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81f5a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d.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生效日期:修订日期:为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医疗风险的概念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而这种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笼统称为医疗不良事件,或者称为医疗缺陷。
二、医疗风险管理的概念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多指医院)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
换言之,它是通过医疗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三、医疗风险管理的程序。
医疗风险管理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置。
第一章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分类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医疗过程中超前防范医患纠纷,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进而达到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的目的。
一、诊疗护理过程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____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2.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____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危重患者未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病情涉及多科的患者,首诊医师未按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相应科室。
4.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查看患者即开医嘱。
5.对于危重患者,会诊医师和医技科室的医(技)师在接到会诊邀请后,未在____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6.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进行“电话会诊”“病历会、诊”。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内容不规范。
8.科室二线或三线值班人员不明确或联系通讯工具不通畅或不能及时到位。
9.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查看病人或请相关科室人员会诊。
10.对疑难、危重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病例讨论或科间会诊。
11.需马上执行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2.对危重患者未做床头双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写入交班记录,或存在漏交、漏接情况。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162b76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4.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而建立的一套制度体系。
它涉及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医疗设备管理、医疗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等方面。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1. 风险评估与预防1.1 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各类医疗风险进行评估,包括设备故障、人员失误等。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1.2 制定风险预防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包括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医疗人员培训水平等。
通过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1.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例如,建立医疗事件报告系统,医疗人员可以将医疗事故或潜在风险进行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2. 医疗质量管理2.1 制定医疗质量标准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质量标准,明确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指标。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诊疗流程、手术操作规范等。
通过制定标准,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2 实施医疗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包括对医疗过程、医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
2.3 建立医疗质量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质量反馈机制,接受患者和医疗人员的反馈意见。
通过反馈机制,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改进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3. 医疗设备管理3.1 设备采购和验收医疗机构在采购医疗设备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验收,确保设备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同时,要做好设备的档案管理,包括设备维修记录、保养记录等。
3.2 设备维护保养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
通过维护保养,可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
3.3 设备使用培训医疗机构应对医疗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d84f1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2.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目标和原则1.1 目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2 原则: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二、医疗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2.1 医疗风险评估:通过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潜在风险的等级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2.2 风险预防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规范医疗操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
三、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3.1 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 医疗事故调查与处理: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责任主体,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赔偿受害者、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等。
四、医疗纠纷解决机制4.1 医疗纠纷调解: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通过调解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4.2 医疗纠纷仲裁与诉讼:对无法通过调解解决的医疗纠纷,可以通过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进行处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五、医疗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估5.1 监督机构的建立: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医疗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5.2 定期评估与改进:定期对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3 经验总结与分享:医疗机构应加强内部经验总结与分享,通过共享成功的风险管理经验,提高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结论: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医疗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以及监督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04607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1.png)
一、目的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全体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及所有与医疗活动相关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制定和修订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对医疗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2.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包括组织培训、开展检查、制定整改措施、跟踪整改效果等。
3. 医疗科室负责科室内部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包括制定科室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开展自查、落实整改措施等。
四、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内容1. 医疗安全风险识别(1)医护人员应熟悉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
(2)科室应定期对医疗风险进行评估,建立医疗风险清单。
2. 医疗安全风险评估(1)对识别出的医疗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2)针对高风险项目,制定专项管理措施。
3. 医疗安全风险控制(1)落实各项医疗安全措施,如无菌操作、药物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等。
(2)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质量。
4. 医疗安全教育培训(1)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2)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确保其掌握基本医疗安全知识。
5. 医疗安全监督检查(1)定期开展医疗安全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2)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总结经验教训。
6. 医疗安全信息报告(1)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差错等信息。
(2)对上报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改进医疗安全工作提供依据。
