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的视角思考:神与文化

合集下载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周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之根,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数思维象数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将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命人心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象数”不是单一的、单纯的人或事物的符号模型,而是涵括了天、地、人即宇宙万事万物的符号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象数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数”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社会、历史、人生、人心、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探讨,中医学均离不开“象数”思维。

可以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

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

象数思维的主要特征;通过“象”和“数”来表征或蕴示某种事理,以此来认识和把握外延界限模糊的同类事物。

《周易》中的象:阴阳之象、卦爻之象《周易》中的数:天地之数、自然之数、奇偶之数、河图之数、洛书之数2、象数思维的基本环节:立象尽意,取象比类,由象达理(观物、取象、运数、类推)乾坤两卦:观物:观察天和地取象:抽象为乾坤两卦运数:用数阐释乾刚健、坤和顺之理比类:与君子相比较乾为父、为马、为首、为西北等。

坤为母、为牛、为腹、为西南等《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视角下的宗教与信仰

周易视角下的宗教与信仰

周易视角下的宗教与信仰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易经”。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宗教与信仰的内涵与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宇宙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首先,从宇宙观的角度看,周易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易经中的“天”代表宇宙的运行规律和自然力量,“地”则象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秩序。

周易认为,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应当顺应宇宙的规律,与之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道教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都与周易的宇宙观密切相关。

其次,从道德观的角度看,周易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易经中的“德”与“道”紧密相连,强调了道德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

周易认为,只有遵循道德的原则,才能使个体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这种道德观在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观和佛教中的戒律教导,都与周易的道德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最后,从人生观的角度看,周易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

易经中的“易”即变化,强调了宇宙和人生的无常性和变化性。

周易认为,人生充满了变化和挑战,只有适应变化,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这种人生观在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道教中的顺应自然和追求长生不老,以及佛教中的无常观念和追求解脱,都与周易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综上所述,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周易的宇宙观强调了人与宇宙的关系,道德观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人生观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宗教与信仰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周易对文化的解释

周易对文化的解释

周易对文化的解释
哎呀呀,你说周易呀,那可真是老神奇了!就好像是一把能打开古老智慧大门的钥匙!比如说,它里面那些阴阳的概念,不就跟咱生活中的白天黑夜似的,相互交替,此消彼长。

周易对文化的解释,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得很呢!它就像一个超级大宝藏,里面藏着无数的奥秘和智慧。

好比说在艺术领域,那些画作中的虚实、疏密,不就跟周易里的阴阳有相似之处吗?
还有啊,在人们的价值观方面,周易强调的平衡、和谐,不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这就好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大家相互包容、相互支持。

周易真的是对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解释,它就是那盏指引我们在文化海洋中航行的明灯,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我觉得周易就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价值无法估量!。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著作,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一种对宇宙万物形成和变化的解释,其中运用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

这种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农学、军事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次,《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在社会制度中的应用。

《周易》的八卦理论被应用于四化八字、八字命理、风水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八字命理和风水相信能够帮助人们预测命运和改变运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个人和家族的决策。

八字命理和风水的使用,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此外,《周易》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受到《周易》的影响。

在书法方面,中国古代书法家常常以易经中的八卦和64卦作为创作的灵感和主题。

在绘画方面,八卦和64卦的形象被艺术家绘制成图案,作为装饰物或艺术作品出现。

在音乐方面,《周易》也对传统音乐的创作有重要影响,许多古琴曲、笛子曲等乐曲都以易经的理念为基础。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社会制度中的应用,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生活。

同时,它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题材和表现手法。

因此,《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学的经典著作,通过六十四卦和爻辞的组合,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变化规律。

下面将从哲学思想、文化符号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探讨《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中。

《周易》通过六十四卦的变化和爻辞的解释,提出了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周易》中的“太极”思想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一种和谐、平衡和无限变化的观念。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和爻辞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符号和象征。

六十四卦代表了一种宇宙的变化和人生的经验,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解释。

这些卦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被广泛运用在书法、绘画、建筑、服饰等方面。

例如,在古代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卦象的雕刻和布局,以求达到风水的效果。

此外,在中国的文化节日和庆典中,也会运用卦象来表达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周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卜筮是一种重要的决策方法,而《周易》作为卜筮的经典著作,对决策和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统治者常常根据卦象的变化来决策和预测未来。

这种思想和方法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

例如,在古代的官员选拔中,候选人常常需要参加卜筮的考试,以测试其预测未来的能力。

这种思想也延续到了现代的管理学中,例如“卜筮管理”等概念。

《周易》中的思想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中强调变化和无常,教导人们要适应变化和把握机遇。

