洋暖湿水汽源的联系。

高原的热驱动效应有助于维持能量、水循环交换,以“水汽柱”形式向对流层顶垂直输送,这表明通过对流云活动,高原地区水汽输送及其湿对流具备对全球影响的“窗口效应”,对全球能量和水循环交换以及“亚洲水塔”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亚洲水塔”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区域性水资源失衡。

研究发现,近20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消融与退缩。

这意味着气候变暖是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主因,而与西风、季风变异相关的高原大气降水变化亦可导致高原冰川区降水“补给”发生改变,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亦是造成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冰川退缩程度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使得青藏高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植被及其生态质量趋好。

该研究揭示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的环境效应,指出人类有序活动和气候暖湿化共同促进青藏高原植被环境趋好。

研究还发现,高原北部暖湿化趋势比较明显,但南部暖湿化趋势不明显或呈暖干化趋势,对雅江等河流和生态具有重要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高原东部极端降水事件呈上升趋势,因强降水引发的潜在地质、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有加剧趋势等。

【练习】大气的运动综合训练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练习】大气的运动综合训练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3大气的运动综合训练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读“卡塔尔位置图”,卡塔尔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其主要原因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B.沿岸高山环绕,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内陆C.受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盛行西风影响,空气干燥D.近岸海域水温较低,海水蒸发量较小2.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1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季节,圣地亚哥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降水量差异较大,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A.圣地亚哥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B.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C.圣地亚哥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D.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3.下图为某年连续两日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完成2日到3日()A.①地气压下降,持续晴朗B.①地经历暖锋过境,阴雨连绵C.①地吹偏东风,风力减小D.①地上升运动为主,气流辐合4.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A.反气旋频繁过境B.受沿岸寒流影响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5.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升高的现象,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为“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为“冷平流”。

冷暖平流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下图为某日我国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变化图,该日8:00受暖平流影响的是()A.①B.①C.①D.①6.青弋江是长江下游最长的右岸支流。

约90万年前,黄山地区发生多次较大幅度隆起,期间,夏季风势力偏弱,长江干流贯穿巫山,将三峡以上水系直接并入长江水系,加速了青弋江的发育。

图示意青弋江位置及研究剖面。

据此,青弋江河谷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黄山地区地壳隆起,河流落差加大侵蚀增强①夏季风势力偏弱,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缩短①长江贯通后水量增加,青弋江堆积作用增强①地壳间歇性隆起抬升,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7.好望角海域几乎终年大风大浪,冬季更容易出现“杀人浪”,该海域是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之一。

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文章编号 :17 7 2 2 1 )60 0 —7 6 11 4 (0 1 0 .6 10
青 藏 高原 一热 带 印度 洋 地 区大气 热 源 的 时 空变 化 特 征
蒋 贤玲 巩远发 马柱 国2 张 元 一, , ,
(. 1 成都 信 息工程 学院 大气科 学学院 , 四川 成 都 602 ; . 国科 学 院 东亚 区域 气候 一环 境 重点 实验 室 , 国科 12 52 中 中 学院 大气物 理研 究 所 , 京 102 ) 北 00 9
5 5—5 2 5 6 .
[] 罗璇 . 9 亚洲季风 区夏季大气热 源季内振 荡特征分析 [ ] 南京 : 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 1 2 1. [0 Dun n n F i i e 1 P riet eknn edi e pigSnilHet ore vrh iea 1] a , mi, e L , t . estn aeigTrn t r s e a uc e eTbt a s W nh S n e b S o t n
亚高压异常及高原热源与中国夏季气温、 降水异常的关系 ; 近两年对大气热源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青藏高原的
研究 [ — 。 1 1l 0 4
然而 , 单独 对青 藏高 原 一热带 印度洋 地 区的大气 热 源 的研 究 却甚 少 。但是 , 洲大 陆与 印度洋 之 间 的海 陆 热 亚 力差 异 是南 亚季 风形 成 的主 要原 因 , 大气 热源 海陆 热力 差 异 的主 要 表现 。青 藏 高原 一热 带 印度 洋 地 区大 气 热 源
收稿 日期 :0 11—8 2 1 .12 基金项 目: 公益性行业 ( 气象 ) 科研专项资助项 目( G㈣
21003 ; 0 0 6 2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0 70 6 46 5 3 )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及其传播途径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及其传播途径

