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政治和儒学思想
再论“王道政伦”概念之诠分与阐释——基于孔孟古典儒学与董仲舒
![再论“王道政伦”概念之诠分与阐释——基于孔孟古典儒学与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a946b5b24431b90d6c85c7fa.png)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宄所,中 国 澳 门 999078)
[ 摘 要 ] “王道政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德”文化的民族意志性所在,是 延续至今的我国精神文明的价值遗产。有鉴于此,从《六艺》哲学“心”观与孔孟“道德革命”正义性的历史 机理效应以及董仲舒“王道三纲”的涵摄范式及其缘饰为政治公权力治理社会的工具性视角出发,重新对 “王道政伦”的概念做出一个相对适宜的诠释可见一斑。这不止是回眸古代先儒们的治秩之道,还是期冀 于人文“王道”的当下与未来。
东 周 :儒家经义思想的开山孕育。春秋 时 期 ,孔丘以“仁 ”说为宗旨,主张依“仁爱之心”来处理各种纷 繁的人际关系,并编修成文,创立儒派。战国中期,孟轲站在孔子“仁礼”根 底 之 上 ,提出了“性本善之”“民 贵君轻”“政在得民”的理 念 ,儒政思路愈见大势。随 后 ,末期的荀况会当凌绝至孔孟,竟以“礼法共进”之 义 签 注 儒 学 使 其 迸 为 君 王 施 政 之 制 。两 汉 :儒 家 纲 教 政 伦 的 如 日 中 天 。西 京 后 儒 董 仲 舒 托 先 辈 之 任 ,采诸 子 之 长 ,外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三纲五常”,新儒学的诞生驱策了儒家地位的聚变,而东汉的马 融以及班氏兄弟等人又让儒学教义的国有法典化成为可能。宋 明 :儒学唯心主义的再二飞跃。宋 代 ,程朱 经学(程颢、程颐 与 朱 熹 )凭仗更次吸收佛道两家有关“人欲”“天理”内核续而成形了客观唯心论的宋学
[关键词]传统;儒家文化;“王道政伦”;孔孟儒学;董仲舒儒学 [中图分类号]B 222.2 ;B 2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9)05-0160-13
何谓传统?传统为何?张文显教授在其《法哲学范畴研究》中 指 出 :“所 谓 传 统 ,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 的 、具有一定特色的社会态度、信 仰 、习俗、制度等。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所 以 ,很容易把传统与过 去划等号。实 际 上 ,传统不只是过去的东西,而且是对现在和未来都能够产生定向性和规定性影响的东 西^那些仅仅属于过去、早己僵化和死亡的东西,并不能称为传统。”®于 是 ,对于之后的社会至少是能够 去 发 生 关 联 的 那 些 隶 属 于 我 们 民 族 与 国 家 的 且 大 有 裨 益 的 东 西 ,难 道 没 有 理 由 不 去 衍 传 ?毕竟,这 样 的 东 西 为 后 来 的 我 们 立 足 于 世 界 ,成 就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伟 大 国 家 积 蓄 了 相 当 宝 贵 的 智 力 资 源 财 富 ,这就 使 得 横 穿 于 中 华 历 史 文 化 数 千 年 的 儒 家 经 义 思 想 中 的 “王 道 政 伦 ”有 关 话 题 一 时 层 出 不 穷 。而 将孔孟古 典 儒 学 与 董 仲 舒 新 儒 学 所 秉 持 的 “王 道 政 伦 ”主 张 予 以 客 观 分 析 ,并 从 中 寻 找 到 儒 家 “王 道 ”的 意 义 所 在 , 是今人再一次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关键。
儒学的主要内容
![儒学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d4da88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0.png)
儒学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主要内容:1、“礼治”主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自的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阳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休,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第(销)、智(知)、忠、礼、勇、恕、廉、温、、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其中孝梯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二、儒家代表人物: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近,字尼,鲁国邑(今山东省阜市) 人,祖籍宋国更邑(今河南省夏国县),中国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心及优点是?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心及优点是?](https://img.taocdn.com/s3/m/b4854c5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9.png)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及优点是?在中国,对中华⽂化有两种理解⽅式,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优秀⽂化。
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落后腐朽⽂化。
⽽两种观点都不约⽽同把儒家思想视为中华⽂化核⼼。
认为中华⽂化落后的⼀般都反孔批儒,肯定中华⽂化的却称赞儒家思想。
⾃从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感应”、“⼤⼀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推明孔⽒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后,儒学正是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多年之久。
它之所以能成为正统思想,是有原因的,⼀是统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思想上的统⼀来进⾏政治上的统⼀,于是弘扬儒学,打压其他学派,这是正统思想存在的必要。
其次是儒学的创始⼈孔⼦喜欢周游各国,⼴收弟⼦,他在游学的时候把儒学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使儒学思想深⼊⼈⼼,再者,后来的继承者如孟⼦、董仲舒、⼆程、朱熹等,加进去了⼀些思想,⽐如仁政、春秋⼤⼀统、君权神授、天仁合⼀、禁欲等,这些思想从国家的⼤套上进⼀步束缚了⼈民的思想,使⼈民在思想上逐步认同儒学,最终选择儒学。
儒家思想,由孔⼦创⽴,(孔⼦,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诸⼦百家学说之⼀。
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全世界都产⽣过深远的影响。
其核⼼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
