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报告

2015 年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报告
2015 年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茶叶加工

2016(4):5-11

2015年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报告

杨秀芳1,2*,孔俊豪1,2,谭蓉1,2,王盈峰1,2,左小博1,2,苏小琴1,2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

2.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6)

摘要: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元年,茶产业也进入了一个适应调整期。随着科技体制和供给侧改

革不断推进,茶叶科技系统创新活力得以进一步释放。整体而言,茶产业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亮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全文系统梳理了2015年度包括专利、论文、标准等涉茶科技成果,概括了传统茶加工装备、深加工、质量安全领域的热点等最新科技进展,以及梳理了涉茶产业科技方面的年度重要事件,剖析了茶叶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导向性的应对策略,展望了“十三五”期间茶叶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机遇。

关键词:科技创新;茶产业;问题;展望中图分类号:F30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306(2016)04-0005-07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f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15China

YANG Xiu-fang 1,2*,KONG Jun-hao 1,2,TAN Rong 1,2,WANG Ying-feng 1,2,

ZUO Xiao-bo 1,2,SU Xiao-qin 1,2

(1.Hangzhou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COOP ,Hangzhou 310016,China;

2.Zhejiang Key Laboratory of Transboundary Applied Technology for Tea Resource ,Hangzhou 310016,China )

Abstract:2015was the first year of “new normal ”for Chinese economy ,in which the tea industry also entered an adjustment period.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ply-side reform ,the tea industry went through 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Generally ,tea industry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successes in the past year ,but some deficiencies were also seen.This report review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in the tea industry ,including patents ,technical paper ,industrial standards ,and summarized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esses in areas of traditional tea processing equipment ,deep processing ,quality and safety ,etc..Significant events related to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also combed at the same time.Then this paper analyze dexisting problems in te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utting forward a series of guiding strategies and predicting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opportunities of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

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a industry;Problems;Prospect

收稿日期:2016-07-05

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6YFD0400800);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2015C02026)

作者简介:杨秀芳(1971-),女,浙江余姚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品质化学、茶及制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茶资源利用等研究。*通讯作者:teatesting@https://www.360docs.net/doc/6f8087843.html,

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元年,随着

科技体制和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国家相继出台多项科技创新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活力,以科技创新驱动新一轮经济发展。茶产业也进入了一个适应调整期。过去一年中,尽管茶文化

活动空前活跃,但茶产业经济整体低迷;在创新创业和供给侧改革大潮下,茶产业科技创新活力继续增强,取得了一大批新的科技成果,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动力不足,科技成果的转让、转化和产业化亟待大力推进。

DOI:10.15905/https://www.360docs.net/doc/6f8087843.html,ki.33-1157/ts.2016.04.001

中国茶叶加工2016(4)

12015年主要科研成果

1.1专利申请与授权

2015年度,我国涉茶专利申请3044件,其中发明专利712件,同比增长5%;实用新型专利1413件,外观设计专利919件(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按省市分布,以福建省申请数量最多,其次为浙江省和安徽省。按申请主体分析,各类企业占申请总量的90%左右,其中浙江省新昌县澄潭茶厂申请专利数最多,达114件。在科技创新驱动新一轮经济大潮中茶叶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在逐渐提升。2015年中国涉茶发明专利获授权143件,比2014年增加66.3%。

1.2论文发表

2015年我国茶叶领域共发表中文学术文献6653篇,其中期刊论文3605篇;学位论文275篇(硕士论文256篇,博士论文19篇);含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中文科技报告27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与2014年同比,期刊论文减少25篇,学位论文减少106篇(硕士论文减少96篇,博士论文减少10篇)。

1.3标准发布

2015年我国发布涉茶国家标准8项:GB/T 31740.1-2015《茶制品第1部分:固态速溶茶》、GB/T31740.2-2015《茶制品第2部分:茶多酚》、GB/T31740.3-2015《茶制品第3部分:茶黄素》、GB/T30357.3-2015《乌龙茶第3部分:黄金桂》、GB/T30357.4-2015《乌龙茶第4部分:水仙》、GB/T30357.5-2015《乌龙茶第5部分:肉桂》、GB/T31748-2015《茶鲜叶处理要求》、GB/T 31751-2015《紧压白茶》。此外,农业部发布涉茶行业标准3项:NY/T2798.6-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6部分:茶叶》、NY/T 2672-2015《茶粉》、NY/T5018-2015《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供销总社发布涉茶行业标准6项:GH/T 1115-2015《西湖龙井茶》、GH/T1116-2015《九曲红梅茶》、GH/T1117-2015《桂花茶》、GH/T1118-2015《金骏眉茶》、GH/T1119-2015《茶叶标准体系表》、GH/T1120-2015《雅安藏茶》。

22015年茶叶科技研究进展

2015年,我国茶产业在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茶园绿色防控、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与品质提升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篇幅所限,重点介绍以下三块内容。

2.1传统茶生产加工领域

2.1.1采收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

浙江省名优绿茶中优质茶(如丽水香茶)类鲜叶原料的机器采摘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已在小范围内试验、推广。浙江工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切割式采茶机的嫩茶自动识别与采茶机割刀的自动调平控制方法能有效解决目前机采茶叶老嫩一刀切下的弊端,为今后全自动化采摘奠定了基础[1]。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针对现有龙门式茶叶采摘机器人成本高、作业效率低的缺点,改进设计了双臂式采摘机器人[2]。国家“十三五”“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针对茶叶、枸杞、红枣、天然橡胶等农特产品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展了项目的征集和立项。

2.1.2鲜叶分级的自动化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确定了绿峰6CFJ-70鲜叶分级机、恩施振动分级机两款新型茶叶加工机械的最佳设备参数及筛网搭配,为进一步筛选适合机采鲜叶分级的设备奠定了基础[3]。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简称“中茶院”)研制出一种茶鲜叶多功能前处理机(CN201210273192.4),并和浙江大学合作研制出机采茶鲜叶的梗叶分离机(CN201210218077.7),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称“中茶所”)研制出生产型鲜叶分级机(CN201320064553.4),开展了优质机采茶叶分级分类加工技术的研究,为实现优质茶叶的机采机制提供了技术参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采用分级机及风选机对茶鲜叶进行分级,并研究摊放、风速、二次分级等因素对其分级效果的影响,能有效地将正常芽叶与断碎芽叶或粗大茎梗、杂物等分离,有效提高了机采茶鲜叶的利用率[4]。

2.1.3茶叶加工自动化

浙江大学等团队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了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5]。浙江工业大学基于多相流耦合对6CSF-100型热风滚筒杀青机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产能提高约25%[6];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研制了以绿碎茶为具体物料的振动流化床干燥机,其工

