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
笔记
课本上给出了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

下面是我为你翻译的诗词笔记,希望能够帮到你:《题西林壁》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通过描写篱落外的景物来表达作者对人事物流转的思考。

这首诗写的是西林寺的围墙。

首句直接把读者拉到诗人的心境之中,通过描绘墙外的景物,抒发了对时光流转、人事易散的感慨。

第三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对鸟儿和云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压抑之情。

全诗表达的是人事如梦、时光流转的哲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唐代文人白居易所作的律诗,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祝福,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展现出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离别之难和难以舍弃的感慨。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全诗抒发了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祝福。

《登鹳雀楼》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登高俯瞰景色所引发的感慨和对江山变迁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世变迁和兵戈纷争的关注。

诗中描述了江山沉浮和人事如梦的哲思,反映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以上是对《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这三首诗的简要翻译和解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字词理解①昼(zhòu):白天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二、诗歌译文(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三、诗句赏析(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四、句子解析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

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五、重难点归纳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夏日的农忙?一是时间上,“昼”“夜”忙个不停;二是内容上,既要“耘田”又要“绩麻”;三是劳动者,村庄儿女,各忙其事。

2.诗的后两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也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第二首:《稚子弄冰》一、字词理解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是一篇古诗课文,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游子吟》、《登鹳雀楼》和《听雨》。

这篇课文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诗的特点:古诗通常由四言、五言、七言或其他定格的句子组成,以用文言文写成。

古诗注重形象描写,追求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游子吟》的内容:《游子吟》是北朝人杨凌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心情。

诗中描绘了游子流连别乡的景象,以及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3. 《登鹳雀楼》的内容:《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景象。

诗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4. 《听雨》的内容:《听雨》是唐代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作者在雨中听着雨声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雨声如琴声和竹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要注重理解诗意,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和语境。

可以通过背诵、默写和赏析等方式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6. 情感表达:古诗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通过诗中的句子和词语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古诗三首》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具体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根据教材的指导和老师的解释来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五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诗意和主题

五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诗意和主题

9.《古诗三首》
《从军行》诗意: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山遮暗了雪山,一座孤城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铠甲被飞扬的黄沙磨破、被刀剑刺破也浑然不顾,依然英勇杀敌,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

遗民百姓在湖人压迫下,眼泪已经流尽,他们年复一年地盼望宋朝朝廷来收复失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诗人身在蜀地剑门时,忽然听到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从军行》主题:表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主题:诗人盼望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表达了诗人满腔悲愤与热切期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题:表达了诗人急于返乡的喜悦、兴奋的心情。

P66仿写段落
1.焦急地等人
火车就要开了,可是去买东西的妈妈还没有赶到,爸爸不时踮起脚向妈妈回来的方向张望着,然后一圈圈走来走去,眉头紧锁,嘴里喃喃着:“怎么回事啊,连个人影还没有呢?”
2.期待落空
我满心欢喜地来到书店,当得知我最爱的那本课外书已经卖完的时候,顿时愣住了,嘴里嘟囔着:“怎样这么快就卖完了”我急得眼泪都出来了,然后,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店门。

3.久别重逢
终于开学了,见到久别的同学,大家眉飞色舞地交谈着寒假里的见闻,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肩。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1.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牧童在广阔的原野上放牧,吹笛嬉戏,饱餐之后躺在月光下悠然自得的情景。

2.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两个小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诗人由此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猜测:这两个小童大概是想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吧!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其中有一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古诗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分享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古诗,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是《悯农》。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的辛苦。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眺的场景。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通过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启发了读者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古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以上是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和韵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传承和弘扬古诗之美。

愿我们能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古诗的学习是学生诗词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分别为《满江红·怒髮衝冠》、《渔歌子·晴川历历汉阳树》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