儒家思想核⼼,就个体⽽⾔,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思想;就社会⽽⾔,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故、⿍新,⽂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价值观的基⽯。
就社会⽽⾔,儒家思想的核⼼是德道;德道思想与王道思想有本质区别。
儒家思想的特别之处⼀、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格、积极的⼈⽣态度,尊⽼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准则。
蒋庆政治儒学思想述评
![蒋庆政治儒学思想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02a25d8402768e9950e738a3.png)
文化与艺术193作者简介:张颖(1995— ),女,汉族,湖北十堰人。
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蒋庆提出“政治儒学”这一概念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许多讨论,更多的人开始认真地思考蒋庆的思想。
有人认为蒋庆是“六十年来大陆唯一思想家”①,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当然也有人持不满态度,认为蒋庆的政治儒学思想是“奇思妙想的复古主义”②。
在笔者看来,蒋庆志在弘扬儒学的这种使命感和激情让人由衷敬佩,但诚恳地说,在他的政治儒学思想内部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制度安排方面是否合理等;而且在现阶段的中国,他的政治儒学理想是否能够实现也还让人存疑。
本文主要是对蒋庆的政治儒学思想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并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评论进行讨论。
一、蒋庆的政治儒学“政治儒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他的著作《公羊学引论》中,之后在他的著作《政治儒学》、《再论政治儒学》、《广论政治儒学》中,蒋庆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政治儒学的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构想:根据“王道政治”的理念,在政治上建立起“儒教宪政”,将中国建立成一个“儒教国”,从而实现人类所追求的“贤能政治”。
在他的《“贤能政治”的制度框架》一文中,蒋庆系统阐述了他的儒教宪政思想,以王道政治为义理基础,将具体的制度安排为:议会三院制、太学监国制、虚君共和制和士人政府。
首先,蒋庆从义理上将“王道”解释为“以一贯三、王道通三、参通天地人为王”③,这其中天、地、人又被称为“三才”,所以王道政治也可以理解为“三才之道”。
“三才之道”落实在政治上就是政治秩序要具有三重合法性:天的合法性即超越神圣的合法性,指政治秩序要有一个超越神圣的源头,比如通过“君权神授”的方式赋予世俗权力的合法性;地的合法性即历史文化的合法性,指政治秩序要符合一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人的合法性即人心民意的合法性,指政治秩序要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
然后根据这“三重合法性”,蒋庆提出了“议会三院制”的构想,这三院是:通儒院、庶民院、国体院,它们分别代表了超越神圣的合法性、人心民意的合法性和历史文化的合法性。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与霸道”及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与霸道”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8e190a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f.png)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在中国的政治史上,王道与霸道一直都是君王常采用的两种治国之道。
王道即儒家强调的仁政,象征专制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则指的是武力、刑法,象征着专制政治“权威统治”的一面。
这两种治国之道在历史上曾助多位君王成就王朝盛世。
现如今,这两种治国理念仍旧在许多学者的著作中被提及,对处理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是一件值得各国参考的政治法宝。
一、“王道”的概念内涵在中国传统的古代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最先高举“王道”的大旗,积极探索救治良方,并沿着“内圣外王”的规矩构建了一套理想的社会秩序,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统一。
关于“王道”,孟子曾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
用道德而实行仁义使天下归顺的人,不用依靠国家的辽阔”。
经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家的梳理总结,王道已经成为以仁德为标准和原则的儒家的政治理想。
先秦诸子各家将“王道”作为其所倡导的经世的根本道理和治国之本,对重建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应对策略,最根本目的都是想要改变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以此来实现天下大一统、上下有序的共同理想[1]。
“王道”作为儒家的政治理想,以仁义道德为根本,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几千年以来被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所沿用,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始终是贯穿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的主线。
二、“霸道”的概念内涵在西周末期,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秩序逐渐开始分崩离析,中国政治来到了诸侯“称霸”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在当时能够称霸一方,求才若渴,纷纷招揽有才之士并增添国力来富国强兵,于是便形成了王者霸主争抢诸子百家思想为自己所用的局面,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霸道遂应运而生。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https://img.taocdn.com/s3/m/dd0bf4e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2.png)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展开全文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ca11dbf76eeaeaad1f330cc.png)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网络][重难突破](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3.正确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4.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王道政治与儒家社会主义——评干春松《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
