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其《道德经》英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 the Gate to the Secret of All Life. 韦译:Or rather the “Darker than any Mystery”,
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
例七: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tian二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 (《道德经》第十二章)
例四: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四声)。
现代汉语译文:所以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这其 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则观察时就有了边界所束 缚。
理译:Always without desire we must be found,
If its deep mystery we would sound;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 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德]尼采(1844-1900)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 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 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 白天能看到星
老子及其《道德经》英译
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 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 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 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 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老子与后世的 庄子并称老庄。
韦译:These tw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 mould, 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 This “same mould” 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
林译:These two (the Secret and its manifestations) Are (in their nature) the same; 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names When they become manifest.
翟林奈( Lionel Giles)译有《老子语录》( The Sayings of Lao Tza,1905)。
密尔斯( Isabella Mears)译有《道德经》(Tao Teh King,1916)。
亚瑟·韦利于1934年在伦敦出版了自己的译本, 题为《道与德<道道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 研究》( 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 这个译本在英语地区影响较大,至1968年再版八 次。
孕育万物的本源。 理译: (Conceived of as) having no name, it is the Originator of heaven and earth; (conceived of as) having a name, it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1868-1905年,以理雅各的译本最为流行;第 二次是1934-1963年,以亚瑟·韦利出版的《道与德<道德 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为起点;第三次是 1973-2004年,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慕出土帛书《道德 经》后的老子研究热为起点。这三次翻译高潮都是在特定 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自从帝国主义打开中国的大门,为 便于在华传教,出现了《道德经》第一次翻译高潮;明朝 末年,随着大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出现了《道德 经》翻译的第二次高潮;随着跨文化交流的频繁,《道德 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所研究和接受,特别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道德经》被看做是拯救西方现代精神危机 的良药,出现了第三次《道德经》翻译高潮。
林译: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韦译: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 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
西方第一个《道德经》译本是1842年巴黎出 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瑞安的法文本。第一个英文 本是1884年伦敦出版的巴尔福所译《道书》 ( Taoist Texts: Ethical, Political, Speculative)。英 国是老子思想传播较早的国家,美国则是战后汉 学研究的重镇,其《道德经》英译本无论在质量 还是数量上,目前均占有绝对优势。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韦利译: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例二:名可名,非常名。 现代汉语译文:名称是可以来命名的,但它并非是长
久存在的名称。
理译: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name.
But if desires always within us be,
Its outer fringe is all that we shall see.
林译:Therefore: Oftentimes, one strips oneself of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the Secret of Life; Oftentimes, one regards life with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its manifest forms.
They may both be called the Cosmic Mystery.
例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现代汉语译文:玄妙又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道。
理译:Where the Mystery is the deepest is the gate of all that is subtle and wonderful. 林译:Reaching from the Mystery into the Deeper Mystery
-[德]海德格尔(1889-1976)
道家与儒家的对比
儒家
道家
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 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
人之社会性。
人之自然性。
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 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
突显历史背景。
现宇宙视野。
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 道家向往与道合一,人需
须行善以求至善。
智慧以求解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德经》英译
《道德经》作为道家经典,很早就引起了西方 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关注。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 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866—1942年,《道德经》 的英译本有6种之多,而到1960年代,已有40余种。 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 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圣经》以外就是《道德 经》。
20世纪40年代至今,对于《道德经》的翻译 及其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不胜枚举。
英译对比研究
例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现代汉语译文: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是长久不
变的大道 。
理雅各译: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 林语堂译: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现代汉语译文:色彩繁多使人眼花缭乱,声音混杂使 人难以分辨,多滋多味使人味觉失灵,纵情玩乐使 人难以自控,难得的财物使人行为出错。
理译: Color’s five hues from the eyes their sight will take;
Music’s five notes the ears as deaf can make;
韦译: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 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
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真实 (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 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手合作, 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情怀,道家呢?是出 世、超世,还是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
老子看待天下大乱,把焦点置于“人的认知能 力”上,若是认知偏差,则欲望随之错乱,所以 他但愿百姓“无知无欲”。老子其实另有所指, 希望认知可以由“区分”提升到“避难”,再提 升到“启明”,亦即以道观物,化解贵贱,抵达 一往平等的境界。由此显示老子为何强调“三 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若是回溯根源, 仍须说明何谓“道”,以及人生修行之法:虚与 静。
林译: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 Are not Absolute Names.
韦译: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
例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现代汉语译文:无名,是天地万物的初始;有名,是
The flavors five deprive the mouth of taste;
The chariots course, and the wild hunting waste,
Make mad the mind; and objects rare and strange,
《道德经》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 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 社会政治观。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所谓“道”,是指 “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 与动力来源;而“德”则是“道”的展开,是“道”在人 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在英美两国早期译本有保罗·卡鲁斯( Paul Carus) 与铃木大拙( Daisetz Teitaro Suzuki)合译的《道与 德的经典:中英对照本老子<道德经>》( The Canon of Reason and Virtue:Lao-Tze’s Tao Teh King, 1898)。
20世纪初,海星格(L.W. Heysinger)译有《中国 之光:<道德经>》( Light of China,The Too Teh King of Lao Tsze,1903)。
例五: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现代汉语译文:这虚无与实有,两者其实是同一体,
但展现出来的却不一样,都可谓是玄妙。 理译:Under these two aspects, it is really the same; but as development takes place, it receives the different names. Together we call them the Mystery.
