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主备人:蔡永玲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自主预习案】二、预习检测1.孟子,名,字,时期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被称为“”,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南宋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用课文原句填空:⑴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⑵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二者不可得兼(兼:)⑵故不为苟得也(得:)⑶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⑷故患有所不避也(故:)⑸贤者能勿丧耳(丧:)⑹蹴尔而与之(蹴:)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节奏、重音、流畅等方面评价。

)字音:(1)不为苟得也( ) 为宫室之美为之( )( ) (2)蹴尔()(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一箪食,一豆羹()()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3.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引导语:关于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的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2、作者作品简介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附“四书”:《》《》《》《》)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箪()蹴()羹()死亦我所恶()(2)、重点词解释1、本心:2、患:3、辟:通,4、箪:。

5、蹴:6、得:通7、乡:通8、何加:9、恶:10、辩:通11、义:12、勿丧:13、万钟:14、贤者:15、苟得:(3)、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预习检测(一)知人论世《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名,字。

时期(朝代) 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篇,一般认为是共同编著的,属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以为主的语录体。

四书:、、、。

五经:、、、、。

(二)字词检测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3、死亦我所恶()4、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5、一箪()食(),一豆羹()6、弗()得则死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9、乡()为()身死而不受10、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2、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重点字词1、故不为苟得也2、死亦我所恶3、故患有所不辟也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7、贤者能勿丧耳。

8、一豆羹9、呼尔而与之10、蹴尔而与之11、乞人不屑也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3、万钟于我何加焉14、妻妾之奉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6、乡为身死而不受17、是亦不可以已乎18、此之谓失其本心补充字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学案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与答案引导语:分享了《》学案与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轻松的学好《鱼我所欲也》这篇。

《鱼我所欲也》(共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根底驿站1.给以下加线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②蹴尔而与之③向为身死而不受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故不为苟得也⑥万钟于我何加焉⑦此之谓失其本心3.解释以下中相同的字。

①而:呼尔而与之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②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③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本文的作者是,名,字,是时的家、家、家。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人名) 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

有之称。

其思想核心是、是孔子思想的开展。

二、综合园地5.以下句子中加线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6.朗读停顿错误的两项是()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7.以下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选出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9. 以下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豆羹。

B、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C、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D、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鱼我所欲也》(共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根底驿站1.给以下加线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鱼我所欲也精品导学案(部编版)

   鱼我所欲也精品导学案(部编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9课鱼我所欲也目标梳理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2)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3)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植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今义:增多)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今义:已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动词,是)(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6)文言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这一段文字的含义;2. 理解孟子对人性和道德的看法;3. 探讨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二、导学内容:1. 《鱼我所欲也》的含义在《孟子》中,有一段“鱼我所欲也”的文字,意思是说,人类对鱼的需求和欲望并不是出于对鱼本身的关爱,而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这段文字通过对鱼的例子,反映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利己倾向。

2. 孟子对人性和道德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劣行。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使人们恢复本性的善良。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道德规范,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3. 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驱使,轻忽了对他人和环境的关爱。

孟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关注他人的需求,培养道德情操,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鱼我所欲也》这一段文字,引发学生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进修讨论让学生阅读《孟子》中相关的段落,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进行讨论。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3. 思考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关注他人的需求,如何通过实践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4. 总结启迪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思考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来增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孟子思想的相关文章,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2.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公益项目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3. 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等文章,分享自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安置:1. 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写出对《鱼我所欲也》这一段文字的理解;2. 撰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锁定目标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实、虚词义,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预习巧导航1.把握朗读节奏: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 亦不可以已乎2.下面划横线的字音你能够掌握吗?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你认为还有哪些字音需要掌握?请你认真写下来吧!3.结合字音与停顿,自由朗读课文。

赶快试一试吧!4.走进作者: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小组合作译《鱼我所欲也》1.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

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2.经过疏通文意,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一下。

3.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有什么好处?2..第二段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课堂深探究1.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待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和道理论据。

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鱼我所欲也》科目:语文备课人:李国强审核领导:使用时间:年月日温馨寄语:天道酬勤,付出必有回报;厚积薄发,量变终致质变。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学法指导】课堂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一、检查背诵、收集孟子名言作业情况二、重点、难点突破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导学案:题目:鱼我所欲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鱼都是常见的元素之一。

而在《论语》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这句话更是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这句话又有何含义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深入探讨这句话的内涵,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1. 引言孔子在《论语》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这句话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2. 分析鱼是人们常见的食物之一,而熊掌则被人们视为珍馐美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表明孔子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并不高,他并不急于追求奢华享受,而是对朴素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并不是过分追求奢华和享乐。

