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上海市2004年中考作文

上海市2004年中考作文

上海市2004年中考作文作者:唐仕伦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5年第01期作文题目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1.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风华正茂的学生。

校园里,我们生机勃勃;校园外,我们热情奔放……以“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题作文。

2.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 中学、B老师、小C。

(2)不得使用试题中的阅读材料。

试题解析这是两道关注青春、张扬青春活力和生命个性的作文题目。

一次考试,给学生两个题目“二选一”,够自由的了。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题目是一个比喻句。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在他们的生命和生活中,“生机勃勃”“热情奔放”的事层出不穷,各种活动丰富多彩,选材的范围无限广阔。

同学们最熟悉的如运动会、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活动、主题班会、春游秋游、生日派对、社会调查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大、更沉重的题材,如同自然的对话,对环境的关注,对未来的向往,对星空的幻想,对祖国、对人生的热爱与思考等等。

一句话,这一切活动中的人与物,情与景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热情奔放”,积极向上的风采、精神、品格都如初升的太阳,激励人、打动人,都可以写。

文章可以写得大气磅礴,激情奔放;也可以写得细腻绵密,楚楚动人。

由于没有文体的限制,因此可以选用最得心应手的体裁来展示自己的文采。

如果写成议论文,题目就是很好的中心论点,在正面阐述道理的同时,也可以反面进一步说理,指出太阳自身有“黑子”,也存在缺点。

使说理更深刻,更能说服人。

文章的重点是“我们”。

要重点写“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观点,切忌游离重点之外。

第二个题目《我的视线》与《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相比,显得更平易些。

立足点由“我们”变成了“我”。

这样一变,似乎选材的范围变窄了,其实不然。

这里的“视线”指所能看到的和所能感受到的大千世界。

2004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的视线》

2004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的视线》

2004年上海市中考优秀作文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各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2)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我的视线”这个题目中的“我”是指“个人”。

“我的”是指我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我拥有的,别人没有的,对我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东西。

根据题意,“我的”是“视线”的限制词,文中必须写出什么是我的视线,为什么是“我的”视线,即“我”同自己拥有的“视线”之间的情缘或一段动人的故事,显然,这是一篇要求写出个人情感体验的文章。

而“视线”是“眼睛看得见的大千世界”,它有平视、仰视、俯视等多种角度。

以“平视”而言,某一景点、文学名著,“神五”上天反映的科技进步等都可以写。

以“仰视”而言,七月的夜空:星星月亮、北斗银河——天地悠悠,人生短暂。

以“俯视”而言,登上金茂大厦、东方明珠、泰山极顶、珠穆朗玛,乘上飞机,则申城大地、祖国新貌尽收眼底——城建欣欣向荣,祖国繁荣富强,是“我的视线”中的又一美景佳境!我的视线“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对眼睛的赞美,视线常常是我自己的,但我的视线是否明亮,是否明白呢?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生活常常是这么模糊,怎么才能还我一双慧眼呢?古时楚汉之争是历史的传奇,悠悠数千年被人们历代传诵。

楚王项羽的气概悲壮千古,虞姬的娴雅美貌举世无双,但他们败了,败在区区刘邦手下。

我悲愤了,看着项羽骑着骏马在江边呐喊,看着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而誓死不肯过江东,看着温柔的虞姬陪项羽度过四面楚歌的夜晚而自杀在马背上,江水疯狂地翻滚着,我嘲那金陵之君不过无耻小儿。

我的视线追随着项羽,爱憎是那么的明显。

可是刘邦是赢者,是他,建立起了大汉的壮丽江山;是他,派卫青挥舞着旗子走向沙漠;是他,创造了中华大地的基业,引领了大汉四百多年的辉煌。

大风起兮云飞扬。

这种胜利的凯歌是刘邦的高呼,是他胜利的号角,历史郑重地告诉着人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事业。