6

作频率能够避开固有频率,在有效避免共振的同时起到很好的隔振效果[7]。

浙江春江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凭借机电一体化的设计和研究,实现双搓动揉捻机组的国产化,所研发的90型双搓动茶叶自动揉捻机机组为国内首次研制生产,实现了茶叶揉捻生产过程的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8]。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开发出既适合红茶又适合绿茶加工的全自动生产线,制定出配套的工艺参数,并成功地进行了示范应用,显著减少了设备投资的额度和占用的厂房面积,最大程度提升了设备利用率[9]。

2.1.4茶叶加工智能化

中茶院工艺装备研究团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出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的RGB、HSB和Lab等3种颜色模式的9个色泽参数与在制品茶叶内含成分的相关关系,可用于在线监测绿茶外观色泽,实现绿茶品质的自动化控制[10],为贵州省独山县新贵集团公司设计的智能化生产线已正式投入运行。安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利用NI USB-6215数据采集卡、西门子PLC、LABVIEW等技术,集成建立了杀青机双模糊控制系统,以及基于PLC的茶叶滚筒杀青机温度控制系统,减少了制茶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茶叶加工机械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对杀青温度的稳定控制[11]。广西柳州市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制了一种远红外杀青的控制方式,实现茶叶杀青工艺过程自动化、控制精准化、达到高效杀青效果[12]。云南大学采用高压脉冲电场(high intensity pulsed electric field,HPEF)非热处理技术在提高茶叶香气、改进茶叶加工工艺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13]。2.2茶叶深加工领域

随着科技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技术应用周期的缩短,以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皂素等功能成分提制、有效成分开发及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为主的产品体系基本形成,产品覆盖食品、保健品、日化等行业。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领域利用15万吨左右的茶叶原料,创造了1200多亿元的产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未来升级扩容前景可期[14]。

制备技术方面,茶源酵母菌富集茶多酚、微波辅助分离纯化茶多酚、茶皂素水酶法等研究丰富了茶叶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的技术手段[15-17],从纯度、得率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过程的绿色、节能、安全,降低生产成本是未来茶制品加工技术研究的主流方向。

功能研究方面,以茶与健康为研究主线,开展了以茶多酚、茶黄素、茶氨酸、茶多糖等为功能因子的茶制品在大健康领域、药前动物方面的研究[18-20],各类茶制品以不同规格、不同体系各有侧重,在细胞水平、动物实验、生物行为研究方面呈现出新的进展,并促进了功能化、多元化、方便化产品的开发势头。

茶多酚在发酵乳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跨界融入速度加快,相继开发出了抹茶面条、茶多酚生鲜面等传统食品[21-23],与其它植物组分功效协同方面的趋势渐趋明显。

茶在嗜好性消费品中的减害研究与新产品开发逐渐兴起,茶+烟、茶+酒的跨界融合产品开始受到市场青睐。研究表明,茶黄素加入卷烟后,能够使烟香细腻、烟气质感明显提高、香气丰富性增加、口腔舒适性提升,而茶多酚可有效降低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并且能够降低卷烟的杂气和刺激性[24-25]。中茶院、泸州老窖联合研制的茶缘养生白酒以一种全新的快消品的面貌进入特色功能酒市场,引起了茶、酒两个行业的广泛关注。

具有特定品质和功能特性的茶制品系列终端产品开发方兴未艾,如适合儿童、年轻女性白领、上班族、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生理特点的专用化、个性化产品市场空间较大。截至2015年,国内已开发出茶多酚片剂和胶囊、普洱茶胶囊、绿茶EGCG 胶囊和茶多酚VC胶囊等几十种保健食品。

在含茶个人护理产品开发方面,国内的含茶护肤品类日臻丰富,形式也趋于多元化。不同茶制品在化妆品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浙江大学“生物技术与茶资源利用”课题组在儿茶素类抗UVB 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26],并开发了抗UVA和抗UVB制剂。基于前期的应用技术研究,中茶院相继研发的含茶面膜、含茶护手霜、手工茶皂等已规模化面市,保湿、抑菌、清除羟自由基等功效市场反馈良好。浙江大学研发的茶树花系列面膜、口罩、纸巾等产品也陆续上市,茶叶深加工产品线日益丰富。

2.3茶叶稀土研究概况

中茶院自2004年开始关注茶叶中稀土的检测方法,2007年对茶叶稀土超标问题启动相关茶

杨秀芳,孔俊豪,谭蓉,等:2015年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报告7

中国茶叶加工2016(4)

叶稀土成因、浸出率和茶叶稀土含量控制技术研究,随后用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推动茶叶稀土限量标准的修订,2014年开始参与茶叶稀土风险暴露评估工作。

近十年的研究发现,个别茶类存在稀土超标问题[27];茶叶稀土含量与茶鲜叶原料成熟度关系密切,叶龄愈长,叶片中稀土富集量愈大[28];茶叶高稀土含量与茶园土壤的高稀土含量成正相关[29],茶叶稀土浸出率试验证实茶叶中的稀土很难通过冲泡进入到茶汤[30]。结合茶叶饮用习惯和茶叶稀土情况,认为现行茶叶稀土限量指标过严,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各方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居民膳食稀土暴露风险评估项目作为优先评估项目启动,项目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持。2014年5月,项目实施方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医科部王夔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院士出席会议,来自农业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全国稀土农用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茶院、中国海洋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广东省疾控中心、湖北省疾控中心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33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就稀土元素毒理学评价进展、稀土元素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茶叶稀土元素等情况在会上分享。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邀请,中茶院杨秀芳研究员赴会并做“我国茶叶稀土研究”专题报告,与其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地沟通交流,让业外专家更好地认知茶叶稀土情况。

会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在认可中茶院前期茶叶稀土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茶叶种植区茶叶稀土专项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7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中茶院组织召开茶叶稀土风险评估会议,专题研究完善茶叶稀土调研方案、安排部署下一步试验工作。中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茶标委秘书处、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安溪县茶果局的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2014年下半年,由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中茶院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测试中心的科研人员在福建安溪筛选茶园基地,开展茶树生长过程中稀土元素积累规律、茶叶稀土元素含量与土壤稀土背景相关性、茶叶和土壤稀土测定技术比对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茶园施肥情况调研。

2015年5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评估二部刘兆平主任一行来杭交流项目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陈宗懋院士、中茶院和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代表参会。同年11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我国居民膳食稀土元素暴露风险项目研讨会,稀土元素毒理学安全评价结果得到与会毒理学专家的评议和初步认可,同时针对毒理学试验得出初步ADI 值,与会专家就茶叶稀土元素暴露风险较低达成初步共识。这是我国居民膳食稀土元素暴露风险评估工作的实质性推进,也对后续茶叶稀土限量标准的科学修订具有里程碑意义。陈君石院士主持会议,陈宗懋院士和北大医学部王夔院士参会,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北大医学部、军事医学科学院、广东疾控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稀土专家、毒理学专家和中茶院、中茶所、福建农林大学的茶叶专家共30余人参会。1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污染物分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形成纪要,决定取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2016年2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召开第十次全体会议,国家卫计委和相关专家领导共60余人参会。会议由主任委员陈君石院士、副主任委员陈宗懋院士、庞国芳院士轮流主持。膳食稀土元素暴露优先评估项目技术报告在本次会议上得到审议通过。会议认为,稀土元素风险评估为修订我国食品中稀土限量标准提供重要技术依据,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稀土元素作为污染物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存在必要性的争论以及政府在稀土相关问题上的压力。

