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肝炎病毒
第27章肝炎病毒和28章虫媒病毒
14
§2. 乙型肝炎病毒
30
3、HBV e抗原(HBeAg) 抗原( 抗原 )
编码基因: 基因修饰的可溶性蛋白, 编码基因: PreC基因修饰的可溶性蛋白,可存在血清 基因修饰的可溶性蛋白 可存在血清 中 产生特点:其消长与 颗粒出现平行, 产生特点:其消长与Dane颗粒出现平行,与DNA多聚 颗粒出现平行 多聚 复制及具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酶消长一致,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复制及具有强传染性 酶消长一致,作为 产生抗体: 产生抗体: HBeAb,表明病变于恢复期,预后良好。 ,表明病变于恢复期,预后良好。 Pre-C区突变株,不被HBeAb识别,对抗 区突变株,不被 识别, 区突变株 识别 对抗-HBe阳性患者 阳性患者 应检测HBV DNA 应检测
26
(三)抗原组成
1. 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原( )
主要是糖基化的病毒蛋白gp27,单体分子以二硫 , 主要是糖基化的病毒蛋白 键连接, 个单体分子形成小球形颗粒。 键连接,约100个单体分子形成小球形颗粒。位于 个单体分子形成小球形颗粒 HBV表面,亦可存在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 表面, 表面 亦可存在血清中, 感染的主要 标志。 标志。 三种颗粒上均有 具有抗原性,其抗体HBsAb为保护性抗体,是建 具有抗原性,其抗体 为保护性抗体, 立免疫标志、 立免疫标志、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传染源(血清传染性) 传染源(血清传染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HBV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CV
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 肝脏炎症病变。 引起肝炎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有: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药物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遗传代谢性疾病
定义:一类主要侵犯肝脏并引起病毒性肝炎 的病毒。 目前主要包括:HAV(甲)、HBV(乙)、 HCV(丙)、HDV(丁)、HEV(戊); 新发现但需要进一步证实的肝炎相关病毒:
– HBV不随粪便排出,除非有消化道出血者。
– 试验证明:污染HBsAg阳性血液的粪便保存
数日后HBsAg即转阴。
– 未见有经水、食物污染而引起的乙肝暴发流行。
• 蚊、臭虫等吸血昆虫在HBV传播中的作用
尚无确实的证据。
易感性
人对HBV普遍易感,我国的主要易感人群是全体新生
儿和约40%左右的未感染者。
我国感染现状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国害”)
60% 10% 1200万 受过HBV感染 HBsAg携带者(1.3亿) 慢性肝炎患者
100万/年 急性肝炎患者
30万/年 死于肝癌及肝硬化
75~150万女性HBsAg携带者通过母婴传播使60~ 100万新生儿被感染。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大球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反应。 免疫反应的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与转归有密切关系。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
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 ,表现为急性肝炎。 如果感染的肝细胞数目多,机体免疫反应超过正常范围,大 量肝细胞死亡,表现为重症肝炎。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或病毒发生 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 为慢性肝炎。
第28章 肝炎病毒
2.母—婴传播:胎儿期、围生期、哺乳传播
3.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机制
HBV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 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肝炎相关病毒(HGV、TTV)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甲型肝炎
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200万
1973年Feinstone首次从病人粪便中
短链(正链):长链的50%~100%
负链含4个ORF:
S区、C区、P区、X区
HBV四个开放读码框架示意图
S区
(+)
C区
P区
X区
(1) S 区
含有S基因、前S1基因、前S2基因
S蛋白 M蛋白 L蛋白
3、HBV的复制
HBV复制周期
4、HBV的抗原组成
(1)HBsAg
小分子HBsAg 广义HBsAg 中分子HBsAg 大分子HBsAg S蛋白(226aa) 前S2(55aa)+ HBsAg 前S1(119aa) +前S2+ HBsAg
发现HAV
1979年Provost首次用传代恒河猴肾细胞
培养病毒成功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无包膜,直径27~32 nm