2024年上海市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中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古诗文(34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小张去夏日西湖游玩时,看见了美丽的花朵,浅浅的草坪,他可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来表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10题(21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庆历末,妖贼王则盗据甘陵,贾魏公镇北门,仓卒遣将引兵还城,未有破贼之计。

公日夜忧思,有指使马遂者白公曰:“坚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公壮其言,遣行。

”见贼偶坐,为陈朝廷恩信:“尔能束身出城,公为尔请于朝,亦不失富贵。

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将,提兵数千,不日城陷。

”辞甚激切,贼不答。

遂度终不能听,遂急击贼仆地,扼其喉几死。

5.甲文选自《》一书。

(2分)6.下列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1)故不为苟得也()A.暂且B.假如C.随便D.已忘(2)遂度终不能听()A.度过B.揣测C.测量D.准则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下列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表现出了战争胶着C.引出下文马遂前去与敌军谈判D.突出贾魏公的无能9.甲文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乙文马遂的行为符合甲文中的囗囗囗囗论点。

2004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阅读题

2004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阅读题

2004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阅读题精选(一)(一)《人类能移居火星么?》人类能移居火星么?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科幻小说里,人类就开始在火星上散步了,然而直到今天这还只是个设想。

但许多人都坚信,问题不是人类能不能登上火星,而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到达那里。

至今,仍然没有人确知怎样才能最方便最省力地到达火星。

有人估算,人类登上火星需要600亿美元的资金,甚至更多。

不过火星协会主席罗伯特·祖布林认为这个数字应该是300到400亿美元,相当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花费。

祖布林出版了一本名为《移民火星》的书,书中勾勒了人类定居火星的宏伟蓝图。

为什么人类对火星始终充满向往?因为就目前的观测情况看,火星是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地方。

尽管火星上的温度是零下200℃,但在所有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的环境是与地球最相像的。

火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一半,那里还有相当于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重力和百分之一的大气浓度。

最主要的是,探测器已经发现了在火星冰冻的极点和地表下面有水存在。

每两年,火星会靠近地球一次,今年夏天,火星来到了距离地球5576万公里的地方,这是6万年来它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次。

祖布林说:“人们很想知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火星也许是解开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火星上,即便是只能找到原始状态的微生物,那也意味着类似于人类的生命不只存在于地球上。

”行星协会主席路易斯·弗雷德曼说,人类想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火星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在于它很可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缘起和归宿。

”“并且,火星是我们目前知道的人类有机会移民的唯一地方,人类将以此证明自己不会永远呆在地球上;如果我们(A)能往火星上移民,那么地球可能(B)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将不得不再次审视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1.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火星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四个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祖布林和弗雷德曼对探测火星的意义各有什么看法?简要回答。

中考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中考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满分150分)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

(18分)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3.,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4.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5.,亭亭净植……(《爱莲说》)6.虎见之,,以为神……(《黔之驴》)(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

(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8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林嗣环。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11.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12分)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请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姓名、报名号、座位号。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写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5.希望大家中考加油,旗开得胜!更希望同样中考的你能够取得成功哦!一、古诗文(34分)1. 默写与运用(1)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小张去夏日西湖游玩时,看见了美丽的花朵,浅浅的草坪,他可以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示。

【答案】①. 梦回吹角连营②. 小桥流水人家③. 醉翁之意不在酒④. 乱花渐欲迷人眼⑤. 浅草才能没马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

复习古诗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

默写时,要注意“营、醉翁、渐、欲、蹄”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004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2004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2004年上海市中考优秀作文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一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风华下正茂的中学生。

校园里我们生机勃勃;校园外,我们热情奔放……以“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题作文.试题评析:“我们是初升的太阳”,这文题能引导并激发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感情。