这一思想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接受,成为了中国人思考问题和行事的一种基本方式。

中国人常常强调“顺势而为”,注重观察和把握环境的变化,以求取得最好的结果。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2《周易》与宗教文化

2012《周易》与宗教文化

《周易》八卦造象与原始宗教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2.基本解释系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 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 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 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 所错。 ——《周易· 序卦传》

《周易》和道教
道教的主要目的是?
《周易》和道教
道教的主要目的是长生不老, 以出世而不离世的神仙为终极 信仰和宗教修持目的。 《周易》的道论起着近乎决定性的 前导作用。
汉代纬书《易纬· 乾凿度》原有一套颇成系统 的“元气”宇宙生成论
“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 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 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 质具而未离,故臼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 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这里所谓“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四阶段,实则又内含两个层次: 一是“太易”,“未见气也”; 二是“太初”、“太始”、“太素”,“气形质具而 未离”之“浑沦”,亦即“太极”。
说明(三)
至十五日,月满圆,出现在东方甲位。乾纳甲, 乾三爻均为阳,此时月满圆极明之象,如同乾 卦三爻阳极之象。此即其所谓“十五乾体就, 盛满甲东方。”“七八”即指十五日,十五日 月形象乾卦,阳道已尽极,阳极则生阴,此即 其所谓“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
说明(四)
至十六日,阳道开始消退,而受统制于阴,即 阴进阳退,阴始用事。这体现在月象上,则为 十六日月亮退现在西方辛位。巽纳辛,此时月 象由十五满明出现亏虚,此象如同巽卦一阴初 生于下。此即其所谓“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 明” 。
月体纳甲图
说明(一)
初三,月亮微明,出现在西方庚位,震纳庚, 而此时月亮正象震卦一阳生于下。月亮本身不 发光,而是借太阳之光反射而发光。因此,每 月朔日后三日,月方生明,此是指由前一月之 晦暗而生明,亦即阴极而阳生。此即其所谓 “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

学《周易》与中国文化有感

学《周易》与中国文化有感

学《周易》与中国文化有感上了四个星期的课程之后,个人感觉对《周易》有了那么一点点的了解,至少知道了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之别,知道了乾坤坎兑离震巽艮这八个卦,知道了南方离火,西南坤土,西方兑金,西北乾金等等。

上次学了一点对于占卦的知识之后,迫不及待就想要试验一下,先诚心的想了下想占之事,为下次之软考。

六次扔完之后,发现的是震上坎下,为雷水解,变卦之后发现成为了坤上坎下之势,为师卦。

百度之后,得到了一些关于师卦的知识。

师。

贞,丈人吉,无咎。

象曰:地中有水,师。

君子以容民畜众。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师卦:占问总指挥的军情,没有灾祸。

《象辞》说:下卦为坎,坎为水;上卦为坤,坤为地,像“地中有水”,这是师卦的卦象。

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容纳江河的大地,收容和畜养大众。

按照传统解卦来看,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

“师”指军队。

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

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

大象:养兵聚众,出师攻伐之象,彼此有伤,难得安宁。

运势:困难重重,凡事以正规行事,忌独断独行,投机取巧,提防潜在敌人。

事业:阻力很大,困难很多,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必与他人密切合作,谨小慎微,行为果断,切忌盲目妄动,适度即可,注意保全自己。

机动灵活,严于律已。

从容沉着对付一切,必能成功。

经商:已有一定的积蓄,可以从事大的营销活动,但必卷入激烈商战,以刚毅顽强的精神和高尚的商业道德,辅以灵活的方法,勿贪图小利,勿掉以轻心,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必可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求名:具备很好的条件,但须有正确的引导,务必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不利因素的干扰,经过扎实努力,必可名利双全。

婚恋:慎重、专注,否则会陷入“三角”纠纷。

痴情追求可以达到目的。

决策:天资聪颖,性格灵活,具有坚强的意志,对事业执着追求,迎难而进。

可成就大事业。

喜竞争,善争辩,富有冒险精神,不免带来麻烦,务老成持重,不贪功,以中正为要。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第一篇:《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

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

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

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

《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

《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

《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

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

《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

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

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

周易与文化创新·内容提要

周易与文化创新·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周易与文化创新如何研究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摆在学人面前的严峻挑战。

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零星思考,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笔者着眼于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的方法论问题,以《周易》为例,探讨如何研究《周易》以及其它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的方法。