![王道政治与儒家社会主义——评干春松《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https://img.taocdn.com/s3/m/94b1c46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8.png)
106王道政治与儒家社会主义——评干春松《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凌卉菁儒学正在逐渐复兴,儒学重新进入到建构中国秩序乃至建构世界秩序的视野中。
干春松教授新著《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重述了中国王道政治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了王道政治的政治理念和内在精神。
恰如作者所言,他对历史的“回想”,“并非是说那些具体的政治设计能够搬运到现代政治的构架中”,而是通过阐释王道政治秩序与观念,使之成为“处理超越国家体系的思想源头”。
换言之,作者的出发点在于通过讲述儒家王道政治的故事,为全球化趋势下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政治”寻求一个可期解决的思想资源。
王道政治:中国与天下在干春松的叙述中,一直存在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也就是王道与霸道、天下体系与民族国家,两条线索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儒家王道政治的历史演变。
第一条线索指向的是何为中国,第二条线索指向的是何为天下。
两条线索一指向内一指向外,相互交织,是王道政治的两个维度。
对于第一条线索而言,儒家的王道政治有两个重要面向。
其一,王道政治的核心就是政治秩序与道德秩序的合一,也就是德与位的合一,体现为“儒家为政以德的基本精神,而政治合法性的决定因素在民本”。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政治的合法性更应该来源于“天”。
天命无常,判断天命的标准即在于民意,天与民合一,天意与民心合一,这条线索是王道政治的内在面向。
其二,王道政治的理想实现者是“圣王”,也就是圣人与王者的统一人格,这一人格才是儒家所强调的修齐治平秩序结构的精髓。
但是春秋以来的礼坏乐崩使得德位分离,有德者无位,在上者无德。
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修身立德,以德定位,大德者必得其位;另一方面继承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强调在上者必须为政以德。
王道也成为儒家评判改造现实政治的依据和准则。
汉代儒家更强调孔子为汉代立法,拨秦政之乱返王道之正,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儒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宋代儒家将天道改变为天理,王道与天的联系自然就被转换成为王道与天理的联系,而个人与天理的联系更为宋代士大夫提供了以天理批评和建构新的政治秩序的正当性。
王道政治境域下的融合—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王道政治境域下的融合—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5ad8b3149e31433238689389.png)
王道政治境域下的融合—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摘要]董仲舒是以法家改造儒学,还是以儒学改造法家,关系到对儒学基本性质的认定。
文章以为,儒学实现同政权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是以确认主权的独尊为前提的。
既然如此,董仲舒当然是以法家的精神改造儒学。
而不是什么将先秦原典儒学的基本精神,移植到法家政刑体制内,进行了“转化性的创造”,使之成为这一体制的灵魂和基石。
[关键词]法家化;大一统;王道政治如果说汉初儒生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努力融合儒法的做法还带有较多的感性色彩,那么董仲舒对于融合儒法的认识已有相当程度的理论自觉。
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
尽管还表现出儒生特有的矜持,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
一、“大一统”法家尊君思想改造儒学对于董仲舒而言,无论政治观念还是政治现实,“大一统”都不是新鲜事物。
从观念层面来说,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表达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天下一统的理想。
孔子虽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但他还是从天下一统的角度出发,自觉地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以周天子一统天下作为政治秩序的常态。
出于同样的原因,孔子对管仲也持赞赏的态度:“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孟子表达过“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的理想,荀子表达过“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儒效》)的愿望。
就政治现实而言,如果说周天子的权威仅仅是一种名份,还停留于表面现象的话,那么秦帝国的建立则表明天下的真正一统:“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一法度衡石丈尺。
儒学与政治
![儒学与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93c3d5c189eb172ded63b7ea.png)
儒学与政治儒者何谓?《说文》解为“儒,术士之称。
”《法言·君子》曰:“通天地之人曰儒。
”对于“儒”,大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来历,“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的产生其本身与政治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儒”是先于“儒学”的,儒学是自孔子之后才形成和发展的。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吧一句话,“世之学老子者絀儒学,儒学亦絀老子。
”所谓“学老子”就是学“道学”(此为老子之道学,非儒家之道学),道家好清静无为,主张出世。
那么“学老子者絀儒学”“儒学亦絀老子”,此二者相互排斥、抵制、轻视对方,既“道学”出世,“儒学”自然是入世的,“入世”即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主要是参与政治。
余者不遑多举,儒学始祖孔子本身对于“政治”便乐此不疲。