!"!"年#第$%卷#第%期!$-&!&"&#"##$!%%&'())*+,-./01-234+/15引用格式!钟珊珊"贾巧"王美蓉"等"!"!"+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及其传播途径#6$+大气科学学报"$%%%&!$-&!&"&+X "/-5??"682W "J2-5H K ">#23+"!"!"+W 0248!*8C >>(3D /4,8332#8/-/A 40@@>12#@/4$">18,">2#4/01,>/B>1#">E 8*>#2-R 32#>202-&8#4$1/$252#8/-$2#"C 2D4#6$+E 12-4F #@/4?,8"$%%%&!$-&!&"&+&/8!'"('%)*)%.+,-(8+&'())*+!"'-")'&""'+%8-9"8->4>&+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及其传播途径钟珊珊!"贾巧!!"王美蓉!"赵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南京!'""$$)"-%''*部队"江苏南京!'""')!联系人"G!@283!'*%%)*'-$&,''+,/@!"'-!")!'&收稿"!"'-!'"!"-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L 9'&"&)"%&摘要#采用'-*- !"'*年;9G R %;9F K 逐日再分析资料估算大气热源"研究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W 0248!S 8J>>(3D M 4,8332#8/-"W S JM &的特征及传播途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W S JM 的前两个主模态"即荷载中心在高原东南部的全区一致型和高原东南!西北反位相变化的偶极型"呈现了高原夏季大气热源W S JM 自东向西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低频大气环流的活动表现为大的异常气旋和反气旋环流从我国东北经青藏高原至西亚的自东向西的传播"当移近高原时迅速增强"当西移离开高原时明显减弱'在此过程中"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等地区的降水都发生了异常变化'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传播途径##大量研究显示"大气低频振荡即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率具有全球性特征%<184"-2@01#82-&U 2&58"'-)&)李崇银"'--')<8(0,"82-&J2-5"!""-&"并且在亚洲季风区异常活跃%庞癑等"!"'%)72-5>#23+"!"'$)J2-52-&O 02-"!"'&)J2-5>#23+"!"')&'而青藏高原%以下统称高原&作为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跃区及源地%刘炜等"!"'!)J2-52-&O 02-"!"'&&"其上空大气的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地区风场%<184"-2@01#82-&U 2&58"'-)&&"非绝热加热场%V 0/2-&72-28"'-)$)王群"!"'&&"降水场%V 80>#23+"!"'$&等多种气象要素场均有显著影响'甚至和南亚高压%王黎娟和葛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巩远发等"!""+&(高原低涡%谢安等"'-)-)X "2-5>#23+"!"'$)李国平等"!"'+&等天气系统的变化有密切联系'许多研究发现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主要存在%个周期!'".!"&的准双周振荡(*.-&和%"&以上的振荡%周兵等"!""")彭玉萍等"!"'!):0>#23+"!"'+)J2-5>#23+"!"')&'王黎娟和葛静%!"'+&分析了'-)%*!"'!年夏季高原东部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发现'".!"&振荡显著的年数远远多于%".+"&振荡显著的年数'同时J2-52-&O 02-%!"'&&指出"在'-*-*!"''年的高原降水场中"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W 0248!S 8J>>(3D M 4,8332#8/-"W S JM &每年均显著存在"且对低频降水的方差贡献非常大"甚至在个别年份超过了&"N '并且大气低频振荡在延伸期预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原大气W S JM 是非常必要的'据前人研究"高原东西部地形差异大"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和水汽等气候变量存在显著不同的分布特征"从而导致局地的云量及降水也有很大的区别%9">->#23+"!"'&&'同时高原南部又是亚洲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原大气热源及亚洲夏季风的低频振荡有显著影响%J2-52-&O 02-"!"'&&'故高原大气热源及其低频振荡存在不同的空间分布"但目前关于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的研究多集##!"!"年&月#第$%卷#第%期中在高原东部%王黎娟和葛静"!"'+)72-52-&V 8"!"'*&"或南部%72-5>#23+"!"'*&"从高原全区的角度分析其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并不多'有研究指出"低纬北传的低频信号可促使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产生和增强%王跃男等"!""-&"而高纬南传的低频信号也可影响高原%谢安等"'-)-&'此外"源自赤道西太平洋的低频信号"可向西北方向传播"经孟加拉湾和印度西北部"北上抵达高原"最后东移至东亚地区%J2-52-&O 02-"!"'&)72-5>#23+"!"'*&'而高原本身作为低频振荡的源地也可激发沿亚欧大陆东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的波列"其频散效应可影响到更远的东太平洋以及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图'#'-*-*!"'*年夏季大气热源4 '3%2)单位!J .@1!&(M V K %*)单位!J .@1!&和降水%,)单位!@@&的空间分布%灰色粗实线表示%"""@地形等高线&L 85+'#O 84#18*0#8/-4/A %2&2#@/4$">18,">2#4/01,>4 '3%0-8#4!J .@1!&"%*&M V K %0-8#4!J .@1!&2-&%,&$1>,8$8#2#8/-%0-8#4!@@&8-40@@>1A 1/@'-*-#/!"'*%E ">512D #"8,(4/38&38->8-&8,2#>4#">%"""@#>1128-,/-#/01&可见"关于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的原因及传播途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本文将探讨夏季%+*)月&高原大气热源的低频振荡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的传播途径"以期进一步理解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的物理机理以及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可能影响"为提高我国汛期的季节内预测提供理论参考'!"资料和方法采用的资料有!'&'-*-*!"'*年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9G R %;9F K &逐日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Y /!(&Y"包括风场(温度和位势高度等"垂直方向共'*层'!&'-*-*!"'*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M F F &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M V K &"水平分辨率为!(&Y /!(&Y '%&'--**!"'*年U R 9R %U 3/*23R 1>,8$8#2#8/-938@2!#/3/5D R 1/.