至此,茶叶稀土限量“松绑”总算如愿以偿,估计不远将来GB2762中茶叶稀土指标将得到修订。同时,基于我们长期研究结果,茶园土壤稀土含量确实存在差异化、个别茶园复合肥稀土含量较高,我们呼吁业内要从源头和过程关注稀土含量的控制,一项供销行业标准《茶叶稀土控制技术规程》也已通过专家审定和得到报批,此行业标准发布实施后可弥补我国茶叶稀土限量全盘开放之漏洞。

32015年中国茶叶科技重要事件

3.1全国茶制品质量标准与科技创新论坛

10月10日,由中茶院、安溪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茶叶质量

8

监督检验中心协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全国茶制品质量标准与科技创新论坛”在产茶第一县—福建省安溪县召开,国内茶叶深加工企业代表、部分茶饮料企业、食品企业代表和相关院校专家、地方政府领导共150余人出席。

论坛就企业关注度较高的茶制品系列国家标准、新食品安全法、茶叶生产许可制度改革等新政策、新情况进行了深度解析和梳理分享,为茶制品企业在新法规、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把脉献策;同时就茶叶深加工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和科技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论坛的顺利召开是新常态下茶制品行业的集体思考,不仅为茶制品标准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和产业科技升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茶制品生产、应用企业搭建了资源融通、协同创新平台,必将更好地引领和推动茶制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3.2“十三五”茶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9月24日,由中国茶叶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十三五”茶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安召开。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涉茶科研院所和1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茶叶龙头企业代表等230余人参加研讨会。会议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茶叶各个领域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科技研究进展,剖析了我国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展望了“十三五”期间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会议认为,我国茶园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茶叶初制加工快速发展,精深加工迅速崛起,茶叶科技不断进步,然而面对产业新形势下的新挑战,仍需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3.3中国代表团参加第25次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

6月2日至4日,ISO/TC34/SC8茶叶分技术委员会第25次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在日本静冈召开,来自中国、英国、德国、印度、日本、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家31位正式代表参会。中国代表团由中茶院、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的8位正式代表组成。中茶院原院长张士康任团长、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宛晓春任副团长。本次会议,宛晓春教授代表项目组做“特种茶”工作报告,杨秀芳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做“绿茶术语”工作报告;在白茶、抹茶、冷热型速溶茶、稀土元素等众多议题中,中国代表团根据前期研究工作积累充分表达了观点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中国代表团的各专家工作组起草了5个国际标准工作草案和新工作项目提案,会议中充分地表达观点,与国际同行间开展了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的推动力。本次会议最后形成13项决议,取得预期效果。会后,由我国专家孙威江教授主持的“乌龙茶”和宛晓春教授主持的“茶叶分类”两个国际标准提案得到正式立项,加快了中国茶叶标准的国际化进程。ISO/TC34/SC8主席Dr Andrew Scott、秘书Mr Tim Bellamy、ISO/TC34项目技术主管Ms Marrie-Noelle bourquin和ISO/TC34/SC8联合秘书毛立民先生出席本次会议。

3.4首个省级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验收

由中茶院承担的“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于2016年元月顺利通过验收,验收会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召开。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重点实验室建设汇报,审查了相关资料,查看了现场,经质询与讨论,一致同意项目较好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和指标,验收合格。

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经过2年的建设,以茶叶资源利用高效化、功能特性专一化、跨界产品多元化、加工工艺绿色化为目标,构建基于茶资源“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全产业链价值一体化跃升的机制与模式,依托“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技术上有创新、产品应用上有创新,突破茶产业升级发展瓶颈,将茶资源跨界应用推向纵深,实现茶叶资源优势向产业动能转化,通过理念引领、创新驱动、市场导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茶产业培育成一个更具竞争优势、更具蓬勃生机的现代朝阳产业。

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要包括四个研究方向:茶资源功能活性物质制备与改性技术研究;功能性终端茶制品开发与品控技术研究;茶资源高效利用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终端产品功能、安全评价及标准化研究。

4茶叶科技创新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我国传统茶生产加工领域存在以下问题:产能过剩,茶园作业机械化水平低,茶叶加工连续

杨秀芳,孔俊豪,谭蓉,等:2015年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报告9

中国茶叶加工2016(4)

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不同地区茶园管理、茶叶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设施发展不平衡等,以下重点针对茶叶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等新问题展开分析和初步对策研究。

4.1茶制品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低水平重复,产品同质化严重,能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差异化产品不多。二是某些产品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无法从源头有效控制和保证用于茶制品制备的原料安全性。另一方面,少数企业为降成本仍选用溶剂浸提工艺。三是产业效益不高。现有生产技术及配套装备在高效、节能、绿色等方面遇到瓶颈,速溶茶、茶多酚等规模生产企业,对加工过程产生的剩余物如过滤截留液、萃余液中的多糖、氨基酸、茶色素等有效成分的开发、应用不足,不仅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还增加了废水处理成本。因此有必要对茶制品源头原料的质量控制和制备工艺进行科学评估、规范工作,跨学科、跨领域开展节能、高效、绿色提制装备、技术的协同攻关,加快推进已有先进技术的转化落地[31]。

4.2茶制品在食品、保健品、日化等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食品领域中没有茶制品这项,因此茶制品在食品领域应用中,缺乏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缺乏与大食品有效融合的应用技术群;缺乏茶制品紧密融入大食品所需的政策法规支撑。茶制品在保健食品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用于生产保健食品的茶制品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相关茶制品终端产品的功能学研究亟待深入;涉茶保健食品需要适度放开市场准入途径和相关政策支撑。茶制品在日化领域应用中也存在上述同样的问题:现阶段茶多酚之外的其他茶制品在日化领域的功效基础研究和应用偏少;开拓皮肤和口腔护理之外的洗涤、印染、空气净化、功能保健等诸多日化领域的应用还有很多技术性环节有待突破。

4.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当前,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整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法》也已颁布实施。茶叶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整个产业面临的一个痛点。尽管茶业领域每年产生的成果、专利和标准数在快速提升,但真正得到转化和应用的是很小部分,能产业化的更少。一方面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的预期和潜力有限,吸引不了企业、市场等相关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在成果与市场之间还很难有效对接,尚未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让、转化的供需关系。有必要搭建茶叶科技诉求和科技成果转让或孵化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行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共享和技术诉求信息的快速发布,及时有效地实现技术的供需对接和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科技创新跨界整合与市场导向不够

尽管当前茶叶领域科技创新工作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等各个主体单独或联合在推动,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应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氛围不够,尤其是院校中未得到足够认可和重视;二是产学研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茶叶科技资源也呈现“碎片化”,基于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力度不够;三是行业内科技创新与相关领域、行业的跨界交流与合作紧密度相对不够。有必要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新模式、新机制。

