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合理用药抗生素应用原则

合集下载

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

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
大,突出地表现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然而,对于儿 科用药,无论是临床医师还是患儿家长都存在着认 识上的误区,导致抗生素的滥用,对患儿产生严重的 危害,抗生素对肝脏,肾脏,血液,神经,消化 道有危害作用及过敏反应
5
认识误区
• 1.所有的感染都需要抗生素治疗 • 2.新的、昂贵的抗生素必然产生更好的效果 • 3.抗生素联合用药更有效, 抗生素的使用盲目趋向
23
• (6) 其它 : • a.林可霉素类:适应于G+和厌氧菌。 • b.万古霉素:主要用于G+菌严重感染,
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 c.磷霉素:广谱,作用不强,毒性低,
用于轻,中度感染。 • d.磺胺:用于弓形虫,卡氏肺囊虫等。 • e.甲硝唑:用于厌氧菌,原虫感染 。
24
五.特殊情况下抗生素的应用
选择合适的药物 计算好适当剂量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选择合适剂型 个体化给药及监测 慎用对新生儿、幼儿有特有反应的药物
15
氯唑西林 头孢唑林 头孢呋辛酯 头孢孟多 头孢丙稀 头孢克肟 头孢泊肟酯 头孢哌酮 美罗培南 氯霉素
阿奇霉素
氨基糖苷类:庆大、阿米 卡星、卡那霉素 多粘霉素B 克林霉素
有黄疸的新生儿慎用 早产儿新生儿不推荐使用 3个月以下儿童给药方案未建立 早产儿 新生儿不推荐使用 <6个月婴儿不推荐使用 <6个月婴儿慎用 <2个月小儿的安全性尚未确立 早产儿 新生儿慎用 <3个月的小儿暂不推荐使用 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儿童慎用,可导致再生障 碍性贫血、灰婴综合症,肝功能衰竭 <6个月以下小儿口服用药安全性及<16岁儿童静脉 注射安全性均不清楚 <6岁慎用
周用抗真菌药3-5日。 • (5) 烧伤病人手术前后用药2-3天 • (6) 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生素静脉注入,可预防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

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呈,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与医药同行进行商讨。

1正确选择原则选择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目前用药偏滥、针对性差,主要是病因诊断做得不够造成的。

正确估计致病菌,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

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前,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

致病菌确定后,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有条件的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可测定血药杀菌浓度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总之,只有全面了解和分析机体的各种状态,从中找出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合理应用、安全有效的原则。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

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

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及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

新生儿合理用药-抗生素应用原则

新生儿合理用药-抗生素应用原则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差,处理不当,易发
展为化脓性脑膜炎,其病死率高。

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加强支持治
疗。
22
2019/2/6
新生儿惊厥
常见原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低血钙。
惊厥治疗
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生化代谢失调 和抗惊厥药物的应用。
2019/2/6 23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

①按规定速度给药; ②有些药物渗出可引起组织坏死; 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血栓性静 脉炎,应变换注射部位;

④避免用高浓度溶液。
2019/2/6
4
药物分布的特点
1. 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 2. 脂肪含量低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4. 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 5. 水盐代谢调节功能弱
药物排泄的特点

庆大霉素 头孢噻肟钠 地高辛 苯巴比妥 氨茶碱 氯霉素
2019/2/6
10
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



氯霉素--灰婴综合征; 四环素类--四环素牙; 磺胺类--新生儿核黄疸; 氟喹酮酸类--儿童及青少年软骨损害 氨基甙类—致第八脑神经损害
抗癫痫药物: 中毒时发作增加 除卡马西平外,对认知功能的损伤 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防止感染
2、新生儿期禁用抗生素 •磺胺类(SMZ Co例外) •四环素类 •多粘菌素类 •硝基呋喃类 •耳毒性较大的氨基糖甙类 •第1、2代喹诺酮类 •其它:新生霉素、杆菌肽、乙胺丁 醇等 •缺乏新生儿药动学资料的新抗生素 不宜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联用 *指征: *目的:扩大抗菌范围、提高疗效、 减少耐药性 一般联用2种,罕需联用3种 须合理地联用