其与众弟子先后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以望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先后担任过中都宰、小司空、大司以及代理臣相一职。
师如此,则弟子更甚,其弟子冉有、子路等也都担任要职。
儒学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政治”的学问。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四条之目的为修身,然则修身者为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耳。
儒家之政为“仁政”,成就“王道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虽有孔孟两夫子之孜孜不倦地寻求儒学之安身之地,无奈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其道不得兴。
历史的浊流总能激出如雪的涛浪,正如被恩格斯称为“烂透了的不可救药的”德国四分五裂的混乱时期,却诞生出诸如歌德希勒等文坛巨匠一样,中国的“烂透的不可救药的”春秋时期同样孕育出中国最为辉煌鼎盛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杂家等学派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并大放异彩,随着儒家学派的出现,儒学也由此兴起并走向繁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周王朝的分封制决定了儒学的性质,儒学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对社会种种现象和意识状态阐述的学说,曾子曾对儒学有过如下概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统一精神
![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统一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303dc4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3.png)
2020.06 LANZHOUXUEKAN 作者简介:吕泳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文碧方,博士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儒学缄默维度”(项目编号:17FZX015)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7FZX013)。
① 张文利:《孔孟与宋代理学家人格理想之比较》,《文史哲》2003年第2期:第38-41页。
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统一精神吕泳庆 文碧方摘 要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在本有的善端流露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之而进行道德实践,成就理想人格。
同时由“不忍人之心”而激发心志运用到政治层面,则可以产生“不忍人之政”以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王道,这就将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了,王道本身也是道德理想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 性善;道德;王道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0)06-0034-07 “内圣外王”一词虽然出自《庄子·天下》,但用来形容儒家的价值追求却最为贴切。
孟子理想就是内圣外王的统一,其建构了一个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以人性本善为起点,把对万民的道德教化和王道政治统一起来,从而可以按照价值理想来改造现实社会。
一、人性本善是道德教化和王道政治的基础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种性善论也在后世逐渐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并成为儒家仁人志士实施道德教化和王道政治的人性论基础。
①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即每个人都具有同情和怜悯他人的本能,同时每个人天生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43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这四个善端,四端之心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任何外力都无法泯灭。
正因为人性之中有着善良的潜质,道德教化才有了其用武之地,才能是合理的、合乎人性的,而非反人性的。
君主有着善良的本性,才可能去践行“民为邦本”的王道政治。
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化历程(修订版)
![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化历程(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202149af45b307e87197b5.png)
儒学的发展历程一、儒学奠基——西周时期1、时代特征:西周初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2、代表人物:周公(姬旦)——儒家学说的奠基人;3、贡献:制礼(周礼)作乐,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典章制度;二、儒学创立——春秋时期1、时代特征:西周以来的正常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2、代表人物: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历史地位: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主张:(1)政治主张:①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②“礼”的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礼,具体指周礼。
实质是维护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
③政治理念:“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3)文化贡献: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著作:弟子集成《论语》。