>,#&逐日全球降水估计场"水平分辨率为'Y /'Y '大气视热源4 '3采用倒算法%72-28>#23+"'--!&进行计算"该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大气热源的研究%钟珊珊等"!""-)X "/-5>#23+"!"'%"!"!")姚秀萍等"!"'-&'本文通过%个步骤提取低频振荡信号!'&所有的逐日资料去除年循环)!&经&&滑动平均去除天气尺度信号)%&采用V 2-,Q /4滤波器提取'".!"&的低频信号%姚菊香等"!"'!&'此外"还采用了功率谱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G M L &等统计诊断方法"以及;/1#"检验(?#0&>-#_4-检验等检验方法'$"夏季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态图'2为'-*-*!"'*年夏季整层大气热源4 '3的水平分布"可见"夏季高原上空表现为热源"在其南部有一大值区"中心值达+%"J .@1!"这与72-5>#23+%!"'*&利用欧洲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结果近似'与之对应的是在高原南部的M V K+-$钟珊珊"等!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及其传播途径论著低值区"即强对流区%图'*&"以及高原南坡迎风面的降水强值区%图',&'由于夏季风从热带地区带来充沛的水汽"在高原南坡汇聚抬升"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伴随着降水和凝结潜热的释放'潜热加热是夏季高原大气热源的主要贡献因子%钟珊珊等"!""-)何金海等"!"''&"因而"在高原南坡大气热源大值区基本与对流大值区以及降水区相对应'此外"在印度半岛西北沿岸(中南半岛西部至孟加拉湾东北部(菲律宾群岛附近"各中心位置和范围也匹配较好"因而"基于;9G R %;9F K 资料计算的大气视热源的分布基本合理可信'图%#'-*-*!"'*年夏季高原大气热源%经'".!"&滤波&的G M L 分析!%2&G M L ')%*&G M L !L 85+%#%2&G M L '2-&%*&G M L !/A 2#@/4$">18,">2#4/01,>%A 83#>1>&A /1'"*!"&&/B>1#">E 8*>#2-R 32#>208-40@@>1&018-5'-*-*!"'*%"夏季高原准双周大气热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何金海等%!"''&指出"虽然整层大气热源最强中心不在高原上"但就单位厚度的最大加热率来说"高原与孟加拉湾上空的加热强度是相当的"故为了研究高原及周边区域的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本文不同于72-5>#23+%!"'*&的只选择研究高原南部%*-(&Y .'""(&Y G "!&(&Y .%'(&Y ;&"而是选择高原及周边区域%*"Y .'"&YG "!&Y .$"Y ;&进行分析'由夏季高原4 '3的平均功率谱分析%图!&可以看出"显著的峰点主要存在于'".!"&的波段'而'-*-*!"'*年逐年夏季的4 '3的功率谱分析结果%图略&也显示"基本每一年都存在'".!"&的低频振荡周期"并通过了-&N 的置信度检验'可见"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节内振荡的主周期为'".!"&的WS JM "这与彭玉萍等%!"'!&(J2-52-&O 02-%!"'&&和:0>#23+%!"'+&的结论一致'因而"本文将重点讨论高原4 '3'".!"&的W S JM "文中所有的资料都经过'".!"&的滤波处理'夏季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经'".!"&滤波&图!#'-*-*!"'*年夏季高原及周边区域逐日4 '3的平均功率谱分析%单位!J .@1!)红线(蓝线分别代表红噪声(-&N 置信度水平&L 85+!#E ">2B>125>&$/C >14$>,#10@2-23D484/A #">&283D4 '3/B>1#">E 8*>#2-R 32#>202-&8#44011/0-&8-521>248-#">40@@>1/A '-*-*!"'*%0-8#4!J .@1!)K >&2-&*30>38->41>$1>4>-#1>&-/84>2-&-&N ,/-A 8&>-,>3>B>3"1>4$>,#8B>3D &的G M L 分析结果%图%&显示"前两个模态的方差贡献分别为')('"N 和'"()$N "并通过;/1#"检验'第一模态G M L'的空间分布"除高原以西小部分地区为正荷载区"高原境内基本为全区一致的负荷载区"其中心区位于高原东南部'第二模态G M L!的空间分布则表现为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反位相变化"西北为正荷载区"东南为较弱的负荷载区"呈东南!西北偶极型'J2-52-&O 02-%!"'&&由亚洲夏季风区4 '3的'".!"&低频分量G M L 分析的前两个模态"揭示了赤道西太平洋的W S JM 信号经孟加拉湾(青藏高原最终影响中国东部的逆时针传播途径'那么"图%中的这两个主模态是否反映了高原低频热源%汇传播的不同状态呢1为此"对前!个主成分*-$##!"!"年&月#第$%卷#第%期序列%R9'和R 9!&做超前和滞后相关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图$#'-*-*!"'*年R 9'和R 9!的超前滞后相关%虚线表示-&N 置信度水平)横轴正值表示R 9'超前R 9!"负值表示R 9'滞后R 9!&L 85+$#V >2&!325,/11>32#8/-*>#C >>-R 9'2-&R 9!A 1/@'-*-#/!"'*%O 24">&38->1>$1>4>-#4-&N ,/-A 8!&>-,>3>B>3+E ">$/48#8B>B230>/A#">"/18Q /-#232)848-&8,2#>4#"2#R 9'842">2&/AR 9!"2-&#">->52#8B>B230>8-&8,2#>4#"2#R 9'84*>"8-&R 9!&图$中当R9'超前R 9!%&时%约'%$个循环周期&"二者为最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1"(!$)当R 9'滞后R 9!%&时"二者为最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由此可见"G M L '和G M L !可能反映的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大气低频热源传播的循环周期中所处的不同状态"整个循环周期约为'!&'下面将采用位相合成的方法来进一步验证这种传播关系''参考H2##">C 4%!"""&的方法"将在某一时刻-的W S JM 用二维空间矢量 %-&来表示!## %-&0#A ('%-&"A (!%-&$)%'&##?%-&0#A ('!%-&2A (!!%-&$';!)%!&##"%-&0#2-1'A (!%-&A ('%-&[]'%%&其中!?%-&为W S JM 的振幅)"%-&为R 9'和R 9!两者之间的位相角"范围为#1,",$'根据"%-&"将每一个W S JM 循环周期划分为)个位相"相邻位相之间"%-&的变化为,%$'图&显示了R 9'和R 9!随位相角"%-&变化的关系'定义R 9'振幅达正的最大值时位相角为""此时"R 9!振幅为""%&后%即位相角,%!处&R 9!的振幅达到负的最大值"R 9'的振幅变为"'为便于揭示高原大气热源W S JM 随位相的演变特征"将'".!"&的大气热源低频分量分别投影图&#一个W S JM 循环周期内R 9'和R 9!随时间变化示意%顶部数字'.)代表'.)位相&L 85+&#?,">@2#8,&82512@/A #>@$/123B2182#8/-4/AR 9'2-&R 9!8-2W S JM,D,3>%E ">#/$-0@*>14'#/)8-#">A 8501>8-&8,2#>$"24>4'#/)&在'.)位相上"再对每个位相进行合成分析'具体方法如下!在#1,",$范围内"根据"%-&的大小"并结合R9'和R 9!的符号和大小"将其分别投影到)个位相中%如图+&'本文侧重选取活跃的W S JM 事件进行位相合成分析"选取标准为#!R 9'2#!R 9!.'"即图+中红色圆外的点'基于图+中R9在各位相的分布"下文分别对各物理量的低频场进行合成分析'图+#R 9'和R 9!在各位相中的分布%红色实线圆外为#!R 9'2#!R 9!.'的点"即W S JM 活跃事件"百分数为W S JM 活跃事件在各位相出现的比例&L 85++#O 84#18*0#8/-/A R 9'2-&R 9!8->2,"$"24>%R /8-#4/0#48&>#">1>&4/38&38->,81,3>%#!R 9'2#!R 9!.'&1>!$1>4>-#2,#8B>W S JM>B>-#4+R >1,>-#25>421>#">12!