儿童合理用药

儿童合理用药

2.选择合适的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 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 性疾病等。哮喘、某些皮肤病则提倡局部用药。水痘患儿禁 用激素,以防加重病情。
2.选择合适的药物
镇咳止喘药: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 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哮喘病儿提倡局部吸入 β 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必要时也可用茶碱类,但新生儿、 小婴儿慎用。
婴幼儿合理用药
总体状况及特点: 1 肝肾发育逐渐完善,代谢及排泄功能加强 2 生长迅速,某些系统易受药物影响,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 3 药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早期不宜辨识 4 某些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幼儿体内,造成不良后果
婴幼儿药物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 1.胃酸:PH逐渐接近成人 2.胃容量:有所增加 3.胃排空:较新生儿期加快

儿童药代动力学特点
排泄慢
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体内药物排泄慢、半衰期延长、 高血药浓度持续时间长
易发生药物中毒
儿童治疗用药原则
1.了解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
2.选择合适的药物
3.计算好适当剂量 4.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5.选择合适剂型 6.个体化给药及监测
1.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
(1)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 (2)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 (3)肝脏解毒功能不足 (4)肾脏排泄功能不足
3.计算好适当剂量
按年龄计算: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 类药物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从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 此法仅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所得剂量偏小。 注意:如果计算的用药剂量超过成人规定剂量,则儿童实际 用量不能超过成人使用剂量

合理选用抗生素的原则及用药注意事项

合理选用抗生素的原则及用药注意事项

合理选用抗生素的原则及用药注意事项抗生素属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对控制感染症状,缓解炎性反应有显著价值。

随着国内药学事业的发展,抗生素种类不断增加,给以了临床更多的用药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抗生素用药的过程中,必须遵医嘱进行合理用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以免导致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影响疗效,并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在目前抗生素的使用上,普滥用问题较为严重,为改善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必须做好合理用药工作。

而关于抗生素的合理用药原则以及用药的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呢?合理选用抗生素的原则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注意查明感染的病原菌,进而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以保障用药的效果。

在未知病原以及药物敏感结果的情况下,则需要根据临床经验,对患者的症状以及流行病学情况等进行分析,先使用较为符合临床需求的抗生素,而后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用药方案的调整。

在抗生素种类以及剂量的确定上,应该合充分考虑感染性疾病的类别、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

对非严重感染,尽量选择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无需两联用药。

而就目前临床所广泛使用的抗生素来看,青霉素主要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螺旋体等有效,氨基糖苷类则属于革兰阴性菌的常用药物,庆大霉素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存在较多的毒副作用,所以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

四环素、氯霉素等则对多数病原菌均存在耐药反应,且氯霉素容易对患者的造血系统产生影响,所以临床应用并不多,但对于流脑、厌氧菌、沙门菌等,则仍然可采用四环素进行治疗。

抗结核杆菌则多采用链霉素、异烟肼、PAS、乙胺丁醇打等进行治疗,可选择两联或者是三联用药的方式。

对于严重感染性疾病,在病因尚未查明的情况下,尤其在患者的免疫力不高,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时,可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多需要进行联合用药。

对长时间的感染,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很容易出现耐药性,故在单一种抗生素难以控制病情的情况下,则可考虑连用抗生素,但需要充分掌握适应症,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生素使用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3.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

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

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4.预防用药的原则(1)预防用药指征: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的唯一指标。

由此可以看出,预防用药仅适应于未感染的患者,同时该患者如果不预防用药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各促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为最终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提供依据。

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①患者因素,如年龄、免疫状况、伴随疾病等;②病原体因素,如创伤污染程度和病原体的毒力等;③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和病房的卫生防疫状况等;④其他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等。

(2)针对性预防用药:导致某一部位感染的往往是那些少数几种毒力较强的特殊细菌,如金葡菌、链球菌属等。

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针对性,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用几种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

(3)预防用药的疗程:那些为求“保险”而采用多药、长疗程地预防用药,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相反极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优势生长和繁殖,产生难治性的严重感染。

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适宜的疗程。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宜短一般于术前1小时静脉给药。

如所用药物半衰期短,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可于术中加用一次。

新生儿感染的抗生素选择与用药原则

新生儿感染的抗生素选择与用药原则

新生儿感染的抗生素选择与用药原则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儿科医学的进步,新生儿感染的治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新生儿感染的治疗中,抗生素的选择和用药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新生儿感染的抗生素选择与用药原则,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抗生素选择在选择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感染时,需要考虑几个因素:感染的病原菌、感染的部位、新生儿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抗生素的安全性。

对于新生儿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等。

革兰阳性球菌主要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因此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对其具有很好的覆盖范围,可以作为初选抗生素。

而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常用的选择。

针对真菌感染,新生儿常常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选择抗生素时,还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新生儿的年龄作出合理的判断。