三、发展完善——战国时期1、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孟子:①政治主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②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人性观:性善论(人性本善)(2)荀子:①政治主张:行“仁义”和“王道”;对儒家“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②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③人性观:性恶论(人性本恶)四、受到打击——秦朝时期1、背景:根因:确立专制主义政体,巩固统一;直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2、具体措施:焚书、坑儒;3、评价:(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2)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统治;②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五、成为正统——汉代儒学1、时代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阶段;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
试论郝经的儒学王道思想
![试论郝经的儒学王道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3dbf2690b1c59eef9c7b405.png)
关键词: 都经; 学; 儒 王道 ; 思想
中图分类号 :K 3 .; 5 1 . T 7 0 0 2 3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N 4 14 (0 8 0 — 0 6 0 C 1— 3 8 20 )10 0 — 5
郝经生活在蒙古贵族军 队大举南下的社会大 动乱时代。早在他出生之前 ,蒙古铁骑已长驱直 入, 蹂躏河朔 , 他全家被迫离开家乡陵川 , 到河南 避难 , 又辗转到河北顺天( 保定 ) 目睹了战争给 。他 人 民带 来 的重大 灾难 , 心 匡时救 世 , 以他 十分 决 所
广 西 、 南 , 上 与 忽 必 烈 在 鄂 州 会 师 , 图 一举 湖 北 企
: :
晋 城 职 业 技 术学 院 学
・
地 方 文史 ・
试论 郝 的儒 学晋城 0 80 ) 4 0 0
摘
要: 郝经所提 出的儒 学王道思想是基 于儒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它以积极进 步的 因素为主 , 力以先进的 竭
汉族 文化影响蒙古统治者的开明人物 , 观上 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 客 国家的统一和 中华 民族文化交融
乱状况 , 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 。 这是顺应历史潮流 , 推动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一
、
取 国之术
蒙古与南宋于 13 年联合灭金之后 ,南宋就 24 成为蒙古军队进攻的对象。宪宗蒙哥即大汗位后 ,
令忽必烈继续南进。 但蒙古军队在进攻南宋的战争 中, 遇到南宋军队的顽强抵抗 。蒙古统治者认识到
灭亡南宋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 便采取了迂回包抄 的战略。15 年 , 23 忽必烈从宁夏经甘肃人四川 , 然
作者简介: 仃 1 3 J . ql甲(9 一 . 剐研究 , 5 半甓研究 向为地 办义 史。
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的文化诠释
![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的文化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ab4f552ead51f01dc381f124.png)
第22卷第2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2, No. 2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的文化诠释杨柳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要:董仲舒儒学的主体和核心是“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
董仲舒“大一统”观秉持孔子及古圣先王的生命共同体主义,具有突出的德性文明传统特色。
通过从文化源流、文化内涵的角度对董仲舒“大一统”观的德性文明意蕴予以诠释,我们认为,长期以来,将董仲舒儒学视为“君主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误解。
“大一统”观在历史上曾经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依然必须从中汲取文化滋养。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德性文明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0.02.005作者简介:杨柳新(1967-),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0)02-0030-07 收稿日期:2018-11-16古典儒学经历了秦汉之际的社会制度变革之后,诞生的第一个承续道统的“新古典”儒学思想体系,是由董仲舒《春秋繁露》所建立的思想体系。
《春秋繁露》由《春秋》及于“六经”,虽间或杂取阴阳、名、墨、法诸家,但其大本大源皆出于古圣先王“内圣外王”之道,属于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正脉,董仲舒儒学的主体和核心是“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
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秉持孔子及古圣先王的生命共同体主义,唯道是从,唯天为大,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于“大一”,具有突出的德性文明传统特色。
长期以来,学界有一种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汉儒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是“君主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尤其以其“大一统”思想为集中体现。
这个观点所指的当然不仅仅只是董仲舒一人的思想,它实际上包含着对孔子,以及整个儒学传统的评判。
这种判断是否真的能够成立呢?与之相反的可能性显然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儒学,无论是古圣先王的创制,还是孔子的集大成,还是我们此时所面对的“汉朝孔子”——董仲舒的学说,或许在根本上恰是反对“君主专制主义”的?由于历史的机缘,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全方位地关联着汉王朝的政统及其政治实践,并奠定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道统与政统关系的基本模式。
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流变
![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092de094680203d8ce2f24e2.png)
舜、 禹、 汤、 文武 , 伏 生 不传 尚书 , 则 道 何所 存 ? 统何
所述? ” L 2 ] 这里 指 出 了《 尚书 》 对 于 道统 的重 要 意义 , 认为 道存 于五 经 , 统本于圣王, 如果 没有 《 尚书 》 , 上 古 圣 王 之 道 统 就 难 以叙 述 了。尧 、 舜为二帝 , 开 创