#8/4/A 2,#8B>W S JM >B>-#48->2,"$"24>&)-$钟珊珊"等!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及其传播途径1"夏季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传播及其相应的环流特征##基于上文中R9'和R 9!的位相分布"低频大气热源和M V K 场在)个位相中的合成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在第'位相%图*2&"高原及其周边至华北平原均为正异常热源所控制"中心值位于高原东南部以及高原南坡'从黑海(里海(咸海"直至孟加拉湾东北海域"则呈西北!东南走向的负异常热源'在第!位相%图**&"正异常热源区开始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异常中心移至高原西北部"范围收缩强度减弱'同时"负异常热源相西北方向聚合"中心在黑海(里海附近'到第%位相%图*,&"正热源的主体继续向西"抵达高原西北部至咸海"而负热源在欧洲南部进一步减弱'此时"高原的东南及南坡附近迅速转为负热源'高原的东北方向蒙古高原附近开始出现负热源'第$位相%图*&&"正热源主体全部移出高原"强度减弱明显"并与孟加拉湾地区的正热源连成西北!东南方向的正热源带'负热源在高原东北方向"贝加尔湖以南的区域"强度增强范围扩大并向西抵达高原东部"与高原东南及南坡增强的负热源汇合'第&位相%图*>&"负热源自东向西移动"高原及其周边至华北平原均为负异常热源所控制'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正异常热源向西北方向收缩'这与第'位相情形基本相反'接下来的第+**位相%图*A *5&"高原上的负热源持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中心经高原西北部"最后逐渐移出高原%第)位相"图*"&'高原东南及南坡在负热源移至高原西部的同时"快速转为正热源"高原东北方向贝加尔湖以南的正热源出现并向高原东部扩展增强%第**)位相&'至此"完成与'.$位相反位相的变化过程"形成完整的循环"周期约为'!&'由此可见"源自贝加尔湖以南区域的异常热源自东向西移动"在移近和进入高原东部时其强度和范围都明显增强"与高原东南和南坡的异常热源合并为一体"然后向高原西北方向移动"当其西移出高原"其强度和范围便逐渐减弱消失)孟加拉湾附近也是低频热源的活跃中心"并随位相演变向西北方向传播'整个过程中"在低纬度"M V K 的异常中心与热源异常中心的匹配较好"而中纬度二者的中心并未完全吻合"这主要是由于热带地区潜热加热是大气热源的主要贡献因子"而对于中纬度潜热加热只是非绝热加热的一部分"感热加热的贡献也不可忽视"情况更为复杂'与上述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W S JM 自东向西的传播活动相对应的"对流层上层!"""R2低频环流随位相的演变特征"如图)所示"表现为中纬度大的异常气旋和反气旋自东亚经青藏高原至西亚路径上的传播与更替"异常环流中心主要集中在%"Y .$&Y ;'第'位相%图)2&"高原主体被异常气旋性环流%9'&控制"其中心在高原西北部"9'以西为一个异常反气旋性环流%F '&"中心在黑海至里海的南部地区'第!位相%图)*&"F '西移减弱"9'中心也向西移动到高原西北角"高原西部地区仍受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此时"在贝加尔湖以南"我国东北至高原东北地区新生成一个异常反气旋性环流%F !&"其中心在黄土高原地区'第%位相%图),&"F '继续西移并逐渐减弱消失"9'异常环流中心离开高原"在其西移的过程中"9'受紧随其后的F !的挤压而变形"向东南方向伸出一狭长的气旋式切变"该区域从中南半岛北部一直延伸到印度半岛北部'第$位相%图)&&"9'主体西移离开高原"中心位于伊朗高原上空"强度迅速减弱"其底部东南方向的狭长切变线也相应向西北收缩"控制伊朗高原南部!印度半岛北部!孟加拉湾北部上空"此时F !中心位于高原东北地区"其异常环流基本控制了整个高原'第&*)位相%图)>*"&"9'西移减弱消失"F !中心从高原东北部快速西移至高原西北部"高原东北方向又有新的异常气旋性环流%9!&生成'伴随着F !的西移"9!逐渐控制高原"完成一个循环周期'对流层中层&"""R 2位势高度场和风场的位相合成的演变%图-&"与!"""R 2相类似"异常环流中心基本一一对应"呈准相当正压结构'基于R 9'和R 9!的合成位相所对应的夏季!"""R 2和&"""R 2准双周位势高度场沿%&Y .$&Y ;平均的位相!经度剖面%图'"&"清楚地再现中纬度W S JM 信号自东向西的移动"并且对流层中上层的异常信号基本一致"呈准相当正压结构'夏季青藏高原准双周大气热源在自东向西的传播过程中"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降水也发生异常的变化"图''是相应的降水合成场'第'位相"由于高原上空为气旋性环流异常9'%图)2"图-2&"这将加大高原的加热气泵效应"热源异常增强'高原东部处于异常的东南风和西南风形成的气旋式切变的--$##!"!"年&月#第$%卷#第%期图*#'-*-*!"'*年夏季准双周大气热源%阴影区)单位!J.@1!&和M V K场%等值线)单位!J.@1!&随'.)位相%2*"&的演变%阴影区和等值线均达-&N的置信水平)紫色长箭头表示W S JM信号传播的方向&L85+*#G B/30#8/-/A'0248*8C>>(3D2#@/4$">18,">2#4/01,>%4"2&>&21>24)0-8#4!J.@1!&2-&M V K A8>3&%,/-#/014)0-8#4!J.@1!&C8#"%2*"&'*)$"24>48-#">40@@>1/A'-*-*!"'*%?"2&>&21>242-&,/-#/01421>4#2#84#8,233D485-8A8,2-#2#-&N,/-A8&>-#3>B>3+R01$3>3/-5211/C8-&8,2#>4#">&81>,#8/-/A W S JM485-23$1/$252#8/-&控制下"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异常偏多%图''2&'高原南坡(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西部沿岸"均在9'底部的异常偏西气流控制下"致使西南季风增强"降水异常偏多'江南受F!底部异常偏东北气流影响%图-*&"西南季风被削弱"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异常偏少'第!位相"随着9'西移%图-*&"高原上相应的大气热源以及降水区西移%图''*&'第%位相"由于高原东部F!靠近并控制高原东部%图-,&"高原东部转为负热源%图*,&"此时高原南坡由偏西风转为偏东风"削弱了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阻碍了水汽和热量在高原南坡辐合"因而出现降水负异常和负热源%图'',&'而9'受到F!挤压变形"在东南方向延伸出一狭长的偏东风和偏西风的气旋式切变区"沿切变线附近"对应着印度半岛北部至孟加拉湾附近的西北!东南走向的降水异常带%图'',&'第$位相"随着9'减弱西移至伊朗高原"其东南向延伸的气旋性切变相应地减弱并向西北方向收缩"孟加拉湾的异常降水中心向西北移至印度半岛北部附近'高原受F!控制"全境为大气负热源"高原东部也开始出现降水负异常'第&位相"9'减弱消失" F!在高原上达到最强"相应的负热源范围最大"强""&钟珊珊"等!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及其传播途径论著图)#'-*-*!"'*年夏季!"""R2准双周风场%箭矢)单位!@.41'&和位势高度场%阴影区)单位!5$@&随'.)位相%2*"&的演变%箭矢和阴影区均达-&N的置信度水平)图中字母F和9分别代表反气旋和气旋&L85+)#G B/30#8/-/A'0248*8C>>(3D C8-&A8>3&%211/C4)0-8#4!@.41'&2-&5>/$/#>-#823">85"#A8>3& %4"2&>&21>24)0-8#4!5$@&2#!"""R2C8#"%2*"&'*)$"24>48-#">40@@>1/A'-*-*!"'*%F11/C42-&4"2&>&21>2421>4#2#84#8,233D485-8A8,2-#2#-&N,/-A8&>-#3>B>3+E">3>##>14F2-&98-#">A8501>1>$1>4>-#2-#8,D,3/->2-&,D,3/->"1>4$>,#8B>3D&度最强"高原东部出现负降水异常中心'随着F!取代9'"自西向东移动"相应的降水异常和大气热源异常也完成一次更替%第+*)位相&' 0"结论和讨论采用'-*-*!"'*年;9G R%;9F K逐日再分析资料估算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大气热源"确定了其季节内振荡的主周期为'".!"&的W S JM"并探讨了W S JM传播规律及其可能原因"结论如下!