对于严重感染的新生儿,可选用具有广谱活性的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应慎重选择、控制抗生素使用,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用药原则新生儿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1. 合理使用静脉给药:新生儿消化系统未完全发育,口服给药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因此静脉给药是首选。

在给药过程中,需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剂量计算和缓慢给药等原则,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 按病原菌敏感性选择药物:准确获得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是正确选择抗生素的基础。

按照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 合理调整药物用量和给药间隔:新生儿的肝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肾功能较弱,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有限。

因此,在给药时需要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间隔。

4. 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在抗生素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新生儿的体温、炎症指标、血象等指标的变化,评估药物疗效。

抗生素用药原则

抗生素用药原则

抗⽣素⽤药原则抗⽣素⽤药原则应⽤抗⽣素时必须考虑以下⼏个基本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可不⽤的尽量不⽤,⽽且除考虑抗⽣素的抗菌作⽤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抗⽣素除病情危重且⾼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抗⽣素,因抗⽣素⽤后常使致病微⽣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抗⽣素抗⽣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疗效,对⿇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素治疗是⽆害⽆益的。

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般不采⽤抗⽣素。

(四)⽪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抗⽣素因⽤后易发⽣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

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的抗⽣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尽量避免。

在眼粘膜及⽪肤烧伤时应⽤抗⽣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抗⽣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预防治疗:1.风湿热病⼈,定期采⽤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链球菌,防⽌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脏病进⾏⼿术前后⽤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素,以防⽌亚急性细菌性⼼内膜炎的发⽣。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选⽤适当的抗⽣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性坏疽。

5.结肠⼿术前采⽤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前应⽤青霉素G消灭创⾯的溶⾎性链球菌感染。

或按创⾯细菌和药敏结果采⽤适当的抗⽣素防⽌败⾎症的发⽣。

7.慢性⽀⽓管炎及⽀⽓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抗⽣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抗⽣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抗⽣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素的功效⽽忽视了⼈体内在的因素,当⼈体免疫球蛋⽩的质量和数量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时,抗⽣素治疗则难以秦效。

《抗生素合理应用》

《抗生素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一般预防用药 时间48h内,最长不超过72h
精品ppt
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原则
非限制使用类:为长期临床应用证实的安全、 有效且低价品种,各级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 和病情使用。涵盖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 唑西林、氯唑西林)、氨基青霉素(氨卞西 林、阿莫西林)广谱青霉素(哌拉西林)、 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林可 霉素类、磷霉素、复方磺胺、呋喃类、甲硝 唑、黄连素和制霉菌素。 5种口服制剂(庆大霉素、吡哌酸、诺氟 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属于限制使用
伤寒
----
大肠杆菌膀胱炎----
肺结核病
----
阿米巴肠病 ----
青霉素G/大环内酯 青霉素G 苯唑西林/头孢唑啉 氟喹诺酮/头孢曲松 呋喃妥因 INH、RFP、SM、PZA 甲硝唑
精品ppt
临床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是 如此复杂!!
要不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是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 用那一类抗感染药物?何种病原菌? 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吗?
老年和肾功能减退者全身大剂量使用可 致青霉素脑病
青霉素不用于鞘内注射 青霉素不可快速静脉注射 本类药物在碱性溶液中易失活 含酶抑制剂药物在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
应调整剂量;不推荐用于新生儿和早产 精品ppt

头孢菌素注意事项
对MRSA和肠球菌属作用差,不宜选用 询问过敏史 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应适
在培养结果未出来时,可根据症状、体 征、血常规生化和影像血结果判断经验 性用药,但用抗生素前必须送痰、血或 无菌分泌物做培养
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途径和给药种类、数 量
精品ppt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
抗生素应用疗效观察一般为3d,如不见 好转第4天可改用其他抗生素;如培养 阳性,药敏对所用抗生素不敏感者,但 临床情况好转可继续用,如培养的细菌 对药物敏感,而临床不见改善,可改用 其他抗生素。

医院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使用原则

医院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使用原则

医院抗生素的临床合理使用原则
一、经过讲座的学习一定要按专家所讲的内容,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适应症,
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得有滥用情况发生。

二、临床用药一定从有效、安全、价廉的路径进行,也可老药新用,中医中药
辨证论治。

三、用药方法:从口服→肌注→静脉注射进行。

疗程适中,不能过长。

剂量不
能过大。

剂量大不等于疗效就好。

严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副反应大的药物使用前要实行告知谈话签字制度。

四、今后预防性用药,用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要求一定要有记录,使用理
由和道理要讲清楚,否则一律按药物不合理使用对待处理。