王 道首先 是先 王之 道 , 没有先 代圣 王 的开创 , 就
夏、 商、 周三代的禹、 汤、 文武为三王 , 在 传 统儒 家 看
来, 只有 他 们 可 以称 为 圣 王 , 他 们 所 行 的道 称 作 王 道, 王道即是先代圣王之道 , 就是尧 、 舜、 禹、 汤、 文 武、 周 公 之道 。因周 公 辅 助 文武 , 并摄政七年 , 制 礼 作乐 , 继承 发扬 了文武之 道 , 所 以也被称 为圣 王。
统治大法, 在 其 核 心 范 畴“ 皇 极” 中最 早 提 出 了王 道 的概 念 和 内涵 。进 一 步 而 言 , 孔 子继 承周代 文化 , 损 益 三代 之
礼, 就 是 要 继 承 先 王 之 道 。孟 子 主 张 法 先 王 之 道 , 先 王 之 道 就 是 以仁 心 行 仁 政 。荀 子 认 为 百 王 之 道 无 变 , 肯 定 了先 王之道 , 但 他 主 张 法后 王 , 后 王 是 先 王 之 道 的 集 中体 现 。 关键词 : 先王之道 ; 王道 ; 皇极 ; 法先王 作者简介 : 李彝( 1 9 8 5 一) , 男, 河 南 新 乡人 , 中 国人 民 大 学 哲 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儒 家 哲 学 相 关 研 究 。 中 图分 类 号 : B 2 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2 3 5 9 ( 2 0 1 7 ) 0 5 — 0 1 0 3 — 0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2 2
政治儒学与王道政治——对蒋庆“政治儒学”思想的几点评析
![政治儒学与王道政治——对蒋庆“政治儒学”思想的几点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48d6b6f121dd36a32d8270.png)
的转向 、 质与发 展》 以下 简称 《 特 ( 政治儒 学》 自 ) 20 03年刊行以来引起 了学术界、 理论界的广泛关 注
和热烈讨论。蒋在 随后 的著作 中( 生命信 仰与王 《
对“ 政治儒学” 的本质分析 , 也才有可能实现传统儒
学 的全面 复兴 。
一
、
“ 政治儒学’ ’ 的提 出及意义
向。 ② ” 总之 , 几千年来心性儒学在安立 中国人的精 神生命上发挥 了莫大的作用 , 但是 当今面对无可抵 挡的现代化潮流, 心性儒学显然没有做出成功的应 对 。于此蒋庆在 《 政治儒学》 的开篇便指 出了当代 新儒学所面临 的最大危机 在于——未能开 出新 外
王。
的——即都是以个体生命 的成德成圣为依归 , 以道 德 主体性 的挺 立 与 实践 为 目标 的 。然 而要 开 出“ 外 王” 必须 有几 个前 提 条件 : 一 、 仅实 践 主体 要存 其 不
议, 王道 政 治 在 “ 度 ” 应 实 行 议 会 制 , 政 系统 制 上 行
长期 以来在 国内学界是被遮蔽 的 : 蒋庆不仅对 “ 心 性儒学” 以批判 , 加 以有利 于对 自身传统文化 的再
认 识 ; 对 “ 盘 西 化 ” 行 声 讨 , 深 国人 对 于现 更 全 进 加 代 化道 路 本 身 的 再 判 定 。这 正 如 刘 东 超 评 议 说 :
代 君 主后裔 、 历代 历史 文化 名人 后裔 、 历代 国家忠烈
后裔 、 大学国史教 授、 国家退休高级行政官员、 司法
官员 、 外交 官员 、 社会 贤达 以及 道教 界 、 佛教 界 、 回教 界 、 嘛教 界 、 督教 界人 士产 生 。三 院中每一 院都 喇 基 拥 有实 质性 的议 会权 力 , 法案 须三 院或二 院通 过才
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治理的作用
![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治理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8387849312b3169a551a400.png)
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治理的作用摘要:儒家思想和学说是封建专制国家赖以统治的理论基础,不仅影响着中国漫长封建国家统治的,而且对当代的国家政治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进行初步的梳理,浅析其对中国国家治理的深刻影响,经过两千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儒家已经形成了以教化论为核心的治国理论。
它的基本含义是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影响,引导社会。
以此能更好地现代国家的治理。
关键字:儒家思想国家治理交往二十一世纪,我们再平心静气地探究儒家思想的意义这个老问题,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应该说它不仅有学术上的价值,对国家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孔子是位经验丰富、洞察人生的智慧老人,他对治国理论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的理论对我们在当今政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究竟怎样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儒家思想有关政治的学说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2.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7ad24225727a5e9856a61fb.png)
37
Part1
所谓仁存乎内,义见乎行,心和行的统一才是“道”的全部。 韩愈的道统论旨在维系儒学价值体系,强调和彰明儒学的真理性, 以与佛教抗衡。道统描述了一个“圣圣相传” 的系列,提升了先秦 儒学的权威性。
王通倡导三教可一,又力倡儒学,对于恢复和振兴儒学, 延续和传 播两汉以来的儒家政治思想有重要作用。
18
Part1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祖籍陇西狄 道,一说陇西成纪人,唐高祖李渊次子。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而继承君位, 年号“贞观”( 627—649 )。李世民贞观 统治集团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励精 图治,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 取得了明显的政治效果。李世民在位23 年 间,大唐帝国政治修明、经济繁荣、文化 发达,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及其统 治集团的政治思想主要记录在唐神龙年间 由史官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中。
13
Part1
一、“三教可一”论
所谓“三教”,即儒、佛、道。隋朝统一天下后,大一统政治局面渐 至恢复,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反映到意识形态上,即表现为 儒、佛、道三教并立与调和的倾向。王通“三教可一”论就是在这一 政治与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
14
Part1
在王通看来,对待三教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将三者融合为一,让它们 互相融通、吸收,取长补短。王通的政治思想即以儒为主,兼及佛、 道。他坚持周孔之道,又援佛、道入儒。如他以“元气”释天,以 “元识”释人,认为“天者,统元气焉”,“人者,统元识焉”。 此外,王通明确提出,“五常,一也”。他认为,仁义为政教之本, 徒有仁义而无礼,则“不可行也”。 以周孔之道为主干,兼容佛道,形成通变、无弊的统治思想,是王 通政治思想的主旨。