夏季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准双周大气热源存在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基本表现为全区一致型"荷载中心位于高原东南部"第二模态表现为高原东南!西北反位相的偶极型'这两个主模态实际反映了高原大气热源自东向西传播过程所处的不同状态'源自蒙古高原至华北地区的异常热源自东向西移动"在移近和途经高原时强度和范围都明显增强"当其西移出高原"便逐渐减弱消失'这主要是由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中上层"低频环流的活动表现为大的异常气旋和反气旋环流从我国东北经青藏高原至西亚的自东向西的传播"当移近高原时迅速增强"当西移离开高原时"其强度明显减弱'在此过程中"高原及其周边(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等地区的降水都发生异常的变化'影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季节内振荡的原因是'"&##!"!"年&月#第$%卷#第%期图-#'-*-*!"'*年夏季&"""R2准双周风场%箭矢)单位!@.41'&和位势高度场%阴影区)单位!5$@&随'.)位相%2*"&的演变%箭矢和阴影区均达-&N的置信水平)图中字母F和9分别代表反气旋和气旋&L85+-#G B/30#8/-/A'0248*8C>>(3D C8-&A8>3&%211/C4)0-8#4!@.41'&2-&5>/$/#>-#823">85"#A8>3& %4"2&>&21>24)0-8#4!5$@&2#&"""R2C8#"%2*"&'*)$"24>48-#">40@@>1/A'-*-*!"'* %F11/C42-&4"2&>&21>2421>4#2#84#8,233D485-8A8,2-#2#-&N,/-A8&>-#3>B>3+E">3>##>14F2-&9 8-#">A8501>1>$1>4>-#2-#8,D,3/->2-&,D,3/->"1>4$>,#8B>3D&多方面的"有来自低纬洋面的%J2-52-&O02-" !"'&)72-5>#23+"!"'*&"中纬度K/44*D波列的扰动%:0>#23+"!"'+&"高原下垫面%如雪盖(植被&以及降水等等'本文W S JM信号在移近和到达高原上空增强"这可能与高原大地型的放大效应有关"其地形的抬升作用"导致该区的信号会被进一步扩大'高原热力作用的低频振荡可以通过下游传播或者改变相应的环流场"较强影响了北半球夏季季风区的洪涝和发展"因而重新认识高原大气热源的低频振荡以及影响因子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不同的资料估算的大气热源的结果存在差别"X"/-5>#23+%!"!"&采用6K F&&估算的大气热源的W S JM的传播"与本文;9G R资料的结果在低纬度地区的差别较大'参考文献%',2,3,45,6&9">-6:"J0=W"78-7">#23+"!"'&+9"212,#>184#8,4/A">2#4/01,>42-&,3/0&4/B>1G24#>1-9"8-22-&#">E8*>#2-R32#>208-*/1>2340@@>1#6$+6 938@2#>"!)%')&!*!*-!*!-++巩远发"许美玲"何金海"等"!""++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变化与副热带高压带活动的研究#6$+气象学报"+$%'&!-"!--+#U/-57L"=0H V"!"&。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分布特征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分布特征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展。包庆等[ ] 在近些年的数值试验也证实了高原热源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高原变暖效应有利于南亚高压 、 副热 带 西风 急流 、 热带 东风 急流 以及 西太 副高 、 西南 季风 的发 展 。巩 远 发 _ 1 o _ 通 过 一 次个 例 分 析认 为 高原 的热力 对 副 高影 响很 大 , 主要 体 现在热 源对 副 高北侧 的副热带 锋 区 以及 对应 的对 流层 副热带 西 风急流 的影 响 。赵 平 1 发 现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1 7 4 2 I 2 0 1 3 ) 0 6 — 0 6 3 7 . 0 6
夏 季 青藏 高原 大 气 热 源分 布 特 征 与对 中国 降水 的影 响
冯 琬 , 范广 洲 , 周定 文 , 华 维 , 王炳赘
( 成都 信 息工程 学 院 高原 大 气与环 境 四川省 重点 实验 室 , 四川 成都 6 1 0 2 2 5 )
流的重要 因素。高原季风正是由于高原加热导致高原主体与周 围地区产生热力差异的结果_ 5 J , 因此高原大气热 源对高原季风的发展作用显著。F l o h n [ 6 j 指出夏季高原的热力作用是导致南亚高压形成 的因子。罗会邦 7 l 随后
认 为 当热 源异 常增 大 , 东亚 地 区的南 亚高压 与 夏季 风 同时偏 强 。刘新 _ 8 J 在研 究 里 指 出高原 的大气 加 热还 能造 成 西太 平洋 副 热带 高压位 置 的东西 移动 与东 亚地 区中高纬 度 环流 形 态 的改 变 , 从 而 影 响 中 国夏 季 天气 与 气候 的发
到夏 季高 原 主体 区域 的大气 热源 主要分 布特 征 , 以探求 热 源 的不 同模 态 对东 亚 地 区对 流层 中高层 的 流场 和 中 国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 四川:巴山夜雨+西藏:高原夜雨=西南夜雨区 • 高原局地水份日循环 ,降水日变化明显 • 高原西南边缘可能是东亚水汽来源的重要通道,水汽
“转运站” ----mei-yu-baiu (MB) region
局地水汽输送与循环-成都平原夜雨
Tibetan Plateau
Chengdu Plain
Sichuan Basin
上图里显示的亚马逊河雨林上空分布均匀的大量小云团,是由植物快速生长 造成的。在干旱季节,森林里的植物得到的光照更多。这使它们的光合作用 更 强,生长更快。这一过程释放的水汽,经蒸发进入空中。温暖、湿润的空
气在上升过程中冷却,水汽凝结形成白色絮状小云团,看起来很像爆米花, 尤其从下面近距 离观察时更像。这张图片是美国宇航局“阿卡”卫星上的中 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2009年8月19日拍到的,由于河流不能像陆地一样释放出 那么多热量,加热上方的空气,促使云团形成,因此这层爆米花云在河流处 中断了。
• 夏季这种加热作用还在高原上方形成一个特殊的高压,称为"南亚高压" 或"青藏高压",它是夏季对流层上部全球最强大、最稳定和范围最大的 高压.随着高原加热作用的强弱变化,南亚高压的位置会发生移动,当它的 位置偏离高原上空移到中国东部平原时,高原东侧降水就偏多.
• 冬季的高原总体上是个冷源.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青藏高原覆盖着大量 冰雪.冰雪的多少,决定着高原地面能吸收多少阳光热量,影响来年春夏季 节变换的时间.当冬春季节高原积雪特别多时,来年长江流域往往降水偏 多.冬季的高原还会加强哈德莱环流,从而使中国的冬季风增强.
扩散)。 • 高原大地形:激发Rossby(长波)波列 • 高原下游地形作用(云贵高原):重力波-大尺度?长生命史?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16年第11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农民致富之友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刘进红(新疆喀什麦盖提县气象局,新疆麦盖提844600)[摘要]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巨大高耸的高原不但其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而且对东亚季风环流及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形气候影响[中图分类号]P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291-01科研◎农业气象1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1.1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7~37°之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约占冬季对流层厚度的一半左右。