五、奖惩措施1. 对在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4dbc89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8.png)
一、总则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以预防医疗风险为核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疗风险防范。
2. 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 严格监督:对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4. 责任明确: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落实医疗风险安全管理责任。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工作。
2. 设立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工作。
3. 各科室设立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工作。
四、职责分工1. 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委员会职责:(1)制定、修订和完善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制度;(2)监督、检查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3)组织、协调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培训;(4)处理重大医疗风险事件。
2. 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办公室职责:(1)组织实施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工作;(2)收集、整理医疗风险信息,分析医疗风险原因;(3)组织医疗风险安全培训;(4)负责医疗风险事件的上报、调查和处理。
3. 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小组职责:(1)组织实施本科室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工作;(2)开展本科室医疗风险安全培训;(3)及时报告本科室发生的医疗风险事件;(4)配合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办公室处理医疗风险事件。
五、制度内容1. 医疗风险防范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规范医疗行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2. 医疗风险报告制度:建立医疗风险报告系统,明确报告范围、时限和程序;对发生的医疗风险事件,及时上报医疗风险安全管理办公室。
3. 医疗风险事件调查处理制度:对发生的医疗风险事件,组织调查、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a4792b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6.png)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医疗风险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与我院有医疗业务往来的单位和个人。
三、医疗风险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建立健全医疗风险预防机制,强化医务人员风险意识,预防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
2. 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 依法处理:按照法律法规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妥善处理医疗风险事件。
4. 教育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四、医疗风险管理组织与职责1. 医院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2. 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工作。
3. 各科室设立医疗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
4. 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应按照本制度规定,履行各自的医疗风险管理职责。
五、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内容1.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操作规程。
2.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机制,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及时化解医疗纠纷。
3. 医疗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严格执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医疗事故,并按照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4. 医疗设备与药品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设备与药品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和管理,确保医疗设备与药品的质量安全。
5. 医疗废物处理制度: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妥善处理。
6.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完整和可靠。
六、医疗风险管理措施1. 强化医务人员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风险防范能力。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40639f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0.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本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旨在通过系统化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督,降低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该制度适用于本机构全体医护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二、组织结构1. 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监督和指导医疗风险管理工作。
2. 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医疗风险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
3. 各临床科室设立风险联络员,负责本科室风险信息的收集与上报。
三、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识别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风险点排查,包括医疗设备、药品使用、手术流程等。
2. 鼓励医护人员积极上报潜在的风险点和不良事件。
3. 对外部反馈的患者投诉进行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1. 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级,确定风险的严重性和发生概率。
2. 利用量化工具(如风险矩阵)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点。
风险控制1. 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响应计划。
2. 对于高风险领域,实施特殊监控和管理。
3. 定期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调整。
风险监督1. 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2. 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3. 定期向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风险管理工作的进展和效果。
四、培训与教育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风险管理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2. 强化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文化。
3. 通过案例学习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
五、持续改进1. 根据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不断优化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2. 鼓励创新思维,探索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
3. 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在风险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
六、附则本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改。
所有医护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医院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b25ec8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d.png)
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护理人员。
三、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医疗风险的发生。
2. 全员参与:医疗安全风险管理是全院职工的共同责任,人人参与,共同保障医疗安全。
3. 科学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医疗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和处置。
4. 依法依规: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四、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内容1.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1)建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体系,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
(2)医务部负责医疗技术风险上报统计、组织专家讨论、反馈整改意见等具体工作,并汇总医疗技术风险上报情况及监管情况。
(3)加强对新技术、新项目的风险评价,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2. 医疗质量风险管理(1)加强医疗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质量。
(2)开展医疗质量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3)建立健全医疗质量考核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3. 医疗纠纷风险管理(1)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沟通技巧,减少医患矛盾。
(2)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公正、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3)开展医疗纠纷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 医疗安全管理(1)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2)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3)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医疗安全风险管理措施1. 建立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