“王者以道治天下”——马一浮儒学古典名言的政治观(下)
![“王者以道治天下”——马一浮儒学古典名言的政治观(下)](https://img.taocdn.com/s3/m/dd1106ca0912a2161579296c.png)
The King Rules the World with the Tao——Ma Yifu 's Use of Confucian Classical Sayings to Express His Political Outlook(Continued)
作者: 罗义俊
作者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020
出版物刊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以教摄政;为政以德;礼乐制度;以孝治天下
摘要:王道政治的整体形态与总原则是以教摄政,为政以德。
马一浮认为道德之外无别有所谓政治。
而一言可以该摄性德之全者曰仁。
故德教即仁政。
德教仁政落实在制度上即礼乐制度。
他认为舍礼乐无以为政,凡一切政典皆为礼之所摄。
而孝则是王道政治本始的实践原则。
盖礼乐之义,行之必自孝,一言而可以该行仁道者曰孝。
故马先生的王道政治观,概括为德教仁政可,概括为礼乐制度或礼治可,概括为"以孝治天下"亦可。
此类概括皆方便,其实三者一体存在,为王道政治展现的基本内容,是马先生王道政治观的基本思想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儒学王道政治的渊源与内涵1. 1王道政治的渊源1・1・1中国儒学发展四阶段中国儒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一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153)1.1.2王道政治的渊源与发展王道政治,可以说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
王道政治理念是我国上古三代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理念,最初是在三代前,也就是如今的中原地区,为了能抵抗蛮夷戎狄的入侵,他们联合成为防御共同体。
在我国历史上,王道政治思想是炎、黄结盟的开端,主要原因在于炎、黄已经开始采取农业定居形式,炎、黄若继续争执下去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的正常生产,也会使得周边民族趁乱而对中原进行攻打。
而此后夏商周三国之间尽管存在大量的兼并,但三国的联盟也主要是采用王道政治作为基础。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不仅中原联盟体内部之间的成员互不干涉,即便是盟主也不会对各成员的内政进行干涉。
总的来说,对我国上古三代的王道政治体制起决定作用的是不误农时、保证吃饭等简单道理,这个简单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原地区农业部落的基本生存状况起到决定性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提倡“仁”,恢复王道政治。
对于圣人而言,他们的言论均是出于利与义的公共性及合理性,就如王道政治中所说的“食哉惟时”,尽管是处于对利的考虑,但也遵从了义。
因此,在客观上利与义是统一的,王道政治不仅是统治者对政务进行处理的根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统治者行为。
所以当毁弃义时,孔子便希望采用“仁”来代替“义”的作用,但却难以克服以功利为目的的"礼崩乐坏”社会状况。
但讲求事理而不讲求原理的风气使得一些较为极端病态的事物成为天经地义的法则,法家者流在政治上的优势并不是因为其高明的理论,主要是因为这些法家者流善于采用严刑峻法,与君主的施政方略相投和;并且善于对君主讲求“权术”与“形势”以此与其严密控驭和制衡臣下的心理相投和;并且这些法家者流善于采用国家利益代替社会利益,从而尽可能地投合君主的一己私欲。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仁” 在政治层面上是托空的。
除此之外,仁在社会层面上也是托空的。
商周时期的大同思想和制度普遍存在于村社共同体中,但春秋时期,村社共同体组织被破坏,大同思想和制度便无立足之地。
因此,儒家所说的亲亲之义只能在亲族血缘范围内实现,爱有差等便被扩充到非血缘社会关系中,完全失去落实地方。
孟子竭力反对墨家所说的“兼爱”思想,在孟子看来若缺乏亲亲之爱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爱有差等不会自然地实现,因此孟子主要推崇仁政思想。
在孟子看来人民耕地应该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划,村社组织中人民只有出入相友和守望相助才能真正地落实“仁”,才能真正地实现仁政。
专制君主彻底地摧毁了王道政治,说到底这是国家吞噬了社会利益,孔孟提出的仁与仁政注定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托空,并且孔子将义为主德的思想转变为仁为主德的思想注定会失败。
在王道政治思想被毁弃的过程中,儒家道德便失去了实现的基础。
秦统一后的多年间由于国家私自吞噬了社会利益,使得官与民、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仁与仁政无法得到真正地落实,人民不能自治,大多人不会心甘情愿地受到儒家道德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约束。
所以在如此的社会的环境中必定会存在强者奴役他人,弱者被动受到强者的奴役。
正因为如此,国家即使施仁政,采取轻徭薄赋等仁政也无法起到多大作用,只能更加放纵豪强侵凌小民。
1.2王道政治的特征与涵义1.2.1王道政治的概述及特征“政治儒学”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王道政治,王道政治体现了孔子在《春秋》中改制立法的智慧,并且成为了今后统治者统治的基本政治法则。
“政治儒学”的宗旨就是要讲明王道政治,实现王道政治,现在特别是要讲明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相互制衡的学说。
“王道政治是将超越神圣、历史文化与法理民意三重价值圆融地统一起来的政治。
所以王道政治可以把这三重价值完美地融合在一个政治体系中。
”由于王道政治是一种综合制衡的政治,而王道政治追求思想又是“中和理想”,所以在王道政治的制度安排中每一重合法性都不能独大,因为它们是相互制衡的关系。
由公羊家说的“天下归往为王”可以看出,王道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任德不任力”,即,只要人心归向就是王道。
王道政治的力显然是精神意义上的力。
这种力是说明王道政治是建立在人心上道义、道德上的力,而并非建立在物质意义上、以暴力或强力为基础的力。
由此可见,物质意义的力远远不如精神意义的力强大。
王道政治在精神方面对百姓思想的统治,不仅具有最大的物质力量,也具有最大的精神力量。
然而,王道政治没有特别依靠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王道政治专靠道德来统治(任德),而拥有力量又不专靠力量来统治(不任力)。
对于这个“王”,我们有很多的意义上理解。
如果从人格方面来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体现了历史和宇宙的普遍真理和思想价值。
他们是“王道”的开启者和传承者,创立并致力于“王道之统”的思想。
此外,还要从义理上理解“王道”。
也就是公羊家“王道通三,参通天地人为王”的说法。