基因组为单正链RNA,长约7500个核苷酸 有7个基因型
HAV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HAV电镜图
编码区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一、名词解释1.Dane颗粒2.小球形颗粒3.HBsAg 4.HBeAg 5.HBcAg 6.pre—S1蛋白7.pre—S2蛋白8.δ因子9.HDV的联合感染10.HDV的重叠感染二、填空题1.肝炎病毒有——、——、——、——、——、——、——七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一口途径传播的有———、——;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3.肝炎病毒中属于DNA病毒的是——;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4.已有疫苗可进行主动免疫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用人工进行紧急预防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肝炎病毒是——和——。
5.为防止输血后肝炎,筛选献血员时应当检查——、——、——、——。
6.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一般不转为慢性或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是——、——和——。
7.肝炎病毒中,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的是——;最易发生变异而转为慢性感染的是——。
8.HA V属于——科——属,其形态为球形,直径约——nm。
9.HA V的核酸类型为——,衣壳对称形式为——·10.HA V的传染源是——和——,其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和——。
其传染性消失一般在发病后第——周。
易感年龄为——和——。
12.HBV感染者的血清用电镜观察可见到——、——和——。
其中——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
13.HBsAg由HBV的——基因编码,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血清中。
14.临床上HBV两对半指的是——、——、——、——、——。
15.HBV的抗原主要有——、——和——。
抗HBV再感染的中和抗体是针对——抗原的抗体。
16.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70%的乙醇——灭活HBV。
常用于肝炎病房医护人员手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是——。
17.乙型肝炎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其感染呈明显的家庭集聚性表明,HBV除可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外,还可经——、——、——途径传播。
5第28章 肝炎病毒
2.衣壳 20面体立体对称。
3.无包膜。
HAV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原代肝细胞、非洲猴肾细胞和肝癌细胞株对HAV敏感,生 长缓慢,不引起细胞病变
抵抗力
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可存活4h,100℃ 5min可灭活 对乙醚、酸处理(pH3)均有抵抗力
氯消毒、甲醛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在海水、毛蚶中存活数天和数月
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
人有密切接触者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1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全世界HBV携带者为3.5亿,我国HBV 携带率10% 临床表现多样性
HBV多途径传播,尤其新生儿和婴儿感染后,约 90%95%成为慢性HBV感染者,严重危害下一代人健康。
病毒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血清学检查 RIA、ELISA-抗-HCV PCR-HCV-RNA 防治原则 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因HCV免疫原性不强及变异,目 前尚无可用疫苗。以献血员和血液制品的管理为主。 RNA和抗-HCV是HCV 感染的标志。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 hepatitis D virus , HDV)
第28章
肝炎病毒
概述
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对肝脏有亲嗜性,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1 2
类型: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3
4 5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 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前已知的甲、乙、丙 、丁、戊、庚及TTV型肝炎,在我国均有发 生,其中尤以甲、乙、丙、戊4个型别的流
肝炎病毒
A. 以正链 DNA 为模板复制子代 DNA
B. 以负链 DNA 为模板复制子代 DNA
C. 半保留复制子代 DNA
