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觅知音 千古绝唱话友情
高山流水:琴音好弹,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琴音好弹,知音难觅高山流水:琴音好弹,知音难觅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释义】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高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从此以后,琴艺精进。
不久,老师见他已经学成,便让他自行离去。
于是,俞伯牙开始四处游历。
一天晚上,俞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心中有所感受,便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俞伯牙闻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
他暗自吃惊,想不到一个樵夫竟有如此高的欣赏能力。
他故意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他又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于是,两人成了心心相印的挚友,并约好明年中秋十五在此相约赏中秋。
没想到第二年中秋钟子期却死了。
俞伯牙到他的坟前去祭奠,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后,便将琴摔碎了,发誓从此以后不再抚琴。
【成长心语】琴音好弹,知音难觅,这就是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弹的原因。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
一个人弹琴弹得好,还得有人能够欣赏,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则无异于对牛弹琴。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鼓琴》。
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为主题。
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
主要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在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简短如诗句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意境深远的景象。
二、说学情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品评文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悟能力。
但毕竟学生生活经验有限,所以在感受音乐之美上存在一定困难。
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至于文中包含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以感悟熏陶为主,不做过深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会写“哉”“巍”等七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的情节。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做到讲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
高山流水,千古绝唱——《伯牙鼓琴》文本解读
高山流水,千古绝唱——《伯牙鼓琴》文本解读发布时间:2021-06-02T16:11:36.3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期作者:王艳[导读] 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等古书均有记载。
王艳深圳市龙华区振能学校;广东深圳,518110一、人教版VS部编版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等古书均有记载。
两次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改换了不同的版本:人教版《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部编版《伯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首先,两个版本的题目不同。
在原来的人教版教材中,题目为《伯牙绝弦》,统编版教材中,题目改为了《伯牙鼓琴》。
“绝弦”重在体现事情的结局,表现二人流传千古的情谊;“鼓琴”重在体现过程,一个善鼓,一个善听,相互欣赏成为知音的过程。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要落实这一要素,教学中就要紧紧抓住伯牙鼓琴的过程,通过对锺子期“赞叹”的品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伯牙琴声的美,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因此题目改为《伯牙鼓琴》更加体现单元“艺术之美”这个中心主题: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其次,内容略有不同。
原来的人教版选自《列子·汤问》,但是经过了编者删减,并补上了“破琴绝弦”的结尾;部编版选自更早的《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鼓琴》,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为主题,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艺术的魅力主题下的开篇之作,83个字的古文展现了伯牙子期心心相印、志念相投的高洁情怀和真挚情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知音经典。
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传统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伯牙鼓琴所预示的正是这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此前也学过不少的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句子,还懂得通读全文、画出节奏,但学生积累的还不够,独自理解一片文言文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很多时候朗读的节奏画不出来,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
所以我会进行范读,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通过了解伯牙、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的魅力。
3.体会知己的涵义,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