首先,审好文题。

文题是主谓短语,“我们”是复数,是第一人称。

可见,文章必须写“我们”,用第一人称。

其次,我们可在“初升的太阳”上引发联想:“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们”中学生所经历过的、所感受过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如同“初升的太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校园里的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实验课、辩论会、演讲比赛;校园外的春游秋游、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生日聚会、当志愿者等等都可以选为作文材料。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十五岁,活力四射的年龄。

“风华正茂”、“生机勃勃”、“热情奔放”这些词都一直被用来形容我们。

我们就像那初升的太阳,永远闪耀着活力的光芒,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只要有我们在,就会有一片生机。

初三了,毕业了,也同样意味着同窗四年的同学要分别了,大家都很舍不得,大家都想为初三留下点纪念。

在写同学录时,小K的“狗吠猫散图”以其搞笑的风格,简单明了的构图,传遍“大江南北”,好评不断。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活泼开朗。

尽管写了同学录,但我们却觉得还少了些什么,大概是热血沸腾,活力四射的感觉吧。

于是我们决定举行一场“S校初三友谊比赛”。

尽管美其名曰是友谊赛,但大家都虎视眈眈地把目标锁定为冠军奖杯。

大家都想为初三再添一笔灿烂。

比赛时,队员们抱着只要进球不要命的宗旨,拼了命地把足球往对方半场“踹”,年少轻狂,年轻气盛啊。

在场边,大家也没有闲着,在那儿比试“吼功”。

夫战,勇气也。

我们女生扯着嗓子直喊“加油”,真希望自己练过“狮吼功”呀!热闹的还在后面呢。

无论裁判有多公正,只要一做出对我们不利的判罚,无论裁判与我们交情有多深,我们立马翻脸不认人,一律开“骂”。

上海中考语文2004-2013年课内文言文专题(近十年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汇总)

上海中考语文2004-2013年课内文言文专题(近十年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汇总)

上海中考语文2004-2013年课内文言文专题一、2004年(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黄生借书说(节选)○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0.第○1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

(2分)11.本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

(2分)二、2005年(三)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4—6题(6分)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请用—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2分)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童区寄传(节选)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虚吏白州。

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2004年全国中考语文作文试题汇编

2004年全国中考语文作文试题汇编

2004年全国中考语文作文试题汇编1、河南省:(二选一):文题(一)我找回了____(自尊、自信、友谊、母爱……)文题(二)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知草莽中是否潜藏毒蛇猛兽;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

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坚强的信念。

真正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

当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度过难关,取得成功。

请以“信念与成功”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2)600字左右。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4)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

2、河南省新乡市:以“记住”为话题3、北京市:美好的回忆4、丰台区:《一棵树三堂课》读后感5、上海市(二选一):①我们是初升的太阳;②我的视线6、重庆市:以“生命”为话题7、福建省福州市:以“好心情”为话题8、福建省宁德市:夸我;也可以“夸奖”为话题,自拟题目,畅所欲言,但自拟的题目中必须含有“夸奖”两字。

9、浙江杭州市:以“心灵的距离”为话题10、浙江温州市、台州市:以“问题”为话题11、山西省太原市: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借用以上三个书名中的一个作题目12、浙江省绍兴市:以“?”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先将题目补写完整。

如“?我成长的伙伴”、“?让我有了一个新发现”、“?的启示”等等。

13、浙江省宁波市:以“小”或“小和大”为话题14、江苏省南京市:以“呼唤”为话题15、江苏省南通市:以“倾听”为话题16、江苏常州市: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17、江苏无锡市: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价格》的文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

母亲们做这些工作,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头发做白了,腰做弯曲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

2004年部分地区中考试题及答案(十套)通用

2004年部分地区中考试题及答案(十套)通用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校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一、积累(20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漂yànɡ( ) nì( )爱笼zhào() chàn()抖怅wǎnɡ()忧yù() zhù()立这zhēn()彩图2、根据课文默写(3分)(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别离后/________________/永不老去(3)后来啊/________________,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文学常识填空(10分)(1)余光中和席慕容都是________诗人,两首乡愁诗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光中的《乡愁》以____________为线索,将乡愁分别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席慕容的《乡愁》将乡愁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新体诗,我国的新诗,受外国诗的影响,产生于____________时期,因体裁上区别于______________而得名。