五、今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要作为临床使用抗生素的主要指标。

防止无
效用药,延误病人治疗,增加病人经济负担,杜绝不良反应发生。

六、严格执行级别用药原则。

对限制性药物不到级别的医生不能随便使用,必
须要有上级医生指示认可记录签字后方能使用。

七、严格住院病人用药比例。

外科小于35%,内科小于45%。

对超标单位科室和
个人进行处罚。

八、坚持按医保药品目录用药。

如特殊情况要超目录用药一定要经科主任同意
授权医务科批准,方能使用。

九、要求牢记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晋升二级医院的一项重要指标。

十、医院将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使用药物的现象进行指正,促进整
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处罚。

医务科
二0一八年四月。

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刘婷玉抗生素自发明以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各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的同时,使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但是,也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出现。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儿童,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易受药物影响,因此,儿科的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1. 抗生素的一般概述抗生素一般系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他种微生物的药物。

除了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还可通过半合成或合成法来大量生成。

现在能选用的抗生素有一百多种,大多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余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药、抗真菌药、磺胺类、咪唑类、多肽类、植物抗生素(如黄连素、鱼腥草、穿心莲)等。

临床上选用抗生素时,应着重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和患儿机体状态两方面去考虑。

选择的抗生素要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首先按照疾病的临床症状做出诊断选药,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例如,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选用青霉素G,金葡菌引起的肺炎则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异唑类青霉素或红霉素。

其次,熟识并了解各种抗生素的体内动力学特点,才能合理选用。

例如,肠道难吸收的氨基糖苷类、制霉菌素,口服时仅作为肠道灭菌剂;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喹诺酮类,在胆汁中浓度较高,多用于治疗胆道感染。

. 选择的抗生素要适合患儿的生理状态婴幼儿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抗的消除能力较弱,易引起毒性。

例如,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尚未发育,应用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征;新生儿肾功能只有成人的20%,庆大霉素的血浆半衰期长达18h,为成人2h的9倍,用药易蓄积而致患儿听力障碍。

同时,对乳母用药,也要考虑对乳儿的影响,有些药物易通过乳汁分泌,例如红霉素、四环素,使乳儿产生过敏、溶血等反应。

另外,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能,因此慎用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儿童。

一、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一、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1、抗菌药物应用现状(1)高应用率(2)高不合理率(3)高耐药发生率(4)高失败率(5)高经费开支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

(2)依各药的药理学特点,即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用药。

(3)用药过程必须注意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了解并存疾病的现状,其对确定用药方案的可能影响,使治疗方案“个体化” ,力争最佳疗效。

(4)对联合用药、预防性用药和局部用药要有章可循。

(5)像关注疗效一样关注不良反应。

3、治疗用药的注意事项(1)细菌感染的患者(2)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3)药物的作用特点(4)兼顾病人生理、病理、免疫状况4、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类型(1)经验治疗: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致病菌,进行经验治疗(2)针对性治疗:获得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后调整用药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策略(3)转换治疗:指对急性或中、重度感染而住院患者,先静脉给予抗菌药,待3? 5 天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后,及时改为口服抗菌药。

(4)序贯治疗: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的转换治疗中静脉与口服给药都能达到相似的血药浓度的转换治疗。

如大多数喹诺酮类(5)降级治疗:静脉给药转为口服治疗时血药浓度会降低者。

如B -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

(6 )猛击(hitting hard )原则: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和ICU 内感染最初经验性治疗必须覆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及MRSA 称之为猛击原则。

(7 )降阶梯治疗:明确病原菌后,立即缩窄抗菌谱,改为敏感和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这种给药方式,称为降阶梯治疗。

5 、抗菌药物的更换和疗程(1 )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h (重症感染48h )后,可根据疗效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2 )疗程:一般感染待体温正常、症状消退、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72h ,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6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B -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等)联合或B -内酰胺类与3 -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协同抗菌作用。

医院抗生素应用管理标准规章制度

医院抗生素应用管理标准规章制度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儿科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

儿科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

儿科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摘要]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对控制细菌感染,控制疾病流行,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目前滥用抗生素多,耐药菌株迅速增多,药物的副反应屡有报道,使医学界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临床上如何选好、用好抗生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儿科合理应用抗生素尤其重要。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对控制细菌感染,疾病流行,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使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