四、说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课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的情节。
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为: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优质课教案_3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三、教学目标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流程课前谈话: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有一档综艺节目《开门大吉》,你们看过吗?今天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他们是根据声音猜歌曲,我们就根据画面来猜诗句,有没有信心挑战?我们先来热热身,跟着老师一起做:(加上动作说:开门大吉)我们发现这些诗句都是和什么有关呢?的确,古有云: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句来歌颂友情,赞美知音。
而追根溯源,“知音”文化起始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出自于《伯牙绝弦》,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古文,上课!(一)了解人物,初识知音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对知音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绝弦》讲述的就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感天动地的故事。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据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领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课文意思;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朗读、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的教学思路是:在进入新课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知音”,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在读通读顺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等理解文言文意思,教师稍微作点拨;在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两人是知音”的牵引下,学生找到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品味,感受音乐意境之美妙,俞伯牙演奏技术之高超,钟子期欣赏水平之高雅,从而印证,这就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最后,话锋一转,在伤感音乐的衬托下,领略钟子期逝去后伯牙的悲痛欲绝,感受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感情,在反复的吟哦、品读中,学生被深深震撼了。
课结束了,我的情绪还在课文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可是,自我反思让我理性起来,同事的赞扬、建议让我冷静了下来。
大家认为,同时我自己也觉得,这是拨动学生心弦的一课,主要有如下精彩点:一、把“知音”的主旋律唱响整个课堂课堂开始,伴随着《高山流水》的旋律,让学生交流什么是“知音”,对知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为全文的学习做好了情感铺垫,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后,我又提“知音”话题,问学生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两人是知音,通过深入品读重点句子,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热爱音乐、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挚情感。
最后,感受伯牙闻噩耗、绝琴弦的特殊情怀,从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对知音、对朋友的最高境界。
从头到尾,“知音”的主题贯穿其间,它成为理解全文的情感线,甚至是主旋律。
用伯牙绝弦写友谊的作文
用伯牙绝弦写友谊的作文
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曲绝响,琴弦断裂,友情永留。
伯牙和子期,两个名字,恍若两颗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相呼应。
伯牙的琴声,低回婉转动听,如雷如电,每一音节都深深地眷恋着他的心血,他的情感,他的灵魂。
没法子期,听得懂他的心声,能解释什么他的情绪,能感到他的灵魂。
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曲终了,伯牙神伤,子期却点头会意。
他们之间的彼此间,再很明白但是,心心相通,强过千言万语。
伯牙的琴声,是他的内心世界,是他的精神世界,是他的灵魂世界。
而子期,是他世界的唯一知音。
子期永逝,伯牙刻苦铭心,高山流水遇知音不再继续再不再,琴弦也风中而散。
他再也不能不能找到啊第二个知音,也难以再拨弦出那动人心弦的旋律。
伯牙绝弦,是对他与子期友谊的绝唱,也对世间知音的无边无尽无边无尽思念。
友谊,看起来像高山流水觅知音,清澈无比半透明,千年万年所存。
友谊,竟像琴弦上,断裂后仍然会能才嘶嘶余音,在心中回响。
伯牙与子期,用他们的故事,嘱咐我们,友谊是世间最珍贵之物的物品的宝藏,值得去爱你去爱我们好好的地去珍惜,不会愿意我们侍卫,真心喜欢的话我们用一生去追逐。
用高山流水比喻
用高山流水比喻
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的友谊真挚。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属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高山流水”一词,最早见诸于《列子》及《吕氏春秋》之中。
仅从字面意思来看,很容易让人认为是赞美山水之词。
但实际上是用来比喻作品的技艺精湛或两人互为知音。
而这两种意思的出处都离不开两个人。
那便是俞伯牙与钟子期。
自古知己难逢,知音难觅。人生几十年,得一知己足矣!
自古知己难逢,知音难觅。
人生几十年,得一知己足矣!
自古知己难逢,知音难觅。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至此高山流水遇知音。
然子期病故,伯牙不再抚琴,世间再无高山流水之音。
如若相遇,请认真善待;如若相知,请用心珍惜!
真正的知己,是强者与强者思维的碰撞,智者与智者心灵的交响,是产生于两颗超凡脱俗之境界的心间。
是一份懂得,一份相知,一种淡淡的陪伴与共鸣!
真正的知己,交的不是表面,而是心灵。
无关相貌,无关身份,是一种对等的平视与尊重;
无关情爱,无关风月,是一份淡淡的距离和欣赏。
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低谷时他默默地陪伴,顺利时他悄悄地走远。
真正的知己,一定是君子之交的淡然,彼此之间,没有虚伪,没有怨言!