(3)《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_国著名诗人__________,诗中的“路”象征着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________国杰出诗人____________的作品。

《我是一条小河》、《色彩》、《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的作者分别是我国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试以“生活像……”的句式,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3分)生活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其答案

200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其答案

源于名校,成就所托初中语文备课组教师2004年上海中考卷学生日期上课时间200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阅读(68分)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一)默写(8分)1._______,清泉石上流。

2.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

3.____,_____,怡然不动……4.从下列A、B两组中任选一组默写(不能两组都做)A组(1)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

(2)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3)《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____。

B组(1)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

(2)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3)《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5.亲贤臣,远.小人()6.其两膝相比.者()7.半山居.雾若带然()8.尔辈不能究.物理()(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黄生借书说(节选)○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____________________(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________________10.第○1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______的观点。

(2分)11.本文的作者是___朝(代)的______(人名)。

(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2—14(10分)创新三维学习法让您全面发展。

2004年部分地区中考试题及答案(十套)通用

2004年部分地区中考试题及答案(十套)通用

九上(六)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1)—(4)略(5)士刘向《战国策》(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用因为(2)到从(3)。

的样子这样(4)空,引申为“光着”只,仅仅(5)缘故所以二.诗歌赏析1.长烟/落日/孤城闭2。

D 3,略三.课内文段阅读(一)1。

C 2。

3。

略4。

D 5。

A 6。

C 7。

8。

略(二)1.2.略3。

D 4。

略5。

指唐雎。

他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表现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以及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6.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等7。

D 四.课外文段1.杀全,都害怕灭族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也”3.C (完成、终了)4。

D九(上)期末答案1.(1)yē(2)xiá(3)绰(4)夷2.腊——蜡惯——贯3.略、4.c (“大人国”应为“飞鸟国”)5.(1)恃才放旷(2)第②句将“只要”改成“只有”(3)就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那种乐观将“不以己悲。

”中的句号去掉二、1.没有比喻或比喻不当扣1分,句式不相同,语意不相关扣1分2.介绍中可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3.观点与论据要一致三、(一)(8分)1.(1)哪个,谁(2)偏爱(3)比(4)的2.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向我有所求3.①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二)(8分)1.B 2.①赠送②丢失3.B4.小偷怕我听到他的罪过,这说明有以作恶为羞耻的想法5.对人仗义的态度(道德感化)(三)(14分)1.张三谎称生病→老师要求替答→张三十分尴尬(意对即可)2.老师是对工作十分执着、对学生十分严格的人;新三是个自由散漫、不思学习的人。

3.对张三的神情进行了夸张描写,说明张三而时老师的盘问紧张的程度很深。

4.①推动小说情节发展②揭示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刻苦,不以表现散漫为耻(或缺乏一定正义感和进取心) ③表现胡屠户见风使舵、讨好新贵的性格④表现众人嘲讽胡屠户5.想像合理即可(四)(12分)1.①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②议论中记叙,增强可读性2.我们的教学需要真诚的宽容3.略4.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教师的民主必将会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2004上海市中考