海拔在5000米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米,巨大高耸的高原不但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而且对东亚季风环流及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

1.2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特点青藏高原主体北部祁连山以及巴颜喀拉山东部1月平均地面气温出现-16~-18℃的闭合等温线,盛夏7月尚有大片面积平均气温<8℃,冬夏皆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平均气温低18~20℃。

青藏高原上地面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和四川盆地都大,比同高度的大气更大,气温年较差亦比同高的自由大气为大,但因海拔高耸,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则稍小。

青藏高原上春季升温强度大,特别是当积雪消融之后,雨季未到之前;秋季降温速度亦快,春温高于秋温。

以上这些情况都说明高原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2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2.1独特的高原性气候独特的高原青藏高原以其高大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进而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独特的高原气候主要表现在:2.1.1气温低、日差温大、年差温小大部分地区常年无夏,霜雪不断,年平均气温大都低于5℃.沿35°N 线是温度最低的地带,年平均-40℃~-8℃,是我国平均温度最低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乔钰;周顺武;马悦;王传辉;李强【摘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青藏高原的动力学作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对高原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主要结果归纳为:①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大气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冬、春季动力作用强于热力作用;②高原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绕流方面,冬、春季北半球中纬度西风经过高原的绕流与爬坡现象明显,而夏季则主要以绕流作用为主;③高原对寒潮、西南涡、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有阻挡和屏障作用,对其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路径都有重要影响;④高原对气候系统的阻挡和对季风的牵引作用,形成我国西北干旱,江南、华南湿润的气候背景.【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4(042)006【总页数】8页(P1039-1046)【关键词】青藏高原;动力作用;绕流;爬坡【作者】乔钰;周顺武;马悦;王传辉;李强【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安徽省气象局,合肥230031;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集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为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南部,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其高度约占中纬度对流层厚度(10~12km)的1/3,高原周围群山环绕,山体高大,是全球海拔最高、地形最为复杂的高原。

它形成于早第三纪,第四纪以来高原大幅度上升。

高原的隆起不仅改变了其本身的天气和气候,而且通过对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其邻近地区乃至全球的环流系统和天气气候均产生显著影响[1-3]。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

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

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

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

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

塔里木盆地的低热与其南边紧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恰成鲜明对照。

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热胀冷缩的空气而单向地漂移到高原。

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盆地高温与高原低温,使得盆地相对于高原总是高压,造成常年的东北风将盆地的水汽吹往高原。

水汽遇到高原低温冰川而凝聚。

低海拔盆地中的水就这样被蒸发作用送到高原。

这些从盆地吹往高原的水汽凝聚在高原广阔的地域,而不是限于高原北坡,这使得凝聚在高原上的水难以循环回盆地。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耸,范围广阔,作为一个抬升的巨大热源(汇),给大气输送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其热力和动力作用强烈影响着东亚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在夏季风环流的形成、暴发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高原动力、热力效应亦是长江流域季风梅雨带水汽输送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初步计算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中、东部热源呈减弱趋势,此结论与东亚季风年代际减弱的特征比较吻合。

高原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尺度变化亦在更大范围影响亚洲季风变化的特征。

高原雪盖和冰川对长期天气和气候有很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增多会导致随后夏季风减弱,并进而影响中国降水分布的变化。

与冰雪密切相关的高原地表大范围反射率变化能够引起东亚乃至更大范围区域的气候变异。

统计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冬春季积雪多(少)对应着初夏6月份长江中下游以北的降水增加(减少),以及华南、青藏高原及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减少(增加)。

就夏季6—8月总降水量而言,青藏高原春季4月加热与夏季中国江淮流域的降水呈现出明显正相关,而与我国华南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显著负相关。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最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直接关系着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数亿人民的用水问题。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近50年,三江源地区明显变暖,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源头水量逐年减少,河流湿地呈现萎缩,沼泽湿地大面积缩小,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为全球最大与最高的高原大地形,亦是长江与黄河发源地,其南侧有来自相邻的印度洋、南海等地区的异常显著的暖湿气流及水汽输送,并在高原南侧构成水汽异常辐合,同时高原中东部强对流活跃区亦构成了东亚季风活跃区内高原及周边地区特殊的水汽输送及其水循环过程,因此它是东亚陆—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区之一,1998年以及1991年长江流域异常洪涝大部分特大暴雨过程对流云系可追溯到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的研究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的研究