《周易》与儒释道等宗教文化的智慧性特征在于,它们承传了一种智者的人生追求。

如《周易》之中的圣人、大人与君子,儒家的圣人,道家道教之中的神仙,佛家之中的佛、菩萨与罗汉等形象。

这些智者仰望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而不期盼某个无所不在或无所不能的神或上帝,追求人生智慧,追问宇宙根源,在认识自身身心机理的基础上,力求转化身心构成,同时实现对自我、社会、自然,以及整个宇宙的认识、把握与重塑,力争达到积极改造人生与世界的目的。

这些智者在实现其人生追求的过程之中,认识到了宇宙与人生的至上智慧,《周易》与儒释道之中所揭示的这些至上智慧,都可以称之为“道”。

“道”是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的理论根基,是智者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智者们在追求实现完美人格的过程之中,不断地探询道、理解道与证悟道,这种有关道的理解与探求的实践及理论代代相传,绵延不断。

它们持续不绝地滋养着华夏民族的精神生命,并逐渐成为一种内化于民族精神内核的灵魂载体,寄托着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人生梦想与不懈追求。

要揭示对这种对道的理解与追求,就需要运用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任何别的方法都可以触及其根本层面的。

对于这种能揭示道的方法的研究,就是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道的研究,大体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进行,一是言道、语道与思道层面,二是体道与践道层面。

关于第一个层面的研究,中西的研究方法都可以为我们所用,而第二个层面,必须源于对体道实践的研究,或者对智者实践经验总结的研究。

即,既要以语言、思考去理解智者的实践经验,又要以实际行动去切身感受智者的悟道、体道言论以及过程之中的种种感受,方为得法。

鬼神与阴阳——从《周易》看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

鬼神与阴阳——从《周易》看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

鬼神与阴阳——从《周易》看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鬼神与阴阳——从《周易》看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舒大刚霞绍晖摘要:《周易》作为儒家文化经典族群中至为重要的经典,它所形成的阴阳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不论是理性的哲学思想还是感性的宗教信仰,或是多样的神灵崇拜,都是在阴阳二元理论下形成的。

中华民族信仰系统中的鬼神崇拜,其本质是阴阳理论普世价值的外在表现。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周易》中阴阳的思想价值加以分析和归纳,认为阴阳观念就是中国的鬼神信仰崇拜的核心理念,其本质在于“神道设教”和“以文化民”。

这一理论不但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崇拜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重建希望。

关键词:《周易》阴阳鬼神崇拜本质作者:舒大刚、霞绍晖,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人类早期的信仰崇拜无不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祖先崇拜而产生的一种心灵诉求,反映了人们渴望洞察世间真理而获得更大力量的自我假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区分人物之别而制造出来的精神意象。

这中间饱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存的企盼,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萌芽状态下对生与死的反思。

这种反思,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必然,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思维现象,它必将随着人们的理性认识渐渐发展而趋于哲理化、生活化、艺术化、社会化、系统化。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它是超越现实的灵魂式的感情。

为了这种感情具象化,人们心里萌生了这种具象化的载体——鬼神。

众所周知,“鬼神”信仰,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中国的“鬼神”信仰并不纯粹是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纯粹愚昧的表现。

神灵崇拜,究其根源其实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和追求,或是对于祖先(以及其他超人力量)的崇拜和感恩。

英国神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在《神的历史》中说:“神就像富含启发能力的诗词和音乐一样,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鬼神系统,同一鬼神系统在不同时代,其内涵的表述形式也有区别。

在中国传世文献中,早期的“鬼神”通常并列,至《列子》一书才将鬼神分开。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从哲学和思想角度来看,《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周易》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组合和变动,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其中的“易有太极,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无限变化的,揭示了事物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化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同时,《周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变卦与不变卦的变化,使人能够感知一切万物的变化,达到心灵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这种观念对于后世的哲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还可以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本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透过卦辞和爻辞的描绘和表达,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其中的象数之学,通过对八卦的具象化和描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例如,“君子居右以为良位,无不利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这些表达简练而含义深远,可以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人生、伦理和处世的道理。

不仅如此,《周易》的文本还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等诸多艺术形式中,成为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之源。

此外,《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它被广泛用于相命、风水等方面。

相命和风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学问和实践,而《周易》作为源头之一,为这些学问和实践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支持。

从相命的角度来看,《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经常被用于推算和解读一个人的命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周易》通常被称为相命的根本经典。

而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周易》的八卦系统在布局和设计风水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风水讲究地与人的和谐关系,而《周易》的八卦系统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最合适的布局和设计方式,以达到和谐与发展的目标。