也就是说,王道价值包括了超越神圣的价值,包括了人心民意的价值,也包括了历史文化的价值, 即天、人、地的价值。
也就是说,王道政治包含了天、人、地的价值与超越神圣、人心民意、历史文化的三重合法性。
不仅如此,还涵盖了民族,宗教,文化,道德,历史等多个领域,它的意义比现在说的政治内涵大得多。
1.2.2王道政治的内涵王道政治主要倡导仁义和礼制,是儒家根据传统霸道的政治理念及行为提出的政治主张,王道思想对于道德的标准应该要高过对事功的追求,主张为了获得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该尽可能地争取人心归附。
尽管“尊王攘夷”的霸道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功劳但其中却搀杂了太多的私利,因此孔子讥讽齐桓公不知礼,并且还批评管仲小器。
孟子在拜见齐宣王时并不会言齐桓和晋文之事,主要目的在于向其显示自己贵王贱霸的立场。
但其中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使其能认识到霸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然后从根本上救治春秋战国时期的衰乱局面。
王道政治在国家的角度上来看,最终目标是要统一天下,实行稳定的思想政治制度,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来稳定国家的局势,而并不是不计利害,轻忽功利。
王道政治实质上是政治儒学核心思想的体现。
2.王道政治在朝鲜兴起的原因2・1儒学传播到朝鲜半岛要说起朝鲜朝王道政治,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一中国。
早在秦汉时期,中原人大量迁入朝鲜的同时也把汉字传播了过去。
丰富的传播途径,如书籍、武器和货币上的汉字,使汉字迅速被当地居民接受。
特别是汉四郡设立后,汉字的影响空前深远,以至于在朝鲜半岛可作为通用的交流工具广泛流传。
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98年,高句丽太祖网巡栅城,“赐栅城守吏物段有差,遂纪功于崖,乃还” o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已有非常多的的高句丽人能读懂汉字。
(71)公元前37年高句丽立国以后,与汉朝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交流采用的都是汉语,由此可见高句丽人掌握汉字的程度可见一斑。
而中原人从小就深受儒学思想熏陶,随着他们的迁入,必然也把儒学思想带到朝鲜半岛。
而汉字的使用也为儒家思想和经典的传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儒家经典传入朝鲜的另一个途径,就是中原王朝对朝鲜政府的书籍赠送。
早在唐宋年间,中国王朝规定书籍不允许对外流通的政策却在朝鲜是个特例。
朝鲜的使臣在说明身份以后随意进出书市购买书籍,中国王朝也会赠与一些书籍,这一做法也一直延续到了明朝。
随着多年的积累,明朝年间的朝鲜王朝中央图书馆里已珍藏了许多的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传入朝鲜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朝鲜使臣在中原购书和中国商人对外输岀书籍。
从宋朝政府允许中国商人对外输岀书籍以后,书籍输出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除了经书以外,程朱理学、医药方面的书籍也传到了朝鲜,广泛的传播使儒家经典在朝鲜半岛深入人心。
为了传播儒学思想,早在东晋时期朝鲜政府就仿效东晋王朝,在中央设立了最高教育机构一一太学。
当时向他们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和贵族子弟。
到了明朝,朝鲜的各类学校均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
从唐朝开始朝鲜正式以通晓中国儒家经典的程度来选拔官吏。
儒家敬天、尊贤、正名、修德正式成为朝鲜封建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明朝时期仍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大量的程朱理学及百家之书被译成朝鲜文字。
由于朝鲜的科举考试把儒家经典当作考试内容,读儒家经典的人不仅是贵族阶层,很多平民也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朝鲜的儒生还可以参加中国的科举制度,取得名次后还可在中国做官。
由此可见朝鲜的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也促进了中国的儒学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和传播。
【2]2. 2王道政治之所以在朝鲜兴起的原因中国和朝鲜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亲密的友好往来。
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在朝鲜半岛, 虽然儒学传入己有长久的历史,但是在14世纪末以前,尚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
从中国传入的汉唐儒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中,也尚未完全确立起主导意识形态地位。
在朝鲜半岛,儒学传播的第二阶段是在14世纪末以后,传播的是程朱理学。
14世纪末,高丽王朝开始衰落,一批文人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维系人心,开始引进朱子学。
14世纪末李朝建立,学者郑道远、权近等人以朱子学为理论武器批驳佛教,从而为朱子学取代佛教以及儒学在15、16世纪的兴盛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了15-17世纪东亚世界文化版图大洗牌时,儒家也经历着一个复兴和深化的过程。
作为结果,儒家文化圈在东亚世界的东部地区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随着李朝“崇儒排佛”政策的确立,儒家思想开始在朝鲜半岛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确立了其在官方哲学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儒学也完成了在朝鲜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直到李朝(1009-1225 年)建立,局面才开始发生变化。
当时的李朝虽然十分崇尚佛教,但是并没有到之前唯佛教独尊的地步,反而推行儒、释、道并尊的思想,开始兴起儒学,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相应地采取了一些举措,所以儒教也确立了当时在李朝不容忽视的地位。
到了陈朝(1225-1400 年)末年,儒学形成取佛教而代之的趋势。
政治儒学的核心思想一一王道政治由于切实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也被统治者认可和加以利用,成为统治国家的思想工具。
“以政为德,治国以礼,皇帝就是天下人道德行为的楷模,天下人沐浴有道之君的仁德,受其道德的感化,自觉地迁于善道,在等级秩序中各安其位,是儒家人人道德高尚的理想国。
”【3】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与古代中国一样都是王权统治下的等级社会,“社会结构基本上是由皇帝、官僚民族、平民、贱民及奴隶组成,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