人生几十年,得一知己足矣!拥有一个真诚的知己,将是点缀平凡人生最绮丽的亮点。
世上最美的缘是知己,如亲人,似爱人。
知己,不一定朝夕相处,但一定心有灵犀,是真正懂你的人,是内心的感动,
如果遇见知己,请好好珍惜一辈子!。
高山流水远四时歌咏志
高山流水远四时歌咏志1.高山流水觅知音全诗《高山流水觅知音》作者:春秋战国伯牙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白话译文:在用权势和财利来相互交集的人,心中必然是势利的。
文人中的人谁还能想起当年的知音。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
他便折弦摔琴。
从此再也不弹琴了。
这边是千古流传的伯牙碎琴的故事。
摔碎了用玉和凤尾装饰的琴,心中倍感凄凉,钟子期不在的以后我(伯牙)又能为谁弹奏呢。
面容和霭的的人都可以是朋友,但是能遇到知音则是难上加难。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
有次,伯牙来到山中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
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钟子期意合知音,结为兄弟。
约定来年江边相见。
当俞伯牙按期来到江边时,钟子期已病故。
伯牙闻知,泪如涌泉,并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一摔,摔得玉轸摧残,金徽零乱。
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 计意图 】 设 看图识人 , 形象。读题质 直观
疑 , 养 学 生 阅读 期 待 。 培 二、 初读 课 文 , 通 文意 疏
【 设计意图】 一词 多义, 文言文之 常见现
象。四个“ 字比对理解 , 善” 有利提 高学生阅读
文言 文 的 基 本 能 力 。
1XN注解 , ., t 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答疑。
牙用琴声表达他如 江河 般宽广胸怀时 , 钟子期
—
8诵读体会 , , 向也懂 , 志 胸怀也懂 , 这 水处 , 的琴声 , 他 他的心声终于有人能懂 了。此 设
。
就 是— — 知 音 。
高山流水 觅知 音, 千古绝唱悟真情
— —
《 伯牙绝弦》 学设 计 教
王素 娟
指名 学生用 自己的语言概括故 事 , 相棚评 价 。
【 教材分析 】
《 牙绝弦》 人教版 ( 伯 是 实验版 ) 学语文 小
【 设计意图 】 读 为主, 以 方显语 文本 色 。范读
有助 学生找到文言语感, 避免诵读走样 ; 同 第 十一册中的 一篇文 言文 , 讲述的是这样一个 引路 , 故 事 : f 牙 与钟 子期 为至交 , 俞 f { 俞伯 牙善演奏 , 时辅以诵读方法指导与训练, 可提高朗读有效性。 钟 子期会欣赏 。后钟子期 因病亡故 , 俞伯牙悲 痛万分 , 以为矢 音 已死 , ¨ 便终 生不再 弹琴 。这 三、 初解绝弦 , 再置悬念
吗 ? 课 件 相 继 出 示 第二 、 句 : 伯 牙鼓 琴 , ( 三 “ 志
、
看 图识 人 。 题 设 疑 解
1课件展示 《 . 伯牙鼓琴 》 引导学生认识 ,
故 事 中 的主 要 人 物 。 板 书 : 伯 牙 钟 子 期 ) ( 俞 2指 名读 课 题 : 点 正 音 “ ” . 重 弦 。 3 质 疑解 题 : .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伯牙善鼓琴》说课稿说课人:澧源中学陈玉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澧源中学的陈玉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善鼓琴》。
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为主题,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简短如诗句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意境深远的景象。
二、说学情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在六年级时学过简化的《伯牙绝弦》,因此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迁移。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并结合新课标所强调的“知、过、情”这三个维度,我把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伯牙善鼓琴》,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掌握“阴” 、“卒”、“辄”等重点文言字词。
3.悉知“知音”的含义,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五、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教法:点拨引领法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法:诵读体悟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采用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导入,解读“知音”之意上课伊始,我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知己为主题词进行飞花令, 老师进行归纳。
散文随笔:高山流水话知音
散文随笔:高山流水话知音散文随笔:高山流水话知音人世千难万般苦,最苦知音无觅处。
高山流水成绝唱,管鲍相交传千古。
笑谈知己苦弹琴,高山流水遇知音。
喜看人生悟世情,人生何处不相逢?一一山西冯恩启题“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这句话生动的说出了知己的珍贵。
从古至今,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冥冥红尘中寻觅知己、知音,寻求那个能真正懂、能知己心己音的那个人。
可到头来,总感到这个人很难找到。
因为,世上没有两个思想和生命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两个生活经历和处境完全相同的人。
大千世界里,滚滚红尘中,每个人不同的出生,不同的命运,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理活动。
所以谁都无法真正完全理解谁,也就无法真正谁能成为谁的知己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
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我们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有时就连自己也不懂自己的心,那又怎能要求别人懂自己的心呢?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谁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告知对方。
谁都有心中无法言说的秘密,到死也不想让人知道。
所以说,知人难,被人知更难。
时在流,人在变。
谁都不可能永远是谁的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也。
”这是从古至今人们对知己难得的感叹。
所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深有感慨的说出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为了懂自己的人可以去死。
女子为了喜爱自己的而打扮。
士把知己看作了生命,就像女子把美丽看作生命一样。
知己就像女子心中那个的喜欢自己的情郎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向往,那么的令人思恋。
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知己知音就像美丽的爱情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谁都在这样说,谁都在这样叹。
人人都把知心、知己看作一种无比美好的人生际遇。
人与人相处是一种缘,而这种缘一定是可遇不可求的。
知己是人与人之间很微妙的一种关系。
谁都无法说清,谁也很难道明,知己是一种心与心的无言感悟;知音是一种心与心的无声对话。
人经历的越多,情感越丰富,内心世界也就越复杂,也就很难被人懂,和懂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下一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遇知音下一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知音,是一个十分动人的字眼。