但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出现,也给人们带来了苦果。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小年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抗感染的能力比成人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更加严重,而小儿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易受药物影响,因此,儿科的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1抗生素的概述抗生素是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从中提取的抗生素称天然抗生素,经人工合成的称人工合成抗生素,现在能选用的抗生素有一百多种,大多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余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药、抗真菌药、磺胺类等,其抗菌效果决定于:机体的免疫状态;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抗菌药物的性能。

三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在选用时应注意这些特点,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1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及临床意义:理想的抗菌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作用而不损害机体。

抗菌药物的作用一般可分4类: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繁殖期杀菌剂)属此类的有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等;②损害细菌胞浆膜的渗透性(静止期杀菌剂)属此类的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③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合成(快速抑菌剂)属此类的有红霉素、氯霉素等;④影响细菌核酸代谢(慢效抑菌剂)属此类的有利福平、喹诺酮类等,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为选用药物和联合应用抗生素时奠定了理论依据。

新生儿用药规范

新生儿用药规范

新生儿不是成人的缩影,也不是年长儿的缩影,当然早产儿也不是足月新生儿的缩影,这些情况也反应在其临床用药上,因为发育不成熟,药物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毒性反应受其胎龄、日龄及患病的影响,不能将成人的药理学资料应用于早产儿及新生儿。

要使这类人群的用药有效并且安全,必须熟悉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

一、早产儿及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而后者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的吸收: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外,与给药的途径密切关系。

1、口服给药:对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不太适合:(1)早产儿出生后1w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新生儿初生时胃液pH接近中性,第2天之内有短暂下降,以后再度回升至中性,所以胃内缺乏必要的酸度。

(2)胃排空延迟易使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较长。

(3)胃食道反流常见。

(4)脂肪吸收不良,对脂溶性药物的肠道吸收有影响。

(5)早产儿如持续胃管滴注,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6)特殊慢性病(如心衰和慢性肺部疾病)可引起右心房压增高,进而引起肠道淤血。

2、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皮肤外用药:药物吸收的多少取决于局部血液灌注和药物沉积面积。

早产儿和新生儿有以下不足:(1)肌肉组织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特别是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

(2)由于肌肉组织少,预期注射到肌肉的药物可能进入皮下。

(3)对小早产儿肌肉注射可局部硬结或脓肿、储库效应。

(4)皮肤角化层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有些药物经皮肤黏膜吸收迅速且过多,可发生中毒反应(如硼酸、类固醇激素等)。