D.DNA 与宿主基因整合后为模板复制子代 DNA
E. 以 DNA 与宿主基因整合后转录的 mRNA 为模板 , 逆 转录复制子代 DNA
*35. 不属于 HBV 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的是 :
E.HBcAg
16. 下列疾病中,可形成慢性抗原携带状态的是 :
A. 麻疹 B. 带状疱疹
C. 流行性乙型脑炎 D. 乙型肝炎
E. 脊髓灰质炎
17. 血液中不易查到的 HBV 抗原是 :
A.Hbs
D. 早期诊断可测定特异性 IgG炎病毒由粪便排毒的高峰期是 :
A. 潜伏期 B. 黄疸期 C. 急性期
D. 恢复期 E. 潜伏期末至急性期初
12.HAV 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D. 注射丙种球蛋白 E. 注射干扰素
*42. 不符合体内抗-HCV抗体阳性的解释是 :
A. 感染了 HCV, 已恢复
B. 血中含 HCV RNA, 有传染性
C. 急性丙型肝炎
D. 慢性丙型肝炎
**38. 我国流行的HCV基因型主要是 :
A.I 型 B.E 型 C. 皿型 D.V 型 E M 型
**39. 临床症状较重 , 干扰素疗效较差的 HCV 基因型是 :
A.I 型 B.E 型 C. 四型 D.V 型 E.IV 型
30. 下列方法中 , 不能灭活 HBV 的是 :
A. 煮沸 100 ℃ ,30min
B. 高压蒸汽 121 ℃ ,2Omin
C.0.5% 过氧乙酸浸泡 ,30~60min
27--第29章--肝炎病毒(共90张)
第15页,共90页。
• 临床表现
– 主要见于儿童、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gǎnrǎn)
– 潜伏期:15-50天(30天) – 临床类型:
急性黄疸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重型肝炎(急性肝坏死) 少见
病程4-8周,自限性, 预后好,不转为慢性 ,无肝硬化等
▪ 免疫力:较牢固
第16页,共90页。
甲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
第13页,共90页。
入血并形成 病毒血症
第14页,共90页。
• 发病(fā bìng)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HAV为非溶细胞型病毒
根据
证明
排毒高峰先于转氨酶高峰
(增殖) (破坏肝细胞)
HAV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
主要为免疫病理损伤
抗-HAV IgG——既往感染及流行病学 调查
中和型抗HAV——疫苗效果
第18页,共90页。
• HAV-IgM检测:
早期、快速诊断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 HAV-IgG检测:
主要用于了解(liǎojiě)既往感染史、疫苗
免疫
效果评价或流行病学调查
第19页,共90页。
防治 原则 (fángzhì)
▪ 一般预防
– 无症状携带者——更危险
• 传播途径 1.经血或血制品传播 2.母婴传播(垂直感染,经产道,哺乳)
3. 接触传播(密切接触,性传播)
第41页,共90页。
• 临床类型
– 潜伏期:60-180天
病毒潜伏期1-2W
说明免疫病理
临床潜伏期60-180天 肝细胞损伤
• 临床表现:
– 无症状携带者
28-肝炎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3.发病过程
HAV
黄疸,发热,肝功能异常
肝炎
4. 致病机制
① V在肝C大量增殖 肝C损伤
② 免疫病理损伤(主要)
NK细胞杀伤感染的肝细胞 CTL被激活 V 肝细胞凋亡 肝组织+补体 肝炎
沉积
Ab 复合物
第1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甲型肝炎(Hepatitis A)
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200万
Hepatitis A Virus
1973年Feinstone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 性期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 1983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 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 1993年归类为小RNA病毒科的嗜肝病毒 属(hepatovirus) 。
与人类肝炎相关的新型肝炎病毒:目前未 正式确认
庚 型 肝 炎 V (HGV): 黄病毒科 +ssRNA, 血行传播 细环病毒(Torque Teno Virus ,TTV): 指环病毒属 -ssDNA, 血行传播
非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或肝损伤:
EBV、CMV、HSV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黄热病病毒
+ + + + -
+ + -
+ +
+ + -
+ + -
+ + + + -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慢性乙型肝炎,无或低HBV 复制(俗称“小三阳”) 乙型肝炎恢复期 既往感染 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
29-肝炎病毒
表-29-2 p269
内 容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 (ELISA)
感染早期:抗-HAV IgM 出现早、消失快、最可靠 流行病学调查:抗-HAV IgG 感染史 对已接种甲肝疫苗者:检测中和型抗-HAV抗体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RNA
6.