2. 定期开展医疗安全风险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
3. 加强医疗安全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安全风险信息的实时监控。
4. 建立医疗安全考核制度,将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8b464b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b.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安全而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
它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手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风险评估1.1 医疗机构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对患者的病情、手术操作、医疗设备等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1.2 患者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等因素,以确定患者的风险等级。
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1.3 医护人员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经验、健康状况等因素,以确定医护人员的风险等级。
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培训和管理。
二、风险控制2.1 标准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实施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要求,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2 质量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制定质量指标、设立质控小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等,以确保医疗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2.3 资源管理: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包括医疗设备、人员和药品等,确保资源的充足和有效利用,减少因资源不足而引起的风险。
三、风险监测3.1 不良事件报告与分析: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与分析制度,鼓励医护人员主动报告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2 医疗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包括对医疗过程、医疗结果和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3.3 风险预警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
四、风险应急处理4.1 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明确各种突发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e8a03d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9.png)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和避免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高风险医疗技术的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实施医疗技术之前、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
二、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和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根据各自职责分级管理医疗技术风险。
医务科负责医疗技术风险上报统计、组织专家讨论、反馈、整改意见等具体工作。
三、造成医疗技术风险的可能因素:(一)医疗技术设计:技术操作规范不成熟,技术操作流程不够科学或者过于复杂者。
(二)医务人员能力因素:应用新技术的经验、能力不足。
(三)设备因素: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不能正常运转等。
(四)管理因素: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知情同意书不规范等。
四、风险管理和预警工作流程(一)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操作规范为依据,查找实施医疗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二)任何人发现医疗技术风险时,应在第一时间提醒实施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或科主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少风险,必要时中止实施医疗技术,避免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应对发现的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查找原因,妥善化解,做好科室内部警示与培训。
并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报各分管部门。
(四)对于需要医院解决的问题,如设备设施的维修与更换、科室之间的配合、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等,科室应向职能科室提交情况说明。
各职能科室应根据职责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五)医务科组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对科室上报的医疗技术风险进行系统评估,指导科室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和防范风险。
五、医疗技术风险的预防落实我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等相关规定,医务科定期对上报的医疗技术风险进行汇总和分析,对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督促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医疗技术管理持续改进。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6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f7d8d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f.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医疗风险是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风险管理:1、院长是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规避、控制、上报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进行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
4、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办法。
各科能自行解决的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有关职能部门。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广泛征求员工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措施科内通报。
5、职能部门每季度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便捷性进行评估。
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
协助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
6、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和年度工作方案。
二、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
识别的目的就是确定可能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事件或情况。
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还应对其影响范围、潜在后果进行识别。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风险分析与评估医疗风险被识别确认后,要对其产生的原因、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3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3ebc5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f.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降低医疗事故发生概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而建立的一套规范、细致的管理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事故报告与分析: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分析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2. 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机构建立科学的临床路径,明确治疗过程和各环节的责任人,规范诊疗流程,减少医疗疏漏和错误,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安全性。
3. 医疗危机管理: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危机应对机制,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常见的医疗危机情况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处理效率。
4. 医患沟通与投诉处理:医疗机构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不满和纠纷,防止医疗纠纷进一步升级及发展成医疗事故。
5. 资料管理和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建立规范的病历记录和资料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定期进行内审和外审,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6. 继续教育和培训:医疗机构开展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增强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有效地识别、预防和管理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同时,也可以提高医院的信誉度和竞争力,为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2)是指医疗机构为识别、评估、控制和防范潜在风险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措施。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评估与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
通过对前期风险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风险。
2. 患者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实施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患者安全培训、患者安全事件报告与分析、应急预案等。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e9f060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6.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减少医疗事故和提高医疗质量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