首先是《满江红·怒髮衝冠》,作者是岳飞。

在这首诗中,岳飞以雄壮有力的笔调,表达了抗金忧国的壮志豪情。

部编新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部编新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范成大,南宋中兴四大诗
人 人之一,字至能,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 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所作的组诗 《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 园诗的代表作品。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读一读,想一想: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 的感情去读? 朗读节奏是怎样的?
归去:回去。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 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 定的声腔。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拟人,形象 地表现出落日挂 山头的情景。
幽雅美丽、色彩绮丽
写落日青山 倒映水中,表现 出水的澄澈。
这两句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村晚》通过描写乡村傍晚的美丽景色,抒 发了诗人_对__乡__村__晚__景__的__喜__爱__和__赞__美__之__情____。
村晚
草满池塘 景
山衔落日
牧童横牛背 人
短笛信口吹
喜爱 赞美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详细的 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 究以下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延 伸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事情: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学”字用好,不会耕耘就学着大人的 样子种瓜,充分体现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孩子也跟着大人的样子一起学着耕田种 瓜,他们热爱劳动。表达了诗人对天真可爱的 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与知识点总结归纳古诗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四季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其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通过色彩对比,生动地勾勒出了初夏时节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而“日长篱落无人问,惟有蜻蜓蛱蝶飞”则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词汇积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蜻蜓蛱蝶等。

知识点总结:诗歌风格:范成大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意象运用: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梅子金黄”、“麦花雪白”等,营造出鲜明生动的画面感。

情感表达: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古诗二:《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风光图。

诗人通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描写,展现了农村春天的景象;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则通过儿童的嬉戏场景,为春天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词汇积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等。

知识点总结:观察细致: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十分细致,如“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篱落疏疏”,表现了农村的朴素与宁静。

情感饱满:通过描写儿童的嬉戏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描写手法: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春日田园的美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古诗三:《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内容解析:词意:这首词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环境的清幽与宁静;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通过对话场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

词汇积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等。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
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 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
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 实 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快要天亮。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3[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4[摩天]碰到天。
5[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6[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涕:ti(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u(巫婆、巫师、巫峡)
蓟:ji(蓟北、山蓟、蓟县)
襄:xia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a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i(遗民)、we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 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 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 可以看到玉门关。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古诗三⾸》写了⼉童⾃在快乐的⽣活状态,天真活泼的⼉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古诗三⾸》课⽂原⽂ 四时⽥园杂兴(其三⼗⼀) [宋]范成⼤ 昼出耘⽥夜绩⿇, 村庄⼉⼥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

注释 _________ ①[耘⽥]在⽥间锄草。

②[绩⿇]把⿇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稚⼦弄冰 [宋]杨万⾥ 稚⼦⾦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_________ ①[稚⼦]幼⼩的孩⼦。

②[⾦盐脱晓冰]早晨从⾦属盆⾥把冰取出来。

③[钮]⼀种⾦属打击乐器。

④[磐}⼀种⽤⽟或⽯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种天然⽟⽯,也叫⽔⽟,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满陂, ⼭衔落⽇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背, 短笛⽆腔信⼝吹。

注释 _________ ①[陂]池岸。

②[满]⽔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信⼝]随⼝。

【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 ⽩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 尽(尽头) 耘(耕耘) 耕(耕地) 晓(报晓) 浇(浇⽔) 问题归纳: 1、三⾸诗中的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诗中的孩⼦勤劳、天真;第⼆⾸诗中的孩⼦天真可爱,⾃得其乐;第三⾸诗中的⼉童悠闲⾃在、⽆忧⽆虑。

2、这三⾸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童⾃在快乐的⽣活状态,天真活泼的⼉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园杂兴》(其三⼗⼀)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引出⼉童学种⽠的可爱场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13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13张PPT)
首句用昼和夜对照,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繁 忙的景象。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 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显露出诗 人对儿童的爱好。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爱好。
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 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满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 息。

《稚子弄冰》 南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 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 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赏析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 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 铮;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 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 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谢 谢 观 看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 (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 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 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 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 官归家,闲居乡里。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 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 的相通之处,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乐 趣。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诗人,生卒不详。被认为眉州(今 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但又说 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 进士。其作《村晚》入选部编版语文课本五年 级下册第一课时,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 四。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课件