2004上海市中考

2004年上海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文化考试数 学 试 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2分×14=28分)1.计算:(a -2b )(a +2b )= .2x -3<0,2.不等式组 的整数解是 .3x +2>03.函数y=x x+1的定义域是 . 4.方程7-x =x -1的根是 .5.用换元法解方程x 2 +1x2 +x +1x =4 ,可设y = x +1x ,则原方程化为关于y 的整式方程是 .6.一个射箭运动员连续射靶5次,所得环数分别是8,6,10,9,则这个运动员所得环数的标准差为 .7.已知a <b <0,则点A (a-b,b )在第 象限.8.正六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9.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DE ∥BC ,AD =1,BD =2,则S △A D E :S △A B C = .10.在△ABC 中,∠A =90°,设∠B =θ,AC =b ,则AB = (用b 和θ的三角比表示).11.某山路的路面坡度I =1:399 ,沿此山路向上前进200米,升高了 米.12.在△ABC 中,点G 为重心,若BC 边上的高为6,则点G 到BC 边的距离为 .13.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6和8,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接圆半径等于 .14.如图1,边长为3的正方形ABCD 绕点C 按顺时针方 向旋转30°后得到正方形EFCG ,EF 交AD 于点H ,那么DH 的长为 .B二、多项选择题:(3分×4=12分)15.下列运算中,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 、a 4 ·a 3 = a 7B 、a 6 ÷a 3 = a 2C 、(a 3)2= a 5D 、a 3·b 3 =(a·b )316.如图2,在△ABC 中,AB =AC , ∠A =36°,BD 平分∠ABC ,DE ∥BC ,那么在下列三角形中,与△ABC 相似的三角形是………………………( ) A 、△DBE B 、△ADE C 、△ABD D 、△BDC17.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 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这个圆的半径,这个点在圆外;B 、 一条直线垂直于圆的半径,这条直线一定是圆的切线;C 、 两个圆的圆心距等于它们的半径之和,这两个圆有三条公切线; D 、 圆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小于这个圆的半径,这条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18.在函数y=k x(k>0)的图象上有三点A 1(x 1, y 1 )、A 2(x 2, y 2)、A 3(x 3, y 3 )已知x 1<x 2<0<x 3,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 、y 1<0< y 3B 、y 3 <0< y 1C 、 y 2 < y 1 < y 3D 、 y 3 < y 1 < y 2三、(本大题共4题,每题7分,满分28分)19.化简:18+-420.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x 2-(3m -1)x +2m -1=0,,其根的判别式的值为1,求m 的值及该方程的根.21.如图3,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DBC =45°.翻折梯形ABCD ,使点B 重合于点D ,折痕分别交边AB 、BC 于点F 、E .若AD =2,BC =8, 求: (1)BE 的长; (2) ∠CDE 的正切值.BCE22.某区从参加数学质量检测的80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作为样本,为了节省时间,先将样本分成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分析,得到表一;随后汇总整个样本数据,得到部分结果,如表二.表一 表二请根据表一、表二所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样本中,学生数学成绩平均分为 分(结果精确到0.1); (2) 样本中,数学成绩在[)84,96分数段的频数为 ,等第为A 的人数占抽样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为 ,中位数所在的分数段为 ;(3) 估计这 8000名学生数学成绩的平均分约为 分(结果精确到0.1).四、(本大题共4题,每题10分,满分40分)23.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 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2(5)(4)x k x k +--+的图象交x 轴于点A ( x 1 ,0 )、B (x 2,0),且12(1)(1)8x x ++=-.(1)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 将上述函数图象沿x 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为C ,顶点为P ,求△ POC 的面积.24.如图4,在△ABC 中,∠BAC =90°,延长BA 到点D ,使AD =12AB ,点E 、F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求证: DF =BE ;(3) 过点A 作AG ∥BC ,交DF 于点G,求证:AG =DG .909480100乙组甲组平均分(分)人数(人)©20%40%25.为加强防汛工作,市工程队准备对苏州河一段长为2240米的河堤进行加固,由于采用新的加固模式,现在计划每天加固的长度比原计划增加了20米,因而完成此段加固工程所需天数将比原计划缩短2天.为进一步缩短该段加固工程的时间,如果要求每天加固224米,那么在现在计划的基础上,每天加固的长度还要再增加多少米?26.在△ABC 中, ∠BAC =90°,AB =AC =2 2 ,圆A 的半径为1,如图5所示,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1)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 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 ,求当圆O 与(3) 圆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五、(本大题只有1题,满分12分,(1)小题满分为6分,(2) (3)小题满分均为3分)27.数学课上,老师出示图6和下面框中条件.(请自己画图)如图6,在直角坐标平面内,O 为坐标原点,A 点坐标为(1,0),点B 在X 轴上且在点A 的右侧,AB =OA .过点A 和B 作X 轴的垂线,分加别交二次函数2y x =的图象于点C 和D .直线OC 交BD 于点M ,直线CD 交Y 轴于点H .记点C 、D 的横坐标分别为c x 、D x ,点H 的纵坐标为H y .同学发现两个结论:① :2:3;CMD ABMC S S =②数值相等关系:C D H x x y =- .(1) 请你验证结论:①和结论②成立;(2) 请你研究:如果将上述框中的条件”A 点坐标(1,0)”改为”A 点坐标为(,0),(>0)”,其它条件不变,结论①是否仍成立?(请说明理由)(3) 进一步研究:如果将上述框中的条件”A 点坐标(1,0)”改为”A 点坐标为(t ,0),(t >0)”,又将条件2y x =改为2y ax =(>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C x 、D x 和H y 有怎么样的数值关系?(写出结果并说明理由)B C O。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8篇(2003—2020)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8篇(2003—2020)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8篇(2003-2020)目录2020年 (3)植物也“聊天” (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4)2019年 (6)上海是怎么来的 (6)你妈喊你起床啦 (7)2018年 (9)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9)酸橙 (11)2017年 (12)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12)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14)2016年 (16)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16)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17)2015年 (18)面条 (18)评语 (20)2014年 (21)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21)列车上 (23)2013年 (24)要学会舍 (24)和老妈过招 (25)2012年 (26)过有“容”的人生 (26)第一声喝彩 (28)2011年 (29)向字典鞠躬 (29)龙眼与伞 (31)2010年 (33)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33)蘑菇转了一个弯 (34)2009年 (36)漫谈桂文化 (36)月光启蒙 (37)城市景观花卉装饰 (39)在可可西里回头 (41)2008年 (44)深层海水的利用 (44)年轻的国旗 (45)2007年 (47)中国瓷器 (47)老海棠树 (48)2006年 (49)水的感悟 (50)孩子和书 (51)2005年 (52)为你打开一扇门 (52)我的老师 (53)2004年 (55)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55)走出沙漠 (56)2003年 (58)奥林匹克新格言 (58)成全一棵树 (60)2020年植物也“聊天”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