5“十三五”茶叶科技创新展望

5.1茶叶科技创新领域与创新重点

回首“十一五”“十二五”,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茶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活力提高,不仅培育了一大批不同层面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创新团队,也积累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展望“十三五”,茶叶科技创新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内容将以应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品质、效益、绿色、健康、低碳,开展从茶园到茶杯、从农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到大健康产业的全程化、定向化技术创新,不同技术的集成化、融合度将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末期,满足大众消费的快消品茶叶的生产栽培、采摘技术和装备将进一步向定向化、绿色化、低碳化、精准化、机械化以及客户与茶园信息的同步化、全息化发展。茶叶加工将全面实现清洁化、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部分实现智能化。茶叶产品将朝各茶类规格的统一化、简单化,消费的傻瓜化、便捷化、健康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艺术范畴的茶叶生产,将继续以品质与安全为主线、开展适度的技术创新。茶叶深加工所用原料有待从茶园开

10

始进行分类管理,茶制品的生产和加工将朝定向化、绿色化、高效化、高值化、标准化发展,茶资源在食品、保健、药品、日化、饲料等各个领域的跨界应用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推向高潮。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公布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中茶院团队已与食品添加剂技术创新国家队合作,承担了以茶叶为原料开展食品防腐保鲜技术的研发任务。

5.2茶叶科技创新特点

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将改变以往以院校为主线的组成模式,将以企业为核心,以应用和市场为导向,以技术问题解决为目标,由企业牵头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学历和背景的技术攻关团队,缩短科技攻关时间,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孵化、转化效率。

5.3茶叶科技创新动力

茶叶行业对科技的需求必将更加迫切和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力度将逐步提高,科技成果推介和孵化、转化等科技服务平台将进一步搭建,科技中介机构、科技成果经纪人会随之涌现,茶叶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创新能力必将空前高涨。茶叶行业必将迎来科技大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汤一平,王伟羊,朱威,等.基于机器视觉的茶陇识别与采

茶机导航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6,47(1):45-50. [2]陆鑫,李恒,徐丽明,等.双臂式茶叶采摘机器人的改进设计

[J].农机化研究,2015,37(2):101-106.

[3]高士伟,龚自明,叶飞,等.二款新型茶鲜叶分级机工艺优

化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4):6272-6275.

[4]杨娟,李中林,袁林颖,等.机采茶鲜叶分级技术初步研究

[J].中国茶叶加工,2015(2):41-45.

[5]陈根生,袁海波,许勇泉,等.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设

计与工艺参数优化[J].茶叶科学,2016,36(2):139-148. [6]施重驹,张宪,钟江,等.基于多相流耦合的热风杀青过程

与杀青机结构优化研究[J].机电工程,2015,32(8):1050-1055.

[7]高天浩,闫银发,李法德,等.振动流化床茶叶干燥机设计

[J].农业工程,2015,5(6):81-87.

[8]周仁桂,姜小文,鲍小平.90型双搓动茶叶自动揉捻机组研

制成功[J].中国茶叶,2015,37(11):31-31.

[9]郑红发,包小村,汤哲,等.红绿茶兼制型全自动生产线设

计与应用[J].茶叶通讯,2015,42(2):15-21.

[10]李文萃,唐小林,汤一,等.基于视觉技术的绿茶色泽变化

与品质关系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5):1-4. [11]曹成茂,吴正敏,梁闪闪,等.茶叶杀青机双模糊控制系统

设计与试验[J/OL].农业机械学报,https://www.360docs.net/doc/6f8087843.html,/ kcms/detail/11.1964.S.20160512.1031.008.html,2016-05-12.

[12]马艳明,陈瑛.一种远红外杀青的控制方式[J].大众科

技,2015(2):76-77.

[13]许东飞.高压脉冲电场对普洱熟茶促香作用的实验研究[D].

云南大学,2015.

[14]刘仲华,肖文军,李勤,等.茶叶深加工研究进展:“十三五”

茶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资料选[C].福安:中国茶叶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5.

[15]姚勇芳,赵鑫,廖延智.茶源酵母菌吸附茶多酚条件及机理

初步分析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9):179-184.

[16]袁林颖,高飞虎,钟应富,等.微波辅助提取绿茶茶多酚及

纯化工艺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3):1074-1079.

[17]周红宇,杨德.茶皂素水酶法提取工艺及纯化方法[J].江苏

农业科学,2016,44(5):362-364.

[18]邬海桥,冯霞,彭文宏.茶黄素纳米粒雾化吸入对大鼠炎性

气道黏蛋白5AC的调控[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6,41(7):747-750.

[19]童海鸥,李成舰,颜琼娴,等.L-茶氨酸对断乳大鼠血清及

肝脏氨基酸谱的影响[J/OL].食品科学.https://www.360docs.net/doc/6f8087843.html,ki.

net/kcms/detail/11.2206.TS.20151215.1542.084.html,2015-12-15.

[20]闫敬娜,罗理勇,胡雅琼,等.茶提取物和纳米EGCG对6-

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保护作用[J/OL].食品科学,https://www.360docs.net/doc/6f8087843.html,/kcms/detail/11.2206.TS.20150910.1626.

028.html,2015-09-10.

[21]马宇骥,张岩,李键,等.茶多酚对乳酸菌发酵及酸奶品质

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86(6):105-108. [22]张海华,朱跃进,张士康,等.茶多酚对高筋粉面团流变特

性影响[J/OL].食品科学,https://www.360docs.net/doc/6f8087843.html,/kcms/detail/

11.2206.TS.20151126.1408.014.html,2015-11-26.

[23]胡思,李华,陆启玉.茶多酚生鲜面的制作及特性研究[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5):42-45. [24]杜宇,赵英良,王猛,等.茶黄素的热裂解产物分析及在卷

烟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6):2769-2773.

[25]高阳,赵生,许式强,等.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在卷烟减害

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2015(4):58-61.

[26]Liu C,Zheng X Q,Xiang L P,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on ultraviolet b-induced skin damage in hairless mice[J].Tropic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16,15(6):1183-1189.

[27]杨秀芳,孔俊豪,高玉萍,等.我国茶叶稀土问题现状与

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2(1):4-7.

[28]杨秀芳,徐建峰,翁昆,等.茶树成熟新梢不同部位元素含

量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18-20.

[29]孔俊豪,杨秀芳,张士康,等.闽南乌龙茶及其产地稀土信

息二阶聚类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2(1):18-23. [30]杨秀芳,孔俊豪,赵玉香,等.不同稀土含量水平茶叶中稀

土浸出率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2(1):14-17.

[31]孔俊豪,谭蓉,杨秀芳,等.茶制品加工应用领域热点问题

解析[J].中国茶叶加工,2015(4):77-79.