它的目标是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手段,有效预防和应对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风险评估1.1 患者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评估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手术风险、药物过敏等。
1.2 医疗过程风险评估: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手术操作风险、医疗设备故障等。
1.3 医疗环境风险评估:评估医疗机构的环境条件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包括卫生条件、设备设施等。
二、风险控制2.1 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风险。
2.2 标准操作规程:制定医疗操作的标准规程,明确每个步骤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规范医疗行为,减少操作风险。
2.3 患者知情同意:在进行高风险医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操作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三、风险监测3.1 医疗事件报告:建立医疗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主动上报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2 不良事件分析:对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责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3.3 经验总结与分享: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处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风险应对4.1 应急预案:制定医疗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医务人员的职责和行动步骤,确保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4.2 危急病人管理:对危急病人进行特殊管理,加强监测和治疗,确保其生命安全。
4.3 患者投诉处理: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合理诉求,避免患者因不满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五、风险评估与改进5.1 定期评估:定期对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5.2 绩效考核: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激励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的行为。
医院主要风险管理制度
![医院主要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d1b4c5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c.png)
一、目的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风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
三、主要内容1. 医疗风险分类(1)医疗技术风险:指因医疗技术操作不规范、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患者伤害或不良后果。
(2)医疗管理风险:指因医院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的患者伤害或不良后果。
(3)医疗环境风险:指因医院环境不良、设施设备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患者伤害或不良后果。
2. 医疗风险管理措施(1)医疗技术风险管理:①加强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②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技术操作安全。
③定期检查、维护医疗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④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医疗技术风险。
(2)医疗管理风险管理:①建立健全医院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医院管理。
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责任心。
③加强医院内部监督,严格执行医疗质量检查制度。
④加强医院与外部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医疗风险信息。
(3)医疗环境风险管理:①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确保医院环境清洁、舒适。
②完善医院设施设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③加强医院安全管理,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④加强医院与患者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3.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1)建立健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范围、程序和时限。
(2)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保护报告人合法权益。
(3)对报告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4)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事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组织实施1. 成立医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医院风险管理工作。
2. 各部门、科室根据本制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风险管理措施。
3. 定期对风险管理措施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加强对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5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bd506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a.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为保障患者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
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特制甘洛县人民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一、医疗风险定义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不安全事件、并发症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等。
二、建立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的组织机构l.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团队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包括医疗、护理、管理、药剂、设备管理、后勤保障、保卫等。
2.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医疗风险评估、建立常规的医疗风险种类、确定每一类风险的具体危险因素、确定分析方法、选择医院优先级的医疗风险事件,采取有效、动态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三、医院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处理原则“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重在预防”l.通过完善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活动过程。
(l)完善诊疗护理常规、收治标准,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促进诊疗规范管理。
(2)加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手术授权和再授权机制,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对个人技术实行准入管理,提高手术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手术质量和安全管理。
(3)实施首诊负责、完善急诊分流制度,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完善重危病人的转送流程,为病人提供连贯的医疗服务。
(4)规范药物使用流程,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5)完善院内感染各项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管理,制定重点院感监测项目的sop。
(6)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各项制度,加强患者入院坠床/跌掉风险评估、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安全核查、病人身份确认、高危险药品管理、危急值管理、病人安全转科转院等。
(7)落实病人转科、转院、出院计划制定等制度,确保安全。
(8)确保病人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之间沟通及时有效。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模板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75a4d7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0.png)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风险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
第三条医疗风险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医疗活动安全、有效。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 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制度;2. 组织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工作;3. 审议和批准医疗风险事件报告;4. 对医疗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第五条医院各科室设立医疗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 制定本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制度;2. 组织开展本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3. 定期开展医疗风险自查;4. 及时报告和处置本科室医疗风险事件。
三、医疗风险分类与识别第六条医疗风险分为以下几类:1. 医疗技术风险;2. 医疗器械风险;3. 医疗环境风险;4. 医疗药品风险;5. 医疗服务风险。