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③研究发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

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

200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其答案

200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其答案
○6“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7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3)5.亲贤臣,远小人()
(4)6.其两膝相比者()
(5)7.半山居雾若带然()
(6)8.尔辈不能究物理()
(7)(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8)? ?黄生借书说(节选)
(9)? ?○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 ?○1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 ?○2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14)10.第○1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______的观点。(2分)
(15)11.本文的作者是___朝(代)的______(人名)。(2分)
(16)?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4(10分)

11.2004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简析

11.2004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简析

2004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简析今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特点是,诗词文兼顾,课内外链接。

这有利于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向课外的迁移能力。

今年中考的文言文诗句的默写,避开近三年来中考所考过的诗句,注意默写篇目的覆盖面,兼顾到诗、词、文的默写。

共同篇目的默写以诗(《山居秋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文(《小石潭记》)为主,分叉篇目增加词(《渔家》、《忆江南》)的默写。

此外,在填充式默写的基础上还辅以理解性默写,这样,可全面考查学生文言文背诵、默写的水平,了解学生文言语言积累的程度。

文言短文的阅读分为课内短文与课外短文阅读,由于现代文阅读为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课内文言短文阅读选取以议论为主的《黄生借书说》一文的两个段落。

试题要求考生解释“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惟予之分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两个句子。