老沃尔特·高尔恩(Walter Gorn Old)译有《老童 纯道》( The Simple Way Laotze: The Old Boy, 1904)。
麦独斯特(C. Spurgeon Medhurst)译有《道德 经:比较宗教浅析》( Tao Teh King: A Short Study in Comparative Religion,1905)。
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
例七: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tian二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 (《道德经》第十二章)
例四: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四声)。
现代汉语译文:所以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这其 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则观察时就有了边界所束 缚。
理译:Always without desire we must be found,
If its deep mystery we would sound;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 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德]尼采(1844-1900)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 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 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 白天能看到星
老子及其《道德经》英译
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 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 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 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 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老子与后世的 庄子并称老庄。
韦译:These tw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 mould, 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 This “same mould” 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
林译:These two (the Secret and its manifestations) Are (in their nature) the same; 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names When they become manifest.
翟林奈( Lionel Giles)译有《老子语录》( The Sayings of Lao Tza,1905)。
密尔斯( Isabella Mears)译有《道德经》(Tao Teh King,1916)。
亚瑟·韦利于1934年在伦敦出版了自己的译本, 题为《道与德<道道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 研究》( 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 这个译本在英语地区影响较大,至1968年再版八 次。
孕育万物的本源。 理译: (Conceived of as) having no name, it is the Originator of heaven and earth; (conceived of as) having a name, it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1868-1905年,以理雅各的译本最为流行;第 二次是1934-1963年,以亚瑟·韦利出版的《道与德<道德 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为起点;第三次是 1973-2004年,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慕出土帛书《道德 经》后的老子研究热为起点。这三次翻译高潮都是在特定 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自从帝国主义打开中国的大门,为 便于在华传教,出现了《道德经》第一次翻译高潮;明朝 末年,随着大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出现了《道德 经》翻译的第二次高潮;随着跨文化交流的频繁,《道德 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所研究和接受,特别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道德经》被看做是拯救西方现代精神危机 的良药,出现了第三次《道德经》翻译高潮。
林译: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韦译: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 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
西方第一个《道德经》译本是1842年巴黎出 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瑞安的法文本。第一个英文 本是1884年伦敦出版的巴尔福所译《道书》 ( Taoist Texts: Ethical, Political, Speculative)。英 国是老子思想传播较早的国家,美国则是战后汉 学研究的重镇,其《道德经》英译本无论在质量 还是数量上,目前均占有绝对优势。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韦利译: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例二:名可名,非常名。 现代汉语译文:名称是可以来命名的,但它并非是长
久存在的名称。
理译: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name.
But if desires always within us be,
Its outer fringe is all that we shall see.
林译:Therefore: Oftentimes, one strips oneself of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the Secret of Life; Oftentimes, one regards life with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its manifest forms.
They may both be called the Cosmic Mystery.
例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现代汉语译文:玄妙又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道。
理译:Where the Mystery is the deepest is the gate of all that is subtle and wonderful. 林译:Reaching from the Mystery into the Deeper Mystery
-[德]海德格尔(1889-1976)
道家与儒家的对比
儒家
道家
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 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
人之社会性。
人之自然性。
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 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
突显历史背景。
现宇宙视野。
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 道家向往与道合一,人需
须行善以求至善。
智慧以求解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德经》英译
《道德经》作为道家经典,很早就引起了西方 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关注。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 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866—1942年,《道德经》 的英译本有6种之多,而到1960年代,已有40余种。 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 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圣经》以外就是《道德 经》。
20世纪40年代至今,对于《道德经》的翻译 及其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不胜枚举。
英译对比研究
例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现代汉语译文: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是长久不
变的大道 。
理雅各译: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 林语堂译: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现代汉语译文:色彩繁多使人眼花缭乱,声音混杂使 人难以分辨,多滋多味使人味觉失灵,纵情玩乐使 人难以自控,难得的财物使人行为出错。
理译: Color’s five hues from the eyes their sight will take;
Music’s five notes the ears as deaf can make;
韦译: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 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
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真实 (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 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手合作, 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情怀,道家呢?是出 世、超世,还是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
老子看待天下大乱,把焦点置于“人的认知能 力”上,若是认知偏差,则欲望随之错乱,所以 他但愿百姓“无知无欲”。老子其实另有所指, 希望认知可以由“区分”提升到“避难”,再提 升到“启明”,亦即以道观物,化解贵贱,抵达 一往平等的境界。由此显示老子为何强调“三 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若是回溯根源, 仍须说明何谓“道”,以及人生修行之法:虚与 静。
林译: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 Are not Absolute Names.
韦译: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
例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现代汉语译文:无名,是天地万物的初始;有名,是
The flavors five deprive the mouth of taste;
The chariots course, and the wild hunting waste,
Make mad the mind; and objects rare and strange,
《道德经》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 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 社会政治观。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所谓“道”,是指 “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 与动力来源;而“德”则是“道”的展开,是“道”在人 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在英美两国早期译本有保罗·卡鲁斯( Paul Carus) 与铃木大拙( Daisetz Teitaro Suzuki)合译的《道与 德的经典:中英对照本老子<道德经>》( The Canon of Reason and Virtue:Lao-Tze’s Tao Teh King, 1898)。
20世纪初,海星格(L.W. Heysinger)译有《中国 之光:<道德经>》( Light of China,The Too Teh King of Lao Tsze,1903)。
例五: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现代汉语译文:这虚无与实有,两者其实是同一体,
但展现出来的却不一样,都可谓是玄妙。 理译:Under these two aspects, it is really the same; but as development takes place, it receives the different names. Together we call them the Mystery.
老沃尔特·高尔恩(Walter Gorn Old)译有《老童 纯道》( The Simple Way Laotze: The Old Boy, 1904)。
麦独斯特(C. Spurgeon Medhurst)译有《道德 经:比较宗教浅析》( Tao Teh King: A Short Study in Comparative Religion,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