3. 思考与其追求外在的华丽和物质的繁荣,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丰富。

鱼我所欲也,并非指让人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是要求人们懂得取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外在的物质所左右,而是能够实现内心与外在的平衡。

4. 结语孔子的这句话,是对人们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的一种提醒和警示。

我们应当懂得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心怀过多的欲望,而是要学会在朴素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鱼我所欲也,是对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的一种反思和启示。

答案:1. 孔子在《论语》中说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的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对朴素生活的态度和对物质追求的克制。

他不是反对物质享受,而是提醒人们要懂得取舍,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奢侈和享乐所迷惑。

2. 追求物质享受和丰富生活并没有错,但过分追求物质的繁华和奢华就会让人失去本心,陷入纸醉金迷之中。

鱼我所欲也,表明孔子对于朴素生活和清贫之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3. 人生在世,贪婪和欲望是最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东西,而懂得控制欲望,珍惜现在,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4. 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要懂得取舍,控制欲望,不被外物左右。

【初中阅读指导】《鱼我所欲也》学案(共二课时)附答案

【初中阅读指导】《鱼我所欲也》学案(共二课时)附答案

【初中阅读指导】《鱼我所欲也》学案(共二课时)附答案《鱼我所欲也》(共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驿站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由是则生而有《鱼是我想要的》(共二课时)A部分一、基础驿站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邪恶的()一壶食物()豆汤()踢()苟得到()鄙视()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①由是则生而且没有必要②蹴你和它③向没有痛苦地死去④是亦不可以已几乎⑤故不为苟而且⑥万钟于我何加什么⑦此之谓失其本心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相同的字。

①而:打电话给你,跟着它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②于:欲望胜过生活万钟于我何加焉③这就是宫殿的美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四本文的作者是名称,字对时的家家、家孟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人名)这个想法和它一起被称为。

有之称。

其核心思想是、这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二、综合园地五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当然”的用法不同的项是(a.这叫做失去初衷b.为了宫殿的美丽和对妻妾的崇拜c.没有人比死人更邪恶d.撤退,吃掉他们的土地6.阅读暂停中的两个错误是()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 如果你创造了/人们想要的/没有什么比生活更好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 为了/为了身体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死去,为了现在/为了宫殿的美丽/为了它⑤是/你不能拥有它7.以下标点符号错误之一是()a.鱼,我想要的,熊掌,我想要的;你不能两者兼得。

它也是一个放弃鱼,拿走熊掌的人。

b.如果一个人只想要生命,为什么不使用任何能活着的人呢?c.如果你吃了一块米饭和一个豆汤,你会活着,如果你得到它就会死去。

d.穷人不可能为我做这件事吗?此之谓失其本心。

八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穷人知道我和你吗?b.因此,在苦难中没有突破。

c.去拜访别人,那些走这条路的人就会得到它。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九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豆汤。

b、时钟收到它时,不会争论礼仪和正义。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不为苟得也(wéi ) 所恶(wù) 箪(dān ) 不屑( xiè)羹(gēng ) 蹴(cù) 为宫室之美(wèi ) 不辟(bì)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 与:给予。

5.妻妾之奉 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二)通假字 1.“得”通“德”,感恩、感激。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辟”通 “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

(三)古今异义1.可以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 古:带来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 wèi,介词,为了、对,向。

部编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附答案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你选择的同时也必须有付出,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了,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做好放弃的准备,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同“避”,躲避)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同“德”,感恩、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yú),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2)一词多义①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蹴尔而与之(给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②而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乡为身死而不受(连词,表顺承)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连词,表并列)③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用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④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⑤由由是感激(因此)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这些手段)由是先主遂诣亮(因此)⑥苟苟富贵,无相忘(如果)故不为苟得也(苟且)⑦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人皆有之(代词)宫室之美(结构助词,的)3.翻译下列句子。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知识拓展:(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二)《孟子》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

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

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1)不为.( )苟得也(2)为.( )宫室之美为.( )之(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古今异义⑴可以古:( )今:能够⑵是古:( )今:判断动词⑶豆古:( ) 今:豆子⑷钟古:( )今:计时器具⑸加古:(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3.一词多义⑴而: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答案在课件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答案在课件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掌握“欲、舍、甚、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分析并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课前预习】1、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加点字。

故不为苟得..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贤者能勿丧.耳..也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也万钟万钟于我何加.焉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学习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