人生天地间,有一知音,是一大幸事。
管仲曾感慨: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即鲍叔牙)也。
江淹送相知之好友时伤感地写下千古绝唱《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浦下,伤如之何鲁迅也曾为志同道合的瞿秋白写过两人相处的感受: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两千年前武汉,今天位于龟山月湖侧畔的古琴台。
古琴台三面环水,像一个湖中半岛。
四周树木葱茏,花卉飘香。
清风徐来,明镜似的湖面上,泛起了层层波浪。
阵阵林涛,似乎在诉说着俞伯牙鼓琴遇知音的人生佳话,那是遥远的绝响,穿透所有的时空,温暖了漫漫的历史岁月。
两千年前的一个中秋月夜,身为晋国大夫的楚人俞伯牙,驱竹船来到月湖侧畔。
当时雨过天开,皓月千里,银光洒满大地,江水滔滔东流,心中高兴就弹起琴来。
俞伯牙乃一代琴师,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其代表作。
荀子《劝学篇》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句,说连马都醉其音乐而忘记吃草了。
琴声透过了寂寞的夜空,一曲未终,有人大声叫好。
伯牙忙叫童子去看动静,终于在柳荫深处、芦苇丛中发现一个樵夫钟子期。
钟子期精通乐律,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由于二老在世不远游,拒绝高官厚禄,以打柴为生,奉养父母。
这时,他听到琴声不俗,就认真听起来。
当琴声渐入佳境,他不由得失声叫好。
俞伯牙见此人相貌不凡,仪态风雅,就问他适才所听何曲?钟子期回答乃《孔子叹颜回之曲》。
伯牙大喜,乘兴又鼓一曲,钟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
俞伯牙不语,又鼓一曲,钟子期又赞道:汤汤乎意在流水。
俞伯牙佩服钟子期的才智,遂结为兄弟。
别时,俞伯牙约定明年的此日到钟子期家作客。
次年,俞伯牙带着厚礼,来到钟子期家村头,不见子期来接,心中很不好受。
忽见一老翁看他,正要开口,老人道:来者莫非是俞伯牙吗? 俞伯牙说:正是。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一、文本解读《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
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
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志同道合的友谊例子
志同道合的友谊例子志同道合的友谊例子【篇一:志同道合的友谊例子】友谊的事例范文一:友谊经典事例1、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音乐家伯牙。
他精于弹琴,据说他弹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
而当时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过于钟子期。
伯牙用琴表现高山情怀,钟子期听后说:“善哉,峨嵋兮若泰山。
”用琴声表现流水的情调时他听后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绝的摔破了琴,扯断了弦,发誓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摔琴谢知音。
2、管鲍之交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
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
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
从此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
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
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
在瞿秋白就义后,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4、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
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
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有关友谊的名言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中国谚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讲朋友的重要性)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现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养成学习习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1、读中感悟。
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
2、想象情境,点拨引导法。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流水依依,千折百回。
高山伫望,恍然如梦。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顺势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描写伯牙和钟子期友情的名言名句
描写伯牙和钟子期友情的名言名句伯牙和钟子期和友情令人赞叹友谊的伟大,很多人表示如果有这样的好友,真的死而无憾了,下面店铺整理了描写伯牙和钟子期友情的名言名句,请欣赏。
描写伯牙和钟子期友情的名言名句:伯牙善抚琴,子期最辨音,高山情依依,流水叹古今.高山可仰止,流水能赏意,人去琴无声,琴在无人知.唐]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唐]崔珏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唐]贯休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唐]韩愈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唐]项斯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为问清平日,无门致出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唐]崔珏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唐]贯休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荷麦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拉法特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尔扎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友谊是没有翅膀的爱情——泰戈尔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拉法特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尔扎克君有奇才我不贫.-(清)郑板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长安书怀呈知己[唐]项斯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为问清平日,无门致出身.。
高山流水觅知音_0