形态与结构 基因结构与功能 HBV的复制 抗原组成 细胞培养与动物模型 抵抗力
抵抗力
抵抗力强于HAV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 100℃ 10分钟可灭活 O.5%过氧乙酸。。。失传染性
内 容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包膜
基因组 大小(kb) 传播 途径 流行 情况
—
ssRNA 7.2 粪-口
+(HbsAg)
dsDNA 3.2 输血、注射、 性行为垂直 广泛
+
ssRNA 9.4 输血、注射、 性行为 垂直 较广
+(HbsAg)
ssRNA 1.7 输血、注射、 性行为 垂直 少
—
ssRNA 7.6 粪-口
致 病 性
①己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F Virus, HFV) ②庚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G Virus, HGV) ③TT型肝炎病毒
2)非肝炎患者分离到的病毒,但可引起肝炎的病毒
①黄热病病毒--黄热病
②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
③EB病毒 (Epsteim-Barr,EBV)
概 述
肝炎病毒:是指以损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 炎的病原体。 目前世界公认的肝炎病毒有五型: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第⼆⼗⼋章肝炎病毒第⼆⼗⼋章肝炎病毒⼀、名词解释1.Dane颗粒2.⼩球形颗粒3.HBsAg 4.HBeAg 5.HBcAg 6.pre—S1蛋⽩7.pre—S2蛋⽩8.δ因⼦9.HDV的联合感染10.HDV的重叠感染⼆、填空题1.肝炎病毒有——、——、——、——、——、——、——七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途径传播的有———、——;由⾎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3.肝炎病毒中属于DNA病毒的是——;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4.已有疫苗可进⾏主动免疫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进⾏紧急预防的肝炎病毒是——和——。
可进⾏细胞培养的肝炎病毒是——和——。
5.为防⽌输⾎后肝炎,筛选献⾎员时应当检查——、——、——、——。
6.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般不转为慢性或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是——、——和——。
7.肝炎病毒中,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的是——;最易发⽣变异⽽转为慢性感染的是——。
8.HA V属于——科——属,其形态为球形,直径约——nm。
9.HA V的核酸类型为——,⾐壳对称形式为——·10.HA V的传染源是——和——,其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和——。
其传染性消失⼀般在发病后第——周。
易感年龄为——和——。
12.HBV感染者的⾎清⽤电镜观察可见到——、——和——。
其中——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
13.HBsAg由HBV的——基因编码,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清中。
14.临床上HBV两对半指的是——、——、——、——、——。
15.HBV的抗原主要有——、——和——。
抗HBV再感染的中和抗体是针对——抗原的抗体。
16.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70%的⼄醇——灭活HBV。
常⽤于肝炎病房医护⼈员⼿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是——。
17.⼄型肝炎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其感染呈明显的家庭集聚性表明,HBV除可经⾎液及⾎制品传播外,还可经——、——、——途径传播。
第二十三章:肝炎病毒
S区 S基因 前S2基因 前S1基因 HBsAg、 Pre S2、 Pre S1Ag
C区 C基因 、前C基因 HBcAg、 HBeAg(由两个基因共同编 码)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等均有抵抗性。 高压灭菌 (121℃15min)、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0.2%新洁尔灭等均可使HBV失活。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肝炎类型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病毒
HAV
HBV
HCV
HDV
HEV
生物性状
科
小RNA病毒
嗜肝DNA病毒
黄病毒
未分类
嵌杯病毒
大小(nm)
27
42
60
35
30
形状
20面体
球状
球状
球状
20面体
核酸类型
生物学性状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多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潜伏期后期及 急性期的血液和粪便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未有患急性甲 型肝炎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病例。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最常见的方式是生食或食入未经充分加热的贝类食物而感染。 1988年,上海,30万人感染 1955年,印度,29000人
防治原则
第2节 乙型肝炎病毒 概述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 HBV是乙型肝炎病原体,主要经输血、注射、性行为和母婴传播。起病徐缓,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少数还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HAV为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属。
甲肝是急性肝炎 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因患者粪使污染食物 或水源引起流行。 主要感染青少年,大多表现为急性或亚临床感染, 少数表现为急性肝炎,并可完全恢复,不转为慢必 或长期带毒者。
一、生物学特性
呈球形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ssRNA ) 呈20面体立体对称型,无包膜。 衣壳由60个壳粒组成,每一壳 粒由4种不同的多肽即VP1、 VP2、VP3和VP4组成。 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 白 毒 组 基 Ag)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 蛋病因