杨秀芳,孔俊豪,谭蓉,等:2015年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报告11

中国风力发电调研报告

—1— 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风电发展情况调研组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党中央、国务院对其开发利用非常重视,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增加我国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华北、西北、东北三个地区是我国陆上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江苏是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这四个地区风电发展具有一定代表性。为深入研究大规模风电接入系统对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制定完善相应的标准和管理规范,电监会组织并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风电专家组成调研组,先后对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新疆、江苏等七省(区)的风电场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电网公司、风电企业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相关电力调度中心和部分风电场。 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此报告,供参考。一、风电建设与运行情况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根据全国风能资源普查最新成果统计,初步探明陆域离地10米高度风能资源总储量为43.5亿千瓦, 其 https://www.360docs.net/doc/6f8087843.html,

—2— 中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亿千瓦,如果推算到风电机组轮毂高度,风能的技术可开发量约为6亿千瓦1,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东北北部、青藏高原腹地以及沿海地区(见图1) 。 图1全国风能资源区划图(高度为50米) (一)风电装机容量 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我国风电取得跨越式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为894万千瓦2,占全国 1引自国家能源局《2008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 2引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08年)。该数据和有关部门统计的2008年底风电吊装容量1217万千瓦存在差别,主要因为部分风电场机组未通过240小时试运行或接入工程滞后尚未进入商业化运行。

中国茶叶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 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

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一元茶叶是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更香茶叶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中国茶叶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 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 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2021年中国茶叶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下面内容由为大家 ___中国茶叶消费市场调研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喝茶已成为多数中 ___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随着经济的发展,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喜爱和追求。 图1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1所示,喜欢喝茶的人数中男性比女性要来的多,男性是茶叶消费市场的一大主力军,而女性更偏爱与花茶,例如玫瑰花、茉莉花等之类的茶,其消费市场要比男性来的弱些。 图2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2所示,19岁以下的占总比例的9%,20--39岁之间的占总比例的21%,40--59岁之间的占总比例的32%,60岁以上的占总比例的38%。由此可见,在 ___茶叶的消费者中都是年龄在逐渐增大的,茶叶的销售在高年龄人群中是比较好的。

图3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3所示,大部分消费者是选择去茶庄 ___茶叶(32%),因为他们认为茶庄里面的茶叶在质量上是有保证的;其次是选择茶叶连锁店(27%),第三是 ___市场或零售店(21%),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消费者是选择在网上 ___(17%),认为在网上 ___可以不受地域、环境等因素限制。 图4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4所示,在 ___茶叶时36%的人会优先考虑其质量,质量就对茶叶好坏最直接的评价;21%的人考虑其 ___,正所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商品 ___也是衡量一个茶叶是否___的一个重要标准;20%的人是在意其品牌,还有18%的人在 ___时会考虑其包装是否精美,一些消费者会将茶叶当做送礼佳品,因此,茶叶的包装就会影响其档次。 图5 在本次调查中如图5所示,半个月--1个月 ___一次茶叶的消费者占总比例的22%,2个月--3个月 ___一次的占总比例的34%,在

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

《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发布 4月15日,在第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汉能控股集团和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联合发布《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报告指出,全球能源体系向分布式移动能源演进。报告预测,到2020年,移动能源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7万亿元。 移动能源是以可移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为基础,通过和储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能源的可移动、全天候、高效率供应。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李河君指出,移动能源包括可移动、可穿戴的太阳能发电,它将像移动通讯和移动互联网一样,改变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传统集中供电将变成一个个发电主体,能源利用将无处不在。”发展移动能源是太阳能产业的一个重大机会。报告还指出,2014年,全球新能源发电延续了高速增长的趋势,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53吉瓦,年发电量同比增速达19%。预测中指出,2015~2020年太阳能发电增速超过风电增速。 “十三五战略规划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促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主要力量。”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论坛上表示。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全球能源供应增量中三分之二将来自新能源,2035年新能源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经济新常态,将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将提供动力和重大机遇。 附:报告摘要 一、发展现状: 1.新能源占比持续增加 (1)化石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持续下降,由2013年66.1%降至65.1%。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持续上涨,由2013年9.5%上涨至10.9%

(2)由于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增长迅速,2014年新能源发电项目融资同比增幅15.4%。 2.中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全球第一

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第一节行业特性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发展概况 三、产业链概述 1、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2、相关行业简述 第二节茶叶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第三节茶叶行业技术变革与产品革新 第一节 XX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第二节 XX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第三节 XX年茶叶行业相关政策及影响第一节上游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上游行业对茶叶行业发展的影响第一节行业生产规模及增长速度 第二节产业地区分布情况 华北地区主要茶叶生产情况 主要城市 生产企业 简介 城市1 企业1

城市2 企业2 城市3 企业3 第三节优势企业目前现状及产品策略企业 产能 策略 企业1 企业2 企业3 第四节行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 第五节未来几年行业产量变化趋势第一节市场规模分析及增长速度 第二节市场集中度分析 我国茶叶市场集中度情况 第三节区域市场分析 第一节价格特征分析 第二节影响行业市场价格因素分析第三节主要品牌产品价位分析 第四节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企业规模

企业举例 价格策略 企业1 企业2 企业3 第一节销售渠道形式 第二节市场渠道格局 第三节销售渠道要素对比 第四节对竞争对手渠道策略的研究第五节各区域市场主要代理商情况我国茶叶部分经销代理商 公司 代理品牌 区域 公司1 公司2 公司3 第一节品牌数量分析 第二节品牌推广方式分析 第三节品牌美誉度分析 第四节品牌的选择情况 第一节用户认知程度

第二节用户关注的因素 第一节我国出口及增长情况 XX-XX年茶叶出口及增长情况 XX年茶叶出口及增长情况(单位:千克、美元) 月份 出口 1至12月累计 累计比去年同期±% 1 出口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2 出口 3 出口 4 出口 5 出口

中国茶叶产业的调研报告

中国茶叶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国内的茶叶市场基本概况 以1984年为标志,茶叶内销市场才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国内茶叶市场的开放是在茶叶产大于销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国内茶叶内销市场,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是由推销库存产品开始的,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结果、生产、加工型的茶企业带着鲜明的生产型企业的特色,暨没有品牌,又没有直接的产品销售的通路,近二十年以买方为主的内销茶市场一直没有摆脱产品推销的阴影,二十年来,为卖而卖,为解决产品的销路,由自产内销的门市到销区茶叶批发市场的形成,茶农自产自销彻底颠覆了计划体制下的一级站、二级站的批发络,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异地销售。 目前茶叶内销7080%靠的是这种产销见面的市场批发模式,因此也培育了北京马连道、山东济南、广州芳村、上海大不同等超大型专业茶叶市场。二十年,为适应市场需求而作出的产品结构调整,传统历史名茶的挖掘,名优茶的应市,给了消费者极大的挑选余地,同时也培育和刺激了新的消费,促使了内销市场的稳定增长。二十年来,在茶文化和名优茶热的双重作用下,传统的区域性消费习惯正在瓦解,二十年前,从北京为中心的华北、东北、西北等北方市场,花茶的消费要占据95%以上,二十年后,花茶的比重已下降到不到