第七条医疗风险识别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员参与,广泛收集信息;2. 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评估风险;3. 及时更新风险信息,确保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四、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第八条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1. 完善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2. 加强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器械安全;3. 优化医疗环境,消除安全隐患;4. 规范药品使用,确保药品安全;5.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第九条医疗风险事件处置:1. 及时报告,启动应急预案;2. 采取措施,控制风险蔓延;3. 查明原因,分析责任;4. 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奖惩与考核第十条对在医疗风险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对违反医疗风险管理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个人和集体,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第十二条医院对医疗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医院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医疗风险防控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防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ad5734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8.png)
医疗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医疗行业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领域,医疗风险的存在不仅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也可能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带来法律责任和声誉损害。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建立和完善医疗风险防控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医疗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患者遭受损害或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医疗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诊断风险:包括误诊、漏诊等,可能导致患者延误治疗或接受错误的治疗方案。
2、治疗风险:如手术失误、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方案选择不当等,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3、感染风险:医院内交叉感染、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等,可能引发患者的感染性疾病。
4、护理风险:护理操作不当、护理观察不及时等,可能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和生活质量。
5、沟通风险: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畅,导致患者对治疗方案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6、管理风险: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不善,如医疗流程不合理、人员配置不足、设备维护不到位等,可能增加医疗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医疗风险防控的目标和原则1、目标通过有效的医疗风险防控措施,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概率,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竞争力。
2、原则(1)预防为主:将医疗风险防控的重点放在预防环节,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加强培训等措施,提前消除风险隐患。
(2)全员参与:医疗风险防控涉及医疗机构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需要形成全员参与、共同防控的工作氛围。
(3)持续改进:不断总结医疗风险防控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持续完善制度和流程,提高防控效果。
(4)依法依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行业规范,确保医疗风险防控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三、医疗风险防控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1、成立医疗风险防控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疗风险防控的总体策略和方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对重大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决策和处理。
医疗风险制度管理
![医疗风险制度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c9707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e.png)
医疗风险制度管理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一、总则1. 目的:确保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2. 范围: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疗活动及相关管理活动。
3. 原则:遵循预防为主、风险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2. 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任务。
3. 指定专人负责医疗风险的日常监控和管理工作。
三、风险识别1. 定期开展医疗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医疗风险点。
2. 通过医疗事故、患者投诉、医疗纠纷等途径收集风险信息。
3.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医疗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级。
四、风险评估1. 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2. 评估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3. 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五、风险控制1. 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2. 对高风险医疗活动实施重点监控和管理。
3. 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培训与教育1.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风险管理的培训。
2. 加强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3.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医疗风险管理,提出改进建议。
七、信息管理1. 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共享。
2. 保护患者隐私,确保医疗风险信息的安全。
3.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八、持续改进1. 定期对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和改进。
2. 鼓励创新,不断探索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3. 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九、监督与考核1. 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的执行。
2. 对医疗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定期考核。
3. 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
十、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变更,应及时更新并通知相关人员。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3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5f333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0.png)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1. 概述医疗风险管理是关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和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风险管理的流程和要求,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规范和系统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措施,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患者的权益。
3. 责任和义务(1)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关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并向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2)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应遵守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对医疗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4. 流程医疗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三个阶段。
4.1 风险识别(1)搜集数据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数据搜集机制,收集与医疗风险相关的数据,包括患者投诉、医疗事故报告、临床质量评价等。
(2)风险识别工具医疗机构可以制定风险识别的工具,如风险登记表、事故报告表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医疗风险。
4.2 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指标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用于评估医疗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概率。
(2)风险评估方法医疗机构可以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如故事板技术、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评估。
4.3 风险控制(1)风险控制策略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包括设定明确的风险控制目标、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监控等。
(2)风险控制措施医务人员应按照风险控制策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潜在的医疗风险。
5. 评估和改进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评估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的准确性、评估的科学性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
医疗风险管控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管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85694a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e.png)