从《周易》神的观念看轴心期文明的转型

从《周易》神的观念看轴心期文明的转型

Civilization Transformation in Axial Period on the Concept of "Divinity"in the Book of Changes 作者: 阳淼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2页
主题词: 易经;易传;示;神;圣;巫
摘要:《易经》与《易传》作为各自时代不同的思想精髓,各有其鲜明的思想特色.《易经》中的"神"有着独特的宗教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神的本义.《易传》中的"神"却被拉下了神圣的祭坛,慢慢地向"圣"靠拢,走上了神格下降的道路.之所以发生了这种转变,不假外求,从《周易》自身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德性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感受到两种不同文明气质发生碰撞的火花.。

《周易》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王乙贵( 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2002届政史三班甘肃庆阳745000 )内容摘要:《周易》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

如果问《周易》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

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

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

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

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周易》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

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周易》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周易》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第一、《周易》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第二、《周易》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周易》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周易》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周易》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周易》是西周时候的周易。

所以《周易》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关键词:孕育浓缩思维方式影响发展第一:《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原理。

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周易》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

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简介】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

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

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周易阴阳天人合一变化和谐【正文】《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

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八卦” ,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

《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

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阴阳和谐观《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

《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

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

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

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

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

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

“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

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

周易中对文化的解释

周易中对文化的解释

周易中对文化的解释
哎呀呀,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啊!它就像一个隐藏着无数奥秘的
宝库。

比如说,里的阴阳观念,不就像是生活中的白天和黑夜一样嘛,相互交替,又相互依存。

咱就说,这文化在里的体现多有意思啊!那八卦的排列组合,不就
像一场奇妙的拼图游戏,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位置。

好比我们
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还有那六十四卦,每一个卦象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故事,一个关于
人生、关于世界的故事。

这不就跟我们看小说、看电影一样嘛,充满
了各种情节和转折。

你想想看,对文化的解释,是不是特别深刻又特别有趣呢?它让我
们看到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奇妙连接。

我觉得对文化的解释真的是太独特太有魅力了,值得我们好好去研
究和领悟啊!。

周易与中国文化精神

周易与中国文化精神
四曰,《易》涵“进德修业”的精神。
古代圣贤的教育思想,往往含有超越时空的真理蕴蓄。 读到“进德修业”这样的名言,我们不禁萌起要对今天的 教育进一步审思的冲动。当今教育的根本宗旨,各类学校 培养学生的目标,岂不尽在此四字中吗?中国教育家一贯 强调“道德文章”的精神实质,古今中外文化教育的最终 归宿,外此又将欲何求呢?德业兼备,内修外美,实是我 们应努力追求的“大道”。
清华大学的校训写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 这是当年清华首任校长梅贻琦先生所充分认可的《周易》 的警策之语,其寓意何等深邃!谓之“自强不息”者,乃 是对君子奋发向上精神的深切期盼;谓之“厚德载物”者, 乃是对君子宽和厚实胸怀的高度赞美。中国历代有多少卓 越之士,便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中 华民族的历史辉煌。同样,今天真正欲有作为的人,倘无 这种精神,亦难以有效地开拓前景。
《周易》哲理往往体现于扶持阳刚君子,贬 抑阴邪小人。孔子以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北宋哲人张横渠先生揭出“《易》为君 子谋,不为小人谋”的观点,至为精辟。这对于 今天,我们的道德文明的建树与改良,不正有深 刻的借鉴作用吗?
十曰,《易》涵“未济终焉”的精神。
《未济》是《周易》六十四卦之终,喻示 “未成功”之理,展示了事物的“完美”或“成 功”只是相对的,“缺陷”或“未成”却是时时 伴随着前者而存在。清人龚自珍《己亥杂诗》有 云:“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到 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诗中透露着因 缺陷而求完美,俟夕阳以成朝日的积极理念。于 是,悟得“未济终焉”的旨趣,则不难明白—— 不论事业的成功达到何种境界,我们脚下的路都 不应该划上句号吧!
周易 与中国文化精神
■文/张善文
何谓《周易》? 何谓文化精神? 这两个概念,用最简约的语言可试为界定如下: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哲学著作。它盛行于西周时期,以八卦、六十四卦为象征符号,配 以阐释六十四卦哲理的卦爻辞文字,以及相传孔子所作《易传》七种十篇(也称《十翼》)。其内容揭示事 物的变化哲理,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最重大影响的“十三经”中的第一部经典作品。 文化精神,指人类历史上创造的辉煌文明,在历代先哲(或智者)极力推广并蔚为教化的过程中,所 逐步积淀而形成的足以体现文明渊源、教化内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诸方面交互融贯的民族气质特 征,即因民族文化之熏陶而产生的具备诸多传统美德的精神总和。以此言之,中国文化精神所涵盖的传统 思想道德之丰厚,是可想而知的。