60%,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呈快速增长之势,尤其是 绿茶,在20XX年的那场非典以后,绿茶有益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绿茶的增长速度超过20%。 二十年前时名茶生产还刚刚起步,市场总容量不到1万吨,二十年后,名优茶市场销量已达20万吨。茶叶消费正逐渐成熟,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茶有益于健康的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拥有13亿人口的内销市场,消费前景乐观。 目前,茶叶产销的基本概况是: 到20XX年,全国的茶园面积为127万公倾,茶中产量为万吨,内销为55万吨,内销金额155亿元(人民币),出口为万吨,出口金额为亿美元。 20XX年预计,茶园面积为130万公倾,茶叶产量为87万吨,国内销售为57万吨,内销金额为166亿元,110月份茶叶出口为万吨,金额为亿美元。 据有关资料,全国有8000万茶农,内销市场,总体上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市场,在内销茶叶市场中,无论是生产、加工企业、还是零售企业,单个企业的年销售金额在亿元以上的只是凤毛麟角,在生产企业中,四川省峨嵋山竹叶青茶有限公司,四川叙府茶叶有限公司与我省的浙江华发出口茶厂三家企业是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竹叶青与叙府是内销茶品牌企业,而华发则以出口为主。此外,还有品牌企业

目前我国风能产业分析报告

目前我国风能产业分析报告 ?观CWEE2010展会暨研讨会心得 题记:2010年4月27 0-2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了CWEE2010上海 国际风能产业展会暨研讨会,我有幸全程参与了此次会议,对U前我国的风电及风能产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现将参会的心得总结如下,以雍读者。 本届上海风能产业研讨会作为“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风能展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秉承“主题突出、注重实效、效果明显”之特色,搭建探讨风电行业热门话题的平台,吸引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协会、电力集团、风电运营商、整机商、零部件商等行业专家为行业带来最新资讯与观点。山于大会日程安排的时间关系及针对我们公司U前需求进行取舍,我此次着重参加并听取了开幕式、风电场建设、管理运营管理专题,中国(上海)国际中小型风电产业发展论坛,以及近海风电与潮间带风电的专题。 开幕式 开幕式集合了国家能源局、科技部、工信部、可再生能源学会、国电龙源及上海跨国采购中心诸位领导进行致辞。各位嘉宾领导发言的主旨思想可总结为,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紧抓能源格局的转换,达到非化石能源使用率为总体能源使用量15%的总体U标,而风能产业的发展便是实现此U标的?中之重。为此, 国家能源局正逐步完善新能源产业振兴计划(正式),以期尽快颁布。在新能源产业振兴的各子行业中,风电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能源局还积极主持国内首批海上风电项U的招标准备工作。近年来,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工信部登记在册的整机制造商有87家,叶片制造商超过50家,但是在大功率机型 的整机设计,异型风机叶片设计、风机镇流器、整流器、大型整体轴承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方面,其核心技术仍需依鼎国外技术。针对这个情况,科技部高新司组织成立了全国各地区的风电技术创新联盟,旨在提高我国风机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及科技创新实力。同时,在输配电网科技创新工作中,山科技部、国家电网牵头在河北省张北地区建设了国家风光储输智能电网示范基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科研力量,这也将大大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领域的发展速度。 二.风电场建设、管理运营管理专题 本专题是此次参会的重点,演讲的嘉宾包括:国内及亚洲最大的风电开发、运营商一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的杨校生总工;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连兵主任;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张世惠副总工;北京天源科创风电技术有限公司(金风全资子公司)及英国风能公司中国区的相关业务代表。嘉宾们就各自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针对风电场建设和运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及探讨。其中风电场建设中的风险控制这一议题,对我们现行工作提供了不少建设性的经验及参考。嘉宾指出,风电场建设过程应分为规划阶段、勘察设 计额阶段、初设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和收尾阶段分阶进行风险控制。 具体内容我总结成如下表格: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茶出口,“凭什么”领跑世界? 发布日期:2010-03-23 来源:国际茶讯 茶界一直认为,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强国。可是,以近年的出口数据为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个话题了。中国早已经超越了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是出口强国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我们也知道,虽然中国茶叶有没有国际品牌 “茶界一直认为,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但不是出口强国。可是,以近年的出口数据为支撑,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个话题了。中国早已经超越了出口大国的地位,事实上已经是出口强国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我们也知道,虽然中国茶叶有没有国际品牌,但“引领世界潮流”的说法也不为过,如果仅仅从品类和科技两个角度而言。尽管国际市场以红茶为主,但是,消费者对口味创新的喜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在不断提高。这样的话,中国茶类将是首选,也是唯一的选择。从这个大趋势看,中国茶叶必将引领世界潮流。 2009年,中国茶出口位居全球第二位 截止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要产茶国还没有正式公布2009年茶叶出口数据。根据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估计,中国茶叶出口将可能位居全球第二位。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位居全球第三位。相比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全球排名可能上升一位。 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斯里兰卡减产12%,产量为26万吨,全年产量大概在30万吨左右,除掉内部消耗,出口量约在30万吨以下。照此估测,中国茶叶出口将超越斯里兰卡,位居全球第二位。 往年排名第一位的肯尼亚,2009年前11个月生产茶叶27.8万吨,同比减少9.7%。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有可能与肯尼亚持平,或者超越肯尼亚。甚

我国零售行业分析报告文案

?中国零售行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连锁化时代,其形式特点是:大型连锁超市、连锁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店、餐饮店的兴起,大量城市步行街的建设和将来要发展起来的各类shopping mall。其间,大量国际零售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开店,民营连锁商业快速发展,各种商业业态纷纷连锁化经营; ?而其他各业态近年来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业态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品迎合人们“一站式”购物需求,且又以产品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占据相当的竞争力,将成为内外资企业竞争的焦点; ?百货店将向细分化、个性化发展,传统百货店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购物中心将在未来几年内有较大发展; ?从对业内专业人士的调查发现,未来主流的商业业态将集中在便利连锁店和各类超市方面传统商业模式将退居次席。 ?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而中国本土零售业无论是在资金、服务还是在业态的配置方面都与国外企业存在着一定距离。因此,了解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分析市场上的供需、消费群体的喜好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当指引意义; ?思潮公司会采取多种方式获取影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市场关键信息,并将对信息进一步分析,从而为客户提供翔实准确的咨询服务; ?思潮公司提醒欲进入国内零售行业的企业:零售行业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行业,其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在于经营业态的选择,而经营业态的选择当前国内现阶段,比较适合走规模路线,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是成功的关键。