高山流水觅知音篇一:高山流水觅知音龙源期刊网.cn高山流水觅知音作者:马静静来源:《新课程教学》20XX年第02期【摘要】《伯牙绝弦》是一节经典的文言文,是小学生亲近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让音乐贯穿全课,倾听高山、流水,用语言表现课文的意境.知音,要先懂音律.以志、念入手,地位无高下,只在精神交往.一个居庙堂,一个处村野,心心相通,知音与富贵无关,高境界.托物言志,寄情于艺术,那种心灵的契合,无以言表. 【关键词】伯牙绝弦音志境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课讲述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为至交,俞伯牙善演奏,钟子期会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便终生不再弹琴.这个故事隐含着知音难求的人生慨叹,是中华人际文化和高尚友情的样板;同时,这个故事中对作为“知音”双方交流媒介的音乐的描写堪称典范.教学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二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描摹音乐的独特手法.在这节课中,课堂中流淌着柔美的音乐,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的境界在教师的引导下油然而生,高山流水,曲韵悠长,余音袅袅,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同人分享.片段一:高山流水之音师:根据预习情况,你对本篇课文有怎样的疑问?生1:为什么知音死了,伯牙就要断弦?生2:子期死,为什么伯牙说世上再无知音?师:善疑者善思,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问题涉及了两个人,分别是——(板书:伯牙子期).根据你的理解,你从哪儿读懂了知音?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读得流利,找得准确.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子期能听得懂伯牙的琴声,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的琴声,所以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师: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分析此句,一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篇二: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话友情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话友情——《伯牙绝弦》教学之感兔场小学教师王红梅《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伯牙绝弦说课稿、教学设计、自评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今天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课前我进行词语铺垫,谈话导入课题。
先领学生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
老师再出示几个这样的词让学生读。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初读感知,读出节奏这一环节。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3.小组展示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细读文本,感悟知音这部分,我将“绝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大意。
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使学生深入理解“绝弦”的含义,通过设置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体会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和伯牙、子期之间的默契。
通过仿句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语运用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话友情
——《伯牙绝弦》教学之感
兔场小学教师王红梅《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虽是第二次接触,但毕竟古人的生活与我们相距甚远,学生会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进而推衍为解人、解心,学生对这深层的演绎又能领悟多少呢?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
一、游戏铺垫歌曲切入,诗句激情
课前,我先领学生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学生说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潺潺芳草萋萋……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他们的说话训练做好铺垫。
接着我以歌曲《知音》切入,歌词煽情,并相机出示古人对“知音”描述的诗句,引发学生对纯真友情的向往,然后再导入新课,质疑。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
不论是从词语的生发还是句段的入手,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咬文嚼字,句句有情''——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
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1、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最能道出了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以
此为切口,引出“伯牙所念,钟子必得之”。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真挚的情谊。
2、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如果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志在白雪……你怎么赞叹?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游戏中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
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3、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
子期死后,俞伯牙来到他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师配乐深情朗诵,让学生深切感受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同学们,故事读到现在,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伯牙那痛苦、绝望的心情,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或是安慰、或是鼓励他的话语”。
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见真情——悟知音
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
在这节课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努力实现师生“共鸣”。
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最后,我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令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
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钦佩。
同学们,让我们在这幽雅的乐曲声中再一次唱响千古知音吧!(深情诵读)。
这堂课上,努力营造的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元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还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
2009年12月于兔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