中考文言文的解释,只要语句通顺。

意思对即可,不苛求字字落实,不讲求语法现象,但句中的关键字词的解释必须正确,如上述两个句子中的“好”(喜欢)“致”(得到)“公”(同别人公用)“类”(似、用)等字词。

一般来说,这些字词的解释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句子的意思解释是否通达,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短文时,切不可忽视文中的关键词语。

至于课外文言短文的考查,命题者选取了明•江盈科《缘箩山人集》中《不识姜菱》一文,从中节选,“北人食菱”部分,要求考生解释词语,解释句子,对亲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谈谈看法。

尽管学生在课内没有学过这篇短文,但短文内容浅显,符合考生认知水平,试题与课内短文相关链接,如“席上食菱”、“欲以去热也”中的“食”与“去”的解释,考题各提供了四个选择项,供考生选择,而这些选择项中所提到的句子均在课内学到过,这既考查学生掌握词语的广度,又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达到课内外知识的链接与统一。

由此可知,学好课内文言文是前提基础,唯此,方能得心应手地学好课外文言文。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

然而,目前中国城乡人口比例悬殊,人口总体教育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及全国经济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对报纸的需求必然只能保持在一个有限的水平上。目前总体状况是:就数量而言,乡村人口报纸拥有量极度稀少,而城市人口拥有量相对饱和;就质量而言,前几年报业成长主要都是规模扩张、数量膨胀,在质量方面提高很小,优秀报纸的种数远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中国报业距离成熟尚需时日,还要允许有大量新产品进入市场。
④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几何图形整齐组合的美;孩童天真烂漫的美; 中年精壮强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静的美;美术家的色彩线条美;音乐家的声音和谐美;连被一般人认为最刻板的自然科学,也有它的“工程美”;连最枯燥的哲学,也有它的哲理美。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乐而自得的。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当我们在大剧场里落座,四厨灯光渐暗,乐声轻起,台上演员翩跹起舞时,我们便一下获得了一种共同的美。你看她一笑一颦,一起一停,一甩手投足,挺拔、秀丽、高朗、愁忧,仿佛社会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这时全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一团美的魅力。她早已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美神。她翻起人们的回忆,惹动人们的情思,牵动整个美的世界。这时平日里在你心中储存着的一切美好的形象,清风明月夜,风和日丽春,小桥流水,百鸟啭鸣,都会突然闪现在你的眼前,泛起在你的脑海。刹那间美的信息开始了奇妙的交流。
C.[3] [4] [1] [2] D.[3] [4] [2]
4.从上表中可见1992年到2002年报纸广告收人不断增长。根据文意,其原因是(1)______(2)______。(2分)

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一)

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一)

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一)作为中学招生的重要考试,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而语文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熟悉并掌握中考语文试题和解析,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来看看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篇章表达】阅读下面的一组图表,简要回答问题。

2004年到2013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旨在改变农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09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2013年达到52.57%。

(1)2004年到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有何变化特征?(2)你认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是否有盲目性?【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目的考察点,也就是城镇化率的变化特征与城镇化发展的盲目性。

在阅读完题目之后,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图表,了解图表呈现的数据,并注重把握关键信息。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率在2004年到2013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首次突破50%。

这就是本题的第一小问的答案,我们只需要简要回答即可。

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我们对城镇化发展的盲目性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根据图表所展现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由于政策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

例如,盲目推进城镇化,导致城市规模过大、人口密度过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还可能导致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盲目性。

综上所述,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需要注重细节,准确把握文章的考点和思路,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

12.2004年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简析

12.2004年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简析

2004年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简析2004年上海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有个显著的特点,即十分注重对所选文本材料的阅读,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悟。

我们所指的阅读,是整体意义上的阅读,这一整体,既包括文本的阅读、题干的阅读,也包括相关材料的阅读,如试卷中所提供给考生的“相关链接”。

从阅读的情况来看,凡是阅读“到位”者,答题的正确率极高,反之,则较低。

■现代文阅读(一)《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第15题,要求考生写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两点原因,阅读文本材料,即能答出其因之一:蒙娜丽莎微笑时隐时现,阅读“相关链接”,便能答出其因之二:蒙娜丽莎露出一丝含蓄的笑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至于第16题的填表,只要认真阅读第4段的内容,再上溯到第3段,便很容易答题。