商圈研究 ?连锁经营调整发展的同时,许多企业忽视了市场容量和市场属性对其的影响,造成连锁店建设的盲目性与重复性。 目前许多连锁企业处于亏损的临界点,有的企业甚至已面临破产问题,这里固然有规模不够大无法获得规模效益的原因,但连锁网点布局上缺陷和不规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商圈研究就是运用特定的市场调研方法,通过调查分析网点商圈的构成情况、范围、特点以及引起商圈规模变化的因素等,为选择商业网点选址或制定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商圈研究成为现代零售店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而受商家普遍重视,它可以: o帮助客户确定商业投资选址和商圈范围; o协助客户进行商圈环境的分析,评估商圈的竞争格局、市场机会和发展潜力; o了解商圈消费群体的购买行为和购买潜力,提供市场经营战略的指导依据 ?选址的商圈分析内容与步骤

2015 年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茶叶加工 2016(4):5-11 2015年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报告 杨秀芳1,2*,孔俊豪1,2,谭蓉1,2,王盈峰1,2,左小博1,2,苏小琴1,2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 2.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6) 摘要: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元年,茶产业也进入了一个适应调整期。随着科技体制和供给侧改 革不断推进,茶叶科技系统创新活力得以进一步释放。整体而言,茶产业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亮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全文系统梳理了2015年度包括专利、论文、标准等涉茶科技成果,概括了传统茶加工装备、深加工、质量安全领域的热点等最新科技进展,以及梳理了涉茶产业科技方面的年度重要事件,剖析了茶叶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导向性的应对策略,展望了“十三五”期间茶叶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机遇。 关键词:科技创新;茶产业;问题;展望中图分类号:F30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306(2016)04-0005-07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f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15China YANG Xiu-fang 1,2*,KONG Jun-hao 1,2,TAN Rong 1,2,WANG Ying-feng 1,2, ZUO Xiao-bo 1,2,SU Xiao-qin 1,2 (1.Hangzhou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COOP ,Hangzhou 310016,China; 2.Zhejiang Key Laboratory of Transboundary Applied Technology for Tea Resource ,Hangzhou 310016,China ) Abstract:2015was the first year of “new normal ”for Chinese economy ,in which the tea industry also entered an adjustment period.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ply-side reform ,the tea industry went through 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Generally ,tea industry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successes in the past year ,but some deficiencies were also seen.This report review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in the tea industry ,including patents ,technical paper ,industrial standards ,and summarized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esses in areas of traditional tea processing equipment ,deep processing ,quality and safety ,etc..Significant events related to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also combed at the same time.Then this paper analyze dexisting problems in te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utting forward a series of guiding strategies and predicting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opportunities of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 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a industry;Problems;Prospect 收稿日期:2016-07-05 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6YFD0400800);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2015C02026) 作者简介:杨秀芳(1971-),女,浙江余姚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品质化学、茶及制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茶资源利用等研究。*通讯作者:teatesting@https://www.360docs.net/doc/6f8087843.html, 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元年,随着 科技体制和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国家相继出台多项科技创新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活力,以科技创新驱动新一轮经济发展。茶产业也进入了一个适应调整期。过去一年中,尽管茶文化 活动空前活跃,但茶产业经济整体低迷;在创新创业和供给侧改革大潮下,茶产业科技创新活力继续增强,取得了一大批新的科技成果,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动力不足,科技成果的转让、转化和产业化亟待大力推进。 DOI:10.15905/https://www.360docs.net/doc/6f8087843.html,ki.33-1157/ts.2016.04.001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总结归纳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 一、摘要 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

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 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一)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1) 绿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 b、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

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

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7/2018年)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二〇一八年十月

前言 2017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并好于预期,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内贸流通创新改革走向深入,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零售业围绕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回归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零售本质,聚焦发展品质零售、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加快创新转型,行业发展充满活力。传统零售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不断调整商品和业态结构,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销售保持增长,实体零售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行业经营效益继续改善。电子商务加快向零售业渗透,电商平台主动牵手实体零售企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持续提升。 2018年,商务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促进城乡便民消费,加快构建现代供应链,建设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着力推动消费升级。未来我国零售业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品质零售、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继续成为行业创新转型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一八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发展概况 (1) (一)行业规模稳健增长 (1) 1.企业数量增长提速 (1) 2.销售规模较快增长 (2) 3.大中型企业销售好转 (3) (二)行业结构持续优化 (4) 1.网络零售引领消费升级 (4) 2.实体零售回暖势头强劲 (6) 3.无人零售成为投资热点 (8) (三)企业经营不断改善 (8) 1.债务水平持续下降 (8) 2.盈利能力有所增强 (9) 3.成本调控初见成效 (10) (四)行业贡献比较突出 (11) 二、行业发展特点 (12) (一)发展品质零售,逐步回归零售本质 (12) 1.转方式培育新动能 (12) 2.提品质满足新需求 (14) 3.优服务提供新体验 (14) (二)发展智慧零售,技术提升购物体验 (15)

中国首份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共10页

中国首份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 见证行业风雨历程探索品牌发展之路 深度市场研究工具未来竞争决胜法宝 《2009-2010浙江省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 全景解度 解读人:《连锁经营》主编孟祖平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代表《2009-2010浙江省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项目全体同仁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进行《报告》解读本。首先,我代表项目组全体人员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大家! 好,现在我先讲我们为什么要启动《2009-2010浙江省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项目,并花八个多月时间来做完成这份《报告》。 第一部分前言 一、目的 2009年,我国餐饮业需求增量有所减弱,增长速度放缓,而浙江省餐饮业在危机中善抓商机取得稳步发展,令业内刮目相看。餐饮业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发展的朝阳产业,浙江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餐饮消费能力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要求加快促进传统餐饮业向现代餐饮业的转变,把发展餐饮业纳入区域发展战略。随着政府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经济政策的加快实施,居民消费观念进一步更新。可以预见,未来浙江省餐饮业依然是引人注目的消费热点,全省餐饮消费水平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当前,品牌经营已成为全省餐饮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连锁经营已成为浙江省餐饮业规模经营和战略扩张的重要方式。深入研究浙江连锁