医疗风险管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规范医院内各类医疗活动,提高医疗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医疗活动和相关管理人员,包含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
第三条定义•医疗风险: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或者对医院产生损失的各类风险因素。
•医疗风险管控:指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医院内各项医疗活动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掌控和监测的过程。
•医疗安全事件: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患者伤亡或不良后果的不安全行为或不良事件。
•医疗风险管理人员:指医院内负责医疗风险管控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
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四条风险识别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定期对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记录,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医疗操作风险:包含手术、操作程序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风险。
2. 药物使用风险:包含药物选择、给药途径、药物配伍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风险。
3. 医疗设备风险:包含设备选择、设备操作、设备维护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风险。
4. 传染病风险:包含疾病传播、院内感染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风险。
5. 人员管理风险:包含人员培训、技能水平、工作量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风险。
第五条风险评估医院应订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并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级。
评估内容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风险概率: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包含常见风险和罕见风险。
2. 风险影响:即事件发生后的严重程度和后果,包含损失程度和患者影响程度。
3. 风险掌控本领:即医院当前对风险的掌控本领和防范措施的有效性。
第六条风险掌控计划医院应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订立相应的风险掌控计划,明确风险掌控的目标和措施,并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和岗位。
风险掌控计划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风险情境模拟:通过模拟场景或情境,加强人员的应急反应和处理本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风险是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损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风险管理:
1、院长是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规避、控制、上报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进行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
4、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用解决办法。
各科能自行解决的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有关职能部门。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广博征求员工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措施科内通报。
5、职能部门每季度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用性、实际性、便捷性进行评估。
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
协助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
6、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和年度工作方案。
二、风险识别
医疗风险识别是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
识别的目的就是确定可能对患方或医方造成损害的事件或情况。
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还应对其影响范围、潜在后果进行识别。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风险分析与评估
医疗风险被识别确认后,要对其产生的原因、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对现有的医疗风险控制措施及其有用性进行分析。
结合医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潜在后果,是否演变为医疗纠纷和危机程度,进行评估,确定医疗风险的水平与等级。
四、风险人群
下列重点病人,是易发生风险的潜在人群,应加以格外关注与沟通。
1、低收入阶层患者。
2、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和睦者。
3、自费患者。
4、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悦情绪者。
5、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或预后难以预料者。
6、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
7、交待病情过程中表示难以理解者,情绪偏激者。
8、发生院内感染者。
9、病情繁复,可能发生纠纷者。
10、住院预交金不足者。
11、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12、需使用贵重药品或材料者。
13、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
14、经他人介绍者。
15、患者或家属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者。
16、分外人员。
五、风险预警及应对措施
(一)预警标准(下列情况应当预警)
1、危重病人抢救及高风险手术病人。
2、急、重、危病人应作分外检查和处理的;转诊病人具有一定风险的。
3、麻醉、输血、输液、药物使用有异常反应的。
4、介于多学科之间,又一时难以确诊的重症患者,在执行首诊负责制之后,存在一定风险的。
5、对于自知或他人的提示下,有违反规章制度或操作规范,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
6、诊疗效果不悦意,如可能引起医疗争议的院内感染,操作较繁复有可能发生危机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治疗效果难以确凿判断的。
7、临床各项指征与相关检查不一致、报告单不确凿、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
8、一次性用品、血液、血液制品、药品材料、仪器设备使用前或使用中发现存在隐患的。
9、因玩忽职守、无故拖延急诊、会诊、抢救时间,或因操作失当(残忍)、不负责任、擅自做主,可能造成风险的。
10、患方认为服务态度不好,使用刺激性语言或不恰当解释病情等引发激动争议的。
11、病情发生巨大变化、死因不明或猝死、出现危机并发症。
12、治疗工作有缺陷且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预警分级
根据医疗风险演变成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大小和危机程度,医疗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1、一级预警:风险的危机程度较轻,有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
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和协调问题可以解决。
若演变成纠纷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处置措施:医务人员发现预警情况,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应马上了解情况,采取有用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化解风险隐患。
同时在科内通报以引起每位员工的重视。
需一级预警的情况:病人正常死亡、出现并发症、病情发生巨大变化、病危、巨大手术、创新手术、巨大抢救、无意;医护工作中不存在缺陷,但病人及家属对医院的工作有不理解或不悦的预兆(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态度、辅助检查、收费等);其他有可能演变为纠纷可能性的情况。
2、二级预警:医疗风险的危机程度较重,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有可能解决。
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且处理难度较大。
处置措施:医务人员发现预警情况,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接到预警报告后,要在24小时内上报主管职能部门备案(非班时间上报总值班)。
科室立即制定消除隐患的方案、实施办法、明确主管人,力争化解医疗风险隐患,并随时将处理情况向主管部门汇报。
若患方提出争议,转为纠纷,则启动医疗纠纷应急预案。
需二级预警的情况:病人死亡(或猝死)原因不明、出现较重的并发症、药品的危机毒副反应、病情突然恶化等情况;医护工作存在一定缺陷、病人及家属有不悦的表现等。
演变为纠纷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演变为纠纷处理难度较大。
3、三级预警:医疗风险隐患危机,极有可能演变为危机的医疗纠纷,即使科室全力解释协调,问题仍将难以解决,风险所涉及的医疗缺陷明明,将造成危机的不良后果。
处置措施:科室发现预警情况,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立即上报主管职能部门(非正常班上报总值班)。
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主管职能部门立即派人与科室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共同讨论制定处理方案,并上报主管院长。
在积极消除隐患的同时,争取把握一旦转为纠纷时处理的主动权。
一旦转为纠纷,则启动医疗纠纷应急预案。
需三级预警的情况:治疗工作中存在明明的缺陷导致病人死亡、残疾、危机的并发症;病人及家属有极度不悦的表现甚至威胁,极有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
六、风险规避
1、加强岗位培训、安全教育,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2、落实医患沟通制度。
强调“四种情况四说清”,即分外病人、分外病情、分外检查、分外治疗情况下,特别要交代清晰病情、病程、药物治疗影响及预后。
3、认真执行会诊制度、首诊负责制度、转院转科等核心制度。
4、医疗文件书写做到规范、及时,妥善保管,及时提供。
注意保存各种证据。
5、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风险点):诊断、治疗、手术、输液、过敏试验及预防接种。
6、急救药品齐备,设备状态优良,人员设备在位。
7、及时处理纠纷。
对病人不悦和投诉,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协调处理,常可收到免除诉讼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科室负责人与科室质管小组高度负责,加强风险监控。
七、风险监控:
1、二、三级预警要以书面形式进行上报。
紧急情况下先以电话方式报告,过后补报书面材料。
2、职能科室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不良事件)登记本。
3、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确认。
4、在对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重点发现体制上、流程上、制度上的缺陷与漏洞。
5、修订完善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6、制定检查标准并进行检查落实。
7、管理人员职责是设计管理程序、监测管理过程、收集分析资料、持续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