第18题要求考生“从玛格丽特揭秘过程中”,从三个方面回答“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这道试题,乍一看,是考查理解、概括能力,其实,也是以阅读能力为前提的,离开了对文本材料的阅读,三个方面的“素质”概括则无从谈起。

例如“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丰厚的知识储备”、“锲而不舍的精神”等要点,皆能从阅读中找到相关的印证:“玛格丽特博士……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文中的这些语句,为考生回答“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符合“玛格丽行揭秘过程”这一限定条件。

第19题的答题,考生回答不尽人意,其关键仍在阅读上。

试题要求考生在第7段线上,用一段话来驳斥第6段中对方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

有些考生在答题中,仅仅注意第6段中对方的观点,而忽视了“相关链接”内容的阅读。

其实,“相关链接”中“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等语句,为答题提供暗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04年上海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阅读(68分)文言文阅读(共30分)默写(8分)1.,清泉石上流。

2.夜阑卧听风吹雨,。

3.,,怡然不动……4.从下列A、B两组中任选一组默写(不能两组都做)A组(1)纷纷暮雪下辕门,。

(2),衡阳雁去无留意。

(3)《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

B组(1)可怜身上衣正单,,。

(2),春来江水绿如蓝……(3)《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5.亲贤臣,远小人()6.其两膝相比者()7.半山居雾若带然()8.尔辈不能究物理()(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黄生借书说(节选)○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0.第○1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

(2分)1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2—14(10分)○1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日:“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2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4分)(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B谨食之,哩而献焉C 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 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1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2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蒙娜丽莎微笑揭秘○1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2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3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迹终于解一了!○4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第三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5为耻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士比亚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6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日:焚琴煮鹤,莫此为甚!“○7但也有从会说:“”○8孰是孰非?惟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相关链接:15.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1)(2)(4分)16.细读第4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6分)视网膜区域名称功能论断17.第6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2分)18.从玛格丽特揭秘过程中可以看出,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填写出其中三点。

(1);(2);(3)(3分)19.从文中推断,第7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6段相对。

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即第6段)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8分)○1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2几天拭一,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

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3“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4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

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

昏暗无天日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5“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

大家开始寻找。

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

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

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

”“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6“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

”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7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

轮到大刘了,他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8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

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

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

“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9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

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的目共睹的。

10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

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水了。

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啮着要摔倒在大刘的怀里。

11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

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

下次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12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

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盲目性大家喝一口水。

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

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13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14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惟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15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20.第5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2分)21.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7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

(4分)(1)“轮到大刘了,他地喝了两大口水……”理由:(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理由:22.第10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

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2分)23.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4分)答:24.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6分)(1)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左右的点评。

(2)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

第二部分:写作(52分)25.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一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风华下正茂的中学生.校园里我们生机勃勃;校园外,我们热情奔放……以”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题作文.第二题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各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2)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2004年上海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卷答题要点第一部分阅读(68分)文言文阅读(共30分)(一)(8分,每空1分,错、漏、添、改一字均不得分)1.明月松间照2.铁马冰河入梦来3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4 A组:(1)风掣红旗冻不翻(2)塞下秋来风景异(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组:(1)心忧炭贱愿天寒(2)日出江花红胜火(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4分,每空1分)5.疏远(远离)6 靠近7 停留8 研究(探究)(三)(8分)9.(4分,各2分)(1)我小时候喜欢书。

(但)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

(关键词:好,致)10.(2分)书非借不能读。

(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11.(2分,各1分)清袁枚(四)(10分)12.(4分,各2分)(1)D (2)B13.(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