餐饮行业品牌发展状况,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背景 为深入研究浙江省连锁餐饮业品牌发展状况,充分展示企业创新成果,提升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由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浙江省餐饮协会发起,并联合商界、传媒数十余名知名专家倾力打造的《2009-2010浙江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研项目计划于2009年10月正式启动。 本次调研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该项目特别邀请了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担任总顾问,调研历时半年多时间,深入浙江全省十余个大中城市,涉及三百余家各式餐饮企业,涵盖中式、西式、休闲、自助等餐饮业态。 该《报告》计划16开本,全彩色印刷,12万字,总发行量达20000册。涵盖全省各地连锁、餐饮协会近120家,餐饮、连锁企业13000家,知名金融投行、品牌酒水饮料及相关材料、设备制造及软件商、装饰、等行业资源客户合计5500家等。 作为中国首份连锁餐饮业品牌发展报告,《报告》总结浙江省连锁餐饮业品牌发展创新成果,探索品牌发展之路,是行业深度市场研究的工具,是企业未来竞争决胜的法宝。 第二部分项目要点 (一)出版规划 1、出版宗旨 提供行业深度调研资讯,展示浙江省餐饮连锁品牌企业创新成果;提升连锁餐饮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推动浙江连锁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2、发行定位 《报告》餐饮连锁行业最新的权威调研报告。发行对象立足浙江,辐射全国,其读者对象上主要是业内企业及关注行业发展的政府部门和媒体相关人员和市场研究人士。在内容上,专业性强,有深度。 (二)调研规划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 导语:市场调研报告是经过在实践中对某一产品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以下是WTT整理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一、摘要 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中国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中国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 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一)中国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中国电力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 2015年,电力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着力践行能源转型升级,持续节能减排,推进电力改革试点,加大国际合作和“走出去”步伐,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社会能源利用提质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投资较快增长。2015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8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占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45.90%;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完成投资464亿元,占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的比重10%。在电源投资中,全国核电、并网风电及并网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6.07%、31.10%和45.21%;水电受近几年大规模集中投产的影响,仅完成投资789亿元,比上年下降16.28%;常规煤电完成投资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3%;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总投资的比重为70.45%,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加快城镇配电网建设改造。贯彻落实《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5年全国安排城网建设改造专项建设基金130亿元,带动新增投资1140亿元;安排农网改造资金162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282亿元。 电力工程建设平均造价同比总体回落。2015年,因原材料价格下降,燃煤发电、水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电网建设工程单位造价总体小幅回落,回落幅度分布在1.5—5%区间内。风电工程单位造价小幅上涨1.57%。 新增电源规模创历年新高。2015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13184万千瓦,是历年新投产发电装机最多的一年。其中,水电新增1375万千瓦,新增规模比上年减少805万千瓦,新投产大型水电站项目主要有四川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4台机组合计260万千瓦、云南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3台机组合计180万千瓦和云南金沙江梨园水电站1台60万千瓦机组,投产的抽水蓄能电站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广东清远3台机组合计92万千瓦;火电新增6678万千瓦(其中燃气695万千瓦、常规煤电5402万千瓦),新增规模较上年增加1887万千瓦,全年新投产百万千瓦级机组16台;核电新投产6台机组合计612万千瓦,分别为辽宁红沿河一期、浙江秦山一期、福建宁德一期、福建福清一期、海南昌江一期以及广东阳江各1台机组;新增并网风电、并网太阳能发电分别为3139万千瓦和1380万千瓦,均创年度新增新高。在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为49.73%。 截至2015年底,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在建电源规模1.82亿千瓦,同比增长25.35%。 电源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1525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62%,增速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其中,水电31954万千瓦(其中抽水

全球茶叶市场分析研究报告

全球茶叶市场分析 研究报告

一、出口贸易概况 100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 1900年,印度茶叶出口量8.7万吨,首次超过了中国的8.37 万吨,此后,印度占据茶叶出口第一大国达90年。是年,全世界茶叶出口量27.48万吨。1907年,日本绿茶在美国市场首次超过中国,此后,日本茶叶在美市场不断扩大。1913年,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茶叶出口8.68万吨,首次超过中国的8.27万吨,跃居世界第二。此后,中国一直落后斯里兰卡。1917年,Raymand C.Naekay 在美国《茶与咖啡贸易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与印度的茶叶贸易》的文章,详细解释了中国茶叶由25年前居世界首位,而后一年不如一年,逐步衰落的四个原因。一是生产者缺乏协调的组织;二是栽 培茶叶不用科学的方法;三是税收的繁重;四是政治上的骚扰……而印锡茶政府能够用全副的精神去奖励,而且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从事 栽培制造技术的改良……所以华茶市场就渐渐被人所蚕食了。 196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商品委员会设立“政府间茶叶协商小组”,次年成立“茶叶消费促进小组”。1976年,“国际茶叶宣传协会”成立。1976年下半年-1977年5月,国际市场出现罕见的茶叶旺市,红茶价格上涨200-300%,绿茶价格上涨70%,这是由于南美咖啡遭受严重霜冻大量减产的影响。1984年,国际市场茶价狂涨,因印度国内供应紧张,于上年12月下令限制CTC茶叶出口。 这年中国茶叶出口量13.93万吨(不含台湾,红茶7.2万吨),首 次超过1886年的13.4万吨的最高纪录。1987年,茶叶出口口岸公司由3家发展到18家。由于各口岸公司各自为政、争购货源、抢占

中国手机品牌发展报告

中国手机品牌发展报告 从1998年开始,品牌开始登上中国手机市场竞争舞台。初期。国产品牌与、等强势品牌相比,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也比较微弱。国产品牌集体发力是在2000年,而国产手机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则是在2002年,占据3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3年是个转折点,当时,国产品牌手机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与洋品牌抗衡的形势。到现在,国产品牌又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的阶段,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品牌影响力逐步减弱。 至今通过信息产业部或发改委颁发或核准的已经达到78个,特别是在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放松了手机生产准入制度,许多新兴的力量参与了手机市场的竞争,并大力开拓细分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具备通信、家电、IT、电子原子件相关经验背景,为国产手机品牌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当然在短时间内,在核心技术研发、品牌忠诚度和品牌黏性方面,国产手机还无法与洋手机的品牌影响力相抗衡,国内品牌的手机厂商还没有形成对抗国外品牌的集团实力。 国内手机市场三个主要阶段发展竞争状况 2003年之前,国内手机市场竞争的三个阶段: 1994、1995年,摩托罗拉率先进入中国手机市场。在当时,中国引进的移动通信设备几乎都是摩托罗拉的,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摩托罗拉在当时主要以“专业、高科技”形象出现,其推广诉求点侧重于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所带来的生活便利性。此举旨在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行

业标准,以及将自身品牌定义为行业代言人。 1996年至2000年之间,手机市场表现为摩托罗拉、、诺基亚三个品牌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三者所占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其他如、、阿尔卡特、索尼等多个品牌只能瓜分不到20%的市场份额。 2001年,国产手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后,开始全力向市场发起冲击。而对洋品牌多年培育起来的种种壁垒,国产手机采取了相应市场策略,以整体国产手机形象出发,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提升知名度,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突破。如的宝石手机策略,的精品手机策略,波导的自建通路策略等。2003年上半年,国产手机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它们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55.28%,首次超过了洋手机,国产手机登上了辉煌的颠峰。 2004-2005国内手机市场竞争的两大特点: 面对国产手机可观的战绩,洋品牌开始集中发力,产品线从高端、中端、低端全面覆盖,其态度也开始转变,由最初的轻视到引起重视进而敌视到最后学习。国产手机在2003年取得的不错成绩大多是建立在营销手段和营销创新上,虽然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大多数的国产手机所面临的问题并没得到真正的解决(品牌劣势、技术不足等等),在不断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变数。从品牌忠诚和品牌预购情况来看,国产手机仍然没有形成对抗洋手机的品牌影响力。因此,当洋品牌集中发力时,国产手机显得力不从心,市场份额很快下降。 这一阶段还有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黑手机”在市场上兴风作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