(三)致病机制与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肝细胞损伤坏死与再生,并伴有 单核、淋巴细胞的浸润。
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病毒对肝细胞直接损害并不明显, 主要由免疫病理作用导致了肝细胞的损伤。 其机制主要包括:
1)Ⅱ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HBV感染肝细胞后,膜上可出现HBV特
异性抗原和暴露出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 诱导机体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体与肝 细胞上抗原结合,继而可通过激活补体、 巨噬细胞、NK细胞等诱发ADCC作用, 破坏肝细胞。
二、致病性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未有患急性甲型肝炎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病例。) 传染性极强。 HAV→经→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用具、 玩具、手等→直接或间接经口进入消化道而感染。 水源受到污染可引起甲肝流行甚至爆发流行。 生食或食入未经充分加热的贝类食物也可感染HAV。 苍蝇和蟑螂也是传播的重要媒介。 也可经输血或注射方式传播,但由于病毒血症期持 续时间短,所以较少见。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并 在肝内增殖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 Ag + HBe Ag 抗HBs 抗HBe 抗HBcIg M 抗HBcIgG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
+
+ +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 “大三阳”)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 携带者 乙型肝炎恢复期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3)致病性与致病机制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4)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S、PreS、C基因的变异
(5)HBV与原发性肝癌
1)、流行病学方面;(217-fold) 2)、动物模型; 3)、病毒分子结构;(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癌基因)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2)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3)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4)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 (5)孕妇感染常致流产; (6)抗-HEV IgG于半年后消失,故HEV仍可再感染;
3、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HEV:EM或IEM; (2)检测抗-HEV IgM; (3)HEV RNA; (4)预防与甲肝类似;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甲 肝 的 世 界 分 布
一、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直径约27nm,无包膜 球形,二十面立体对称 病毒的衣壳蛋白具有抗原性,可诱生中和 抗体 单股正链RNA分子,7500个核苷酸 HAV只有一个血清型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
课件2023-11-08CATALOGUE目录•肝炎病毒概述•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肝炎病毒的检测与诊断•肝炎病毒的治疗方法•肝炎病毒的预防措施•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01肝炎病毒概述肝炎病毒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微生物,属于披膜病毒科。
肝炎病毒主要分为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等几种类型。
肝炎病毒的定义引起甲型肝炎,又称传染性肝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乙型肝炎,又称慢性肝炎,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丙型肝炎,又称非甲非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丁型肝炎,又称丁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肝炎病毒的分类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02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肝炎病毒附着到肝细胞表面,进入肝细胞内部,利用酶促反应进行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破坏。
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机制直接损害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破坏感染的肝细胞以及周围的正常肝组织。
免疫应答损害肝炎病毒抗原与机体正常组织成分发生交叉反应,诱导自身抗体产生,加重组织损伤。
诱生自身抗体慢性免疫反应在急性免疫应答后,部分病毒未被清除,转为慢性感染,机体产生慢性免疫反应,如抗原特异性T细胞功能亢进和自身抗体产生等。
急性免疫反应感染初期,机体会产生急性免疫应答,包括产生抗体和激活T细胞等,以清除病毒。
免疫逃逸肝炎病毒具有免疫逃逸机制,通过变异、抗原隐蔽等方式,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
肝炎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同型别的肝炎病毒致病性不同,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各不相同。
病毒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免疫状态、年龄、性别等均可影响肝炎病毒的致病性。