Jn 0 7 u .2 0
文 章 编 号 :1 7 —72 2 0 30 6 —5 6 114 (0 7 0 —390 J
青藏 高 原 大 气 热 源 气 候 特 征 的研 究
岑 思 弦, 巩远发 , 陈玉英
( 成都 信 息工 程 学院 大气科 学 系 , 川 成都 60 2 ) 四 12 5
22 大 气热 源 ( ) . 汇 的计 算
由热 力学 方程 可得 :
Q [ ・ + ) ] L —一 + ( K0 +( = 丁 ∞ = c) O
收 稿 日期 :0 61 8 修 订 日期 :0 61 0 20—1 ; 2 2 0 —23
( 1 )
其 中 Ql 示单 位质量 大 气 中热量 源 汇 , 含净 辐射 加热 ( 却 ) , 表 包 冷 QR 潜热 加 热 和扰 动 产生 垂 直感 热 输 送 , 示 c表
摘要 : N E / A 用 C P NC R再分析 资料 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研 究 了 15 —2 0 9 0 0 5年青 藏高原大气 热源气候 特征 和
变化特征 , 主要结论包括 :1 夏季青藏高原 东部 大气 热源的强 度明显较西部大 。6月份 , () 高原 东部热源 的强 度是 高
原西部 的近两倍 , 7月份 的值也 比西部大 了 4 %以上。( )青藏高原全 区 、 0 2 东部和西部逐年平均 的大气热源有 明显
17 青藏 高原上 逐 日的大 气热 源 汇 , 研 究 了其 与亚 洲 季风 的关 系 。用 19 99年 并 9 3—19 96年 中 日亚 洲 季 风 机 制 合
作项 目在拉萨 、 日喀则 、 曲和林芝建立的 自动气象站资料和 16 —19 年地面站月平均资料 ,ho 那 91 95 Z a 等 一 9 J 人 计算了 16 —19 年逐月的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和地面长、 91 95 短波辐射 , 地面感热通量 、 地面蒸发潜热通量和大气热 源汇, 揭示了它们的一些气候特征 , 并分析了大气热源汇的变化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 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 , 青藏

夏季青藏高原与热带西太平洋下垫面热源异常对中国短期气候的影响

夏季青藏高原与热带西太平洋下垫面热源异常对中国短期气候的影响

夏季青藏高原与热带西太平洋下垫面热源异常对中国短期气候
的影响
刘晓东;惠小英;陈葆德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1991(10)3
【摘要】本文利用一个两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进行了控制试验、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增加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升高等三个数值试验,以研究夏季这两个地区下垫面热源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原地面热源减弱将造成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大陆低压减弱;高原及其以西地区500 hPa高度下降,黄河以北地区高度升高;同时高原地区、江淮流域以及黑龙江流域降水减少,但从北疆、内蒙到辽河流域以及我国西南局部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增加。

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带来的变化与此不同.文中还就下垫面热源异常在短期气候预测方面的可能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12页(P305-316)
【关键词】气候;影响;热源;太平洋;青藏高原
【作者】刘晓东;惠小英;陈葆德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1
【相关文献】
1.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J], 黄荣辉;孙凤英
2.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地面总热源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对流的关系 [J], 李薇;陈隆勋
3.下垫面强迫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J], 刘晓东
4.青藏高原夏季热源与西太平洋暖池热力异常的联系 [J], 蒋敏霞;黎金玲;覃宏宇
5.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J], 简茂球;罗会邦;乔云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 ,确定 被检 验 出的波 是否 可信 。
2 资料 和方法
21 资 料选 取 .
3 夏季青 藏高原东部热 源低频振荡 分析
利 用 18- 2 0 9 1 0 0年 NC P的逐 日再 分 析资 E
本文所用资料包括 :中国气象局国家信息 中
心 提供 的 18— 2 0 年 70 9 1 0 0 6 个代 表 站 的逐 日降水
2 .中国气 象科 学研 究 院 ,北 京 108 ;3 0 0 1 .国家 气 象 中心 ,北京 10 8 ) 0 0 1

要 :青藏高原的大气热源及其影响以及环流的低频振荡已有很多探讨 , 但有关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
及其对环流影响的研究 目前 尚未 充分 开展 。利用倒算法计算得到的大气热源总量( ) 诊 断和分析 1 8- 2 0 Q1, 9 1 00
报 因子之一 。( 4 )提 出高原大气热源影响东亚环
流 和 降水 的机制 之 一是通 过 大气 环 流 的低频 振荡 进 行传 播 的[ ,指 出除热 带 地 区 ,青 藏 高原 和 副热带 地 区也存 在 3 6 振 荡 , O 0d 并发 现 在影 响 我 国大陆 东部 降水 的东 移 L O 中 , F 青藏 高 原对 其 有 明显影 响 ,而且 高 原 的加热 强迫 能够 激 发产 生
要为 1 ~2 0 0 d振荡( WO, u sBi e l cl t n , B Q ai wekyOsia o 1 其次 为 3 6 振荡( F L wF eun yOsia o) . li 0~ 0d L O, o rq ec clt n。 li
()在 1 8 、19 2 9 5 9 2年中 ,高原热源低 频振 荡与当地 降水低频振荡有很好 的同位相谱相关 ,表 明热源低频振荡很 可 能由凝结潜 热的振荡激发的 ,这证明 了本文热源数据 的可靠性 。()高原在 夏季 主要是振荡源地 ,但也接受 3 外来影 响。高原热源 B WO 生成后主要在 原地维持振荡 ,并受来 自孟加拉湾的热源 B WO影 响 ,有 时部分 振荡 向外( 主要 向东) 传播 ; 热源 L O情况 与 B F WO类似 ,以本 地振荡 为主但也受来 自东部大陆 L O的影响 ,外传时 F
式,
靠由此计算 出来的 Q 1也精确些 ,因而只对青藏
高 原东 部 (75~3 . N, 0~10o1 均整层 大 2 . 75。 9 0 E平 气 热源 的逐 日值 进 行 分析 。
31 1 8 、 19 . 9 5 9 2年个 例 的热 源 波谱分 析
为显示 l8一2 0 年 2 年 中如何决定各年 9 l O0 O
则主要 向西。所 以研究 高原热源低频振荡需要特别注意热源 B WO。 关 键 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低频振荡 ;小波分析 ;交叉谱 文献标识码 :A Do:1.99 .s . 0 —9 52 1 . . 5 i 03 6 Ji n1 44 6 .0 2 30 s 0 0 0
中图分 类号 :P 2 . 4 35
皆明显 年 份(9 2 ) 只有 B 19 年 和 WO 明显年 份 (9 5 1 8 年) 的特 征 。如 图 l所示 ,对 1 8 ( l 、l) 9 5年 图 a b
( 吉 Q Q l) d J F 汇) P 及
尸 分别 为地 面 气压 和 大气 层顶 气 压( 10h a ; f 取 0 P )
第 2 8卷 第 3 期
2 1 年 0 月 02 6