3、静脉注射:对早产儿和新生儿是最理想的给药途径需要注意的事项:(1)最好用微量泵。

(2)用脐血管要小心,脐静脉、脐动脉给药有分别引起肝坏死、肢体或肾坏死的危险。

(3)对于极低体重儿,静脉输液极慢时,可延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二)药物分布: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各种体液、器官和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
1. 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和尼克刹米
2. 减少胆红素的吸收 活性炭;琼脂
3. 抑制溶血
泼尼松、氢化可的松
4. 减少胆红素形成 锡-原卟啉(抑制
血红素加氧酶)
5. 降低游离胆红素水平 输入白蛋白
三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 新生儿G6PD缺乏、谷胱甘肽还原酶不足 2. 亚铁血红蛋白易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3.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低 4. 具氧化作用的药物促进高铁血红蛋白的生成(
➢ 因此,小儿轻度感染加强护理即可促进其自
愈,以少用抗菌药物为宜。
2020/4/26
9
需检测血药浓度的药物
庆大霉素 头孢噻肟钠 地高辛 苯巴比妥 氨茶碱 氯霉素
2020/4/26
10
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
氯霉素--灰婴综合征; 四环素类--四环素牙; 磺胺类--新生儿核黄疸; 氟喹酮酸类--儿童及青少年软骨损害 氨基甙类—致第八脑神经损害
能的药物,使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
新生儿核黄疸
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血循环中胆红素过高, 导致脑神经细胞中毒,出现核黄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中胆红素过高,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 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 、惊厥等。
本病多由于新生儿溶血病所致(母婴血型不 合最多,G-6PD缺陷次之)
病死率高,后遗症—智力低下
新生儿核黄疸的原因
1. 胆红素产生相对过多
溶血、败血症等,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
2. 肝脏发育不完全,摄取非结合胆红素
能力差
3. 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4.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不足
游离脂肪酸,氢离子,磺胺类,头孢 菌素类和阿司匹林等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
5.产程有窒息、产后受冻、饥饿
饥饿、败血症、呼吸窘迫或代谢性酸 中毒时,竞争性分子(如游离脂肪酸和氢离 子) 升高
3) 肝功能不健全,药物生物转化速度慢,t1/2 延长;
4) 肾小球滤过率低,药物排出速度慢,t1/2延 长;
遗传性疾病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多在小儿期间首 次用药时才发现。对如磺胺药、抗疟药、硝基 呋喃类抗菌药、对乙酰氨基酚等可出现溶血反 应。
2.其他酶缺乏 还有一些遗传性缺陷,影响药
抗癫痫药物: 中毒时发作增加 除卡马西平外,对认知功能的损伤
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防止感染
二 药物导致溶血、黄疸
G-6-PD缺乏或维生素E缺乏的新生儿发生溶血 几率增加
母婴ABO血型不合(母O,婴A或B) 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利福平抑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使
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 凡能抑制肠蠕动、抑制肠道菌群、损害肝功
磺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治疗:低浓度亚甲蓝(1 mg~2 mg/kg)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
❖ 新生儿窒息 ❖ 新生儿惊厥 ❖ 新生儿败血症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020/4/26
19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
病因
胎盘血液灌注障碍、脐带功能异常、其
他原因导致的缺氧时间过长
分娩时的药物作用、羊水吸入、肺炎、
物在体内灭活代谢,易致药物作用及毒性增强。
如乙酰化酶缺乏者异烟肼灭活缓慢;对位羟化
酶不足者苯妥英钠灭活减慢。
2020/4/26
8
免疫反应
➢ 新生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一些免疫球蛋白, 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此时易受微生物感染。
➢ 此后缓慢地产生各种抗体,微生物感染对此 有促进作用。常用抗生素削弱了婴幼儿的抗 感染能力。
①按规定速度给药; ②有些药物渗出可引起组织坏死; 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血栓性静
脉炎,应变换注射部位; ④避免用高浓度溶液。
2020/4/26
4
药物分布的特点
1. 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 2. 脂肪含量低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4. 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 5. 水盐代谢调节功能弱
药物排泄的特点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差,处理不当,易发 展为化脓性脑膜炎,其病死率高。
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加强支持治
疗。
2020/4/26
22
新生儿惊厥
常见原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低血钙。
惊厥治疗 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生化代谢失调
和抗惊厥药物的应用。
2020/4/26
23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
肺发育不良、心脏发育畸形等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的药物治疗 ❖ 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3~5 ml/kg加
25%葡萄糖10 ml,5 min内脐静脉缓慢 注入 ❖ 强心剂:1‰肾上腺素心内注射纠正心 跳暂停 ❖ 吸氧、抗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
在病原菌未明前,在选用抗生素时,应兼顾 球菌和杆菌;出生日龄大于7d者,可考虑选 用阿米卡星加第三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
新生儿药物合理应用以及 抗生素应用原则
新生儿药物动力学特点
体内过程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药物吸收的特点
经口给药的吸收 ➢胃粘膜发育不全 ➢胃酸分泌少 ➢胆汁分泌少 ➢胃肠蠕动缓慢 ➢主动转运机制弱
新生儿静脉给药时应注意
1. 肾小球数量少 2. 肾血流量少 3. 肾小球滤过率低 4. 尿液pH值低 5. 对水盐调节能力差 6. 以原形排泄的药物排出速度下降
药物在新生儿体内蓄积的因素
1) 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低,同时血浆蛋白与药 物的结合能力低,游离型药物比例高,表观表 观分布容积大。
2) 小儿脂肪含量少,体液比例高,水溶性药物 表观分布容积大。
混合感染 •在病原体培养和药敏的基础上选用
•高效、低毒、价廉、方便
2、新生儿期禁用抗生素
•磺胺类(SMZ Co例外) •四环素类 •多粘菌素类 •硝基呋喃类
•耳毒性较大的氨基糖甙类 •第1、2代喹诺酮类
•其它:新生霉素、杆菌肽、乙胺丁 醇等
•缺乏新生儿药动学资料的新抗生素 不宜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联用
纠正生化代谢失调 ➢ 1.纠正低血糖 ➢ 2.纠正低血钙 ➢ 3.纠正低血镁 ➢ 4 . 纠正维生素B6缺乏或依赖 抗惊厥药物的应用
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 、地西泮 氯醛
2020/4/26
、水合
24
抗生素在新生儿的合理应用
1、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防治均应有明确的指征
•只用1种 联用:病原未明,难以控制,
*指征: *目的:扩大抗菌范围、提高疗效、
减少耐药性 一般联用2种,罕需联用3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