二、朗读课文共同体验1、听课文录音,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2、本文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中心论点)是: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小组合作完成)(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欲有甚于..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生者故不为.苟得如使..则生而有不用也..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由是是故..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所欲有甚于生者非独3、问题1: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 _,用熊掌比喻 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 _。

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问题2:第一段从正面论证观点的句子是:从反面论证观点的句子是:问题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问题4:第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呼尔.而与.之蹴尔..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而与之乞人不屑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问题1:文中与“不吃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是:问题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问题3: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四、全文归纳问题1: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又是怎样论述观点的?问题2:文章赞扬了________ ___的人,批评了 _____ ______的人。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理解《鱼我所欲也》的寓意和哲理内涵,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2. 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二、导学内容:
1.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闻名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本质和道德选择的故事。

2. 故事中,孟子与弟子游学,看到渔民用网捕鱼,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然而举世皆说鱼好,我独好熊掌,是不是我不可以得熊掌而待鱼乎?”
3. 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欲,但要懂得权衡和取舍,不能追求一己私欲而伤害他人或破坏生态平衡。

三、导学过程:
1. 阅读《鱼我所欲也》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探讨孟子的思想观点。

3.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理解作者的用意和写作技巧。

4. 思考自己的所欲和价值观,与他人分享并交流观点。

5. 总结故事的启迪和教训,写下个人感悟和心得体会。

四、导学评判:
1.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寓意,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
3.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4. 评判方式:小组讨论效果、个人感悟和心得、教室表现等。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舍生取义”的内涵。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逻辑严密的特点。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生活中践行“舍生取义”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欲”“得”“恶”“患”等。

(2)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论证来阐述这一观点。

2、难点(1)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2)将“舍生取义”的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背景《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两人进行过多次辩论,《告子》记录的就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所欲:(2)得兼:(3)有甚于:(5)恶:(6)患:(7)辟:(8)如使:(9)何不用也:(10)由是:(11)是故:(12)非独:(13)勿丧:(14)箪:(15)豆:(16)羹:(17)呼尔而与之:(18)蹴尔而与之:(19)万钟:(20)何加:(2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3)乡为身死而不受:(24)已:(25)本心: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

五、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2. 理解“鱼我所欲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

3. 分析并讨论《孟子》中“鱼我所欲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迪。

导学内容:1. 《孟子》中“鱼我所欲也”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2. “鱼我所欲也”对人生的启迪和引导。

3. “鱼我所欲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迪。

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鱼我所欲也”是什么意思,这个典故在《孟子》中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二、进修《孟子》中“鱼我所欲也”典故(20分钟)1. 请学生阅读与《孟子》中“鱼我所欲也”相关的段落,理解这个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2. 分组讨论,总结“鱼我所欲也”对于人生的启迪和引导,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

三、探讨“鱼我所欲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0分钟)1. 分析“鱼我所欲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如何理解“以人之欲养鱼,以鱼之欲食之”。

2. 小组讨论,探讨“鱼我所欲也”对于摩登社会的启迪和价值。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鱼我所欲也”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和启迪。

2. 提醒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谨记“鱼我所欲也”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作业安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结合自身经历或者观察,谈谈自己对于“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理解和感悟。

2. 要求学生阅读《孟子》相关章节,深入了解“鱼我所欲也”在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让学生深入进修《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典故,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典故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身的人生修养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科目:语文备课人:李国强审核领导:使用时间:年月日温馨寄语:天道酬勤,付出必有回报;厚积薄发,量变终致质变。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学法指导】课堂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一、检查背诵、收集孟子名言作业情况二、重点、难点突破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

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蹴尔(cù)乡为身死(xiàng)所恶(wù)乞人不屑(xiè)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

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获得2、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3、故患.有所不辟患: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如使:假如,假使5、由是则生而由是,按照这种方法6、非独贤者非独:不单,不仅7、一箪.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可译为“竹篮 8、呼尔.而与之尔:语气助词。

9、蹴.尔而与之蹴(cù):用脚踢10、万钟则不辩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

11、今为妻妾之奉、1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四、翻译句子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意思: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意思: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不去做。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意思:(如果)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用脚踢着给人家,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屑看他一眼)。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意思: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意思: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五.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3分)答题要求:倡导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

答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题示例:(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2)生命只有一次。

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

如①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

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六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辟"通"避,,意义:躲避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本心。

(2)万事莫贵于义也。

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答案: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乙文译文】墨子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

假如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

那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

又说:'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

那么又为了什么呢那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贵。

为了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珍贵。

所以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

"孟子名言积累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5、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