Vl . . N O. 0 28 1 3 J un. ,201 2
J OURNAL TROPI OF CAL M ETE0ROLOGY
彭 玉萍 ,何 金海 ,陈隆勋 ,等. 9 1 2 0 年 夏 季青 藏高 原大 气热 源低 频振 荡特 征 及其影 响 [ . 带气 象学 报 ,2 1 ,2()3 03 8 18- 0 0 J 热 ] 02 83: 3 -3

支 沿 亚 欧 大 陆 东 部 海 岸 向 东 北 方 向 传 播 的
R sb 列 , 频散 效应 可影 响到更 远 的东 太平 osy波 其 洋 以至北 美 地 区的大 气环 流 。 目前 有 疑 问 的是 ,青 藏 高 原 被 认 为 是 环 流
L O和 B F WO的源地 ,由此影响周 围地 区,但对
求 ,n r一般取 nl ~ /,周期值为 2 /, =0 / n3 O k k , m
3期
彭玉萍等 :18 - 2 0 年夏季青藏高原大 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及 其影响 00 91
33 3
均周期为 l天的准双周振荡(wo ,第二主要振 4 B )
荡 为平 均 周 期 为4 天 的低 频 振 荡(F 。B 9 L O) WO和 L O都 显著 的年份 有 9 :9 1 18 、9 6 19 、 F 年 18 、93 18 、9 1 19 、19 、 19 、 19 、19 年 ,其 余 的 l年 92 95 96 98 99 1
计算青藏高原上大气热源( 的变化 。 汇)
23 低 频 振 荡分 析 方法 .
对 18— 2 0 9 1 0 0年 夏 季青 藏 高原 东部 的逐 日 热 源资 料采 用 Mol 小波 分 析 , 了突 出季 节 内 rt e 为 振 荡周期 ,采用 傅 里 叶谐 波分 析 方法 在整 个 年序
中 ( )的计 算 方法 一 般称 为倒 算 法 ,得 到 大气 Q1 中热 源 ( ) 量 的大 小 。Yaa 等【曾利用 倒 算法 汇 总 ni
信度检验 ;而 L O, F 该年小波分析不明显 ,图中
未 有通 过 信度 检验 的时段 。对 19 ( l 、l) 9 2年 图 c d 而 言 ,热 源 L O 的波列 从 6月 上旬 一 7月下 旬 均 F
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逐 日大气热源( E P Q1 f h atr ie nPa a ) Q1 T , tees nTb t lt u的主要振荡周期及其对应的传播特 o e a e 征 ,并取 其中 1 8 、19 年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结果表 明:()夏季高原 东部 大气 热源存在两种低频振荡 ,主 95 92 1
而 言 ,B WO 最为 明显 ,有两 个 时段 ( 月 1 6 0日一 7月 1日 、8月 1 5日一9月 3 通过 9 0日 都 O%的
( )为整层大气 中单位面积气柱内 Q1 Q1 的垂直 积分 , ( ) E负) ,表示气柱中总体是非 Q1 为i ( 时 绝热加热( 冷却) 也称之为大气热源( , 热汇) 本文 。
3期
彭玉 萍等 :1 8- 2 0 9 1 0 0年夏季青 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 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31 3
高原热源 L O和 B F WO的特征研究很少 , 它是 由
何 种 物理 过程 激 发起 来 的 ?有必 要 对热 源 低频 振
从 夏 季 的 6 8 供 9 ) 长 至 4 9月 供 13 — 月 2 d延 — 8 d,并 对 分析 结 果进 行信 度 检验 。发 现 热源 L O ) F
验 ,其 区域 和时 间段 都大 幅减 少 ,而 B WO 几乎
每年夏季都通过 9 % 5 信度检验 。为了较好地研究
L O 的特 征 , 文选 取通 过 9 %信度 检 验作 为标 F 本 0 准 ,L O有 9年 通过 9%信度 检 验 。 F 0
进一步讨论 Q E P振荡对周边环流和降水的影 1T 响 。文中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并做 了各波段信度检
( 3 )高原大气热源对东亚特别是 中国地区降水变
1 引

化有 很大 影 响[-1 12 ,高原 的热 力作 用 与我 国东 部 51 大 陆 的降水有 显 著相 关 ,可 以作 为降 水形 势 的预
早在 15 90年代 ,叶笃正等…和 Fon ] l [ h 提出 青 藏高原 ( 以下简称 高原) 在夏季是 大气热源所
荡进行研究 。 本文利用倒算法计算 出来的 1 8— 91
2 0 年 大 气 热 源 ( ) 料 ,讨 论 高 原 东 部 热 源 00 Q1资 ( E P 的频 谱 特 征及 其 来 源 ,在 此基 础 上 可 以 Q1 T )
在 9 %信度检验时 , 0 中只有 5 5 2年 年通过信度检
通过 9 %的信度检验 ,B 0 WO 的周期也很显著 , 在 6月上旬一7月上旬通过检验。为了说明热源 数据 的可信性 ,依据热源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降水
产生 的凝 结 潜热 的原 理 ,本 文利 用交 叉 谱方 法 [] 2 9 分析 了 18 、19 年夏 季高 原东 部 的大 气热 源 95 92
收稿 日期 :2 1.90 ;修订 日期 :2 1—13 0 00—6 001-0
基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学 基金 面上 项 目(0 70 9;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重 点项 目(03 08 9 7 10 ) 同资助 4 4 52 ) 4 63 1, 0 10 3共
通讯 作者 :彭玉 萍 ,女 ,湖南 省 人 ,硕士 ,主要从 事气 候 变化 及其 预测 的研 究 。Ema :pp 0 @16tm — i y0 7 2 . l o
I 【 r ・,}] +、 l - 、嚣 毒 j J i

B WO、L O 的特征 ,选 取 1 8 、1 9 F 9 5 9 2年 给 出小
波及信度分析结果 。图 1 18 、19 年的 O1 为 95 92
小波分析及其信度检验的分布 ,其中虚线代表边
界效 应 。选 此 两年 主 要是 举例 说 明 B WO 和 L O F
料用倒算法计算得到大气热源总量 Q1引 [ 。把高
原 地 区分 为东 西两 个 地 区 , 高原 探 空测 站来 看 , 从 东 部测 站远 比西部 多 ,NC P 资 料在 东 部也 较可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