论《周易》中的“神”概念

论《周易》中的“神”概念

The Connotation of 'Deity' in The Book of Changes 作者: 李顺连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韩国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0页
主题词: 《周易》;“神”;阴阳不测;神化;精义入神;穷神知化
摘要:关于'神'这一概念,在易学史上是不断变化的,有多层面的含义.<周易>认为'神'是可以认知的,人们通过修养心性和直觉的体验,可以达到使自己的灵魂同神化合为一的境界.因此,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返回到神灵自身;通过神灵自我觉解,实现自然的呈现,从而感觉到神的存在.。

走出玄门论周易——为什么易学不是玄乎其神的文化

走出玄门论周易——为什么易学不是玄乎其神的文化

走出玄门论周易——为什么易学不是玄乎其神的文化对于“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易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根源,现在提起来都被冠以“玄学”,意思是它是一门玄乎其神的一门学问。

为什么大家会产生这么一种观念呢?这是因为在人们心里它是神秘的,而且是通过神乎其神的一个过程,毫无道理的产生一个结果。

其实如果追本溯源,在《道德经》里将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是指研究《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学问。

而从字面上理解的话,也是指深奥而难以理解的学问,所以它并不是指神乎其神、毫无道理的一门学问,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这么理解,我们还是要在这里说清楚。

而易学是不能这么理解的,他不能被冠以现在所理解的玄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是有规律的,而他得出一个结果的过程,是有章可循的。

所以如果用现代的词汇表达,他更像一门逻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得出结果的过程,是有逻辑推理的。

或许有朋友觉得“逻辑”这个词,是西方专有名词,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逻辑而言,那么我们就用中西之间的两句口头禅,来做一个比较,也通过这两句简单的口头禅,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对比。

在西方人的口中,经常说的是:“哦,我的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他们的神,他们认为是神创造了这个世界,所以人的一切都是受到神的主宰。

而这个神是什么?他是不可捉摸的,唯信之,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玄乎其神”,用我国的传统的表达,就是“无常”。

但是中国的道家却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来主宰的,而并不是神,所以我们的口头禅是:我的老天,这是因为天道主宰着人的命运。

古人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的就是天对人的影响,那么“天”到底是什么呢?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天就是道,就是自然规律,他们主宰着人们的命运,所以既然是这些方面,他就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律在里面。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他的天道规律,去推演一个人的命运,而这个过程所遵循的,就是易学领域的方法,所以他是“有常”的。

既然是有常的,也就是说他是有规律的,基于这方面,我们可以说他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玄学,而是一门逻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周易的视角思考:神与文化
展开全文
文/黄岛晓锦源在《序卦传》的上下篇是这样的:序卦上:“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序卦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序卦传里,尤其是序卦下,直接论述的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部分跟现代科技发现几乎相同,里面没有看到神的痕迹,也没有给上帝或神安排特殊的位置。

天地化生万物,人只是其中之一。

天人合一这是最早的源头记载。

老子的在道德经中把道提升到很高的高度,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的最上面是天然形成的存在。

里面也没有给上帝或神安排什么位置。

孔子直接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樊迟问智于孔子。

孔子说:老老实实为百姓服务,别搞神神鬼鬼那一套,就是为官之智。

就算有,我们也是只祭祀自己的祖先神。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关羽。

关羽在三国时期,充其量只是刘备集团下的一个将军。

论武功,比不上同时期的吕布,论文韬武略比不上自己的大哥刘备,更比不上曹操。

从宋代开始,死去的关羽开始走大运,宋徽宗封其武安王,元泰定帝封其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宗封其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满清更出格直接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并享大牢。

当西洋人的红衣大炮敲开满清的国门,手握青龙偃月刀的关圣帝也走下神坛。

也就是我们的神并不是超自然的存在,没有与天地形成对立关系。

我们的文化也犯不上与神抗争,也没有受神的剥
削与压迫。

神对我们的统治,几乎微乎其微。

另外,儒家与道家以及后来的诸子百家相互碰撞、相互吸收,以及以后的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吸收碰撞,让我们的文化具备了开放性,更具备成熟性与包容性。

这是我们的文化优势也是我们的文化劣势。

相对的稳定和高度的成熟需要时间,这种高度沉淀也高度发达的东方文化,让我们极难突破自身。

反观西方文化,它的进路就简单多,浅显的多。

跟西方的上帝是完全不一样的文化进路。

西方的上帝、天地(自然)、人类形成了3种对立的存在。

西方的文化在反对神(上帝)的思维活动中,产生了哲学,哲学依靠逻辑、依靠思维否定了上帝。

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科学。

西方的文化体系基本遵循神学---哲学--科学这样3种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