范 成 大
参考 素材
·创作背景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创作背景
范成大晚年退居故乡,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 较为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并创作了大型田园组 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
参考 素材
·作者介绍
杨 万 里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
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与陆游、尤
诗词 赏析
回顾全诗
“早晨玩冰”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趣事,诗 人将这种童趣转化为诗趣,把这件趣事生动地 描绘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 爱和对童真的赞美。
诗词 赏析
·参考译文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年幼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彩丝穿取当银钲。
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孩子提着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冰块发出像玉磬一样清脆的声音。
诗词 赏析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批注:首句中的“草满池塘”说明时间已在春末,池 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水满陂”表明正逢多 雨的季节,水涨得很高。
诗词 赏析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批注:次句写远山落日。一个“衔”字,让原本没有生 命的山活了起来,形象地写出太阳将落未落的样 子。一个“浸”字,写出了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 的景象。诗人将水、山、日融合在一起,描绘出 一幅乡村春晚的美丽景象。
诗词 赏析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答案示例: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春晚的喜爱和赞美。 我是从诗人对落日的描写中感受到的。一个“衔”字,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当作人来写,从中可以看 出诗人对眼前乡村景色的喜爱。(还可从诗人对牧童 行为的描写等角度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 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 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村晚》描绘了乡村傍晚的风景,勾勒出一幅牧童 晚归图,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朴自然的牧童形 象,流露出诗人对乡村自然风光的热爱与赞美,对 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 园杂兴》(其三十一)。 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么样的画 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 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 “杂兴”就是——各种兴致;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 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1.自由阅读诗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 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2.边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 的?
古诗三首
部编 RJ·五年级下册
1.认识“昼、耘”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 “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zhòu (昼) 夜
yún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选做)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 一首改写成短文。

湖北武汉先锋文化多媒体工作室
[]

稚 子
杨 万 里
弄 冰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 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 (今吉水县黄桥乡洴塘村)人。
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 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兴四大家”。
zhì
稚子弄冰
幼小的孩子
[ 宋 ]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彩 丝 / 穿 取 / 当 银zh钲ēn。g
[]
宋村
雷 震

村晚
[ 宋 ] 雷震
bēi
草满/池塘/水满陂,
池岸

山衔/落日/浸寒漪。
水中的波纹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曲调 随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远远的 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 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 光。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突然落在 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破裂声。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出冰碎地时发出的清脆声响。把 孩童由开心、快乐到失望的情感变化描绘得活灵活现。
《稚子弄冰》写小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 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钲来敲打,声音清脆嘹亮;忽 然冰钲被敲碎落地,发出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全诗清新明快,画面有声有色,富有情趣,稚子的 喜乐与失望宛然在目,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和孩子的天真烂漫。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qìng
形状像钟,有长柄
敲成/玉磬/穿林响,
一种打击乐器,
忽 作 / 形玻状像璃曲尺/ 碎 地 声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起来,小孩子把冰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 起来当做锣来敲。
诗人通过对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 的儿童形象,一个“脱”字把孩子剜冰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还不懂得从事耕田织布 的事,也在靠近桑树的阴凉处 学大人的样子种瓜呢!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乡村农 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 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 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gòng
耕 (耘) 提 (供)
zhì (稚) 气
yī 涟 (漪)
学习古诗的巧妙方法
一、知作者 四、晓诗意 二、解诗题 五、悟诗情 三、读诗句 六、入诗境
(四
[]

其时 三田
范 十园
成 大
一杂
)兴
范成大,南宋诗人。字 致能,号石湖居士。他与陆 游、杨万里、尤袤合称“南 宋四大家”。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 《石湖词》、《吴湖录》等。
(xὶng)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 宋 ] 范成大
zhòu
yún
昼出/耘田/夜绩麻,
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
村庄/儿女/各当家。
gòng
童孙/未解/供耕织,
理解,懂得 从事
也傍/桑阴/学种瓜。
靠近
树荫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除田里的杂草,夜里把 麻搓成麻绳,村里的青年男 女都各自为家庭承担一定的 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